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临床医学的诞生 豆瓣
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 une archéologie du savoir médical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译林出版社 2001 - 8
《临床医学的诞生》是米歇尔·福柯的一部医学史研究专著,探讨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也就是临床医学的诞生的历史。作者以18、19世纪众多著名的临床医学家的著作和各种相关领域的文献为依据,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研究了医学实践的可能性和条件,描绘了医学科学从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绝对相信转向对实证观察的信赖,从封闭式的治疗转向开放式的治疗,从而导致在临床诊断中诸如征候、症状、言语、病人、病体、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和其相互关系的重新组合,及医学认识的深刻改造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2018年11月22日 想读
无中生有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刘天昭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10
“她不过是想要知道人要如何生活才是正当的”
70万字自传体小说,从姥姥家的炕席缝说起,写出这整个世界。
狂妄、结实,精细、深邃,繁复、广阔,势大力沉、超越期待。
【编辑推荐】
1. 作家刘天昭70万字自传体小说,写出了这整个世界——主人公以过度燃烧的意识将日常生活中大片的、转瞬的灰暗无意识照亮,以浮动不确定的视角看到许多故事、许多人生的片段,这些故事在她以第一人称追述往事的章节中得到细密的展开,以隐秘的家族史折射出繁复的人性光谱、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时代变迁。
2. 这是一本云烟之书——这是一个人“寻找自我”的故事,讲述一个人在青春末期试图将人生与世界彻底想明白、并且以为非如此不能开始生活的努力。主人公持续地观察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剖析内心缠绕的情感、欲念和思想,绝望地想象一个坚实纯粹的自我。在书中,作者放纵过度醒觉的意识和永不止息的怀疑,复活那些精神上的具体,让语言不断重复、循环,像海浪推沙,撞击边界。
3. 这是一本具有冒险精神的先锋之作——作者以一种可怕的野心,试图突破文学对“真实”的修饰和遮掩。作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一边试图理解生活一边对自己的理解充满怀疑,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比书中的社会生活或者历史记忆都更具时代感,呈现出这个时代最深处最紧张的精神内核。
4. 这本书真实得令人震惊——它完全根植于此时此地,描写了70后和部分80后的人生经验——不仅是童年生活的集体记忆,还有成年之后的迷茫困惑。作者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许多同龄人不愿意面对、甚至不希望被写出来的东西。那些令人不安的经验,经由文学的处理和再次呈现,带给读者的却是深沉的平静和勇敢的力量。
5. 这本书并不难读——虽然作者经常会“想太多”,但是那些想法都是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的,没有任何故作高深的地方。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远,会发现“想更多”是对“想太多”的解决。书中有太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和人生的小片段,不计其数的小心得和小体会,像叶子上的露珠必须在那叶子上才闪闪发光不会枯竭。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线讲述的是一个本世纪初留学归来的女青年,带着想要把自己和世界彻底想明白的心情回到家乡,家中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被她当成“真实世界”的信息来处理,继而进入自己持续的内心疑问。一方面,作者将那些精神上思想上的具体复原到生发的现场,将那些抽象的命题重新植入到经验易感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作者以充沛的意识灯光将大片幽暗的无意识的生活流照亮,呈现出其中生动的细节,潜流的情感,若无其事又令人动容的虚幻与真实。
小说的另外一条故事线,是主人公第一人称自述,既有对家族史的追溯,也有对成长历程的整理。一方面自述故事独立成篇,以后知后觉的全景式叙述,描绘了人物命运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百态。另一方面,这些在绵长的时间线上从容展开的人物与故事,与主线空间中不时浮现的生活片段彼此回应。如果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表面化的生活现场提供了精神维度,那么这部分追忆则补充了它的历史维度,令“只有一个的世界”完整饱满地呈现出来。
2018年11月1日 想读
冬泳 豆瓣 Goodreads
7.7 (305 个评分) 作者: 班宇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9
班宇(@坦克手贝吉塔)短篇力作首度成集 阿乙•蒋方舟•李诞•谈波 齐声推荐
《冬泳》收录了班宇的七篇小说。在铁轨、工事与大雪的边缘,游走着一些昔日的身影:印厂工人、吊车司机、生疏的赌徒与失业者……他们生活被动,面临威胁、窘迫,惯于沉默,像一道峰或风,遥远而孤绝 地存在。
北方极寒,在他们体内却隐蕴有光热。有人“腾空跃起,从裂开的风里出世”,有人“跪在地上,发出雷鸣般的号啕”。这些个体的光热终将划破冰面,点亮黑暗,为今日之北方刻写一份有温度的备忘。
【编辑推荐】
颇具潜力的青年作家、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班宇的处女作——他曾开设《东北疯食录》专栏,浪游工业之城,展示出恣意独特的语言风格。他曾连载 “工人村”故事集,从细微之处出发,描绘出一幕蓬勃鲜明的悲喜剧。他已在文坛初露锋芒,《收获》《当代》《上海文学》《作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皆可觅得他的身影。
