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鼠疫 Eggplant.place 豆瓣
la paste
8.6 (71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顾方济 / 徐志仁 译林出版社 2003 - 5
本书收录了法国现代著名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的两部作品:《鼠疫》与《局外人》。这两部作品同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缪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已;《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的荒唐的生存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在艰苦搏斗中感受着人生的幸福。
2019年9月11日 已读
精神分析引论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2016 - 10
《精神分析引论》由弗洛伊德于1915—1917年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课程讲稿组成,分为“误差心理学”“梦”“精神病理论概述”三部分,全面系统地概述了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是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作为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不仅是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也是精神分析学派重要的经典。
2019年9月11日 已读
萨特论艺术 豆瓣
作者: (法)萨特 / (美)韦德·巴斯金 编 译者: 欧阳友权 / 冯黎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4
萨特在本书中讨论了“威尼斯的流浪汉”丁托列托、追求绝对的贾珂梅悌、塑造活动雕塑的考尔德和“没有特权的画家”拉普加德、表明了他对艺术的性质和艺术家在人类处境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态度。
丁托列托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他走投无路,必须用欺诈手段才能得到自我证明。贾珂梅悌迷恋与自己在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认为现实是绝对的实在,因而要去描绘这个虚无的世界,在默默沉寂的事物中,显示出发出语言的迹象。考尔德在自由和束缚之间从事创作,因而要去发现如何使静止的事物充满运动,靠自我运动而确证自身的存在。拉普加德努力于创造力和美的结合,给无限可分的外观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性。
2019年9月11日 已读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豆瓣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7.1 (40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德斯蒙德·图图 译者: 江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熊培云专文导读,南非如何“修复未来”。
南非曾是一片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最为深重的土地,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黑人与白人之间堆叠了数百年的压迫、仇恨和冤冤相报的杀戮。幸运的是,南非不仅有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有改变了南非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纽伦堡审判”和“全民遗忘”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书中有诸多怵目惊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因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但在揭露加害者的邪恶、凶残、麻木的同时,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闪光。
修复未来,南非的创举,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思维。无论国家或是个人,勇于揭开历史的疮疤,挤出淤积其中的脓血,才能真正康复,真正迎接全新的未来。
书中另配有14幅精选的图片。
2019年9月8日 已读
真正让我感到情绪贲张的是中间的图片,那些图片让我觉得他们真的和我的生活有交集.......读图时代吧
断裂的年代 豆瓣
作者: 【英】霍布斯鲍姆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内容简介: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是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最后力作。
霍布斯鲍姆的全局观念以及从纷乱的历史碎片中厘清轮廓的能力是惊人的。在《断裂的年代》中,霍布斯鲍姆考察了20世纪文化和各式各样新的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从共产主义、极端国家主义到达达主义,再到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现代世界史,以其特有的神韵,描绘出了20世纪的筋骨与血肉。
他始终满怀热情,从不故作感伤,自由无碍地广泛论及诸如古典音乐、美术、摇滚乐、雕塑等众多议题;他记录“自由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逝去,讲述被遗忘的重要人物的个人生活,分析艺术和极权主义的关系,并剖析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超现实主义、新艺术运动、妇女解放,和美国牛仔的神话。
霍布斯鲍姆的这部遗世之作,依然充满了独特的智慧。他告诉我们,“文化并不是人们根据各自的品味为自身提供需求的超市”,“随着政治的民主化,权力日益成为公共剧院”……霍布斯鲍姆流泻笔端的天赋和力量实在是至死犹存。
看点:
1.《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是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最后力作,是最能体现霍布斯鲍姆观点和情感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这位伟大历史学家的思想遗嘱。
2.《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将世界主义的历史叙述和优雅文笔的完美结合,是理解现代世界史和文化史的最佳入门读物。任何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的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获得阅读的惊喜。
3.2012年逝世的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托尼·布莱尔、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汪晖、熊培云、雷颐、吴晓波等对其推崇备至,都曾撰文致敬推荐。
4.《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独立报》《观察家》《新共和》《新政治家》等世界权威媒体一致好评推荐。
这是一个失去方向感的时代。在新千年之初,这个时代处于困境之中,面临着比我一生所经历还要多的困惑,漫无目的地迎接未知的前路。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媒体评价: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英国前首相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任何他所涉猎的领域,霍布斯鲍姆都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因为他的阅读量更大,具有更宽广和精确的理解。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作者 托尼•朱特(Tony Judt)
