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特码头🍅大战科目✍🏻2 - 标记
比山更高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宋明蔚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6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过去二十年来,中国自由攀登者用攀登书写各自的命运,在山上跨越生存和死亡的故事。自由攀登者是中国特有的一群人。他们只有寥寥几百人,却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运动群体。遇难者的平均年龄仅有31岁。本书作者通过采访大量人物、挖掘大量碎片化资料,站在每一个年轻命运的人生十字路口上,记录中国自由攀登者的真实故事,通过他们的生命轨迹透视他们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书写了一部不为人知的登山史诗。这不只是一组登山者的群像,更是一个个不同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在死亡的悬崖边追寻自由与自我的故事。他们在身体力行地告诉世界,他们甘愿用死亡的风险与代价换来可以超越一切的自由意志。
⛰️【编辑推荐】
🌟 一部中国自由攀登者的史诗,一群不同时代的年轻攀登者(严冬冬、马一桦、刘喜男、何川、阿左……)在山上跨越生存和死亡的故事
🌟 记录一个个为了朴素理想行走在悬崖边缘的人,反抗主流、快乐至上的人,在世俗意义上甘愿失败的人,捕捉他们跃动的心灵和对自由的向往
🌟 呈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和羁绊,从可见的结组、搭档,到不可言说、隐秘传承的精神共同体
🌟 大量采访,扎实研究,严谨的事实核查,成就四十四万字长篇非虚构力作
🌟 “挥着翅膀不再回头,纵然带着永远的伤口,至少我还拥有自由。”
🌟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去做,因为足够喜欢所以愿意承担一直做下去可能会造成的后果。”
🌟 罗新、杨潇推荐阅读
2024年8月8日 想读
可能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7.5 (6 个评分) 作者: 杨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5
《可能的世界》记录了杨潇2010—2019十年间前往美国、埃及、肯尼亚、缅甸、德国等12个国家旅行、访学、短居的足迹,是一个拥抱世界的青年去现场,探寻可能性(并且认识不可能性)的历程。
2010—2019这十年,是中国人与中国护照真正拥抱世界的十年,回过头看,这更像是历史的一段特殊恩惠,几乎不可避免地被乡愁化地对待。作者带领我们重新回到一个又一个现场,让今日的目光照进当时当刻的记录,从时事、人文、历史、地理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在一个转型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学会与过去相处、如何面对历史的内爆与偶然,如何探索与思考一个可能的世界。
2024年8月8日 想读
如何爱孩子 豆瓣
作者: [波兰]雅努什·科扎克 译者: 林蔚昀 广西科技出版社 2017 - 9
《如何爱孩子》共两部、四个主题章节:家庭中的孩子、收容所、夏令营和孤儿之家中的孩子。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收容所、夏令营、孤儿之家,我们可以看到科扎克的教养观察,以及他与孩子周旋的点滴。此书一开始就是一连串的自我对话激荡,字句非常平白浅显,却渗透出好多带有深远哲理的教育宏观思 维。
“没有孩子,只有人”,不管是在其有限的生命里还是现在,科扎克都正在表达着成人如何去爱,去理解和尊重儿童。
在他所有的著作中,《如何爱孩子》是他的儿童教育理念的基石。这本书能为所有的父母,把儿童教育当成职业或使命的人,比如,儿童教育者、社会工作者提供帮助,堪称具有全球性和永恒性的教育经典。
“发现儿童”是现代教育史上最响亮的口号,一个全新的起点。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是不会有未来的。科扎克毕生都在儿童世界不遗余力地观察体悟,为儿童及其权利向成人社会请愿。这就是科扎克的价值所在。1942年8月5日,科扎克带领约200名儿童和数十名教师从华沙的犹太人聚集区前往车站,被押往德国纳粹的死亡集中营。这一画面已经在历史定格。他的大爱所点燃的儿童心中独一无二的火花,正在“超越自己的民族,带给全人类崭新太阳的光芒”。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东平
有人创造思想,科扎克按他的思想教学生。有人教人如何去爱,科扎克活出爱之道。有人从教育的艰难中退缩,科扎克为看上去并不可爱的孩子而死。一句话,科扎克以深邃、炽热、机智的生命,照亮教育精典《如何爱孩子》。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新华社高级编辑 鹿永建
“没有孩子,只有人”,是波兰教育家科扎克对“如何爱孩子”的回答。这位超越时代的教育家,爱孩子爱到甘愿与自己收养的192个孤儿一起走向纳粹的毒气室。他的儿童观振聋发聩,超越我们所熟知的发现儿童、尊重儿童等教育理念。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的父母,对科扎克和他的著作都不该陌生,这关系到我们能否给孩子真正的爱。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 杨咏梅
2024年8月8日 想读
这样和孩子相处 豆瓣
作者: 刘颋颋 2021 - 11
很多父母都陷入了用知识和技巧养育孩子就可以的误区中,但真正跟孩子相处,尤其是矛盾爆发时,学过的沟通方法全忘了,说了很多伤害孩子的话,事后又后悔自责;也有很多人努力做自己童年时憧憬的父母,却忘了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发展轨迹,自己也有独特的性格、家庭与关系模式;作为父母总是发现孩子有很多问题,却忽略了自己本身也有问题;很多父母都想努力培养孩子更多的技能,却忘了亲子关系的核心——陪孩子一起欢笑和成长……
作者刘颋颋博士根据其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空间育儿法”,探讨了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四大主题:
一、深入了解亲子关系的本质;
二、从毕生发展的角度,结合案例,分析在孩子成长每个阶段会遇到的养育困境,也让父母理解自身的需求及脆弱,疗愈作为父母的心理困境;
三、改善和发展父母的内在空间,陪孩子一起进步、长大、成熟;
四、探讨养育孩子的有效方式,给孩子高质量的亲子关系、足够好的原生家庭,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让孩子从原生家庭出发,去往更远的地方,成就自带光芒的孩子。
※【武志红心理×看见心理 联合出品,武志红作序推荐】
※【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督导级心理咨询师,曾受训于被誉为“中国塔维斯托克”的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在儿童及青少年治疗的工作10余年,咨询师时长超过8000小时,积累超1000多个咨询案例】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安全感、自尊感、自主性、创造力,
源于懂得与孩子相处的父母。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陪伴孩子的0—18岁。
做更好的父母,成就自带光芒的孩子。
※【本书提供了可以实操、陪孩子一起成长的:“空间育儿法”】
案例配合思考,理解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
整理内在空间,疗愈父母育儿的心理困境。
提高觉察力,真正看到孩子行为后的动力。
父母是孩子的大本营,只有大本营足够丰富、稳定,孩子才可能从这里出发,去往更远的地方。
——刘颋颋
2024年8月8日 想读
生存力养育法——日本儿童教育现场 豆瓣
作者: 李雪红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1 - 1
《生存力养育法--日本儿童教育现场》的主要内容是:一位在日本的中国妈妈,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而亲切的视角。孩子们出生到现在,作者一家一直生活在日本大阪北部的普通社区,养育姐弟俩的过程,也是体验日本儿童 教育机构落在实处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周围社区居民热心参与教育的过程。
每个点滴在孩子们的成长中都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迹,虽然孩子们以后的路很长,除了努力和运气,还有很多不能左右的东西,至少他们的心里有这个学校、社区和家庭合力灌满的水池,不会干涸,就有面对未来的底气。
《生存力养育法--日本儿童教育现场》在学校:生存力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社区:全民参与教育;在家庭:用爱和生活守护的教育大本营。
《生存力养育法--日本儿童教育现场》让孩子成为一个体味幸福、创造幸福的人。
2024年8月8日 想读
过劳悲歌 豆瓣
Worked Over: How Round-the-Clock Work Is Killing the American Dream
作者: [英]杰米·K.麦卡伦 译者: 涂伟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2 - 2
获奖社会学家揭露过度工作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剖析资本家控制工作时间的全新技术手段,追溯“有意义的工作”思潮起源
亚马逊拣货工、零工经济从业者、硅谷创业者……全面展示各类劳动者面临的过劳危机
基本收入、全民基本服务、机器人征税……探讨夺回对工作时间话语权的方法
为什么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却越来越长?
