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ana - 标记
攻心記 豆瓣
The Captive Mind
作者: 米悟虚 译者: 林以亮 皇冠 1981
2022年5月2日 想读
死亡特雷布林卡 豆瓣
Je Suis Le Dernier Juif: Treblinka (1942-1943)
作者: 奇尔·拉什曼 译者: 徐小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1942年10月,28岁的奇尔·拉什曼被押送至特雷布林卡,一下车他就与自己的亲友分开了,被纳粹选为苦役,执行杀戮后所有与毁尸灭迹有关的任务。他在特雷布林卡几番逃脱死亡的威胁,最后在1943年8月集中营爆发的起义中侥幸逃脱。几个星期的逃亡之后,奇尔·拉什曼藏身在华沙附近的朋友家中。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在一个记事本中讲述了自己在地狱中度过的十个月。
到波兰解放时,被送到特雷布林卡用毒气屠杀的犹太人总数超过75万名,最终只有57名幸存者,拉什曼是其中之一。就纳粹有条不紊地实施大规模灭绝异族的罪行而言,任何集中营都比不上特雷布林卡。
首次公开出版的本书是独一无二的。
它在纳粹投降之前匆忙写就,它立于灾难文学的经典行列。
2022年4月23日 想读
甜蜜的房间 豆瓣
甘い蜜の部屋
7.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森茉莉 译者: 王蕴洁 译林出版社 2016 - 1
东方版的“《洛丽塔》”,天真少女的残酷情爱游戏
三岛由纪夫盛赞的“性感杰作”
没有世间规矩,只有情爱本来的样子
美丽的少女藻罗,是一头纯真无邪的“爱情肉食兽”。钢琴教师的偏执之爱,仆人的克己之爱,邻家青年的占有之爱,丈夫的绝望之爱,都不过是她的饲饵。一次次情感历险之后,始终与藻罗共有那“甜蜜房间”的,却只有给予她无限溺爱的父亲……
三岛由纪夫称本书为“性感杰作”,赞叹:“在如梦似幻的世界中,只有肉欲以几近残酷的真实面貌呈现……”
2022年3月12日 想读
玛蒂尔达效应 豆瓣
作者: [英]艾莉·欧文 译者: 袁秋婷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小女孩玛蒂尔达是个科学狂人,她的偶像是居里夫人、达芬奇和爱迪生,她梦想着有一天能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
在一次学校的科学竞赛中,她出色的作品并没有使她获得冠军,原因是评委们不相信——她身为一个女孩,能独立制作出参赛作品。
沮丧的玛蒂尔达在与奶奶分享不幸时,惊讶地发现奶奶曾经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并且发现了一颗行星,但功劳被她的老板窃取,并即将获得诺贝尔奖!
玛蒂尔达决定勇闯颁奖典礼,向世人揭示真相!
可去往瑞典的路途遥遥,又受到保守又严厉的父母阻挠,眼看着诺贝尔获奖者大会就要开幕……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
2022年2月11日 想读
关于猫 豆瓣
On Cats
7.3 (7 个评分) 作者: 查尔斯·布考斯基 / 阿贝尔·德布瑞托 编 译者: 张健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猫就是猫
猫代表着“绝不放手”的生命强力
♥♥♥♥♥
布考斯基将猫视为
自然的神秘力量、难以捉摸的美、爱的使者
猫是美丽的魔鬼。——查尔斯·布考斯基
♥♥♥♥♥
《关于猫》中的人猫关系原始、温柔而有趣,美国诗人查尔斯·布考斯基用这本书告诉我们,在猫这种神秘莫测的造物身上,存在着一些庄严而朴素自然的东西,它们灼热的凝视足以看透人类的本质。《关于猫》中诗文,细致地呈现了布考斯基对猫的观察与思考,每一只猫的坚强和复原力都令他赞叹,他把它们誉为斗士、猎人和幸存者,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与世界搏斗时紧握不放手的精神,赢得了布考斯基深深的敬畏和尊重。
♥♥♥♥♥
布考斯基的猫凶猛而充满占有欲——他看着它们追踪猎物,任由它们爬过他的打字机和稿纸,任它们在早晨用猫爪踩过他的脸将他叫醒。它们也深情而喜欢给予,它们是布考斯基灵感的源泉,激发出他无限的温柔,持续不断地治愈着他。布考斯基把猫称为自己“最重要的老师”,通过尖锐、冷峻的笔调,《关于猫》也为我们勾画出一张独特的布考斯基肖像,让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视角感知他对世界的看法。
