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
拷问法国大革命 豆瓣
La Révolution en questions
作者: [法] 雅克·索雷 译者: 王晨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5 - 3
长久以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直被禁锢在意识形态的坚冰中:完全的赞美或彻底的憎恶成了看待它的两种思维定势,而关于它的神话则世代流传。
半个多世纪之后,法国政治生活的变化以及大量学者的工作为这段历史带来了新的视角,它不再被过度地神圣化或妖魔化。著名近代史专家雅克•索雷展现了这些新颖的观点及其引发的争议,他洗清了覆盖于大革命之上的意识形态尘垢,让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以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
正如理查德•伯恩斯坦在《纽约时报书评》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版封面文章上说的:“索雷的拷问,问对了方向。”
借由一种开门见山的问答形式,本书为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发展、影响,以及人们于此所做的激烈争论,提供了一个概览。革命为何会发生?是否受法国民众支持?是否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它是否遵循着一个可预见的进程?它如何为拿破仑的崛起铺平道路?它对现代世界和后世革命的影响又是如何?雅克•索雷教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
从未有过比法国大革命更伟大、更源远流长、更酝酿成熟但更无法预料的历史事件。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法国大革命既使20 世纪的欧洲成为一个革命的欧洲,又使其成为一个无休无止的反革命的欧洲……大革命几乎像圣经似的瞩望着20 世纪。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本书包含了关于法国大革命所有你想知道和所有你想问的事。索雷知道有一个法国经历了大革命,另一个法国则只是从中幸存下来。他的论证方式绝无偏袒。阅读其文字实属一种享受。
——尤金•韦伯(Eugen Weber)
一本卓绝的作品。对大革命感兴趣的读者应该人手一本。
——《历史》(L’Histoire )
2021年3月9日 已读
这本大综述,基本没跳出傅雷“侧滑论”和科本等人抠细节的框框,证的过程也不算严谨。对我唯二的价值是:1.点出了大革命时期文官制度的自主生长,以及与政治力量的结合,很受启发;2.对大革命时期沉默者的关怀;3.承认法国大革命开创的原则,及其作为现代政治的起源。
2021年3月9日 评论 锁扣 - 这本大综述,基本没跳出傅雷“侧滑论”和科本等人抠细节的框框,证的过程也不算严谨。对我唯三的价值是:1.点出了大革命时期文官制度的自主生长,以及与政治力量的结合,很受启发;2.对大革命时期沉默者的关怀;3.承认法国大革命开创的原则,及其作为现代政治的起源。 把它作为法国大革命主题阅读的收官之作,也算没走眼。接下来我要好好吐槽了: 当资产阶级开始诋毁法国大革命时,就是这个阶级彻底堕落的节点。因此,相比“历史的终结”,我更认为,1989年纪念大革命200周年才是“终结”——“荣获”论战最大赢家的“孚雷们”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大烟花下红光满面,也在苏修的大尸体上油光满面,共同照映出这个阶级最后的狂欢。 当读到“他们对资本主义法则的无视缘于其在道德上和说教中,坚持认为国家机构负有培养‘公共良知’的责任”时,我竟气得开心起来,因为对古典共和精神的背叛,则是这个阶级数典忘祖、自掘根脉、自甘堕落的表征,他们连革新、向善、追求美德和超验正义的勇气都丢啦!还美其名曰法则、人性,獐头鼠目连基督圣徒都不如。 大革命是勾连上升期资产阶级和我们的唯一一把锁扣,这个锁扣不仅仅体现在法国大革命“创世论”和俄国十月革命“先锋说”上,更体现在其蕴含了直接动力、意识形态、文化符号、思维方式等宝贵共鸣。只是这个阶级决绝分手,让“最高主宰”不再眷顾。把彼岸拉回此岸、重建人间天国的锁扣,被新时代的“最高主宰”——人民及其先锋队掌握。唾骂者无能狂怒,它们可能忘了:200多年前,锁扣就在它们自己手中。 (P343,错别字“时”→“是”。)
启蒙 法国 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降临 豆瓣
