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豆瓣
The Seduction of Culture in German History 所属 作品: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7.8 (5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 译者: 刘春芳 / 高新华 译林出版社 2019 - 10
德国人的文化自傲一度成为扭曲社会发展的强迫症,20世纪德国政治的灾难,正是源于这种高估文化而牺牲政治的倾向。勒佩尼斯对纳粹癫狂的原因给出了极具洞察力的解释,他循着民族主义和文化固着的路径,揭示了德国神经紧张和极端爱国主义外交时代的内涵。勒佩尼斯的历史观念中包含了对欧洲和美国来说都极为重要的政治教训,那就是,以文化替代政治将是一条危险的道路。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个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德国人习性,即视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视文化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这种倾向深刻影响了从18世纪末直至今天的德国历史。作者认为,德国人对艺术的偏爱强过政治,是理解纳粹主义特殊本质的基础,许多德国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纳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许多人都是失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在将政治作为一种艺术的替代形式来付诸实践。
勒佩尼斯重点关注了歌德和托马斯·曼,同时也涉及了其他重要人物,如诺瓦利斯、沃尔特·惠特曼、列奥·施特劳斯和艾伦·布卢姆等。勒佩尼斯所关心的不仅是德国,他还关心德国人的文化迷恋、文化优越感及对政治的蔑视如何影响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法国和美国的关系。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本书缺乏对于大众文化意识的具体分析,它并非一部见微知著、通过梳理多个小人物的笔记日记后著述出来的文化史、心态史,而是沉迷于分析几个代表性知识分子的所见所感,最后调和出来的时代肖像史。涉及普通民众的问题时,也至多是去引用一些赘杂空乏的统计材料便草草了事。所以本书更适合的题目应该是《德国历史对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诱惑》。
"美国承载着古老欧洲的理想躯体"、"世界大同的乌托邦理想通过美国实践"、"歌德是德国文化得以接合的锚点"等等不过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直接去读一本托马斯曼的文集或者一部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都比读这个有意义。"文化诱惑"在作者这里并没有被拓展性地研究,它仅仅被限制于对德美两国知识分子们的观念纠葛的记叙中。所以…
想通过本书去普遍地撕烤"文化诱惑"这一问题的读者,还是绕道吧。 @2020-05-22
文化史 社会学
西中有东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 / [美]包华石 主讲 译者: 王金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两届列文森奖得主 包华石 首部中文专著
国际知名汉学家 卜正民 诚意推荐
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
包华石的写作是一部关于思想迷宫的卓越沉思,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正是这些历史思想指引我们走到了今天。这部作品最强有力的贡献在于指明,自由的历史并非一个全然封闭的西方工程,而是人类经验的外观表现,可以冷静并合乎逻辑地逐步获得,不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任何其他地方。
——卜正民
——————————
内容介绍:
1.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两届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首部中文论著
包华石曾于1993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的汉学家、中国思想与艺术史学者。《西中有东》是包华石首部中文专 著,也是他聚十年研究之成果的又一力作。
《西中有 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 与思 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
—————————————
2.以视觉艺术等文本追踪政治抽象概念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悠久的正义传统
包华石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因此,他视艺术作品为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政治抽象概念的形象化,依此探讨思想的接受与普及程度。
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18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
—————————————
3.反思启蒙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的误读,复原历史的趋同共存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亦如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一样,是极度复杂精巧的过程。启蒙运动时期的智力交换,通过翻译过程调解、改造。因此,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非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
