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幻想與無意識 豆瓣
作者: 尚‧拉普朗虛 / 賽基‧勒克萊 译者: 沈志中 行人出版社 2006 - 3
書腰文字:
讓完全被埋沒的概念重新出土,那些一開始就被佛洛伊德追隨者,甚至佛洛依德自己都遺忘的概念。
——尚‧拉普朗虛
本書介紹:
賈克‧拉崗著名的口號「回到佛洛伊德」,對全世界的精神分析運動都造成了深遠影響。不是捍衛佛洛伊德正統,而是讓人返回佛洛伊德文本,傾聽大師的原始聲音。
本書兩篇文章皆由拉崗的第一代學生所撰寫,但這些學生並非全然承襲拉崗的教誨,而是佇立在關鍵的邊界:在拉崗的號召下鑽研佛洛伊德,而又因為回到佛洛伊德,最終矛盾地不得不遠離拉崗。
作者們也並未受限於佛洛伊德的文句,而是深入大師的思維,讓人信服地挖掘出佛洛伊德自己遺忘的概念。語言與無意識的關係、誘惑理論的深層意義,這兩篇具有經典地位的文章,已經成為認識當代精神分析的基礎。
所以說,幻想與無意識二文不只是標定這個離開拉崗的關鍵時期、釐清佛洛伊德最重要的概念,也展示了一種思想的研究模範。
譯者介紹:
沈志中,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瑞芳。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巴黎第七大學基礎精神病理學暨精神分析博士。台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窥探术 豆瓣
作者: 萨姆·高斯林 译者: 李玮 湛庐文化策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纽约时报》《今日心理》《早安美国》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知名作者的窥探学经典
全球畅销书《异类》《引爆点》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盛赞的心理学发现
桌上的物品会泄露你的想法吗?餐厅的装饰会展现你的个性吗?过去的十年来,优秀的心理学家萨姆·高斯林(Sam Gosling)一直在研究我们是如何表达(和保护)内在自我的。作为该领域极具创新性的研究者之一,他派遣了几组专业的窥探者去窥探他人的卧室和办公室,去检查iPod,去偷看个人网页——试图简单地通过查看我们的物品来了解我们。他的发现令人感到惊讶:当这项研究触及我们个性中最本质的地方——从亲密、柔韧到直率、原始——我们的物品以及我们布置它们的方式甚至比我们最亲密的交谈还能展现我们的个性。
在这本刺激而又充满智慧的书中,萨姆•高斯林连同新一代研究者揭露的证据一起,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发现,并给予你掌握窥探艺术的工具。比如说,如果你知道寻找什么线索,你便能通过检查男友的药柜,了解他的可信度;或者通过分析合作者的寝室,了解其对工作的投入度。融合独创性研究和大量精彩故事的《窥探术》定能增加你对自己的了解并加深你对他人的认识。它是一本令人着迷的指南,指引着我们进入到那些看似神秘的自我空间。
简要目录————————————————————————————
第1章 窥探陌生人
踏进陌生人的房间
身份标签:海报、照片、饰品
情感调节器:录像、CD和书
行为痕迹:桌上、床上和地上
私人空间里的线索
第2章 测试你的性格类型
古代的性格分类
大五人格
列奥纳多——开放性
机器战警——责任感
比佛利山超级警探——外向性
罗杰斯——宜人性
伍迪•艾伦——神经质
第3章 如何开始认识一个人
了解个性的长期过程
身份:自我的内在故事
个性之谜
第4章 所有物测试:评估卧室里的物品
比利时方法:整合各种线索
为什么在房间里留下痕迹
是侦探,也是心理学家
超越直觉的窥探
第5章 日常行为背后的个性
跳跃方式、墨迹测试和开幕致辞
从肢体语言看透你
网络照片会暴露你
刹车痕迹与握手力度
电邮是写着个性的名片
第6章 私人空间的诊断
熟悉度测试:你认识多少人
卧室能提供可靠信息
一条毛巾的正确位置
看似很好VS看似真实
个人网页是一种欺骗吗
你如何隐藏自己的个性
看穿自恋者的伪装
第7章 关于常识的争论
我们依靠常识做判断
地域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地图
判断房主的神经质程度
传统观念的雷区
歌单前10首歌
慎用常识的4个要点
第8章 当好的判断引发错的结论
卧室实地窥探指南
窥探储藏狂
办公室实地窥探指南
区块分析:窥探不同的地方
第9章 做一名特级窥探者
障眼法1:轻易被不寻常的信息影响
障眼法2:看法多于零散信息的总和
障眼法3:忽视看似与目标无关的线索
障眼法4:遗忘线索之间的差异
障眼法5:窥探者的专业素养
第10章 窥探ABC主持人的办公室
走进吉布森和巴兹的办公室
有想法,没行动”的现象
吉布森:挂画中的内心世界
巴兹:照片里的情感世界