The Coming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作者: (法) 勒费弗尔 译者: 洪庆明 格致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以对社会阶层的组成和行为的分析为基本结构,令人信服地指出:法国大革命可以被重构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革命——贵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民众的革命和农民革命,它们以各自的原因引发了革命行动,但又彼此重叠并汇流到一起,共同构建了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作者在书中对法国旧制度灭亡的病因诊断业已成为大革命起源的经典诠释。他对法国大革命缘起的叙述全面细致,逻辑清晰,对当时法国国内各个阶层也有深刻剖析,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这段历史。
2020年7月26日 已读
“我痛恨基于仇恨的压迫”。此书于我最大的帮助有四,一是给维护“人权宣言”以弹药,这也是全书最精彩、最令人动容的部分(特别是第五章“回顾和前瞻”部分和结语,具体不展开)。二是对反动集团的抽挞,比如高等法院的嘴脸、贵族们在农村全方位盘剥。三是帮我洗洗眼,展现一位学者合格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英美某些傻逼们逼仄的格局、散乱的思维和孱弱的叙事。四是勒费弗尔对民族、大众和青年那颗灼热的心。
三农 法国 自由 阶层 青年
法国革命史 豆瓣
作者: (法) 勒费弗尔 / Georges Lefebvre 译者: 顾良 / 孟湄 商务印书馆 2010
《法国革命史》从革命前的欧洲局势写起,到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结束,叙述了1789到1799年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作者从社会、经济、法律、宗教、赋税、土地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深刻地挖掘了这次革命的社会史和经济史。内容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法国革命史》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
2020年11月7日 已读
9月同时对比看米涅和勒费弗尔的《法国革命史》,先看完后者。书中最精彩部分在最后一编的前两章,而全书的优点在于欧洲和大西洋视野宽阔。书中观点大多点到为止,文笔也不如1939年时老练,但此书对我最大的作用,在于展开了热月政变后的大革命走向。原先过分聚焦于启蒙时期到1794年,在个人偏狭的革命视野中,随着罗伯斯比尔的陨落,大革命的时间仿佛加速一般,从督政府迅速跳到执政府和拿破仑,内外两条线对大革命的影响,终于在这里被填补了。
启蒙 法国 纵横 革命
美国政治 豆瓣
作者: [美]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先萌奇 / 景伟明 新华出版社 2016
塞缪尔•亨廷顿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知名和最受推崇的政治学者。
本书是以美国为背景对政治观念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问题作答。作者考察了自由、平等的美国理想承诺与美国政治真实表现之间的持续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美国人对权威的敌视态度,解释了政府运作的真实机理,提出了改革运动形成的新理论。本书旨在设定一条考察美国政治的路径,凸显那些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提供一个研究视角,从某个角度解释美国何以既有如此之广的政治共识又有如此之大的政治冲突。
如作者本人在书中指出的:“这本书旨在提出思考美国政治的一种方式,强调某些时常被忽视的因素,并提供一个解释的视角,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美国既有如此多的政治共识,又有如此多的政治冲突。”
本书曾获美国出版协会最佳社会科学著作奖,是了解美国政治的必读学术经典。
2020年11月29日 已读
先说缺点:最后一章规范冲动过强,屁股很歪;全书车轱辘话太多。再来说说优点:“道德主义→犬儒主义→冷漠自满→自欺欺人”的逆时针演进模型精妙,解释力也不错,且话不说满。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要想击溃这个值得尊敬的伟大对手,可以诱导继续撕裂其道统和治统的裂缝,令其丧失“霸王道杂之”的平衡,从而实现“政治理想的幻灭和政治机构的无效”,将这一政治实体和所谓的民族“一起推回了自然状态”,这就是阳谋。但令人后怕的是,我们的命门在于精英化的中坚力量的消逝和折损,韧性可能还比不上对手呢。
割裂 政治哲学 美国 革命
法国革命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depuis 1789 jusqu'en 1814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涅 译者: 北京编译社 商务印书馆 1977 - 9
