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特码头🍅大战科目✍🏻2 - 标记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豆瓣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
7.4 (8 个评分) 作者: 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 译者: 刘婧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4
MIT和哈佛毕业的高材生缘何放弃金融分析师工作投身教育事业?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频道”至今共吸引了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它为什么如此大受欢迎?创始人萨尔曼·可汗阐述属于未来的教育理念——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现行教育模式已有200余年历史,可汗认为,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盛况空前的时代,免费、灵活、适合个体、全球共享的教育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本书中,他以“可汗学院”的成功为证,分析了当前教育各方面的缺陷和落后之处,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与高效的新概念。
当教育没有了贫富之分,课堂没有了年龄之别,实习没有了假期之限,当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而学习,教育才能最终达成其目标。
2024年4月11日 想读
A Pattern Language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Alexand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You can use this book to design a house for yourself with your family; you can use it to work with your neighbors to improve your town and neighborhood; you can use it to design an office, or a workshop, or a public building. And you can use it to guide you in the actual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fter a ten-year silence, Christopher Alexander and his colleagues at th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are now publishing a major statement in the form of three books which will, in their words, "lay the basis for an entirely new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 building and planning, which will we hope replace existing ideas and practices entirely." The three books are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The Oregon Experiment, and this book, A Pattern Language.
At the core of these books is the idea that people should design for themselves their own houses, streets, and communities. This idea may be radical (it implies a rad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 but it comes simply from the observation that most of the wonderful places of the world were not made by architects but by the people.
At the core of the books, too, is the point that in designing their environments people always rely on certain "languages," which, like the languages we speak, allow them to articulate and communicate an infinite variety of designs within a forma system which gives them coherence. This book provides a language of this kind. It will enable a person to make a design for almost any kind of building, or any par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Patterns," the units of this language, are answers to design problems (How high should a window sill be? How many stories should a building have? How much space in a neighborhood should be devoted to grass and trees?). More than 250 of the patterns in this pattern language are given: each consists of a problem statement, a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with an illustration, and a solution. As the authors say in their introduction, many of the patterns are archetypal, so deeply rooted in the nature of things that it seemly likely that they will be a part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action, as much in five hundred years as they are today.
2024年4月5日 想读
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日]武田友纪著 译者: 胡玉清晓 2021 - 5
总是觉得“都是自己的不好”的你;总是容易感动,害怕冲动;总被说想太多的你;总是在乎别人的评价,甚至有点玻璃心的你。如何让自己不再每天都疲惫不堪,如果让自己不再这么累?这本书是写给那些高度敏感和灵魂脆弱的人,与周围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甚至为此痛苦不堪;但是,他们也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本书分为6章,帮助引导高敏感人士,从认知自己的敏感情绪,到从自己的敏感情绪中走出来,再到追求真正的自我幸福,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每天只要做一点点,就能脱离高敏感人生,让自己拥有幸福的清单。
2024年4月3日 想读
Ailefroide Altitude 3 954 豆瓣
作者: Olivier Bocquet / Jean-Marc Rochette Casterman 2018 - 3
De Grenoble à la Bérarde en mobylette.
Des rappels tirés sur la façade du Lycée Champollion.
Avec l’exaltation pure qui tape aux tempes, quand on bivouaque suspendu sous le ciel criblé d’étoiles, où qu’à seize ans à peine on se lance dans des grandes voies. La Dibona, le pilier Frendo, le Coup de Sabre, la Pierre Alain à la Meije, la Rébuffat au Pavé : le Massif des Écrins tout entier offert comme une terre d’aventure, un royaume, un champ de bataille parfois.
Car la montagne réclame aussi son dû et la mort rôde dans les couloirs glacés.
Récit initiatique d’un gamin qui se rêvait guide et qui devient dessinateur, Ailefroide est tout à la fois une célébration de l’alpinisme, une déclaration d’amour à la haute montagne et une leçon de vie.
