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出版社
赌徒 豆瓣
8.5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满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 11
该作品集收有: 一件糟心的事 冬天记的夏天印象 地下室手记 鳄鱼 赌徒 永久的丈夫
2023年3月28日 已读
看的是《鳄鱼》一篇。陀对魔幻现实信手拈来,讽刺得极其直白,或许缺少一点儿艺术性,但足以让人捧腹。
“我们从外面可以看到伊凡·马特维伊奇的整个身形在鳄鱼肚子里缓缓移动。我又想大声叫喊。这时,命运突然再一次和我们开了个玩笑:大概由于吞下的东西过于庞大而感到憋闷,鳄鱼又张开它的血盆大口,好像要最后打个饱嗝儿,嘴里霍地冒出伊凡·马特维伊奇的脑袋,也不过是一秒钟工夫,只见他满脸绝望的表情,眼镜从鼻梁上一下子滑落下来,掉到了槽子底上。这颗充满绝望神情的脑袋钻了出来,好像只是向外界的一切瞥上最后一眼,同人世的欢乐黯然诀别。然而,这颗脑袋已来不及实现自己的愿望了:鳄鱼用尽气力猛地一吞——霎时间脑袋又变得无影无踪,这一次可是永远不见了。”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奥兰多 豆瓣
Orlando
8.8 (74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任一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美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豆瓣
The British Museum Is Falling Down
7.1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戴维·洛奇 译者: 张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戴维·洛奇诙谐喜剧学院小说成名作
消解性欲同道德禁忌的荒诞文学戏仿
融乔伊斯和卡夫卡于一体的乖谬叙述
本书是英国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的第一部幽默小说。研究生亚当和妻子芭芭拉是典型的六十年代初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因为教会教义的限制无法使用避孕用具,多年来一直苦恼不已。某天起床,当亚当发现芭芭拉有可能第四次怀孕时,他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去大英博物馆安心做研究。作者就将这一天发生的各种滑稽可笑之事逐一道来,并运用了大量文学戏仿和拼贴手法,用喜剧的形式对婚姻家庭这一惯常主题作了意想不到的反思,妙趣横生,字字珠玑。虽然现代家庭早已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作者表现的男女在理解、安排以及满足自己的性爱时都要经历磨难这一主题,仍然会激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2021年5月2日 已读
若不是不想看到男性作为主体和婚姻之外的女性发生亲密接触的内容,这本书完全可以满点。就连要用身体换取研究稿子的部分都特别好笑,让人想读原文的有趣程度,不过由于真没看出几章仿写,还是有些望而生畏。明明主人公的生活不是那么快乐,读者却能从中看出乐趣,冷幽默万岁!
P.S. 最喜欢的是闯入书库的片段,脑袋里都形成了影像画面。第二喜欢的是穿妻子内裤时,女儿突然闯进房间宣布从妈妈那儿得知了“异装癖”意思,和后来从弗吉尼亚房间找到的借口完美对应。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黑塞童话集 豆瓣
Die Märchen
7.8 (2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黄霄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国内首部黑塞童话集,畅销德国百万销量,纷扰世界中的心灵桃源
艺术童话属于世界文学中最受欢迎的小说形式。在弘扬这一传统的二十世纪德语作家中,黑塞当属第一。其艺术童话涵盖乔万尼•薄伽丘的叙事传统、《一千零一夜》故事、幻想型讽刺作品和受精神分析启发的析梦文学,为爱情的幸与不幸、愿望的虚荣、万物的易逝和人类对安全感的渴求等经典童话题材赋予了新意。黑塞的童话贴近生活,世间魔力在于作者认为绝非止于青春期的人类成长能力。
本书收录了黑塞的二十篇童话作品,涵盖其整个创作生涯,也见证了他的人生轨迹。黑塞的童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却同时深受东西方通话传统的影响。从他十岁时创作的《两兄弟》,到他1933年写就的最后一篇《鸟儿》,它们见证了黑塞试图运用这一体裁记录自己身为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尝试。与同时代的很多欧洲作家一样,黑塞密切关注着周遭发生的一切: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质主义的兴起、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的腾飞和衰退……凡此种种,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创伤、疑问和梦想,都在艺术童话的世界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2021年3月17日 已读
不懂德文,这个翻译读起来特别舒适,梦回中学爱着黑塞的时光。想不到过去了这么多年,会又入了同一系列中的一本。
我想不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喜欢黑塞,而是当年他让我喜欢上他,从此他的思想也就成了我的一部分,如今我看他,像是在窥视一部分灵魂碎片。当时喜欢《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喜欢到去背里面的句子,却完全没想过要学德语,也是有些奇怪。
有些为了特定人写的童话,黑塞的故事读来,都像是童话。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莫失莫忘 Goodreads 豆瓣
Never Let Me Go
8.8 (129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张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 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迄今为止最感人的作品
★ 一部笔触细腻、技艺娴熟的经典巨作
★ 一场史无前例的情感体验 一部生物工程时代的《一九八四》
★ 2010年翻拍为同名电影,英国女星凯拉·奈特莉主演
★ 2016年翻拍为10集日剧,绫濑遥、三浦春马等主演
《莫失莫忘》是石黑一雄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说,曾入围2005年布克奖和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决选名单。英格兰乡村深处的黑尔舍姆学校中,凯西、露丝和汤米三个好朋友在这里悠然成长。他们被导师小心呵护,接受良好的诗歌和艺术教育。然而,看似一座世外桃源的黑尔舍姆,却隐藏着许多秘密。凯西三人长大后,逐渐发现记忆中美好的成长过程,处处都是无法追寻的惶惑与骇人的问号……
2021年1月27日 已读
翻译怪怪的,读着不是很舒服。读到了一种时光凝固的氛围,也读到了生命在继续的感觉,其实还挺喜欢这个故事的。人们行走在生命中,并不怨天尤人,而是拥抱它的感觉?虽说是反乌托邦,但没有压抑感。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宫廷社会 豆瓣
Die höfische Gesellschaft
作者: (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 译者: 林荣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3
本书以法国旧制度时期宫廷社会的人及其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宫廷生活在礼节、典仪、品味、服饰、习俗乃至谈吐方面的每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展现出宫廷社会中人的言谈举止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明显差别,其居所内部结构与外表装饰都遵从严格的等级区别,不仅是消遣娱乐,还有他们的职业生活本身,都必须体现自己的等级,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需求,因为这事关名誉,将决定自己是发达还是没落。作者以大量例子证明了这种宫廷生活形态是维持并控制贵族的一种手段,它不仅塑造贵族的人格,连国王都不能幸免;而且产生了文化、政治和历史的后果。
2020年11月5日 已读
比较枯燥,所以读得不是很认真。国王也有不同的类型,魅力型的适合动荡时期,哪怕长远的目标不断改变也会追随,法国王子侍候英国国王用餐体现出的距离感正是他人与国王之间的距离。国王和贵族之间在相互制衡,有时会故意提拔私生子,和当下一样,社交的场所既充满娱乐也有结识的机会。人们在这场合或许带着亲厚的戴着面具,但出门就会将它丢掉。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到灯塔去 豆瓣 谷歌图书
To the Lighthouse
9.0 (192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瞿世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2020年8月27日 已读
可以打四点五星吗,最喜欢一人一屋的第二部分,但整本读来才能在脑中绘出这个故事。因为读了前言,已经知道了内容,所以从头到尾都感到一阵阴郁。好希望可以忘记全部再看一遍啊。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达洛卫夫人 豆瓣
Mrs Dalloway
8.4 (28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孙梁 / 苏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著名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家的代表之一。《达洛卫夫人》是她的代表作。 《达洛卫夫人》描写了一位议员夫人一天的活动过程。全书以主人公为核心,以她的生日晚宴为枢纽,突出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代表上流社会及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布雷德肖和平民出生的史密斯;同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上层阶级中形形式式的人物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让读者领略到典型意识流小说的各种特色,并以其“一天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的艺术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同时还告诉人们,意识流小说并非仅仅是艺术技巧的创新,它们也可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2020年8月25日 已读