第11章 设计“心仪的家”
令你心仪的房屋设计方案
我的迷盒旧时情怀
建造满足我们个性的空间
2011年4月7日 想读
A
论诱惑 豆瓣
De la séduction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新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1979年,波德里亚独具匠心地写下《论诱惑》一书,分为“性之食相”“表面的深渊”“诱惑的政治命运”三章,从各个层面论述他思想中的“诱惑”这一概念。此后“诱惑”这一概念在波德里亚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乃至其涵义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也许他的本意是试图用“诱惑”这样美文学的、空洞的反讽性范式再一次深化“拟真”这个激进的否定性范式,更重要的是,他想要通过对诱惑的批判性内省,界划自己与后现代话语的根本异质性。
2011年4月7日 想读
A
劣势谈判 豆瓣
Negotiating with Giants
作者: [美] 彼得·约翰斯顿 译者: 吴婷 / 李建敏 南方出版社 2011 - 2
《劣势谈判:小人物的谈判策略》:当我们身处劣势,不得不面对与强势者的谈判时,该如何是好?曼德拉身在狱中,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让欧美大国都惟命是从,令南非政府不得不妥协,最终坐上总统宝座,这是怎样一个劣势者的强势谈判!巴西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将媒体、政府拢到身边,从而有资格与超市集团进行价格谈判,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劣势策略?注意,她真的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本书通过各种案例、详细的论据,分类讲述,当作为“小人物”与“大人物”在谈判桌上相遇时,如何巩固自己的防御、避免被巨人击倒;如何着眼于巨人的薄弱点、使双方实力接近平衡;如何用独特的手段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使自己看起来和巨人一样强大;怎么将不可能的交易转化成巨大的机会; 怎么通过谈话的艺术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2011年4月7日 想读
A
宅兹中国 豆瓣 Goodreads
8.2 (40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中华书局 2011 - 2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
2011年4月7日 想读
A
假装的艺术 豆瓣
6.9 (52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怀特德-弗莱 译者: 赵悦 南方出版社 2010 - 11
《假装的艺术:一本让你看起来无所不知的书》简介:在信息疯狂传播的今天,傻瓜才会花工夫去研究嘻哈文化,谁是新锐导演、哪部独立电影最近独领风骚关我屁事呢?但是,无奈的是,我们活在一个没谈资就会被圈子抛弃的时代,社交、把妹、接近上流人物无处不存在要与人交流话题的需要,在经过一百多种选择的思考之后,还是选择最经济实惠的“假装”吧,这本《假装的艺术:一本让你看起来无所不知的书》教给你的就是如何“装”出你的范儿来,作者无所不知的经历以及辛辣嘲讽的个性教你在读书、电影、古典音乐、建筑、美酒等常用装B话题中自由穿梭,在掌握了这些常人不容易知晓的知识后,还请根据需要研究出一套和你相匹配的微笑、耸肩、皱眉、嘲讽等表情,这样,才能将“假装的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Art of Faking It: Sounding Smart Without Really Knowing Anything
2010年12月21日 想读
A
厚黑学 豆瓣
7.0 (34 个评分) 作者: 李宗吾 群言出版社 2006 - 9
内容简介
《厚黑学》是首次以“台北图书馆”镇馆精品完整手稿为底本整理出版。从字里行间真正感悟李宗吾原版《厚黑学》的精髓,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此次出版还收录了林语堂、柏杨、南怀瑾为本书所写的序言。
