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革命与反革命 豆瓣
8.2 (15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
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由于近代中国革命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因置身其中而对习以为常的问题缺乏敏感性。适度拉开一点距离,以一种“去熟悉化”的眼光来重新检视,也许能引发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本书的思考即就此而展开。
本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国政治,其突出特点在于“去熟悉化”,即对民国史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譬如关于民国县长和保长的政治、生活情境、关于国民党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活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等,都有新的诠释,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本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国政治,其突出特点在于“去熟悉化”,即对民国史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譬如关于民国县长和保长的政治、生活情境、关于国民党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活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等,都有新的诠释,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豆瓣
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美]查尔斯·A.比尔德
译者:
何希齐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是一部探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过程的重要著作,在美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对我们研究美国历史和美国政体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查尔斯·A.比尔德是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1949年3月,我们第一次出版了《美国宪法的经济观》的中译本;这次再版以前,我们又根据原著对译文作了修订,并按现在对译名的要求统一了全书译名,体例也作了一些变更。承蒙东北师范大学丁则民教授为这次再版写了序言,谨此致谢。
费城风云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易中天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10
易中天:“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美国《联邦宪法》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编辑推荐:
《费城风云》初版于2004年,如今却毫无陈旧之感,反而越来越适合在“此刻”阅读。
所谓历史,由一系列选择所造就;所谓政治,其实是做出选择的智慧。
在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美国人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选择,起草了《联邦宪法》。然而美国人做选择时的底线很简单,只不过“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样几个字。即便展开来,也不过这样一些内容——
•不得立法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信仰自由;
•不得立法剥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不得立法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向政府请愿、表达不满和要求伸冤的权利。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理念,而不是一个国家;直到现在,把美国各州统一起来的,是《联邦宪法》,规范着联邦政府、美国总统和全体国民的,也是联邦宪法。可以说,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这样一部宪法的诞生过程,怎能不让身处地球另一面的我们深深反思。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者理念,而不是一个国家。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正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
在1787年费城会议上起草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据此,美国人创造了一种既民主又共和的体制,并充分地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费城风云》再现了美国《联邦宪法》诞生的过程,在本书里可以看到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惊心动魄,领略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等风云人物的智慧与胸襟,以及各州代表在坚守共同底线的前提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最终伟大的妥协。第二部分《隔岸观火》收入易中天论美国政治的四篇文章。
编辑推荐:
《费城风云》初版于2004年,如今却毫无陈旧之感,反而越来越适合在“此刻”阅读。
所谓历史,由一系列选择所造就;所谓政治,其实是做出选择的智慧。
在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美国人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选择,起草了《联邦宪法》。然而美国人做选择时的底线很简单,只不过“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样几个字。即便展开来,也不过这样一些内容——
•不得立法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信仰自由;
•不得立法剥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不得立法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向政府请愿、表达不满和要求伸冤的权利。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理念,而不是一个国家;直到现在,把美国各州统一起来的,是《联邦宪法》,规范着联邦政府、美国总统和全体国民的,也是联邦宪法。可以说,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这样一部宪法的诞生过程,怎能不让身处地球另一面的我们深深反思。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者理念,而不是一个国家。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正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