中学时买的,当时看普鲁斯特看得特别开心,却读不进伍尔夫。如今已经拥有多次尝试后才爱上的经验,于是翻出来看了,果然已经不算不喜欢了。对部分情感产生了共鸣,即使处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依旧会被同样的东西困住,这个时候改变环境,主动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不是会有些用呢。文字翻译过来非常美,就好像漂浮在空中的碎裂的玻璃片,闪闪发光,而又不会割伤自己。不禁在想原文是怎样的。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传播学史 豆瓣
6.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E·M·罗杰斯 译者: 殷晓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8
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该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必读的读物。该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7 (4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2020年6月1日 已读
在刷想读,发现竟然没标。读阿兰·德波顿三本最适宜,而且不要一口气读完,要确认自己确实感到心神不宁,才能从中找到些许安慰,否则会发现他的书和鸡汤(中性意)的内容与功效相同。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
幽玄·物哀·寂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西克礼 译者: 王向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7
大西克礼是日本现代美学史上有重要贡献的、具有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的美学家,是日本现代美学由明治、大正时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昭和后期即战后的过渡和转型过程的重要中介。
《幽玄·物哀·寂》对日本传统美学的三大关键词 “幽玄”、“物哀”、“寂” 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和阐释,以其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而在日本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研究中卓荦超伦,堪称日本乃至东方美学的经典著作。本书将大西克礼的美学研究“三部曲” 《“幽玄”论》《“物哀”论》 《“寂”论》合为一卷。
《幽玄·物哀·寂》对于中国读者深入理解日本民族的美学观念与审美趣味,对于有效把握日本文学艺术的民族特性乃至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于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都极有参考价值。
2020年5月4日 已读
随手看了起来,偏专业,对诗歌并无太多体会,少有情感,只觉得三者皆是感官放大后捕捉到的。骨肉皮的比喻似乎时常看到,崇高、美同幽默的比拟也留下了些印象。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上海译文出版社
芬兰人的噩梦 豆瓣
Finnish Nightmares
7.2 (216 个评分) 作者: [芬]卡罗利娜·科尔霍宁 译者: 李浚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此书通往社恐患者俱乐部。
★Facebook超人气漫画集,讲述一个社恐患者的各种内心戏。
★也许,你也是一个“芬兰人”。
【本书看点】
① Facebook超人气幽默漫画集。一个社恐患者的自我拉扯,无数让人会心一笑的日常小困境。
——“芬兰人的噩梦”就是:拦错了巴士, 却又不好意思不上车;有人在公共场所大声跟你说话;电梯里只有你自己和一个陌生人;你想尝尝免费样品,可又不想和销售员说话;当众发言的时候;求职时不得不为自己说些好话;同事找你闲聊,不得不假装自己很忙……
——“芬兰人的白日梦”则是:安静……那是一辆空无一人的公共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电梯,一种不需要打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打扰的生活。
②也许,你也是一个“芬兰人”。
善良又坚持,害羞又内省,日常生活中的纷纷扰扰,也许不仅仅只是芬兰人的噩梦。
如果你也像马蒂一样,日常生活中常常遭遇各种不足为人道的小困境,说明你的内心深处可能也有一个小马蒂,你可能也是一个“芬兰人”。
【内容简介】
芬兰有个笑话是这样讲的,“一个内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鞋子,一个外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你的鞋子。”
我们的主人公——马蒂,一个典型的芬兰人,低调内敛,喜欢安静,重视私人空间。
马蒂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空间,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用无聊的闲扯烦扰别人。可是,你或许也猜到了,有时候事与愿违。
如果这本书能让你会心一笑,那说明你心里可能也有一个小马蒂。
故宫物语 豆瓣
故宮物語:政治の縮図、文化の象徴を語る90話
6.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野岛刚 译者: 张惠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彩图呈现 | 台北故宫珍宝物语
八卦掌故 | 四个故宫历史钩沉
第一篇「话文物」,讲述《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36件标志性馆藏的故事。不只写文物本身,更写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写战时的颠沛流离,写战后的阴差阳错。
第二篇「谈故宫」,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
第三篇「访昔人」,是四个故宫的历任院长与名人专访记录。借这些与故宫命运深深勾连的人物之口,揭露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装腔指南 豆瓣
How to Sound Cultured
5.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托马斯· W. 霍奇金森 / [英] 休伯特· 范登伯格 译者: 陈以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大跌眼镜的文史趣闻;意想不到的反转人生
☆一份富有阅读愉悦感的当代社会文化指南录
哪位哲学家的发型最癫狂?
哪位小说家一天要喝50杯浓咖啡?
对波伏瓦来说萨特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读完这本妙趣横生的高雅文化普及小书《装腔指南》,你就什么都知道了!这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海德格尔、蒙田、卡尔·波普尔、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显然不是那位牛仔裤设计师!)、安迪·沃霍尔等200多位知识分子聊天时最爱提到的文化人物,还提供了充满创意的“使用方法”。读罢这本书,你再也不愁会将黑格尔与恩格斯混淆起来,也能完全掌握如何在一场对话中适时地插入福柯这个名字,以及诺奖作家库切的名字如何发音才地道。除此以外,在介绍每一位文化名人时作者都不忘佐以趣味八卦,机智风趣,令人莞尔,过目不忘。就是这本书,让 “炸叔”史蒂芬·弗莱脱口而出:“该死,我的所有把戏都被这本书揭穿了!”
2019年12月9日 已读
实在是太无聊了,尤其是用法的部分,说是带着嘲讽或许还可以,这绝非指南。对从他人口中转述的八卦毫无兴趣,一路看下来只是在机械式增加要读和要看的作品而已。如果作者没有查询任何资料写完,会比较佩服他。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村上广播 豆瓣
村上ラヂオ
7.6 (3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3
《村上广播》从2000年3月开始在杂志《anan》上连载,横跨1年时间,包括50篇随笔作品。“披萨”、“唱片”、“罗得岛”、“弗吉尼亚?伍尔夫”、“炸面圈”,单是这些关键词,已经足以吸引所有村上粉丝的眼球。当然,里面还包括很多新的话题,比如“火烧胸罩”、“柿籽问题”、“胡萝卜君”等,其中“鸡素烧”、“粗卷寿司”、“手卷”等和日本料理的话题有很多,整本随笔集充满了村上味。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从身为作家出道出席《群像》新人奖颁奖仪式时的记忆“关于西装”开始,边引用钱德勒小说里的台词,边对村上作品里主要的主题之一“死亡”进行考察,以“说再见”结束。“我觉得自己在相应的背景和音乐中得以从个人角度对二十世纪顺利告别。”(说再见)这一末尾的话表现出《村上广播》标示着村上迎来了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成熟期或者说转换期这一重要节点。
2019年11月18日 已读
连载周记,粉务必入手,不是粉就算了吧。给人留下印象的是住到哪跑到哪里,还被安利了几首歌。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
对空言说 豆瓣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9.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译者: 邓建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
《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2019年8月22日 已读
目前只读了一遍,从交流定义说起,详述了许多位思想家对交流的定义,读来很是新鲜。读第二遍写笔记。824又刷了一遍,的确是历史的连线,在对思想史方便叙述得很好,觉得技术方面稍微有些欠缺。读完后好像并不执着于人之间无法交流的观点了,珍惜哪怕一丁点儿理解就好。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长乐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8.4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明智 译者: 王笑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最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当欧美国家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和自由?