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本书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给予适合的历史土壤,理性的种子便可生根发芽。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在面对东西观念交流与融合的问题时,你首先需要明白一点,即相似的思想和行为是可以由截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来孕育的。同时,在两个文明的体制思想已然成熟的情况下,去寻求某种具体观念现象的起源交集是艰难的。随后的交流往往是一种有成熟目的的"转译"和"误读"行为的产物。不曾意识到这一点,一切交流视野的思想史研究都是徒劳。
而作者不幸在方法论上陷入了这样的迷局,在研究中,一系列背景性事实完全被关于文字和艺术现象的分析所遮蔽,以至于会产生类似"宋代纳税人的公共精神"或"天意观念下成熟的个体自然权利"这样的结论。相对应,塞缪尔或伏尔泰竟成了心怀妒意的东施式学徒。文明各自的独特性被刻意地隐瞒了,取而代之的是用仍然固化的思维方式去破解文明中心主义,类同于山中观山。
所以,不要相信草率的跨界研究! @2020-02-24
政治学 文化史
中国龙的发明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龙的发明
作者: 施爱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类似的说法耳熟能详。可这些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中国何时和“龙”牵扯上的关系?在近四百年间,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龙”的?这些看起来是常识、但又说不清的问题,将会在本书中找到非常详尽有趣的解答。
本书整体上探讨的是以“龙形象”为代表的中国,从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观念与文化困境。龙是和中国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纪传教士入华以来向海外不断演绎、变形的民族符号,最终成为国家象征。在“龙”前冠以“中国”二字,实在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下的产物。作者正是从这一冲突出发,直面不同时期西方视野中不同的龙形象问题。
本书的最大特色除了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来绘制“文化地图”,还在于运用大量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新材料”——223幅稀见图片。图片的新异惊奇让人目不暇接,其对国人形象的种种演绎,又让人心生悲愤。
国歌:欧洲民族国家在音乐中的形成 豆瓣
Le Chant des Nations : Musiques et cultures en Europe 1870-1914 所属 作品: 国歌:欧洲民族国家在音乐中的形成
作者: [法]迪迪埃·法兰克福 译者: 郭昌京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7
音乐可以调控大众,音乐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爱国运动做着准备,而音乐家则扮演国家英雄的角色。颂歌、歌剧、小调伴随着革命或公民运动。音乐的国家主义功能在1870年战争后增强,此时,欧洲各国之间的认同感加强。音乐反映一国人民灵魂,传递归属感的思想在到处发展。民间创作此时兴起。音乐对抗帝国的审查,伴随着独立运动和武力征服的胜利。音乐不再是世界性的艺术,而成为民族性的艺术。1914年,伴随着音乐的喧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迪迪埃·法兰克福在这里带我们深入欧洲文化的源头,分析、揭示音乐和歌曲对大众的影响。
声入心通 豆瓣
9.0 (9 个评分) 作者: 王东杰 译者: 有2020年10月2印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4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本书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品尝的科学 豆瓣 Goodreads
Tast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What We Eat 所属 作品: 品尝的科学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麦奎德(John McQuaid) 译者: 林东翰 / 张琼懿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5
对于“品尝”,你只懂得一半;另一半,就在这本书中。
畅销书《谷物大脑》作者戴维·珀尔玛特、《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作者庄祖宜、《Yilan美食生活玩家》创办人叶怡兰联袂推荐。作者约翰·麦奎德为普利策奖获奖记者,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大奖的得主。
从地球早期生命咬下的第一口食物,谈到今日的美食科学发展与味道革命。作者深入厨房、超市、农场、餐厅、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学实验室,揭露了许多最新的饮食科学研究,例如人的心智怎样把感官感受到的味道与从人体代谢系统传来的信号组合起来的;甜食为什么吃起来好吃,且容易使人成瘾;为什么有些让某人厌恶的东西,另一个人却觉得很美味;隐藏的味道知觉如何避开障碍到达我们的器官和系统;还有,今日大众对于极端美食的迷恋,能说明大脑的什么事情?
