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山寨 豆瓣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6.6 (13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程巍 2023 - 1
中国思想从一开始就是解构的,因为它与存在和本质从根本上决裂开来。“道”(字面意思:道路)本身即是存在和本质的对立面。道是顺应变化的,而本质却是抗拒变化的。在无始也无终的过程中,或者说在道路上,“去—创造”和“非—实体”中的消极性使得存在变“空”。
对于中国思想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有着绝对开始的创造,而是既无始也无终、既无生也无死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东亚思想中既没有出现海德格尔那种对死亡的强调,也没有出现阿伦特那种对出生的强调。
过程和变化也主宰着中国的艺术史。那些不断改变着大师作品集,并使其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再造或续作,本身就是大师级的作品。在中国,不断的转化即是一种创造和创新的方法。山寨运动将创新解构为“从虚无中创造”(“无中生有”),那么山寨就是“去—创造”。它把同一性与变化的差异,即把同一性与主动的、积极的差异化对立起来,把存在与过程对立起来,把本质与道路对立起来。以这种方式,山寨体现着真正的中国精神。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2023年3月即将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禅宗哲学》(2023年3月即将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么是权力》(2023年3月即将出版)
Was ist Macht?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2023年3月即将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2023年5月即将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大地颂歌:园艺之旅》(2023年5月即将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2023年5月即将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时间的香气:逗留的艺术》(2023年5月即将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状和人类心灵,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在世界范围内已然成为现象。韩炳哲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包括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称赞,巴迪欧亲自为其代表作《爱欲之死》作序。
(5)在国内学界和读者群体迅速觅得知音。韩炳哲作品第1辑共9种(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出版后,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政治学界、传播学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其中《爱欲之死》《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在群中》等书备受欢迎。
(6)中文世界较系统和完整的韩炳哲作品集。韩炳哲作品第2辑共11种,预计2023年5月出齐,与第1辑图书共同囊括了作者主要的和代表性的作品(计20种)。
(7)《山寨:中国式解构》:在全球化时代探析东方文化独特价值理念,激扬中国艺术传统、挺立中国文化精神的别开生面之作!
本书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仿制现象,从仿制真迹的赝品到假冒却实用性更强的手机,由此讨论了我们总会提到却未及深思的一个现象:“山寨”。
在中国文化中,原生产品被不断转换、重新塑形,或者说被解构,这并不意味着损毁和破坏,而更多地是指在不同的、不断的解读中揭示、丰富其意义。东亚传统中并没有“前解构”这样的概念,而是直接从“解构”开始的。解构即建构。
作者站在东方文化立场,批判了西方“绝对”“真理”概念的独断性,弘扬了东方式的连续性、过程性思维(孔子所谓“述而不作”意即在此),为当代艺术领域的创作和阐释建立了新的准则和维度。
(8)书中包括中国古人和西方美术名家名作十余幅,附赠明代王绂《凤城饯咏图》精美海报,赏心悦目,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精彩书评】
韩炳哲摆脱了繁琐的哲学论证,他将哲学洞见直截了当地切入当下。这种植根于法德传统的批判视角,剥开了现实的面纱而暴露出它残酷的真相。这不是快乐的知识,而是发人深省的知识。
——汪民安,清华大学中文系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阅读韩炳哲,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他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不风,中山大学哲学系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敏锐、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韩炳哲这套语言文字炼金术,对概念的追根溯源,无论对于外语学习者还是哲学爱好者来说,都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
——安尼,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
就算不懂得海德格尔独创的那些术语体系,仍然不会影响对韩炳哲本人想要讨论的话题的把握,这也正是韩炳哲的批判哲学小册子之所以厉害的地方。
——毛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媒体评论】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2023年2月1日 已读