从美国锈带的仓储业,到加州的高科技产业,各类劳动者都在经历过劳导致的种种危机。过度工作的危机,可能正在摧毁普通人的“美国梦”。
大多数的美国人工时太长、工作太努力,而有些美国人则是工时与工作安排很不稳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年工作时间在不断下降,而到20世纪70年代,工时却又出现了明显的反弹。本书追溯了我们的生活如何被新的工作形态所束缚,我们又应该如何夺回对工作时间的话语权,建立一个更公平的社会。
毕竟,时间不仅是金钱或权力,它还是正义。
随着美国经济愈发不平等,大部分人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而且他们对此无能为力。本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比尔·麦克基本(Bill McKibben),《深度经济》(Deep Economy)的作者
麦卡伦可能是唯一一个曾在西雅图码头当工人的……社会学家。凭借丰富多彩的经历和深入的学术研究,他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美国人正在失去对工作时间的控制……他对渗透在美国人工作中的准奥威尔式策略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分析。
——《柯克斯》书评杂志(Kirkus)
2024年8月8日 想读
众生无束 豆瓣
作者: [德]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 译者: 廖然 / 郭欢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 8
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向我们展示了工作世界的变革将如何改变我们对生活、文化、教育的理解,并最终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决策者将面临何种艰巨的、旨在重塑社会的任务。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将现有的有偿劳动社会体系重塑为无条件基本收入社会。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担心 自己的工作时间会减少,闲暇时间会增多,尽管这正是他们日日夜夜所渴望的状态。人们应当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为何曾经的技术经济革命并没有减少就业岗位,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结果很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未来,我们将如何工作?又为何将如此工作?
备受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崇的德国公共知识分子带你从哲学角度认清工作的本质,在充满未知的劳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剖析劳动体系与人类社会运作的本质,书中不时出现的金句会令人深有感悟、会心一笑。
切断紧紧捆绑收入与工作的坚固纽带,才能人人得享自由,实现“意义社会”
德国新一代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新作,写给所有对未来感到迷惘的“打工人”
2024年8月6日 想读
外面是夏天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바깥은 여름
9.0 (26 个评分) 作者: [韩]金爱烂 译者: 徐丽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0
《外面是夏天》是金爱烂的第四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七篇作品。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在经历"失去",失去孩子,失去父亲,失去能用母语与之交流的人……金爱烂似乎有意将这种种失去之痛揉碎,均匀地分布在字里行间,让痛感不时击中读者的心。在本书中,作者依旧保持着都市生活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色,叙述平实,贴近生活。
2024年8月6日 想读
欺骗世界的医生 豆瓣
作者: [英]布莱恩·迪尔 译者: 林晓钦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 - 6
离阴谋论越近,离真相就越远。贪婪和欺骗炮制的谎言,为何经久不散?
新闻史上独一无二的深度调查,“这个故事确实是,也必须是真的”。
————————
【编辑推荐】
2020年《泰晤士报》年度图书 2021年美国独立出版人图书金奖 2021年埃里克·霍弗图书奖
⭐一 场精心策划的骗局,披着科学的华丽外衣,堂而皇之地发表在医学顶刊《柳叶刀》上,引爆一场影响持续至今的全球疫苗恐慌,这就是韦克菲尔德与他挑起的麻腮风三联疫苗争议。“一个人能够改变世界吗?问问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吧!”
⭐ 科学无法解释的谜题,就让新闻来回答。调查记者布莱恩·迪尔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层层深挖,历时15年的史诗级调查,揭露《柳叶刀》论文中的诸多疑点,曝光韦克菲尔德研究背后的金钱交易与利益团体。
⭐ 在传统媒体的世界声名狼藉,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呼风唤雨。韦克菲尔德如何借助社交媒体摇身一变,成为“反抗强权,拯救无辜孩童”的英雄?“麻腮风三联疫苗会导致自闭症”的谣言,如何一步步掀起规模空前的反疫苗运动?
⭐ 从英国到美国,从发布会到听证会,从诉讼战到媒体战,从讲故事的人变成故事中的人。一位欺骗世界的“医生”与一名老派记者长达十余年的“猫鼠游戏”,一场“剥洋葱”式的起底揭秘。
————————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反疫苗运动之父”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针对麻腮风三联疫苗进行科研欺诈,引发全球性疫苗信任危机的全过程。1998年,韦克菲尔德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基于对12位儿童的研究,提出麻腮风三联疫苗中的麻疹病毒与自闭症之间存在关联。这篇论文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和一系列的科研争议,引发了麻腮风三联疫苗全球接种率的大幅度下降,麻疹感染潮再次复苏。2003年,《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布莱恩·迪尔经过详尽深入的调查,发现了潜藏在这篇论文背后的惊世骗局,曝光了韦克菲尔德及其借此牟利的同伙、律师理查德·巴尔之间的秘密交易。最终,论文被《柳叶刀》撤回,韦克菲尔德的行医执照也被吊销。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韦克菲尔德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迪尔对他的追踪还在持续。
————————
【专家、媒体推荐】
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一本卓越非凡的书……能帮助我们解释如今困扰我们的政治危局和社会困境——有关真相的危机,以及无良之人如何利用这种危机。
——戴维·阿罗诺维奇(David Aaronovitch),《泰晤士报》
引人入胜,对狂妄野心以及它能给人造成的可怕阴影,本书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描绘。
——萨德·奥马尔(Saad B. Omer),《自然》
很少有任何新书能够比《欺骗世界的医生》更合时宜……有时候,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惊悚小说,而不是新闻调查。
——德卡·艾特肯黑德(Decca Aitkenhead),《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
安德鲁·韦克菲尔德的职业生涯就是鼓吹麻疹疫苗和自闭症之间有着不良关联,而追查和揭秘的整个过程,也展现了新闻调查振奋人心的力量。
——《出版人周刊》
这部令人惊叹的作品传达了一个紧急信息,还展示了调查性新闻在揭示真相方面的重要作用。
——克里斯汀·拉贝(Kristen Rabe),“前沿评论”网站
虽然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知道这个恶名昭彰的故事;但是,他们很有可能不知道所有戏剧化的细节。
——保罗·奥菲特(Paul Offit),《科学》杂志,《疫苗的故事》作者
迪尔的这本书是一个重要的提醒,让我们想起伟大的新闻调查究竟是什么样的,而调查新闻又为何重要。
——凯瑟琳·霍尔·贾米森(Kathleen Hall Jamieson),安纳博格公共政策中心
一本杰出的书籍,很少有人知道贪婪和欺骗如何共谋创造了疫苗导致自闭症的迷思。唯有布莱恩·迪尔能够讲述完整的真相,因为他揭开了所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曲折故事。
——伊万·奥兰斯基(Ivan Oransky),“撤稿观察”联合创始人
布莱恩·迪尔是一位意志坚定、干劲十足的获奖调查记者……他对医学、免疫学、疫苗、病毒等领域的了解令人瞩目。
——丹尼斯·吉尔(Denis Gill),“独立医学”网站
2024年8月6日 想读
Other Rivers 豆瓣 Goodreads
9.2 (79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Penguin Press 2024 - 7
An intimate and revelatory eyewitness account of tw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in China’s heartland, chronicling a country in the midst of tumultuous change through the prism of its education system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fter teaching English to China’s first boom generation at a small college in Sichuan Province, Peter Hessler returned to Sichuan to teach the next gen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ssler and his wife enrolled their twin daughters in a local state-run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they were the only Westerners in a student body of about two thousand. Over the years, Hessler had kept in close contact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of his former students, who were now in their forties. By reconnecting with these individuals—members of China’s “Reform generation” —while teaching current undergrads, Hessler was able to gain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China's incredible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In the late 1990s, almost all of Hessler's students were the first member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to become educated. Their parents were subsistence farmers who could offer little guidance as their children entered a brand-new world. By 2019, when Hessler arrived at Sichuan University, he found a very different China and a new kind of student—an only child whose schooling was the object of intense focus from a much more ambitious and sophisticated cohort of parents. Hessler’s new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irony about the regime but mostly navigate its restrictions with equanimity, and embrace the astonishing new opportunities China’s boom affords. But the pressures of this system of extreme “meritocracy” at scale can be gruesome, even for much younger children, including his own daughters, who give him and his wife an intimate view into the experience at their local school.