霍布斯鲍姆从来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的奴隶……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
——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
作为在欧洲近代史领域耕耘了40年的学者,在阅读《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这部霍氏遗作时,我还是能体会到“这本书的每一页上几乎都有新东西”。……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著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倍受鼓舞。
——著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
——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微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无人能出其右。
——《卫报》(Guardian)
《断裂的年代》是一部关于失败的作品集:权力的失败、艺术的失败、现代性的失败……涉猎广泛,涵盖了德国犹太人的命运、美国牛仔的魅力等。同时书中穿插着霍布斯鲍姆对宗教信仰复兴的深思熟虑,及对知识分子和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严肃思考。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对于最后的论著,霍布斯鲍姆将其命名为《断裂的年代》,揭示了该书是对全球化进程中受多重矛盾围扰的世界及受“认同危机”困扰的社会的探究。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9年9月8日 已读
哲学·科学·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8 (65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3
【内容简介】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之路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人类之所以不懈探求这个世界的究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世界的答案是存在的。但是在求知之路上,我们又时常迷失,冒出“为什么要学这个?”之类的怀疑。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们在科学或者人文的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历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请循其本,我们对真理的探求,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取得从前不为人知的发现?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编辑推荐】
1. 此次《哲学•科学•常识》新版,由陈老师重新构思最后一章,全新校读,重磅回归!《哲学•科学•常识》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出版十余年来,好评不断。
2. 这本书主题虽是科学哲学,但却是陈嘉映对于人类知识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理论和现实之争”给出的回答。对于一代青年读者来说,《科学•哲学•常识》是他们世界观和学习生涯的一本指路之书。
3. 用深刻的思维和广博的学识,讲平白、中肯的哲理,点中普通智识读者的迷津。科学就代表着真理吗?为什么人们学得越多,却越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哲学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陈嘉映观照的问题,很多是我们在求知之路上自然困惑的。
4. 《哲学•科学•常识》也是一本亲民的科学哲学入门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思维和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么样的科学概念,才有颠覆观念、引发变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质“在理论上存在”和“在现实中存在”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本书十分关切的话题。
2019年7月11日 已读
慢慢读的书
自决之书 豆瓣
The Education of the Stoic
7.9 (16 个评分) 作者: [葡萄牙]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刘勇军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5 - 11
费尔南多•佩索阿一生都以异名进行创作,他生前一直默默无闻,他的作品在他死后才受到追捧,不仅被认为是葡萄牙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还被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自决之书》是佩索阿的散文集,涉及到了“莎士比亚”、“感觉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主题。佩索阿“称自己的缺点则是有始无终”,因此,在文中可以见到一些未完成的句子。佩索阿在散文中记述了他的主要异名的起源,他以异名书写孤独,直抵人的内心深处……
2019年6月30日 已读
景观社会 豆瓣 Goodreads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7.9 (55 个评分)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译者: 张新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2019年6月30日 已读
早晨与入口 豆瓣
作者: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译者: 万之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早晨与入口》收录了特朗斯特罗默近五十首诗,瑞典语与汉语对照,并附有译者万之的译序、诗人创作年表、瑞典学院给特朗斯特罗默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以及埃斯普马克在2011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2019年6月21日 已读
反对阐释 豆瓣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8.5 (33 个评分) 作者: 苏珊.桑塔格 译者: 程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反对阐述》是苏珊·桑塔格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也正是它奠定桑塔格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今天读者来重温这部将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的论文集,一定能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东西,这些与自己的艺术细胞相碰撞,很可能会有新的灵感火花。
2019年6月15日 已读
挑选了章节看看...对于刚开始创作的同学还是挺重要的
保罗·策兰诗选 豆瓣
8.3 (21 个评分) 作者: [德] 保罗·策兰 译者: 孟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策兰毕生以诗为生存的依托,以诗人的天性对抗历史和遗忘,创造了一种“浓缩了我们所有年期记忆”的作品。今天,许多“年期”已经被人淡忘,但在作者逝世四十年后,时间并没有磨蚀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遗产——我们这个既富足又贫困的时代依然缺少的一种安慰。