我于民国元年,曾写一文曰《厚黑学》,此后陆陆续续写了些文字,十六年汇刻一册,名曰《宗吾臆谈》,中有一文,曰《解决社会问题之我见》。十七年扩大之为一单行本,曰《社会问题之商榷》。近年复有些新感想,乃将历年所作文字,拆散之,连同新感想,用随笔体裁,融合写之,名曰《厚黑丛话》。自民国二十四年八月一日起,每日写一二段,在成都《华西日报》发表,以约有二万字为一卷,每两卷印一单行本,现已写满六卷。我本是闲着无事,随意写来消遣,究竟写若干长,写至何时止,我也无一定计划,如心中高兴,就长期写去,如不高兴,随时都可终止。惟文辞过于散漫,阅者未免生厌,而一般人所最喜欢者,是听我讲厚黑学,因将二十三年北平所印《厚黑学》单行本,略有点窜,重行付印,用供众览。
许多人劝我把《宗吾臆谈》和《社会问题之商榷》重印,我觉得二书有许多地方,应该补充,叫我一一修改,又觉麻烦,因于丛话中,信笔写去,读者只读丛话,即无须再读二书,因二书的说法和应该补充之点,业已融化丛话中了。
十六年刊《宗吾臆谈》,李君澄波,周君雁翔,曾作有序。十七年刊《社会问题之商榷》,吴君毓江,郝君德,姚君勤如,杨君仔耘,均作有序。一并刊列卷首,聊作《厚黑丛话提要》,俾读者知道丛话内容之大概,苟无暇晷,即无须再读丛话。
《宗吾臆谈》和《社会问题之商榷》,业已各检二本,寄存四川图书馆,因忆自非家中尚有数本,撮取来一并邮寄南京、北平及其他图书馆存储,借表现在所写《厚黑丛话》与昔年思想仍属一贯也。
编辑推荐
“读过中外古今的书籍,而没有读过李宗吾《厚黑学》者,实人生憾事也!”——林语堂
“这本书之好,在于告诉国人,一个盖世奇才,对日非的世局,其内心的悲愤痛苦是如何沉重。”——柏杨
“厚黑教主的为人道德,一点儿也不厚黑,甚至是很诚恳、很厚道的。”——南怀瑾
“我们李家的四大怪杰——李耳(老子)、李卓吾、李宗吾、李敖。”——李敖
2010年12月21日 想读
A
通靈者之夢 豆瓣
Träume eines Geistersehers erläutert durch Träume der Metaphysik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李明輝 聯經出版公司 1989
《通靈者之夢》是德國哲學家康德聽到瑞典通靈者史威登堡底神秘事蹟後的即興之作。康德在此書中故意將形式上學家與通靈者相提並論。在康德底全部著作中,此書底風格是獨一無二的,其筆調亦莊亦諧,類乎遊戲之作。但在其諷刺性的筆調背後,實寓月極為嚴肅的意義。此書一方面批判西方傳統的形上學,而重新規定形上學底任務與界限,並且為之尋求新的基礎,另一方面則試圖為知識、信仰和迷信三者畫定界線。它包含康德日後形成的批判哲學底基本哲學構想。就康德哲學底發展而言,此書代表他由非批判觀點發展至批判觀點的一種轉捩點;而就整個西方代哲學底發展而言,它亦可被視為十八世紀以來的啟蒙運動之產物。
自杀论 豆瓣 Goodreads
Le suicide
8.4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冯韵文 商务印书馆 1996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爱的艺术 豆瓣
8.5 (2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2010年10月2日 想读
A
社交商 豆瓣
作者: [美国] 丹尼尔·戈尔曼 译者: 魏平 中信出版社 2007 - 1
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情商概念,颠覆了智力天生的理念,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情商》一书也高居纽约时报排行榜达一年之久,在全球共销售500多万册,在《社交商》一书中,戈尔曼阐述了他的最新发现,一项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影响着我们的智力,并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施加着影响。
我们绝对没有意识到,我们在日常中所遭遇的人——父母、配偶、朋友、老板,甚至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可能改变我们的大脑的运作方式,使我们的行为方式发生迥异的变化。
戈尔曼发现我们的大脑需要与他人交流,我们大脑的实质就是社交性的大脑。
我们如何对待他人,他人如何看待我们以及如何回应?人际互动对人类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分泌各类激素,调节着我们体内从心脏到免疫系统的活动,以至于我们会像感染感冒一样感染他人的情绪,而与世隔绝和无情的社会压力也会导致我们的寿命缩短。
我们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快乐成长?婚姻关系如何美满幸福?企业高管如何调动下属的斗志?办公室政治让我们疲于应付?为何我们总是对某些人拥有莫名的好感?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却让我们方寸大乱?
