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诗人的迟缓 豆瓣
8.9 (13 个评分) 作者: 范晔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7
《百年孤独》译者的私房书单,
二点五次元西语文学读书札记。
自从二零一一年新版《百年孤独》问世并于畅销书榜稳居不下,以及此后《2666》强力推出,西语文学大有成为新文化热点的势头。不少出版社都推出西班牙与拉美各国经典或畅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只是文本的迻译,缺少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和文学源流同时兼具趣味性与可读性的文字,而这方面可能正是当前国内读者希望读到的。《诗人的迟缓》即满足了相关读者(日益增长的西语学习者、拉美文学爱好者以及对西语文学有兴趣了解却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的外国文学读者等)这方面的需要。
全书涉及尼加拉瓜的鲁文·达里奥,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富恩特斯,秘鲁的阿格达斯和巴尔加斯·略萨,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智利的聂鲁达和波拉尼奥,西班牙的贡戈拉、马查多、洛尔迦和罗萨莱斯……西语世界由古至今数十位文坛大家其人其作,尝试以平易节制的风格引领读者走进不同的世界,分享西语文学独特的魅力。
2014年11月10日 想读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豆瓣 Goodreads
女のいない男たち
7.2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賴明珠 時報文化 2014 - 10
最孤獨的男人如果是你,
世界上第二孤獨的男人,是誰呢?
村上春樹,暌違九年-
寫給有經歷男女的戀愛小說集
回歸曾經無論如何,都想寫作的類型
世界更深刻。更尖銳。
轉個彎,你就成為一個沒有女人的男人。再也退不回去。
不僅是村上春樹最好的,世界文壇最好的小說集,值得擁有
中文版獨家,六篇故事+一篇,互相交響
〈Drive My Car〉--舞台劇演員家福雇用女司機美沙紀。死去的妻子為什麼非要和那個男人發生關係不可?他慢慢對她說起。
〈Yesterday〉--出身東京的木樽同學,能說一口完美的關西腔。他對谷村提出奇怪的「文化交流」居然是這個。
〈獨立器官〉--抱持獨身主義的整型醫師,遇上「下定決心不要太喜歡,卻又希望不要失去」的女人,開始思考自己的毛病。
〈雪哈拉莎德〉--羽原被關在陸上孤島的「House」裡,每晚女「聯絡員」在床事後說一個故事,魅惑的世界令他著迷。
〈木野〉--被妻子背叛的木野辭掉公司工作,開始經營酒吧。以某個時間點為界,店裡竟開始被奇怪的氣氛包圍。
〈戀愛的薩姆沙〉--醒來時,他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格里高爾.薩姆沙了。用盡力氣走到樓下的餐廳,發現人去樓空。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某天半夜,傳來女朋友M過世的消息,告知噩耗的人是M的丈夫。他為何打電話給我?
2014年11月10日 想读
人性的污秽 豆瓣
The Human Stain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刘珠还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的作者,美国文学史上在世时最早被封“正典”的当代作家;福克纳奖获奖作品;《纽约时报书评》近二十五年最佳小说之一!《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评论》等众多媒体力荐,次年获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因为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年逾七十的大学教授科尔曼被冠上了“种族主义者”的罪名。在随之而来的被迫辞职和妻子去世之后,背着黑锅的科尔曼又爆出与年轻的女清洁工福妮雅的桃色新闻。这种种事件让科尔曼受到了各方,包括福妮雅丈夫,一个越战伤残老兵的憎恨,最终科尔曼被传言、匿名信和跟踪者逼入绝境。种族、身份、个人与时代、机缘与宿命,小说中弥漫着各种元素的冲突与碰撞。在科尔曼的不断“堕落”中,与主线交织着的穿插片段透露,科尔曼并非他一直声称的犹太人,而是一个浅肤色的黑人;福尼娅也并非文盲……这些让《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中的冲突和碰撞更加立体化,情节因此更加扑朔迷离。
2014年9月1日 想读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 豆瓣
I Married a Communist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魏立红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其中一部,1998年问世。小说通过两位老人的交叉回忆展开,叙述了二战后美国麦卡锡主义下主人公艾拉·林戈尔德从发迹到挫败,又一个美国梦破灭的故事。
艾拉做过挖沟工人、侍者、矿工,在二战中成为共产主义者,二战后成为广播明星,直到后来与演员伊夫结婚。因为在伊夫与前夫所生女儿的对待问题上二人产生分歧,后导致婚姻破裂。伊夫在一份捏造的文件上签字,污蔑艾拉为苏联间谍,并出版《我嫁给了共产党人》,终结了艾拉的演员生涯,甚至整个社会生涯。
这个故事关乎选择,关乎背叛,关乎复仇。通过对20世纪美国历史的娴熟把握,罗斯描述了二战后美国那个黑暗的年代,揭露了麦卡锡主义越过政治,对普通人最最私密的爱情、亲情与友情生活带来的创伤。
2014年9月1日 想读
给孩子的诗 豆瓣
8.1 (46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选编 中信出版社 2014 - 7
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公布于世,“为孩子留下一部作品”,实现诗人长久以来的宿愿。
