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陪孩子读最美古诗词 豆瓣
作者: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2017 - 9
《陪孩子读最美古诗词》,用四时节气串起古诗词的一首首精华之作。让我们一起陪孩子们踏着季节的脚步,在最美的古诗词中相遇,一起发现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一起感悟四季里的温柔时光,直到那些时光,变成孩子生命中诗画般的美好回忆。
相信这样一套书,可以带给孩子们对自然的敏感和审美,对生命的敬畏和惊喜,对人情的理解和感恩,对人生的担当和执着……愿孩子们都能从这样一套书开始,爱上美好的古诗词,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2017年11月6日 已读
现象 豆瓣 Goodreads
9.0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杉本博司 译者: 林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我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并不是为了自我表现而创作。我心中的自我,步履蹒跚地来到这漫长的民族历史尽头,只为了窥视彼方迷失了的远祖之地;我心中的自我,不过是盲人手中的盲杖,只能一点一点地敲打着那通向历史的道路,依靠回声的引导来从事我的创作。
在我看来,所谓理解西方,就是去发现自己身上的日本式灵性,并利用西方文脉再次表现这种灵性,使之成为我自己的艺术。
——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向来以摄影家的身份为众人所知,举凡他的创作,如《透视画馆》《肖像》《剧场》《海景》等,无一不在挑战我们对于摄影表达的既有认知。他将时间、生命、历史这类具有纵向深度的主题,凝练成为二维的影像。
本书是继《直到长出青苔》与《艺术的起源》之后,杉本博司在大陆推出的新一部评论著作,这本评论小品所讨论的艺术范畴更加开阔与多样,在书中,作者探讨艺术、造物工艺、电影、民间传说、歌谣。“停止吧,时间”是一部追溯摄影诞生的考据小史;“本歌取”又是对杜尚式观念的东方回响;“临刑者小曲”中,他接过苏珊•桑塔格未尽之工作,饶有兴致地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七部日本电影;而“鬼畜的言说”一文俨然是他写作的“现成品”:从旧书摊收集的时代杂志直接翻译出当时西方媒体对日本天皇的专题报道……
从《现象》读来,杉本博司仍是少有的一位站在摄影家的视角,以观看统摄作为现象的艺术背后的历史与哲思的大师。
2017年11月1日 已读
明慧上人和梵高的同时提及作为类比,明慧上人的修行是清苦,是“为释尊消得人憔悴的”。梵高的修行则在书信545中提及的将自己看成一位永恒的,朴素的,佛陀崇拜者。两幅画中人表现的类似的紧迫感与他们都割掉的部分的右耳。可以看出包括梵高对日本浮世绘的着迷,以及对日本和尚生活状态的模仿。
宇宙超度指南 豆瓣
6.5 (71 个评分) 作者: 李诞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在这个世界里,人类以光年为单位穿梭宇宙,有些人活在自己像城市一样的飞船里,也有人活在各种奇怪的行星上——和当地的外星人一起。
空舟澈丹师徒,乘坐自己的小飞船,从一处到另一处,超度各式各样的死者,当然,要收一点点钱(有时如果死去的不是什么好人,就收很多),这是他们在宇宙中经营的生意。
他们的飞船,叫奈何船,他们的顾客,称他们为度魂僧。这是一本宇宙超度指南。
编辑推荐
◆《脱口秀大会》主持人、网络人气吐槽大V李诞诚意新作,科幻怪诞短篇集。
◆韩寒监制,「ONE·一个」工作室出品。
◆一改荧幕画风,用犀利的思想与温柔的笔触讲述宇宙中的那些生死与告别。两个和尚,一艘飞船,几个故事。
◆百万粉丝期待已久的师徒二僧重出江湖,超度众生。
◆科幻故事里最有哲理的;哲学故事里最好看的。
2017年11月1日 已读
借禅丢金句…有思考空间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8.4 (152 个评分) 作者: (法)让-保罗·萨特 译者: 周煦良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2017年10月31日 已读
第二次了,比印象中的第一次读感觉要易读,也可能压根就没读过。很入门了
战舰波将金号 豆瓣
作者: [苏联] 爱森斯坦 译者: 綦山 (周传基) / 陈笃忱 等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58
这个文集收辑到了爱森斯坦本人论述这部影片的文章“影片波将金号结构中的有机性和激情”、“一部影片的诞生”,以及苏联电影工作者和电影理论家们对这部影片的研究和分析。
此外,还收辑了作为拍摄该影片的基础的剧本《1905》中的十二个镜头说明,以及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手稿和影片的镜头纪录本。
其中: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的蒙太奇纪录本(爱森斯坦手稿),由綦山(即 周传基先生)译自苏联《电影艺术问题》一书;
“战舰波将金号”镜头纪录本,由陈笃忱译自日本《电影艺术》杂志1957年第一期。
此书仅印1030本。
2017年10月24日 已读
1984 Goodreads 豆瓣
Nineteen Eighty-Four
9.6 (766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刘绍铭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 4
★村上春树以《1Q84》向本书致敬
★著名学者刘绍铭经典译本内地首次出版