在书中这些让我们颇费思量的问题戈尔曼都做了详细解释,并进一步指出社交商已成为衡量我们生存能力的一项基本指标,将决定我们的心智表现,并决定我们将来的走向与可能取得的成就。如果说在职场中有“智商决定是否录用,情商决定是否升迁”的说法,那么社交商则决定着你在职场内外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章节简介:
第一部分 社交商的影响力
第一章 情感的力量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女人对维利奥托如此痴迷呢?从对他的审判中,人们看出了一些端倪。加德纳承认,这个爱情骗子吸引她的一点就是所谓的“诚实的表现”。比如说,即使他在撒谎的时候,也会微笑着直视她的眼睛。
第二章 和谐人际关系的良方
和谐的关系存在于人们之间。在交流中,如果我们感到愉快,全神贯注,那么我们就觉得交流是和谐的。但是和谐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这些短暂的瞬间。当人际关系和谐的时候,人们会更有创造性,而且能更快地做出决策。
第三章 模仿的天性
微笑比其他任何表情都有优势,因为人类的大脑偏爱笑脸。在所有表情中,大脑识别笑脸最快,也最容易,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笑脸优势”。一些神经学家认为,大脑中产生乐观情绪的神经系统随时都准备启动,使人们乐观的时候要比消极的时候多,因此会产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四章 利他本能
大都市的人在街上不怎么会关注、问候或者帮助别人,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都市恍惚症”。社会学家认为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们往往会陷入这种完全自我的状态,有时仅仅是因为要应对周围嘈杂的环境里过多的信息。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这样的后果:在我们忽略周围无关信息的同时,也会忽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第五章 一吻定江山
凭直觉判断我们是否喜欢某个初次见面的人也就是在推测我们是否能与他建立和谐关系,或者至少顺利相处下去。但是在潜在朋友、商业伙伴或者配偶中,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究竟是亲近还是疏远他们呢?
第六章 何为社交商
令人惊奇的是,许多杰出的销售员和客户经理在谈话中计划性都不是很强。对这些领域的佼佼者进行研究后发现,他们接待顾客或者客户的时候并没有打定主意一定要把东西卖出去,而是把自己定位为咨询师。所以他们的任务首先就是倾听,了解客户的需要,然后再根据客户的需要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
第二部分 深受其害的社交商
第七章 心有戚戚焉
就像弗洛伊德很久以前说的那样,人们之间的任何重要共同之处都会引起“同伴感觉”,比如说成功地和自己心仪的对象搭上话,打电话给陌生人向他推销,或者在漫长的飞行旅途中和旁边旅客聊天打发时间的时候,都是如此。但是在这种表面联系之外,弗洛伊德还发现它可以带来强烈的同感,一种觉得别人和自己极为相似的感觉。
第八章 自恋型领导者
在冷酷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这种雄心勃勃并且自信的领导肯定能够得心应手。他们中最杰出的人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战略家,他们可以掌控大局,从容应对危机四伏的挑战。他们不仅自信,而且还愿意接受批评,至少他们会听从知心好友的意见。
第九章 男女大不同
极端的男性大脑对于心智直观比较迟钝,它们负责移情的神经系统不太发达。尽管存在这种缺陷,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人往往拥有超群的智力,比如说有些专家在解决计算问题等方面甚至可以与计算机媲美,这真是匪夷所思。尽管这种极端的男性大脑洞察力较弱,但是却具备理解复杂系统的天赋,比如洞悉股票市场、软件原理和量子物理学等。
第三部分 社交商的培养
第十章 基因≠命运
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老师和朋友等营造出来的社交和情感环境会影响他们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孩子的大脑就像一株植物一样,而周围的环境,特别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们所形成的情感环境,就像土壤一样,可能肥沃,也可能贫瘠。
第十一章 安全的港湾
从宝宝出生的第一天起,他们与妈妈的一致性就产生了。一致性越强烈,他们之间的交流就会越温馨幸福。但是,如果无法达到一致的话,宝宝就会感到生气、沮丧或者厌烦。如果宝宝长期缺少一致,因而承受孤独的痛苦的话,他就会寻求一切可能的方式来安慰自己。有些宝宝似乎会放弃寻求外部帮助,尝试自我安慰。
第十二章 快乐的起点
玩耍也是对孩子自我控制力的一种很好的治疗和纠正。玩耍中出现的所有情况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模拟,而许多又是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比如,玩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他们对于与父母分离或者被父母抛弃的恐惧,为他们提供自主和自我发现的机会。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危险而无法实现的愿望和冲动,在游戏过程中也可以毫无阻力地实现。
第四部分 社交商与爱
第十三章 小孩子脾气
当然,恋爱中也会出现狂风暴雨,就像小孩子会发脾气一样。婴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恋人们有时候也是这样。由于刺激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而在一起的情侣,比如战争时期的恋人、违背道德的风流韵事,或者爱上“危险男人”的女士都是如此。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人认为爱情更像吸毒,而不是儿时的挑逗的原因。
第十四章 欲望:他的和她的
不管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人类大脑精妙的生理机制:男人被女人的容貌与身材所吸引,女人则会爱上男人的气味。
第十五章 夫妻相
为什么夫妻可能会越长越像,而且还发现他们脸部的相似程度与婚姻的美满程度成正比?