全书精彩地结合了科学、古代神话、哲学和文学,讲述了关于“品尝”的各种故事,以及我们的味觉在之后几十年会如何演变,为读者提供了一场美味的知识盛宴。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10 09:39:32 @2021-11-13 01:44:56
文化史 食物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豆瓣
Die Kultur der Renaissance in Italien 所属 作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9.0 (8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译者: 何新 商务印书馆 1979 - 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内容简介: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是资产阶级历史学中关于这个重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最重要的著作。他根据前人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各方面的研究,和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穷年累月的探讨,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遂成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对这个问题的正统理论。这部著作虽然最初出版于百年以前,它的德文本和各种翻译本一直风行不衰,不断有新版出现。①这部中文译本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和批判资产阶级历史学和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都有很大帮助。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中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恩格斯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②但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出于阶级偏见,加之受形而上学思想体系的支配,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未能(也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原来欧洲的传统历史学,从希腊时代的修昔底德直到十九世纪的兰克,都认为历史学的范围应该限于政治和军事。文艺复兴是属于学术、思想、文学和艺术领域之内的,在传统的历史学中根本没有地位。尽管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以来,人文主义历史家在扫除中世纪欧洲史学中的荒诞迷信,和推翻以犹太史、教会史为中心的体系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因而使得历史学的面貌有所改变;但是它的范围仍然是局限于政治、军事的框子,而未能赋予这个重大文化运动以应有的地位。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促成文明风格成熟与独立的动力是一种合流的力量,也可以讲这是历史在进行结晶。我们所看到的,与其说是主体发明了什么,倒不如说主体重新发现了什么,主体探索到了什么,一切进展都源于对过去的审视和总结。亚平宁半岛的土地上没有阻碍新的秩序前进的旧有的秩序,一切都被用最为直接和现实的手段去裁决,即非道德无意识形态罪愿的铁与血,而正是因着合流本身更多是意识的运动,所以,一种新的文明意识才得以如此顺利地使自身蜕变,被推崇的总是对一切的允许和肯定,以及迎向主体的过度消耗。节制与理性只能够用来维护历史的地基,而悲悯的哭号本身只意味着终结而不预示着开始。一种文化史是一种历史力量最生动的呈现,枯白的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只在为里程注脚,而意识活动的蔓延才标刻着茫茫大路的行进方向。 @2019-03-09 22:39:08 @2021-11-13 01:38:02
历史 文化史
大正文化 豆瓣
帝国のユートピア 所属 作品: 大正文化
6.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竹村民郎 译者: 欧阳晓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译者说
这是一本讲大正文化的书,但并不是只讲文化的书。
它讲的是世界史里的一段日本史、一个激荡巨变的日本社会,通过关注这一时空里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性,考量日本史上首次出现的大众消费社会、民主主义萌芽,达成对这一时代的宏观把握。
如作者所言,为写出世界范围的人们能广泛理解的 同时代史和日本文化论,避免陷入日本社会科学研究上对这一段历史普遍偏重政治史研究的岛国自闭性研究倾向,他放弃使用只在日本通用的“大正民主期”的时期划分,采用了重视世界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九一零年代---一九三零年代”的时期划分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写社会史、写文化论,在理性文字里不吝放入感性的“自己”。那个骑着自行车绕着球场悠悠转,透过高高的白杨树叶看到蓝天上大朵大朵白云的少年,也许不曾想到多年以后自己会写这么一本研究大正的书,而那个球场、这段记忆会出现在书中有关“大正文化村”的描述里,并且深深感动了夜深人静敲着电脑的译者。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2-28 06:48:32 @2021-11-13 01:32:26
文化史
宗教思想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宗教思想史
作者: 米尔恰·伊利亚德 译者: 吴晓群 / 晏可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 9
本书不仅阐述了历史上各种宗教现象的发展过程,更在空间上揭示宗教的结构以及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
第1卷 从石器时代到厄琉西斯秘仪
第2卷 从乔达摩·悉达多到基督教的胜利
第3卷 从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2-16 21:17:03 @2021-11-13 01:32:09
文化史
纸影寻踪 豆瓣
所属 作品: 纸影寻踪
作者: [英]亚历山大•门罗 译者: 史先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纸影寻踪:旷世发明的传奇之旅
[英]亚历山大•门罗 著 史先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402 定价:45.00元
一项中国发明是如何影响并改变世界的?为何其传播与世界三大宗教的发展互为因果?其表面又何以凝结了人类最重要的理念?