《法国革命史》内容简介:米涅的《法国革命史》提出了新颖看法,震动了舆论界。它明确指出:法国“革命不可避免”。米涅在此书中以阶级斗争观点叙述了法国历史的巨变。他认为中世纪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法国革命所经历的时期“就是构成法兰西民族的几个阶级争夺政权”的年代。“两个敌对阶级在准备国内战争和国外战争。”米涅尖锐批判封建制度,认为“不可能回避革命”,第三等级与封建贵族之间必然展开生死搏斗。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阶级斗争。作者看到了这场斗争的历史意义,他指出:“斗争既已开始,必定是某种制度的胜利。”“在革命时期,旧社会被摧毁了,而在帝国时期,则建立了新社会。”
2020年11月25日 已读
后革命时代,不忍直视。读史从未有如此强烈的情景感。从罗伯斯庇尔陨落开始,热月政变后一系列细节都指向了大革命的落寞,雅各宾派的悲凉、平民派的挣扎,仿佛在听枯坐疯子的喃喃自语。情绪终于在牧月巴黎平民运动一蹶不振,以及罗默等6人高喊“共和国万岁”传递同一把刀相继自杀时,控制不住了。“我们的子孙将不会受我们这样的痛苦,他们将要在我们的墓地上跳舞,笑我们当日的无知”。革命只能以这种殉道方式终结,给人间留下白茫茫一片和一具具尸体、一个个行尸走肉。
法国 革命
英国激进主义与法国大革命 豆瓣
作者: [英]哈里·狄金森 译者: 辛旭 2016 - 7
本书主要关注近年来史家在这一领域一些争论激烈的问题,譬如:1790年代的激进团体与早期改革者有多大不同?为何“反动势力”会成功,政府的镇压在这种“成功”中起了多大作用?“革命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存在?1800年代早期复兴的激进主义究竟有何种特征?此次是作者首次授权出版的简体中文版。作者在中文版中增加了部分内容以充实论证和思考;同时,还将增加大量英文版未曾使用过的图像,不但会增加读者的兴趣,也是图像证史的实践。有感于目前中国思想界以及社会的多样性,作者还会增加特为中国读者写作的前言,希望他的思考与感知能对中国读者有所启益。
2020年12月18日 已读
妈的,看完尽学了怎么镇压革命和激进群体。英当局和保守群体的“组合拳”在当时确实厉害:现实方面,以法律+行政手段镇压;观念方面,内容上陈利害+污名化,形式上大水漫灌+通俗化,把孤立、幼稚的激进主义分子死死压制。此外,还嗅到了一丝大革命“创世说”和十月革命“先锋论”的草蛇灰线:保守主义者惧怕法国三色“搅乱”“文明”欧洲世界,和100年后惧怕俄国红色“蹂躏”“文明”大西洋两岸,一个吊样。这种起源神话的嫁接,不是仅仅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一厢情愿,也来自反革命者的不寒而栗。
法国 英国 革命
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耶斯 译者: 冯棠 译 / 张芝联 校 商务印书馆 1990 - 3
作者西耶斯(1748—1836),法国革命家和立宪派理论家。本书收录了两篇论文:《论特权》和《第三等级是什么?》。《论特权》集中揭露了特权阶级的垄断性和寄生性,以及特权的弊端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等级是什么?》回答了第三等级是什么、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以及第三等级要求什么三个问题。这两篇文章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引发了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彻底决裂,促进了1789年6月国民议会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废除。该书是西耶斯的代表作,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021年5月30日 已读
总体上,这本革命小册子牵涉的启蒙概念和资产阶级夺权野心略显驳杂。有很多革命的共通点和闪光点:如对特权等级的杀人诛心论值得全段背诵(p23);又如,擅长营造二选一的极端革命语境(p73)……总之,革命豪言太冲,幼稚的资产阶级完全不给自己掌权后留后路,徒留这么多道德武器给它的反对者们。当然问题也不少:如,为了破解“主权在民”和“委托-代理”在宪法创制中的裂隙,推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特别代理”;又如,在批判特权阶级的时候,把文官集团排除在外,可能是西耶士自己为日后进入第一帝国服务埋伏笔吧。
政治哲学 檄文 法国 阶层 革命
汉密尔顿传 豆瓣
Alexander Hamilton