在1787年费城会议上起草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据此,美国人创造了一种既民主又共和的体制,并充分地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费城风云》再现了美国《联邦宪法》诞生的过程,在本书里可以看到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惊心动魄,领略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等风云人物的智慧与胸襟,以及各州代表在坚守共同底线的前提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最终伟大的妥协。第二部分《隔岸观火》收入易中天论美国政治的四篇文章。
美国革命 豆瓣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 A History
作者:
[美] 戈登·S. 伍德
/
戈登·S. 伍德
译者:
赵辛阳
2017
- 10
“人人生而平等”——
我们相信这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
这是一部精炼而又权威的美国革命史。1776年至1787年间,这场发生在西方世界边陲的革命,是如今世界第一强 国的发端。18世纪中后期,北美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经济暴政的反抗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集军事、政治、社会和精神变革于一体的大革命。 美国革命因为它特有的戏剧性和开创性,吸引了当时全世界的目光。临时组建的革命军,将领没有经验,士兵衣不蔽体,却击败了当时世界上*强大的英国军队。美利坚人急切要摆脱专制与压迫,而在广袤如北美的大地上建立共和国,当时鲜有历史先例或思想先哲为他们背书。但美国的国父们却成功了,为后世建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政治理念。
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没有贵族封号,没有世袭统治,权力来自人民——绝大多数人类成员此前从未想象过的图景,却被美国革命实现了。美国革命创造的奇迹,让美国人逐步摆脱了身居西方世界边陲荒野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的祖国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北美大陆的广阔天地,是人们享受天赋权利、实现政治梦想、发扬实干精神的天命之地。
我们相信这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
这是一部精炼而又权威的美国革命史。1776年至1787年间,这场发生在西方世界边陲的革命,是如今世界第一强 国的发端。18世纪中后期,北美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经济暴政的反抗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集军事、政治、社会和精神变革于一体的大革命。 美国革命因为它特有的戏剧性和开创性,吸引了当时全世界的目光。临时组建的革命军,将领没有经验,士兵衣不蔽体,却击败了当时世界上*强大的英国军队。美利坚人急切要摆脱专制与压迫,而在广袤如北美的大地上建立共和国,当时鲜有历史先例或思想先哲为他们背书。但美国的国父们却成功了,为后世建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政治理念。
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没有贵族封号,没有世袭统治,权力来自人民——绝大多数人类成员此前从未想象过的图景,却被美国革命实现了。美国革命创造的奇迹,让美国人逐步摆脱了身居西方世界边陲荒野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的祖国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北美大陆的广阔天地,是人们享受天赋权利、实现政治梦想、发扬实干精神的天命之地。
谁丢了美国 豆瓣
The Men Who Lost America: British Leadership,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the Fate of the Empire
作者:
(美)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
译者:
林达丰
2016
- 8
18世纪正值英国全球霸权盛时,拥有的海外殖民地之多使它得称“日不落帝国”,但经过八年的战争,新生的美国却最终打败了英国。这在当时的英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媒体和民众都在责问谁该为“丢了美国”负责。传统的观点认为这应该归咎于无能的英国领袖和军队将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本有趣的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作者从英国方面的十位关键人物入手,揭示了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而是英国作为全球霸主,其传统的霸权统治方式不再行之有效。尽管拥有这些出色的精英,“日不落帝国”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共青团史稿 豆瓣
作者:
李玉琦 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 7
《中国共青团史稿(1922-2008)》内容简介:中国共青团在中国诞生,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密连在一起的。中国共青团组织的成长与发展,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分不开的。中国共青团所走过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贡献和成绩更是中国共产党80余年所创造的辉煌历史的有机组成。中国共青团80余年的历史无可辩驳地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青团的缔造者、领导者,是中国青年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国青年走上正确与光明之路的引路人。中国共青团80余年的历史还能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青团80余年的历史还能够证明:"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这是总结中国青年运动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革命之夏 豆瓣
Revolutionary Summer: The Birth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J. 埃利斯
译者:
熊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2
本书是对美国历史中一个高潮时刻独具匠心的讲述,作者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J. 埃利斯。
1776年的夏天见证了美国建国故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系列事件。十三个殖民地走到了一起,纷纷赞成从大英帝国分离,而英国则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舰队,打算横跨大西洋将这场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大陆会议和大陆军被迫接二连三地做出决策,临时的举动却让他们造就了历史。埃利斯以生动而流畅的叙事手法,详细地考察了在这个进展顺利的时刻中的大部分重要人物,包括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英国方面的海军上将理查德•豪勋爵和威廉•豪将军。他将政治的和军事的进展作为一个故事的两条线索编织在了一起,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事件之间的前后关联。
《革命之夏》用全新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其独特之处令人顿感妙趣横生、不忍释卷。
