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ana - 标记
未来城市与花哨西装 豆瓣
Futuristic Violence and Fancy Suits
作者: [美]贾森·帕金 译者: 营政 2022 - 4
佐伊·阿什发现自己的脸出现在摩天大楼表面的巨型直播屏幕上。
她正在被悬赏捉拿。似乎每个人都在盯着她看。
想要消失在塔布拉拉萨的人群中不是一件容易事。
这座在沙漠中拔地而起,由超级富豪建造的新城市,
人人可佩戴微型摄像机,随时连入开眼网络观看一出好戏。
为逃脱这场强者追捕弱者的杀戮游戏,
佐伊不得不依靠塔布拉拉萨中一群身穿西装的人,
他们的花哨西装似乎是这个混乱都市中的唯一秩序,
然而,她必须学会应对一切接踵而来的危险。
本书是美国惊悚、科幻小说家贾森·帕金所著的科幻讽刺小说。故事发生在21世纪不远的将来,一座极端资本主义、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城市。这里的城市景观、信息技术、社交媒体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仍是一个可以辨认的未来,然而却在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滑向黑暗深渊。这,会是我们经历的未来世界吗?
——————————————————————————————
★美国畅销书《最后约翰死了》作者、著名“脑洞作家”王大卫(贾森·帕金)作品初次引进
★英剧《黑镜》式科幻讽刺小说,美国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获奖作!
★21世纪近未来科幻,一场高科技新兴城市的欲望游戏,一个对当今世界的尖锐寓言
★2021年美国亿万富豪、前沃尔玛总裁宣布拟打造一座名为Telosa的沙漠新城,本书中的未来城市即将成为现实?!
★诙谐、好读、犀利、有趣,看电影般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莱妮•泰勒郑重推荐,盛赞小说开头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 最佳科幻小说
★畅销书《未来呼啸而来》《创业无畏》作者史蒂芬•科特勒,中国女极客、科技达人娜奥米•吴倾情推荐
★影视剧集由《纸牌屋》《黑钱圣地》《利刃出鞘》《极盗车神》制作公司操刀,正在改编中!
★《纽约时报书评》《纽约书评》《书单》《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等媒体好评推荐
★未来可能是明媚的,也可能是邪恶的,但总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
————————————————————————————————————
适时的幽默,爆炸性的刺激,聪明的主题,让这本书非常有趣。推荐给所有的科幻小说读者。——《书单》
《未来城市与花哨西装》有着鲜明而精彩的故事背景:极端资本主义、不受管制的沙漠城市塔布拉拉萨,展现了如《第五元素》中的混乱城市,《雪崩》中的社会崩溃,赛博朋克漫画《跨大都会》中的阶级意识,是对城市上层阶级和社交媒体偷窥欲的精准批判,对社会轨迹的犀利讽刺。——Player.One网站
这本书让我们走进了一个人类可能将会经历的未来世界。——Flickering Myth 网站
贾森•帕金了解流行文化的脉搏、当前的社会趋势,以及两者会如何变得荒谬,将文明带到它不该去的地方……有趣、野蛮、滑稽、发人深思,《未来城市与花哨西装》具有高度的娱乐性,每一页都值得翻开。——《纽约图书杂志》
贾森•帕金在这部小说中毫不掩饰地讽刺一切……对现代社会的公然嘲讽甚至盖过了一个巧妙且深思熟虑的情节——一个年轻女子在逆境下的成长和生存。——《出版人周刊》
2022年7月3日 想读
文本盗猎者 豆瓣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8.8 (53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郑熙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2022年6月27日 想读
致渐行渐远的朋友 豆瓣
作者: [日] TBS广播电台“RHYMESTER宇多丸的Weekend Shuffle” / [日] TBS广播电台“After 6 Junction” 译者: 袁舒 2022 - 4
好久不见,你好吗?
