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坦白說,親愛的 豆瓣
作者:
邁克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7
- 7
這是香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邁克最新散文。
他的文字正好可套在他自己頭上:
張愛玲晚生五十年,那枝生花妙筆可以在廣告界打天下,揮一揮手豬籠入水,比寫電影劇本寫到眼出血逍遙,也好過當遊牧式的駐校作家。「寫小說,是為自己製造愁煩」,以她的通透,縱使註定一生一世在文字獄度過,也不會不挑一間較舒服的牢房。
別以為粗口爛舌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缺乏臨床實驗的機會和語言天份的補給,陰溝難免翻大船。且不提那個丟來丟去弄得人眼花繚亂的動詞,單是「九隱賊」這三劍客如何流利換班,交替保衛民間口語的樂趣,外省旗兵就模仿不來。
早期的亦舒是莎岡明目張膽的複製,有如幾十年後著名的意大利牌子在深圳的現身,曾經令貪方便的讀者眼前一亮喜不自禁。不必經歷學習外語的麻煩,拗口的人名地名自動翻譯成為親切的家鄉話,多好!
香港人日以繼夜怕俾人睇蝕,把對地皮的寸金尺土評估方式,悉數過戶到人皮。這種扭曲的心理,除了根植長期錙銖必較造成的吝嗇性格,恐怕也源於對身體的無知和誤解。一具本來應該用來享受感官的外殼浸在羞怯裏,漸漸淪為有市有價的商品,摸一摸固然要收費,看兩眼也不能白白便宜你。
全書收邁克最新作品一百三十篇,談書談香港人,生鬼有趣抵死,妙筆生花,其中論李安拍攝張愛玲作品《色,戒》,更是精采絕倫,不容錯過。
他的文字正好可套在他自己頭上:
張愛玲晚生五十年,那枝生花妙筆可以在廣告界打天下,揮一揮手豬籠入水,比寫電影劇本寫到眼出血逍遙,也好過當遊牧式的駐校作家。「寫小說,是為自己製造愁煩」,以她的通透,縱使註定一生一世在文字獄度過,也不會不挑一間較舒服的牢房。
別以為粗口爛舌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缺乏臨床實驗的機會和語言天份的補給,陰溝難免翻大船。且不提那個丟來丟去弄得人眼花繚亂的動詞,單是「九隱賊」這三劍客如何流利換班,交替保衛民間口語的樂趣,外省旗兵就模仿不來。
早期的亦舒是莎岡明目張膽的複製,有如幾十年後著名的意大利牌子在深圳的現身,曾經令貪方便的讀者眼前一亮喜不自禁。不必經歷學習外語的麻煩,拗口的人名地名自動翻譯成為親切的家鄉話,多好!
香港人日以繼夜怕俾人睇蝕,把對地皮的寸金尺土評估方式,悉數過戶到人皮。這種扭曲的心理,除了根植長期錙銖必較造成的吝嗇性格,恐怕也源於對身體的無知和誤解。一具本來應該用來享受感官的外殼浸在羞怯裏,漸漸淪為有市有價的商品,摸一摸固然要收費,看兩眼也不能白白便宜你。
全書收邁克最新作品一百三十篇,談書談香港人,生鬼有趣抵死,妙筆生花,其中論李安拍攝張愛玲作品《色,戒》,更是精采絕倫,不容錯過。
常识 豆瓣 Goodreads
Common Sense
8.2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潘恩
译者:
何实
华夏出版社
2004
- 1
《常识》简介:美国是第一次产生伟大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地方。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潘恩)的尸骨散落在何处,可是他的原则并没有安息,他的思想虽然也同他的遗骸一样难以追寻,却已传遍了他魂牵梦绕的整个世界。他有《常识》,反抗那时的政治传统;他有《人权论》,反抗社会传统;他有《土地正义论》,反抗的是经济传统;最后有《理性时代》,反抗的是宗教传统。这样一来,他就把那个年头能得罪的人类权势力量都得罪完了,他从地上打到天上,横扫俗界国王之后,又向灵界国王宣战,最后激起天怨人怒,自然落个遗骨飘零,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下场。
无父无夫的国度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1 个评分)
作者:
周华山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1
- 3
作者周华山博士在摩梭山区与摩梭人同吃同住一载多,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平反了过去对摩梭人“知母不知父”、“母女共夫”、“无父无母”等不公评价。他在书稿面世前,请摩梭人细阅,在书中他说出了一些摩梭人自己想说却难以用文字系统表达的话语,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如“害羞文化”、“女本男末”、“尊时不贬女”、“重女不轻男”等。特别是“害羞文化”的提出,使过去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豁然开朗。
周华山的研究是让研究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他触摸到了摩梭血脉中跳动的热点,进入摩梭人内部的生活。他把潜藏的东西发掘出来,然后读者也参与进去,得到启发,也作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就把学问做活了。
周华山的研究是让研究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他触摸到了摩梭血脉中跳动的热点,进入摩梭人内部的生活。他把潜藏的东西发掘出来,然后读者也参与进去,得到启发,也作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就把学问做活了。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彭丽新等]
译者:
彭丽新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
- 10
全文着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提出不仅神经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为中也可能因潜意识的内部斗争而改变思想行为,从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错失行为的改正上。
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
