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科普
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 豆瓣
Who Got Einstein's Office? Eccentricity and Genius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作者: 埃德·里吉斯 (Ed Regis) 译者: 张大川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6 - 4
《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大师们》以世界著名研究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背景,撷取了一批为20世纪科学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片断。这些科学家包括相对论的创立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天才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细胞自动机大师沃尔弗拉姆,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作者以当代若干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为线索,以生动的笔触,将自己亲赴实地采访获得的大量鲜活资料串连在一起,让读者从另一视角领略当代科学发展的概况,感受科学巨匠们的个性和魅力。
2020年6月16日 已读
书名比较噱头,主要是在科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前世今生(富尔德兄妹出资,弗莱克斯纳牵线)和一些在里面待过的科学家与研究者的工作和八卦。学者也是人啊,不单沉浸于研究,也会插手管理事务。
作者很厉害的是将一些看名字显得很高深写得通俗易懂,读来挺轻松的,虽然关上书后名字基本不记得了。
P.S 想到了《玻璃球游戏》
a各种史与神话 a科普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科学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8 (29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米尔·奥卡沙 译者: 韩广忠 译林出版社 2013 - 6
《科学哲学》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哲学教授、哲学系主任萨米尔•奥卡沙撰写,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国内著名科学哲学学者李醒民作序推荐。
何为科学?科学是否客观?科学能否解释一切?本书《科学哲学》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萨米尔·奥卡沙开篇扼要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继尔探讨科学推理的本质、科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理论问题。《科学哲学》作者还审视了专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争端,以及科学作为双刃剑的利与弊。
2020年5月27日 已读
太浅显,第一次接触,没能了解多少。
休谟认为推出归纳推理合理性的过程本身就属于归纳推理,斯特劳森认为讨论归纳推理是否合理或正当和讨论法律是否合法一样毫无意义。最佳说明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IBE)和归纳推理是不同的。
亨普尔的覆盖率解释模型:普适定律+特定事实→待解释的事实。但没有对称性(可通过影子和夹角推出竹竿长,但后者和前两者无关)和因果性(约翰不怀孕不是因为他吃避孕药而是因为他是男性)。
实在论和观念论,以及更现代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工具论)的争论:前者认为科学的目的是为世界提供一种正确描述;后者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对世界的某个特定的部分——“可观察”的部分——提供一种正确描述,不可观察部分不可知。后面基本是例子和解读科学与哲学的争论。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科普 译林出版社
Lie Detector 豆瓣
作者: Hodgkinson, Simon
2020年5月3日 已读
读的是George W. Maschke的The Lie Behind the Lie Detector,没找到条目,随便标一本吧。教你如何回答各种问题的目前也用不上,跳过了。总之测谎仪不是科学,只要让回答相关问题Control question时的心率高过Relevant question时就能骗过它,方法是想一些刺激的事或咬舌头。从前看猫鼠游戏,不懂孔雀为什么在面对测谎仪回答问题时用回形针扎自己就可以通过测谎,现在知道了。
/ a科普
当自我来敲门 豆瓣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作者: [美]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译者: 李婷燕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内容简介]
● 继颠覆性巨著《笛卡尔的错误》之后,达马西奥通过对多年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总结,向一个困扰人类的根本谜题发起了大胆的冲击。这个谜题就是:意识从哪里来?
● 在梳理了大量临床案例和大脑神经解剖结构的线索后,达马西奥解释了在他眼中大脑如何构建心智、心智如何构建意识的原理,并着重强调了自我在构建意识大脑中的重要性。这种基于演化的研究角度,彻底转变了长久以来人们看待和描述有意识心智的方式。
● 在《当自我来敲门》中,达马西奥邀请读者和他一起踏上一场意识的冒险之旅,带领读者深入迄今为止无人到达的未知领域,层层揭开自我与意识的秘密。
[编辑推荐]
● 知名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全新力作,让诺奖得主奈保尔爱不释手,令大提琴家马友友神魂颠倒。
● 挑战困扰人类的根本谜题,构建心智演化之路,探索意识起源之谜。
● 一场人类意识探索的盛宴,一次刷新阅读体验的脑力挑战!