从十几岁的少年到四五十岁的中年,60个普通人关于老友的回忆
甜蜜或苦涩,内疚或感激,不解或释然,久别重逢或老死不相往来
一幕幕让人会心一笑又无奈叹息的悲喜剧
※六款悄悄话信封随机掉落其一,开启关于ta的回忆
------------------------------------------------
★内容介绍
恋情会结束,但友情不会。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人会变化,人与人的关系也时常发生改变,很多曾经亲密的朋友数年后渐渐少有来往,很多朋友只能陪伴人生一程。
“渐行渐远的朋友”是日本TBS广播电台由RHYMESTER宇多丸主持的两档节目“RHYMESTER宇多丸的Weekend Shuffle”和“After 6 junction”中的热门听众投稿专栏。本书收录了其中60个来自普通人的关于“渐行渐远的朋友”的故事,投稿者有谈及小学时代朋友的十几岁少年,也有回忆打工同伴的四五十岁中年人。人际关系的变化也是成长、做出人生选择的过程,这些经历令我们产生共鸣,同时从中看到生活本身的丰富性。
------------------------------------------------
★编辑推荐
这不是可以轻轻松松笑谈的“黑历史”
回忆的闸门一旦打开,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我很想你啊,是不是以前我做的哪些事情让你不高兴了?”
“现在见面会很尴尬吧,估计也没什么话题可聊了。”
“时隔近十年的短信,竟是婚礼的邀请。太唐突了。”
“不说别的,先把一万块钱还我,再谈其他。好吗?”
“都是过去的事了,我已经忘了。”
“学生时代潇洒帅气的S,已经从我的心中消失不见了。”
“我梦到的情节,全部是想要和他们一起创造的未来。”
“在我最不如意的时候,他啊,只有他一个人陪在我身边。”
“喂,别变成奇怪的人啊!”
“我衷心希望你一切顺利!”
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有些话反而无法轻易说出口
有些人活跃在你的朋友圈却失联很多年
来自他人的讲述,或许可以帮你续写自己的故事
※随书附赠“悄悄话”信封,写下你想对朋友说的话,让鸽子带给ta或封存树洞
2022年6月13日 想读
中亚行纪 豆瓣 Goodreads
SOVJETISTAN
8.3 (2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 / Erika Fatland 译者: 杨晓琼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5
欧洲十大新声音|韦塞尔奖|爱德华•斯坦福最佳旅行作家入围|挪威书商非虚构奖
亚历山大的军队将吉尔吉斯斯坦的胡桃木带回欧洲,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雅格诺布谷,人们还在使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用语——古雅格诺比语,生活遵循着另一种时间节奏。然而这五个国家一直被随意归为一个地区:先是作为亚洲到波斯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广阔地带,又被视为俄罗斯和英国大博弈的舞台。从里海之滨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东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最远的边境线。
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踏上一段即使是最老练的环球旅行者也很少涉足的旅程,探索五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国,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法特兰穿越土库曼斯坦这个多数世人被禁止进入的国家,前往哈萨克斯坦巨大而荒凉的核爆试验地,在干涸的咸海岸边遇到中国的捕虾人,还遇见自二百年前在吉尔吉斯斯坦平原上生活的德国门诺派教徒。她背包走遍了每个共和国的角落,将这五个中亚国家现在和过去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完整介绍给读者,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中亚行纪》是一部“穿越中亚的奥德赛”,一位青年人类学家的探索之旅。
*后苏联时代下年轻的中亚国家的现状以及地处俄罗斯文化圈中人民的选择
“当她带我们回到过去时,这些地区的复杂与美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这五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各自拥有不同的人文与地貌,远在苏联之前就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尽管这五个国家在许多方面都颇为不同,但它们拥有共同的起源与命运:从1922年到1991年,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都是苏联——那个在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型社会实验——的一部分。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青年人类学家筹备多年,当代关于中亚五国现状观察ZUI全面的非虚构杰作