通常,约瑟夫•J. 埃利斯会将生动的叙述和令人信服的分析结合起来。他对1776年关键的夏天的讲述向我们展示了政治的和军事的事件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并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阅读这本书会让你理解美国如何诞生。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作者
埃利斯再一次将美国革命这个话题从造作粉饰和虚伪的爱国说辞中解放了出来。他在1776年夏天这个话题里纵横驰骋,他所描绘的独立的诞生过程是纷乱的、权宜的,有时甚至是凭借奇迹的。不论是对新入门的读者还是行家来说,这都是一本清晰明白、富有启发的读物。
——托尼•霍维茨(Tony Horwitz),《阁楼上的同谋者》(Confederates in the Attic)作者
在《革命之夏》中,埃利斯凭借生动的叙述,清楚的分析,以及对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和亚当斯的精彩的描绘,为我们呈现了1776年的精神。最出彩的是,他抓住了大陆会议在费城滔滔不绝的崇高言辞和大陆军在纽约九死一生的险境之间那种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这本书是对美国革命战争丰富文献的珍贵补充,值得我们品味、思考和欣赏。
——若恩•切尔诺(Ron Chernow),《华盛顿的一生》(Washington: A Life)作者
1776年的夏天见证了美国建国故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系列事件。十三个殖民地走到了一起,纷纷赞成从大英帝国分离,而英国则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舰队,打算横跨大西洋将这场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大陆会议和大陆军被迫接二连三地做出决策,临时的举动却让他们造就了历史。埃利斯以生动而流畅的叙事手法,详细地考察了在这个进展顺利的时刻中的大部分重要人物,包括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英国方面的海军上将理查德•豪勋爵和威廉•豪将军。他将政治的和军事的进展作为一个故事的两条线索编织在了一起,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事件之间的前后关联。
《革命之夏》用全新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其独特之处令人顿感妙趣横生、不忍释卷。
通常,约瑟夫•J. 埃利斯会将生动的叙述和令人信服的分析结合起来。他对1776年关键的夏天的讲述向我们展示了政治的和军事的事件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并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阅读这本书会让你理解美国如何诞生。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作者
埃利斯再一次将美国革命这个话题从造作粉饰和虚伪的爱国说辞中解放了出来。他在1776年夏天这个话题里纵横驰骋,他所描绘的独立的诞生过程是纷乱的、权宜的,有时甚至是凭借奇迹的。不论是对新入门的读者还是行家来说,这都是一本清晰明白、富有启发的读物。
——托尼•霍维茨(Tony Horwitz),《阁楼上的同谋者》(Confederates in the Attic)作者
在《革命之夏》中,埃利斯凭借生动的叙述,清楚的分析,以及对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和亚当斯的精彩的描绘,为我们呈现了1776年的精神。最出彩的是,他抓住了大陆会议在费城滔滔不绝的崇高言辞和大陆军在纽约九死一生的险境之间那种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这本书是对美国革命战争丰富文献的珍贵补充,值得我们品味、思考和欣赏。
——若恩•切尔诺(Ron Chernow),《华盛顿的一生》(Washington: A Life)作者
第一声礼炮 豆瓣
The First Salute: A View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作者:
[美] 巴巴拉·W·塔奇曼
译者:
万里新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8
◆详细,可信,生动,好读的美国独立战争史,一场激动人心的革命,一个新诞生的国家
◆从欧洲视角看美国革命的光荣与偶然
◆备受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历史学家费正清、威廉·夏伊勒推崇的两届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
----------------------- -------------------------------------------------------------------------------------
【内容简介】
1776年11月16日,荷属圣尤斯特歇斯岛一个不起眼的要塞上传来了隆隆炮声,这是对美国战船“安德鲁·多利亚”号进入外国港口时循惯例发出礼炮的回应。礼炮声尽管微弱,却首次宣告了那个世纪最为重大的事件——一个注定要改变历史进程的新国家的诞生。
巴巴拉·W·塔奇曼在这部作品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书写了美国革命,她的笔下不只有华盛顿和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们,还有英军将领罗德尼的挫败与颓丧,法、荷两国出于各自复杂的原因所给予的援助。用乔治·华盛顿的话说,美国“似乎是上苍专门为了展示人类的伟大和幸福而设的”;不过,人类并不如自己所赞颂的那样稳步迈向自由,在真理与无尽的谬误之间,理性所受到的束缚仿佛才是永恒的。
------------------------------------------------------------------------------------------------------------【编辑推荐】
1、本书副标题为“另一种视角下的美国革命”,与其他关于美国革命的历史作品不同,作者着重研究和描写了当时的英国将领,法、荷两国跟英国的旧怨以及对美国的帮助,即欧洲视角下的美国革命。本书开篇即记录了《独立宣言》发表以来,外国首次对美国国旗和独立国地位予以承认的珍贵始末。此外,在书中,作者对海军所起的作用做了新的阐释,刻画了一位极其英勇的乔治·华盛顿,并搜罗了具有决定性的约克镇之役的种种有趣细节。
2、本书对美国革命做出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还原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作者既认可美国革命中光荣而进步的一面,同时她认为美国能取得胜利源于诸多巧合和机缘,这一切都与美国独立前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史有着密切的关联。
3、首次集结出版六部塔奇曼作品《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历史的技艺:塔奇曼论历史》《第一声礼炮:另一种视角下的美国革命》《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使读者得以领略这位历史写作大师的风采。
------------------------------------------------------------------------------------------------------------【名人、媒体推荐】
巴巴拉·W·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
···
以如此准确、富有激情的文字重建这些场景,只是塔奇曼的诸多天分之一。……这是一本令人兴奋的关于人类之贪婪、愚蠢和勇敢的书。
——《人民》
···
她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兼具气势与文采的叙述融合了小细节与大理论,巴巴拉·塔奇曼的作品会继续闪光。
——《休斯顿邮报》
···
紧密交织的叙述,独特新颖的结构。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
巴巴拉·塔奇曼写作的是正统的叙述历史……一本有说服力的书,给我们带来了令人愉快的画面、场景和人物。
——《芝加哥论坛报》
···
令人愉悦……塔奇曼的书中充满了各类掌故和精巧叙述,这使她的作品独异于人。
——《洛杉矶时报书评》
···
出版她的第十本书就好像获得了一个为她放二十响礼炮的机会。所以,为了生发的智慧和获得的愉悦,射击!