2024年4月2日 想读
勿忘我 豆瓣 Goodreads
Ne m’oublie pas
作者: Garin Alix LE LOMBARD 2021 - 1 其它标题: Ne m'oublie pas
克莱曼斯的奶奶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面对她的绝望,克莱曼斯决定把奶奶带离养老院,一起寻找奶奶假想的童年之家。
是逃离、寻找、迷失,或许也是重逢的好机会?至少不用说再见……
2024年4月2日 想读
伊斯坦布尔之刃 豆瓣
Dieter Lumpen:Edición integral
7.4 (9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尔赫·曾特纳 编 / [西] 鲁本·佩耶赫罗 绘 译者: 庞琳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4
🏆阿斯图里亚斯国际漫画节最佳短篇🏆
◆欧洲经典冒险漫画的“离经叛道者”◆
◆不愿冒险的冒险家、无心见证的见证者◆
◆11个国家、11段意外的冒险◆
------------------------------------------
★编辑推荐★
🗡经典冒险漫画的“离经叛道者”,不愿冒险的冒险家
冒险漫画这一欧洲漫画的大类,有着数不清的经典作品——从《丁丁历险记》到《七海游侠》,英雄的凯歌在一次次冒险中奏响。而在这一批经典冒险漫画中,诞生了一名“离经叛道者”,他就是迪特尔·隆本。《伊斯坦布尔之刃》是“迪特尔·隆本系列”的全套合集。该系列塑造了一个在冒险漫画里格格不入的主人公——迪特尔·隆本,他喜好平稳安宁的生活,缺乏冒险精神,却总是极不情愿地卷入各式各样冒险。
《伊斯坦布尔之刃》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展现了这位不愿冒险的冒险家的传奇旅程。即使离经叛道,迪特尔·隆本的冒险和丁丁以及科多·马第斯的冒险同样的精彩、同样的惊心动魄。
👥曾获安古兰漫画节最佳作品的金牌组合,横跨十年的友谊见证
在遇见豪尔赫·曾特纳前,鲁本·佩耶赫罗主要创作插画。他们俩与1981年开始合作,并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一起创作了不少佳作,而且于1997年凭借《马尔卡的沉默》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漫画。
从1985年发表在《卡罗》杂志上的《伊斯坦布尔之刃》开始,豪尔赫·曾特纳和鲁本·佩耶赫罗为欧洲漫画带来了“迪特尔·隆本系列”。从1985年的《伊斯坦布尔之刃》到1995年系列的最后一篇《卡戎的车费》,该系列横跨十年,辗转三家出版社,成为这对金牌组合的友谊见证。为欧洲漫画带来一个冒险经典。
🗺大师级的短篇叙事,波澜壮阔的历国之旅
在伊斯坦布尔,迪特尔·隆本受雇成为一位富豪老太太的司机,本以为这是份安宁的理想工作的他发现老太太要在一群凶徒手上抢回年轻时恋人所赠的信物;
在爱琴海的一座小岛上,迪特尔·隆本赌博输光了所有家当,被要求以杀人的形式来抵债,而他要杀的人,却成为了他救命恩人;
在热带雨林的深处,迪特尔·隆本与一位歌剧名伶的孙女在此航行。为了完成名伶的夙愿,寻找她遗失在亚马孙河区的爱情……
全书由11个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短篇组成。每个短篇,主人公都会去一个国家旅行,并意外地卷入阴谋。编剧曾特纳用大师级的叙事功力,使每个短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丰富多彩的角色,点缀异域冒险
陪伴迪特尔·隆本的冒险旅途的,除了一个个壮丽国度,还有一个个形象生动丰满的角色:
放弃百万资产不远万里前去东方寻求内心答案的童年玩伴、长相酷似名奸角演员的国际警察、视飞行如生命的指挥官、自称“卡戎”并要求用故事交车费的灵车司机……
作品塑造了众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这些角色成为了冒险的注脚。
好的冒险故事,总蕴含着振奋人心的人文精神。在主人公迪特尔·隆本不羁、随性的表面下,也有一颗助人之心,也因此他一遍遍不情愿地卷入本不属于他的冒险。
★内容简介★
迪特尔·隆本,一个不爱冒险的冒险家,他偏好安宁的生活,但总会被麻烦找上门。
他在伊斯坦布尔被雇为司机,但他真正的工作是帮助雇主从凶徒手中夺回她年轻时恋人的定情信物;他在爱琴海的赌场把钱财挥霍一空,债主让他杀人抵债,而目标却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在巴黎买下一间闹鬼古宅,而古宅曾经的女主人的灵魂,正等着爱人归来……
本书由《伊斯坦布尔之刃》《大金牙》《卡戎的车费》等11个短篇组成——土耳其、希腊、 印度、斯里兰卡、巴西、中国……迪特尔在一个个异域留下身影。
★名人/媒体力荐★