2019年7月3日 已读
通过一个个故事还原生活,读来还是挺感动的。记叙平实,体验到了不同的经历,但对个人而言并无太多惊喜,3.5吧。
#悬铃木/每年三百万征地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圣殿春秋 豆瓣 Goodreads
The Pillars of the Earth
作者: [英国] 肯·福莱特 译者: 胡允桓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巨人的陨落》作者肯•福莱特开山之作 荡气回肠的历史惊悚悬疑小说
全球销量过亿 欧洲美国十大畅销小说排行榜冠军
英格兰第一座哥特大教堂建造引发善恶较量
谋杀、叛逆、纵火和残暴肆虐的王权阴谋
情欲、贪婪、狡诈和欺骗交织的兄弟阋墙
即使天堂不在,把教堂建造起来
12世纪的英格兰,高耸的哥特式教堂的出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小说就以此为背景,以修建世界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为经,以王位、爵位争夺战为纬,描绘了善恶交战引发的政教冲突、兄弟阋墙,讲述了一段有关勇气、奉献、梦想、爱情、贪婪和复仇的故事。本书被评论家誉为“史诗般的巨著”,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混沌的中世纪,与主人公们一起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
2019年5月1日 已读
不怎么好看,感觉这个时候还没很好把握住节奏和主次,为了达成结局过程一波三折、用力过猛反而奇怪。靠rape推动剧情好奇怪,乔纳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阿莲娜去找杰克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故事本身正如作者所说很普通,可是也并没怎么讲述修教堂。之前看另一本就不是很喜欢他写的情爱镜头,杰克和阿莲娜最初的那一个吻是最合适。电视剧可能还挺好看的。犹豫了一下要不要两星。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H·怀特 译者: 叶齐茂 / 倪晓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In 1980, William H. Whyte published the findings from his revolutionary Street Life Project in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Both the book and the accompanying film were instantly labeled classics, and launched a mini-revolution in the planning and study of public spaces. They have since become standard texts, and appear on syllabi and reading lists in urban planning, sociology,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departments around the world.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which grew out of Holly's Street Life Project and continues his work around the world, has acquired the reprint rights to Social Life, with the intent of making it available to the widest possible audience and ensuring that the Whyte family receive their fair share of Holly's legacy.




From the forwar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has been using observations, surveys, interviews and workshops to study and transform public spaces around the world into community places. Every week we give presentations about why some public spaces work and why others don't, using the techniques, ideas, and memorable phrases from William H. "Holly" Whyte's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Holly Whyte was both our mentor and our friend. Perhaps his most important gift was the ability to show us how to discover for ourselves why some public spaces work and others don't.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and its companion film in 1980, the world could see that through the basic tool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e can learn an immense amount about how to make our cities more livable. In doing so, Holly Whyt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a major movement to change the way public spaces are built and planned. It is our pleasure to offer this important book back to the world it is helping to transform.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每章内容密集度最高的其实是注释吧(笑)。开始提到密度,之后是凳子阳光风食物水树。让没怎么考虑过设计的人了解到了一些因素,尤其是为了赶走不受欢迎的人要让这里成为更多人集聚场所这点,夜晚和白天公共场所也自主为不同人提供着服务,让人觉得一片空间也有了生命。下沉空间在当代已成为普遍设计,公共空间的自由感倒是逐渐减少了,铁栅栏越来越多,街头艺术在这儿也是几乎见不着。附录看得不仔细,但感觉挺有意思的,说怎么设置不让人发现,要怎么拍(好多摄影术语啊)和采取,遇到危险要跑,还记住了1961年代1公共空间可换10商业用地,70年代又做了改进。从带给我的新鲜感来看,可以给五星。以及设计师是不是都是追求完美的人(精英主义者)呢?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上海译文出版社
社会学主要思潮 豆瓣
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雷蒙·阿隆 译者: 葛秉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流派》是思想大师雷蒙·阿隆的一部力作,汇集了雷蒙•阿隆1955年到1958年之间在索邦大学的讲义,代表了他在社会学领域潜心研究的最高成就。本书是西方高校普遍采用的哲学﹑社会学及普通文科教材,也被国内高校普遍列为社会学专业必读参考书。
作者按时间先后分章论述了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帕累托和韦伯等七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及其主要著作,涵盖了社会学理论成果最丰富的时代 ,同时对这七位社会学家及其思想进行了极富创新的比较研究。整本书叙述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此外,文中对各社会学理论家思想体系的批判也甚为精辟。
2019年3月9日 已读
拖了好久好久,读得真是很艰难,直到看了Yale的社会学课程,才恍然大悟这些文字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格,其中包含着多少论述,又有多少评价。可以重新看第二遍,不过也想找类似的基础书籍看看其他人是怎样介绍的。最初读时觉得人类社会能够建立出国家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制度,而没有一个完美的原型所有的一切都无定论,而且一切都在行进中。每一个人(更多是觉得自己)就像是乐高里的小人儿。 帕累托作为整本书中唯一做图解释的社会学家,表现出了经济学出身的冷静客观(带搞笑的中性意)。还挺喜欢韦伯的,喜欢他对理想型的描述。对“历史是否已实现决定(人类社会在发展到某种程度前不会停下)”和“社会学是否要作用于实践”的不同观点让人觉得有些意思。
