中国
这个世界会好吗 豆瓣
最后的儒家
7.7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恺 采访 / 梁漱溟 口述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1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2011年12月15日 已读
看完全书不由得为梁先生庆幸,您老人家真幸运,可以与毛主席促膝谈心,所以红卫兵没把你拉到牛棚去。也还好,你遇上1949后最好的八十年代,然后再带着希望仙去。至少,不管怎么说,那时候还没有强拆啊。
中国 回忆录 思考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11年12月6日 已读
何伟带着悲悯的笔触,像一根向下的针一样,到达底层。又因为他不寻常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挣扎的国民、被经济发展车轮碾过的乡村。这是怎样的洞见啊。可是,这又是怎样的中国?怎样的乡亲?
中国 社会学 随笔
中国人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郝志东 / 沈益洪 学林出版社 1994
《中国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林语堂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他的著作,在东西方都极受欢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以至现今美国大的图书馆几乎都收藏有他的著作。
《中国人》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书是应美国纽约庄台(John Day)公司之约,1934年用英语写就的,1935年由雷诺与希师阁(Reynal & Hitchcock)公司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它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
该书出版之后,在西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推崇备至。1936年,英国伦敦威廉・海涅曼(William Heinemann)公司再版,以后曾被译成俄语、日语、瑞典语等多种文字出版。 这部《中国人》全译本除了补上原著第十章第六节《蒋介石其人其谋》、1935年初版《收场语》(其中包括《中华民国的真相》、《领袖人才的要求》、《我们的出路》等重要而容易引起误读、误解的篇章),还增添了译者附记、索引等。这样不仅恢复原著的“全貌”,而且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可以让广大读者领略林语堂这部原著的当年风采与全书的基本精神。
2011年11月17日 已读
再回首到了21世纪,发现中国人还是那个德行,你不能不觉得绝望。然后,再把《1935年版<收场语>:中华民国的真相》 中的“中华民国”换成现在,一切都他妈的没变啊!
中国 历史 随笔
平衡 (2000) 豆瓣
9.2 (30 个评分) 导演: 彭辉 演员: 奇卡·扎巴多杰 / 杨欣
其它标题: Balance
《平衡》是近几年来国内比较优秀的纪录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彭辉用了3年时间来记录,又浓缩在70分钟内播出,使大家感受到了时间空间和事件的震撼力,这是时空张力和对客观再现的综合表现。此片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最高奖项: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
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这在其他纪录片中是不多见的。而事实上,在这部纪录片中,解说词也是多余的。开头为我们展现了广袤的青藏高原,接着是巍巍的昆仑山脉,最后出现在屏幕上的是“可可西里”无人区,也就是本片拍摄地点。奔跑着的藏羚羊,滑翔着的斑头雁,寥寥几笔为观众点出了这个世界第三大无人区,野生动物的天堂,更是藏羚羊家园的“可可西里”。以此作为之后片中表现“西部野牦牛队” 保护藏羚羊及其他种种问题设下铺垫。没有多余的画面与解释,简洁有力而大气。
片中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风声贯穿全片,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即便用了防风罩,依然抵不住肆虐的大风,真实直接地表现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工作环境。在环保主义者杨欣过生日片段中,大家为他学唱生日歌也是自然音响之一,毫不粉饰的音响带来了体现情感的最佳效果。
主人公扎巴多杰坐在卓乃湖前对着镜头讲述。他让我们知道了“索南达杰”,西部工委第一任队长,同18名盗猎者搏斗而牺牲。因此,扎巴多杰自愿请命成为“西部野牦牛队”队长,来到可可西里进行艰苦的工作。片中引用了故事片《索南达杰》的片断,把现实中索南达杰牺牲时,冻僵的躯体仍保持着握枪姿势的情形同演员再现的情形一同展现给观众,带来更大的震撼。这也是片中的一个亮点,对观众来说,会牢牢记住这一细节。
除此之外,片中还引用了一些资料,例如,偷拍的藏羚羊绒围巾交易现场、5000美金一条、800公斤羊绒来自中国等数据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强调了“反盗猎”的必要性。也突出“平衡”这一主题。
导演彭辉也是幸运的,因为扎巴多杰本人就是个具有相当震撼力的人物,并且善于表达,他的个人魅力足以打动每个人。在镜头前,他毫不掩饰,非常直接自然地表达一切,对盗猎者强烈的愤慨,对政府某些官员的指责,对自己工作的执着。很多信息是通过扎巴多杰的表述传达给观众,这是此片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
罪与罚 (2007) 豆瓣
8.2 (13 个评分) 导演: 赵亮
其它标题: Crime and Punishment
在中国北方一个小镇的派出所里,象中国的任何角落一样,警察每天都在代表政府行使着管理人民、维持社会安定的责任。
一个没有带营业许可证的收废品的老头在派出所内面对警察经受着尊严的考验。
一个经常报假警的精神病人,又一次报警说家里有一个死人。
一个不会说话的盗窃嫌疑人,经受了皮肉之苦,始终没有承认偷窃,由于交流障碍和证据不足,只好被警察无罪释放。
在调查一起持枪杀人案过程中,警察们偶然抓到三个偷木头的农民,在连夜的刑讯下,农民们供认不讳。因为春节快到了,做父亲的没有钱给孩子买礼物,便挺而走险做了小偷。
一年一度的老兵又要退役了。一个既无钱又无关系的老兵没有签上士官,在临行的前夜喝了很多酒,他向一名干部发泄着自己对军队的失望和对社会的不满!
