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特码头🍅大战科目✍🏻2 - 标记
未弃之物 豆瓣
作者: [波兰]马尔钦·维哈 译者: 林歆 新星出版社 2024 - 5
◎“尽管生活告诉我们,人必有一死,但总有一些我们永远没准备好的告别。”
◎波兰语直译!波兰文学至高奖尼刻奖、艺术界至高荣誉政治周刊护照奖获奖作
◎从个人书写的缝隙,寻找重述波兰战后史的全新路径
揶揄、犀利、哀而不伤、黑色幽默
以逝者之物拼接记忆碎片,绘制波兰犹太母亲画像
要如何面对至亲的离世?要如何书写那段欲说还休的沉痛历史?
◎是物品剪贴簿,也是逝者沉思录,一本物件考古笔记,一则重写历史与记忆的全新寓言
◎重述波兰战后一代,尤其是波兰犹太群体的生活日常。“水晶之夜”的阴影,战后通货膨胀与物资匮乏,1968年排犹,转轨……
◎好评无数!波兰至高文学奖、波兰至高荣誉获奖作品,译为12种语言(英、德、俄、意、匈、西、捷、格鲁吉亚、塞尔维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Goodreads高分图书
------------------------------------------------
★内容介绍
“尽管生活告诉我们,人必有一死,但总有一些我们永远没做好准备的告别。”
波兰当代作家马尔钦·维哈就面临这一难题。母亲生前总爱收集没用的小玩意儿:台灯、石头、废报纸、圆珠笔,等等,当然还有她最爱的——书。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一边整理遗物,一边追忆往昔,重绘了她作为犹太妇女、作为母亲、作为波兰公民的形象;同时透出纸背的,还有波兰战后一代的日常,以及犹太群体的遭遇:“水晶之夜”的阴影,战后通货膨胀与物资匮乏,1968年排犹,转轨……它们深刻而深远地影响着每一位波兰人,那些物品承载的,是那代人的集体记忆。
《未弃之物》是一本词与物的书,一本关于母亲的书,它像物品剪贴簿,更像一部个人史、私人回忆录。整本书一点也不沉痛,而是充满了黑色幽默与讽刺、揶揄、顾左右而言他,是相当别致的逝者追思录。
------------------------------------------------
★编辑推荐
“只要我们仍不晓得如何描述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仍与我们同在。”
在书中,作者以母亲生前留下的物品为中心,拼接了记忆碎片,重构了作为上世纪二战前后生人的波兰犹太裔的母亲的个人史、生命史与家族史。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母亲的厨房、词典和该笑就笑,以母亲厨房里的物件、母亲书架上的书籍与母亲临终前的片段回忆为焦点,追溯了其背后的波兰战后史。借助对这些逝者生前之物的沉思,来对抗沉默,还原战后物资匮乏背景下波兰人的日常、民族的苦难以及世界的脉动。
------------------------------------------------
★名人推荐
生动而精准……这本书展示了物品在哪里停放,记忆就在哪里驻留。
——希沙姆·马塔尔
我太爱《未弃之物》了,如此有趣、诙谐又如此动人。书里的不过分煽情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凯西·伦岑布林克
没有陈词滥调,没有悲情,与那些令人起鸡皮疙瘩的作品完全不同。……这本杰作超越了沉重的空白和沉默。
——玛丽亚·坦戈斯卡(Maria Tengowska)
这本告别之书是……今年最美丽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米哈乌·诺加什(Michał Nogaś)
在绝望和流水账间维持着绝妙的平衡。
——尤利乌什·库尔凯维奇(Juliusz Kurkiewicz)
------------------------------------------------
★媒体评论
它用字上的俭省和丰富,讲述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东西:关于悲伤和家,关于波兰,关于语言和沉默。
——尼刻文学奖评委会
波兰的大卫·塞达里斯,马尔钦·维哈对家人相处日常的描摹和长辈小毛病的捕捉,要命的好笑。
——《爱尔兰时报》
我们把(尼刻)奖颁给这位把脆弱和敏感书写出来的作家,那些脆弱是我们平日里往往羞于承认的。他告诉我们没什么可羞耻的,它只是关于至亲离开的故事。……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
——马雷克·扎列斯基(Marek Zaleski)
2024年7月17日 想读
破碎的四月 豆瓣
Prilli i thyer
作者: [阿尔巴尼亚] 伊斯玛依尔·卡达莱 译者: 郑恩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4
* 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 伊斯玛依尔·卡达莱代表作
* 阿尔巴尼亚文学研究专家郑恩波 从阿尔巴尼亚文直译 保留原汁原味
* 吟游诗人传唱的东欧经典 暗黑版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故事围绕着阿尔巴尼亚过去的一个特殊的传统习俗展开,根据统治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的法典,如果一个人被杀死,他的家人必须以血还血,为他报仇。
主人公焦阿古的哥哥被仇家杀死,他为哥哥报仇,在三月十七日那天成功杀死了仇家。从此他的生活就离他而去,他无法摆脱宿命。在被死者家属追杀之前,他得到了三十天的休战协定,于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两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安全的、“白色的”,之后便是亡命的、“黑色的”。
与焦尔古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来自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对高原文化充满向往。新娘迪阿娜不可遏制地被只有一面之缘的焦尔古吸引了,甚至抛下新婚的丈夫,想去寻找这个神秘的年轻人,与此同时,焦尔古也想在四月转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阿娜。
该小说曾被改编为电影《太阳背后》,于2012年上映。
凭借着《破碎的四月》,卡达莱先生跻身于国际一流小说家之列。——《纽约时报》
卡达莱给读者带来了一部强有力的传统小说,几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暗黑版本。——《柯克斯评论》
2024年7月17日 想读
波兰人 豆瓣
The Pole
8.8 (12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李鹏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 - 8
◎诺奖得主J.M. 库切最新小说《波兰人》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一部21世纪罗曼蒂克消亡实录,一部库切版《爱欲之死》
◎性在泛滥,爱在消亡。在这个时代,爱比性更急迫地需要被解放。
【内容简介】