2018年11月5日 评论 11.03-03.09 - 仅对书内的内容进行梳理,自用。 导论 社会学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更广泛的存在(群体),例如阶级、民族、文化等社会宏观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目前社会学存在两派:一是主要被苏联认同的综合的、历史的、决定论的社会学,将社会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另一派是流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分析的社会学,通过民意测试和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 前者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包罗万象,能综述各个方面,从过去推测未来并宣告社会主义必将来临;后者利用了科学的方法,将组成社会的人划分成一个个团体,能找到其共同性。 前者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其服务的地方变得保守,而在其他地方显现出了革命性;后者则与前者相反——遵从社会准则,对一切都保持着改良主义的态度。 *Raymond Aron选择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是受 Léon Brunschvicg 在《意识在西方哲学中的进步(Le progrès de la conscience dans la philosophie occidentale, Paris, Alcan, 1927)》中用一章致敬孟德斯鸠使用与奥古斯都·孔德( Auguste Comte )的综合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古典分析方法的影响。选了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 )是因为法国对他并不大了解。Aron没选圣西门( Henri de Saint-Simon )是认为他天赋高但思想不足,蒲鲁东( Pierre-Joseph Proudhon )偏向伦理学家和社会主义者,赫伯特·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的作品还不到“创始人”的程度。 *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第一部分:创始人 夏尔·德·塞孔达·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11.10 孟德斯鸠有着科学并如实地认识社会的志向,他在某些方面的思想比创立社会学这个词的奥古斯都·孔德( Auguste Comte )更“新”。他整理了不连贯的材料,使其成为条理清楚的资料。 在他的著作中,有两种解释社会中风俗习惯的方法:一是从表面的、偶然的现象中找出深层次(人们遵守法律)的原因,用以推测和理解未来;二是找出事件中的共同性,在风俗与法律之间必然有一个中间体的原则和类型,可将其应用到多样性当中。 1.政治理论 《论法的精神( De l'esprit des lois )》主要有三部分:1-13归纳了几种政体类型与形成其的性质和原则;14-18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和人类管理机构的物质和自然原因(气候土壤);20-26研究了社会因素(贸易货币人口宗教)。最后几章讨论了罗马,做出了历史阐述。19承上启下,论述了国家的精神,29写了怎么制定法律,属于纲领性的归纳。这本书里有当时为主导的古典政治哲学中的基本著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影子,由于作者身份多样,因此这本著作是不连贯的。 他通过性质(构成政体的东西,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和行使这种权利的方式)和原则(支配人们服务政体运转的情感)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君主、专制。 共和:全体(民主共和)或部分人民(贵族共和)掌握最高权力,原则是道德。 君主:某个人通过既定法律治理,原则是荣誉(尊重地位赋予的一切)。 专制:没有法律规章、全凭个人意志人性行事,原则是恐惧。 政治制度的影响因素:社会幅员,某种不可缺少的情感(&宽和与非宽和),与平等的关系(平等,差别和不平等,恢复平等)。 非议:专制主义是否和另两者一样是一种政体?将政体和幅员联系在一起有宿命论的危险。政治制度和社会形式的关系。 2.《论法的精神》中的社会学(社会学) 孟德斯鸠关心三个问题:如何让人理解政体,影响因的存在本身以及它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人接受并评论政体),制度的普遍存在与特殊性(围绕天性)。 第一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形成政体的外部原因,因素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原因和社会(综合解释还是罗列从属/主导)。 孟德斯鸠研究了地理环境(土壤气候),民族的总精神,社会因素(贸易货币),人口数量和宗教。其中宗教和劳动组织和交换是主要因素。他利用这些因素解释了三点:法律(着重组织家庭生活的民法、刑法和政治制度的组成法)、习俗和礼仪——法律约束的是公民行为,后两者约束人的行为,习俗和礼仪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内心活动一个是外部举止。 *Aron认为:将人口数量安排在第二,先谈物质再谈社会因素会更合理;他依从了古典政治学,并未将工业因素考虑进去。 第二个问题上,孟德斯鸠并没在概念方面深入。在逻辑方面,他认为物质环境可直接决定人的生理和心理(但在奴隶制和气候的关系上,他用了“不理性”这个形容词,从决定论和普遍的道德标准做出了两种解释,带来了矛盾)。 *Aron认为:孟德斯鸠和其他社会学家一样发现一个不应存在的政治制度不可避免时,就会接受它(怎样能对不可避免提出改革意见呢?);地理因素并不是必然而是让某种制度更容易形成的促成因素;他在人口和技艺方面只看到工艺性失业的弊端,忽略了生产力的增加。 第三个问题上,孟德斯鸠认为自然现象、社会因素和一切社会特点都有的传统精神因素构成了总精神(一国的文化, 地理条件和历史情况形成的特定集团的生存、行为、思维和感觉方式, 制度持续期间所需的情感)。一种因素可能逐步成为主要因素(例如在物质因素对古代社会比对文明社会的约束力要大)。孟德斯鸠表现出了两种思想,一种是政治制度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国家的强弱兴衰和 人的重要性等级 *),一种是国家的总精神(包含所有局部的解释,使政治社会学发展到社会的社会学)。 3.孟德斯鸠的思想(事实与价值) 历史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学家是否应该解释而非评价制度?如果不把多样制度归为一个,是否就要逐个研究并且找出共同性? 法律有两个概念:戒律和因果关系。孟德斯鸠在寻求戒律性的因果论, 法律的精神就是人类各种社会的戒律性法律与可以影响或决定这些法律的诸因素的全部关系。 如果以上为真,孟德斯鸠的研究对象就是戒律性法律,因果关系是对戒律性法律的解释,他就会接受法律决定论的观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实际上,他没有满足于假设立法者的目的并从因果中推出结果,他既承认决定论但又保守,不仅提了建议还对制度做出了道德方面的谴责。 ——孟德斯鸠相信在普遍有效的实在法之前就存在公平关系和公道原则,这是一种与人和本性和理智共同存在的,并非出自立法者意愿的普遍适用的支配法则——这就是第三种法律。 ①孟德斯鸠的思想逻辑包括了三个因素:观察实在法的多样性,用各种原因解释多样性,利用解释向立法者提出建议。但他一方面想用因果论解释实在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想把握普遍的标准(平等/对等),还要照顾到因果关系,因此他将各种物体分等并提出各种各样的法则的理论(他经常被批判混淆了三者)。 ②孟德斯鸠思想的第二个方面是明确了自然人——先于社会的称作为人的人(抽掉集体的人)。他和霍布斯的理论(认为人本性就是和自己同类作对)相反,认为战争根源是社会现象而不是人的本质,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但没像卢梭一样看出必须恢复原来的平等(民众掌握绝对权力),只是提出了政治的目标应当是减轻社会本身造成的不平等的祸害。 4.评价(可能的解释) 孟德斯鸠的哲学史简化了的决定论哲学和传统自然权利哲学的结合,一种十八世纪理性普遍学说和十九世纪历史学派中盛行的强调特性的历史观融合在一起的正当但不完善的尝试。 他适应不平等,但认为社会秩序本质上是不平等的,自由的条件是社会各派力量的均势和名人执政——他哲学的基本点是自由主义:政治秩序的目的是通过各派力量的均势(法国君主政体下平民贵族和国王、英国君主政体下平民和特权、罗马共和政体下平民和贵族)确保政权温和。 他的思想并没有那么矛盾;他在指出多样性的同时也力图抓住一致,书中也有当代社会学家在寻找的集中解释;他为特定的社会活动的目的性提供了参考(例如国际法);他为人性的普遍规律提供了参考;他将共时和历时思想结合(用一个社会的部分解释同代,用过去和历史解释这个社会)。 他不相信进步。 他不是创始人的原因:当时社会学这个词还不存在;他没对现代社会做过研究,很大程度属于古典政治哲学范畴;着重国家而不是经济和社会。 他是最后一位古典哲学加,第一个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基本由政治制度决定并提出了自由的概念;他用社会的概念重新解释了古典政治思想,并用社会学的观点对社会集体的各个方面做出解释。 *十八世纪法国政治学家有过一场关于法国君主政体与贵族在君主政体中地位的论战,罗马、专制和百科全书派认为法国君主政体源自罗马帝国(选帝侯,法兰西本可以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历史将证明法国国王主张专制制度,;日耳曼派(孟德斯鸠所属)认为法国贵族特权源自对法兰克人的征服——导致了种族主义思想,录入日耳曼人和高卢-罗马人最为高贵。 奥古斯都·孔德( Auguste Comte )-11.15 1.三个阶段 奥古斯都的哲学思想分为三个阶段:断言、解释和证实 人类一致性的 理论——以其著作为标志。 