★62种文字风靡110个国家,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
★《时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语小说”
★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
★入选英美中学生必读书书目
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 一部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乔治•奥威尔(《我为何写作》)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褪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2017年10月15日 已读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9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7年10月15日 已读
大裂 豆瓣
7.7 (163 个评分) 作者: 胡迁 九州出版社 2017 - 1
王小帅 骆以军 黄丽群 陈雪 小野 联袂推荐
华语世界实力名家力荐 新生代写作者中头角峥嵘的一支笔
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胡迁
迷人、离奇、惊奇、爆裂、令人惊叹的中短篇小说集
他的故事和文字竟散发出一股迷人和离奇的氛围,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失落和伤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经抖落了出来。
——王小帅(先锋导演、柏林银熊奖、戛纳评审团奖得主)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国版的威廉·高汀的《苍蝇王》,但空间不是被大人遗弃的小岛,整篇小说充满哥雅画作般暗色调的油彩,作者掌握文字、调度光影与运镜的能力都极具水准。
——骆以军(台湾中生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中每一抹淡到几近透明的草灰蛇线都有繁复意象,语言平静,一丝滥情自溺的赘肉都没有,落在地上,望似滚珠,若去拈起,才发现是水银,凝重荒暴能让人从头裂开到脚,剥掉了一身的皮。
——黄丽群(台湾小说家、散文家、媒体人)
对生活意味天生敏感,熔风趣和决绝于一炉,行文不羁,收放自如,胡迁是个手艺高超的家伙。
——李师江(诗人、小说家、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整部小说的生命是活的,站上竞技擂台上,是有实力直接KO对手,而不只是用情节、写作技术来积分取胜。青春残酷,配合荒漠意向,以及满满的荷尔蒙,情境诡异却合情入理,虽然多有象征,但放到中国这块广袤苍老而醋栗的土地上,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林靖杰(台湾导演、编剧、演员)
我要看清楚那头大象为什么要一直坐在那儿,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困惑。/《大象席地而坐》
上帝经常会让你一无所有,再给你一点甜头,这点甜头就是在闭上眼睛的一瞬间,让你错觉拥有了很多东西。/《漫长地闭眼》
我们始终坚信荒原上的藏宝图,能指引我们挖出黄金,走向黄金的大道,那个 入口感人肺腑,低吟浅唱着通向云层的歌谣。/《大裂》
……
《大裂》书如其名,彻底是一本伤害之书。
15个中短篇小说,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
2017年10月13日 已读
大象席地而坐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9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2017年10月7日 已读
生活在别处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7 (39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袁筱一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其它标题: 生活在别处 / Living Elsewhere
《生活在别处》: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
那是恶劣诗歌的年代?不完全!如今的小说家写到那个年代,总是带着一种享乐主义的盲目性,他们写的这些书注定是要失败的。但 是抒情诗人,尽管他们对这个时代也有‘种盲目的激情在里面,却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因为我们曾经说过,在诗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有的判断都会成为真理,只要它能让后人以为这的确是经历过的感情。诗人总是如此疯狂地热衷于他们所经历的感情,以至于脑子都冒烟了,呈现出一片彩虹的灿烂景象,监牢之上的奇妙的彩虹。
2017年10月5日 已读
很早就想看了,棒棒棒
文明是副产品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郑也夫 译者: 2015年10月第1版 2016年1月第4次印刷 中信出版社 2016 - 1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
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 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易中天