9.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恩·彻诺 译者: 张向玲 / 高翔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6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人生跌宕起伏。他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制宪会议、又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参与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体制的建立。这既是一篇扣人心弦的个人故事,也是一幅美国成长的全景画面。他对美国的影响,恐怕要比许多总统还要深远。汉密尔顿集思想家和实干家于一身。他和詹姆斯·麦迪逊是美国制宪会议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作品《联邦党人文集》堪称美国宪法精神的经典诠释。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和新政府架构的主要建筑师,汉密尔顿设计了能让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平稳运转的整套机制,包括政府预算体系、国家长期债务体系、联邦税务制度、中央银行、海关系统和海岸警卫队。凭借这些举措,他为“行政能力”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如果说是杰斐逊谱写了美国政治论述的必要华丽诗篇,那么可以说是汉密尔顿拟就了美国的治国术散文。汉密尔顿被称为美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先知。
2022年12月29日 已读
对汉密尔顿最初印象,正是《联邦党人文集》中他对希腊、罗马史信手拈来,当时颇为惊异。因政治立场和联邦主义者相近,本能地对汉密尔顿更加亲近;加之汉密尔顿的系统性思维、制定规则天赋、文字秘书出身、激情敏感悲悯冲动性格等标签与我暗合,就更加偏爱和同情这位开国者。制宪时的激扬,以及建政后银行、信用、关税、制造、常备军等制度设计表现出的前瞻性,都给我提供了不少素材。在絮絮叨叨的文字中感受汉密尔顿落幕前被边缘化的悲凉, 还生出了兔死狐悲之感。但是,作者对主角倾向性,和对杰斐逊、麦迪逊的明暗贬低,都太过明显,无关紧要的细节冲淡了主题,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
月旦评 美国 革命
大革命与现代文明 豆瓣
作者: S.N.艾森斯塔德 译者: 刘圣中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2 - 8
S.N.艾森斯塔德所著的《大革命与现代文明》运用比较历史和比较文明分析方法研究了当代世界历史社会变迁的文化结构和历史过程之间的互动.关注了不同现代化和革命过程的内部张力和矛盾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大革命产生与发展背后的文明和历史环境、大革命与多样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大革命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研究。
《大革命与现代文明》的主题涉及社会变迁、现代性和文明的广泛内容;现代政权中革命象征主义的命运和动力,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现代性文明过程中的各种动力和变革模式。
2021年6月30日 已读
气得肝疼。
2021年6月30日 评论 三流+二流=末流 - 这是一本三流学者翻译二流作者的典范。本书唯一的亮点就是一级标题无可挑剔,仅此而已。核心观点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只有轴心文明才能孕育大革命,只有大革命才能反作用于轴心文明。为什么轴心文明有这样的底蕴呢?因为有把彼岸拉回此岸的积累。加之资源和精英溢出,产生了大革命。 除此之外,全书还有什么价值呢? 作者最大的问题是“不准”,表现为概括能力极差,且多是用后话补前话,看似严谨、实则无能;译者最大的问题是“不懂”,因而总是用直译和复杂句式掩盖迷糊——气得肝疼。
现代化 革命
资本家怎样剥削和压迫工人 豆瓣
作者: 黄静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 - 4
2023年1月4日 已读
框架清晰、浅显易懂、案例详实、适当提炼。
2023年1月4日 评论 “青年化”阐释 - 我们常说要做好党的理论“青年化”阐释,怎么阐释?我想这本书就是比较好的范本——框架清晰、浅显易懂、案例详实、适当提炼,这不比用学术黑话包装空洞的文字垃圾好太多? 所谓框架清晰,是指虽是普及读物,且对象是当时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青年朋友,但基本逻辑不含糊,原始积累—增殖扩张—人的压迫—当下罪行,一气呵成;所谓浅显易懂,是指三言两语就把资本原罪、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讲清楚,不搞那些故弄玄虚和弯弯绕;所谓案例详实,是指占有大量生动且真实的素材,人和事信手拈来,一具体就深刻,让人读得下去、读得进去,佩服不已;所谓适当提炼,是指不过多地讲大道理、大讲道理,每一部分结尾时简要概括提炼一下,照顾对象特点、也符合记忆规律。 在这本小册子中,最令我头疼和汗颜的,是它蕴含了不少宝藏需要反问我们自己,均涉及“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问题,比如怎么看待“第二共和国”的剥削和发展?怎么区分管理手段和阶级取向?怎么自醒我不是“剥削阶级所豢养的保镖”?