【1】1820-1826,《社会哲学文集》:《现代史简评》《重组社会的必要的科学工作简介》《对科学和学者的哲学研究》《论神权》 他和大部分社会学家一样以解释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起点,认为社会处在危机之中,以“神学”和“尚武”为特点的社会类型正在逐渐消失,科学和工业的社会正在诞生(取代),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需要由后一种的制度的胜利才能解决,而智力改革是社会改革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综合各门科学,创立一种实证政治学。社会学的作用就是理解这种必然,必不可少而且不可避免的历史变化并帮助这种秩序实现。 *神权在每个时期里都是由: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用作社会秩序准备的思想的人代表的。 【2】1830-1842,《实证哲学教程》 他发展并确认了在第一阶段就提出过的两条基本规律:三种状态的规律及科学分类。 人类应当经过三个阶段的规律:把现象的存在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归因于抽象的实体(比如大自然);不解释现象,不想找出缘由,只是观察并找出各种现象间的联系和规律。 ——这三种状态只有和科学分类结合时才有意义,各门科学的排列揭示了才智在每个领域里成为实证才智的顺序(实证的方法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里先得到承认,在复杂学科里出现得较迟,学科越简单越容易得到实证思考(甚至观察的现象会得到自然承认),这样才智就成为了实证才智)。 将二者结合起来是为了证明:在基础学科里取得胜利的思想方法也应当在政治学中取得胜利并达到创建社会学(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目的;科学不再是解析性的(研究孤立的现象)而是综合性的(必须要研究全貌,部分是无意义)一点奠定了社会学的历史统一观的基础。 这种将局部放在整体中,综合先于分析的研究方法也就随之推出了一点:社会学第一位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它的先决条件是确定现存,将要存在和应当存在的东西,职能是先决条件+确定人类和社会秩序的实现一致。 【3】1851-1854,《实证政治体系》《论人类宗教社会学》 为了让人类历史成为一个整体:各个时段和社会应有一种可以被认识和确定的性质;由于社会组织是多样的,这些社会都应该有一种可被认识的基本秩序;可以由人性和社会推断历史演变的主要特点。 为了解决如今的矛盾,加速社会变革进程,应创立一种像过去神学思想支配社会秩序一样,支配现时社会秩序的科学思想体系——一种综合性的科学。立足于最普遍的规律,立足于人类发展最基本的规律,可以发现人类能以某种方式使用的总的决定论的科学。 为了建立统一性,就必须参考人性永恒和社会秩序基本永恒额概念,他的哲学思想以三大命题为前提: 【1】西欧工业社会有典型性并将成为全人类的社会→典型性并未得到证实 【2】科学思想有双重普遍性,具有普遍意义并且能在学科中衍生→有争议 【3】人类统一性 2.工业社会 十九世纪初工业社会有六个特点:工业建筑在为获得最大效益的科学的劳动组织上;人类因为科学组织劳动得以打量开发资源;工厂要求工人集结;职工雇主,无产者与企业资本家潜在或公开对立;生产过剩的危机增多,贫困增加;经济制度是追求利润的自由主义。 社会党人认为45是决定性的特征(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的产物),自由派认为6自由贸易是经济进步的决定性原因。孔德介于二者之间,他认为前1~3是决定性的;456次要,危机是表面的,可通过改革解决。 孔德认为把抽象确定制度作用并把经济现象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的自由派是形而上学,并认为他们过高估计贸易或竞争的作用。他不认为有根本上的对立,所有人利益应该是趋于一致的。 他认为生产资料和资本的集中是有益的,不可避免,与私有制并不矛盾。私有制与公有制也不对立,经济和政治权威都是个人的权威,富人总是处于强有力的地位,这种地位只能靠财富获得,在任何社会秩序不可避免,既然总有人位于这样的支配位置上,掌握着资本经济社会权威的人很适合,但他们不能滥用,而是要为集体行使这种职能。 不过他还认为除了经济和社会外还有一种精神等级(道德秩序),每个人都应追求价值秩序而不是权力秩序——他意图创造一种教权,为对社会做出解释并贬低世俗等级制度的、有道德意义的人行使。 人们认为他对工业社会的描述有不务实的空中楼阁之感(过分乐观和详细),也不认同他的战争一去不复返的论调。(要每个人去认同的西比拉......) 3.社会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孔德把孟德斯鸠、孔多塞( Marquis de Condorcet )和波舒哀( Jacques-Bénigne Bossuet )作为他的启示者。 “规律是由事物本性中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人类理性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变化的基础+天意论=社会现象取决于严格的决定论,这种决定论是以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变化形式出现的,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又是受人类理性的进步所支配,只有实证的思想方法才是有效的。 孔德的历史观: 他起初认为一个社会若是存在多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方法就是混乱不堪的,只有存在一种被所有社会成员接受的思想的社会才有统一性。但实际上历史上从没有他所想的思想的协调一致,实证方法从基础学科发展到其他领域则说明历史的动力之一就是思想的不一致性。后来他也认识到了思想的多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认为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思想协调一致,只有自发的拜物主义和最终的实证主义才能做到。 Q1:人类历史为什么应当发展? A1:历史在发展到人类理性达到实证主义之前不会停下。 Q2:如果历史是理性的进步史,那么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其他活动间的关系是? A2:人类理性的主要阶段可以被过人的才智预料,人类才智还指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并表明社会和人性在最终阶段的盛况。如果历史是一部才智发展史,又有一种思想方法可以适用于全人类(实证主义),那么这种历史就应当被看作(可以成为)一部“统一民族”的历史。 Q3:既然历史是“统一民族”的历史,为什么人类的各个支系会有独特的和不同的历史? A3:孔德维护多样性,他列举了人种(差异性是在共同本质上发展起来的)、气候(看到进化的差异程度)和政治活动(个人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进程,伟大的人物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三种差别。 静力学和动力学是孔德的社会学的两大部分:静力学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动力学揭示到达实证主义最终阶段之前的过程。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 静力学本来是研究各个社会和几个主要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这样做会超出历史社会的差异性(?),因此变成了对整个人类集体的基本秩序的研究;动力学原来也是说明人类社会先后经历的几个阶段,后来成为观察人类理性和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的顺序。 4.社会静力学(人性和社会秩序) 静力学在逻辑上可被分为两个部分:对人性结构的初探和社会性质的结构的研究。 对人性的初探 他认为人性有两重或三重性质:良智(感情才智)和活动。人是本质上活跃的生物,由情感支配的活动需要才智的控制(由情感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才智在大脑与感官相连,情感在大脑后部与运动器官相连(人行动的驱动力只能是感情)。 存在三种感情:利己(性欲食欲母性骄傲),扩大到与他人相连的(军事是推动障碍的本能,工业的创造工具的利己主义,虚荣心),利他(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在平等基础上的爱慕,范围扩大的子对父生对师下对上的崇敬,在宗教中发扬光大的仁爱);才智则分为(归纳演绎的主动抽象具体的被动)理解与(模仿口头书面)表达;活动分为办事的勇气,行动的谨慎和实现目标的坚定不移。 社会基本结构的研究 他说明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它的产生是因为:所有社会需要协调一致,这种一致性要求全体成员承认一个协调统一的原则。宗教包含三种人性特征:精神方面(教理),感情方面(通过崇敬表现的仁爱),实际方面(制度)——崇敬支配情感,制度支配教徒的公私行为——宗教应当具有人类的全部禀性(精神情感活动)才能实现统一。 他认为所有制(人类的物质产品超出了创造产品的人的生存需要,可以传给后代)是能动社会的反映,语言是才智的反映。二者的共同规律是积累的规律。人类之所以存在传统是因为交接,文明的条件是世代的持续,活着的人继承死去的人的思想——孔德是一个主张传统的人。 “人类的组成是死人多于活人”“死人越来越支配着活人” 他只论述并把西方家庭类型作为典型(偏执而绝对了),家庭内部具有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的典型特征(平等慈爱复杂的指挥和服从),他认为支配权应当归于男人,女性智力不如男人但掌握着最崇高的精神和爱情的权力(阿隆竟然说这是主张人人平等)。