作者埃丽卡•法特兰花费数年时间研究,两次进入中亚旅行采访,包括土库曼斯坦这个少有人被允许进入的国家。她在穿越哈萨克斯坦的火车上和陌生人一起喝伏特加吃鱼子酱,参加塔吉克斯坦农村的婚礼,亲眼见到土库曼斯坦总统参加赛马的惊心动魄的瞬间。从沙漠到草原,从农田到雪山,从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古老城市到新兴都市,一路上与导游、卡车和出租车司机、年轻母亲、考古学家、火车上的乘客、德裔门诺派教徒、移民官员和电视记者交谈。详细记录了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有一席之地的突厥民族的国家化现状。形成了这部结合游记、历史与社会学调查的非虚构杰作。
*深刻的风土人物观察记录,深入当地生活,关注女性处境
在土库曼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一夫多妻盛行;塔吉克斯坦有大量男性前往俄罗斯工作,他们有不少在当地再婚取了俄罗斯老婆,抛弃家乡的妻子;吉尔吉斯斯坦更有恶名昭彰的“绑架新娘”传统,年轻女性被强掳上车并被迫结婚……作者通晓包括俄语,能与当地人充分沟通,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二十一岁的萝扎是在一天晚上从化妆品店下班回家的路上被绑架的,此时她已经在比什凯克生活了三年。这一切都不是意外:绑架她的男人知道她下班的时间,以及她通常走哪条路回家。在萝扎独自走到一条空无一人的昏暗街道上时,他动了手。他借了一辆小巴士,并带了十个村里的朋友。这些朋友强行将萝扎拖进小巴士里,把她绑在一个座位上。‘我已经绑架了你。你要做我老婆了。’坐在驾驶座上的男人宣布。”
2022年6月12日 想读
信念的力量 豆瓣
The Biology of Belief: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Consciousness, Matter, & Miracles
作者: [美]布鲁斯·H·利普顿 译者: 喻华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年度最佳图书
◎USA Book News最佳科学类图书奖
◎足以变更世界的革命思维,揭开人类生存的事实真相。改变自我,激发潜能的科学实证
◎举起信念大旗,基因可以改变,跟“DNA决定论”说拜拜
作为自然人,我们生来就被注定了吗?
作为社会人,我们变成现在这样,为什么?
作为父母亲, 我们的孩子并不如期望的那样,到底是谁的原因 ?
“基因不是命运! 环境影响,包括营养、压力、情感,都可以修改基因。”
“我们是我们自己生物学的控制者……当我们真正认同信念的强大力量时,我们就拿到了通向自由的金钥匙。”
“无论对养父母还是非养父母,有一个信息是明确的:孩子的基因仅仅反映他们的潜力,而不是他们的命运。是否要提供合适的环境以把他们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本书面市不久,即荣登亚马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书中的观点结合了生物学和量子物理学最新、最好的研究成果,能改善人自身和人类的生活状况,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希望,被誉为重大突破。
2022年6月4日 想读
激情 豆瓣
The Passion
7.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李玉瑶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加西亚•马尔克斯再现!
珍妮特•温特森最受赞誉的长篇经典
荣获1987年约翰•卢埃林•莱斯奖
入选《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即将改编成电影,由两大著名影星格温妮丝•帕特洛和朱丽叶•比诺什倾情主演。
——————————
《激情》建立在一个奇迹与日常相互碰撞的世界里。维拉内拉能在水上行走。一个她所爱的女人偷走了她的心,将它藏在了罐子里。这是一座迷宫之城。你可能会门口遇见一个老妇人,她将根据你的面相告之你的命运。《激情》有关战争,有关战争中的个人行为;有关幸存、破碎的心、残酷与疯狂。
——珍妮特·温特森
一部想象力非凡、极其优美的书,引人注目。
——《纽约时报》
《激情》是一个爱情故事,是对欢愉及其局限的一次沉思,一部创意十足、风格强烈的诗性小说。
——Interview 杂志
无论是威尼斯还是拿破仑战争被写得如此富有新意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温特森再现了这些熟悉的场景时所表现出的才思和机制令人惊异。
——迈克尔•伍德(英国评论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再现。
——埃德蒙•怀特(美国作家)
2022年6月2日 想读
书和画像 豆瓣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刘炳善 译林出版社 2008 - 7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她的小说不注重情节,而着重以抒情散文的形式写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进行细致的心理描写。同时,她也是一位散文家,善于用轻灵活泼的文笔写出她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和作品的印象。她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收入题为《普通读者》和《普通读者二集》两书(The Common Reader, 1925; 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1932)。这些文章乃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丰富创作经验的女作家,在创作之余所写的一批富有个人独特风格的随笔散文。本书选译其中的十三篇。