第十六章 灼伤心灵的打击
和人际交往范围广的人相比,那些极少与人进行亲密交流的人患感冒的概率要高4.2倍,因此孤独比抽烟更可怕。
第十七章 缺失的另一半
为什么人们在配偶去世之后患病或者死亡的危险会大大提升?
第十八章 勇敢的员工
那些认为老板能够使自己产生安全感的员工一般都更加勇于探索,勇于冒险,创新意识强,并且愿意接受新挑战。这种安全感同样会带来一定的商业效益,因为如果赢得了员工们的信任,那么即使老板严肃批评他们,他们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并且还会认真反思自己。
第十九章 偏见的消失
“我们和它们”这个短语“把整个世界分成了两类:阳光普照的孩子和黑暗世界中的孩子,绵羊和山羊,上帝的选民和被诅咒的人”。
2010年9月6日 想读
A
时间与自由意志 豆瓣
9.0 (14 个评分) 作者: 柏格森 译者: 吴士栋 商务印书馆 1958 - 8
《时间与自由意志》内容简介:亨利·路易·柏格森于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1878年他进师范学校,1881年得哲学学士学位,1889年得文学博士学位。他在法国各省立中学和巴黎各公立中学主持各种讲座之后,于1897年担任高等师范学院的主任讲师;自1900年起一直在法兰西大学当教授。1901年他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因而荣任法国科学院的院士。
2010年7月9日 想读
A
卡斯特桥市长 豆瓣
作者: (英)哈代 译者: 张玲,张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3
《卡斯特桥市长(插图本)》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性格鲁莽倔强的亨查德年轻时曾经在酒后犯了大错,将妻女卖给了一个水手。若干年后他当了卡斯特桥市长,他的妻女突然出现,一家人团圆,此后他还找到了一个能干的苏格兰人做助手。然而他性格上的弱点再一次击垮了他。他一步步落魄,直至众叛亲离,凄凉死去。作者借故事的各种阴差阳错和戏剧性冲突,抒发了“性格即命运”和“幸福不过是一段偶然的插曲”的感叹! 这是写社会转型时期男人奋斗、立业、成家的书。古老市镇中心传统的集会场所,变成了熙攘喧闹的粮畜交易市场,卖出买进的价格、盈亏利益的计算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男女主要人物之间虽然也有复杂的感情包括恋情、友情、亲情婚姻纠葛,但是几乎没有哈代小说中常见的男欢女爱、温情脉脉的浪漫情调;而哈代在描绘剖析纠葛于这些复杂关系中的其他人物时所达到的裸露、尖刻,则充分显示了这位写实大家讥刺、讽喻的才能。亨察德的失败与陨落和法夫瑞的成功与升腾,不仅仅是人物一性格较量的结果,而且是审时度势,讲究理性、科学和实际的商品经济时代精神对墨守陈规,感情用事以及带有骑士精神色彩的古老传统精神和家长制生活生产方式的取代。哈代看透这一不以人的好恶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演变,为以亨察德所代表的人及时代奏出了一曲挽歌。有所谓这是一部具有《俄狄普斯王》或《李尔王》式的悲剧性的作品,这似乎应该是指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而言。正像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效果的界定那样,它引发人的怜悯与忧惧之情——引人怜悯,是由于一个并非“性恶”的人遭受了本不应遭受的厄运;引人忧惧,是由于这个遭受厄运的人和我们相似。细读亨察德的故事,我们也会发现,哈代的这位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具有多么深厚的来自古希腊的文化渊源。 在哈代的十四部长篇小说中,《卡斯特桥市长》既体现了哈代创作一贯的风格,又独创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由此也显现了一位大艺术家与平庸的多产作家本质的不同。至于这部小说的内容,不论是在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认知方面,它至今都有鲜活的意义。
2010年7月8日 想读
A
门萨的娼妓 豆瓣
7.7 (5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迪·艾伦 译者: 孙仲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当今世界独树一帜的喜剧电影大师,伍迪・艾伦的幽默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他15岁就开始为报纸写专栏,有一段时间还自编自演“单口相声”(Stand up comedian),此后数十年至今,他挥霍着自己的幽默气质,编笑话和搞笑故事,写散文、小说和剧本(作品曾入选1989年由伊夫林・豪主编的《犹太美国短篇小说选》),拍电影更是让他功成名就。