家庭中有历史持续性的经验。 他只承认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这两个政治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社会不可避免并且应当受力量(人数和财富)支配,孔德发认为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应当包含一种与力量统治相对应或纠正这种力量的东西——教权(早*智力权力-晚*感情或情感权力)。教权有调节联系神化节制约束俗权的作用,用精神力量使强者神化在历史进程中是必要的,到了最终阶段时只能部分神化,学者们得到节制和约束作用。 静力学的研究在智力活动情感方面为动力学指明了方向。静力学中:智力的历史是从拜物到实证,从主观投射到外部到发现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的过程;活动是从军事阶段转为工业阶段;情感是利他主义的逐步发展(但生而有之的利己没有改变)。 5.从哲学到宗教 社会学和哲学的关系源自承认人类同一性的思想原则。孔德的哲学思想是他著作中的三种医院:社会改革派的、综合各种科学的方法及成果的哲学家的、自封为一门新宗教的人类宗教的大祭司的意愿。 孔德与提出局部而谨慎建议的孟德斯鸠不同,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解决方法。他认为改变组织和制度无用,憎恶暴力,而想改变人的思想方法,让所有人成为实证主义者。不过他认为历史有其规律,这些都应该自发实现, 他早期的主要目标是改造社会和综合各种科学知识。他认为科学是信条的源泉;他认为科学真理的基本内容是规律;科学是原则并且还具有教育意义;如果没有科学,我们的主观印象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他的武端在于认为规律自成,因此不赞成概率段认为探索太阳系etc.是无用的);他自认为发现了一种等级结构和制度(低等的东西可以影响高等的东西,但不能决定高等的东西);他认为科学是实证精神的表现和结果但同样也受到威胁,一经分析就分散,他认为学者们太专门化了并且不想改造社会而只想满足自己的学者的任务。 应当产生一门以社会学为中心和原则的综合性科学,所有的科学都应当以社会学为汇集点。他认为人们应当客观思考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等级制度,主管思考与人类有关的能揭示人类所处的地位对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按照秩序生活都是有益的各种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知性科学之友透过历史,在社会中观察人的活动和作为才能了解(心理学家的内省和康德的自省都不能)——这是如今的知识社会学——观察分析解释人在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的业绩表现出来的智力的科学,并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 阿隆认为孔德天真幼稚,但他让人们去爱所有人都具有并应当具有的美德也让人们团结起来。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 )-11.24 怎么解释他所处的时代/总体社会理论/对历史的看法/对社会学的看法/历史哲学政治学的关系 他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是什么,认为人类无法事先认识未来。 第一个时期实际:《共产党宣言》、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个时期: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作用并预测变化) 1.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社会-经济分析 他将现代社会称之为资本主义合会,并把这种社会固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冲突)置于思想中心地位,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性质并可预测历史发展 。马克思思想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性和对抗性的解释,马克思的全部著作就是用某种方式力图说明这种对抗性是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是阶级斗争——马克思的第一个决定性思想。 人类的历史的特点是社会阶级的人类集团(一方面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对抗,另一方面将逐渐定性并只有两个集团,唯有这两个集团真正具有一种政治愿望和特定的历史愿望→中间等级没有任何历史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是享有特权的少数人的团体})之间的斗争。书中提到资本主义靠不断改革生产工具才能维持统治,但收入分配和所有制关系并未同步改善,大多数人依旧无产和贫困。因此资本主义特有两种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财富的增长和大部分人日益贫困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会由大多数人发动,并未所有人谋求利益,这场革命是资本家自己造成的。当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后,社会的对抗性就会消失。他同大多数19世纪的作家一样认为政治和国家是社会本身发生的现象之外的次要现象(冲突的副产品和表现),政权是社会冲突的表现。 Q1:依据什么理论看到了现时社会的矛盾和已知各种社会的对抗性? Q2:解释阶级斗争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发生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怎样演变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所有人都处在一定的、必然的关系当中,不以自身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思想不是解释来源,超个人的社会关系也是);在任何社会中人们都可以识别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变革的某些时刻,历史运动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很容易引进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要求一种革命的理论;区别了现实和意识(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因此社会关系解释思想→是今天知识社会学的基础);粗略勾画了人类历史的阶段(四种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亚细亚古代封建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归为非西方和西方两大类)。 2.《资本论》 与哲学无关的经济科学著作/对经济问题作的现象学或存在主义的分析 第一卷是自己发表的,二三卷是去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来的。 他认为每种经济制度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根据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运行方式,并且要根据它的运行方式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 第一个观点: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逐理论,利润至上。 他提出物物交换和通过货币这种等价物的间接交换。后者会多处一部分货币,这种利润是哪儿来的?为什么制度可能呢? 论点①价值-劳动理论:任何商品的价值大体上都与它包含的社会平均劳动量(可计算但不均衡所以要平均)成比例(商品的价格随着供求情况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论点②像商品价值一样,劳动的价值也可以衡量。 论点③:工人生产一个以他自己以工资形式取得的价值相等的价值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少于他的实际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是凝结在工资中,剩余劳动会会创造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提高剩余价值增加剥削率:延长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率)。 第二卷将资本主义当作整体,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方法。 第三卷通过对资本主义结构及其运行所作的分析提出这一制度变化的初步理论。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etc. 表明资产阶级会消亡的论点:无产阶级化和贫困化(社会学方法);分配给人民群众的收入不足以x吸收日益增加的产品,资本主义制度失去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消费者对市场上产品的需要的平衡(经济学方法)。 3.