2022年5月31日 想读
死缓 豆瓣
Mort à crédit
作者: [法]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译者: 金龙格 漓江出版社 2016 - 1
编辑推荐
法国文坛怪杰塞利纳惊世骇俗之作,《茫茫黑夜漫游》的姊妹篇,首次中译;
《死缓(上下)》被誉为“法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长篇力作,一部曾经让西蒙娜·德·波伏瓦“大开眼界”的小说。作品以作者贫困的童年生活为蓝本,以自传体手法描述了小费迪南在贝雷西纳廊巷度过的苦难的童年。
内容简介
《死缓(上下)》创作于1933年,1936年出版,是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第二部长篇力作,也是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作品以自传体手法描述了小费迪南度过的暗无天日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作品中表现出的绝望、不道德、癫狂和情色曾让部分评论家感到不安,但也有人认为作者那痛苦的呻吟是人道主义的呐喊,作品中俯拾即是的胡言乱语是对世间罪恶的抗议。法国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达尔声称:“《死缓》是我永远的枕边书,是最伟大的法国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写尽了人世间的一切。爱欲,死亡,厄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媒体推荐
从这个时代起,我们要记住两部主要作品。一部是《茫茫黑夜漫游》,另一部则是同一作者的《死缓》。我读《茫茫黑夜漫游》,觉得对于现有价值体系质疑得淋漓尽致,而人物命运与情节进展又与此相辅相成。《死缓》似乎更进一步。
——皮埃尔·德·布瓦岱弗尔《一九〇〇年以来的法国小说》
对我而言,他那些短小、结巴的句子,遍布的省略号,间杂的叫嚷和黑话,让我的神经无法忍受。尽管如此,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茫茫黑夜漫游》和《死缓》都是有极强说服力的长篇小说,它们那肮脏下流和古怪离奇的倾诉令人心醉神迷。
——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死缓》中的每一个情节似乎都处在安排得恰到好处的系列中,因而允许塞利纳的世界向外扩展:这里的绝望伴随着戏谑、粗野和杂乱。
——J·贝尔沙尼等著《法国现代文学史》
说实在话,塞利纳就是我的普鲁斯特!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家,是一个了不起的解放者。我为他的声音所吸引。
——菲利普·罗斯《文学半月刊》
塞利纳也许是我们中间永垂不朽的。
——萨特《为自己的时代写作》
2022年5月29日 想读
飞蛾之死 豆瓣
the death of the moth
作者: [英] 伍尔芙 译者: 李迎春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 9
20世纪最杰出女作家/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弗吉尼亚·伍尔芙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随书附赠梵高、罗杰·弗莱、贝尔(伍尔芙姐姐)精美画作卡片四张
《飞蛾之死》是伍尔芙最为著名的散文。在文中,她为我们描述了一只飞蛾的悲剧命运。在注定无法突围而出的舞台上,飞蛾用它全部的精神和勇气不断向外飞翔,又一次次被阻挡,最终迎接了自己死亡的命运。文中,伍尔芙的笔调悲悯而热诚,就是这样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它在最后时刻,仍然在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懈地追求着光明和希望。飞蛾小小的不屈灵魂和精神,加之伍尔芙饱满的热情,让这篇文章一直深受读者喜爱。更有人认为,伍尔芙通过《飞蛾之死》述说了自己的命运,这只飞蛾代她说出了她留给世间的遗言。
书中还收录了伍尔芙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二十七篇。
我的头脑发生变化,它不再继续接纳印象了。它把自己关闭起来了。它变成了一只蛹。我躺着,处于相当麻木的状态,尽管肉体常常剧烈地疼痛着——接着,突然什么东西涌了出来……于是,所有的门都在打开,而我相信是那只飞蛾在我内心展翅飞舞。 ——弗吉尼亚·伍尔芙
没有哪个女作家能像弗吉尼亚·伍尔芙这样广博、雄辩,她对前辈及她同时代作家的大量的评论,显现出她视野的开阔和非凡、睿智的评判能力,显现出她表达的精确和思想的深邃。她对写作女性和职业女性命运的关注,表明她对性别群体在民族传统中的位置和处境的极大关注,那些叛逆的理论探索,使她成为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驱。 ——嘉男