漫漫自由路 豆瓣
A Long Walk to Freedom: The Autobiography of Nelson Mandela
8.4 (10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纳尔逊·曼德拉 译者: 谭振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1918—2013),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世界最著名的精神领袖和政治领袖之一,20世纪最传奇的自由斗士,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前主席。199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自2010年起,联合国为表彰曼德拉对和平与自由作出的贡献,将其生日7月18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
曼德拉并非生而渴望自由,但当他逐渐认识到南非黑人和其他族群的不自由之后,他的一生从未停止过为自由而斗争。他加入非国大,创建秘密武装组织“民族之矛”,领导南非人民反抗白人专制,反抗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歧视。在40多年史诗般的斗争历程中,即使是漫长的27年铁窗生涯,他也从未片刻停止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从未放弃过胜利的希望。在他的领导下,南非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消弭了种族间的差异;南非变成了全体南非人的南非,不分种族与肤色;南非人走向了自由和平等,获得了民主与和平。
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1994年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这部自传中完整记载了他70多年的漫漫自由之路。这是一部有关斗争、学习与成长的史诗。他的智慧与善良,超越种族的胸怀,超脱仇恨的宽容,以及永不屈服的勇敢之心,堪为人类的楷模。
2022年9月23日 已读
酒吧里的读诗人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等 译者: 李洋 主编 / 谭笑晗 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从近40年来法国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精选出华语电影、华语导演的批评文章30余篇,一方面展现出法国三代影评人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和独特解读,一方面也为华语电影在欧洲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批评文献。
2022年9月23日 已读
这套丛书都不错
素描论 豆瓣
作者: 王鹏杰 2022 - 1
国内第一本对素描理论、教学、实践进行高度系统性论述的独创性著作,考察的内容纵贯整个人类视觉文化历史中的素描材料,不仅关注此前已经出现的成果,也积极回应当下的学术挑战。既可以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绘画各美术专业的理想教材,也可以作为艺术家们自我学习、展开个体研究的有益参考文本,对素描的研究、教学与实践都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全书分七章,分别就素描的观念本质、造型本体、技术体系、艺术内涵、教学与实验方法、与创作的关系、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论述,条分缕析地解释素描艺术的内在奥秘。另外,本书对于自身的教学功能具有自觉的担当,因此行文力求清晰、透彻、简洁、舒朗,便于阅读,对于观点的阐释和操作指导力求具体、实在,可以更好地在艺术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检验。该书集理论构建、教学指导、作品分析、历史研究于一体,将与素描相关的艺术知识、思想探究、艺术探索合而为一,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学术空白。
2022年8月16日 已读
当代艺术创作必读
因为孤独的缘故 豆瓣
作者: 蒋勋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 - 11
《因为孤独的缘故》精装珍藏版,全新修订。收录十二篇短篇小说及五篇辅助理解本书的关键解读。
全书仿佛一则则世纪预言,以正经、冷调的语言诉说看似荒诞怪奇的情节。日常生活的光怪陆离、世俗的鲜猛乖张,都在其安排的叙事结构中显现。褪去伪善的外衣,直指人性骚动的欲望。
2022年8月16日 已读 才华还是能看到,但也不是无所不在了。某几篇还行
美的救赎 豆瓣 Goodreads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7.2 (18 个评分) 作者: [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译者: 关玉红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0
美如今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处境。
一方面,它如通货膨胀般蔓延四溢:到处都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的狂热崇拜。另一方面,美失去了一切超越性,屈服于消费的内在性:它塑造了资本的美学的一面。美以及崇高或震撼所带来的对消极性的体验,完全被纯粹的快乐即点赞所取代。美最终被色情化。
本书既为我们展示了那些以真理、灾难或诱惑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也阐明了那些建立美的伦理或政治的美的维度。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2022年8月11日 已读
贫穷的质感 豆瓣