《波兰人》是库切近半个世纪漫长创作生涯以来的小说新作,以简朴隽永的笔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年老的波兰人在巴塞罗那邂逅了女人,她惊讶于这个时代竟然还存在神圣爱情的信徒。他像是来自过去的幽灵,是一个逝去时代的遗痕。他爱上了她,她只觉得他可怜。
【编辑推荐】
★诺奖得主J.M. 库切最新力作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坛重要作家之一,首位两度摘得英语文学桂冠布克奖的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人》作为库切的小说新作,备受全球读者的期待。
★一部21世纪罗曼蒂克消亡实录,一部库切版《爱欲之死》。
《波兰人》用文学的方式,聚焦人类最当下的爱欲困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性在泛滥,爱在消亡。在这个时代,爱比性更急迫地需要被解放。
★全球顶尖文学媒体争相报道,好评如潮。
《波兰人》一经出版,便引发《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卫报》《洛杉矶时报》《伦敦书评》等全球顶尖文学媒体的报道和讨论。
★资深外国文学译者李鹏程倾心之作。
李鹏程,1983年出生于山西阳泉,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译有保罗·奥斯特《4321》、王鸥行《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等作品。
★特邀作家、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撰写精彩长文导读《垂死的浪漫》。
从世界经典文学中的爱欲叙事出发,勾勒二十一世纪的爱欲困境。
★知名设计师艾藤整体操刀装帧设计,内外封使用激光浮雕起鼓工艺。
32开125*185mm小开本,通勤出游,轻巧便携。内文采用80g顺纹胶版纸,翻阅柔软,手感舒适。
【媒体评价】
过了某个年纪,每一次触及床榻的爱欲尝试,都是在直面人生的赤裸与恐惧。——《纽约时报》
爱意味着什么?库切想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而记忆——当我们知道它不会持续时,它能提供什么慰藉?……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库切提醒我们面对一些我们不愿记得的事情:一切都会消逝。——《洛杉矶时报》
《波兰人》文字简朴但始终深刻。库切描绘人类境况各种变化的能力仍然是大师级的。——《出版人周刊》
《波兰人》表明,83岁的库切才华并无丝毫减退。——《卫报》
《波兰人》句句清晰,字字优美,完全可以靠在壁炉边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伦敦书评》
2024年7月17日 想读
Landmarks in Linguistic Thought 豆瓣
作者: Harris, Roy; Taylor, Talbot; Harris, Roy 1997 - 4
By introducing the reader to the main issues and themes that have deter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linguistic tradition, an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hought quickly becomes apparent. Each chapter in this accessible book contains a short extract from a 'landmark' text followed by a commentary which places the text in its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The authors, who consider writers from Aristotle to Caxton to Saussure, have fully revised the original edition ofthis text. Complete with two new chapters on Bishop John Wilkins and Frege, a revised preface and updated bibliography, this book will be invaluable to anyone with an interest in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or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2024年7月17日 想读
Emotional Worlds 豆瓣
作者: Andrew Beat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 2
Are emotions human universals? Is the concept of emotion an invention of Western tradition? If people in other cultures live radically different emotional lives how can we ever understand them? Using vivid, often dramatic, exampl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in dialogue with current work in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Andrew Beatty develops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affective life, showing how emotions colour experience and transform situations; how, in turn, they are shaped by culture and history. In stark contrast with accounts that depend on lab simulation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ry reconstruction, he takes the reader into unfamiliar cultural worlds through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emotions in naturalistic settings, showing how emotions tell a story and belong to larger stories. Combining richly detailed reporting with a careful critique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he argues for an intimate grasp of local realities that restores the heartbeat to ethnography.