本书从策兰的12部诗集及遗稿里精选300多首诗歌,多篇诗作首度译成中文,并附入珍贵手稿图片及策兰夫人铜版画作。
译者弁言选摘:
以诗歌对抗历史,对抗遗忘,这使策兰的写作始终处在风暴的中心。
策兰在世时,海德格尔就已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人“已经远远走在了最前面,却总是自己悄悄站在最后面”。这可能是哲学家对一个诗人的最高评价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研究者,包括伽达默尔﹑波格勒﹑德里达等哲学家,阐释策兰几乎每一首诗?这并不是普通的学问兴趣。因为策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人格力量的诗人,他不仅以犀利的诗歌之刃剖开人类历史离我们不远的一个时代出现的最暴力﹑最残酷的事件,还以他独特的语言方式创造了最优美的德语诗。
策兰没有僵硬的词语“板块”,更没有归类和贴上“意义”标签的诗歌词汇表。他只有词,两极化的词:抒情的时候,它们近得像是我们身边最日常的事物,充满亲切感;抽象的时候,意义立刻绷紧,燃烧,结晶,并且像黑色矿石那样发出光亮来。两者都提炼到它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极限。这在战后欧洲诗人的作品里是很少见的。……仿佛这里有一个泛神论的世界,起作用的是更细小的事物,矿物和诗歌元素,生活在作者赋予它们的形态和意义之中。
策兰知道卑微的事物对生活的支承力:诗,在细微之中穿过世界。
2019年6月1日 已读
这不是一只烟斗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邢克超 漓江出版社 2012 - 10
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福柯在本书中从图形诗的角度入手,对马格利特这组烟斗画进行解读,在显示出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及幽默有趣的一面。这是本书第一次以简体中文单行本在国内出版,同时收入马格利特致福柯的两封信,以及国内学者关于福柯和马格利特的两篇研究文章。
2019年5月19日 已读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豆瓣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伟 / 郭东 重庆出版社 2006 - 10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是本雅明最具颠覆性的作品。书中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代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他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是建筑于政治学之上。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全译彩图本)中。其超现实主义和犹太神秘主义风格,给20世纪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
2019年4月26日 已读
维特根斯坦传 豆瓣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9.3 (10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瑞·蒙克 译者: 王宇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维特根斯坦传记,自出版以来广受赞誉。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描绘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传奇的一生,堪称一流的思想传记。
2019年4月26日 已读
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 豆瓣
作者: 岛子 重庆出版社 2007 - 1
本书系汉语世界首次系统研究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学术专著。 全书以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为对象,籍由历史系谱、理论系谱、艺术系谱的考掘、梳理、比较和分析,给出了既有思想蕴涵的空间框架,又有视觉形式的时间变异之丰繁景观。 系谱学是一种文化形式的人文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荷马史诗、旧约圣经、中国先秦的“世本”史撰,而本书所倚重的是福柯式的系谱学方法,作者将整个后现代现象视之为多重权力话语的角力场和有机关联的知识装置,阐释现象背后的历史条件与理论根源,追问语言论美学转向之后的多元立场,在质询资本主义文化悖谬逻辑之同时,批判的肯定后现代性的精神实验,从而澄明迷离幻化的后现代视觉经验中的奥义与谵妄、悲愿与游戏、救赎与媚俗的多重差异。
2019年4月26日 已读
艺术家的责任 豆瓣
作者: [法]让•克莱尔(Jean Clair) 译者: 赵苓岑 / 曹丹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3
很长时间以来,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及行为不解释、不负责,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并非没有造成一定的后果,这正是《艺术家的责任》一书要讨论的问题。现代艺术先锋派从哪里获得了豁免权,乃至于让它远离评判,摆脱“有用性”的逻辑,甚或避免向共同体投入的义务?艺术家难道是不负任何责任的人吗?
这种豁免权与先锋派一个世纪以来被赋予的特权有关,因为先锋派曾被认为代表了进步与革命。让•克莱尔用富有历史性的分析表明,先锋派不仅以极左与极右的政治乌托邦为原型打造自己,反过来也为其提供了基本信条。先锋派和此类乌托邦同样具有暴力性,同样仇恨传统文化,且自60年代以来最终将反人道主义确立为行动的纲领。
本书重新勾勒了一种堕落的历史谱系。有关当代艺术的本质及其评判标准,争论甚至是论战,历时已久。在一个“去责任化的世界”,艺术家是否应该比寻常人承担更多的责任?作者强调 “我”与“他者”的“面对面”伦理关系,这或许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
2019年3月27日 已读
表现与抽象的,无责任在于推开了“面对面”,推开了面孔和命名
吉尔·德勒兹 豆瓣
Gilles Deleuze
7.9 (23 个评分) 作者: [瑞典]芙丽达·贝克曼 译者: 夏开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德勒兹,作为一个人和一名哲学家,独特且多面。他的生活和哲学离不开他与彼时最具影响力的几位思想家的友谊、合作与冲突,更不用说他与作家、艺术家和电影创作者的关联。芙丽达·贝克曼跟随德勒兹,从他青葱学生时代受邀去过的沙龙出发,走过他广受欢迎的青年教师时期,最后梳理了其哲学作品的演变。贝克曼考察了德勒兹的哲学发展如何与历史、政治、哲学实践发生共振,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巴以冲突等。德勒兹以令人耳目一新且必不可少的方式与哲学中某些最根本的问题角力。本书强调了德勒兹的遗产如何影响了当代哲学的众多分支,为这位当代哲学家描绘了一幅形象丰满的画像。
2019年2月22日 已读
很好读
香料 豆瓣
作者: 东门 杨 2018 - 4
《香料》针对谢南星同名绘画系列作品而写作。作为这个系列绘画诞生的见证者之一,《香料》的作者东门杨跟踪了作品的酝酿与创作过程,以第一手材料将对该系列绘画的解读引向更为开阔的维度。由“香料”绵延不绝的刺激引发,在绘画史与当代观念的交织中、视觉形象与诗意想象的交汇处,这些片段式的絮语不再是仅仅针对作品的惯常评论,而更像一种图像与文本间的互文印证。
2019年2月17日 已读
架上的探索还远远不够,绘画也不会死,finish的不过是传统审美而已,也是finish,不是dead
后现代 豆瓣
作者: 高宣扬 2013 - 10
一般而言,“后现代”这个论题,内容复杂,表达形式不确定性,但它与艺术创造活动和各种现实问题的关系又十分紧密,本书细致地梳理了自德里达和福柯之后,后现代主义对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又深刻地挖掘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根源。作者结合近几年来的大型艺术展览的策展经验,分析了当代后现代主义对当代艺术带来的强大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悖论性质及其在当代中国扩散的实际意义。
2019年2月17日 已读
为了出版......有些内容真是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