● 国内外众多知名心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联袂跨界推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汪丁丁倾情作序!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傅小兰、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宁向东、知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联袂推荐!
● 达马西奥“情绪与人性”五部曲之二。
● 湛庐文化出品。
2020年4月18日 已读
有点儿难读,原因是对大脑并无太多兴趣,更何况由于涉及科学研究,使得整本书处于作者的假设之下,读完后唯一深刻体会到的是,脑子并不是没有生命的。和细胞类似,神经元大概是更为精妙的活物。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科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豆瓣
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罗琦 译者: 王祖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笑而滑稽”似乎不可能,但玛丽·罗琦做到了。
本书将向你讲述人类死后继续在历史上留下的点点滴滴,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都已湮没淡忘,但他们死后的贡献通过书籍诉说着他们的不朽。尽管有时显得那么怪异,令人惊奇,但总会激发你强烈的兴趣。从医学解剖的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严谨、从暴露隐私到尊重隐私,系统介绍了人类医学所走过的这段历程。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女士用并不悬疑、造作,但却出奇冷静、科学、严谨的话语,讲述了一个个尸体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获得过如下荣耀——
美国国内公用无线电台“科学星期五”“2003年最佳书籍”
《洛杉矶纪事报》“2003年最佳书籍”
《娱乐周刊》“2003年最佳书籍”
《拉斯维加斯信使报》“2003年最佳书籍”
《西雅图时报》“2003年最佳书籍”
《圣荷西信使报》2003年50本最佳书籍
亚马逊网站2003年编辑推荐书籍
入选巴诺书店 “发现新的大作家项目”
入选博多书店文学选集
获得2003年博多书店原声文学奖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权威作家罗琦,无尽的好奇,捧腹的诙谐。她的研究一丝不苟,笔法迷人。”
——亚当·伍格,《西雅图时报》
“这本离奇而有趣的读物,为生与死,为医务人员,提供独到的看法。掩卷之际,你会赏识人类尸体的奇妙。”
——塔拉·帕克-波普,《华尔街日报》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闹而滑稽’似乎不可能。然而,罗琦能做几乎不可能之事;她写的这本书,充满敬意,又帮助读者增长见闻,同时率性而发,富有机趣。”
——《出版家周刊》,星级评论
“你不会忽视这本书。每个细节都引人入胜。罗琦娓娓道来,读者不能释卷。”
——亨利·基瑟,《芝加哥太阳报》
“笔调活泼,出人预料。”
——马克·罗左,《纽约人》
“作者机智的措辞,为对人类尸体的研究,为尸体在研究中的作用,灌注了新的活力。为社会贡献某种好东西,到死也是不晚的。”
——克里西·波斯科,《每日新闻》
“玛丽·罗琦是一个濒危物种:一位具有幽默感的科学作家。她竟然能使可怕之事听起来有趣,却又不触犯死神的尊严。”
——布莱恩·理查德·博伊兰,《丹佛邮报》
“赏心悦目……这是一本奇妙的读物。”
——蒂姆·瑞德蒙德,《旧金山海湾卫报》
“罗琦的笔法轻松,把病理学史的那些怪异的插曲写得出神入化。死亡或许会笑到最后,但罗琦能在恐怖之中嬉戏。”
——吉尔伯特·泰勒,《书单》
“对无生命之躯体,罗琦采取迈克尔·摩尔的方法,以别具人情的方式接近尸体处理业。她把幽默的趣闻和历史上的掌故联系起来。”
——托尼·麦克米纳敏,《格言》
“罗琦的笔法,宛如与你促膝长谈,面对绞刑架也笑得出来,把书写得生气盎然。”
——亚历克斯·阿布拉莫维奇,《人民》
“罗琦似乎故意帮助我们(和她自己)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或者说,起码是要使一个人自己的死有意义。”
——斯蒂夫·菲特,《芝加哥论坛报》
“罗琦的笔触,亦庄亦谐,游刃有余,却不煽情。她讲述尸体的那些超人之举,笔法清晰而泼辣,她使我们相信,人不免一死,但死也有趣。”
——艾丽卡·博内特,《陌生人》
“探索的决心,关注的眼睛,以及讨人喜欢的幽默感,作者玛丽·罗琦写了一本与尸体的历史和尸体在目前的用处的书。”
——黛博拉·拉芙,《理查蒙德时报快讯》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只要你翻开它,你就欲罢不能。”