但是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有松懈时往往会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以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作者由此展现了精神命定论的信仰:心智历程的任何微细动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原因可寻。错失行为为此研究提供了最方便的证明工具。
本书内容包括:专有名词的遗忘、外国字的遗忘、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等。
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
但是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有松懈时往往会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以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作者由此展现了精神命定论的信仰:心智历程的任何微细动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原因可寻。错失行为为此研究提供了最方便的证明工具。
本书内容包括:专有名词的遗忘、外国字的遗忘、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等。
钝感力 豆瓣
5.7 (7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渡边淳一
译者:
李迎跃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5
擅长情感题材的渡边淳一此次在《钝感力》中抛开情感话题,告诫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钝感力”(迟钝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此书曾被业界推荐给日本安倍内阁,因而引发民众的阅读热情,其影响力也不局限于妇女阅读群体。
“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作者据此分章论述了在男女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和作用,并从医学角度出发(作者为医学博士),阐述其合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都有全新的启示。
“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作者据此分章论述了在男女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和作用,并从医学角度出发(作者为医学博士),阐述其合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都有全新的启示。
浮士德 豆瓣
Faust
8.7 (39 个评分)
作者:
歌德
译者:
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歌德的《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在第一部正文前面,还有一幕提纲挈领的“天堂序曲”,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基调。
《浮士德》不是读一两篇就能透彻理解的。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外,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几乎采用了每一种已知的西方格律。
《浮士德》不是读一两篇就能透彻理解的。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外,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几乎采用了每一种已知的西方格律。
西潮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蒋梦麟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
- 4
《西潮》是蒋梦麟的自传性作品,几乎囊括了中国1842年至1941年间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其中既有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透视,也反映了在中西文化碰撞下,整个社会的激烈动荡。
英文版出版后,受到广泛重视,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定为重要参考书。之后,蒋梦麟将此书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时,台湾青年几乎人手一册,被奉为“人生教科书”。
英文版出版后,受到广泛重视,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定为重要参考书。之后,蒋梦麟将此书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时,台湾青年几乎人手一册,被奉为“人生教科书”。
安琪拉的灰烬 豆瓣
Angela's Ashes
7.6 (10 个评分)
作者:
弗兰克·迈考特(美)
译者:
路文彬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 1
《安琪拉的灰烬》以幽默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贫民窟孩子成长与奋斗的感人经历。面对贫穷、挫折、苦难,作者迈考特则选择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美国青年一代心目中自强奋斗的偶像。
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苦难,但是它不叫人绝望,主人公在成长着,在拼命地吸吮着苦难的乳汁成长。这成长的历程是无坚不摧的。尽管弗兰克与他的兄弟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他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感觉很富有。令全世界无数读者为之感动。