2022年2月6日 想读
雪国列车 豆瓣
Transperceneige
作者: 【法】 雅克·罗布 / 【德】让-马克·罗切特 译者: 张荐嘉 / 钟水钒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9 - 5
《雪国列车》以大灾难为背景,描绘了在整个地球变为严寒地狱之后,幸存的人类躲进一辆被永动机驱动的列车,在冰封的大地上无休止地运行,艰难求生的场景。作者对未来世界有着很沉重的考量,在这部篇幅并不算太长的漫画中,既有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担忧,对历史进入工业时代的反思,也有对现实 社会中诸如权力滥用、等级倾轧、暴力垄断等问题的批判,可谓是一部充满现实关怀的科幻史诗。
在一片末日的景象里,一切都已经消失,只剩下一辆列车永无休止地运行着。车上运载着仅存的人类社会,等级森严,最前方是财富和权势阶级,越往后是越穷的无产阶级,车上还载有生存必备的物资和食物,这一切只是为了列车能够永无休止地运行下去,生活永不停止。
地球气候突变,成为严寒的地狱。幸存的人类躲进一辆被永动机驱动的列车,在冰封的大地上无休止地运行。一旦停下,所有人都会冻死。列车内,生活在末节车厢的人饱受拥挤、肮脏和饥饿的折磨,过着毫无尊严的生活。普罗洛夫不堪忍受这一切,打碎玻璃,试图逃到前面的车厢。
然而,随着向车头方向前进,眼见的一切让他感到震惊和迷惑:早就应该消失的咖啡、烟草、植物园、水族馆、图书馆……原来尚存在车上;人们对神圣的永动机贡献着狂热的崇拜,仿佛新兴的宗教;而末等车厢的人能活下来,全赖来源可疑的食物……越接近车头,就越接近宿命的谜底。
封闭列车包裹着整个人类社会,无人能逃脱流浪命运。雪国列车会把最后的人类带往何方?
2022年1月20日 想读
狂熱份子 豆瓣
作者: Eric Hoffer 译者: 梁永安 立緒
「愈作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膽大妄為」--賀佛爾要說本書是探討群眾之書,還不如說它是一本探討人性之書。例如:「無私者的虛榮心是無邊無際的」「愈作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膽大妄為」。
本書於1951年出版即被譽為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書中充滿冷雋機智一針見血的譬喻,風格猶如16世紀散文家蒙田。至今,其名言佳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在初版的短期內即行銷50萬冊以上,被譯成十餘種語言,是當時許多大學政治系必讀之書,艾森豪總統還大量買來送人(不過作者賀佛爾對此舉卻說:「這表示每個小孩都念得懂這本書」)。
賀佛爾的一生也十分傳奇,他終身從事碼頭工人搬運工作,直至退休。7歲失明,15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1964年成為加州柏克萊大學政治科學高級研究員。但他仍喜歡碼頭搬運工作,他的許多思惟,都是在那個環境中獲得啟發。
賀佛爾發現美國一般的勞動群眾是相當優秀的,他認為美國是由佔總人口數60%的勞動民眾所創造的,但是他從未看過有哪一本書談過他們。他對於當時自命清高的知識份子,反而不信任。
賀佛爾對群眾運動的思考,大都是從生活中觀察而來,他與柏克萊那些大學生們的接觸,使他了解「今天願意創造歷史的只有那些年輕人」1964年柏克萊校園學生爭取言論自由,學生喊出:「我們不要研究歷史,我們要創造歷史」。
賀佛爾發現,在某種程度上,成人在面對環境的大轉變時,其心態猶如少年人,都是一種無著落的人,前途茫茫,為了生存,都必須在某種意義上死亡然後再生,其與群眾運動中的狂熱份子心態同質。人不癲狂枉少年,其實都是一種冀望毀滅之後的再生。
賀佛爾的創見在本書中比比皆是,再舉一例證之,他說:
「每一個群眾運動在某一種意義下都是一場移民,追隨者會覺得他們正向一片應許之地邁進。那些在一個群眾運動初起時會急急投入的人,往往也是樂於得到移民機會的人。」以下是他對本書的說明:
「在這個時代,我們大部份人都必須對『The True Believer」(忠實信徒)』的動機和心理有一些認識。因為我們的時代雖是無神的時代,卻不是無信仰的時代。這些『忠實信徒』無處不在,他們昂首闊步、列隊前進,要透過勸說和激烈手段,按他們的形象捏塑世界。不管我們是打算加入他們還是反對他們,都應該盡所能多了解他們的特質與潛勢。」
2021年12月29日 想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志愿者 豆瓣
The Auschwitz Volunteer: Beyond Bravery