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含糊不清之处 解释众多的原因:社会学的概念与一种哲学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有不同的关系;人们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下了不同的定义和概念本身的不明确性;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马克思是由哲学转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中间经过社会学。马克思社会学本质上是社会学,但它也希望成为一种哲学。 通常人们用恩格斯提出的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社会和制度的更迭代表了各个哲学阶段和人类各个发展阶段),英国的经济学(价值劳动理论、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和法国的历史学(阶级斗争)来解释马克思思想。 为了让哲学得以发展,历史应当认识的人性和人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呢?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思想概念: ①黑格尔认为人有双重互相矛盾的地位,一方面他通过投票这一活动身为公民、属于国家,拥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则身为市民社会的一员(企业主/劳动者)拥有特殊性。特殊性影响普遍性的使命(ex企业主不能直接为集体劳动),所以人应当在劳动中有参加公民活动同样的方式参加普遍性活动(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 ②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是专业化的人,劳动分工使大多数人不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总体的人是不会被劳动分工弄得支离破碎的,非专业化的(拥有综合技能的)人→总体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属性能完成人的定义范围内的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本质上是劳动的生物,在不人道的条件下劳动会失去人性(革命应当解放劳动,社会将会人性化)。 异化:人对自己感到陌生,以至于在自己的活动和劳动中认不出自己。 有两次经济异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引起的;市场的无政府状态。第一次异化中,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不表明人的存在而退化成了生存的工具和手段,企业主则谋求利润剥削工人,没有人性可言(这是哲学和道德学上的批判)。 他认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分析在一个受自发规律支配的制度下无法支配自己生存的个人和集体的异化,是在哲学和道德上批判资本主义为人限定的地位。 (后面几页没懂) 4.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含糊不清之处 “决定”这个词太精确生硬,“影响”这个词太空泛;部分概念模糊(esp.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很难确切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5.社会学和经济学 6.结束语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 )-11.29 他偏向民主问题,确定社会特点然后对社会的各种方式进行比较(认为某些特征是与现代社会或民主社会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共同基础上可建立多种政治制度)。 1.民主与自由 《美国的民主制度》:为什么美国的民主社会是自由的? 《旧制度与革命》:为什么法国的民主演变经历了那么多苦难? 首先要对托克维尔的民主和民主社会下一个定义,他通常用此指某种社会类型(繁荣安宁而不是强盛荣誉,给最多人福利,理智而非才能,缺点而不是罪恶,少罪恶和伟大的行动)。他认为民主是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地位平等(非智商和经济,而是生活方式水平工作职业尊严荣誉),与平等社会相适应的政府就应当是民主的政府。并且当地位没差别时,主权就应由全体成员来掌握。 他的的思想是孟德斯鸠英国君主政体理论的发展(法国君主政体中不平等既是自由的动力又是自由的保证,而英国则是以代议制和重商活动为基础的自由君主政体)。 论点:既然自由(不存在专断)不能以不平等为基础,那么它就应当以地位平等的民主现实为基础并受到政府的保护。 他研究的问题:社会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不致陷入专制制度(怎样使平等和自由共存)? 托克维尔认为真正的贵族政体的历史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军事活动,工业商业是可变的,因此不会重新形成传统的贵族政体,并且商业和工业活动造成的财富不平等与现代社会的平等趋势并不矛盾。 2.美国的经验 美国社会的偶然的和特殊的地位;法律;习俗与风俗 地理和历史地位<法律<习惯风俗宗教 ①土地辽阔,没有值得担心的邻国,由拥有先进文明和技术的欧洲人建立起来的,清教徒式的平等和自由→不存在贵族政体,优先发展工业活动 ②研究托克维尔论述美国法律的方法:理解美国宪法的作用,预见其变化,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解释;最有利于保护自由的法律(联邦制,他和古典哲学家们一样认为大国才拥有保证安全的力量,效果又能适应环境和情况的多样性)。 他认为威胁民主制度生存的主要危险是:立法权完全屈从选举团的意志,立法权集中了政府的其他全部权力→权力有集中于立法机构的倾向。 美国规定立法权分属两个议会,设立了总统→这个职务相对免受选举机构和立法机构的直接压力;法的精神替代了贵族制度,尊重司法形式有利于包围自由;多党制不提出相反的施政原则而是关心社会上的问题,讲究实效。 托克维尔提出另外两种半制宪、半社会性质的政治形势:自由结社,由自由结社出现的自愿组织。他批判了可能会被滥用的新闻许可证制度,但他认为取消这种许可证是更坏的制度。 ③自由的条件是人的习俗和信仰,习俗的决定因素是宗教。 法国自由不稳,美国自由存在的原因是美国将宗教和自由意识结合,法国现代思想和教会则冲突,这是民主制度保持自由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在一个实现自治的平等社会中,每个人意识中都必须有一种道德纪律,每个公民都应当出自内心而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服从这一继续。这种道德纪律就是宗教信念(这点来说他是孟德斯鸠的学生)。 他针对法国权力集中,说明了美国权力下放的好处。 →托克维尔和孟德斯鸠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的地方。P217 3.法国的政治悲剧 《旧制度与革命》:为什么法国的民主演变经历了那么多苦难? 和孟德斯鸠一样认为重大事件要用重大原因解释,事件的细节则和结构的情况不可分割。 他不认为革命危机是偶然,革命危机是有特征的,按照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任何政治革命当它希望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的时候,并且自诩为是拯救全人类的道路的时候都具有某种宗教性质。 他认为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阶级是:贵族资产农民附带工人阶级(只是单纯地列出旧制度时期法国的主要社会集团)。 Q:旧制度的全部机器在欧洲都已衰败,为什么革命只发生在法国?有哪些主要现象能说明这一事件? A:法国各特权阶级既有等同划一的一面又有彼此分离的一面,它们虽然实际上彼此相似但由于特权、风度和传统的不同而彼此分离。政治上缺乏民主使它们无法达到对政治团体的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那种团结一致。 他也带着一些贵族色彩地一个国家只能由这个国家里富有和有教养的部分人治理,赞同制宪议会。认为最伟大的革命是标志着从旧制度到民主制度过渡的革命。 他认为法国大革命并非偶然(民主制度总有一天会卷走旧王朝),但从确切形式和插曲来看并非必然(是历史运动和人的共同作用)。革命一事好坏兼有,知识分子醉心意识形态而对治理国家毫无经验, 4.民主社会的理想类型 《美》一和《民》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美国社会),用社会学的观点解释了一个历史危机(法国大革命)。 《美》二主要谈的是精神经验,作者表明了建立某种理想类型(民主社会),并根据这种类型推理出社会某些趋势的观点。 他提出了四个问题:智力运动会引出什么结果?美国人的感情会有什么结果?习俗会有什么结果?政治社会又是如何?→此时他根据少量事实就能重新构思和推断,超出了原有水平。 法国相较美国来说并不热衷于公共事务而是专注于政治理论。民主社会倾向于相信人性的无限可完善性,进步的思想与民主社会共存。 Q:为什么在民主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感情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得平等的愿望(这种愿望可以使人去接受役使但不会导致顺从)? 在这种社会中一切职业都收到尊敬,因为都是以工资为生的。 风俗有变温柔的趋势。所有重大的正适合思想革命都是传统向民主社会演变的过程而不是民主社会的实质。