纸在中国汉代的宫廷里改良,为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追溯了这项发明的跨时空旅程,故事从西域的佛经翻译者开始,穿越中东阿拔斯王朝的知识世界,最终来到欧洲伏案工作的宗教改革家和近代科学家面前。作者旁及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更饶有兴趣地描写了那些携带纸张、在丝绸之路上络绎于途的信徒和商人。正是因为纸,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成为可能,进而打开了曾经长期关闭的各种可能性,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历史的走向。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2-14 15:06:12 @2021-11-13 01:32:00
文化史
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 豆瓣
所属 作品: 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
9.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丸山真男 译者: 区建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丸山真男是日本著名的思想史大师,他认为,思想史家的特征是:埋没于历史中时表现得傲慢,从历史中脱出时表现得谦逊。一方面是严守历史的拘束性,另一方面是自己对历史的能动工作(所谓“对历史”,并不能误解为对现代,这是指自己对历史对象的能动工作)。在受历史制约的同时,积极对历史对象发挥能动作用,在这种辩证的紧张关系中再现过去的思想。这就是思想史本来的课题,也是思想史之妙趣的源泉。本书是其思想史论著的精粹,可以引领我们深入了解丸山思想史学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9 19:56:18 @2021-11-13 01:30:45
文化史
面对死亡的人(下卷) 豆瓣
L'homme devant la mort II: La Mort ensauvagée 所属 作品: 面对死亡的人(下卷)
作者: [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译者: 王振亚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该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十分详细地阐述了死亡的历史……一部非凡的作品。
——罗伯特•尼斯比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毫无疑问,这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未来的死亡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及目标。正如此前阿里耶斯的一部关于儿童史的著作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衡量其他同类作品的水平一样,未来关于死亡历史的著作,必将借鉴这部伟大的综合性著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修正和取舍。
——劳伦斯•斯通,《纽约书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翻译的比较拗口,夹在着浓厚的翻译腔。以及这不就是大量的材料堆砌,然后得出可有可无的结论么……说是年鉴派,但总一股子实证史学味。 @2018-01-20 09:53:19 @2021-11-13 01:30:17
文化史 社会史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 豆瓣
The vanishing children of Paris: rumor and politics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 所属 作品: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 [法] 雅克·勒韦 译者: 杨磊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18世纪的巴黎,警察为了维持秩序逮捕了大量流民,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于是,谣言开始泛滥,说法国国王得了麻风病,需要小孩干净的血来洗澡。于是在1750年,巴黎人在谣言的诱使下,发生了许多反政府、反警察的暴乱。在这之后,巴黎人的政治态度大变,以前巴黎人对国王的尊敬不复存在了。本书认为,1750年的谣言及暴动已彻底摧毁了法国的互信,并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奠下了基础。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5 12:47:18 @2021-11-13 01:29:47
历史 文化史
文艺复兴思想评论(第一卷) 豆瓣
作者: 徐卫翔 / 韩潮 2017 - 7
本书是对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一次尝试。但丁笔下的维吉尔具有何种象征意义?应当如何解读拉斐尔的《雅典学园》?什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之魂?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与人文主义有何关系?马基雅维利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奠定了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础?怎样破解“马基雅维利之谜”?现代哲学和科学又是如何兴起的?本卷收录的20多篇文章对以上问题逐一做出了解答,力求为读者展现文艺复兴思想文化的不同面向。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01 12:44:42 @2021-11-13 01:28:31
哲学 文化史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九卷) 豆瓣
作者: 孙周兴 / 陈家琪 2015 - 9