——《时代周刊》
···
才华横溢……《第一声礼炮》带着丰富的细节分析了美国革命能够胜利的条件。
——《圣路易邮报》
◆从欧洲视角看美国革命的光荣与偶然
◆备受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历史学家费正清、威廉·夏伊勒推崇的两届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
----------------------- -------------------------------------------------------------------------------------
【内容简介】
1776年11月16日,荷属圣尤斯特歇斯岛一个不起眼的要塞上传来了隆隆炮声,这是对美国战船“安德鲁·多利亚”号进入外国港口时循惯例发出礼炮的回应。礼炮声尽管微弱,却首次宣告了那个世纪最为重大的事件——一个注定要改变历史进程的新国家的诞生。
巴巴拉·W·塔奇曼在这部作品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书写了美国革命,她的笔下不只有华盛顿和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们,还有英军将领罗德尼的挫败与颓丧,法、荷两国出于各自复杂的原因所给予的援助。用乔治·华盛顿的话说,美国“似乎是上苍专门为了展示人类的伟大和幸福而设的”;不过,人类并不如自己所赞颂的那样稳步迈向自由,在真理与无尽的谬误之间,理性所受到的束缚仿佛才是永恒的。
------------------------------------------------------------------------------------------------------------【编辑推荐】
1、本书副标题为“另一种视角下的美国革命”,与其他关于美国革命的历史作品不同,作者着重研究和描写了当时的英国将领,法、荷两国跟英国的旧怨以及对美国的帮助,即欧洲视角下的美国革命。本书开篇即记录了《独立宣言》发表以来,外国首次对美国国旗和独立国地位予以承认的珍贵始末。此外,在书中,作者对海军所起的作用做了新的阐释,刻画了一位极其英勇的乔治·华盛顿,并搜罗了具有决定性的约克镇之役的种种有趣细节。
2、本书对美国革命做出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还原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作者既认可美国革命中光荣而进步的一面,同时她认为美国能取得胜利源于诸多巧合和机缘,这一切都与美国独立前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史有着密切的关联。
3、首次集结出版六部塔奇曼作品《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历史的技艺:塔奇曼论历史》《第一声礼炮:另一种视角下的美国革命》《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使读者得以领略这位历史写作大师的风采。
------------------------------------------------------------------------------------------------------------【名人、媒体推荐】
巴巴拉·W·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
···
以如此准确、富有激情的文字重建这些场景,只是塔奇曼的诸多天分之一。……这是一本令人兴奋的关于人类之贪婪、愚蠢和勇敢的书。
——《人民》
···
她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兼具气势与文采的叙述融合了小细节与大理论,巴巴拉·塔奇曼的作品会继续闪光。
——《休斯顿邮报》
···
紧密交织的叙述,独特新颖的结构。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
巴巴拉·塔奇曼写作的是正统的叙述历史……一本有说服力的书,给我们带来了令人愉快的画面、场景和人物。
——《芝加哥论坛报》
···
令人愉悦……塔奇曼的书中充满了各类掌故和精巧叙述,这使她的作品独异于人。
——《洛杉矶时报书评》
···
出版她的第十本书就好像获得了一个为她放二十响礼炮的机会。所以,为了生发的智慧和获得的愉悦,射击!
——《时代周刊》
···
才华横溢……《第一声礼炮》带着丰富的细节分析了美国革命能够胜利的条件。
——《圣路易邮报》
革命品格 豆瓣
Revolutionary Characters:What Made Funders Different
作者:
[美]戈登·伍德
译者:
周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9
本书通过剖析八位美国政治创建者(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约翰•亚当斯、阿兰•伯尔、托马斯•潘恩)的精神世界,集中探讨了:是“什么样品格使得这些美国的建立者与凡夫俗子区别开来,这些品格又是如何作用于美国政治结构”等重大问题。在作者看来,改变美国的,不是这些创建者拥有的财富或社会地位,而是他们身上拥有美国十八世纪独有的“革命品格”,即“启蒙士绅精神”,这些精神包括理性、宽容、真诚、善良、正直等。本书认为,“革命品格”是一名执政者能否成长为“政治哲学家”的关键性因素,他们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们当时的政治决断,建立了美国政治制度,并持续地对美国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国秩序的根基 豆瓣
Roots of American Order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6
20世纪70年代初,本书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柯克念兹在兹的是,让美国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那些永恒之道,而这些永恒之道就蕴藏在美国和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柯克念兹在兹的是,让美国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那些永恒之道,而这些永恒之道就蕴藏在美国和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
解放的悖论 豆瓣
The Paradox of Liberation: Secular Revolutions and Religious Counterrevolutions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沃尔泽
译者:
赵宇哲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7
- 11
【内容简介】
“二战”后,扎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
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思想家迈克尔•沃尔泽通过分析印度—印度教激进分子、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困境,试图解释20世纪上述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政治趋向。在本书中,沃尔泽发问,为什么这些扎根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未能将其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传承至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把当代世俗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初期在世俗政治方面的成功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支持“美国例外论”的观点,但同时也警告道:如今的美国可能已经不那么例外了。
···
【学者推荐】