伍迪・艾伦式幽默带有明显的纽约知识分子风格,他以荒诞不经、插科打诨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开玩笑:颠覆传统价值,戏仿经典文本,各种时髦的学院派理论与方法更是被挖苦得入木三分、尖刻不留余地。他似乎总与知识分子作对,然而那些神经质的、自私自恋又敏感多疑的可笑形象背后,分明有着自我的身影――伍迪分身有术,他从不忘记拔光羽毛,幽自己一默。这是他的睿智所在,自以为是的法国人也因此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本书结集自伍迪・艾伦发表于《纽约客》、《新共和》等刊物上的各类文章,曾由兰登书屋以三册单行本出版(《扯平》,1971;《不长羽毛》,1975;《副作用》,1980),长销不衰。喜爱伍迪・艾伦电影的读者定会在本书中发现他诡异的文学天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被他轻轻拧松了螺丝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可笑又可悲。
2010年7月5日 想读
A
恋人絮语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8.9 (81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6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2010年7月5日 想读
A
古地图密码 豆瓣
作者: 刘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哥伦布1492年首先发现美洲,麦哲伦1519年起历时三年首次完成环球航行,这些都是教科书中的历史常识。然而,《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的现身,显示1418年前中国人已完成世界航行。本书由此图出发,层层揭开中国人发现世界之谜。
一幅11世纪古墓中的世界地图痕迹揭示当时中国人已经完成了测绘美洲大陆的壮举;数幅马可•波罗遗传的古地图显现出北美的部分轮廓,证明马可•波罗从中国获悉了北美大陆的信息;许多中世纪地图描绘出南极陆地的轮廓线,显示中国古代探险家曾经测绘过南极洲;六百年以前,中国地图以北为上,伊斯兰以南为上,而欧洲却以东为上,中国古典地图投影术促使中世纪西方地图学家改变了他们的地图朝向,形成以北为上的地图绘制规则……中国古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辗转流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指明了方向。全书并配有一百多幅插图,图文并茂,悬念叠出。
加文•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轰动一时,而本书中提出的一些史学观点更加新颖,将会引发广泛论争。
2010年6月19日 想读
A
φ的故事 豆瓣
The Golden Ratio: The Story of Phi, the Extraordinary Number of Nature, Art and Beauty
作者: [美] 马里奥.利维奥 译者: 刘军 长春出版社 2003 - 8
本书阐述对黄金比例的解读,作者涉及多项学科领域,从艺术、建筑、建筑、生物、物理和数学等角度,揭示了这个集秩序、美和神秘于一体的φ。
2010年6月17日 想读
A
艾略特波浪理论 豆瓣
作者: 小罗伯特・鲁格劳特・普莱切特 / 阿尔弗雷德・约翰・弗罗斯特 译者: 陈鑫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 1
《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讲述我们已经提出了成百上千种理论涉及商业的盛衰沉浮,也就是所谓的商业循环:货币供应的变化,存货太多和太少,政治法令导致的世界贸易变化,消费者的心态,资本支出,甚至太阳黑子和行星的并列。英国经济学家皮古将其简化为人类的均衡。皮古说,商业的上下摆动是由于人类的过度乐观及随后的过度悲观。摆朝一头走得太远就会有过剩;朝另一头走得太远就会有匮乏。一个方向上的过度会导致另一个方向上的过度,如此往复,舒张和收缩永不停息。查尔斯•H•道是对美国股市运动造诣最深的学者之一,他注意到市场持续旋转中的某种重复。从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运动中,道发现市场并不像风中的气球那样飘忽不定,而是有序地运动。道阐明了两个业已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理论。他的第一个理论是,市场在其主要上升趋势中以三次向上的摆动为特征。他将第一次摆动归结为从前面主要跌势的价格过度悲观开始的反弹;第二次向上摆动与企业和利润的改善联动;第三次,而且是最后一次摆动是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道的第二个理论是,在每个市场摆动—无论是上是下—的某一点,会有一个将这次摆动抵消3/8或更多的反向运动。尽管道并未有意将这些法则同人类因素的影响联系起来,但市场也是由人创造的,而且道曾经注意到的延续和重复必然源自于此。
2010年6月17日 想读
A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Susan Sontag Picador 2004 - 2