启蒙 战斗 革命
“中间地带”的革命 豆瓣
9.2 (18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5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军绅政权 豆瓣
作者: 陈志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本书为北洋军阀史研究的经典论纲性著作,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军绅政权的形成及军阀时期社会的种种变迁,重点讨论了政治的离心力、军阀的地区与派系斗争、宪法与传统、财政与军费等问题。作者认为,1895年以前,中国是绅军政权,这之后到1949年以前,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因为派系与地区两方面的矛盾,不能统一中国。在思想上,他们对近代文化最大的让步不过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行动上,互相混战,横征暴敛,摧残新兴事业,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太平天國之秋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作者: Stephen R. Platt 史蒂芬.普拉特 译者: 黃中憲 衛城 2013 - 5
十九世紀中葉,東西兩半球各自發生了一場大規模內戰。西半球那場發生在崛起中的美國,東半球則發生在日益衰頹的中國。而當時的全球霸權英國,則在其間發揮了關鍵性影響。
大清帝國這場內戰,臺灣稱為「太平天國之亂」,共產中國則視之為革命或農民起義。奇特的是,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洪秀全是當時中國為數極少的基督徒,他在屢試不第之後崩潰癱軟,斷斷續續做異夢四十天,數年後宣稱自己是上帝的第二個兒子,並開始領導宗教運動,隨後轉為政治軍事運動。
鴉片戰爭後,中國已嵌入全球貿易體系中,西方列強的外交與軍事力量對清廷或太平天國更有一定的影響力。西方各國的輿論甚至國會內部,對於是否干涉這場戰事各有看法,但才剛攻進北京並放火燒掉圓明園的英國最後卻選擇幫助滿清朝廷。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人物伊藤博文便認為,英國介入使得清廷多活了五十年,因而加大後來的動盪程度,並推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作者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切入,特別著重英美各國在外交與軍事上對太平天國戰事的影響,而不流於誇大。除了組建湘軍的曾國藩之外,也側重介紹了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他為太平天國提出的「資政新篇」可說是中國第一套現代化綱領。本書於二○一二年獲頒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歷史著作獎。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施密特 译者: 徐向东,卢华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欢声对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腹地的构建 豆瓣
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 Stat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Inland North China, 1853-1937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译者: 马俊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名人推荐
彭慕兰对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洞察,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丰富面貌。这部作品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蓬勃的经济增长发生在沿海核心地区,而与此同时,内陆地区则一直维持着贫穷与被“牺牲”的处境,并成为孕育共产革命组织的土壤。
——周锡瑞(Joseph Esherick)
这是一部令人瞩目、立意新颖、富有想象力的重要著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它阐释了老问题、新方向。老问题是关于国家层面:我们怎样去理解一个崩溃的国家政权以及由此代替它的“现代化”国家?怎么样去理解“帝国主义”带来的影响?新方向是地方和区域在此过程中的转变。
——曼素珊(Susan Mann)
◎媒体推荐
彭慕兰对中国北方区域的“经济之死”作出了意义非凡的研究。“黄运”,是一个未经“官方”命名,但自20世纪初就开始“死亡”的特定区域,人口1500万,涵括河南、山东西部等与黄河相交之地。19世纪曾是中国北方核心区域的一部分,随着来自国外的压力和影响与日俱增,国内面临的挑战和回应使得这一地区越来越“边缘化”。彭慕兰通过详细的解析,将这一图景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The China Journal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它可以作为关于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经济的重要著作。彭慕兰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The China Quarterly
~~~~~~~~~~~~~~~~~~~~~~~~~~~~~~~~~~~~~~~~~~~~~~~~~~~~~~~~~~~~~
费正清奖获奖作品,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彭慕兰成名之作
本书荣获1994年费正清东亚研究最佳著作奖,该著作一上市就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学界内外一致好评。彭慕兰凭着扎实的历史素材、敏锐的研究视角,从社会、经济等方面全面论述1853—1937年这一时段黄运地区的风云变幻。
2017 年全新修订,精善呈现加州学派领军人研究心血
原译者马俊亚全新校译修订,内容更为精善,全面展示加州学派领军人学术风采。
~~~~~~~~~~~~~~~~~~~~~~~~~~~~~~~~~~~~~~~~~~~~~~~~~~~~~~~~~~~~~
史料丰富,眼界开阔:“人为”打造出来的贫穷腹地
本书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1853—1937年间,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其原因进行探索。