迈克尔·沃尔泽天赋异禀,他用自己的雄辩、谦和与道德感将历史上三个难以忘怀的失败故事转化成了悖论与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精彩地发出了再造世俗民主的呼唤,沃尔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希·L.罗森布卢姆,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
在这本颇有新意的书中,迈克尔·沃尔泽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见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解放斗争胜利数十年之后,这些强大的力量杀了回来,与解放运动纠缠。沃尔泽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伊恩·夏皮罗,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教授、麦克米兰中心主任
为什么世俗的解放运动会招致带宗教性质的反扑,这一成问题的潮流是不是无法避免?通过分析阿尔及利亚、印度、以色列,迈克尔·沃尔泽深刻而扼要地回答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玛莎·C.努斯鲍姆,美国著名哲学家
迈克尔·沃尔泽是政治哲学中的巨匠,《解放的悖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入木三分、胆大心细、切中时弊、思想坚定、文笔明快。
——保罗·伯曼,《恐怖与自由主义》和《知识分子的逃亡》作者
民族主义始终是现代政治中一股最强劲的意识形态力量。《解放的悖论》表明:解放运动怎样走到了自身的对立面……当我们的政治充斥着无聊和轻浮时,迈克尔·沃尔泽提醒我们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府学与哲学教授
直指民族主义的核心,就解放运动所塑造的三个社会中最迫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解放的悖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堪称一本最出色的作品。
——泽夫·施特恩赫尔,以色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足以证明沃尔泽“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的卓越地位。
——理查德·沃林,《东风》作者,美国政治思想家
···
【编辑推荐】
◆当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迈克尔·沃尔泽在社会伦理、分配正义、政治革命等领域声名卓著。
◆本书追溯了将阿尔及利亚、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蓝图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作者以晓畅易懂的文字厘清了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在宗教冲突和恐怖武装不断发生的今天,本书也极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二战”后,扎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
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思想家迈克尔•沃尔泽通过分析印度—印度教激进分子、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困境,试图解释20世纪上述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政治趋向。在本书中,沃尔泽发问,为什么这些扎根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未能将其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传承至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把当代世俗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初期在世俗政治方面的成功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支持“美国例外论”的观点,但同时也警告道:如今的美国可能已经不那么例外了。
···
【学者推荐】
迈克尔·沃尔泽天赋异禀,他用自己的雄辩、谦和与道德感将历史上三个难以忘怀的失败故事转化成了悖论与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精彩地发出了再造世俗民主的呼唤,沃尔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希·L.罗森布卢姆,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
在这本颇有新意的书中,迈克尔·沃尔泽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见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解放斗争胜利数十年之后,这些强大的力量杀了回来,与解放运动纠缠。沃尔泽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伊恩·夏皮罗,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教授、麦克米兰中心主任
为什么世俗的解放运动会招致带宗教性质的反扑,这一成问题的潮流是不是无法避免?通过分析阿尔及利亚、印度、以色列,迈克尔·沃尔泽深刻而扼要地回答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玛莎·C.努斯鲍姆,美国著名哲学家
迈克尔·沃尔泽是政治哲学中的巨匠,《解放的悖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入木三分、胆大心细、切中时弊、思想坚定、文笔明快。
——保罗·伯曼,《恐怖与自由主义》和《知识分子的逃亡》作者
民族主义始终是现代政治中一股最强劲的意识形态力量。《解放的悖论》表明:解放运动怎样走到了自身的对立面……当我们的政治充斥着无聊和轻浮时,迈克尔·沃尔泽提醒我们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府学与哲学教授
直指民族主义的核心,就解放运动所塑造的三个社会中最迫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解放的悖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堪称一本最出色的作品。
——泽夫·施特恩赫尔,以色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足以证明沃尔泽“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的卓越地位。
——理查德·沃林,《东风》作者,美国政治思想家
···
【编辑推荐】
◆当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迈克尔·沃尔泽在社会伦理、分配正义、政治革命等领域声名卓著。
◆本书追溯了将阿尔及利亚、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蓝图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作者以晓畅易懂的文字厘清了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在宗教冲突和恐怖武装不断发生的今天,本书也极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帝国的分裂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北美的保皇主义者彼得·奥利弗(Peter Oliver)批评说:“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最胡闹和不自然的叛乱。”