8.4 (66 个评分) 作者: 王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王梆第一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她旅居英国十二年,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不断延展视野,将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2022年8月11日 已读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7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22年7月21日 已读
受教了
西游补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董说 2022 - 5
*
过完火焰山,继续取经路上,唐僧却忽然不见。孙悟空,于是便起身,寻找师父。却惊骇地发现自己到了未来,未来的新唐朝。师父不见,转而寻找秦始皇,寻找驱山铎,无端闯入神奇的万镜楼台,在过去与未来世界跳荡往返,与楚霸王,虞姬,秦桧在不同空间里发生或古怪或啼笑皆非的故事。最终,孙悟空找到师父,却已不是昔日的那个唐僧。他在另一个女王的花园里沉醉。整个取经队伍解散后,却又在最后一场噩梦里陷入绝天灭地的修罗场中。在这个万劫不复的空前厮杀中,在悟空的极焦虑与极迷茫中,虚空尊者现身点化。原来一切不过是鲭鱼精这个幻梦师的陷阱。师徒醒来,重新踏上西行的漫漫长路。
* 《金瓶梅》《海上花》之外,《西游补》,成为另一座古典小说的奇峰。
其造事遣辞,则丰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鲁迅
这是一部最怪的怪书!他思想之精刻,文章之富丽而微妙,魄力之雄厚,寄托之深沉,是中国任何旧小说都比不上的。
——刘半农
孙悟空在《西游补》中的困境是最天才的构思......《西游补》至少关照到了有关意识的文艺当中那种无名的压抑和焦虑,这存在之迷宫超越了心理学的意义,而这,在现代文学之前,人们对之几无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董说,这位17世纪的作家,是中国文学中极大的例外,同时请勿忘记,西方文学中对存在之迷宫的兴趣发生也是非常晚近的事。若讲到中国的潜意识文学,此书可算代表作,曹雪芹可能受此书的影响。
——夏济安
* 一部明朝的小说,一部奇特的汉语神作,疯癫荒唐的狂想曲。
惊才绝艳,让鲁迅、钱玄同等大师五体投地。
影响过曹雪芹,周星驰,刘镇伟等人的创作。
先行诺兰,今敏,博尔赫斯近乎五百年。
* “纸上造物”新制作,邀请马伯庸长文导读,书末另隐附惊喜。
2022年7月21日 已读 午后烈日,如梦初醒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90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2022年7月8日 已读
保守了。我已经读的破口大骂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7.1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王道还 / 廖月娟 中信出版社 2022 - 1
1997年,在亚力提出那个发人深省的问题25年后,贾雷德·戴蒙德终于有底气写就并出版了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一经上市,旋即引起各界激烈争论。它的颠覆性不言而喻,现代西方社会引以为傲的文明先发优势,在这本书中竟被归因于环境和地理的深刻影响。一时间,“种族优越论”支持者 无从辩驳,因为这位生理学家将1.3万年的人类历史置于演化生物学、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证据中深入探讨,并且对比了各大洲、多民族的发展速度,有理有据。戴蒙德也凭此作品荣获了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奖。
为什么欧洲人凭借枪炮、病菌与钢铁征服了新大陆,而不是非洲或美洲土著漂洋过海去征服欧洲?为什么有些社会已拥有完善的社会组织、百花齐放的文化成果,而有些社会仍处在没有金属工具、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状态?是什么决定了今日世界的权力和财富分配面貌?这本书尝试回答了上述问题。在戴蒙德看来,食物生产的出现使得欧亚大陆抢占了文明发展的先机,文字、技术、政府等都是粮食盈余的“副产品”;而动植物种类的多寡和大陆轴线的走向又决定了各大洲食物生产的先发与落后,这就是影响了不同种族遵循不同历史发展轨迹的终极因。因此,环境和资源的优渥滋养了西方文明在沃土上牢固生根,迅速结果,而非种族自身在生物学上具有优势。
今天,戴蒙德在书中描绘的人类历史的车轮仍在前行,现代文明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却早已远超枪炮、病菌与钢铁所代表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困境。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大流行、核武器和资源枯竭的威胁时,仍然可以从《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宏大人类历史叙事中寻找答案。
2022年全新版本,全面增补、校订译文,新增作者亲笔撰写的“致我的中国读者”中文出版序。随书附赠《解读本》,力邀15位权威专家联袂推荐、倾情解读。
2022年6月12日 已读
读得太晚,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精神政治学 豆瓣
7.7 (44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关玉红 中信出版社 2019 - 1
当今世界已逐渐走向精神政治时代。
数字技术正从单纯的监控向主动的操控过渡,人们凭感觉做出的所谓“自由决定”将很快被操控。
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和新自由主义伦理观造成了资本主义权力的转移和扩张,破坏了个体自由,压制了个体的空间和自主性。