In Peter Hessler’s hands,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perfect vehicle for examining what’s happened to the country, where it’s go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it, for good and ill. At a time when anti-Chinese rhetoric in America has grown blunter and uglier, Other Rivers is a tremendous, indeed an essential gift, a work of enormous human empathy that rejects cheap stereotypes and shows us China from the inside out and the bottom up, using as a measuring stick this most universally relatable set of experiences. As both a window onto China and a distant mirror onto America and its own education system, Other Rivers is a classic, a book of tremendous value and compelling human interest.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心脏地带两代学生的亲密而揭示性记录,由一位观察了过去二十五年中中国剧变的作者何伟所撰写。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初期教授英语二十多年后,何伟回到四川省,教导下一代的学生。他的这段经历也在他的书《江城》中有所记录。同时,何伟和妻子将双胞胎女儿送入了当地一所国立小学,她们是唯一的西方学生。多年来,何伟与许多他在上世纪90年代教过的人保持密切联系。这些人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国“改革一代”。通过与这些人重聚,同时教导当代的大学生,何伟获得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目睹了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1996年何伟抵达中国时,他班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代大学生。他们通常来自大型农村家庭,父母多为维持生计的农民,对孩子踏入全新世界几乎无法提供指导。到2019年,何伟来到四川大学,他见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以及一种新的学生类型——独生子女,他们的教育是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家长群体的重中之重。在四川大学,许多年轻人对体制抱有一种讽刺的态度,但大多数人平静地适应着体制的限制,并拥抱中国崛起带来的机会。然而,极度竞争的压力依然让人精疲力尽,甚至影响到更年幼的孩子——包括何伟的女儿们,她们的学校经历让他得以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环境。

在何伟的笔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成了审视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美媒介,让我们从中汲取正面和负面的经验。在美国反华言论愈加尖锐和丑陋之际,《Other Rivers》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巨著,饱含深厚的同理心,摒弃了廉价的刻板印象,从内而外、从下至上地展示了中国。这本书既是对中国的窗口,也是对美国的镜子,堪称这位大师级作者的经典之作。
2024年8月4日 想读
我,厌男 豆瓣
8.2 (63 个评分) 作者: [法]波利娜·阿尔芒热 译者: 一千度 新星出版社 2023 - 7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自己厌男?厌男就是厌恶所有男性吗?
*不是理论,而是态度
*一本好读、耐读、金句频出的女性主义宣言,女性主义实践的有力注脚
*是对男性特权风趣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姐妹情谊的直白赞美
◎系统阐释“厌男”的开先河之作
厌男不过是一次次被伤透了心的人们,接触女性主义后自然长出的铠甲,不再轻信男人的鬼话
◎犀利、毒舌、人间清醒,三言两语点醒同伴
别再对只是顺便接孩子放学的男人歌功颂德了,现在,所有女性马上停止自我贬低,像普信男一样,勇往直前/对自己好一点!
◎打消疑虑,呼吁女性关爱自我,厌男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不要屈就别人,要按自己的意愿寻求自由与解放
◎越压抑,越愤怒,越表达,法国现象级图书
一本因书名受到政府官员下架威胁的女性主义小册子,首印450册,立马断货、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译为18国语言
------------------------------------------------
★内容介绍
“你是不是厌男?”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 “厌男”和“厌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作为武器与后盾的女性愤怒所能带来的政治团结与女性情谊,“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
------------------------------------------------
★编辑推荐
开始整理错误并重新建立规则的时刻,到了。
我们不要就这么算了,也不会再让后来人淋我们淋过的雨。
无需沉默,无需羞耻。面对性别暴力、性别歧视,沉默和礼貌的助益微乎其微,女性应当重拾表达的力量。
《我,厌男》不是艰深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充斥着怨气和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而是热情与理性同在、轻盈与坚定并存的女性主义宣言。厌男只是一种表象,其后隐含的“厌女”歧视、性别暴力和男性凝视,才是人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这份写给全体女性的告白,不仅恳切呼吁女性力量和女性团结,也真诚向男性提出了女性的需求:至少,负责任地倾听。因为在男性占系统性优势的社会中,受害者不只女性,也有男性。“厌男”所反抗的正是这一点:对不平等大胆说“不”,不因此羞耻,也不因此感到恐惧。
------------------------------------------------
★媒体推荐
一本女性主义的离经叛道之作……证明了厌男如何为姐妹情谊开辟了空间。——Monstrograph出版社
《我,厌男》触动了社会的神经。面对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直白的应对方式。——《纽约时报》
炽热激情与冷静克制并存的杰作。——《泰晤士报》
打响了反对性别歧视的又一枪。——《泰晤士报》
大快人心……是对女性和女性力量的坚信不疑,是对自由解放的真诚呼唤。——《独立报》
详细地阐释了占全球人口51.9%的男性为何惹人生厌。——《每日电讯报》
一本令人振奋的小书,一口气读完。——《解放报》
交织而团结的女性情谊绽放出愉悦人心的力量。——Elle
《我,厌男》中的论述一针见血,并不过激也不粗暴,当代女权主义的热议话题,如父权制、精神负累、#MeToo运动和女性的联结等都有论及,延续了丽贝卡·索尔尼特等女性主义作家的一脉。——《新观察家》
其引发的争论不仅聚焦于性别问题,也与言论自由息息相关。……波西米亚式风格,言辞直率,承继了波伏瓦、柯莱特等女性主义者的思想……激烈谴责了男性暴力、特权及其对女性的压迫。——《每日邮报》
讨论性别议题,但不仅限于此。——Popmatters
《我,厌男》提醒我们,如果仅靠礼貌的请求,女性主义先驱们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inews
2024年8月3日 想读
The Cancel Culture Panic 豆瓣
作者: Adrian Daub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 9
Fear of cancel culture has gripped the world, and it turns out to be an old fear in a new get-up.