郑也夫先生是我一向敬重的学者,因为他从不人云亦云,总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因此,尽管我已经不再推荐他人作品,也尽管并不完全认同郑先生的结论,仍然郑重建议诸位阅读本书。我相信,这部力作将开拓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观念,甚至改变我们的某些思维方式,诸君一定会受益良多。
梁治平
也夫教授的研究,有许多涉及人类生活的基,如信任,如人类行为的“基因”。这一次,他带给读者的是对文明起源的思考:婚姻制度、农业、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而且,像以往一样,他在我们习焉不察的地方提出问题,独具识见,富于想象,而辅之以细致的考辨和大胆的推论,在满足读者知识欲的同时,给我们以智力上的刺激。
陈嘉映
“文明是副产品”是个大论题,其中包含着一个深刻而重要的思想。也夫通过婚姻制度、农业起源、文字起源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来论证这个论题,这些研究既立足于扎实的学问,又处处兴发独到的见解。一向以来,我读也夫,既长了学问,又启发了思想。这本新书,虽然还只读了一部分,已感到收获格外丰厚。
2017年7月20日 已读
局外人 Goodreads 豆瓣
L'Etranger
9.1 (819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然而,局外人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由这个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尔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
2017年7月13日 已读
现代性 豆瓣
8.9 (36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6
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的了。一般来说,现代性是16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事实和观念事实。但是,按照姚斯的考证,现代(modernus)一词在公元五世纪就出现了,这个词旨在将刚刚确定地位的基督教同旧的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一词就意味着现在和过去的断裂。它在欧洲的反复使用,就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就是要同过去拉开距离而面向未来。它“把自己理解为新旧交替的成果”。[1]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历史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在查理大帝时代,在12世纪,在启蒙时期,都会出现这样急于摆脱过去而欣喜地拥抱当前和未来的现代。这样的现代为求新的意志所主宰。但是,现在通常说的现代,在时间断裂的意义上,只是针对中世纪。只是在同中世纪剧烈的对照中,只是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同中世纪全面决裂的背景下,现代性才萌芽,它自身的独特性才斩露头角。
……这本小书从现代性的各个层面着手――这毫无疑问是考虑到了叙述的方便。事实上,现代性必须被视作是一个历史化的复杂的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在其中,必定是牵一发而动千钧。它像一艘巨轮一样,从16世纪开始慢慢驶离了完全由上帝宰制的那个中世纪码头。
2017年6月8日 已读
新的冲击 豆瓣
The Shock of the New
作者: [澳] 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 译者: [澳] 欧阳昱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 1
本书多角度勾画出西方现代艺术的百年流变,并描述和阐释了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关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及作品。通过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授权出版。
2016年2月22日 已读
蓝围巾男人 豆瓣
作者: 马丁·盖福特 译者: 赵琦 2012 - 1
《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最私人和隐秘的场所——画家的工作室。通过书里记叙的日常交谈,读者可以从心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看到弗洛伊德这位当代的艺术大师工作方式的内在核心,从而理解肖像画的确是通过两个人——画家和画中人面对面的交流所创作出来的一件艺术品。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也在慢慢地建立起来,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笔一笔地画出了肖像。《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不是一部传记作品,而是一系列的特写:大师在工作,大师在饭店里与作者交谈,大师在出租车里及大师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等等。《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中的主人公是与毕加索、贾科梅蒂及弗朗西斯•培根等大师为友的著名画家,《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的作者也是一位与乔治•奥威尔和W.H.奥登齐名的著名艺术评论家。