本书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导致的种种危机。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这本书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韩炳哲看来,工业资本主义并没有转向共产主义,而是从后工业的非物质生产方式逐渐演化为新自由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于是我们进入了“精神政治学”的时代。新自由主义虽有自由之名,实际上只不过是放松了身体控制而走向了全面的精神控制,由数字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所形成的精神性的“全景敞视监狱”无所不在,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貌似有了自由之“身”,但是“精神”却被囚禁于其中而不自知。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推进了大众社会考察的很多关键范畴,比如对倦态与山寨的思考,在本雅明的技术复制与福柯的生命政治之后,他发现了“数字全景监狱”的新现象,以此把社会批判理论推进到“心灵政治学”的层面,重新连接了哲学与经验。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
这本书是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政治价值的深彻考问。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把精神政治推向尖峰;掩卷沉思,才发现一切新鲜面孔背后都是精明权力的老把戏。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精准营销、精准医疗等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可以预测、推演的时代,任凭感觉而生的行动是任性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音乐、电影、艺术带来的感动是可以被测量的吗?还是人类不知不觉已经成为数据的囚徒?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编辑总监
在《精神政治学》中,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批评的炮火集中到了大数据时代的新自由主义身上。韩炳哲指出,新自由主义政权催生出了一套更甚于福柯笔下“全景敞视监狱”的权力操控系统,这种权力技术恰恰是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的颠倒——顺从的主体对于自己的屈从性恰恰是毫不自知的。权力技术不采再取禁止、防护、镇压的手段,而是伴随着主体的积极参与、自我袒露和过度消费。换言之,大数据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的数字化阶级社会,除了福柯(和边沁)的“全景监狱”之外,在韩炳哲笔下进一步诞生了一个“筛选监视机制”。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世界哲学》编辑部
2022年5月27日 已读
简短,易读,具体
消失的真实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3 其它标题: 消失的真实
【内容简介】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
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出了“真实性哲学”的概念,详细剖解了20世纪的三场革命——全球化的兴起、科学革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陷入了今天的困境,探索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分离的本质。我们需要唤醒哲学思考,通过明确什么是科学,确立科学的边界,关照作为现代人真实的价值和意义,重塑 “真实心灵”,在此基础上,明晰对理想现代社会的追求。
·
【编辑推荐】
1.知名学者、思想家金观涛新作。万字长序追忆数十年学术生涯,回顾80年代至今的思想变迁。
2.直面当下危机,重新梳理20世纪以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解析疫情以来经济持续下行、反全球化情绪高涨,民族主义复兴背后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
3. 唤醒哲学思考,在意义丧失、迷惘失序、功利主义盛行的后真相时代,找回现代人的真实价值和意义。
2022年5月23日 已读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让我联想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和表现主义得到的重视也与后现代哲学相对应,很有趣的关系
零年:1945 豆瓣
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
8.8 (37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零年》是对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所发生的事的回顾。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随处可见。之后的权力斗争往往相当残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战胜者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再教育”强加给战败者,力度之大,几乎史无前例。这种做法多半未经过深思熟虑,但正如伊恩•布鲁玛向我们呈现的那样,以事后之明来看,这些举措实际上还是较为开明、人道和有效的。
这部作品布局宏大,人物故事跌宕起伏。书中,作者信手拈来地谈及亚欧两地的影视艺术作品。也许没有人比伊恩•布鲁玛更适合撰写《零年》这本书了,这是他的力作。
2022年5月17日 已读
得这版
像我们一样疯狂 豆瓣
Crazy Like U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e
8.6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亿森·沃特斯 译者: 黄晓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2022年5月7日 已读
疾病意识的一种殖民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豆瓣
Fragments of an Anarchist Anthropology