——威廉·温克,《威斯康辛州杂志》
“罗琦写了一本奇异而有趣的书,她的研究感人而充满敬意。她勇敢地踏进了我们不想进入的领域。”
——南希·苏摩尔斯,《坦帕论坛报》
“玛丽·罗琦的书确实有趣,肯定会成为一本经典读物。”
——唐纳德·科林斯,《论坛评论》,匹兹堡
“罗琦的风格非常温暖,她对令人啼笑皆非的异常细节明察秋毫。死尸从来不像在她的书里这么有趣。”
——迈克尔·杰夫,《快报》,圣安东尼奥
“古怪、阴暗,相当机智。该书把死亡描绘得滑稽可笑、别有情趣,而且还奇怪地引人入胜。”
——苏珊·奥瑞安,《兰花贼》作者
“引人入胜,滑稽可笑;敏于观察,探索幽微,玛丽·罗琦的《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重要读物,记录对处理尸体的方式——不假文饰。这项研究令人羡慕,逸闻趣事选择审慎,文笔生动活泼。”
——卡勒博·卡尔,《精神病学家》的作者
“玛丽·罗琦证明了我们许多人早就疑心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真正的迷人之处,只在你死了的时候才开始。我特别欣赏关于头移植、木乃伊黑市以及如何说清楚你确实死了的那些部分。”
——乔·昆南,《天啊:一个愤世者对圣徒地位的短命探索》的作者
“玛丽·罗琦是本世纪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假意的奉承(甚至挖苦),那么该书的每一页都有相反的证据。《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告诉我们尸体在哪里,尸体有何用,以及尸体必须讲的那些令人惊异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该书能够在尸体那里发现幽默,而不触犯其尊严。死尸万岁。”
——博克哈德·比尔格,《忽悠傻瓜》作者
2020年4月8日 已读
翻译读起来不是很通畅,内容中印象最深的是蜜人和飞机事故通常是在起飞和降落时发生,生存率是80%~85% ,以及作者描述火葬的细节让人觉得和土葬腐烂过程差不多,不过时间更快罢了。人脑竟那么难烧,惊奇。
a科普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杂食者的两难 豆瓣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8.4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波伦 译者: 邓子衿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2020年4月7日 已读
作者是不是参与了Food inc的拍摄,有关玉米的部分像是介绍偏简单的纪录片的扩写。吃是日常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而如今人类似乎对食物来源的概念愈发模糊,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事。记得先前看美食电视剧,一个猎人兼厨师宰杀动物会先放出动物的血,待它慢慢死亡,据说在这种情况下肉质会拥有更加美味的口感,在本书中作者则认为应当快速宰杀让它们少受痛苦。但他也反问人吃了这么多年的肉,怎么到如今道德感突然觉醒,又说如果人类不吃很多动物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有时候其他人的想法弥补了我们的短板,这应该就是这个时刻。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尸检报告 豆瓣
Past Mortems: Life and Death Behind Mortuary Doors
7.4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拉·瓦伦丁 译者: 马楠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8
卡拉·瓦伦丁为死者工作。
在成为世界上“超恐怖”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就是BBC剧集《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做实验和跳楼的那座博物馆)的馆长之前,她做了多年的尸检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
从尸体的第一个切口开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着手进行尸体的外部检查,随后依次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单独的器官,直至最后的尸体缝合。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尸检的过程和知识,了解人类生与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了解生命究竟是什么。