2024年7月15日 想读
胡同里的日常 豆瓣
作者: 尚君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5
一本文字内容丰富的胡同摄影集
静止的影像与流动的方言勾勒了北京往事
从近300帧永恒瞬间中,追溯1985—2010年的胡同岁月
循着图像、声音和过去沟通,生活的琐碎与温情一一浮现
寻找童年,走进记忆,回到充满烟火味儿的家
☆ 编辑推荐
◎近300幅影像切片,呈现胡同内外风光及其中的百态人生
这是一本关于北京胡同的摄影集,收录照片近300幅,带领我们一览胡同内外的各色风光,又深入胡同生活的凡人俗事:从儿童、少年到大人、老人,展现每个年龄层的风采与故事;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养家育儿、吃喝玩乐到营生忙活,凝聚着丰富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的镜头下,对于胡同没有虚幻的赞美,不回避生活的艰辛与琐碎,一幅改革开放后数十年来的胡同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听见北京的方言,往日的一切都将在京腔中醒过来
这本摄影集文字内容丰富,作者根据拍摄时的记忆,用通俗的北京方言对每一幅照片进行阐述,也对个别不易懂的土语附以注释。从场景还原延伸到文史介绍,仿佛一位“老北京”在耳畔亲切地念叨,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在胡同里行走,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感受民间口头交流的生动鲜活,体会地道的北京方言表达,如“吃了吗您”“劳驾”“瓷器”“多新鲜呀”“起哄架秧子”“门儿清”……在浓厚的京腔京韵中,往日里的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都将一一鲜活在面前。
◎跨越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凝聚共同的时代记忆
照片所展示的是八十年代至新世纪头十年(1985—2010)的胡同岁月,期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启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风俗新旧交替:有穿着偶像T恤的姑娘,也有身着大襟衣与缅裆裤的老太太,有跳皮筋抖空竹的女孩,也有玩《魂斗罗》扇洋画的男生,有打麻将也有打台球的街坊,走街串巷的有磨刀的、卖冰棍的、卖鱼的等各类小贩,还能见到装孩子又装大物件的小竹车、贴满换房信息的墙壁、新鲜的寻呼机与公用电话……时代的印记深深地落在平民百姓的身上与胡同的角落里。
◎令人怀念的不只是胡同,更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谊
胡同是家的延伸,在这里街坊四邻低头不见抬头见,有难处相互帮衬,喜爱当街凑热闹,有点隐私也难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亲近。在都市化、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们所怀念的不只是胡同,更是包含弄堂街巷在内这类有温情的生活形态,更是怀念八九十年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纯朴与亲近。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胡同正在慢慢地消失。这本书是对这种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生活形态的一种记录与致敬。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摄影家尚君义于1985—2010年所拍摄的胡同照片,这些图像展现了北京人在胡同里真实的生活状态:家长里短儿是街坊们唠叨不完的话题,撒欢儿是发小们一起长大的共同回忆,一把年纪的老人遛鸟下棋侃大山,街面儿上人们营生忙活总是不缺新鲜事。
作者常年行走在胡同里,用相机记录市井生活,用京腔京韵解读注释每幅照片。静止的影像,诙谐的方言,使读者能够沉浸于胡同里的日常之中,感受那个温情流溢的年代。
2024年7月4日 想读
故事世界的兴起 豆瓣
作者: 施畅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24 - 5
——为了摆脱平庸日常,我们踏上非凡旅程
既怀念未曾祛魅的过去,也期待即将复魅的未来
·
◆跨媒介叙事作为文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共同关切的议题,在媒介技术快速迭代、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当下愈发重要。
·
◆本书聚焦数字时代的跨媒介叙事新变,系统梳理了跨媒介叙事的历史变迁与理论脉络,厘清了“故事世界”“共世性”“可扩展性”等关键概念,总结提炼了跨媒介叙事在数字时代的三重转向——技术虚拟化、媒介融合化与文化复魅化。
·
◆本书还将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我国近年来科幻、仙侠、探险等跨媒介叙事案例,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媒介叙事体系。
2024年7月4日 想读
The Eye of the Master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atteo Pasquinelli Verso 2023 - 10
A social history of AI that finally reveals its roots in the spatial computation of industrial factories and the surveillance of collective behaviour.
What is AI? A dominant view describes it as the quest “to solve intelligence,” a solution supposedly to be found in the secret logic of the mind or in the deep physiology of the brain, such as in its complex neural networks.
The Eye of the Master argues, to the contrary, that the inner code of AI is shaped not by the imitation of biological intelligence, but the intelligence of labour and social relations, as it is found in Babbage’s “calculating engines” of the industrial age as well as in the recent algorithms for image recognition and surveillance.
The idea that AI may one day become autonomous (or “sentient”, as someone thought of Google’s LaMDA) is pure fantasy. Computer algorithms have always imitated the form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organisation of labour in their own inner structure and their purpose remains blind automation.
The Eye of the Master urges a new literacy on AI for scientists, journalists and new generations of activists, who should recognise that the “mystery” of AI is just the automation of labour at the highest degree, not intelligence per se.
2024年7月3日 想读
性别攸关 豆瓣 Goodreads
Sex Matters: How male-centric medicine endangers women's health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艾莉森·J.麦格雷戈 译者: 王晔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9
◎美国知名性与性别医学专家、急诊医学系教授 艾莉森·J.麦格雷戈 振聋发聩之作
◎献给所有经历过被忽视、被质疑以及无休无止检查的女性!
◎为什么女性喊疼却总被责怪太夸张?为什么药物副作用“男女有别”?为什么女性得心脏病更容易被误诊?
