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科普
上帝掷骰子吗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9.0 (186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2019年7月5日 已读
围绕着17世纪中期出现的光的微粒和波动论的斗争,第一次因牛顿微粒得到胜利,第二次因麦克斯韦的理论和赫兹的实验波动赢了,之后出现了量子论。E = hv,MWI,奥卡姆剃刀原则,量子永生......信息量特别大,准备阅读其他书籍继续补充。偶尔会有种译文感,以及海森堡好像是个哭包。
a科普 辽宁教育出版社
注定一战 豆瓣
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6.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 译者: 陈定定 / 傅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美国长久以来拥有的全球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对理解当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修昔底德在书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艾利森将此定义为“修昔底德陷阱”。 本书聚焦崛起中的中国对于美国及全球秩序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历史上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结构性压力,在现今中国和美国都提出让各自的国家“再次伟大”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妥善处理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可避免灾难性战争的发生。同时,作者在书中还为中美如何避免发生战争冲突提供了12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2019年6月14日 已读
稍稍体会到了庞大博弈的乐趣,同时愈发察觉世界是这样疯狂。每个人共同组成了庞大的身躯,一旦战争开始,人形机器相互碰撞,一个个人就从机器碰撞或断裂处掉下,在各处死去。跨过的是无数生命,也是这个世界的规律。单个的人组成了更大的集体又被集体控制着。成功规避战争的例子太少,作者角度提出的猜想和方案也都是理论性的,现实还是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一战不要会来临”,若每一个人都这样想,它不会来,但哪怕有一个人认为它会来,那么它的可能性就成倍增大。从历史变迁和目前发展来看来看,这个时代走得太慢,还只是一个开始(有太多让人不可理喻的事,众人没有拥抱伊甸园的快乐与幸福就绝非终点),但从已过去的时光而言,如今已走了很远。没有庞大死伤的平和其实并非日常,不是吗?即使如此,依旧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再感受到比日常多的痛苦。
2019年6月15日 评论 06.15 - 稍稍体会到了庞大博弈的乐趣,同时愈发察觉世界是这样疯狂。每个人共同组成了庞大的身躯,一旦战争开始,人形机器相互碰撞,一个个人就从机器碰撞或断裂处掉下,在各处死去。跨过的是无数生命,也是这个世界的规律。单个的人组成了更大的集体又被集体控制着。 成功规避战争的例子太少,个人认为作者挺了解的,角度提出的猜想和方案也都是理论性的,现实还是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若是有人从另一角度写写就更完整了。在战争上有发言权的一定都是了解博弈的人,所做的猜想多,视作敌意的可能性更高,“这一战不要会来临”,若每一个人都这样想,它不会来,但哪怕有一个人认为它会来,那么它的可能性就成倍增大。 从未想过所在地的身躯已逐日强大到能令他处看见,按作者所说是低估或没意识到自身的意图,察觉到这点之后,也就意味着要被卷入其中了。这本书所站的角度高,也的确提供了一个对于目前现实来说更大的格局,读起来却完全不晦涩,尤其附录很详细。 从历史变迁和目前发展来看来看,这个时代走得太慢,还只是一个开始(有太多让人不可理喻的事,众人没有拥抱伊甸园的快乐与幸福就绝非终点),但从已过去的时光而言,如今已走了很远。没有庞大死伤的平和其实并非日常,不是吗?即使如此,依旧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再感受到比日常多的痛苦。
a各种史与神话 a科普 a经济政治科技现代世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基因传:众生之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马向涛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其它标题: 基因传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 解了生命的奥 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2019年5月7日 已读