她对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发生什么,有生动的洞察。书中的每一章除详细描绘尸检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描述了作者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节目、剧集上看到的关于尸检的错误认知。她的文字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性和死亡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
2020年3月23日 已读
开始挺有意思的,文笔也不错,但突然转向感情,对这本书的好感度便急剧下降,想看的是APT的工作生活,对私人感情生活并无兴趣吧,没想到后面还写了修道院……印象最深的是战争中利用蛆清除腐烂部分避免毒血症的部分,还有搬运尸体吓人类的玫瑰屋趣闻。原来真正死亡的人的血液流动与活人不同,血液下坠形成紫色,操作时由于温度过低还会冻伤,学到了很多,也感慨作者很幸运在少时便抓住了牵往未来的线。
a科普 a非虚构内容 中信出版社
故宫物语 豆瓣
故宮物語:政治の縮図、文化の象徴を語る90話
6.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野岛刚 译者: 张惠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彩图呈现 | 台北故宫珍宝物语
八卦掌故 | 四个故宫历史钩沉
第一篇「话文物」,讲述《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36件标志性馆藏的故事。不只写文物本身,更写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写战时的颠沛流离,写战后的阴差阳错。
第二篇「谈故宫」,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
第三篇「访昔人」,是四个故宫的历任院长与名人专访记录。借这些与故宫命运深深勾连的人物之口,揭露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豆瓣 谷歌图书
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
8.0 (25 个评分) 作者: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译者: 孙正凡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6
★全球现象级畅销书,上市仅一年畅销100万册,售出38国版权。
★亚马逊2017科学类年度好书,《纽约时报》非虚构畅销榜榜首,Goodreads(美国豆瓣)2017科普书读者票选冠军。
★霍金科学传播奖得主、卡尔·萨根传人,写给每一位地球人的宇宙通识课。
★还未引进国内就已口碑爆棚。得到APP万维钢专栏「精英日课 」倾情解读;各媒体、知识传播平台、个人争相传播。
★中国科普界KOL:万维钢、李淼、张双南 作序推荐。
★再忙,也要记得仰望星空。认识宇宙,就是重新认识自己。不仅引领你了解宇宙探索史和宇宙学前沿,更让人以一种“宇宙视角”来重新审视世界、认识自己,甚至改变你的三观。
★超高颜值、精致开本,单手可握,专为忙碌者量身打造。
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宇宙如何起源的?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吗?这是萦绕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追问。但当今时代,人们更加忙碌,更没有时间通过读大部头的专业书来获取相关知识。
谁能引导我们去追索这些知识呢?没有比尼尔·泰森更合适的人了 。他的这本《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简洁而清晰,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你可以在繁忙的日常里随时随地享受其中隽永的章节。
当你品呷早间咖啡的时候,当你在乘坐地铁、等侯火车或航班的时候,《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会用最易懂的语言,为你讲述你最关心的宇宙问题:从大爆炸到黑洞,从夸克到量子力学,从搜寻宜居行星到寻找地外生命……
2020年3月6日 已读
不适合入门者阅读。留下印象的是四种力,氢氦锂元素。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相较它的直径微不足道,从宇宙中用手抚摸地球是一个平滑的球体,球体是最完美的。星系在不断离我们远去,我想一定有人有宇宙恐惧症,只要想要我们不过是如此渺小的存在,就想要大哭一场吧。
a科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病毒星球 豆瓣 Goodreads
7.8 (84 个评分) 作者: [美]卡尔·齐默 译者: 刘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4