◎以男性为中心的医疗体系,正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对医学界的性别偏见说“不”,掀起男女平等的医疗变革。
————
在《性别攸关》这一开创性的著作中,美国知名性与性别医学专家、急诊医学系教授艾莉森·J.麦格雷戈从自身的医学实践出发,以丰富的案例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当今医学体系中最紧迫又最令人不安的真相之一——所有的医学研究和实践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而这样的医疗体系正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乃至生命。
在本书中,麦格雷戈教授不仅追溯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如何形成,更结合自身多年来一线急诊经验和专业研究,对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性别偏见做出了根源性的剖析,向我们揭示了女性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如何遭到忽视。本书不仅是关于女性健康的警世之作,更是号召医学领域性别革命的宣言之书。
————
【编辑推荐】
1. 【以男性为中心建立的当代医疗体系,正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哪怕到了今天,女性也总是被当作男性来治疗,后果触目惊心:心脏病和脑卒中分列夺取女性生命的头号和第三号疾病,但因为女性往往没有男性那样的典型症状,而总被归为焦虑症或延误确诊;大量药物根本没在女性身上做过试验就被投放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副作用而被撤回……对于女性在医疗体系中遭受的损害,本书做出了一针见血的根源性剖析。
2. 【以女性视角审视女性病痛,掀起医疗行业的性别革命】本书通过梳理女性在医学、医疗、医药等各个环节遭受的苦与痛,用生动的案例揭示了研究者、医生、患者三方的复杂关系,全面颠覆了围绕男性建立起来的医疗传统。作者在医疗行业掀起的性别革命,让每个女性的身体得到独一无二的检视。
3. 【TED 演讲人、性与性别医学专家振聋发聩之作】作者艾莉森·J.麦格雷戈为美国知名性与性别医学专家和急诊医学系教授,她在TED上的演讲“为什么医学经常会给女性带来危险的副作用”浏览量超过150万次。作为一线医生,她在各科室接触了大量患者和同行,掌握了医疗体系的独家内幕;作为资深研究者,她对医学界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拥有权威发言权。
4. 【既是精彩纷呈的医疗科普,又是指导行动的实用指南】本书不仅是一本精彩的医疗科普著作,同时更是一部行动指南,为女性规避自身健康风险提供了具体方案以及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女性患者回答医生提问,向医疗服务机构提出要求等。
2024年6月24日 想读
Unseen City 豆瓣
作者: Nathanael Johnson 2016 - 4
It all started with Nathanael Johnson's decision to teach his daughter, Josephine, the names of every tree they passed as they walked up the hill to daycare in San Francisco, CA. It was a ridiculous project, not just because she couldn't even say the word "tree" yet, but also because he couldn't name a single one of them. When confronted with the futility of his mission, his instinctive response was to expand it, Don Quixote-style, until its audacity obscured its stupidity. And so the project expanded to include an expertise in city-dwelling birds (the raptors, the shockingly shrewd crows, the gulls, the misunderstood pigeons), rodents (raccoons, rats, squirrels), and tiny crawling things (the superpowers of snails, the vast intercontinental warfare of ants).
There's an unseen world all around us. There are wonders that we walk past every day without noticing. Johnson has written a book that will widen the pinhole through which we see the world. What does the world look like through the eyes of a turkey vulture, or a squirrel, or an ant? What does a sidewalk Ginkgo biloba "see?" What would you learn each morning if you understood how to speak pigeon? If we look closely enough, Johnson believes that the walk to the subway can be just as entrancing as a walk through the forest.
Follow along as the author and his family search for the beauty and meaning of nature in an urban jungle.
2024年6月23日 想读
君幸食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中餐到底是什么?

从麻婆豆腐、东坡肉、一品锅、醉蟹,到小笼包、刀削面、罗宋汤、慈母菜。

从《礼记》《诗经》《本草纲目》《随园食单》,到晏子、屈 原、苏轼、袁枚。

在扶霞看来,中餐是技法,也是哲学;是治愈身心的良药,也是文明与荒蛮的分界。

中餐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也是人们最不了解的烹饪传统。

三十年来,扶霞在世界各地品尝美食,与当地的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在典籍和食肆中体味中餐的独韵。无论是稻米与大豆的重要渊源、舶来原料的美味诱惑还是佛教素食的悠久历史,你都能在扶霞的观察中读到中餐传统的独有智慧,回应时代的提问和挑战。

中餐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

如果中餐有世界观,一定是食物在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间往复流转。这一次,扶霞以一如既往的幽默笔触、前所未有的精彩视角,从三十道菜出发来谈论中餐的起源、食材、技法乃至思想,仿若一场宴请、一段旅程、一次告白。
2024年6月16日 想读
语言恶女 豆瓣
Wordslut: A Feminist Guide to Taking Back the English Language
7.6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曼达·蒙特尔 译者: 李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6
◆脏话一定辱“她”?男人讲话不能“娘”吗?女人总是“婆婆妈妈”?
◇日常语言中处处隐藏着性别偏见!是时候掀起一场女性主义语言革命了!
◇和炫词狂魔阿曼达·蒙特尔一起,用恶女力重构我们的语言
◇在嬉笑怒骂中粉碎父权制的堡垒
++++
◆人从一出生就在学习语言,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性别是否会影响我们讲话的方式?日常语言中是否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语言本身是厌女的吗?
是时候挑战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语言了!在这本书中,你将知道:许多脏话最初并不“辱女”;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喋喋不休;八卦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教你从容击破语言背后的父权结构,游刃有余地发挥语词的力量,用重新定义的语言创造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准备好了吗?在轻松科普、爆笑评论和引人入胜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语言学冒险!
++++
【编辑推荐】
◆语言“恶”女?直击日常语言背后的性别偏见!
◇为什么大多数脏话都有侮辱女性的意味?为什么默认“保洁”为女而“保安”为男?为什么男人不可以“娘娘腔”“像个娘们”?为什么女人讲话总被认为肤浅做作?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性别偏见。翻开这本书,跟着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去父权制的语言系统大搅一局!深入思考性别如何影响我们说话和理解他人的方式,向贬低和限制女性的日常语言发起挑战。
◆发挥恶女之力,用话语粉碎父权制,从语言中重获力量!
◇这是一本女性主义语言指南,囊括各种实用策略:怎样不厌女地说脏话,怎样性别友好地称呼他人,如何反击那些打断女性发言、攻击女性的声音,如何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本恶女宝典将教你打破语言背后的不平等结构,重塑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言为自己赋权,用收复回来、重新定义的语言,建立一个更平等、更放松、更富有同情心、更少人会被冒犯的世界。
◆语言学原来这么有趣!