In this incisive new work, Adrian Daub analyzes the global spread of cancel culture discourse as a moral panic, showing that, though its object is fuzzy, talk of cancel culture in global media has become a preoccupation of an embattled liberalism. There are plenty of conservative voices who gin up worries about cancel culture to advance their agendas. But more remarkable perhaps is that it is centrist, even left-leaning, media that has taken up the rallying cry and really defined the outlines of what cancel culture is supposed to be.
Media in West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Russia, and Australia have devoted as much—in some cases more—attention to this supposedly American phenomenon than most US outlets. From French crusades against "le wokisme" via British fables of the "loony left" to a German obsession with campus anecdotes to a global revolt against "gender studies": countries the world over have developed culture war narratives in conflict with the US, and, above all, its universities—narratives that they themselves borrowed from the US.
Who exactly is afraid of cancel culture? To trace how various global publics have been so quickly convinced that cancel culture exists and that it poses an existential problem, Daub compares the cancel culture panic to moral panics past, investigating the powerful hold that the idea of "being cancelled" has on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A book for anyone wondering how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US have become objects of immense interest and political lightning rods; not just for audiences and voters in the US, but worldwide.
2024年8月3日 想读
女性主义城市 豆瓣
Feminist City: A Field Guide
作者: [加拿大] 莱斯莉·克恩 著 译者: 尹晓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7
女性生活在男人的城市里
公共场所不是为她们而设计的
女性的恐惧绝非无缘无故
这个城市需要听到她们的声音
女性与城市的关系,远比你意识到的复杂。
建筑师视而不见的女性:多伦多市的“风效应指南”假设了一个“标准的人”,这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表面积都与一个成年男性一一对应。你永远不会想到,性别偏见会影响摩天大楼的高度和位置。
困在心理地图里的女性:“你为什么一个人在晚上走?”“你为什么要抄那条近道?”关于强奸的迷思塑造了女性的心理地图,限制了她们的行走。
从历史中消失的女性:“如果我们穿越隧道回到过去,我们总会在大街上发现一个女性漫游者正从波德莱尔身边走过。”
通过城市历史、流行文化和私人经历,女性主义地理学家莱斯利·克恩揭露了隐藏在人们眼前的东西:我们的城市、家庭和社区中先天内置的不平等。
克恩提供了“女权主义城市”的一种愿景。她讲述了恐惧、母性、友谊、激进主义以及独处的快乐和危险,全新绘制了女性主义城市的地图,以建设未来更公正、更可持续、更有利于女性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女性不会被抹去。
2024年7月31日 想读
自由及其背叛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Freedom and Its Betrayal: Six Enemies of Human Liberty
9.4 (4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以赛亚·柏林 译者: 赵国新 译林出版社 2011 - 3
简介:
本书原为以赛亚·伯林1952年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讲演。他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讨论了近代思想史上的著名思想家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根据伯林的看法,除了迈斯特是人类自由的公然反对者外,这些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自由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导致了反自由的历史后果。
导读:
伯林最著名的演讲,从未有人以如此流畅和热情的文字谈论过这么抽象的主题。……这些讲座不要求你有专门知识,它们以非常平易的方式介绍了现代政治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
——诺埃尔·马尔科姆
伯林最出色的文字:充满活力而不流于浮夸,博学多识而没有卖弄。
——彼得·沃森
编者前言:
50年前,本书收录的这些长达6小时的演讲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无线电台播出,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还没有谁在没有现成讲稿的情况下,可以发表这么长时间的演讲,时年43岁的以赛亚·伯林是首开这个冒险先例的正确人选。他情感奔放的演讲风格、别具特色的嗓音(虽说有些人因此很难听懂他的话)、非凡的口才、对论题明显专注的程度、不为人知但马上就能扣人心弦的内容——这一切合在一起,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击力,时至今日,当年的听众对此依然记忆犹新。每个星期,人们都带着期盼的心情打开收音机,沉浸到伯林的演讲中。约翰·巴罗写道(当年他还是中学生),这些演讲“令我十分激动,每次播出,我都坐在地板上,一边听着身旁的收音机,一边做笔记”。这一系列演讲结束后,《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社论,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在读者来信栏目里引发了一阵通信活动,伯林本人也躬与其事。