本书主要收录《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发表的文章,外加其他文章。特设“尼采/海德格尔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比较思想与文化”等栏目。收入孙周兴“尼采与启蒙二重性”,梁家荣“海德格尔论动物与世界”,方维规“奥斯维辛后的写作——论格拉斯的美学思想”,叶隽“启蒙的现代传承、化生与超越——以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等为中心”,贺骥“从文学场的斗争逻辑看歌德的自主美学”,冯晓虎“莱布尼茨与基歇尔的汉语研究”,安尼“德国战后初期关于集体罪责的争论”,徐献军“意识现象学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尹哲“在永恒的方式下——斯宾诺莎、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一种联系”,余明峰“尼采的道德概念——《曙光》前言的一种读解”等文章。本书旨在展示当年的德国哲学研究,推进我国对德语思想与文化的深入理解。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01 12:14:52 @2021-11-13 01:28:30
哲学 文化史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八卷) 豆瓣
作者: 孙周兴 / 陈家琪 主编 2015 - 9
本书主要收录《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发表的文章,外加其他文章。特设“尼采/海德格尔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比较思想与文化”等栏目。收入屠兴勇“存在,此在,人:海德格尔死亡现象学的三个维度”,叶隽“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方厚生“德国汉学界对辜鸿铭的接受”,赵千帆“理性的自祭——《启蒙辩证法》在康德和黑格尔概念框架中的根源”,胡军良“哈贝马斯对语言哲学道德理论的批判”,吴时红“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探微”,张浩军“论胡塞尔对逻辑学的三重分层及其意义”,吴建广“不可诗意栖居的德意志语言之家——保尔·策兰诗集《语言栅栏》之诠释”等文章。本书旨在展示当年的德国哲学研究,推进我国对德语思想与文化的深入理解。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01 12:14:24 @2021-11-13 01:28:29
哲学 文化史
德意志思想评论 豆瓣
作者: 孙周兴 2017 - 7
本书集中展示2015年我国德国哲学研究方面的年度成果,为目前国内唯一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按年度出版(第1—5卷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6卷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法国理论》(第1—5卷称《法兰西思想评论》,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6卷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文艺复兴思想评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即原“同济·欧洲文化丛书”)系列。本卷特设“尼采/海德格尔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德国现代哲学”“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等栏目,主要收录了国内学界有关尼采、海德格尔、胡塞尔、莱辛、策兰等的重要研究论文,以及其他有关德国古典哲学、德国现代哲学和德国当代小说等方面的文章。
本卷汇集了国内外十多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解答了尼采在其晚期著作中是如何思考欧洲文明危机,并提出解决之道的;鲁迅是如何接触、介绍、翻译和理解尼采的;莱辛如何通过反思启蒙来调和理性与信仰的冲突;本雅明的历史哲学具有怎样的伦理维度等问题。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01 12:13:24 @2021-11-13 01:28:28
哲学 文化史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六卷) 豆瓣
作者: 孙周兴 / 陈家琪 主编 2014 - 11
《德意志思想评论》以年刊的形式集中展示出我国德国哲学研究方面的年度成果,为目前国内唯一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刊物,按年度出版(前五卷已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和《法兰西思想评论》同属于“同济欧洲文化丛书”系列。本卷主要收录了国内学界有关海德格尔、尼采的重要研究论文、原著翻译,德国古典哲学、德国现代哲学和德国史学与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论文。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比较文化那块几乎都是纯粹的作文写法……抒情+引用
学力还是不行啊…… @2017-12-24 15:56:06 @2021-11-13 01:28:27
哲学 文化史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七卷) 豆瓣
作者: 孙周兴 / 陈家琪 商务印书馆 2014 - 11
《德意志思想评论》以年刊的形式集中展示出我国德国哲学研究方面的年度成果,为目前国内唯一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刊物,按年度出版(前五卷已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和《法兰西思想评论》同属于“同济欧洲文化丛书”系列。本卷特设“尼采/海德格尔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比较思想与文化”等栏目,主要收录了国内学界有关胡塞尔、尼采和歌德等的重要研究论文、原著翻译,德国古典哲学、德国现代哲学和德国史学与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论文。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01 12:11:44 @2021-11-13 01:28:26
哲学 文化史
未竟的往昔 豆瓣 Goodreads
Past Imperfect: French Intellectuals, 1944-1956 所属 作品: 未竟的往昔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译者: 李岚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