重绘新诗版图,确立经典标准,诗人、篇目、译文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诗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新诗“蒙学”的引路者,汇集新老名家的经典译作,是范文,也是美文,集聚最伟大的文学灵魂,最精要的不朽文本,涵养心性,助育美感。
作为开放性的经典诗歌选本,因编者的眼光与热忱,品质的特出和优异,势必在汉语世界产生广泛、持久而巨大的影响。
2014年8月22日 想读
族长的秋天 豆瓣
El otoño del patriarca
9.1 (8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轩乐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6
《族长的秋天》运用斑斓万千的意象、光怪陆离的情节、排山倒海的句式,讲述了一个独裁者无所不能却孤独落寞的一生。他在难以数算的岁月中享尽荣光,却无法改变“没有能力去爱”的命运,于是他一边用权力的罪恶补偿这无耻的命运,一边在只有母牛的宫殿里沦为自己孤独的祭品。
《族长的秋天》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成就最高的杰作,将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到极致,也最好地体现了他在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素养,被誉为“近五十年所有语种里最伟大的小说“。它又是马尔克斯倾注最多情感的内心告白,融入了他个人对孤独的深沉感受:族长的孤独,正是在名望光环下马尔克斯孤独内心的写照。
★近五十年来各语种的小说中,《族长的秋天》最为伟大。马尔克斯以抒情诗般不可思议的语言,写下了无人能及的作品。——萨尔曼•拉什迪
★有一天,当没有人记得《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时候,《族长的秋天》将使我免于被遗忘。——加西亚·马尔克斯
★如果你看到的不是独裁者,而是一位对自己的名声非常不安的作家,便可读到此书真正的含义。马尔克斯在写这本书时,自传性的元素凌驾于一切之上,它挖掘人类存在的最黑暗深处、并深刻地反应在他自己的灵魂上。——《马尔克斯的一生》
★马尔克斯身为作家最重要的作品是《族长的秋天》,而不是《百年孤独》。因为它把《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其他作品压缩在其中。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他人生的分水岭,那么《族长的秋天》是他作品的中心点。 —— 杰拉德•马丁(马尔克斯研究权威)
2014年8月6日 想读
最初的体验 豆瓣
作者: [苏联]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译者: 汪介之 译林出版社 2014 - 7
本书包含除《日瓦戈医生》之外帕氏创作的的所有散文体小说,共13篇中短篇小说。是与作者写诗的创作轨迹相互映衬的另一条重要的创作轨迹,它们或传达出作家对城市的特殊感觉,或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特殊理解,或表现出作家在国外逗留期间的印象,或是对自己童年的独特描摹,或以诗人的特殊的视角观察混乱的年代与革命者的言行,或表现他对时代与革命的见解……全书具有很强的先锋性和实验性,书中体现的很多独特见解后来都在《日瓦戈医生》中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2014年7月21日 想读
追风筝的人 Goodreads 豆瓣
The Kite Runner
8.4 (107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故事照亮未来 豆瓣
7.2 (20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杨照从千头万绪的故事和现实中提取出一百个关键概念,如协商、和解、法律、制度、身份、记忆、媒体……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来面貌有着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时代,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经验,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没有任何准备,将无法适应我们理想中的那个未来,而书中的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等待戈多 豆瓣
8.6 (64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施咸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是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角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是树下等待着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论次地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就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候,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地等待下去。
写于1948年的两幕剧《等待戈多》历来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2014年6月13日 想读
馬拉美詩選 豆瓣
作者: 馬拉美 译者: 莫渝 桂冠圖書 1995 - 2
馬拉美的一慣主張:詩是不可解的,詩是神秘,詩是迷語。也因此當他從早期的巴拿斯派風格演變成全然新詩體的創作者時,詩人已在一種幻覺下表現出他的心靈狀態,詞句之間與音調、色澤的凝聚力都十分和諧。由於他是以作曲的程序來創作詩歌,也因此一首詩即是一支交響曲;繁複晦澀卻同時也是精緻的。這位象徵主義的文學大師在他羅馬街的寓所每週二晚上的文學沙龍凝聚了同時期的文藝菁英,更影響了不可勝數的文學後進(紀德、梵樂希…)。而他那膾炙人口的代表作《牧神的午後》,透過德布希的改編譜曲,更是測底俘虜了你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