◇坐上酷飒语言学家的探险飞船,前往性别和语言交叉的迷幻宇宙,穿梭在历史和流行文化之间,领略脏话侮辱、闲聊八卦、流行俚语、气泡音和夹子音的奥秘。不必担心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变革潮流产生的颠簸,沿途有轻松有趣的故事、犀利俏皮的评论,也有让每个人乐在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始终相伴,让你在大笑之余思考语言的力量。
++++
【名家推荐】
每读完一段书中对英语的充满活力的迷人批评,你都会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了。——《破产姐妹》编剧、制片人 惠特妮·卡明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可以在聚会上迅速拿出书中有趣的知识来让那些喋喋不休的男人闭嘴。——《时尚》
2024年6月13日 想读
女人想要什么 豆瓣
What Women Want:Conversations on desire, power, love and growth
作者: [英]钟美凤 译者: 刘勇军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 - 5
【内容简介】
从客体到主体,从女孩到女人,从躲藏到寻找。
七个探索灵魂的女性故事,七场发现渴望的深度对话。
女人并不神秘,我们的渴望和需求亦是如此。
在对女性灵魂进行了30年的研究之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觉得蕞大的未解之谜仍然是:“女人想要什么?”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在工作15 年之后,钟美凤确信自己知道这个答案。在《女人想要什么》中,她通过讲述她的七个女性病人的故事来证明这一点。这是一本交叉探讨女性生活以及她们与欲望的关系的真实故事合集。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欲望像一座陌生的岛屿,那这本书就是一扇轻轻打开的窗,你会发现自己因为有了全新的认知而停顿下来。
————————————————————
【编辑推荐】
✧察觉内心欲求,解除自我封印。是什么让女性一直处于遭受否定、缺乏爱和始终心怀渴望的状态?在一切对话开始前,请先理清前提:女人都有渴望。
✧超15年临床经验心理治疗师钟美凤真实记录,七个探索灵魂的女性故事,七场发现渴望的深度对话。情爱、孤独、创伤、身份;做母亲、不做母亲;爱异性、不爱异性……无法宣之于口的隐秘叩问,独属女性的自我探索。
✧你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了吗?如果臣服于恐惧,不敢改变现状,失去自己应有的人生,那该有多遗憾?获得认知,便是解放,发现并摆脱规训支配,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会得到它。
✧得益于丰富的从业经历,钟美凤用剥洋葱般的讲述方式,层层探索主角的内心,锋利、深入又温情。
2024年6月7日 想读
聊聊疾病聊聊天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谢莹莹 / 欧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6
☆ 人人都爱黑塞!全球青年的心灵挚友,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捧腹大笑!《温泉疗养客》被誉为黑塞最幽默的小品,在笑声中抵达生命的本质
☆ “它要疼就疼吧,我让病痛自生自灭”在疾病中,重新审视疾病的意义、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 揭秘一个前所未有的黑塞:不合群 的怪人,蝴蝶和蜥蜴的朋友,神经兮兮的i人,他会暴饮暴食、玩物丧志,也会在瞬间恢复精神性
☆ 在《漫游记》与《秋日人生》中漫游湖光山色,聆听黑塞对时间、自然、友谊、信仰的深邃洞察"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以小说闻名于世,同时也是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黑塞的散文记录了他对历史、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反映了他个人生活的变迁。《聊聊疾病聊聊天》包括三辑,收录黑塞对疾病、生命、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第一辑《温泉疗养客》记叙黑塞因坐骨神经痛到巴登疗养的故事,被誉为“黑塞最幽默的作品”。黑塞在书中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患者:在病痛和无聊之间来回受折磨,被邻居的噪声打扰而心生怨愤,疗养期间暴饮暴食、无法抗拒赌博的诱惑,陷入消费主义日常的深深荒谬。但黑塞相信人性的复杂和一体性,最堕落的人也可在顷刻间完全复原,经过疗养,黑塞重新认识了人与疾病的关系,获得了精神的新生。
第二辑《漫游记》见证了黑塞在阿尔卑斯山一带河谷漫游时的所见所悟,这里有明媚的阳光、斑斓的山色、质朴的农舍,黑塞仔细观察一草一木,不仅获得了身心的和谐统一,个体生命也在大自然的无限怀抱中领会深深的慰藉。
第三辑《秋日人生》记录了黑塞在瑞士山谷与湖泊间漫游、迁居、与朋友交游的经历,表现出作者对时间、友谊、信仰、生命本质的洞察。
——
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
——德国作家 托马斯·曼
我那时病得很厉害,只能躺在床上看《温泉疗养客》,黑塞知晓我的疼痛,他又那么幽默,我读着读着,忍不住笑出声来,又遗忘了我的疼痛。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谢莹莹
在我这一代人的数十年前,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
——巴西作家 保罗·科艾略
2024年6月3日 想读
荒野之声 豆瓣
