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出版社
宇宙尽头的餐馆 豆瓣 Goodreads
The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8.7 (158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宇宙尽头的餐馆是餐饮史上最了不起的风险投资,整个餐馆被一个巨大的时间泡包裹,并沿时间轴向前投射至宇宙终结的那个时刻。
餐馆里,客人各自挑选座位坐下,吃着美食,观看整个宇宙在周围爆炸。
你可以随意就座,无需预约,因为你可以返回原先时间后再补订;你愿意来多少次就可以来多少次,但要确定千万别遇见自己;同时,你需要做的不过是在自己所在的时代开个储蓄账户,存下一分钱,等抵达时间尽头的时候,所得的复利足以保证你付得起账单。
为此,混球星系的广告公司的口号是:如果今天早晨你已经做了六件不可能的事情,那就干脆来宇宙尽头的“豪河”餐馆吃顿早饭吧!
“黄金之心”号的乘员们正有此意。比起逃脱沃贡人的追击,避免被带到银河系最邪恶的星球,以及教飞船学会如何冲一杯好茶,这实在是件不足挂齿的小事。
说真的,有谁预约过吗?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8.9 (288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其它标题: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突如其来的寂静笼罩了地球。这事实上比噪音更加可怕。有一会儿,什么也没有发生。
巨大的飞船一动不动地挂在空中,覆盖了地球上的每个国家。
在黯然退场之前,地球首先被改造成了最终极的声音重放器件,这是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伟大的播音系统。但伴之而来的不是演奏会,不是音乐,没有开场号曲,而仅仅是一条简短的信息。
“地球人,请注意了。”一个声音说,这声音堪称完美,仿佛来自四声道系统,完美得无懈可击,失真度低得能让勇敢的男人洒下眼泪。
“这里是银河超空间规划委员会。诸位无疑已经知道,银河系边远地区的开发规划要求建造一条穿过贵恒星系的超空间快速通道,令人遗憾的是,贵行星属于计划中预定毁灭的星球之一。毁灭过程将在略少于贵地球时间两分钟后开始。谢谢合作。”
2017年9月28日 已读
给五星的原因是多年前看的如今再读依旧可以回忆起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一是福特开头和拆迁人的对话,二是关于第二差的诗的评价,三是猴子和打字机,四是进入玛星时的导弹,五是挪威海岸。相较从前,场景的具现化和冲击感更强+显然当年的我没能完全体会到令人忍俊不禁的英式幽默。拒绝老鼠(。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弗兰肯斯坦 豆瓣
作者: (英)玛丽·雪莱 译者: 刘新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玛丽·雪莱(1797-1851),英国著名小说家,也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第二任妻子。因其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弗兰肯斯坦(中英双语珍藏本)(精)》主角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怀着犯罪心理频繁出没于藏尸间,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具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弃他而逃,怪物却紧追不舍地向弗兰肯斯坦索要女伴,温暖和友情;接踵而至的更是一系列诡异的悬疑和命案……这个被称为活跳尸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并拥有众多为之痴进的读者和观众。
《弗兰肯斯坦(中英双语珍藏本)(精)》是中英双语珍藏本。
2017年9月16日 已读
感觉到了恐怖。看这本是为音乐剧铺垫的,英文看完第五章后觉得虽然文笔还行,但有些冗长、絮絮叨叨的所以跳到中文看完了。其实在读完之前一直以为是双重人格(和绿巨人弄混了)……本书秉持主角就是主角,其他人全酱油的风格。两个略有震感的地方,一是开头的女孩竟是母亲,二是两位主角第一次见面。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朽 豆瓣
9.3 (22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王振孙 /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不朽》是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1990年所著重要小说代表作之一。这也是他的第六部小说。《不朽》的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故事通过一个在游泳池畔向游泳教练做手势打招呼的一个场景开始,精炼地体现了昆德拉的高妙小说艺术创造力。昆德拉在书中说:“不朽,是死亡的影子或说兄妹,看到他也就看到她。”这本书利用小说的方式来谈不朽,而不是像谈哲学那样。他对不朽下的定义也很简单:对不朽来说,人是不平等的。必须区別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
2017年7月13日 已读
又陷入了读小说的圈子。看昆德拉的书好像是在嚼年糕,开始劲道,后来成为一小块一小颗,吞下去很甜,让人幸福的甜很快被让人满足的甜盖了过去,然后在困倦与清醒中一次次坐下,一次次站起来。没看最后的评论。揣测作者很难,分析对我来说还不需要。书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一遍忘了......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少年维特的烦恼 豆瓣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8.4 (36 个评分) 作者: [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侯浚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译文名著精选: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早年最重要的作品。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译文名著精选:少年维特的烦恼》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2017年7月9日 已读