★69%的人携带了一种致癌病毒,当事人却不知道。
★止咳糖浆除了给感冒患者心理安慰以外,更有一定几率导致心悸甚至死亡。
★人类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堆不断混合、闪转腾挪的DNA,8%的片段还是来自病毒。
★病毒带给我们死亡与伤痛,也带给我们生命与未来。
★生病时你总想着摆脱病毒,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谢病毒。
-------------------------------------------------------------------------------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
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
在这本100多页的书里,齐默完成了其他作者用500页的篇幅都得卯足了劲才能达成的目标:揭开生命日常的面纱,重塑我们对它们最本质部分的认知。——《华盛顿邮报》
《病毒星球》的写作简洁而优雅,齐默在书中探索了病毒在其他地球生命的演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述了科学家近来如何揭开病毒身上隐藏的惊天秘密……从普通感冒到巨型病毒,这是一本让人着迷、发人深省的病毒科普读物。——《卫报》
我是齐默的死忠粉,《病毒星球》也让我过足了瘾。这本书颇具思想深度,叙述准确,一页页翻下来让人渐入佳境。齐默有种神奇的能力,他在讲述关于自然的新奇故事的同时,能更新你对自然的想法和理解,并且始终做到科学准确。——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 : 埃博拉的故事》作者
2020年2月1日 已读
算不上科普吧,内容并不是很丰富。不到百年前刚刚消灭天花,人类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a科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豆瓣
作者: [英国] 查尔斯·达尔文 译者: 周邦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彩色插图版)》为英国达尔文著。1872年出版。该著是作者继《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之后,从情绪表现方面进一步论证人类和动物心理有连续性的进化论观点的名著。它使心理学从19世纪研究意识,发展到20世纪初研究智慧起源,进而发展到以研究行为为对象的机能主义心理学阶段,使西方心理学的思想主流进一步脱离哲学的束缚而成为生物科学,同时也使心理学走上生物学化的道路。
2019年12月28日 已读
一个多世纪前的研究,刷新了对达尔文的认知。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内容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在读的时候前所未有地在让自己思考“是否如此”。从大量案例和观察中得出来的结论是否一定是正确的呢?形容各种表情时十分细致,想到刚读过的现象学。很喜欢这样专注于展现存在本身的描写。
a科普 北京大学出版社
暗网 豆瓣
The Dark Net
7.3 (24 个评分) 作者: 杰米·巴特利特 译者: 刘丹丹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7
全面深入揭秘“黑暗版淘宝”暗网的幕后世界和操纵者
现实中所有的罪恶,在暗网中,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
暗杀、色情、恋童癖、比特币犯罪、毒品交易……
TED演讲、谷歌特邀专家、英国智库网络专家杰米•巴特利特代表作!
1、 被大家戏称为“黑暗版淘宝”的暗网究竟是什么?微信猎奇 文不能告诉你的真相都在这里了!
2、 因章莹颖一案、Facebook信息泄露危机而被国人所知的暗网里,还隐藏着暗杀市场、色情直播、毒品买卖、比特币犯罪……人世间所有的罪恶,在暗网中,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
3、 似乎绝对自由、不受限制的网络世界,正是暴露人性阴暗面的最佳温床!在暗网中,你只会怪自己对于犯罪的想象力太弱!
4、 受邀在TED演讲、谷歌公司特邀专家、英国德莫斯(Demos)智库网络社群专家杰米•巴特利特耗时4年,采访上百人,只为掀开暗网的神秘面纱。本书为全球每一位网民而写!教你认识暗网,远离暗网,珍爱生活!
5、 独立报、泰晤士报、每日邮报、美国国家电台高度推荐!关于暗网,我们知道得太少,而它已经渐渐侵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6、 亚马逊高分好评、美国国家广播电台2015年度最佳好书、华盛顿邮报非虚构类重点选书。Goodreads网站上近3000名读者短评,近400名读者长评……
《暗网》是一本深入全面揭秘“暗网”这个神秘世界的著作,问世两年来,受到英国乃至全球各大媒体的强烈关注和好评。
普通人与暗网的世界有多远?