作者: [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 熊姣 商务印书馆 2023 - 2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声音的自然文学力作
从《看不见的森林》到《树木之歌》再到《荒野之声》,哈斯凯尔将视野从个体拓展到生境,进而触探维系生境的纽带——声音。充满我们这个星球的歌声、音乐和言语是演化创造的奇迹,是大自然的生态之歌,让我们得以窥见生物多样性、自然的创造力和审美的发生。
一堂关于聆听的自然课
从细胞纤毛的振动,到动物的鸣叫,从旧石器时代洞穴中的猛犸象牙长笛,到现代音乐厅中的小提琴和耳机里的电子音乐,我们认识到人类的音乐和语言同样是属于生态和演化范畴的故事,并深刻理解音乐与聆听形式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场关于大自然乐章的剖析
寂静不是周遭的底色。雷雨云、海上风暴、地震和火山都在歌唱、呻吟,用低至0.1赫兹的声波呼号。这些低频声波都远非人耳所能察觉。它们传播到数百公里外,展示着海洋、天空和地球的动态。但是我们听不见,所以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声音世界里,茫然不知是什么搅起了地平线上的波浪。
一次对社会不平等和割裂的声音解读
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文化,用声音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对待声音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声音隐喻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差异。同样,公平问题也不容忽视。纽约市 75% 的公交汽车站分布在有色人种社区,那些噪声大、排放颗粒污染物的老旧柴油公交车却因财政拨款不足而无法更新换代,但纽约州却把用于公共交通建设的大量资金,来救助陷入困境的滑雪胜地。因此,低收入地区公交车的轰鸣,部分源于少数乡野度假者(多数是白人)在雪场度过的快乐时光。
一声对声音遗产在消退与破碎的呐喊
人类是破坏者,我们正在压制或扼杀地球上许多鲜活的声音。受威胁的森林的死亡一般的静寂让人毛骨悚然,充满噪音的海洋让鲸豚类无处遁逃,喧闹的城市街道让心灵无处可依。让人类重新侧耳倾听世界,也许是直面未来变革,减少动荡和危机的重要指南。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歌声、音乐和言语的星球上。 作者哈斯凯尔探讨了这些奇迹是如何产生的。在闪烁着昆虫声音之光的热带雨林和随着青蛙叫声而脉动的沼泽中,我们知道了演化的创造力。从落基山脉和巴黎街头的鸟类中,我们懂得了动物如何学习鸣叫并适应新环境。在海浪之下,我们了解了人类与鼓虾、蟾鱼和鲸鱼等不同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在不同大陆动物惊人差异的声音中,我们体验了板块构造的遗产,动物群体及其在世界各地迁徙扩张的深远历史,以及审美演化产生的怪癖。
从动物歌声的起源开始,穿越在地球历史的全部轨迹中,哈斯凯尔阐明并为我们这个世界各种声音的出现而欢呼。通过旧石器时代洞穴中的猛犸象牙长笛、现代音乐厅中的小提琴和耳机里的电子音乐,我们认识到人类的音乐和语言同样是属于生态和演化范畴的故事。然而,人类亦是破坏者,我们正在压制或扼杀地球上许多鲜活的声音。哈斯凯尔带我们进入受威胁的森林、充满噪音的海洋和喧闹的城市街道,并表明声音危机不仅仅是感官装饰的损失。声音实际上是一种创生的力量,消除声音多样性会降低世界的创造性、公正性和美丽性;因此,对声音的美丽和破碎的欣赏是当今变革和不平等的动荡和危机的重要指南。 狂野和破碎的声音是一份邀请,让我们学会聆听、充满好奇、找到归属感并行动起来。
译者推荐:
跟《看不见的森林》对照,这一次,作者参与了为期几年的项目调查,纪录不同区域动物声音的丰富度。这使他注意到不同环境对声音的塑造,进而去探究宇宙间声音的形成和演化、古人类的音乐,以及现代前沿音乐与聆听形式之间相互推进的关系。
从山林到平原再到河谷,从美国到澳大利亚再到以色列、日本、加里曼丹岛,乃至美国本土贫民区与富人区的休闲绿地,哈斯凯尔再次用他敏锐的观察和感悟力,为读者呈现了全球范围内一片斑斑驳驳的声音图景——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个平行的感官空间,如果不去倾听“异类”的声音,那些空间将会消失,我们的感官世界将日益枯竭、贫乏。
2024年6月3日 想读
无望的逃离 豆瓣
Замыслил я побег
作者: [俄]尤里·波利亚科夫 译者: 张建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5
一个中年废物的虚无漂流,精神废墟中的斑斓众生
俄罗斯当代国民级作家、讽刺文学大师
“男人眼中的叛徒,女人眼中洞穿男人灵魂的专业向导”
🌊
编辑推荐:
俄罗斯当代国民级作家、讽刺文学大师代表作
——不能让人发笑的严肃作家不是好畅销作家
俄罗斯当代少数能够始终触摸社会伤痛的作家之一;
继承从果戈里到布尔加科夫的传统,“怪诞现实主义”创始人,当之无愧的苏联笑话大师;
刊登其小说的《青春》杂志,不得不辟出专门的贮藏室来存放读者来信。
人们在大街上认出他,会自发围起来召开一个小型讨论会。
作品不断被再版、改编成影视剧,并被译成多种语言。
🍂
一个中年废物的虚无漂流
——切中社会症结与痛点,侧写时代洪流中典型个体的心灵肖像
变革的列车呼啸而来,他却被夹在双轨间,动弹不得。
时代巨变,床榻上、电视前、酒杯旁,是他虚无度日的身影,
他躲避崇高,逃避希望,摒弃激情。
逃离是他不必然的人生哲学,悬空则是他必然的无望命运,
继奥涅金、毕巧林、奥勃洛莫夫之后,又一个俄罗斯文学“多余人”。
他是一个在欲望中沉沦的中年废物,也是一颗维系可耻社会结构的铆钉,
如此逃离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
“男人眼中的叛徒,女人眼中穿越男人灵魂的专业向导”
本书作为“家庭三部曲”之一,充满对当代婚姻生活的洞察,
在这里,你将遭遇一个坠入无尽虚无之中的滑稽男性。
读者称:“波利亚科夫同志,你将男人的秘密全都抖落出来了!”