这些演讲巩固了伯林节节上升的名气:他能把思想哲理方面的东西讲得明白晓畅、引人入胜;而且,在伯林看来,这些演讲也为他五年之后就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及政治理论讲座教授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名望也有令人不快的一面。让伯林一直忧心忡忡的是:他担心自己受到片面的对待,被认为善于做秀,给当成杂耍演员。第二年,他到伦敦经济学院做奥古斯特·孔德纪念基金会讲座的首场演讲,(据说)迈克尔·奥克肖特向听众介绍,他是“讲坛的帕格尼尼”。他的恐惧还是有些根据的,因为他已经成了语速迅疾的高深演说的代称——“惟一能以一个音节说出‘认识论’的人”。不过,他这方面的公共形象并没有对他造成永久性损害,他庞观博采的思想资源,他以独特的风格、明晰性和说服力调动这些思想资源的能力,得到了人们的重要认可。
只有一次演讲(讲卢梭的那次)的录音得以保存下来,录音里有一些噼噼啪啪的杂音,这段录音可以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听到。今天要再现该讲座在1952年的效果,这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最贴近伯林原意的东西了。不过,这六次演讲的录音(文字)记录还在(虽说有的地方差强人意),经过编辑整理,还可以重新见证伯林非凡的阐述能力,感受到这些较早体现伯林自由观的论述所造成的冲击力;这些自由观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他在1958年就任齐切利讲座教授时发表的演说《两种自由概念》。不过《自由及其背叛》绝非他后来进一步锤炼的思想的粗糙先导。贯穿于这些早年演讲中的自由观,其基本要义已经全面形成,这种清晰易懂的论述,特别因为它是对具体思想家的口头论述,而不是一部抽象专著,而且还包含那篇就职演说所没有的许多内容,是对他生前已经出版的著作的一个重要补充。
我脑海中曾闪现过一个比较轻薄的念头:将这本书的副标题署为“并非里斯演讲”。安娜·卡琳,英国广播公司第三套节目的制作人,曾经制作过伯林的许多访谈节目。她知道伯林一直准备为宾夕法尼亚州布莱恩·莫尔学院的玛丽·弗莱克斯纳讲座发表系列演讲(他在1952年2月至3月做了演讲),便邀请他在广播中做一遍。她很清楚,说服他不易,因为他经常拒绝上镜,她已做好了失望的准备。不过,让她高兴的是,他居然很乐意。她听了弗莱克斯纳演讲的录音(现已亡佚)之后,就毫不犹豫地另外派给他一个声望很高的角色:里斯讲座演讲人,他是担当这一角色的理想人选。
可是,上级得知后,却裁定伯林不适合,这让卡琳十分尴尬。他们是基于什么理由而得出这种看法的,对此我还未发现任何文字记载。可能只是因为,当时伯林的地位尚未充分确立,而当年选择里斯讲座演讲人的标准比现在保守得多。不管怎么说,没有证据表明反犹主义从中作祟。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那些要员的决定是不容变更的,卡琳只好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伯林。好在他没有生气,这让她很宽慰。
应当说一说伯林对待出版这些录音记录的态度。总的说来,他的态度接近于他对出版自己的梅隆讲座的看法,那个系列讲座13年后发表于华盛顿特区,1999年出版,题为《浪漫主义的根源》。他知道,如果这些录音记录在他有生之年整理成书,就得大幅度修改而且还得扩充内容。正如他在1951年12月11日给卡琳的信中所说:“你不难看出,很多东西向听众泛泛而谈是一回事,把它们付诸冷冰冰的文字则是另一回事。”他当然想以布莱恩·莫尔系列演讲为蓝本出一本书,在演讲发表后一两年之内付梓,可是,正如其他著作一样,他从未试图尽力完成这一必要工作,这两个系列演讲依据的长篇录音记录草稿给放到一边,忘掉了,虽说他已经进行了彻底修改。1993年,我替他弄出一份字迹清晰的复印件,其中包括他对手稿的全部改动以及他后来写的一篇导言,不过我相信,他没有再去看它。这部演讲录的标题是《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弗莱克斯纳演讲的原标题),全文接近11万词,我想今后它会在适当时候出版。
我将本书收入的BBC演讲的录音记录整理出来,把最初的草稿交给他,但这份草稿他本人也未曾去审查。我想,几乎可以确定,他再也不会理它了,我曾向他提到过这一想法,还表示了一番遗憾。或许是出于好意,他对我说,我不该那么肯定将来什么都不会发生:“谁知道呢?没准儿12年之后,我会一下子把它拿起来,狠劲修订一番。” (或类似的话)可说这话时是他已经八十多岁了,那活儿可不是九十多岁的人干的。
虽说他的态度有所保留,可并不认为这些演讲全然不可取。他认为有些演讲要比别的好,不过他还是同意,经过“清理”,它们“可以编成一个小册子”。我想,即使它们按照目前的样子出版,也不会有问题。我咨询了在这个论题上比我懂得更多的专家,我的判断进一步得到支持。他们也发现,有些演讲胜过其他,有的阐释目前看来有些过时;但他们几乎一致同意,它的出版是极为可取的。我希望,不应该认为这个结果得到了伯林本人的全面认可 ,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我的确相信,它公正地体现了伯林对自由的这些敌人的看法,而且,它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些观点,将这些出色的演讲添加到他已经出版的著作中,无损他的令名,只要理清它们临时的、即兴的、非正式的性质,不要对本书提出超过它的起因所允许的要求。
BBC演讲不完全是为弗莱克斯纳讲座所准备的打字稿的简缩,也不完全是弗莱克斯纳讲座的重演,就像布莱恩·莫尔的《校园新闻》的每周记要所表明的那样——虽说由于该演讲更早的完整录音记录以及录音缺失的缘故,很难逐句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伯林本人有时说这两场演讲大致相同,例如1953年1月22日他在写给布莱恩·莫尔学院院长凯瑟琳·E.麦克布赖德的信中说:
我在伦敦的广播电台的演讲内容基本上与玛丽·弗莱克斯纳赞助的演讲相同,在此间演讲,我经常想起布莱恩·莫尔,我面对的可不是一百张面孔,我面对的是一张干干净净的办公用桌和边上镶着软木的墙壁——总的说来,我可能更愿意在电台演讲:当众演讲令我惶惑不安。这里的演讲带来了大量的听众来信,它们都是那些最不寻常的人写的,他们好像听过这些东西,他们对于以最惊人的方式出现的历史和政治的主题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感和思想,对于所有来信,我想我有义务做出某种解答。
然而,从BBC和布莱恩·莫尔学院保存的档案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就在伯林在美国演讲的前后,这一系列演讲经过了相当大的重新编排,而且,不管怎么说,把同一部演讲辞发表两遍,这不符合伯林的特点,因为他热中于修正自己做过的东西,除此之外,他几乎总是在讲台上对自己的演讲另起炉灶,即便他多次运用同一批材料。
伯林在信中说,他在面对听众时心怀恐惧,我们且引用莱莉娅·布罗德森提供的材料来印证。伯林在布莱恩·莫尔学院的时候,她临时给伯林当秘书,后来她成为该校儿童心理指导门诊的心理工作者。当时她正在读研究生,因而手头拮据,总要想方设法打工挣钱。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她描述了伯林的讲学风格,这是我所见过的对伯林演讲风格最生动的描述:
周一晚上我去听他讲费希特,着实给吓了一跳。他匆匆忙忙地向听众鞠了一躬,就在讲台后站稳了身子,眼睛紧盯着他的右边、观众头上的某个地方,然后侃侃而谈,他语速快得吓人,整整一个小时之内,几乎没有片刻的停顿,这个滔滔不绝的演讲显然很出色,不过我没大听懂。他目光注视的方向一直没变,他身体在讲台上前后摇摆不停,每晃一次,大家都以为他要倒下——要么往前倒,要么向后倒。他把右手掌放在左手的掌心,在整整一个小时之内,他猛烈地晃动双手,好像要从中取出什么东西似的。说起来很难让人相信。他话语连珠,说个不停,每句话都很漂亮,却没有停顿,除了出现某些不可思议的、表示转折的标志之外,例如“……所以说,显而易见,康德的自由观在某些方面不同于费希特,唉!”到最后我精疲力竭,不过我敢肯定,要是说我曾听到或看到有人真正处于一种神灵感应状态,当时那一幕便是。几乎无法进行交流,这真是不幸。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本书的形成经过:这部长篇打字稿共有四章,各章标题分别是“作为一门描述性科学的政治”、“自由的观念”、“自由的两种概念:浪漫派和自由主义”、“历史的进程”。就算伯林还写过其他章节,作为最后两讲的底稿,可它们目前并不存在。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够,伯林没有写出这两讲的底稿,虽说在迈斯特那一讲,他可以利用几年前准备好的打字稿。不管怎么说,演讲最开始是论述六个主题的——虽说在布莱恩·莫尔学院,(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通过阐述两个人的思想来说明每一个论题——最终变成了目前的样子:每一章以标题中人物为中心。在最终选择本书正标题之前,BBC的档案称这个演讲为“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我就以它为副标题。我还把演讲的第一部分单独拿出来,作为整部演讲的总论,因为这是演讲本身所提供的。