她全部创作之丰富和成就之巨大——不仅是九部小说、女性主义文章、书籍评论和《罗杰·弗莱伊传》,而且还有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日记以及书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她去世后出版的,现在还不断出版——使她一度曾被指责为狭隘的作品变得越来越成为她的时代、她的精神世界和现代艺术思想的精髓。 ——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是星期一還是星期二 豆瓣
作者: 維琴尼亞.吳爾夫 / Virginia Woolf 译者: 范文美 一方 2003 - 1
本書的十七篇故事帶有很強的實驗性;不刻意描述人生的片斷,刻劃的不局限於生活的一鱗半爪,或甚至靈光乍現的吉光片羽。就主題而言,涵蓋的是個人周遭生活瑣事所引發的種種遐想,遐想所涉可為身邊小事,也可遠及天下大事。透過本書,可以吳爾夫的現實、語言,甚至自我互動、掙扎的心路歷程。而我們在閱讀之際,不免也會受到衝擊,進而對一向視為理所當然的現實、人際關係,自我的內心作一反思。如細心體會,甚至還會體會在觀察事物,再現事物的模式其實都有再加考慮的餘地。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世界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有刺 豆瓣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阅读经典是使人生达到至高境界的一种锤炼方式,这些经典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艺术上醇厚绵连的回味,还有思想上醍醐灌顶的启迪。“轻?经典”系列丛书,汇集了中外16位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并收录了其著作中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随笔精品,字字珠玑,句句动人,篇篇佳作,可谓最经典、最唯美、最励志、最直击人心的文字。
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却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一个人必须要到老年或活到相当长的年岁,才可能看出生活是多么短暂。在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是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然而,世界上的事,大多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不是所有的美好都轻而易举,不是所有的成就都唾手可得,哪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就像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就像无限风光在险峰。世界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守夜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北島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6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守夜》是最享聲譽的中國作家北島最新的著作,內容收錄他一九七二至二零零八年的詩歌。而《藍房子》、《午夜之門》和《青燈》則是他自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七年十年間所寫的散文結集,基本上按時間順序編排。十年的散文寫作,遠涉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變化,近至作者個人的漂泊生涯,二者平行交錯,互為因果──在大地上鋪開白紙,任揮灑筆墨,幸事也。
寫散文,有三條最重要。一是誠實。這寫作基石因普遍缺失而彌足珍貴。其實與誠實對應的不僅是謊言,也包括虛妄、矯情及逃避;二是沉默。與一個喧囂的時代抗衡的是沉默,使我們不致淪為同謀或被吞噬。沉默改變詞語的方式,深化孤獨的內省,延長冥想的回聲,給萬物重新命名的可能;三是警醒。在愛與恨、忠與逆、守成與超越之間,構成一個作家與母語之間的緊張關係。警醒則是必要的承諾與保證。
這四本書的出版恰逢作者六十歲。作者說,耳順之年,本應圖個清靜,可風雨如晦,四顧茫然,這人世間前景更加黯淡。悲嘆之餘,又心懷感激:幸好有香港,給他恢復本來面目的可能。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北岛集 豆瓣
作者: 北岛 活字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错乱 豆瓣
Insensatez
7.0 (27 个评分) 作者: [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 译者: 张婷婷 2022 - 5
历史与现实充斥着疯狂与暴力,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
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
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乔治·桑德斯、朱诺·迪亚斯 推荐