只有一个洋葱服务器的距离。
进入暗网,是扑面而来的黑暗和罪恶:暗杀市场、人肉搜索、比特币犯罪、隐秘毒品交易、色情直播、自杀联盟……
作者杰米•巴特利特,拥有丰富的社群媒体经验,耗时4年,在暗网上结识背后的“潜伏者”,并设法约他们在线下见面,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访谈。其中有执拗顽固的种族主义者、污力十足的成人色情女主播、冷漠冰山的比特币犯罪天才……他们的故事都与暗网息息相关。作者为了亲身体验,甚至还在暗网上尝试购买了毒品和各种违禁品。
潜伏在暗网背后的人们,常常被妖魔化,通过与他们的亲身接触,作者也在思考过度自由的网络,会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中变得有多么矛盾、不同。书中也讨论了网络伦理等尖锐问题。
2019年11月24日 已读
贩卖生命、色情和药物是谁都知道的,这本通过揭露这些让人产生暗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感觉(虽然某些地区连tor都登不上去)。比较有趣的是讲4chan上引战(troll)的部分,原来引战早就成了体系。提了两嘴BTC,不是很详细,超人主义源头竟然是吉尔伽美什史实。在意的还有通过tor组织匿名趴和Calafou。更想了解在贩卖的东西(尤其是儿童色情)背后有着怎样的产业链,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纪实内容。技术的两面性会始终存在,人脑上传,冷冻复生(百分百氮气,绝对温度七十七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吧。最后吐槽一下引用太多,个人觉得这本不值得买回家 。
a科普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 豆瓣
6.6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哈尔·赫尔佐格 译者: 李奧森 海南出版社 2019 - 6
你是否想过以下这些问题:
同样是濒临绝种的动物,熊猫为何比娃娃鱼受到更多关注?
虐待动物的儿童,长大后会变成暴力分子吗?
把心爱的宠物囚禁在自己家中是对的吗?
把在收容所等着安乐死的流浪猫喂给动物园的蟒蛇吃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
作者通过本书提供了以上问题令人惊讶的解答,并用他巧妙的智慧透视我们对其他动物的矛盾情感。他以自己的经验,亲身探究各种既有的世俗观念,借由高度娱乐性和启发性的故事,呈现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差异。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有趣的逸事、新的科学研究和他本人道德上的矛盾,探讨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复杂难题,从宠物、食物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从动物囤积背后的心理因素到动物研究的道德困境,作者带领读者走进纷繁复杂的人与动物的世界。
2019年11月3日 已读
书名和原书名相差甚远,要回答的话,按书中所说是深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佛教比伊斯兰教家庭养更多狗,东亚对昆虫的喜爱),动物的实用性,人倾向于喜欢同婴儿一样大眼睛的动物,基因中的恐惧。
作者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很强,但有些已是早年信息,大篇幅的详细案例可看。重点例是狗、鸡和老鼠,第一次听说耀家吃狗肉喜松狮,圣伯纳和土狗的配种,斗鸡脚上绑着尖刀,饲养肉鸡环境的糟糕程度。第一次认真思考人类因对不同品种纯种狗的喜好而给它们带去的痛苦,家畜生产链的运作,实验室中小白鼠的遭遇。常觉得宠物和人长得像,有想是否是生活在一起后菌种流动造成,书中提到比起混种,纯种会更像。动物保护组织建立人对待马蜂的态度的想法令人耳目一新……还提到宠物对健康,性别在喜好和行动,道德心理,食用肉等。议题广泛,值得一读。
a科普 海南出版社
道德动物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Moral Animal: Why We Are, the Way We Are: The New Scienc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6.4 (10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 译者: 周晓林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道德动物》是《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之一,也是最振奋人心的、真正重要的科学读物之一,迄今为止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
本书以达尔文的生平及其作品为脉络,从一些非常有趣的社会问题出发,比如,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规定,这种制度还有着深刻的进化渊源。再如,手足之间为了得到父母关爱而进行的竞争其根源在哪里?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也会有所偏爱?自欺欺人的生物学根源是什么?逐步深入到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了人类的情感、友谊和竞争、攻击等心理或行为,对人类基于基本道德假定的日常行为及其动机进行了再思索。同时,罗伯特·赖特揭开了那些塑造我们的爱情选择、家庭体验、友谊和政治责任的无意识策略之谜。这本书还在更深层面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对我们的公共政策和日常行为极富启示意义。
2019年9月29日 已读