编辑这个演讲集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编辑伯林的梅隆讲座的演讲,虽说在编辑后者的时候,我手头上有更多不同版本的录音文稿、作者对录音文稿的更多评注、更多的相关笔记可供发掘。在此,我就不重复我在《浪漫主义的起源》前言中谈到的编辑过程,《自由及其背叛》收入的演讲与它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由及其背叛》只有一篇演讲的录音。这就意味着,我要花更大的气力四处猜测,以恢复伯林讲话的原貌。本书的主体部分根据BBC员工的原始录音记录, BBC员工当然不熟悉伯林的声音和他的论题,他们发现这项工作很难进行;他们时常被难倒,录音记录也让人莫名其妙[例如:圣西门(SaintSimon)给记录成了“Sir Seymour”]即便录音里的话经常让人听起来疑窦丛生,不过,很显然,伯林说的是圣西门,几乎一直如此。
同以往一样,我在寻找伯林引文出处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专家的帮助,正如我在本书[边码]第155—156页注释的序文中所说。让我和读者受惠最多的自然是作者,不过,还有已故的安娜·卡琳,不应低估她在伯林思想生涯中的作用。她坚定不移、一再敦促他到电台演讲。在长时间的录音以及必要的重录过程中,她一直在诱导他,支持他,因为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很有压力(部分原因是它助长了他毕生的自我怀疑态度),这是他的特点。她是一位出色的编辑:“你剪辑、浓缩、提炼的本领真是不得了”,伯林在写给她的信中说——这封信我已经引用过,他还在信中提到她的“神手”。他们的通信表明,这两位俄国犹太移民是多么注重个人感情。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伯林需要一位思想上的监制帮助他实现全部潜能。安娜·卡琳凑巧有效承担了这一角色,这就是我将此书题献给她、以资纪念的原因。
亨利·哈代
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
2001年5月
2024年7月31日 想读
海象日记 豆瓣
作者: 乌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6
“ONE·一个”专栏作家乌冬的纸上脱口秀,一份可以轻松阅读,却能得到深度共鸣的生命笔记
“我是妈妈了,也是一个心碎的人。”
“妈妈,我想要得到的你的爱,我全部都给她。”
“我们都会经历好奇怪又好复杂的一段旅程,然后,就把其中的痛苦全部忘记。”
“这些故事是我们家庭日常性的碎片而已。它们是很普通的,和无数其他人的日常生活的碎片相比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不过每一块日常性的碎片,如果看得更仔细些,都是一块独一无二的碎片。
2022 年 5 月 25 日,在乌冬怀孕的第 22 周,她开始创作《海象日记》,记录自己怀孕后的所见所闻与心路历程。这期间,她用诙谐而伤感的笔调记下了自己身体、心境乃至人生境遇的变化——孩子即将出生,母亲身患重病,新生与死亡、得到与失去在生命中激起层层涟漪。与其说这是一部怀孕日记、养育日记,不如说这是一份特别的生命笔记:在成为母亲的同时失去了母亲,她该如何面对,如何接受,如何继续。
【编辑推荐】
“如果大自然把哺乳的任务分配给父亲,许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母亲分娩以后可以获得充足的休息,而父亲可以获得一对充盈的乳房:不但可以比谁的奶更大一些,还可以比谁的奶飙得远。更重要的是,只有亲生父亲才会分泌乳汁哦!要确认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只需动动手指,捏捏乳头就够了。有奶的才是爹!啊,为什么大自然到现在还是不懂你们男人?”
不论是对于怀孕,还是对于生活,作者乌冬都拥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能随时拾取一件日常普通的碎片时光像变魔术般让它闪闪发光。她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幽察微的叙事能力记录了同时成为母亲与失去母亲这段人生旅程,时而轻快诙谐,时而温柔伤感,既有令人捧腹和拍案叫绝的精彩比喻,也有能激起无数子女与母亲的共鸣的人生感悟,让读者在不经意间也跟随作者一起成长,体验孕育中的惊喜与焦虑,以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
2024年7月27日 想读
氯水人鱼 豆瓣
Chlorine
6.6 (5 个评分) 作者: 宋玉 译者: 金雪妮 中信出版社 2024 - 6
东亚之女的惨烈成长,刮骨化尾的奇诡物语。
【编辑推荐】
● 美籍华裔作家宋玉生猛首作,绚丽与恐怖相融,以人鱼为引,叩问生而为女的苦痛与血腥——“人鱼不是天生的。我们是被造就的。”女性也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
● 东亚女的“发疯文学”。自我规训,自我否定,自我厌恶——社会注入的种种毒素,终将酿成一场自我的风暴,迎来肆意自由的变身。
● 新锐译者金雪妮倾情译介,其译作曾获2021年全球华语星云奖,丰沛流畅的文字,高度还原原文的精神光泽,笔触华美诡谲,细致描摹氯水、汗水、血水相融而成的灼热处境。
● 先锋艺术家蓝彦祺,为本书量身绘制瑰丽鱼尾,赋予妖冶冲击的视觉效果。130*203小开本,平装单封,顺滑书纸,随取随读,通勤、旅行适用。
【内容简介】
荒诞与恐惧糅合,日常与幻想交错,
写就氯水、汗水、血水相融而成的灼热体验。
人类女孩壬·余的每一日始于泳池,终于泳池。如果她游得足够好,足够快,许诺她的美好一切就会出现——名牌大学的录取、父母的宠爱、教练的倚重、光明的未来。
他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他们说:痛,就是软弱正在离开身体。
期待的重量、成长的残暴、生而为女的困境种种加之于她身。无处不痛,无时无刻不痛。她只能潜入泳池中逃离。身体触及氯水的刹那,裙摆变成鱼尾,皮肤化作鱼鳞。
人鱼不是天生的,我们是被造就的。
血腥、凶残、生猛,一如人类女孩长成的每一步。
(建议18岁以上读者阅读)
2024年7月26日 想读
他们涉海而来 豆瓣
The Colony
作者: [爱尔兰] 奥德丽·马吉 译者: 徐芳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7
入围2022年布克奖、奥威尔政治小说奖!
关乎艺术、土地和语言,爱与性,青春与苍老。
以清新如诗的文字书写一座夏日孤岛上的矛盾、爱欲和追忆,
延续百年的古老忧伤呼应当下的暴烈现实。
——————————
【内容简介】
1979年夏。
一名英国画家来到爱尔兰西岸的一座小岛,试图找到画出毕生杰作的灵感;
一名法国语言学家紧随其后,为了研究岛上爱尔兰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个妇人怀念葬身大海的丈夫,选择通过艺术达成与丈夫环游世界的心愿;
一个男孩厌倦了荒僻小岛上的乏味生活,渴望跨海去追寻更大的梦想……
两名外国访客打破了岛上宁静的生活,也勾起众人心中深埋已久的记忆和欲望;
而在不远的陆地上,报复性的流血冲突愈演愈烈,凯尔特的古老忧伤仍在延续……
——————————
【编辑推荐】
🌊 “这座岛太小了,没法同时容下一个法国人和一个英国人”
夏日,偏远的爱尔兰海岛,英国画家和法国语言学家相继到来,
唤起激荡数百年的历史回音——谁支配谁?谁拯救谁?
一则映射古今殖民暴行的政治寓言,
一首语言和艺术、历史与暴力交织的凯尔特温柔哀歌。
🌊 入围布克奖、奥威尔政治小说奖:以多样笔触书写平静之下的矛盾和欲望
人物对话、内心独白、历史回顾、新闻简报……
看世纪冤家英法拌嘴,听耄耋老妇追忆往昔,
品专家学者科普长文,读媒体报道血腥冲突……
幽默又讽刺、沉静且动人,历史书写与个人叙事碰撞的典范之作!