7.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格雷伯 译者: 许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是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无政府主义做的一个新诠释。格雷伯从人类学的历史出发,尝试勾划出人类学和无政府主义的关系,特别通过探讨实行平均主义的“原始社会”的权力架构、莫斯(Marcel Mauss)的礼物经济,以及他在马达加斯加的田野研究,为我们打开一个走出国家—市场局限的视野。格雷伯书中还探讨了全球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无政府主义的“共识主义”,作为民主的新方向,强调人类学关于权力制衡方面的研究如何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乌托邦的梦想,以及怎样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本书也是对人类学的批判:为何百多年来人类学家掌握了这些田野资料和人文志技巧,却不能为我们指出另一个方向?而这本书便是第一个这样的尝试。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非人:漫谈时间 豆瓣
L’ Inhumain. Causeries sur le temps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译者: 夏小燕 拜德雅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2
- 编辑推荐 -
★ 法国著名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继《后现代状况》、《异识》后,最重要、讨论幅度最广的学术著作。“非人”、“崇高”等利奥塔最重要的观点,在这本文集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和阐释。
★ 在人类与机器意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兴趣的今天,众多关于人类在当代世界中的意义的讨论,皆不可避免地会回到利奥塔对“非人”的分析。
★ 崇高一直是批判研究的核心范畴,利奥塔在本书中对康德、黑格尔以及埃德蒙德•伯克的崇高概念的解读,对崇高理论在文学、绘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的分析,是他对美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 本书是利奥塔作品中写作相对明晰的著作,对于那些不熟悉他之前文本的读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重写现代性》、《崇高与先锋派》等文章亦是人文社科理论学习者和研究者反复研读的经典文本。
- 内容简介 -
人道主义意义上说的人是否在以窘迫的方式变成非人?×人之“本”是否就在于人身上住着非人?
这里汇集的“漫谈”没有宣言或者专论的功能和价值,如利奥塔所言,它们都是一些应邀写的文章,大多数是针对非专业的读者,其余的则是私下的交流。在书里的一系列广泛讨论中,利奥塔研究了康德、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德里达的哲学,并着眼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如塞尚、德彪西和布列兹——的作品。他还探讨了时间与记忆、崇高与先锋派,以及美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在这些讨论中,他着重思考了现代性、进步与人之间密切但疑窦丛生的联系,以及向后现代性的过渡。利奥塔声称,文学、哲学和艺术的任务就是见证并解释这一艰难的过渡。
2021年10月18日 已读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7 (263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2021年9月1日 已读
实在的回归 豆瓣
The Return of the Real - The Avant-Gard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作者: [美]哈尔·福斯特 译者: 杨娟娟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5 - 8
《实在的回归:世纪末的前卫艺术》是美国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家哈尔·福斯特的批评论文集,广泛而深刻地探究了多种艺术现象和理论模型。作为后现代批评家的代表人物,福斯特认为,新前卫艺术不是对历史前卫艺术的简单模仿或重复,后现代主义也绝非对现代主义的简单突破或决裂。相反,在过去和当下之间有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一种延迟效应(精神分析中的后遗效应)。
本书的第一章论证了新前卫艺术对于历史前卫的延迟效应,在这一铺垫之后,第二章立即提出了一种以极简主义与波普为核心的当代艺术谱系,之后的章节则讨论了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语言学转向、犬儒理性、对“实在”的表现和人类学转向等。本书运用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的前沿理论来解读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艺术现象,展现了20世纪的创新艺术和理论之间的复杂纠葛。尤其是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五章,从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延迟效应理论,到拉康的三界理论,再到克里斯蒂娃的卑贱理论,层层深入,洞隐烛微,是运用精神分析模型解读艺术现象的经典文本。
2021年8月29日 已读
60年代的兴起 豆瓣
作者: [美] 托马斯·克洛 译者: 蒋苇 / 邓天媛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0 - 6
2021年5月7日 已读
行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