2017年7月9日 评论 07.09 - 花了两个小时(并不是在计算),读到中途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自己最后会哭的,然而没有,平平淡淡的,皱着眉头的,内心也无丝毫沉郁。 大约十年前的时候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似乎与爱情与自杀有关,我想这一定是一本啰啰嗦嗦令人百无聊赖的流水账,在不同地方看到它,根本没有读的想法。最近买回来也是为了凑单的,但总算有让人想读的意愿。(一是因多年前买过同一系列的《刀锋》,感觉不错;二是手感很好,颜色也喜欢。)担心自己读不下去,特地选了不用压榨自己干活(笑)的晚上。读起来就放不下了。 不想从道德和法律方面讨论,这本书中描述的感情是一团乱麻。 维特的感情一时同野马在鲜艳的花丛中、在险峻的高山上狂奔,时而同潺潺流水任落花不断飘零而下。我个人对爱情几乎没有亲身感受过,可以说是没吃过猪肉但看过特别多猪跑(笑),在此并没有代入感。但信件中的很多内容都令我感同身受,可以说原著很好,翻译也很好(虽然有些音译怪怪的,看惯了奥德修斯、佩内洛普etc.)。对生活的看法简直字字珠玑,勾画出了一个追逐着爱情的少年。在我眼里他实在太执着了,然而正如同我自身一样漂浮在社会和自己的心中。同绿蒂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看时一直在吐槽你们为什么藕断丝连,维特你坚强一点啊;绿蒂不要因为自己对维特的爱怜和他是个好人就爱上他呀;阿尔伯特你怎么就纵容维特呢,真正的朋友撕破脸也会在一起,就算不在一起回味就好了呀!(气鼓鼓 维特和阿尔贝特在书中关于自杀的讨论让我摇摆不定,维特的比喻牵强又有道理,阿尔贝特认为自杀的人失去理智也是......结局令人悲叹,叹这样一个内心纤细的少年选择了离开人世,让自己解脱的同时会让他人多么痛苦。他最后认为自己快乐的,那些发自生命的话语来自部分的非理智,实际上到底快不快乐呢,到底是怎样呢?曾经有段时间我对死亡想了很多,现在没那么多但抱着的是“除非没有人会为我伤心我才可能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结束生命不是因为我向往死亡而是因我并不恐惧死亡(当然是不会选择自杀的)。 维特从书中的雇工身上看到自己,我也从维特的身上看到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读懂他的心情,但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就是他,是他爱着的绿蒂,是阿尔伯特,是很多很多人。 看着动画写的,大概有很多表述不清楚和没有提到的,仅仅用于记录自己的心情。 七月刚开始,我的时间不多了,也读了几本好书。我也不知道要怎样走下去,不过我会走下去,承担自己选择的一切,尽量,尽量不让我爱着的人伤心。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8.4 (152 个评分) 作者: (法)让-保罗·萨特 译者: 周煦良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洛丽塔 豆瓣 Goodreads
Lolita
7.9 (37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1
《洛丽塔》原著问世五十年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
2017年3月10日 已读
读完非常难受,有些压抑却又(于我而言)是充满了救赎的结局。一个无比完整的自述故事,可以写一篇长长的读后感。
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边的卡夫卡 豆瓣 谷歌图书
海辺のカフカ
8.5 (149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其它标题: 海边的卡夫卡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出走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父亲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卡夫卡四岁时,母亲突然失踪,带走了比卡夫卡年长四岁、其实是田村家养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却将亲生儿子抛弃。他从未见过母亲的照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仿佛是运命在冥冥之中引导,他偶然来到某私立图书馆,遂栖身于此。馆长佐伯女士是位四十多岁气质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却对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恋上了佐伯,并与之发生肉体关系。小说还另设一条副线,副线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从此丧失了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完全忘记,甚至不会认字计数,却获得了与猫对话的神秘能力。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况下杀死了一个自称焦尼·沃卡(Johnny Walker)、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标上所画的英国绅士的狂人,一路搭车也来到此地。小说共分49章,奇数章基本上用写实手法讲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数章则用魔幻手法展现中田的奇遇。两种手法交互使用,编织出极富强烈虚构色彩的、奇幻诡诘的现代寓言。佐伯是将这两个故事联结为一体的结合点,而弑父的预言似乎最终也未能避免,因为狂人焦尼·沃卡居然是卡夫卡生父乔装改扮的,真正的凶手也并非中田……
流动的盛宴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海明威 译者: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一九二○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图文珍藏本)》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图文珍藏本)》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在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作品中,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当时在世界文坛、艺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素描像,与这座城市、这部书永远融为一体。
2017年3月10日 已读
给鱼前又翻阅了一遍,对老爹的生活并不怎么感兴趣。喜欢滑雪是想触碰无人到达的地方。看了看当年的笔记,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充满了活力,3.5
2017年3月10日 评论 2.12 - 海爸爸的《流动的盛宴》是迷妹首选,当然是作者和菲兹杰拉德迷妹。看的版本有配图,再次欣赏了老爹年轻时的美颜盛世(咳咳。正本给人想象空间多,你知道的,篇章中描绘出的场景容易忘却也足够回味,必然有人根据此书画了地图。也正如扉页的话,巴黎如影随形。 其实这是个故事……不,应该是两个故事。很多年前的事情,顺着脉络能摸索至今。个梦幻之地,若“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