从无名之中捕捞个体,在消逝中追寻永恒——《冬泳》是班宇创造的“昨日世界”,遍布萧索的工厂、失落的赌徒。惯于沉默的北方人在这里显得生机、蓬勃。《冬泳》是写给北方的情书,写给你我的(关于旧时代的)备忘录。
细密诗意的语言;轰鸣里深潜宁静,幽默中怀藏温柔——在声音日渐稀少的世界,班宇仿佛浪漫时代的行吟诗人,以准确、克制、优美之笔,书写强力广阔的歌谣。班宇迷恋写作里的“浮生感”,笔下人物在现实的挤压里普遍带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在他们身上,除了表演出来的“幽默”,还有深藏不露的玄妙和真实。
【推荐语】
文坛新来的高手,有一股雨水冲扫过的、带有野兽气味的生猛劲儿。
——阿乙
班宇有毋庸置疑的小说家天赋。可是,他抵抗住了天赋的诱惑——没有随心所欲地把作品当做情绪的宣泄,或是横冲直撞地滥用富有才情的语言;他又抵抗住了时代的诱惑——没有把光怪陆离的社会新闻当做题材的富矿,也没有因平庸的文学时代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以最严格的标准自我训练,使每一个短篇都纯熟得惊人。天才和有天赋的人的区别,是前者能够独立发展自己,班宇无疑是前者。
——蒋方舟
班宇是聪明的,刻薄的,但不是轻浮的。他显然知道这世界哪儿出了问题,并且没什么希望好转,但他没有选择放弃或轻巧的态度,文字上,他还在苦熬。
——李诞
班宇用他干净、硬朗的笔触,冷静、耐心地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幅端庄肃穆、具有经典品相的短篇佳作。那字里行间的东北寒风,凌厉又温柔。
——谈波
2018年11月1日 想读
菊与刀 豆瓣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8 (2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和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1990 - 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2018年10月30日 想读
情人 豆瓣 Goodreads
L'Amant
8.0 (600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2018年10月30日 想读
大众文化中的现代艺术 豆瓣
作者: [美]托马斯·克洛 译者: 吴毅强 / 陶铮 2016 - 9
在这部启人心智的书中,杰出的艺术史家托马斯•克洛探究了前卫艺术与现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强大而又不可或缺的联系。作者详细生动地叙述了杰克逊•波洛克、安迪•沃霍尔、克利斯托夫•威廉姆斯及其他人的故事,最终对现代艺术及其在20世纪后期文化中的地位,做出了新颖而富有独创性的阐发。本书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的典范,同时对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体制批评、艺术的社会史的理论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书对前卫艺术和大众文化关系的论述极富创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前卫和大众文化之间做出严格区分(高雅和庸俗)的理论视角,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同时,书中对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体制范围的相关论述;也开启了我们对于西方由来已久的体制批评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18年10月30日 想读
第四消费时代 豆瓣
第四の消費
7.6 (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浦展 译者: 马奈 东方出版社 2014 - 10
日本经历第三消费社会,尤其“3·11大地震”,让日本民众幡然醒悟,已经被摧毁的物质,即便恢复原貌又有什么意义?物质已经不足以让人感到幸福。在灾难中成长的日本,又一次领先跨入了第四消费时代。
日本消费社会第一人力作,预言瞬息万变的消费潮流,每每言中!作者潜心研究30年,将日本社会,自1912年起,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消费时代,是少数中产阶级享受的消费;第二消费时代,乘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春风,以家庭为中心的消费势如破竹;第三时代,消费的个人化趋势风生水起。而如今,日本已进入第四消费时代,即重视“共享”的社会。
新时代的消费理念,已经从崇尚时尚、奢侈品,经历注重质量和舒适度,进而过渡到回归内心的满足感、平和的心态、地方的传统特色、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上来。本书不仅是高层管理者收集信息的最好资料,更是迷茫的80后,新生代的90后,上班挣钱下班shopping的食色男女,最有品位的消费指南。
2018年10月26日 想读
美的情愫 豆瓣
作者: 东山魁夷 译者: 唐月梅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1
这是一位名叫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家前半生的回忆录,是他的心灵的遨游,也是对作品的自我解说。东山的文章如散文诗,奏出了音乐。
东山的画给人一种优雅的爱的滋润,一种慈祥而温柔的气氛,而且悄悄地给观赏者注入了澄明、亲切的感情。
——川端康成
2018年10月25日 想读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思想和理论的系谱研究 豆瓣
作者: 张良丛 2017 - 7
本书在综合考察后现代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各种代表性流派的基础上,提出以建设性后现代主张的问题意识为基础,秉承建设性后现代“在现代世界彻底自我毁灭和人们无能为力之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哲学 、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上,重构一个新的美好的世界”的宗旨,力图从后现代思想理论中,挖掘其创造性的存在物、本体论的平等观、生态主义、有机整体性、过程性、对话、他者圣性等富于建设性的理论话语,为今天的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的新理性。