🌊 “我们在这里习惯了想念,都是想念的专家”
为了活着,他们远涉重洋;为了追梦,他们背井离乡。
故土是爱尔兰人无法摆脱的重负,也是割不断的根。
家与国、传统与和现代,都融于这份一代代传承的想念。
🌊 世界在崩坏,信念在瓦解,人与人的联结岌岌可危
狡黠和天真相遇,残忍与善良相随,
爱尔兰的命运与詹姆斯的前景在夏日交汇,
懵懂少年去何处寻找自己的位置?
当下的世界又将向何方前进?
🌊 知名青年设计师汐和操刀封面,便携小开本出门无忧
清爽白+忧郁蓝+珍珠银+沉郁灰,
海洋气息完美呈现小说风格,为夏日阅读增彩!
单封方脊口袋本,通勤、旅途、度假适用。
——————————
【名人推荐】
继承了辛格、特雷弗和托宾的文学传统,描写了被传统的重负逼到角落的爱尔兰生活……马吉的文字明亮、抒情而尖锐:时而滑入竖列的单字段落,时而沉浸于猎兔的细节或普鲁士蓝的气味,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距离感。
——《卫报》
马吉精巧地记录了岛上古老信念的瓦解……在主线叙事之外,还有北爱尔兰暴力冲突的宏大故事切片,简短的新闻报道读起来像是暴行的分类目录。马吉也采用其他有趣的方式讲述故事,人物的对话简明而直接,一些内心活动以意识流呈现,其他则是长短不一的诗行……马吉编织出一部关于语言、艺术、殖民主义和北爱尔兰冲突的小说,生动且引人深思。
——《西雅图时报》
终于有部小说把读者当作成年人对待了,这真让人欣慰:它新鲜而不追逐文学新潮,引人思考但不聒噪,自成一派却从开篇的奇异戏剧到果决的结局都令人满意……除诸多主题之外,她的书也蕴含着其他元素——关于家庭、男人与女人、乡村社群,许多层次都在表面浮现,宛如一个似有若无的微笑,一条水中的鲨鱼。
——《泰晤士报》
作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意味着什么?《他们涉海而来》对此提出了迷人的洞见,并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和地域……马吉这部精妙的小说还歌颂了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需要。
——《独立报》
《他们涉海而来》是一部思想小说。马吉以丰富的细节构建出她的世界……它基于一个悲剧频发的夏日里爱尔兰的残酷政治现实,同时提醒着我们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边界遗产。
——《纽约时报书评》
朴素、简洁……一个关于语言与身份,关于艺术、压迫、自由和殖民主义的故事。《他们涉海而来》是一部关乎重大议题的小说。
——《金融时报》
马吉这部引人入胜、原创性十足的小说从宏大和微观的视角思考了帝国主义、所有权、权力与剥削……书中还不乏人物间来回较劲的活泼幽默。
——《每日邮报》
《他们涉海而来》是一部精彩的小说,一篇关于自然以及阶级、文化、性别间交锋的敏锐评论。书中写到暴力,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吉捕捉到了潜藏在保护、教养之下更险恶的残忍。
——玛丽·贝丝·基恩
《他们涉海而来》是一本生动、令人难忘的书,它关乎艺术、土地和语言,爱与性,青春与苍老。重大观念轻盈地编织在奥德丽·马吉强大的文字中。
——萨拉·摩斯
仿佛一则寓言,就像历史本身,它给我们一个苦涩的教训……并且营造出一种情绪,在翻过最后一页之后仍留下令人不安的余韵,经久不散。
——凯文·鲍尔
2024年7月25日 想读
她是幸存者 豆瓣
Tastes Like War: A Memoir
7.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格蕾丝·赵 译者: 陈磊 九州出版社 2024 - 6
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获奖非虚构力作,母女版《回归故里》
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
追索精神分裂症与“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禁忌的家族历史,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
🌊
编辑推荐:
“我身在历史何处”系列001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获奖非虚构力作
母女版《回归故里》
1.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
——书写命运巨轮下的普通个体,见证一位女性的荆棘一生。
◆ 她是靠泡菜活下来的战争逃难者,周旋有度的酒吧女招待,
心怀美国梦的第一代移民,从容有致的“社区政治家”,
工作、养育两不误的妈妈,涉足荒野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
◆ 她也是自闭家中的幻听囚徒,镇上敏感的“疯子”,
不再与陌生人说话,不再接电话,不再出门,
不再做饭,不再进食,不再活动,不再生活。
◆ 她载沉载浮的一生,
始于殖民统治和战乱,
终于精神分裂症和几近无家可归的状态。
曾经坚韧、明媚的女人,何以衰零至此?
“我”写下这个故事,希望能理解:是什么“杀”死了她。
2.一起吃饭的日子里,我开始走近妈妈伤痕累累的复杂心灵。
◆ 移民家庭中更为复杂的母女关系,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
* 她,一位“典型的”东亚母亲:
异国小镇艰难立足,含辛养育子女,将一生的爱与乡愁,尽数灌注在食物中;
战乱中被迫失去的“纯真”和受教育权利,此生未达之理想,延续为对女儿的深情期盼与托举——“用你的头脑工作,而不是用你的身体!”