👁那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读到的那个故事题目叫做《伊斯坦布尔之刃》……看到佩耶赫罗对黑白平衡的理解方式,我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我的知音。当我开始阅读迪特尔·隆本的故事时我发现,佩耶赫罗的绘画结合曾特纳的脚本,由他们创造的怪异、冒险、浪漫的混合物以及一种具有诱惑力的情景意识,无不使我着迷。像这样的作品我以前从未读到过。
——美国知名漫画家&艺术家 | 蒂姆·赛尔(Tim Sale)
👁《伊斯坦布尔之刃》挖掘出由法语创作者们建立起的有着丰富传统的冒险类型的新鲜点,使其区别于埃尔热的《丁丁历险记》——甚至是区别于《夺宝奇兵》系列建立起来的美国冒险故事的——是迪特尔·隆本在所见所闻里表现出的那些无意、不情愿、甚至是胆怯的性格。
——聚焦非超级英雄漫画世界的播客 | The Comics Alternative
2024年4月2日 想读
科技渴望參與 豆瓣
作者: 陳恒安、郭文華、林宜平 編 / 王秀雲、李尚仁、周桂田、林崇熙、胡湘玲、張淳美、張淑卿、許全義、陳世榮、陳政亮、傅大為、羅志誠 群學 (STSC 科技與社會研究譯叢) 2009 - 2
科學哲學家拉圖(Bruno Latour),曾以旅館鑰匙圈,闡釋科學與技術研究(STS)的問題性:旅館為了讓顧客外出時將鑰匙圈留在櫃檯,一方面得充分告知旅客;此外還得讓旅館進出動線通過櫃台;讓鑰匙圈厚重,不便攜帶;最後還要有拿著警棍修理不守規矩的旅客的警衛。這四種意象分別代表了風俗習慣、基礎建設、市場機制和法律。科學和技術不見得會有個必然的發展方向,社會所做的選擇有重要的影響,而這些選擇都涉及到信念、利益與權力關係。
.
科技一般而言很有趣,讓人有如千手觀音般神通廣大,但科技發展卻缺乏觀音的慈悲。而今台灣社會雖然已邁向民主,但還不是多元民眾參與公眾事務的公民社會,科技缺乏公眾檢視及多元競爭的機會而逐漸獨霸、僵化,使科技與權力複合體不斷置社會於高風險之中。因此,STS不僅要求「STS人」積極投入研究,更要求STS人走出象牙塔,嘗試透過社會實踐落實STS知識,邀請大眾共同參與這波瀾壯闊的冒險之旅。
2024年4月2日 想读
科技渴望性別 豆瓣
作者: 吳嘉苓 / 傅大為 群學 2004 - 1
本書與《科技渴望社會》為台灣第一套 STS讀本。 台灣 STS 研究者群策群力, 透過 精選、譯介西方 STS 文獻的菁華,引領台灣讀者進入 科技與社會這個活力十足的新興研究領域。 每篇選文都附有台灣 STS 學者所撰寫的導讀,提綱挈領,同時也點出在台灣閱讀這些 STS 經典譯文的意義。
STS經典譯叢作者群
Londa Schiebinger,Michel Foucault,Ruth Schwartz Cowan,David Edgerton, Sandra Harding,Emily Martin , Steven Epstein,Thomas P. Hughes, Bruno Latour, Langdon Winner ,N. J. Jewson ,David Arnold,Karin Garrety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
吳嘉苓、成令方、傅大為、雷祥麟、吳泉源、陳恆安、李尚仁、王秀雲、蔡麗玲、林崇熙、劉士永、林宜平、林宗德、楊佳羚、周任芸、傅憲豪、方俊育、曾凡慈、蔣竹山、余曉嵐、周雅淳、顧彩璇、程雅欣為什麼哺乳動物最多只有其中一半有能力哺乳,卻要命名為 「哺乳類」,起碼也可以叫「吸奶類」啊?家用科技越來越普遍,家庭主婦居然越來越像忙不完的老媽子,科技難道不一定減輕家務勞動的負擔?精子穿透卵子,是很客觀的科學描述吧,怎會有研究把這種科學描述說成是租書店那種一本十元的羅曼史?這些女性主義 STS 研究,揭露了性別如何作為科技社會的組織原則,探索了科技如何成為性別關係的生成來源, 翻轉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 科技與性別怎麼相互形塑,渴望性別的科技社會為什麼會更友善與民主,本書提供了一些線索。
2024年4月2日 想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 豆瓣
Virginia Woolf: A Writer's Life
作者: [英] 林德尔·戈登 译者: 谢雅卿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3
林德尔·戈登通过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重构出这样一个伍尔夫:她是强健的步行爱好者,努力工作的职业作家,更是“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探索“人类处境的千奇百怪”。