此时此地 豆瓣 Goodreads
Time and place
7.9 (42 个评分) 作者: Weiwei Ai / 艾未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此书所收文章全部选自艾未未曾经的博客,选取内容是博客文字与艺术、建筑、摄影相关的文章和一部分艾未未对艺术家所做的访谈及为艺术家策划的展览的序言,以及一部分艾未未的被访谈的整理。时间是在2005年底至2008年中。
互联网的虚拟存在成为现实的一部分,极大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不擅长文字的艾未未产生表达欲望和传达之可能,这也成为这本书出现的自我矛盾的理由。
2015年11月23日 已读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 豆瓣 Goodreads
8.5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 译者: 曹明伦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1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分上下两册,共收录爱伦·坡小说五十余篇,完整地呈现了爱伦·坡笔下的神秘世界。上册收入了《黑猫》《厄舍府之倒塌》《丽姬娅》《莫格街凶杀案》等名篇,特别收录了爱伦·坡唯一的长篇小说《阿·戈·皮姆的故事》。
2015年11月23日 已读
本来想睡前看...我失策了
肠子 豆瓣
Haunted
8.0 (1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景翔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重口味神作,阅读有风险,身体虚弱者勿入!
《搏击俱乐部》作者最黑暗最天才最虐心的神作。
读者在阅读后,不是火到想找作者单挑就是发出凄厉的惨叫或是整个人狂笑不行更有人虚脱到无法出声!
有73人在作者读《肠子》的时候晕倒,晕倒人数还在持续增加中。
本书包含了二十二个恐怖、好 笑,又让你反胃的故事。说这些故事的人都是应一则“作家研习营”的广告而来,却陷入类似“求生”情节的处境中——他们没有暖气,没有电力,没有食物。这些说故事的人越来越绝望时,他们的故事也越来越极端。然而,他们无情地密谋着,让自己成为由他们受苦经验改编而成的实境节目中的主角。这将是你所读过的最令人心里发毛且虐心的小说,唯有恰克·帕拉尼克才能写得出来。
《伊莎贝拉》《志明与春娇》导演彭浩翔鼎力推荐:
本书的精彩程度,是你看后不好意思再告诉朋友,自己也有写小说。它的好,到这个程度时,你不禁要抚心自问,要是这故事掉在你的门口,你能够说得比他更动听吗?那不单单是文笔用字的问题,而是在说故事的过程中,透露资讯的次序和速度,如何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把整个画面点出来,并让人有看下去的冲动。
年轻作者总以为每个读者跟他都有血缘关系,非要成为他的忠实崇拜者,每个字都要读完不可,完全没有想过如何吸引人看下去,只是一直在喃喃自语,自渎满纸。满街都是这样的闷作,让恰克·帕拉尼克更见珍贵。
2015年11月23日 已读
在路上 豆瓣 Goodreads
On the Road
7.7 (2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0
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小说主人公及其伙伴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
《在路上》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一文化习俗,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很大困难。
2015年11月23日 已读
我负丹青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吴冠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6
前言(作者的话):
身后是非谁管得,其实,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实的一份,伪造或曲解都将被时间揭穿。
我一向反对写自己的传记,感到平凡人生何必传之记之,今年逾八旬,常见有长、短文章叙我生平故事与言行,善意恶意、或褒或贬,真伪混杂,我虽一目了然,也只能由其自由扩散。但促我反思,还是自己写一份真实的自己的材料,以备身后真有寻找我的人们参照。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生命之流”,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经历,记自己思想感情的成长、发展、转变与衰落。这生命之流如绘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着力于长河的全貌与主要转折,而许多局部细节须用放大镜观察。第二部分“此情此景”,便全是局部放大图,包括有关生活的、文艺观的,其中不少文章都是当年针对现实而发,并引起过强烈反响和争议,今一字不改呈奉于新读者前,读者有最大的自由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篇章。第三部分是年表,那是生命支付的账单,备查支付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