作者: [波兰]维托尔德·皮莱茨基 译者: 黄煜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
世界上可以被称为地狱的地方屈指可数,奥斯维辛即为其一。1940年9月 ,波兰军官维托尔德•皮莱茨基自愿前往集中营。三年间,依靠过人的体能、智慧与意志力,依靠坚定的信仰,皮莱茨基在里面成立了秘密组织,援助同胞,并不断向外界传递信息。1943年4月,皮莱茨基死里逃生,开始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报告上交,本书是其最完整的一份报告。书内详细记录了他在集中营里经历的世人难以想象的日子。
2021年12月20日 想读
异形 : 契约大卫手稿 豆瓣
Alien Covenant: David’s Drawings
作者: [澳] 马特·哈顿 / [澳] 丹恩·哈雷特 译者: 张子祎 / 刘竹溪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0 - 6
《异形:契约 大卫手稿》共分为两册:画集及附录。
画集包含来自《异形:契约》电影场景的二百余幅画作,皆是由《异形:契约》的场景设计艺术家为片中由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生化人大卫所创作的令人惊叹而错综复杂的图画,这位淘气的生化人在雷德利·斯科特的上两部《异形》电影中制造了巨大的破坏。根据两位作者在访谈中的介绍,在形式上,二人以达芬奇及维多利亚时期的风格为基础作画,让大卫展示研究对象的不同视角,使素描图显得貌似客观而科学,然而从素描的内容来看,又显然包含着冷酷和病态,例如那个显然已经死亡的工程师胎儿,读者不得不去思索他是怎么得到这样一个标本的。前期的手稿以工程师星球上的动植物标本为主,大卫的批注及笔记也更冷静、客观;到了后期,关于变异体的研究大幅增加,笔记中的错误随之增多,显示大卫此时的心智已产生变化;最后,多幅令人不忍直视并似乎相互冲突的伊丽莎白·肖博士的实验素描接踵而至,此时已无批注笔记,关于这些实验是否真的曾在肖博士身上进行过,抑或出自大卫的妄想,则交给读者想象。
附录中包含两部分,访谈及手稿文本中译。在两位作者的长篇访谈《创造生化人的艺术》中,详细介绍了二人如何加入《异形:契约》的电影创作团队,如何创作出这些具有极强的叙事能力的画稿,以及雷德利·斯科特在其中的参与等等。在最后的中译本中,加入了手稿缩略图,列入附录中方便读者对照画集查阅。
编辑推荐:
☆ 超清晰手稿大图,并附有大卫手写批注、笔记,在一页页的手稿及笔记的字里行间,不仅可以一窥工程师母星的丰富生态面貌、找到关于伊丽莎白·肖博士的结局更详尽的解释,还能了解到影片中极具魅力的生化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癫狂的。
☆ 附40余页超长艺术家访谈,在这些访谈中,你会了解到他们是如何走进生化人的头脑的,还有他们的创作过程、与雷德利·斯科特合作的体验,以及手稿图的叙事能力等等。
☆ 笔记文本完整翻译,中文译本随附于访谈册后,方便对照手稿查阅。
☆ 高品质的纸张及印刷,大尺寸高清晰图片,还原手稿原汁原味、体现图画的每一个细节;附仿金属函套,极具收藏价值。
在《异形:契约》的故事开始前,大卫被独自困在工程师的星球上,依靠身边的黑暗设备,他开始探索创造的极限。你可以在这两册书中深入挖掘,了解这位仿生人是如何堕入疯狂的。
这本素描集属于《异形》电影宇宙内部,包含了超过二百幅来自电影场景的画作,带你进入大卫的内心。这些画展示了他的旅途的全程,从对动植物的研究到他在生物体上进行的更邪恶的试验,以及伊丽莎白·肖博士令人难以直视的遗体。
在随附的册子中,《创造生化人的作品》包含对怪诞的素描背后的艺术家——丹恩·哈雷特和马特·哈顿的访谈,以及由奥斯卡奖获奖布景师维克托·佐尔福写下的前言:《异形:契约 大卫手稿》,将会满足本系列电影粉丝对《异形》前传中最迷人的角色的细节的渴望。
2021年11月23日 想读
深荒怪談 Missing File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恐懼鳥 點子出版 2020 - 07
#營邊怪談手冊 #求生手冊★《Deep Web File》系列作者恐懼鳥 2020 年新作★ 獨家收錄筆者荷蘭、法國、美國深度之旅★ 內有世界各地鮮為人知的山澗奇譚、都市傳說
有人留守續說故事——有人從此一去不返——
內 容 簡 介
/MISSING FILE A/ 山澗奇譚【4種叢林怪異】山中自有埋伏,等待無辜路人# 幼兒離奇失蹤 怎穿過十公里密林?# 隊友性情大變 真身竟然另有其者?# 雜工平常友善 突然發瘋嗜血吃人?# 遇上美女精靈 從此被困無法歸家?