作者在书中描绘了华北内陆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等一带当时的社会情形,包括对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进行了全面描述,同时将当时华北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作对比。他认为华北内陆在这段时期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迹象。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波澜壮阔的华北内陆生态群像,更是运用了社会学理论、历史地理学、社会区域理论等多重视角,分析了华北内陆衰败的原因。他指出,在国家退出了对地方社会的经济以及政策扶持沿海地区的大背景下,此时的华北内陆又遇上战乱和自然灾害,衰败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内陆腹地并非生来“落后”,这一局面更多地是由国家政策以及时局造成。
彭慕兰的学术关怀恳切、史料搜集整理之功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部作品的主要论点在当下读来依旧常读常新,发人深省。
书斋里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朱学勤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收录的是自由主义学者朱学勤的随笔和一些性学术文章,坦白说他的随笔价值要比其学术类文章价值大。朱学勤是最善于用优美而激情的文笔将其思想表达出来的学者,但激情是一把双刃剑,在捉住他人“马脚”的同时,自己也未免露出“猪蹄”。相反他的随笔,如《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等类名篇,怎么咀嚼都不觉烦厌。但若你只是通过此书寻找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心路轨迹或者在字行间发展出哪套“自由主义”理论,那本书的价值无疑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以本书作为一个偏角,引入 “人文精神”讨论、左右之争等90年代中后期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一些大事件,了解把握其的轮廓,逆游而上找出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的延迈,顺流而下理出其发展脉络,我想应该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因为在所有的这些事件中,朱学勤都是一个主要的在场者和言说者--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思考法国大革命 豆瓣
Penser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作者: [法] 弗朗索瓦·傅勒 译者: 孟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思考法国大革命》是傅勒1978年出版的,此书是法国大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严格说来,《思考法国大革命》由四篇论文组成,分做上下篇。上篇相当于总论性质的导言,勾画了一种概念史的方法,其中心观念是在大革命史中引入批判理论。下篇是对两份历史文献(托克维尔和古参)的解读。傅勒提出结束对历史记忆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虚幻性东西的崇拜: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应当给法国大革命打上日期并收进档案。此论一出即引发史学界地震一般的连锁反应。
《思考法国大革命》重评二百年来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阐释,有力论证了时代变迁与对法国革命的评价的微妙关系,推动法国史学界转向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证研究,摈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法国大革命所采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态度。自1800年以来,法国及欧洲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思考和评说。各时代的史家对法国革命的研究固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也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政治的印记。《思考法国大革命》细致梳理法国革命史论线索,是此领域中正本清源之作。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豆瓣
9.1 (18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原则与妥协(增订版)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王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原则与妥协》旨在为四百年来美国宪政的精神与实践提供一种大跨度的历史叙事,从“权力”“权利”及二者的“互动”着眼,讨论美国宪法原则的起源和变化,梳理其发展的动力与机制。作者提出,在不危及作为立国之本的核心原则的前提下,不同利益集团藉由谈判和“妥协”,在宪法的原则与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使之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需要,这正是美国宪法的生命力所在。
本版新增20万字,集中于观察和探讨“9·11”之后十余年中美国宪政的新发展,既有因“金钱政治”和“种族政治”等传统问题出现的新挑战,也有反对恐怖主义的国家安全措施对公民自由造成的新影响,以及福利权、医保权和同性恋者平等婚姻权等数种“新公民权利”带来的新困境。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近十年来的研究与思考,为美国宪政史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 豆瓣
The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1776-1787
作者: [美] 戈登·S. 伍德 译者: 朱妍兰 译林出版社 2016 - 6
独立战争拉开了美国革命的序幕,与此同时,美国国父们也开始了思想上的探索与交锋。如何防止政府权力的专断和扩张,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如何防止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侵害,对民选代表的权利加以提防?革命一代的美利坚人不仅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政治体制,而且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政治观念,这是许许多多的政治人物行动和思考积累的结果。《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1776—1787》记录了从《独立宣言》的发表到联邦宪法颁布的十余年间各种思想在美利坚社会的碰撞,揭示了美利坚人思考政治的方式,展现了美国革命时期政治文化变动的宏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