写得通俗易懂,对不了解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信息量还是很大的,要通过相关读物不断巩固补充才行。最后的时间表和名词解释也有用。翻译中大部分名字和名词有英文,少部分又没有,怪怪的。
2019年5月7日 评论 04.29-05.07 - 04.29 毕达哥拉斯派的预成派(preformation)和亚里士多德派(无形的手)竟然争了两千年还毫无进展。前者的无限递归符合原罪论,但没考虑如何形成复杂人体的机制。Paracelsus的微缩人理论实在奇思妙想,谁不想种个种子下去自己就能长出来呢。 05.01 William Paley在Natural Theology中举的“沙漠中捡到手表就知道它是由钟表师制作,那么看到人与各种生物体自然会想到神是创造者”的例子很有意思。 对达尔文有很大影响的Sir John Herschel则提出了世界上的因果联系,虽然回避了生命创造问题(由于教会禁令,自然史都没落了),但指出遗迹中包含着自然的形成(就像拉丁语和梵文来源于古代印欧语系)。 →达尔文是宏观(世界相传),孟德尔则是微观(传给下一代)。 绅士科学家(gentleman scientist)这个词真有意思。 本来准备做研究对象的海龟被吃掉了是真的吗哈哈哈哈。22到27岁都在海上飘,真是辛苦啊。突然蹦出了马尔萨斯这个数字的名字,那个时候的牧师真是拥有大量的资源啊。 华莱士!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人!明明Wallace比Darwin看上去更好吃!(Waffle:exm? 弄清楚遗传和进化(突变)的区别后耳目一新! 泛生论没能解释的泛子的遗传信息被稀释的部分正好被孟德尔补充了!反对者的《暴风雨》例子好绝! 读了被用tenderness形容的孟德尔杂交豌豆这章后,让人对他平日的生活好奇起来。培育豌豆和小鼠(被制止了)需要多少耐心啊,还因为自己憧憬对象种植“心爱的植物”(那个时候都快50了),想想就让人感动……FGO可以有吗(星星眼 “鸡是鸡蛋自我更新中的产物” 为被人(主要是靠贝特森宣传,并创造了genno→genetics)发现的孟德尔理论喝彩,若是在他还活着的时候理论被认同还有多好,世界也会随之改变吧。这个理论为什么会销声匿迹呢,觉得应该是有故事的。 05.02 怀疑田中的高登巴姆是不是来源于高尔顿(脑洞)?表弟的形象明显就是当代的达尔文主义(可是达尔文看重努力与热忱啊)代表,追逐着现实中的优秀才会提出Eugenics和Kakogenics。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离现在也并不算远,米家Charles Davenport竟然有过直接隔离和绝育的运动……太可怕了。 贝特森主张的就是现在的CRISPR吧。(读完后发现是利用干细胞 1927年,第一例绝育法手术……他人能决定一类人的生育权吗?他们禁止一类人生育那么必然还有可能禁止另一类人生育,权力的使用者是固定的,而行使对象却会不断扩大化。 1905-1925,UBC的果蝇实验(摩尔根主导)指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像细绳上的串珠,还得出了基因连锁和基因互换,血友病的(haimo+philia=hemophilia)只传给男性这点(X连锁遗传病,也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存在)。 基因有三个问题:变异,进化,发育。 Fisher提出控制基因得到表型连续性 多布然斯基提出基因型+环境+触发器+概率=表型以及生殖隔离 格里菲斯好腼腆啊(被朋友塞进车里付车费去做演讲太好玩儿了),通过对细菌的研究得出基因可以不通过生殖传递是一个超级大发现吧,但也和孟德的理论尔一样沉没了,是否验证了德·弗里斯所写下的“谦虚是一种美德,但骄傲却能让人走得更远”呢。 赫尔曼·穆勒发现了X光对果蝇的影响,总觉得是什么可怕事情的开始…… 二战结束阿米家研究优生学的资金才开始减少啊…… 染色体=蛋白+核酸(DNA'AGCT+RNA'AGCU) 埃弗里研究出DNA携带基因 人类23对染色体都位于细胞核中,但携带独立微型基因组的线粒体却位于细胞质中(后来发现只有女性X染色体线粒体可以遗传哦 05.03 50年代才做出DNA结构啊……糖基-磷酸骨架位于双螺旋外侧+A:T+G:C碱基符合查加夫法则 突变体需要物质X才能生长说明它一开始就缺少物质X(组分缺失) 基因通过编码形成蛋白质,让蛋白质(20种名为氨基酸的简单化合物串联成的链状结构,由核糖体(靠镁离子维持完整合成的)实现生物形态或功能 中间体分子:往来于细胞核(基因的储存地点)和细胞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之间 →DNA中的遗传信息先转录成RNA,RNA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最终由蛋白质构建结构并执行功能!!! 看看P178! 线虫好惨,看完第二部分,毫不怀疑在2100年前人类可以治愈癌症并通过细胞的更新换代延长生命。(作者另一本书说是50年内必然有很大进展 “……你无法召回一种崭新的生命状态” SV40加上外源基因↔大肠杆菌和SV40嵌和体 基因测序,克隆,转录……切割酶,逆转录酶……70年代开始一切都在前进 05.05 七十年代开始研制胰岛素 克隆有很多便利之处→自己找资料看 AIDS和Ⅷ 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遗传病 05.06 每个碱基对测序要1刀,一共30亿个碱基对,需要30亿刀,每年需要5万人员 阿波罗计划巅峰时期雇佣了近40万人,投入总成本1000亿刀 噗 作为犯人的惩罚手段这点我也想过…… 1989年开始了Human Genome Project,同年卡丽·巴克去世了。 