/MISSING FILE B/ 旅遊手記【6趟都市之旅】搜羅都市傳說,深度遊歷異地# 高速公路駕駛 小心不要隨便下車!# 黑眼兒童敲門 切忌接受住何邀請!# 喪屍未日來臨 神秘毒品導致咬人!# 地底世界反轉 演化全新生態系統![阿拉斯加 #Alaska] [邁阿密 #Miami] [紐約 #NewYork]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莫斯科 #Moscow] [巴黎 #Paris]
WARNING行山人士、背包客、自駕遊者勿看!孤身上路,隨時取消旅程!
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
2021年11月3日 想读
恐懼絕錄 豆瓣
作者: 恐懼鳥 點子出版 2018 - 7
★ 風靡近150,000中港台讀者《Deep Web系列》作者最新力作
★ 十六萬字大膽披露機密史實
★ 徹底看遍宗教、歷史、政治絕密真相
★ 以理性學術角度詳盡分析陰謀論
內容簡介:
<兩大主線分析世界混沌>
Note A
#捏造記憶 人人也可輕易被洗腦?
#洗腦卡通 充斥YouTube兒童頻道
#撒旦教儀式 爸爸殺了很多嬰兒?
#邪教教主事件簿 如何登上教主寶座?
#墮落天使 撒旦教的誕生、興起、衰落
Note B
#總統之謎 特朗普是未來人?當選乃命中注定?
#道西戰爭 公開歷史,被外星人佔據的地下世界
#冰封國度 南極古文明遺跡,竟可導致世界末日?
#操控報導 媒體自聘「危機演員」偽造訪問
#秘密結社 無人知曉的「黑教皇、八爪魚、羅馬帝國」
#末日救星 聖人早已降臨,阻止光明會的Nobody傳說
2021年11月3日 想读
花野井くんと恋の病 1 豆瓣
7.4 (5 个评分) 作者: 森野 萌 講談社 2018 - 5
高校1年生の冬、隣のクラスの花野井くんに何気なく傘を貸したのがきっかけで、「僕と付き合ってください」と告白されてしまった日生ほたる。好きな子のためならなんでもしてあげたい花野井くんに戸惑ってばかりだけど、恋する気持ちを知りたいほたるは期間限定の「お試し」で付き合うことになって……!? 『おはよう、いばら姫』の森野萌最新作は、恋を知らない女子×愛が重すぎる男子の初恋ピュアラブストーリー!
2021年10月16日 想读
病床边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at the Bedside: A History of How Law and Bioethics Transformed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作者: 【美】戴维·J.罗思曼(David J. Rothman) 译者: 潘驿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 9
☆亮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作序推荐
*对于任何一名关心法律、医学及伦理问题的学者来说,这本书都吸引力十足。——桑德拉·H.约翰逊,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法学院健康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国内多所高校人文医学专业必读书目
☆编辑推荐:
“医生仅与自己的患者和上帝同在”,20世纪60年代后,医生心中这样美好的愿景却被拥挤的诊室所取代。在那里,患者被“陌生人”——律师、法官、立法者和学者——团团围住,甚至医生自己都难有一席之地。是什么给医学游戏带来了新规则和新玩家?是什么导致医生日渐失去自由裁量权?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解决复杂棘手的医学问题,不仅需要医学从业者还需要“陌生人”?