对北美在 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可以用几个量化指标来做一个简单的审视。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税负。以不列颠本土人民在1765年人均税负为100,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纽约、马萨诸塞、马里兰、宾夕法尼亚诸州的税负只在2到4之间(0.1到0.22美元之间)。第二个指标是居民身高。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美洲殖民地新兵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27米,比同期的英国新兵的身高平均要高上7到8厘米。也就是说,几乎在200年前,殖民地人民的身高就达到了现代水平。根据常识,身高反映营养水平,间接反映生活水平。第三个指标是收入水平,1760年代北美人的人均收入是6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20美元)。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家所估算出的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平均每个人损失0.26美元。
无论如何,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本书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1,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2,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首先,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它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其次,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反过来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比如让北美向不列颠议会派出代表,或不列颠与北美组成共主体制,或成立帝国总议会,又或建立一个倾斜式双头帝国,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
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最后,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
总之,本书的观点可总结为:
1.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2.美国革命也是第二次英国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与英国革命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3.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制造着一场总危机,北美人士的抗争是英国抗争运动的一部分。
4.大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存在根本缺陷,这种结构上的缺陷转化成实际的政治对抗。
5.英国统治者无意镇压,北美抗争者无意决裂,但存在循环刺激,恶性升级。
6.在革命/改良的关键时刻,英式保守主义并不胜任。
最后,本书也提出,对美国独立这个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的国家分裂理论的限制(现实冲突视角、情感-心理视角、资源动员视角、政治过程视角等),从变迁、结构、话语、互动等更动态、更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分裂问题。
对北美在 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可以用几个量化指标来做一个简单的审视。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税负。以不列颠本土人民在1765年人均税负为100,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纽约、马萨诸塞、马里兰、宾夕法尼亚诸州的税负只在2到4之间(0.1到0.22美元之间)。第二个指标是居民身高。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美洲殖民地新兵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27米,比同期的英国新兵的身高平均要高上7到8厘米。也就是说,几乎在200年前,殖民地人民的身高就达到了现代水平。根据常识,身高反映营养水平,间接反映生活水平。第三个指标是收入水平,1760年代北美人的人均收入是6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20美元)。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家所估算出的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平均每个人损失0.26美元。
无论如何,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本书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1,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2,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首先,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它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其次,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反过来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比如让北美向不列颠议会派出代表,或不列颠与北美组成共主体制,或成立帝国总议会,又或建立一个倾斜式双头帝国,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
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最后,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
总之,本书的观点可总结为:
1.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2.美国革命也是第二次英国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与英国革命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3.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制造着一场总危机,北美人士的抗争是英国抗争运动的一部分。
4.大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存在根本缺陷,这种结构上的缺陷转化成实际的政治对抗。
5.英国统治者无意镇压,北美抗争者无意决裂,但存在循环刺激,恶性升级。
6.在革命/改良的关键时刻,英式保守主义并不胜任。
最后,本书也提出,对美国独立这个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的国家分裂理论的限制(现实冲突视角、情感-心理视角、资源动员视角、政治过程视角等),从变迁、结构、话语、互动等更动态、更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分裂问题。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豆瓣