林德尔·戈登想要呈现的并非常规的线性传记叙事,而是在真实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详尽地追踪记忆和想象在 伍尔夫一生中的持续流动。戈登同时论证了这种传记方法正是伍尔夫的发明,也曾由她实践,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重视无名者的历史观。
原书最初出版于1984年,2006年戈登在新材料的基础上,从新世纪的女性主义视角做了修订。中译本译自2006年修订版。
☆“敏锐而新颖。”
——赫米奥娜·李(Hermione Lee),《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极富洞见之作,极大地增加我们对伍尔夫的了解与理解。”
——《伦敦杂志》
☆“林德尔·戈登一定是我们时代最有成就的文学传记作者之一……杰出而振奋人心……绝佳地论述了这个女人(伍尔夫)和她的艺术。”
——《英国书讯》
2024年3月30日 想读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豆瓣
A Writer’s Diary——Being Extracts from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 [英]伦纳德·伍尔夫 编著 译者: 宋炳辉 / 吴欣 中信出版社 2024 - 1
弗吉尼亚·伍尔夫二十四年间写就的日记,五百多个夜与日的私人絮语。
“也许我不会变得‘著名’或‘伟大’,可我要继续冒险,继续改变,开阔眼界,拒绝被人践踏,拒绝墨守成规。重要的是释放自我,不受限地找到自己的空间。”
本书是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所编选的日记选,收录了 1918 年至 1941 年这二十四年间属于伍尔夫的珍贵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她如何踏过荆棘,身为女性作家的她其创作几乎受到了与称赞分量相当的诋毁,一边是“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另一边是“搜肠刮肚地在文章和评论中寻找自己的名字”;她会“毒舌”评论名家之作,跟随她的日记我们几乎能够获得一份绝妙的阅读清单;她在日记中也记录了陷入抑郁症和精神崩溃的历程,坦陈自己在黑暗中的挣扎与求索……
2024年3月30日 想读
行星仪轨 豆瓣
作者: 暗号 新星出版社 2024 - 3
◎韩松、邢立达、一十四洲、安迪斯晨风 联合推荐
◎一部浪漫非凡的生物朋克
一部属于勇敢者的《拾荒者统治》
在这里,即使万物都被规训,我们也要浪漫而活!
------------------------------------------------
★内容介绍
当人类彻底驯服了一颗星球后,进而就会开始驯服这颗星球上的人。
深空失忆社畜员工旅鸽被下派执行任务,结识身份复杂能力非凡的“地接”渡渡。二人一路冒险,见证着这颗星球的生机和美,也见证了这里的诡谲与痛。
伴随旅鸽的记忆回溯,围绕整个菲星的危机与真相也被揭开。
致幻蘑菇、僵尸角马、武士世家、野生整形医院、赛博修行者……它们共同组成这段荒诞多梗、恣意浪漫的公路故事。
------------------------------------------------
★名家推荐
一部浪漫而又充满想象力的生物科幻。大多数的异星故事都是人类闯入蛮荒星球,但《行星仪轨》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由人类意志更新迭代的绿色行星,展现了生命的第一动力与无限的对抗。故事里的人物既卑微又勇敢,就像顽强的稗草,在生存法则的压迫下,绽放出最动人最恣意的生命力。
——邢立达
量子计算机统治着的世界,人的意义趋于虚无,但生命依然在狂野地生长。巨大而异质的生命背后,是人类无法解读的谜一般的黑暗。幻想月亮静静注视着地球,我感到一种毛骨悚然的浪漫。
——一十四洲
2024年3月30日 想读
天帆 豆瓣
作者: 江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 - 3
地球进军太空,为何被判早衰文明?
外星人本无恶意,何以隔空杀人?
————————————————
科幻电影《缉魂》原著作家江波长篇新作
刘慈欣、王晋康、韩松、张小北联袂推荐!
————————————————
“读完这本书,人类模糊的命运渐然变得清晰。”
——————— —————————
【故事简介】
“天帆”是人类的奇迹,同步静止轨道太阳能电站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
然而,因为这一中国人带来的奇迹,引来了外星文明的降临。神秘飞船不期而至,神迹般的存在让人类紧张、恐惧、疯狂……
面对来自外星文明的考验,滞留在“天帆”上的中国航天人江晓宇和他的同事成了解决危局的关键。
他们是选择恢宏的宇宙,神秘的外星文明?还是温暖的家,百般牵挂的爱人?