☆内容简介:
在曾经属于医生的私人领域中,患者开始听从陌生人的建议。而由陌生人组成的这束耀眼的聚光灯不但形塑了医学实践的外部条件,还触及了它的实质——医生在病榻之侧所做的决策。曾经在自己的王国里说一不二的医生,怎么就被迫站出来直面委员会、各式表格、大道理以及主动出击的患者了呢?本书将读者带回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医学实验室、诊疗室、法庭和书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情绪此起彼伏的大潮中,还原一场深刻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变革。
戴维·J.罗思曼教授不仅是一位社会与医学研究者,更是一位历史学家,这也意味着他拥有“陌生人”的身份;正因此,他才能用富有同理心的笔触,围绕健康照护、法律与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2021年9月1日 想读
我的名字叫“害怕” 豆瓣
作者: [捷克] 米拉达·雷兹科娃 著 / 卢卡什·乌尔巴内克、雅各布·卡舍 绘 译者: 敖大山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4
一本书带你认识恐惧以及各种情绪,探索内心世界!
拟人化的叙述,融合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有趣又有料。
捷克知名作者精心创作,已在9个国家出版,
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巧妙结合,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
◎ 编辑推荐
☆捷克知名作者精心创作,已在9个国家出版,帮助孩子探索内心世界,认识自我
作者拥有丰富的童书创作经验,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引导我们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恐惧,并通过探索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认识自我。这本书视角非常独特,已经在9个国家出版。
☆通过拟人化的冒险故事,帮孩子更直观地认识恐惧以及各种情绪
作者将“害怕”这种抽象的情绪拟人化,以“害怕”为第一人称,呈现出一条完整的故事线:小男孩乔治与“害怕”之间的冒险故事,帮助孩子更加直观地认识恐惧等各种情绪。这就让全书内容更加新颖有趣,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包含大量科学知识和案例,条理清晰,有趣又有料,生动不枯燥
共有12个章节,从“害怕”对人们有什么作用,到人们的几种基本情绪;从恐惧情绪的来源,到人们在感到恐惧时的常见反应;从大人和动物的恐惧有哪些,到如何克服恐惧……读完这本书,你可以和恐惧做朋友,承认、理解并接纳我们自身的恐惧,并学到丰富的知识。
☆ 幽默的语言,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值得反复阅读
在介绍与“恐惧”等与情绪相关的知识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语言表述非常通俗易懂,并且十分幽默。整本书包含了漫画、故事、互动游戏、小诗、小测验等多种形式,把抽象的知识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呈了出来。一边读一边就会觉得真是太有趣了,甚至忍不住哈哈大笑。
☆超大开本,充满设计感的插图和版式,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巧妙融合
由来自捷克的插画师卢卡什·乌尔巴内克和雅各布·卡舍绘制和设计,插图和版式灵活简洁,色彩丰富,还有超大的开本,使这本书充满了现代感和艺术气息,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也适合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恐惧的百科全书,不论你胆大还是胆小都适合阅读!
你会经常感到害怕吗?在你害怕的时候,大脑中都发生了什么?有没有什么都不怕的人?你知道大象害怕老鼠,鲨鱼害怕海豚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恐惧吧!除了恐惧,你还可以认识快乐、悲伤、愤怒等其他情绪。
在这本书里,你将和一个叫乔治的小男孩一起,与一个名叫“害怕”的大家伙展开一场冒险。
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承认、理解并接纳我们自身的恐惧,会让我们变得更出色。你可以和“害怕”做朋友,并学习到丰富的知识!