🎭内容简介
一位毒舌作家逃亡在国外,莫名发现自己被一个教堂雇去编辑一份长达一千一百页 的口述档案。这份档案记录和揭露的,是十年前军队对当地原住民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其中包含很多受害者的泣血证词。
在编校的过程中,他不断为证词中如巴列霍诗歌一般醇厚的字句而沉醉。从受害者的自述“我的脑子缺了一块”,到亲人的哀叹“那些房子,它们在伤心,因为里面早已无人……”,再到最直击人心的“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他的意识逐渐被吞噬。像一只正走向祭祀场的羔羊,他因病态的妄想而陷入神志错乱,直至分不清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对施害者和受害者都产生了认同。
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也身处真正的危险之中。毕竟,大屠杀的刽子手们仍然统治着那个不具名的拉美国家。
🎭编辑推荐
1.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代表作,众多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西班牙语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曼努埃尔·罗哈斯奖章获得者。
★ 莫亚的作品不仅畅销本国萨尔瓦,更斩获诸多国际声誉,受到诸如罗贝托·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朱诺·迪亚斯、乔治·桑德斯等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他使萨尔瓦多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有了一席之地。
★《错乱》是作者首部译入英语等12种语言的小说代表作,入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作者手稿已被马德里塞万提斯学院珍藏。
2. 一部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在爆笑与不安之间获得一次癫狂眩晕的阅读体验。
★ 莫亚的文字风格强烈,被誉为“磕了药的卡夫卡”“中美洲的托马斯·伯恩哈德”。
★ 叙述者以喋喋不休的语流、时喜时悲的辩白,将读者裹挟进一个荒诞与恐惧交织的词语旋涡中,使其以加速度坠入癫狂的意识深渊,在荒唐爆笑和痛苦不安之间摆荡,这将会是一次不可多得阅读体验。
3. 一篇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见证历史的同时,思考在同样充斥着疯狂与暴力的今天,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 中美洲以其特殊的历史,至今仍是全球暴力现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小说原名《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其背景就是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期间军队对国民犯下的种种暴行。
★ 莫亚以其“最懂得如何叙述恐惧”的大师之笔,不仅生动展示了中美洲历史中的野蛮与疯狂,也深刻描摹了人类普遍的冲突与心灵奥秘,堪称一篇精妙的现实寓言,引人深思。
🎭名人推荐
(莫亚的)写作仿佛发自其祖国的诸多火山之底。……他作品中犀利的幽默,仿如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又似一颗定时炸弹,足以威慑那些蠢蛋(民族主义者)脆弱的稳定感,让其失控,恨不得把作者吊在公共广场上。而实际上,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
——罗贝托·波拉尼奥
一位风格强烈的作家。在其精悍的小说中,他以情感强烈的讽刺笔调攫住一个虚构概念,然后再不断对其进行挤压,再挤压。
——詹姆斯·伍德,文学评论家,《小说机杼》作者
仿佛磕了药的卡夫卡。
——雅沙·霍夫曼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是当今最具创造性的小说家之一。他对人类状况的探索,植根于他对政治和心灵奥秘的深刻了解,具有无尽的魅力,他是一个世界宝藏。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联合国国际写作计划负责人
奥拉西奥的小说是理解中美洲现实和当今文学意义的关键。他是与时代最息息相关的在世作家之一,对人类冲突及矛盾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为有他作为西班牙创意写作硕士课程的一员而感到非常自豪。
——阿娜·梅里诺,艾奥瓦大学西班牙语创意写作项目负责人
我力荐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的这部极其优秀的作品:在一个不具名的国家,一位作家接下一份编辑记录了军队暴行的报告的危险工作。它仿佛一段堕入地狱之旅,也是一个关于人何以为人的故事。
——朱诺·迪亚斯,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瓦奥的短暂而奇妙一生》作者
它的成功取决于叙述者富于尖刻的喜剧性、黑暗而分裂的声音。
——亚伦·舒尔曼