* “我”,一位小镇亚裔移民二代:
从被霸凌歧视,到求学布朗、哈佛,继而成为社会学学者,成长之路皆是对母亲的艰难回应;
从被代际创伤困扰、被家庭耻辱桎梏,到直面伤痛,书写禁忌,在勇敢质询中,寻回生命的自主性与尊严。
* 两位女性跨越历史伤痛的联结与再生,一对母女在命运交织中的看见与相遇。
◆ 最痛苦的记忆,最温柔的爱,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
*“世界始于餐桌旁;它是雨中之屋,烈日下的伞;是恐怖阴影中的藏身之处,是悲壮胜利的欢庆之所。”
【奶粉】母亲记忆中“战争的味道。”
【泡菜】“多吃泡菜吧,格蕾丝呀,我们是幸存者。你有能力忍受所有的一切。”
【蘑菇与黑莓】在努力遵循规则,扮演好妻子的角色之外,母亲精神上渴求更多。
* “食物既导向同化、隔离和遗忘,也意味着纪念、联结、快乐和可能性。”
——“烘焙,对我母亲来说,是成为美国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遗忘的方式。”
——“对我母亲来说,给他人做饭使得她能够超越自己的出身。这是她生存的证明,是她对未来的希望。”
——“看望母亲就像在上烹饪历史课,遇见20世纪50和60年代的韩国。在她人生最后那些年里,我们一起吃过的每一样食物一定都让她回想起自己的青春。”
3.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禁忌的家庭历史,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
——一位社会学者追索精神分裂症和“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 打破共谋的沉默。
“困扰人们的并非创伤本身,而是人们对创伤所秉持的沉默。”
◆ 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的成因。
“精神分裂症讲述的是贫穷、暴力和身处失权位置如何将我们逼疯的故事。”
◆ 剖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的处境。
【偏见】对“精神分裂症”一词的避讳、彼时的难以确诊、精神健康护理的缺乏。
【刻板印象】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都没有暴力倾向,绝大多数暴力犯罪事件都是没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所犯。
【并发症】为了治疗她的精神分裂症,她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疾病。
【用药】药物正在沦为一种监狱管控的工具。
【种族歧视】作为亚裔女性,她的病症在美国“不典型”。
◆ 写下来,驱散魂萦绕不去的历史幽灵。
* “耻辱本身就是一种用于迫使受压迫者闭嘴的政治工具。”
【慰安妇】
——“我的身体像一个夏天被遗忘的烂南瓜。”
——“她一定是被那些让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多么渺小的信息吞没了——她不再被当作一个人,而是一个物件。这些信息来自她周围的人,来自韩国社会,甚至可能来自她自己的家庭。她逃离韩国,却只发现美国社会也在贬低她的价值。”
* 统治整个家族历史的话语禁忌给养了幽灵,驱除幽灵的最佳方式是“将禁忌搬上舞台”。
【性工作自由】
——“美国女权主义者在争论卖淫是否能成为一种自由选择,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来说,拥有‘不做妓女的权利’更为迫切。”
——“即便是纯粹为了生存才接受的性工作,也是一种反抗权力结构的方式,如若不然,那种权力结构可能会让你去死。但在帝国主义的秩序下进行反抗,与‘出于自愿而当妓女’却并非一码事。”
* “我”想通过书写来改变“慰安妇”的含义,“我”希望它不再是个耻辱的词。那个女人,是位英雄。
🏆
获奖记录:
2022年亚太裔美国人文学奖
202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短名单
2021年《科克斯》非虚构图书短名单
2021年《时代》、NPR年度最佳图书书单
📰
媒体&名人评论:
《她是幸存者》对一位母亲的精神疾病背后的历史暴力做了亲密记述,过去的幽灵在餐桌旁有了一席之地。格蕾丝·赵记录了种族主义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探索了食物的救赎力量——在其他形式的语言失效时,食物成为她母亲的语言。这本超凡绝伦的书,展示了回忆录这种体裁的创新潜能,也重新想象了学术在真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委会
献给一位出色而难懂的母亲的安魂曲和情书……这也是一个关于食欲、渴望、味道、气味和感觉的故事……而这一切最终也让一个女儿找到了归属。这部坦诚得令人灼痛且心碎的回忆录展现了,在一个移民家庭中,食物既可以导向同化、隔离和遗忘,也可以意味着纪念、联结、快乐和可能性。
——佳雅特丽·戈皮纳思,《不羁的想象:酷儿离散的美学实践》作者
在格蕾丝·赵的《她是幸存者》中,精神遗产、历史、代际创伤,以及在探索母亲的破碎过往中可能发挥联结作用的食物之间有了一种史诗性对话……这既是一部回忆录,也是一次精神改造之旅。
——艾莉·罗伯托姆,《果冻女孩:一部家族史》作者
《她是幸存者》是对所有那些“生存从来不是天注定”的人献上的一份动情致敬,同时也表明,治愈创伤不能总是通过个体的努力,而是需要对过去展开集体反思。
——迪安·博尔谢·林,《第一人称复数》导演
赵动人且坦诚地探索了社会因素是如何跨越广阔的时空,侵入我们的内心世界,让一个人精神分裂的,以此阐明:精神疾病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疾病,更是一种社会性问题。
——伍德尧,《种族忧郁症,种族分裂:论亚裔美国人的社会与心理生活》联合作者
《她是幸存者》是对一位女性的坚韧生存故事的见证:是对母亲、在韩美战争中死去的女性、战争中的“慰安妇”,以及历史上“歇斯底里的女人们”的致敬。赵以认真、质询的眼睛,检视了精神健康领域通行的措施、诊断,以及有色人种女性是如何被忽视、误诊并被错误对待的。
——米歇尔·马龙佐
在书中,格蕾丝·赵袒露了自己与难以捉摸的母亲之间充满痛苦的共生关系。在母亲去世近二十年之后,她在书中将母亲写活,使其留下的遗产活在了书页上;同时,她也追溯了自己的生活,这是一部精妙的纪念之书,也是一部有力的再生之书。
——《书单》
格蕾丝与母亲两人充满自主性、尊严、回忆与爱的生命旅程是平行的……它复杂,但催人向上。
——孙永信,美籍韩裔诗人、编辑,《不堪的荣耀》作者
这部关于对具体之人的爱与回忆的作品,对所有人来说都真实而切近。
——《句号》
📖
内容简介:
我这一生中至少有过三位母亲。
在我的童年,母亲是迷人的派对女主人,是野心勃勃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到我的青春期,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成了幻听的囚徒。
逃过战乱,移民至美国,曾经坚韧、明媚的她,何以蜕变至此?我开始探索她精神痛苦的根源,希望能理解是什么力量“杀”死了她。
由此,我的第三位母亲诞生了。我不仅发现了是什么将这个女人打倒的,亦发现了她为之而生的是什么。追索的深处,是一段隐秘的家族往事,以及一代女性的飘零人生。
我收集起关于她和她们的碎片,写下这个关于幸存者的故事。
有些人希望将某些历史删除。但我知道,“生存从来不是天注定”,我必须为那些社会认为不值得为之流泪的人发声。
2024年7月25日 想读
Game Design Workshop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racy Fullerton CRC Press 2008 - 2 其它标题: Game Design Workshop: A Playcentric Approach to Creating Innovative Games
Master the craft of game design so you can create that elusive combination of challenge, competition, and interaction that players seek. This design workshop begin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game design; then puts you to work in prototyping, playtesting and redesigning your own games with exercises that teach essential design skills.
Workshop exercises require no background in programming or artwork, releasing you from the intricacies of electronic game production, so you can develop a work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s of game design.
Features:
* A design methodology used in the USC Interactive Media program, a cutting edge program funded in part of Electronic Arts.
* Hands-on exercises demonstrate key concepts, and the design methodology
* Insights from top industry game designers, including Noah Falstein, American McGee, Peter Molyneux
2024年7月25日 想读
芭芭雅嘎下了个蛋 豆瓣 Goodreads
BABA YAGA LAID AN EGG
9.1 (24 个评分) 作者: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李云骞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 - 6
芭芭雅嘎是女巫,但不属于女巫的团体;她既可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是母亲,也是杀死女儿的凶手;是女人,但没有、也从未有过丈夫;她伸出援手,也策划阴谋;被人类社会驱逐,也与人类沟通;是战士,但也操持家务;是“死人”,也是活生生的人;她会飞,但同时也被束缚在地面上;她只是个“偶然出现的人物”,却也是主人公通往幸福之旅的关键一站:“礼貌的”和“粗鲁的”主人公在她的小屋前驻足,他们吃饱喝足,舒服地洗个澡,听取她的建议,带走她送的魔法礼物,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翻译成更现代的语言,她是异见者、流放者、失败者、隐居者、老处女、丑八怪。她的形象依赖于口述传统,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一面集体的镜子。她的人生故事开始于更好的时代,那时她还是金色芭芭、大地之母。后来,她成了被驱逐的稻草人,但依然用诡计统治着人们。如今,她缩在小屋中煎熬时日,像子宫中的胚胎,或棺材里的尸身。 没有一个人带着花和巧克力,再次敲响她的门。
2024年7月1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