2018年10月23日 想读
马刺 豆瓣
éperons:les styles de Nietzsche
6.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译者: 成家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都曾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过解读。德里达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重要亦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非常重视和欣赏尼采,本书是德里达研究尼采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德里达以其突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敏锐风格将女性问题与尼采遗留给现代世界的挑战结合起来,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8年10月18日 想读
反抗“平庸之恶” 豆瓣 Goodreads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9.0 (2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联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的政治与道德的重大议题,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静之概念分析与思辨的热情,因而带有相当大的思想激励。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8.9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冯川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由卡伦·霍尼编著。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道德的谱系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梁锡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最难懂也最具独创性的。
《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2018年10月15日 想读
全球化的悖论 豆瓣
作者: [美] 丹尼•罗德里克 译者: 廖丽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近年来,几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再一次将全球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人们开始思索,全球化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全球化真的有利于世界的发展,能够实现全世界共同发展的目标吗?本书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全球化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推动全球化的方法,错的是我们追求的全球化的程度。每个国家都各有其特点,适用于某一国家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想要用一种方法在各国实现全球化是不可能的。此外,一味地拒绝全球化,各国之间会存在难以逾越的壁垒,不利于各国共同发展;而过分推崇全球化,会将某个地区的危机无限放大,最终变成世界性的灾难。所以,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恰当的方法推动全球化;要推行适度的全球化,充分发挥出全球化的优势。
2018年10月8日 想读
副本 豆瓣
Altered Carbon
8.1 (2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摩根 译者: 崔正男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8
《副本》由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理查德·摩根著。从理论上说,意识的存储和备份让人类实现了长生不老的梦想。当躯壳衰老、死亡时,存储的意识备份可以重新载入一具新躯壳,意识的主人也将因此重获新生。这个过程周而复始、连绵延续以至无穷。但这只是理论。在现实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可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意识存储、备份、更新。除此之外,还有一批身负特殊使命的人,意识存储让他们能够不计生死、自蹈死地。星际调查局探员科瓦奇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意识被跨星际传输到地球。载入一具新躯壳,调查一桩杀人案。被害者是地球的一位富翁。下载意识复活之后,这位富翁决心查出凶手,查明在他上一次意识备份到被杀害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杀人、换躯、性、死亡、重生……在意识存储的新时代,古老的犯罪和侦查过程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新面貌实施、展开。
2018年10月4日 想读
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 豆瓣
作者: 马永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 1