泛读,觉得还不错的一本。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中心,讨论了亲缘、博弈、伦理、婚姻等方面,算是论证了行为背后是心理机制。有让人思考的问题,只是答案依旧无法确定。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生命的未来 豆瓣
The Future of Life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 · 威尔逊 译者: 杨玉龄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21 - 5
【内容简介】
我深信我们会做出明智的抉择。一个能拟想到上帝且向往太空殖民的地球文明,一定也想得出办法来保护这个星球的完整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缤纷生命。
——爱德华·威尔逊
“伊甸园由人进驻后,就变成了一座屠宰场。”本书中,文采斐然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将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消无声息在世界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命的多样性的富丽与骤然陨落构成鲜明对比。
美国南部海岸平原,象牙喙啄木鸟日渐凋零,归于静寂无声;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原是两栖类动物界的传奇,如今已消失了生存的踪迹;天性害羞、ZUI难繁育的苏门答腊犀牛,不知不觉在骤然衰减……甚至,许多珍稀动植物距离灭绝仅需100个心跳。种种令人难过的细节,各式各样的物种消灭模式,无不说明正是人类的贪欲、无知与不经意,迫使着全球生物踏上ZUI后的毁灭之路。
被灭绝的本是可被拯救的,威尔逊对生命的未来并未绝望。他坚信人类对自然的生命之爱,列举大量政府、民间组织与科技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以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JI大敬意,完成这部面向大众的科普名作,出版后赢得公众与学术界的一片赞誉,NATURE杂志更是辟专栏倾情推荐,国际影响深远。
/////////////////////////
【编辑推荐】
1. “最后的博物学家”、生物多样性之父、两度普利策奖得主爱德华·威尔逊,深情讲述全球各角落的物种灭绝的故事,用丰富的细节和鲜活的案例展示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2.一封给梭罗的信,写出我们时代的《瓦尔登登湖》。威尔逊跨时空与梭罗对话,将深厚的生命之爱娓娓道出,充满了浪漫与哲思。
3融合爱德华·威尔逊30多年环保实践经验,结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提供大量环保与经济并重的成功案例与具体设想,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生境。对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公民环保意识的增进具有很大启发。
4.上佳译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经典作品,获得国内外果多个奖项,赞誉不断。获第二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金签奖,DISCOVER杂志年度好书;amazon网站编辑评鉴年度好书;英国年度具影响力的科普著作,NATURE杂志辟专栏倾情推荐,获自然世界年度图书奖。潘文石、刘华杰、郑也夫赞誉推荐。
2019年8月15日 已读
信息量很多,倾向于科普,但又有些散看完记不住,最终留下的只有人文情怀。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上帝的手术刀 豆瓣 Goodreads
7.9 (30 个评分) 作者: 王立铭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5
·这本书从孟德尔神父的“豌豆试验”入手,用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的文学讲述手法,在全书中埋下层层伏笔,抖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重磅包袱,宛如一位智者在科学之树下摇着扇子对基因编辑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其内容之深入浅出、讲述手法之驾轻就熟,令人手不释卷。
·一本细致讲解生物学热门进展的科普力作,一本解读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妙“小说”。
·打开基因科学深奥的硬壳,展现人类探索自身的的历史进程,从分子层面出发,重新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9年8月14日 已读
简单过了一遍历史线,科普性并不是特别强。有提到以前没考虑过的CRISPR|/Cas9的专利问题,对造成部分疾病的基因写得挺详细,最后要求专业和法律双重监管挺理想的,就比如最新的贺建奎事件,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竟然忘记自己已经读过又扫了一遍)CRISPR/cas9的专利之争和涉及本土的方面是详细的,其他的科普内容比较流水琐碎,还是《基因传》更好。
a科普 浙江人民出版社
时间的秩序 豆瓣
The Order of Time
9.0 (152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2019年8月9日 已读
唔嗯,似乎是最近的豆红所以入手了,纠结了一下三四星。首先对于物理学上已寻找到的有关时间的定理:爱因斯坦,读了罗伯斯庇尔朋友儿子写的小册子的Clausius提出的熵的第二热力学和解释了它的Boltzman(这里用扑克牌的例子指出的未来与过去只有在模糊观察下才存在值得回味),普朗克尺度,时间的相对性,量子的三个特点只是简单一提。第二部分有点儿抽象,时间是周围事件而非物体组成的(部分并不是整体),觉得第三部分主要是在归纳和整理自身的思考……相对来说,他的《现》描绘的内容更深。封面好看!