莫亚有着罕见的才华,他写的小说,节奏快速而内容完满——让人感觉大气,同时形式上又美妙且富于戏剧感……读完这部作品惊人的结尾,你又会重新回到开头,惊艳于他的大师手笔和见识。
——乔治·桑德斯,布克奖得主,《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一部技艺精湛的道德寓言,仿佛卡夫卡去拉丁美洲寻找写作素材了。
——罗素·班克斯
和卡夫卡一样,莫亚以讽刺之眼关注官僚是如何成为独裁者的同谋的……从荒谬写到恐惧,又回到荒谬,这和《城堡》有某些相似的特质。
——汤米·瓦拉赫,美国公共广播新闻杂志《世界》
如同已故的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错乱》中的叙述者“仿佛是一条蛇,他会发出咝咝响,会吐出剧毒”,但莫亚又能将伯恩哈德式长句自如地扭转,从而为其所用。
——The Millions
莫亚将焦虑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反抗行为。……他使得萨尔瓦多在文学版图上有了一席之地,让它在国际上有了独立于头条新闻的存在。
——《国家》
衡量小说死活的一个指标必须是其政治相关性,而拉美文学反复出现的繁荣现象与该地区如同无底洞一般的战乱和纷争有很大关系,这并非巧合。……作为一个文体家,莫亚与波拉尼奥并不是特别像,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们很相似。在结构和长度上,《错乱》让人想起《智利之夜》或《遥远的星辰》……这三部作品都将叙事权交给了一个越来越不可靠的政治暴力的见证者,通过某种文学野心或学术研究的怪癖,他知道了太多。
——《纽约太阳报》
2022年5月24日 想读
苏特里 豆瓣
Suttree
作者: [美]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杨逸 2022 - 3
《苏特里》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1979年出版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后一部南方题材小说,带有部分自传色彩。本书是麦卡锡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他进入创作巅峰状态的作品。麦卡锡以独特的语言和百科全书式的词汇,创造了一片大河边的人类荒原。
麦卡锡目前共出版十部长篇小说,《苏特里》是篇幅最长的一部,他称这本书写了二十年,评论家认为本书可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约翰·斯坦贝克的《罐头厂街》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相提并论。
这部作品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由一个个场景和对话组成。小说设定在1950年代的诺克斯维尔。主角苏特里放弃优渥的生活,离开富裕家庭和他知识分子的过去,选择在诺克斯维尔田纳西河上的一艘破旧船屋上钓鱼卖给餐馆为生,过着自我放逐的生活。船屋靠近棚户区,周边多为怪人和罪犯:隐士、酒鬼、小偷、拾荒者、掘墓人、采蚌人和女巫。他和酒馆老板黑人琼斯以及因对西瓜有特殊癖好入狱的哈罗盖特成为好友。每天晚上他都会和任何一个被城市遗弃的流浪汉喝酒,直到在陌生的田野或巷道中昏倒,还曾因公开醉酒而被捕。在这片被遗弃的社会边缘,他以超然的态度和幽默感有尊严地度过荒芜与贫困。
2022年5月20日 想读
曼德尔施塔姆随笔选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 译者: 黄灿然 花城出版社 2010 - 6
曼德尔施塔姆是俄罗斯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编者认为,无论是他的诗还是诗论,都值得引起中国读者和诗人更严肃的关注。
本书编者的译文作了两遍校订、多次通读修改外,还增译了八篇文章,包括论维庸、论勃洛克、论索洛古勃。这样,除了使内容更丰富,也使本书达到了收录曼德尔施塔姆所有重要诗论。
2022年5月11日 想读
大逃港 豆瓣
作者: 陳秉安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1 - 1
《大逃港》19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圳宝安的一个农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陈秉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即记录了深圳30年百万人越境香港的那段历史。
2022年5月6日 想读
童年的消逝 豆瓣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2022年5月6日 想读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 豆瓣 谷歌图书
恐怖の作法 ホラー映画の技術
8.0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中千昭 译者: 谢鹰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10
《午夜凶铃》编剧、《咒怨》导演
皆深受影响、一致推崇
《迪迦奥特曼》《玲音》《怪化猫》编剧、日式恐怖灵魂人物小中千昭,首开「午夜讲坛」
恐怖影史×网络怪谈×神秘民俗×都市传说
怪奇脑洞巡游展,创作秘法大放送
恐怖故事为何让人又爱又怕?满足你的全部好奇!
(*阅读前请确定后果自负,作者概不负责)
..................