👣
精神废墟中的斑斓众生
——崩溃时代的社会观察样本,勾勒当代俄罗斯的历史来路,映鉴时下的焦虑与不安
苏联解体的前后几年,体制崩溃,价值失序,一代人在精神废墟中游走。
穿梭于新旧体制的游蛇、骤然成为市场经济主人的新贵、
理想崩塌的革命老战士、隐身于喧嚣深处的行者、
不惧牺牲肉身的抗争者、物质和享乐至上者……
以库斯图里卡一般的荒诞与苍凉,勾勒独属于那片土地的斑斓众生,
全景式呈现20世纪末俄罗斯政治、经济、伦理等事态万象。

“20世纪末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见证一代人的千疮百孔,读之颇有余味与后劲
继承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源流,
着墨日常生活的描叙,编织独特的蛛网结构,
桩桩件件的小事,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个人一天内的半生回忆,也是一代人“漫长的季节”。
📖
内容简介:
一天早晨,人至中年的巴士马科夫正筹备与年轻的情人私奔至塞浦路斯,短短几个小时内,过去二十余年的荒唐人生在眼前闪过。这些年里,他一面流连于各色情人,并数次谋划逃离;一面经历着盲目的迁徙漂流,从党政机关到科研所,从下海经商到做停车场守门人,最后易职到银行,由此逃避着动荡的社会现实。正当他必须在妻子与情人之间做出选择之际,他仿佛记起了什么,于是准备重新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这部不无荒诞意味的小说中,波利亚科夫生动地描摹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艾斯凯帕尔”(逃离者)形象,他深陷生活的泥淖,内心迷惘,灵魂浮散,永远处于虚无状态中。继奥涅金、毕巧林、奥勃洛莫夫之后,他是又一个新型俄罗斯多余人。故事在苏联的最后几年和这个国家解体的背景下展开,也勾勒出了社会转型期的众生,展现了生存的尴尬、人性的悖谬、社会风貌的变迁。
🎙️
媒体&读者评论
你们对尤里·波利亚科夫得谨慎点,他可是最后一个苏联作家!
——俄国作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如果现在还有俄罗斯的人民作家之说,那么这个作家就是尤里·波利亚科夫……如果有人问我,在我们俄罗斯中学,学生需要阅读的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还是尤里·波利亚科夫的作品,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第一的桂冠送给尤里·波利亚科夫。
——圣彼得堡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前所长,Н.Н.斯卡托夫
(波利亚科夫的作品)为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复杂的思想、艺术和道德探索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我们社会的现状以及当代俄罗斯的历史之路……波利亚科夫不仅是一个可读性很强的作家,还是一个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作家。
——2001年俄罗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尤里·波利亚科夫作品全集》前言
尤里·波利亚科夫是当代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最悦读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
──《商业家》
最优秀的作家应当醉心于经典的表达形式,运用明白易懂的词语,选取吸引人的主题。尤里·波利亚科夫恰好因此受人喜爱。
──《共青团真理报》
尤里·波利亚科夫属于为数不多善于描绘出十几年来我们的生活图景,创造出带有所谓怪诞手法的讽喻现实主义的画面。
──《莫斯科共青团员》
波利亚科夫以讽刺口吻,述说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内心世界。
──《结论杂志》
波利亚科夫想要创造当代人的心理肖像。
──《侧写杂志》
阅读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一件多么可悲可叹的事情,即使以这位巴士马科夫的人生为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苏联-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人。像他这样的人可能有90%。他是个惰性十足的浑蛋,昏昏欲睡。他不去生活,而只是 “等待”,让别人替他做决定。这本书写得非常犀利、真实、幽默,但又不乏伤感。
——俄国读者
如果您没有生活在苏联解体和新国家成立之前的时期,那么这本书将帮助您展现那段生活的一小部分——无论是日常生活、政治生活,还是劳动生活。……你可以幻想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俄国读者
丈夫要离开他的合法另一半,趁她不在收拾东西。二十年的共同生活可不是闹着玩的。翻东西带走的时候,一个人会想起自己的一生。毕竟,二十年年的婚姻生活,也是一个人的一生。在这一生中,有太多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一个人生活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者将这些故事有滋有味、有理有据地讲述给我们听。
——俄国读者
2024年6月3日 想读
The Language of the Night 豆瓣
作者: Ursula K. Le Guin Scribner 2024 - 5
Featuring a new introduction by Ken Liu, this revised edition of Ursula K. Le Guin’s first full-length collection of essays covers her background as a writer and educator, on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 on writing, and on the future of literary science fiction.
“We like to think we live in daylight, but half the world is always dark; and fantasy, like poetry, speaks to the language of the night.” —Ursula K. Le Guin
Le Guin’s sharp and witty voice is on full display in this collection of twenty-four essays, revised by the author a decade after its initial publication in 1979. The collection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and Le Guin’s origins as a writer, her advocacy for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as mediums for true literary exploration, the writing of her own major works such as A Wizard of Earthsea and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and her role as a public intellectual and educator. The book and each thematic section are brilliantly introduced and contextualized by Susan Wood,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a literary editor and feminist activist during the 1960s and ’70s.