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谁建构,谁解构,谁重构,作为非艺术家和非文艺青年的你并不需要搞得太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你在神灵浮躁的下午打开这本书来给大脑冰镇降温。你可能更偏激,可能更冷静,也可能一无所获,谁知道呢?没关系,你看到过, That's enough。
2018年10月4日 想读
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 豆瓣
作者: 董强 文津出版社 2005 - 1
《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以在梁宗岱百年诞辰时出版的《宗岱的世界》和《梁宗岱文集》为研究文本,以“主题学”研究为主要方法,将梁宗岱的创作、批评和翻译活动放置到法国乃至世界性的象征主义大视野中,从而对其进行整体评价。在对象征主义潮流进行简要而全面的介绍之后,《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着重分析了梁宗岱作品中构成梁宗岱世界的—些重要主题,如崇高、象征、契合、神秘主义、直觉等,都被放置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大背景中,进行真正的溯源工作。
《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通过全方位比较梁宗岱与象征主义,使得梁宗岱真正的独特性得到彰显,显示出穿越了象征主义的梁宗岱时刻以文学的最高境界为追求目标,追求“—切的高峰”,终于成为—代越洋归国的知识分子中最具个人特色的杰出代表之—。《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采用了大量从法语原文直接翻译的:文学资料,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法国象征主义的第—手材料。对马拉美、魏尔伦、瓦雷里等作家的思想,在书中也有较多介绍与分析。
2018年9月8日 想读
波洛克传 豆瓣
Jackson Pollock:an American Saga
作者: [美]史蒂芬·奈菲 / [美]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 译者: 沈语冰等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8 - 8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抽象表现主义滴画大师,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以独创的自动滴画技法造就他的传奇画业。波洛克的艺术具有强烈的个人象征与投射,喷洒飞溅的线条是画家精神不安的宣泄,其泼洒的活力也正反映美国在现代艺坛奔放突破的表现。波洛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他还是大自然的一种创造力,伴随自我毁灭迸发的创造力令人敬畏。他是“行动绘画”的代言人,不仅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而且改变了艺术的定义本身。他是个典型的受虐天才,一个美国的文森特•梵高,与他的同时代人海明威一样,冲破了种种清规戒律,却同样遭受着魔鬼的折磨。一个“牛仔艺术家”,始于籍籍无名,终成为现代艺术的巨子。
作者史蒂芬·奈菲以及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凭此书获得普利策奖。在这部传记里,奈菲和史密斯以一种与当代文学的杰作一样富有质感、引人入胜而又切中要害的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家庭的大熔炉,而波洛克作为整个美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艺术家之一正是从这样一个大熔炉中诞生的。本书历时八年,是在对八百五十位见证人进行两千多次深度采访的基础上完成的,无疑是一部权威之作。两位作者在本书之后还出版了《梵高传》(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2015)。
★★★ ★★★
“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才华横溢,这本大部头传记令人意犹未尽,前所未有。从没有哪位画家的人生,其狂躁的心灵,想象力发展的轨迹被如此庄严宏大且细致入微地描述过。”——《访谈》
“内蕴丰沛……伴随自我毁灭迸发的创造力令人敬畏。”——《休斯顿纪实报》
“让人欲罢不能……感人至深。”——《威尔逊图书馆杂志》
“迄今为止美国艺术家中最巨细无遗的肖像。它像史书一样震撼人心,像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读者仿佛可以近距离地分享这位艺术天才的呼吸,感知他的疯狂,以及每一件杰作的诞生。”——《今日美国》
“无疑是一部权威之作。”——《金融时报》(伦敦)
“这部庞然大物的作者或许比任何人都接近杰克逊• 波洛克心灵谜题的真相。”——《波士顿环球周末》
“在奈菲和史密斯笔下,20世纪美国艺术得以鲜活再现。”——《查尔斯顿晚邮报》
“充满争议……散发巨大魅力的惊人之作。”——《斯玛特杂志》
“取材广泛,俯拾皆是的是七年竭泽而渔式的研究收集而来的史料,细节与轶事,包括波洛克妻子(画家李•克拉斯纳)、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与众多友人亲属的大量访谈。”——《纽约时报书评》
2018年8月23日 想读
话语,图形 豆瓣
作者: [法国]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 译者: 谢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本书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的第二本著作,其主旨是批判结构主义,尤其是体现在拉康心理分析中的结构主义。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去颠覆结构主义,第二部分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去颠覆拉康心理分析和现象学的某些方面。利奥塔的出发点是话语(与结构主义和书面文本相关)和图形(与现象学和观看相关)的对立。他认为自从柏拉图以来,结构性的、抽象概念性的思维统治着哲学,贬低感性经验。书面文本和阅读经验同概念思维相契合,而图形、图像和观看经验同感性相契合。本书的意图就是捍卫图形与感性经验的尊严。
2018年8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