📖 编辑推荐
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恐怖片是一种奇特的存在,怕者避之不及,爱者欲罢不能。而日本现代恐怖片则是“异色”中的“异色”,它利用人的心理、潜意识和幻想,激发出我们最本能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式恐怖片(J-Horror)一跃成为现象级热潮,这样一股席卷全球的“暗黑力量”是怎样形成的?它吸收了哪些文化养分?风格化的表现方式背后有何奥妙?日式恐怖创作理论的领军人物小中千昭在本书中为你一一揭晓。
◎ 编剧怪杰首开午夜讲坛,魔术揭秘般全盘托出玄妙心路
小中千昭是在恐怖、科幻、动画、特摄领域全面开花的不世出怪才,也是享誉全球的克苏鲁神话写手。处女作《邪愿灵》为日本恐怖片创立框架,而后编剧的《毛骨悚然撞鬼经》《学校怪谈》可谓日本流行恐怖剧集的典范;《迪迦奥特曼》《数码宝贝2》等都可见其克苏鲁私货,“不可名状的未知与恐怖”为剧作注入灵魂;集趣味大成的意识流实验动画《玲音》更凭其先锋诡异的情节成为一代赛博朋克神作,引发众多解析讨论。
◎ 世界恐怖影史+超自然小说漫游,让恐怖迷疯狂颅内高潮
血浆片算真正的恐怖片吗?何物能唤起人类心底的恐惧?恐怖片的黑暗力量有何迷人之处?……串联名家杰作、挖掘冷门怪片,辨析恐怖、惊悚、悬念、血浆等类型特色作用于观众心理的区别,研究日式与欧美恐怖文化的源流关系、理念异同——这场高密度的原教旨主义探索之旅,勾魂摄魄、魅力无边。
◎ 网络怪谈、神秘民俗、都市传说……解密暗黑养分来源
后果自负的连锁物语、废墟探险的试胆游戏、挖眼拔发的怨灵作祟、四谷怪谈的流传演绎……围绕古典与现代的恐怖传说,发起神妙莫测的“祟咒考”,试图解答:诅咒如何通过各类媒介传播?社会事件与虚构故事怎样交缠?人类为何会有恐惧的情绪?可借本书一窥日式恐怖片瘆人表象之下深厚的学养根基。
◎ “小中理论”全公开,看“人类高质量恐怖”如何制造
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名编剧,从数十年实践中萃取出“小中理论”,引领了日式恐怖片风潮。恐怖讲究刻意安排、没有逻辑才恐怖、描写恐惧中的人方能制造恐怖……从内涵到技术,倾力传授让影片细思恐极后劲大的表现方法,更有《午夜凶铃》《咒怨》诞生轶事,以及与编剧高桥洋、导演清水崇的珍贵对谈。
◎ 作者亲自挑选、阐释封面画作,知名设计师操刀整体装帧
封面油画为日本著名画家金子国义的“爱丽丝”主题作品,作者小中千昭讲述了与该画“命中注定”的奇缘故事。全书封面五色印刷、内外双封,选用色彩饱和度高的工艺美术级涂布纸印彩凝;腰封选用半透明硫酸纸,用朦胧质感呼应书中“模糊虚焦的幽灵拍摄技法”。圆脊精装、版式舒适,值得珍藏。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影视创作和民俗文化角度,探索恐怖美学和人类恐惧心理的经典著作。
作者以独具个性的奇诡视角,串联了恐怖影像的历史、日式怪谈风俗和欧美都市传说,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把“恐怖”当作娱乐?恐怖文化经历过怎样的发展演变?何物能唤起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作者亦从数十年的编剧、拍摄经验出发,分析恐怖片的叙事技巧和技术手段,进而归纳出一套极具指导意义的“小中理论”——这份制造“真正恐怖”之影像故事的方法论,曾影响过众多名家,如《午夜凶铃》编剧高桥洋、《咒怨》导演清水崇、《回路》导演黑泽清等,相信也会为同类型文学艺术创作者、喜爱恐怖作品的读者带来启发。
☢ 小中语录 ☢
▷ 恐怖,就是把画面中人物所经历的恐惧传染给观众……也就是通过人物的反应来表现恐怖。
▷ 经常看到有人一脸得意地给恐怖片写下“最恐怖的还是人心”的评价,那我很想问问他们:你遇到过真正恐怖的事情吗?还有,面对过那些极度离奇的事物吗?
▷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尽可能地想回避令他们感到“恐惧”的局面。然而,这样的情况或许无法避免。当碰到生活中的恐怖事件时,大家都不想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我半是认真地想到,恐怖电影说不定起到的就是一种心理预演的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想看到恐怖电影的渴望,也许是生理性质的。
▷ 假如恐怖电影所带来的恐惧,多少能给现实中的恐惧增加一点耐受性,并能够使人迅速思考出下一步的行动,那么恐怖电影被大量制作、被大量人群观看的未来将成为理想状态。
☢ 日本读者评论 ☢
▷ 日式恐怖片界的宝贵记录。不愧是在现场工作的人,超具体的实践性很好,是深入思考“恐怖是什么”的极具逻辑的考察。揭示了J-Horror理论秘密的一本书,如果想制作恐怖作品的话,一定要读。
▷ 与支撑日式恐怖运动的清水崇、中田秀夫、高桥洋、黑泽清交往过的作者,仿佛在为那场恐怖电影热潮和他们想看的作品代言一般地讲述着。当然,也提到很多近年来的海外特色佳作,在“恐怖”被消费的现代,这是本多么珍贵又有趣的书啊!
▷ 用文字表示洋式恐怖和日式恐怖的决定性差异,这本书上写的比那些外行的分析更深刻,而且是值得学习的恐怖拆解书。文中有一句话“这本书是魔术师的揭秘书”,确实如此。与此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日本恐怖片的横向联系和《咒怨》的诞生秘闻。恐怖爱好者不可错过!
▷ 抓住这本书写的重点,让我有种我也能拍恐怖电影的感觉。在这种意义上,本书也可被称为优质恐怖电影的教科书。读一遍不够,反复读几次才行。
2022年5月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