A fascinating, intimate look into the exceptional mind of Le Guin whose insights remain as relevant and resonant today as when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2024年5月28日 想读
情感地缘政治学 豆瓣
作者: 多米尼克·莫伊西 译者: 姚芸竹 新华出版社 2010 - 6
《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是第一本剖析全球化给世界不同地区在情感方面带来深远影响的书。1993年,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他广受赞誉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并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方面,而是文化方面。《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的作者莫伊西则认为,9·11事件之后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只被国家和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别这条界限所分割。莫伊西通过出色的论证向我们展示了,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怎样表现出“隋感的冲突”的特征,以及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
莫伊西强调,美国和欧洲已被恐惧的情感所主导,他们害怕其他力量,也害怕失去自己的国家身份和目标,这就是“恐惧文化”。对穆斯林和阿拉伯人而言,历史上遭受的冤屈、在全球化的经济繁荣中被排除在外、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宗教冲突,这三者的结合造就了“羞辱文化”,它随后又迅速发展为“仇恨文化”。同时,亚洲已经能够集中精力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以及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中抓住经济主动权,从而创造了一种“希望文化”。
这些情感代表了当今世界特定地区和人口的潜在的文化趋势特征吗?这些不同的情感将怎样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冲突?西方世界怎样才能超越恐惧并避免滑向保护主义或军事主义?伊斯兰世界怎样做才能摆脱羞辱的历史遗产?中国和印度能够保持他们的“希望文化”的地位吗?世界的经济危机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通过探讨我们为了理解变动中的世界直面情感的必要性,以及解析我们文化差异背后的不同情感,《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关于全球化的具有争议性的新视角。
2024年5月26日 想读
游戏学:符号叙述学研究 豆瓣
作者: 宗争 2014
游戏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类的发展亦离不开游戏的作用。没有游戏的人生是无趣的,没有游戏的社会是病态的。《中国符号学丛书:游戏学·符号叙述学研究》是迄今为止第1本从符号学与叙述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系统地对游戏活动的整体进行研究,探求其普遍规律的著作。
2024年5月18日 想读
后来的人类 豆瓣
作者: 糖匪 中信出版社 2023 - 4
⭐ 引力奖得主糖匪全新小说集,打破科幻小说常规故事形态。
⭐ 在技术加速的未来,想象一个有情的世界。
⭐ “写出了技术时代张爱玲般的感觉,是属于未来的真正的文学。”
---
《后来的人类》收录了糖匪2020年至今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看云宝地》《快活天》《半篇半调×2》。
故事的背景设定于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人机耦合的赛博世界里,有云端的虚拟分身、增强大脑算力的脑机结合改造手术、掌控公寓各项功能的家庭主脑、满足人类性欲的“欢喜”、出租身 体的球形振子场。糖匪用科幻之“科”,细细描摹后来的人类。他们是在云间驻留直到生命休憩的鹤来、忍受家庭主脑监视的欣敏、意外走红的美妆博主陈可青、出租肉身的赵晓百……
这些与时代“脱节”的人物,从被遗弃和摧毁的废墟中找回残存的人类之心,从被围困的绝境中突破缺口,再造生机。糖匪以敏锐目光捕捉生命可能的走向,以细密的语言质地,重赋感官之力,唤醒疼痛、勇气、尊严与爱。
📖【编辑推荐】
★ 引力奖得主糖匪全新科幻小说集,书写进化浪潮中与时代脱节的微小命运个体,写出技术时代张爱玲般的感觉。
★ “这是属于未来的真正的文学。”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学者张新颖、英国翻译家妮基·哈曼诚挚推荐。
★ 打破科幻小说常规故事形态,在技术加速的未来,想象一个有情的世界。在人机耦合的时代,追问人之为人的尊严。
★ 小说无限逼近生活的暗流,思考亲密关系在未来社会的形状,直指人类内在困境,以敏锐目光捕捉生命可能的走向,以细密的语言质地,重赋感官之力,唤醒疼痛、勇气、尊严与爱。
📖【名家推荐】
我从小有一种迷信,为了阻止糟糕的事情,就先把坏的可能性尽量想象出来,想到了,就不会真实地发生。遇到糖匪的小说,我惊异于这天真无稽的想法竟然能够变成严肃的思想实验和写作动力:她推演和想象糟糕的未来,暗自希望这种文学行为,能够变成偏离、纠错的力量。而且不止如此,即使糟糕已成未来的现实,那些被进化或异化的飓风吹进未来的普通人,他们中还是有人眼睛朝后,从被遗弃和摧毁的废墟找回残存的人类之心,唤醒勇气、智慧、疼痛、爱,从被围困的绝境中突破缺口,再造生机。是的,本雅明的“历史天使”,在糖匪的小说中,不是神,不是科幻英雄,是那些普通人,那些你我一样的平凡个体,尝试创造限定之外的生活。
——张新颖
三个中篇,四个故事,讲的是最普通的人类日常事情,但是置于未来高技术下,人的感情友情婚情恋情,还有人与人的关系,朋友同事夫妻家人关系,它们的变与不变,写出了技术时代的张爱玲般的感觉,触及了人类最柔软和最坚硬的部分,从来没有见到科幻把它们表现得如此细致入微、缠绵悠长而令人心痛,由于看到了太多的粗糙而快餐化的科幻表达,再看到这样的文字和思想,非常感慨和震撼,也觉得作者走到了我们的前面,这是中国科幻和文学中了不起的写作,也超出了我的科幻和文学评价能力,必须留待专业的文学来评价,这是属于未来的真正的文学。我感到自己需要好好向这三个小说的作者学习。创作这样的作品是天分、才华、态度和信念的集合。
——韩松
糖匪的小说高度智性富有想象力,技术层面的推演和描绘拥有足够信服力,与此同时没有放弃对小说趣味的追求,使读者深陷她笔下的世界。她是一位引人入胜的作家。我强烈推荐她的作品。
——英国翻译家妮基·哈曼(Nicky Harman)
2024年5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