Fragments of an Anarchist Anthropology
7.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格雷伯
译者:
许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是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无政府主义做的一个新诠释。格雷伯从人类学的历史出发,尝试勾划出人类学和无政府主义的关系,特别通过探讨实行平均主义的“原始社会”的权力架构、莫斯(Marcel Mauss)的礼物经济,以及他在马达加斯加的田野研究,为我们打开一个走出国家—市场局限的视野。格雷伯书中还探讨了全球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无政府主义的“共识主义”,作为民主的新方向,强调人类学关于权力制衡方面的研究如何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乌托邦的梦想,以及怎样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本书也是对人类学的批判:为何百多年来人类学家掌握了这些田野资料和人文志技巧,却不能为我们指出另一个方向?而这本书便是第一个这样的尝试。
自由与毁灭 豆瓣 Goodreads
Liberty or Death
8.1 (7 个评分)
作者:
彼得·麦克菲
译者:
杨磊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
- 4
法国大革命从未远去。
人类世界在“世界近代”的几个世纪经历了猛烈而持续的变迁,如果把这段历史视作一次火山爆发,那么法国大革命就是那火山口,是波及全世界的种种解放与毁灭之力的原爆点。
《自由与毁灭》用生动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法国大革命全历程的动荡起落。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多重政治-社会危机中爆发,也释放了积蓄多年的底层力量与不满。旧制度、旧文化、封建制度,在一阵如同旋风闪电一般的改革中土崩瓦解。法国大革命没有一贯的领导者,三级会议、国民议会、国民公会、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专政、督政府……每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攸关生死的权力洗牌,是在历史中有无穷回响的政治原则之争。
《自由与毁灭》也用新的历史角度和清晰度呈现这场革命,从浩如烟海的尘封档案中打捞出鲜活的历史记忆,把个人故事与政治大势编织在一起。所谓“革命”,法国的城市、农村、战场、殖民地都在发生什么?不同阶层的法国人又如何适应变革,顺应变革?10年间,革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为许许多多革命者画了肖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革命者有的成了“烈士”,有的成为“叛徒”被推上断头台,也有的发动政变,成了新贵。住在巴黎的巧克力女匠人波利娜•莱昂,在革命爆发时只有21岁,她参加过喜气洋洋的革命庆典,领导过反对国王和支持女权的示威,而在平常日子里她天天排队领取少得可怜的配给面包。黑白混血儿亚历山大•仲马原本注定一生为奴,大革命敞开的机会之门让他能够成为军官,在革命军队里建功立业。……变革降临在所有人身上。
我们至今依然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的遗产之中。它塑造了人类对于好政府、好法律、人的权利乃至人之存在的认识。两百余年来,不断有人宣布法国大革命“过去了”,“完结了”;但又不断有人民要再次探寻法国大革命理念的实现之途,或许也再次经历血与火的考验。《自由与毁灭》在沿袭前人的史学传统和问题意识的同时,也是在新世纪的变革浪潮、全球化、生态意识等背景下写就。这本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标准讲述”。
人类世界在“世界近代”的几个世纪经历了猛烈而持续的变迁,如果把这段历史视作一次火山爆发,那么法国大革命就是那火山口,是波及全世界的种种解放与毁灭之力的原爆点。
《自由与毁灭》用生动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法国大革命全历程的动荡起落。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多重政治-社会危机中爆发,也释放了积蓄多年的底层力量与不满。旧制度、旧文化、封建制度,在一阵如同旋风闪电一般的改革中土崩瓦解。法国大革命没有一贯的领导者,三级会议、国民议会、国民公会、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专政、督政府……每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攸关生死的权力洗牌,是在历史中有无穷回响的政治原则之争。
《自由与毁灭》也用新的历史角度和清晰度呈现这场革命,从浩如烟海的尘封档案中打捞出鲜活的历史记忆,把个人故事与政治大势编织在一起。所谓“革命”,法国的城市、农村、战场、殖民地都在发生什么?不同阶层的法国人又如何适应变革,顺应变革?10年间,革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为许许多多革命者画了肖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革命者有的成了“烈士”,有的成为“叛徒”被推上断头台,也有的发动政变,成了新贵。住在巴黎的巧克力女匠人波利娜•莱昂,在革命爆发时只有21岁,她参加过喜气洋洋的革命庆典,领导过反对国王和支持女权的示威,而在平常日子里她天天排队领取少得可怜的配给面包。黑白混血儿亚历山大•仲马原本注定一生为奴,大革命敞开的机会之门让他能够成为军官,在革命军队里建功立业。……变革降临在所有人身上。
我们至今依然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的遗产之中。它塑造了人类对于好政府、好法律、人的权利乃至人之存在的认识。两百余年来,不断有人宣布法国大革命“过去了”,“完结了”;但又不断有人民要再次探寻法国大革命理念的实现之途,或许也再次经历血与火的考验。《自由与毁灭》在沿袭前人的史学传统和问题意识的同时,也是在新世纪的变革浪潮、全球化、生态意识等背景下写就。这本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标准讲述”。
王权派的革命 豆瓣
The Royalist Revolution: Monarchy and the American Founding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纳尔逊
/
Eric Nelson
译者:
吴景键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9
- 4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美国革命是对英王暴政的反抗。而在这部发覆之作中,埃里克·纳尔逊却指出,“美国国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事实上将自己视为英国议会而非王权的反叛者,驱动他们的是这样一种观念——英国议会僭用了国王独有的专权。在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时,正是上述这些“王权派”投身于论战中,主张将极大的专权赋予行政首脑。而他们所取得的战果是,美国宪法赋予其总统的权力要比此前一百年间任何一个英国国王所能行使的权力还要大。
边缘与中心 豆瓣
作者:
杰克•菲利普•格林
译者:
刘天骄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7
- 8
从1607年第一块英属美洲殖民地的建立,到1788年《联邦宪法》的正式批准,大西洋两岸的不列颠人和美洲人始终面临一个巨大的宪制困境。这个困境用埃德蒙·柏克的话来说就是:强大的主导权力对于维系一个庞大、不相连、极其多样化的帝国是非常有用的,但它究竟该如何与边缘的自由和安全 相协调?