他们最终是涅槃般牺牲,还是英雄般凯旋?
登上外星飞船的“天帆”勇士,代表全人类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
【名人推荐】
《天帆》对人类未来太空技术有着严谨而充满质感的描写,而对外星文明则有着宏大超越的想象,这两个想象世界相互迭加,形成了一部人类与银河系文明相遇和融合的史诗。
——《三体》《流浪地球》作者、著名科幻作家 刘慈欣
《天帆》不仅描述了眼花缭乱的太空技术,还揭示了错综复杂的国家和社会关系,推测了文明演化和目的,读罢感到,人类模糊的命运渐然变得清晰。
——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
小说前半部分以正笔写技术理性世界,后半部分以正笔写神的世界。阿瑟·克拉克在晚期小说中走向神秘主义,我的《宇宙晶卵》也是如此,江波的这部小说明显也有这种倾向。莫非这是科幻作家的宿命?
——著名科幻作家 王晋康
《天帆》是很成熟的创作,它有破圈的潜力。中国科幻,尤其是长篇作品,需要有一个再次从科幻圈进入通俗和类型文学主流市场的范例。
——知名科幻电影人、影评家 张小北
2024年3月21日 想读
Into the Wild 豆瓣
作者: Jon Krakauer Anchor 2007 - 8
After graduating from Emory University in Atlanta in 1992, top student and athlete Christopher McCandless abandoned his possessions, gave his entire $24,000 savings account to charity and hitchhiked to Alaska, where he went to live in the wilderness. Four months later, he turned up dead. His diary, letters and two notes found at a remote campsite tell of his desperate effort to survive, apparently stranded by an injury and slowly starving. They also reflect the posturing of a confused young man, raised in affluent Annandale, Va., who self-consciously adopted a Tolstoyan renunciation of wealth and return to nature. Krakauer, a contributing editor to Outside and Men's Journal, retraces McCandless's ill-fated antagonism toward his father, Walt, an eminent aerospace engineer. Krakauer also draws parallels to his own reckless youthful exploit in 1977 when he climbed Devils Thumb, a mountain on the Alaska-British Columbia border, partly as a symbolic act of rebellion against his autocratic father. In a moving narrative, Krakauer probes the mystery of McCandless's death, which he attributes to logistical blunders and to accidental poisoning from eating toxic seed pods. Maps. 35,000 first printing; author tour.
Copyright 1995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the Hardcover edition.
2024年3月21日 想读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Leaving Academia: A Practical Guide
8.4 (5 个评分) 作者: Christopher L. Caterine /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 译者: 何嘯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9
“其实你是想离开的”——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离开学术界的最大障碍或许就是承认这一点。

据估计,93%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但许多人仍然将终身教授的职位视为自己博士学位获得成功的唯一结果。在这样的学术就业市场危机中,《离开学术界》帮助研究生和任何学术领域的学者在高等教育界之外找到满意的职业。本书简短而务实,为准备寻求新机会的客座讲师和兼职讲师、陷入“终身教席陷阱”的学者、对非学术工作感兴趣的研究生,以及希望更有效地为学生和担任临时教职的同事提供支持的学者提供了宝贵建议。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在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的古典学博士学位,并于杜兰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最终决定离开学术界,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本书中,他将自己在这段为期两年多的求职之旅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此期间进行的150多次信息访谈、对12位离开高等教育界后进入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采访,浓缩成这本拿来就能用的指南书。

书中的建议涵盖了极为广泛的主题——从自我评估、探索职业选择、建立人脉关系、丰富职业履历、培养技能,再到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技能翻译给非学术人士、适应新职场,等等;甚至也包括了情感方面,尤其是很多学者都会经历的——褪去学者身份的挣扎、恐惧、羞耻与悲伤。
2024年3月18日 想读
移动的圣城 豆瓣
The Moving Holy Cities: Hidden Biographies of Four Eurasian Cities
作者: 刘爽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3 - 11
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七丘之城”罗马到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逐渐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地中海世界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这一特殊的“七丘”形象不仅再次得到强化,更在海权时代拓展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一面展开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一面将其高低理念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随着印度的果阿被塑造成了一个“东方的罗马”,罗马人的圣城理想也从地中海、大西洋驶入了印度洋。虽然在葡萄牙人的目的地——中国,强大的东方传统最终挫败了曾经的“山城理想”,但在特定时期的澳门,一座“水上的罗马”却赫然出现在半岛之上。
2024年3月1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