该书平凡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数以千万的读者,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等多项大奖。本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117周之久。美国《好书》杂志评论说,“这本书的成功靠的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苦难,但是它不叫人绝望,主人公在成长着,在拼命地吸吮着苦难的乳汁成长。这成长的历程是无坚不摧的。尽管弗兰克与他的兄弟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他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感觉很富有。令全世界无数读者为之感动。
该书平凡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数以千万的读者,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等多项大奖。本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117周之久。美国《好书》杂志评论说,“这本书的成功靠的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从文自传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沈从文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 1
沈从文集。《从文自传沈从文集》所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从文自传》及一组有关沈从文生平经历的自叙;二、沈从文为自己的创作集所写的序、跋、题记、艺文题识以及《废邮存底》等谈论文学艺术的文字。 1932年暑假,沈从文在青岛完成了《从文自传》。这部作品出版后曾被周作人和老舍认为是“1934年我爱读的书”。《从文自传》讲述的是1902-1922年沈从文进入都市前的人生经历,即沈从文的湘西经历,他曾这样谈及《从文自传》的创作: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是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 通过写自传来“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追忆,更重要的是在对自我生命的反思中,展开自身与自身的对话,为当下自我寻根,并以此敞开通向未来的路。《从文自传》中对过去的追忆始终联系着目前生命情状。在追溯过去的人生经历时,其时间指向始终是现时的“我”。他曾这样回忆这段时期:“民廿过了青岛,海边的天与水,云物和草木,重新教育我,洗炼我,启发我。又因为空暇较多,不在图书馆即到野外,我的笔有了更多方面的试探。且起始认识了自己。”《从文自传》的写作,正是沈从文“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完成这一自我认同,对于沈从文的创作无疑是极具意义的。在《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湘西经历是如何影响到他的创作,他的创作与这段经历有着怎样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从文自传》后不久,沈从文也就迎来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略传》、《从现实学习》、《我的学习》、《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均属于生平的自叙。这些文字,虽然议论多于叙事,却更为显在地展示出沈从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及不同现实处境中对自我的不同认知。《往来书信·1949》是沈从文1949年书信的集成。对了解沈从文精神历程而言,1949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沈从文染上了类似“迫害狂”的精神疾病。这组书信,真实而集中地记录了沈从文从发病到痊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惧,勾画出他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心理及精神轨迹。就个人经历而言,这虽然只是沈从文的“个案”,却典型地再现了历史转折关头,中国知识分子宿命式的悲剧存在。 “序跋”中所收文章,均为沈从文为自己创作集所写序、跋、题记。这些小文不仅体现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观和艺术观,同时也呈现出沈从文极具个人特色的序跋风格。本卷还收录了沈从文曾结集出版过的《废邮存底》以及后来在《云南看云集》中收入的《新废邮存底》中的部分文章,以及沈从文论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字,包括《论技巧》、《谈进步》、《短篇小说》、《论特写》等。从这些文论中,不难窥见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艺术观。
一路走来一路读 豆瓣
8.1 (2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 1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开拓初期的日子里,又惟求能速速安顿,因而村镇都因陋就简,也就始终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逛得多了,觉得症状国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着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这是林达最新的一本关于美国、欧洲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社会的书。作者延续一贯的创作风格,对美国及欧洲几十个著名的城市与乡村、人物与事件作了贯穿历史的透视,以轻松的阅读来深刻理解欧美的历史和社会。林达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风光无限的旅程――知识与思考、智慧与大度造就了善于观察和阅读的眼睛。通过作者犀利的目光和委婉的笔触,一个个发生在异国的故事透射出了历史文化、战乱风云、文明发展和社会演变的信息。随着作者的引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新境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