→民主社会的革命很少,是反对革命的社会(在革命中有所失的人会越来越多,不甘在变幻莫测的革命中用他们的财产进行冒险),是永不会满足的社会。认为吵闹多于革命的一点是正确的,但托克维尔低估了工业和科学的发展。 他尊重法制,认为革命就其定义来说是违法的;他认为民主社会不太会卷入战争,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打仗;他担心军队是否会很好战(和平时晋升很难因此渴望战争);如果民主社会出现了独裁者,那么为了强化权力和满足军队需要会力图发动战争。 总结:现代社会经历了两次革命,第一次(对权力的反抗)旨在实现社会地位的日益平等、生活方式的整齐划一,将行政权越来越集中于最高层,不断加强行政管理;第二次革命(为了中央集权)则是不断削弱传统的权力。 他在政治上至自由党,社会学上属于孟德斯鸠派(把描写社会学的描写方法、整体和社会类型分类,以及通过少量事实确立抽象理论的倾向这三者结合起来),他不相信过去的历史有不可避免的规律,不相信未来是预先决定好的。 社会学家和1848年革命-11.30 1.奥古斯都·孔德和1848年革命 他对自由主义的代议制机构的覆灭感到高兴(基本条件并没存在于法国,糅合君主政体和议会是不可能的)。他认为英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削弱君主政体,法国则是君主和城镇资产阶级削弱贵族,但法国革命的敌人是旧制度的最高象征——君主政体。他赞成中央集权,认为其符合法国历史规律。 2.托克维尔和1848年革命 代议制机构覆灭令托克维尔感到遗憾,他认为行政权下放至关重要,关心立宪议会。他称路易·拿破仑的王朝是“私生子王朝(自己的姓氏+叔父的威望+自己可笑的轻举妄动之外一无所有)”。他指出法国有着对执政者的藐视的地方性现象。 3.马克思和1848年革命 他认为社会动荡是必要的,和托克维尔一样认为传统的君主政体和贵族制度崩溃后,旨在实现社会平等的民主运动必然会指责继续存在的资产阶级特权。前者认为消灭经济上的不平等是可能的,后者觉得不可能。马克思想找出各种事件的全面关系,托克维尔则坚持冲突的独特性。马克思认为农民是一个只能由本阶级以外的人代表自己的利益的被动的阶级(所以农民选了路易·拿破仑而不是自己人)。他认为真正的革命的目的并不在于夺取机器而是要摧毁它(托克维尔则说如果生产资料应当归集体所有,经济应当集中,那么人们应当寄希望于什么奇迹才能摧毁国家机器?)→马克思认为为了实现革命应当最大限度加强政治权力和国家集权。 *托克维尔得出的结论:为了限制国家的至高权力记忆这种权力额无限扩大,应当增加中间团体和代议制机构。马克思则认为国家与社会相对而言的部分自主性与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矛盾的,但他同时又希望社会主义革命会导致国家机器的消亡。但他还是不太自愿地承认了制度冲突的纯政治因素,以及国家与各种集团相对而言的自主性,只要存在着这种自主性,社会变革的因素就不能简化为阶级斗争。 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是法国政治社会学学派的创始人。这一排不太拘泥于教条,首先关心政治又不轻视社会基础。他们提出政治独立性的看法,并且像自由主义者那样想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不能带着个人好恶去观察的民主社会,这种社会有独特之处但并不是人类前途的终结。→谨慎的, 略带怀疑主义的阴影。(Aron认为自己是这一派“不合时宜的信徒”) 奥古斯都·孔德派影响了涂尔干。这一派轻视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性,重视社会关系和全社会的统一性。他们把“协调一致”视为基本观点,不断分析和提出各种观点,努力恢复社会的整体性。孔德对他成为工业社会的现代社会的赞赏几乎毫无保留。→乐观的,倾向于公正。 马克思派用社会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进行了解释。既有对工业社会的热情又对资本主义表示愤慨,对遥远的未来极为乐观但对将来却心情忧郁十分悲观,生成灾难、阶级斗争和战争会长期存在。→空想的,认为灾难不可避免。 第二部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埃米尔·杜尔凯姆/涂尔干( Émile Durkheim ) 他认定的社会学方法的法则:用另一种社会现象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用另一种整体现象解释某种整体现象。 基本观点①:从历史观点看个人并不是至关重要的,个人是集体的表现。 基本观点②:保持(最低限度的)集体意识(机械关联,维持社会作用),个人才可能享受判断和行动上的自主权。 1.《社会主义劳动分工》(1893) 这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主题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①机械关联:因相似形成的关联。 ②有机关联:不同,而要协调一致所形成的关联。(有解体和混乱的危险,需要①的存在 基本观点①:集体意识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它按照自己的规律演变,不仅是个人意识的表现或结果。在①占主导的社会里,集体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意识。→ 个人诞生于社会,而不是相反。社会第一性,个人第二性( 个人意识在自我以外的社会在历史上有优先地位,必须用集体解释个人而不是个人解释集体) 。 刑事法:惩罚错误或罪行。在①中与集体意识抵触的行为被认定为罪行的可能越多。 恢复原状法/合作法:在错误发生后把事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组织个人之间的协作。目的是为了将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 现代社会意味着出现了社会分化的现象,契约主义就是这种现象的后果和表现。原因则是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则是社会量、社会物质密度和社会精神密度的结合作用。 2.《自杀论》(1897) 自杀定义:凡由受害者本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 首要任务是将自杀率的变化和社会现象和环境建立起联系。 争论点:心理先兆/社会决定。 涂尔干运用了共变法,力图证明心里病理状态频率、遗传与自杀频率无关。针对模仿,他认为人们混淆了三种状态:意识融合(个人感受同样的情感,但现象的支柱是集体本身),个人像他人一样行事(服从集体的规矩),处在相同场合下的机械反应。他认为还要区别感染(个人间的现象)和传染(集体现象)。 他认为可确定的自杀是:利己自杀(宗教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孩子状况),利他自杀(英雄主义殉道军队),由社会混乱引起的自杀(经济危机等各种失望的情景,欲望和满足间的不协调)。 →利己主义(麻木不仁对生活缺乏依恋)更容易轻生,利他(毅力和激情)到了极点的人也容易,对生活恼怒和反感。 他认为始终有一股社会潮流贯穿,而社会表现出病态是因为个人对集体的依存关系不够(家庭宗教和政治没有一种可以满足个人的要求,唯一有力的是行会组织)。 不足:统计数字不准确(申报后才知,没研究自杀未遂的次数),相互关系的有效性并不肯定;和心理学的争论。 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创立一种全面的宗教理论,思考建立一种高级宗教理论是否合理和可能。 希望证实宗教的目的是使社会变形。 ①氏族和图腾制度 世界被分为在俗和离俗。宗教是以圣事、与圣事有关的信仰组织以及从信仰中或多或少合乎逻辑地派生出来的宗教仪式或惯例为前提的。 ②宗教概论 如果宗教旨在崇敬不真实的神灵和由于人们的恐惧变了形的大自然力量(失去客观实在性的对象),宗教就相当于集体的错觉。那么为什么不相信科学呢?→他要建立信仰客体的现实性(崇敬的实际上是集体力量,唯有社会是自己神化的实体,属于大自然范畴但超越了大自然)而不承认传统宗教的精神内容。图腾信仰或仪式在本质上显然与任何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相似(是个人对超越个人力量[世俗]的社会本身[神圣]的崇拜)。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崇拜他们的社会,神圣的东西首先依附在非个人的集体力量上,这种力量是社会的再现;集体生活本身紧张使得社会处于激动人心的状态时,社会本身就会去创造神或宗教。 象征和仪式这两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宗教仪式有积极消极赎罪惯例三类,目的是维持共同体、加强个人属于集体的观念、是人们保持信仰和信心。 ③介绍了宗教主要的社会本质(知识社会学 分类法的原始形式和宇宙的宗教形象紧密相连;一个概念只能从社会中来;认识论能解决经验论(一切概念都是直接从可以感觉到的经验中来的)和先验论(一切概念是存在于人类脑袋里的)间的矛盾(D认为二者都是错的)。 4.《社会学方法论》(1895) 社会学要研究专门现象,能用其他学科观察和解释事物的同样的方法来观察和解释它的对象。 ——必须把社会现象看作事物,社会现象的特征就是社会能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 如何区别正常现象和病理现象。 5.社会学和社会主义 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不止一个,而是不同的融合(主要是机械和有机),在各个时期和社会都不同。 社会问题不是经济而是道德问题。人类的欲望无法满足,需要一个道德权威(集体意识不可抗拒的要求)加以限制。(但是人类社会不正是因不满足才会发展的吗? 建立职业集体,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人服从纪律 6.社会学和哲学 组织起来和提高觉悟 帕累托和韦伯纸质整理 部分翻译不怎么通畅,让人有些难理解。
a心理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