On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modern life is that it supplies countless opportunities for regarding (at a distance, through the medium of photography) horrors taking place throughout the world. Images of atrocities have become, via the little screens of the television and the computer, something of a commonplace. But are viewers inured -- or incited -- to violence by the depiction of cruelty? Is the viewer's perception of reality eroded by the daily barrage of such images? What does it mean to care about the sufferings of people in faraway zones of conflict?
Susan Sontag's now classic book On Photography defined the terms of this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ago. Her new book is a profound rethinking of the intersection of "news" ar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contemporary depiction of war and disaster. She makes a fresh appraisal of the arguments about how pictures can inspire dissent, foster violence, or create apathy, evoking a long history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in of others . . .
http://www.susansontag.com/regardingpain.htm
read an excerpt
http://www.susansontag.com/regardingpainexcerpt.htm
梅迪奇效应 豆瓣
作者: Frans Johansson 译者: 劉真如 商周出版 2005
全美菁英的一致推薦,amazon商業書TOP10:

# 一、創新者的解答、創新的兩難,作者Clay Christensen推薦
# 二、美國太空總署,火星探險計畫首席科學家,Dr. James B. Garvin推薦
# 三、MTV頻道,總裁兼執行長,Tom Freston推薦
# 四、蘋果電腦與國家半導體前任總裁,Dr. Gil Amelio推薦
# 五、思科系統,資深副總裁Gary Moore推薦
# 六、Nuance軟體公司,總裁兼執行長,Chuck Berger推薦

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了解猴子心思的方法;一位大廚混合意想不到的食材,如海膽和棒棒糖,徹底改變了烹飪專家的天地;一位工程師利用螞蟻的獵食行為,想出了監視戰區的無人空中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模型。這些開路先鋒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們的發現不但都具有突破性,而且他們到了一個相同的地方找到重大發現,根據作者約翰森(Frans Johansson)的說法,這些善於創新發明的人都進入了「異場域碰撞的交會點」,在那裡找到新構想,改變了世界,這個交會點就是不同領域和文化的構想交流與激盪,最後引發傑出新發現爆炸的地方。

約翰森把交會點所發生的新構想層出不窮現象,稱為「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這個名詞源自在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經營銀行業的梅迪奇家族,他們架構了一個有利各種活動進行的平台,促成創意勃發的現象。他在這本令人神往的書裡,說明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交會點,把我們找到的構想變成突破性的創新。約翰森認為,有三種動力──人口流動、科學學門整合以及電腦計算能力的躍進──使我們所能碰到的交會點數量和型態日益增多。

本書運用了很多鮮活的故事,說明像企業、科學、藝術與政治之類差異極大的領域如何交會,故事中的人物包括獨力創造與教授第一種印地安文字的人,到通力合作,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破解德國「謎團」密碼(Enigma code)的小組,看了這本書,你會學到:
※如何打破聯想障礙,用新的方式看問題
※如何用偶然卻又刻意的方法,結合不同的觀念
※如何避開熟悉的人際關係網路,踏進未知的領域
※熬過失敗,實現跨領域構想

你從搖滾樂、昆蟲行為、外國商業習慣和隕石型態中,可以學到什麼?除非你進入異場域碰撞的交會點去看,否則你絕對不會知道,進入這個交會點之後,你可能發現可以改變世界的構想。
2010年6月17日 想读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