◎ 读者评价
从内容到画面的艺术感都太棒了!孩子经常会受到各种形式恐惧的困扰,通过这本书来介绍是一种很有趣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可以了解很多有趣的信息。这本书绝对值得在您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捷克书评网站Databazeknih.cz读者评论
一本不论大人和孩子都可以看的书。这本书用一种形象而有的方式表明,恐惧是我们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恐惧变成了一个黑乎乎的小家伙,充满了想象力,书里还有很多互动式的游戏,比如怪物画廊。而且可以从任何位置阅读这本书,即使反复翻页,也总能找到新的细节。——捷克书评网站iLiteratura.cz读者评论
2021年8月5日 想读
男性统治 豆瓣
7.7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刘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布尔迪厄一直致力于揭露所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统治关系:统治者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给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对自身的统治。这其中就包括潜藏在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性别统治”。《男性统治》正是布尔迪厄为从理论上颠覆表面上自然的、合法的性别等级,从实践上为妇女解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所做出的努力。
2021年7月23日 想读
我的一生 豆瓣
我的一生
作者: 刘培麟 / 大喜哥 译者: 唐冠华 / 黄金 中国文采声像出版公司 2019 - 10
1956年在青岛火车站刘培麟被抱养。从小学二年级他开始写日记,持续几十年。期间经历文革、下岗、离婚、拾荒、男扮女装、走红、流落街头,九十年代,她选择女妆示人,导致生活屡屡碰壁,处处遭受歧视。但她从未因任何精神和肉体的磨难,向现实生活妥协。终日生活在潮湿阴郁的角落,一字一 句记录了身处的边缘群体生活状态。
该书整理、编辑、校对全部由志愿者完成,从其300多万字日记中摘选30万字,结合刘培麟的手绘插图,以及她对自我人生和内心的剖析,试图探讨社会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可能性。
收藏地址:http://anotherland.mikecrm.com/WzON41h
2021年6月15日 想读
解剖维纳斯 豆瓣
The Anatomical Venus: Wax, God, Death & the Ecstatic
作者: [美]乔安娜•埃本斯坦 译者: 崔宏立 / 邵池 理想国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天生尤物! 150具人体解剖蜡像呈现一部另类恋物史
从教具到人偶,生命的好奇何以化为死亡的迷恋
从拟真到奇观,隐而不显的心底欲望,就此暴露公开
◎ 内容简介
“解剖维纳斯”(Anatomical Venus),发明于18世纪末的解剖学人体蜡像,它既免去了解剖尸源的寻觅之苦,也避免了解剖课程的血腥与脏乱,同时也更宜公开展示。它们曾为医学、解剖学,以及现代科学教育与人体知识的普及带来曙光。而后,“解剖维纳斯”渐渐退出理性、科学的启蒙舞台,成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构造精巧,美妙绝伦,当教具成为玩具,人体变为人偶,崇拜变为恋物,变态何以至常态?书中收录了世界现存的150余具稀有人体解剖蜡像,呈现出人类近代史上,所有对死亡的好奇、想象、恐惧、崇拜,以及迷恋。
◎ 编辑推荐
· 366张图片,涵盖世界150具稀有人体解剖蜡像。别样的医学解剖史,综合医学文献,以及神学、文学、艺术中趣闻轶事,探究人类对身体的迷恋与恐惧。
· 明明栩栩如生,为何又让人不寒而栗。从社会、文化、性和人类学等角度分析“解剖维纳斯”的意涵,对此中蕴含的恋物心理条分缕析。
· 系列作品曾获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猩红色布脊精装,白垩色漆片烫印,与原版同厂共版印刷。
◎ 图书推荐
《解剖维纳斯》为我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明这位惊为天人却开肠破肚的娇艳“睡美人”,有着比外表更重要的意涵。
——劳伦•奥勒(Lauren Oyler) VICE杂志
摄人心魄,让人意乱情迷。
——《出版人周刊》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孤岛日记 豆瓣
Diary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胡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斯蒂•克兰曼本是一个颇有潜力的年轻画家,因为结婚而半路放弃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如今只是一个小岛上生活的酗酒过度的餐厅服务员。她的丈夫是一名建筑承包商,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陷入昏迷。米斯蒂以备植物人状态的丈夫某天醒来要了解发生的变化而开始记录日记,全书以她的日记形式展开。在丈夫陷入昏迷之后,他的客户纷纷要起诉他,因为他在装修房子的时候在墙壁上留下了很多污言秽语;一个客户租下了米斯蒂家在岛上的房子度暑假,这个陌生人带来了很多改变,也带来了很多谜团;婆婆和女儿都和米斯蒂有着重重矛盾;同时米斯蒂发现自己的艺术天赋又开始爆发。她是否能重拾画笔?丈夫的涂鸦后藏着什么秘密?一切却又都指向了一个惊天的阴谋……
《搏击俱乐部》《肠子》作者
当代最负盛名的邪典小说家
恰克•帕拉尼克
集惊悚、悬疑、荒诞、宿命、神秘主义于一体的代表作品
自《搏击俱乐部》后最为雄心勃勃的书
媒体评论:
帕拉尼克最好的作品之一……可能是他迄今为止最为雄心勃勃的小说,至少确定无疑是自《搏击俱乐部》以来最为雄心勃勃的书。
——《华盛顿邮报》
这部作品让帕拉尼克前所未有地更像一个当代的库尔特•冯内古特……
——《纽约时报》
读帕拉尼克的小说,有如被关在一个练拳用的沙袋里,作者不停地挥拳,把你打到最后只剩下一袋子骨头、鲜血和痛苦。
——《迈阿密先驱报》
疯狂的独创性……它简单而丰富地避开了文学分类的窠臼。
——《洛杉矶时报》
2021年4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