史学泰斗杰克·菲利普·格林研究指出,中心与边缘之间权力分配的难题不仅困扰着大英帝国的治理,还同样考验着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不论是独立革命还是南北战争,历史经验仿佛表明: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权界争议,似乎始终摆脱不了分离、武力或威胁的命运。
【名家推荐】
格林教授的名著《边缘与中心》在学术创见上,应与伯纳德·贝林的《美国革命的意识形态起源》和戈登·伍德的《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齐名。他是跨大西洋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从17世纪英国宪制结构及其演变入手,抽丝剥茧,清楚地梳理出自北美殖民地建立到美国革命前夕这一时段英国政体与殖民地政体之间的“权力”博弈和“权利”消长,凸显了“权力”与“权利”之间极为微妙的转换,不仅为美国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宪政解释,而且也一针见血地说明了早期美国宪政的核心内容。该书见解独到,思想深邃,是了解美国宪政起源与传统的必读之书。——王希(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
历史学家眼中的法律史和法律人眼中的法律史呈现为不同的图景,这种因学科分野而造成的对完整历史的手术化切割妨碍着人们对历史自身逻辑的完整理解。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格林摒弃了门户之见,从约翰•菲利普•里德等法学界的法律史家那里汲取了许多真知灼见,从而对美国革命和建国做出了极富洞见且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勾勒出了宪法形式在革命前后的连续性,分析了这种藕断丝连对于美国建国之后的政治稳定性所具有的意义。在英国本土不成文宪法传统、殖民地宪法传统和英帝国宪法传统这三重结构中,格林敏锐地看到:随着英帝国疆土的拓展,试图加强向心力的帝国宪制对英国本土宪制的核心价值造成了挤压,从而导致殖民地政治力量诉诸英国本土宪法价值的抗争。1787年美国宪法恰是借助联邦制,解决了英帝国着手发展但未及完成的宪制构想。制度因革,损益可知,本书堪称英帝国史、美国建国史和法律史领域的一部杰作。——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对习惯于将美国革命理解为一场巨大历史断裂的读者来说,格林提供的是相当新颖且引人入胜的历史连续性叙事。他将帝国史的眼光贯穿始终,证明了北美殖民地镶嵌在大英帝国的宪法结构之中,并受到帝国内部宪法争论的深刻影响,甚至革命与立宪的制度想象也深受这一背景的影响,并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共和帝国”。——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大法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史学泰斗杰克·菲利普·格林研究指出,中心与边缘之间权力分配的难题不仅困扰着大英帝国的治理,还同样考验着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不论是独立革命还是南北战争,历史经验仿佛表明: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权界争议,似乎始终摆脱不了分离、武力或威胁的命运。
【名家推荐】
格林教授的名著《边缘与中心》在学术创见上,应与伯纳德·贝林的《美国革命的意识形态起源》和戈登·伍德的《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齐名。他是跨大西洋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从17世纪英国宪制结构及其演变入手,抽丝剥茧,清楚地梳理出自北美殖民地建立到美国革命前夕这一时段英国政体与殖民地政体之间的“权力”博弈和“权利”消长,凸显了“权力”与“权利”之间极为微妙的转换,不仅为美国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宪政解释,而且也一针见血地说明了早期美国宪政的核心内容。该书见解独到,思想深邃,是了解美国宪政起源与传统的必读之书。——王希(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
历史学家眼中的法律史和法律人眼中的法律史呈现为不同的图景,这种因学科分野而造成的对完整历史的手术化切割妨碍着人们对历史自身逻辑的完整理解。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格林摒弃了门户之见,从约翰•菲利普•里德等法学界的法律史家那里汲取了许多真知灼见,从而对美国革命和建国做出了极富洞见且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勾勒出了宪法形式在革命前后的连续性,分析了这种藕断丝连对于美国建国之后的政治稳定性所具有的意义。在英国本土不成文宪法传统、殖民地宪法传统和英帝国宪法传统这三重结构中,格林敏锐地看到:随着英帝国疆土的拓展,试图加强向心力的帝国宪制对英国本土宪制的核心价值造成了挤压,从而导致殖民地政治力量诉诸英国本土宪法价值的抗争。1787年美国宪法恰是借助联邦制,解决了英帝国着手发展但未及完成的宪制构想。制度因革,损益可知,本书堪称英帝国史、美国建国史和法律史领域的一部杰作。——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对习惯于将美国革命理解为一场巨大历史断裂的读者来说,格林提供的是相当新颖且引人入胜的历史连续性叙事。他将帝国史的眼光贯穿始终,证明了北美殖民地镶嵌在大英帝国的宪法结构之中,并受到帝国内部宪法争论的深刻影响,甚至革命与立宪的制度想象也深受这一背景的影响,并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共和帝国”。——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大法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法国大革命讲稿 豆瓣
Lectures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克顿
译者:
姚中秋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本书是作者担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教授之时,于1895-1896、1896-1897、1897-1989、1898-1899学年授课所用,其后由其弟子整理出版。阿克顿本人生前曾以其不完善为由拒绝出版本讲稿,阿克顿的多个文献目录中亦未收入本讲稿。但其重要思想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叙述极端稀缺的情况下。而且,本书具有阿克顿著作的典型风格:渊博而无滞涩,机智而不卖弄,叙述流畅而逻辑清晰,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相信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国读者,会从中获得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