【内容简介】
“二战”之后,法国知识分子在欧洲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重要角 色,托尼·朱特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就分析了这个知识分子圈最大的冲突:如何回应共产主义的许诺及其背叛;以及在面对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共产主义的新东欧及法国本身的伪善时,如何维系对激进理念的坚持。
朱特向我们展示了,这批处于时代先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战后为某些“作秀式审判”辩护,如何忽视共产主义背后的暴政和恐怖,甚至向民众传播苏联式道路是通往解放的必经之路的理论。此外,本书还对当时知识分子间逢场作戏、争权夺利的情况进行了细致描绘。其关注的对象不仅包括时髦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加缪和波伏娃,还涉及到了重要的天主教哲学家、中立的报界人士、文学批评家和诗人等。
虽然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但它并不是一部叙述史,而是始终以知识分子独立性这一命题为线索,是一本表达朱特对知识分子角色和责任理解的文集,是一份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的研究报告。
“托尼•朱特作品”系列还包括《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记忆小屋》(待出)《重估价值》(待出)《事实改变之后》(待出)等。
------------------------
【链接图书】
《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
------------------------
【编辑推荐】
1、“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2、20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研究,没有人比朱特更有发言权。这位被称为“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在《责任的重负》《战后欧洲史》《思虑20世纪》中都体现了对这一问题无与伦比的洞察和智慧,他的贡献和勇气也让他获得了“汉娜·阿伦特奖”和“奥威尔终身成就奖”。作为“局外人”和战后欧洲史专家,他也能更大程度上中立、客观,并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和资料,在当时的历史状况前提下谈论知识分子问题。
3、针对目前仍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对自己行为的掩盖和辩护,针对目前法国对此问题研究、讨论的不公正、不全面的弊端,用扎实的证据揭露以下问题:
面对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奸”知识分子们是由于形势所迫吗?应该合作、抵抗还是置身事外呢?面对战后的审判,学术明星和大文学家如何相互诋毁、倾轧?表现了怎样的虚伪、软弱?
面对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血腥统治,萨特、波伏娃、穆尼埃等法国左派是怎样看待这些“他者的鲜血”呢?面对共产主义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冲突,左派知识分子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呢,掩盖、漠视,还是直面?米沃什、昆德拉等东欧知识分子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4、对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立场,特别是“汉奸”和面对残酷统治时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有对照、启迪作用。
5、本书甫一出版就获西方众多媒体的赞誉推荐,评价极高,同时也广受到国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
【评论】
★一部令人惊叹的学术著作,足以让那些愉快徜徉于20世纪法国文学字里行间的人们血液凝固。
——《美国观察家》
★《未竟的往昔》是一次直截了当、不同寻常的惊世研究,它考察了那个智性上反复无常的年代(1944—1956)。朱特先生……不只是描述了作为其研究主体的意识形态善变者;他是一位尖锐的甚至带有惩恶心态的卫道士,他揭发了那些在政治现实中测试自己政治理念的知识分子在失败后所表现出的不人道。
——《纽约时报书评》
★出于深厚的学识和不可思议的批评家的敏锐, 朱特…… 考察了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本书富含思想含量, 它提供了有关知识分子研究极具洞见的理论。
——《华盛顿邮报》
★无论是《未竟的往昔》,还是《责任的重负》,他(朱特)都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欧洲――萨特、波伏瓦,在法国享受众星拱月礼遇的这一群左翼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对手们――布鲁姆、加缪、雷蒙·阿隆,都被朱特以一种类似“残忍”的方式剖析得条缕分明。
——《看天下》
★在《未竟的往昔》里,朱特以苛刻的眼光,重新审视了法国左派知识分子,那些对共产主义满怀热情的人们,以对信仰的忠诚,刺穿了现实与道德的责任感,用颇具煽动性的抒情话语,共同参与编制了一个充满悖谬与罪恶的乌托邦谎言,天真地让自己成为共产主义的宣传道具。而苏联的共产主义极权蔓延至东欧,他们的热情才慢慢转化为不知所措的彷徨。
朱特颠覆了包括萨特(1905—1980)在内的很多知名知识分子的形象。以萨特们的智商和修辞学修养,把他们的作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中抽离出来看,总是能看到值得尊敬的品质,比如正义、良知、对真理的追求。但若放宽历史的视野,在更长久的历史图景中观察他们,萨特们虽然“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萨特之语),但也妨碍了时代健康的血液循环。
加缪以及布鲁姆、雷蒙·阿隆与萨特们相反,他们有自己的辨识标准与判断尺度,尽管他们都被当时的人们弃置于时代的暗角,放逐在主流思想之外,他们以自己的言行,纠正着时代的谬误。即便这种“纠正”是微弱的,甚至在实际上并无甚作用,但在后人检视历史之时,他们可以成为智慧的汲取之源。
——《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