人去床空,新兵还会再来,社会还是照常荒诞的继续。
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The Festival of the 3 Continents)大奖
上车走吧 (2000)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上车走吧
7.3 (63 个评分) 导演: 管虎 演员: 高虎 / 黄渤
其它标题: 上车,走吧 / Mini-bus
1998年,山东青年刘承强(高虎 饰)和同乡高明(黄渤 饰)相约来到首都北京。已去海南发展的表哥小软将自己承包过的小巴托给承强,在小巴老板陆建刚的帮助下,二人在郊区找到落脚之处,也顺利地成为了小巴302线的司乘人员。建刚哥为人仗义,但同在一条营运线的大头和大英子出于利益 的关系,处处与强子和小明作对,双方为此曾大打出手。在此期间,他们结识了同住一个院子的四川女孩小辫子,高明更与她日久生情,而强子则喜欢上了小巴上的常客丽娟(陈宁 饰)。
经过一番努力,两人经营的小巴逐渐有了起色,甚至引来电视台的关注。与此同时,大头对他们的排挤也越来越厉害,这两个外地青年在北京的闯荡之路无比艰难……
2011年11月3日 看过
记得在电视上看的……高虎和黄渤两人在那里彪戏。。。
2000 中国 管虎 黄渤
八十年代访谈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八十年代訪談錄
8.0 (76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2011年11月3日 已读
这访谈的十来个人都对八十年代有十足的清醒。个人推荐李陀、阿城、林旭东、陈平原和田壮壮、崔健以及陈丹青。这个阉割版中,甘阳就像个自大无趣的人,再一看被删部分,都是精彩所在啊。
中国 人文 访谈
纸飞机 (2001) 豆瓣
7.4 (28 个评分) 导演: 赵亮 演员: wang yi nong / zhang fang lei
其它标题: 纸飞机的故事
《纸飞机》记录了一群年轻人在北京的故事。他们为了理想和自由离开家乡去面对社会价值观的动荡与遽变。他们选择摇滚音乐,带着些许质疑与失落,持续对抗着。他们有的开始药物上瘾,有的寻找畸形的情爱,生活也因此变得摇摆不定。 这部引人深思的影片,锁定的是怪异的朋克音乐人作为主角。导演的摄影机随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一路跟拍——来到北京的街头、跟着他们回家、去到不同的官方拘留所。这是一群带着暧昧的生活价值观、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何而活、为何而战的彷徨年轻人,药物才是他们生活里唯一永恒的确据。 全片并未出现纸飞机的形象,仅在影片结尾,躺在病榻上垂死的青年对作者说:“这部片子就叫《纸飞机的故事》吧。它想飞,但是还是飞不起来,因为它是纸做的。“
作者用冷静、平等的态度记录了这群年轻人的生活经历,其中既无道德谴责的意味,也并非在猎奇一种特殊的边缘生活方式。他只是直面了对象的存在,不动声色地展示给观众:这是他们的选择,以及为此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2011年10月31日 看过
不知道是出于对片中人物的厌恶,还是因为看后心情的堵。总之,我不喜欢。没有别的理由。(PS.当我听到有人对这片名进行解构和分析的时候,我油然地感到了恶心)
2000 中国 纪录片
大酒楼 (2007) 豆瓣
6.9 (17 个评分) 导演: 邱炯炯 Jiongjiong Qiu 演员: 邱志敏 / 王开华
其它标题: 广寒宫 / The Moon Palace
导演:邱炯炯
主要人物:邱志敏 王开华 贺佳琪 温科
摄影:邱炯炯 陆苇 杨勇
音乐:刁力力
剪辑:邱炯炯
剧情简介:
广寒宫,月之意,嘉州城西一酒楼。
邱先生是大酒楼“广寒宫”的主人,颇好杯中物,对酒也有一套精彩的见解。酒楼的食客多是邱先生的朋友,不乏爱酒之人。酒过三巡,谈话中逐现生动;酒酣之后,引吭高歌;唐人李白诗酒如注,川剧名角王大爷即兴表演《太白醉写》,与诗仙同醉……不一样的表现,犹如三江化酒,大家畅游其中。
四孃、五孃、大孃亦是广寒宫的主人,三姐妹一边打牌一边接受访问——从肥皂剧到政治八卦……朴素、生动、真实。在这个地方,牌桌是酒桌之外人们用于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这种富于感染力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人同样地生动,却多少有些自恋与矫情,因为这几个从小酷爱酒精和高脂肪、高胆固醇美食的年轻人已经听到了健康的警钟。真的要为此而放弃趣味吗?总之,比起上一代人,刚步入三十岁的他们有点尴尬。
酒桌上,邱先生和他的朋友们玩笑般畅聊着生老病死的终点,津津乐道甚至带着憧憬。其实他们不是不爱生活,他们只是同样地爱着死亡——这种充沛的情感会一直很自然地代代相传吗?传给他们的儿子、孙子、重孙子……自然得犹如四季轮回,就像邱先生在《广寒宫赋》里所写:“日落西山,月上东墙;周而复始,永世恒昌。”
作者阐述:
2006年5月底得到消息,父母将于7月关闭开了14年的酒楼。因为觉得可惜,于是决定做一部关于它的影片。写好了提纲后,于2006年6月组织好班底赴老家拍摄。每日饭局,微醺后开始拍摄,节外生枝的细节慢慢累积,渐渐远离提纲,但气氛未变,越发拧巴。
2006年7月初,大酒楼永远关闭,拍摄工作完成。回京后,现跟一哥们儿学怎么使用编辑软件,边学边剪,根据50多盘素材重新结构,历时5个月,影片成了现在的样子。
邱炯炯,1977年生,四川乐山人,1994至1995年就读于北京东方文化艺术学院,1995年底至今专业从事油画创作,2006年开始拍片。
2011年8月27日 看过
将“有意思”这件事拍成104分钟,令人发指。。。最后的部分让人想睡觉。
中国 纪录片
蓝风筝 (1993) 维基数据 豆瓣 TMDB IMDb
蓝风筝
8.8 (354 个评分) 导演: 田壮壮 演员: Tian Yi / Wenyao Zhang
其它标题: The Blue Kite / 藍風箏
本片以“儿子”铁头的视角,追忆了1953年至1967年中国几次政治运动中的三位父亲及母亲陈树娟(吕丽萍 饰)的形象。有关“爸爸”林少龙(濮存昕 饰)的最初回忆美好单纯,可是在他于反右派斗争中被划为右派后,一切都变了样,母亲在焦急等待中,等来他被一棵倒下来的大树压死的消息;随后,爸爸的好友李国栋(李雪健 饰)李叔叔走进铁头与母亲的生活,“叔叔”是很好的人,可是在大跃进后期的大荒中,也因积劳成疾死去。紧接着母亲的第三任丈夫老干部(郭宝昌 饰)成了铁头的“继父”,一开始铁头对他没有任何好感,就在两人握手言和之际,“继父”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致死,母亲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
2011年3月13日 看过
仿佛被诅咒过一样,我们的国民们经历各种劫难。新社会是怎么把人变成鬼的。我诅咒那些始作俑者们!一万遍!!
中国
老残游记 豆瓣
8.0 (45 个评分) 作者: 【清】刘鹗 译者: 陈翔鹤 校 / 戴鸿森 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 4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全书二十回,一九零三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成书于一九零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例如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第六回)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老残游记》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真名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生于一八五七年,卒于一九零九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先后在河道总督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处作幕宾,帮办治黄工程,得到很大的声誉。又曾向清廷建议借外资兴筑铁路、开采山西煤矿,终因不得志于清廷,去而经商,有过多次创办实业的计划,最后都归于失败。庚子(一九零零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振北京饥困。一九零八年,清廷以私售仓粟罪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七月病死于迪化(即今乌鲁木齐)。
这个本子是以《天津日日新闻》本为依据,参校了《绣像小说》的连载本、亚东图书馆本、艺文书房本,文字、标点都作了一番订正。为了方便阅读,加了一些简单的注释。又有《二集》六回,我们据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单行本,排作附录,没有加注。在校勘上,有各本俱误,我们据文意改动的个别地方,需要作一交代:(一)第十一回一一八页“取已陈之刍狗而卧其下,必眯”句,“眯”,《日日新闻》本作“眯”,他本作“昧”,据《庄子》本文改“眯”。(二)第十七回一八二页“却拿狼皮褥子替人瑞盖腿”句,“狼皮褥子”各本俱作“虎皮毯子”,与第十二、十六回所述情节不合,据前文改。(三)第十八回一八八页“则贾家之死不由月饼可知”句,“贾家”各本俱作“魏家”,据文意改。(四)第十九回一九四页“你却先到齐东村去”句,“村”各本俱作“庄”,与全书不一致,故改。此外,书中“张宫保”、“庄宫保”,“魏谦”、“魏诚”,但为一人而姓名错杂,我们即以《日日新闻》本初出为据,统一为“张宫保”、“魏谦”。
2006年10月13日 已读
再完整地读上一次。其中入山那段倒有意思,但说理那段却可跳过。
中国 刘鹗 古典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