a科普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计算进化史 豆瓣
Les métamorphoses du calcul
7.7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多维克 译者: 劳佳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 2
本书从计算的变迁这一独特视角回顾了数学、逻辑学和哲学的历史沿革,展现了计算为数学研究发展带来的全新前景,展望了这场数学革命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与哲学领域引发的重大变革。
2019年8月4日 已读
可计算性理论和构造性理论,直觉主义,构造主义。关于希尔伯特判定性问题(否定的丘奇定理)和四色定理并没怎么读懂,希望能了解得更多以补充。
a科普 人民邮电出版社
现实不似你所见 豆瓣 Goodreads
Reality Is Not What It Seems:The Journey to Quantum Gravity
9.2 (5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 11
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真的存在吗?现实(Reality)的本质是什么?现象级科普畅销书《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以优雅易懂的方式带我们踏上这场探索现实之旅:从德谟克利特到爱因斯坦,从法拉第到引力波,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引力……通过介绍现实的概念是如何随时间变迁的,今天的物理学家又是如何理解宇宙的结构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比《七堂极简物理课》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2019年7月21日 已读
不知不觉看完了,甚至没品到什么,记录一下。
米利都学派不再从神话而是推理中找答案
芝诺悖论中的赛跑虽是无限多的距离但用有限的时间就可以追上(无穷的任意小段会成为有限的时间,后面量子还提出并不能无限分割→事物有分立性,不确定性(永远能得到新的信息)和世界结构的相关性)
布朗运动
可见的所有现象都由万有引力外的电磁力支配(光是法拉第线的振动)
通过感官能感知到的最短时间是十分之一秒,月亮上是几秒,火星是一刻钟
黎曼曲率
炽智座主能力权大天使(9)
离地表越近,引力越大,时间流逝越慢
信息(抽屉里的球,电话通话……原子的排列)
客体和离散的客体不同
“人的本性不是他的内在结构,而是他置身其中的个人、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网络。我们是他人了解的我们,我们了解的自己的信息。”
a科普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时间的形状 豆瓣
7.9 (31 个评分) 作者: 汪洁 新星出版社 2012 - 1
我可以保证,这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跟随作者,你可以进入爱因斯坦的梦境,坐在牛顿老师的课堂,来到星光实验的现场……最近距离接触科学的真相。
本书上部(前五章)和大家一起回顾物理学走过的坎坷历史,这段历史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段战争史。在伽利略、牛顿等巨星纷纷谢幕之后,超级巨星爱因斯坦闪亮登场。他就像一位横空出世的大侠,无门无派,但出手即震惊天下,他的绝招就是“相对论”。
中间的第六章是一段小说体的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真实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尘封已久,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都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但真相往往比小说更惊人。
最后四章是本书的下部,下部比上部更精彩,结构更宏大,故事更神奇,真相更惊人。在下部中,作者将细致地剖析时空的真相,带你领略神奇的四维时空奇景,了解整个宇宙的终极图景,再回到原子的深处见识不可思议的微观世界,最后看一看当下物理学的最新进展——万物理论。
2019年7月7日 已读
太啰嗦倒是没什么,但有些语言的运用有太多个人想法和色彩在其中,让人读起来不太愉快,甚至想打两星,不过考虑到内容对门外汉还可读,读完这本大概理清了人名和理论。以及,跳过了第六章。
a科普 新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