98年完成了1/4,99年10亿结束。 2001年,人类基因组里30亿个碱基对测序完成,进入第四个阶段。大约每25年一个台阶,第一是染色体被确认为遗传学的细胞基础,第二是DNA双螺旋结构,第三是细胞读取基因中遗传信息的机制,并根据重组DNA技术实现了遗传物质的克隆和测序。 在已知的致病基因中,有60%以上可以在果蝇体内找到同源序列 胚胎的遗传物质分别来自精子和卵子,但构成胚胎的蛋白质,核糖体,营养物质,膜结构和线粒体都来自卵细胞,精子不过是DNA的运载工具。 其中线粒体只能从母亲那儿继承,众生之母则被称为Mitochondrial Eve。 女性斯威尔综合症患者拥有XY染色体,因此无法达到女性性成熟,这是Y染色体中SRY小型基因(致密且无内含子序列)的影响。将其在雌性小鼠体内激活后,它的后代都拥有XX染色体(遗传学上的雌性),但在发育中中出现了雄性解剖特征,骑跨雌性和雄性的行为特征。 X染色体上的Xq28曾被怀疑是同性恋基因,但时至今日并未得到确认。 D4DR(开启通往多巴胺的道路)和猎奇心 对猫科来说,控制毛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X染色体失活会导致细胞产生不同色素(三色猫毛),XIST的RNA分子覆盖了染色体上的部分区域导致了染色体沉默 Honger Winter说明环境因素会激活或让基因失活 当时子宫内的胎儿得不到营养,代谢方式改为通过储存大量脂肪来抵抗热量损失,就导致了迟发性肥胖和代谢紊乱(长大成人后有较高的肥胖症和心脏病发病率)。赫本也是幸存者之一,面临了很多慢性病问题。 同样的,不同的随机事件也对双胞胎体内的基因产生了启动或关闭作用,因此表观基因组会发生变化。 c-myc基因是再生因子(细胞生长和代谢调节,可诱导细胞转化成胚胎模样→要在其他三个基因协同配合下才可),但也是致癌基因。 05.07 基因治疗有两类:①对非生殖细胞(血液:脑或肌细胞)的基因组进行修饰。会影响细胞功能但不会改变人类下一代的基因组。②通过修饰基因组来影响生殖细胞。基因组被导入精子或卵子这种生殖细胞后可自我复制,并被永久地整合进人类基因组中。 →操纵基因和基因组是完全不同的! 【20世纪90年代早期,永久性人类基因工程只剩下三项挑战。】 ①建立可靠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干细胞几乎能形成全部的人体组织,但在转化成精子和卵子等生殖细胞时效率却非常低。→2001被B叫停 ②人类可以通过可靠和高效的手段将定向改变导入现存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组中。 →2005年,发现了细菌的自我防御。可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剪切并使其丧失入侵能力。通过搜索者(由基因组编码的RNA分子(携带病毒基因镜像序列)识别病毒的DNA),杀手(Cas9蛋白)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剪切。 →命名基因组编辑(genomme editing)和基因组手术(genomic surgery)。基因被挖开时,通常通过拷贝来恢复基因信息,因此外源DNA可被当作诱饵,基因会去拷贝充斥着的外源DNA并将它的信息永久写入基因组。 →2012年,发表了微生物防御系统CRISPR/Cas9的研究数据。 ③把在人类胚胎干细胞中创建的基因改变整合到人类胚胎中。 →在受孕数天后的胚胎难以进行基因修饰并且有伦理问题,胚胎干细胞移植到子宫后无法自动形成正常人类细胞(进入动物体内后大部分细胞分化成了某些松散的胚层结构),因此第三种方法就是将基因改变导入人体胚胎干细胞,将其转化成生殖细胞(并且带有基因改变,而且不涉及操纵人类真正的人类胚胎,不触碰道德底线)。 →①分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形成精子和卵子);②运用某种技术在这个细胞系中创建可靠的定向遗传修饰;③将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直接转化成人类精子与卵子;④通过体外受精将这些修饰过后的生殖细胞孕育出人类胚胎→得到转基因人! →2009年O解除干细胞研究禁令,但不得导入人体或动物体内使其发育成活体胚胎;禁止在可能传递的情况下对胚胎干细胞基因组进行修饰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北极梦 豆瓣
Arctic Dreams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巴里·洛佩兹 译者: 张建国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是有关北极题材的生态文学经典。在五年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洛佩兹为我们揭开了地球之巅的神秘面纱,用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表达,描述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从洋流、冰川、土壤,到动物、植物,再到土著居民、探险者、科学考察家、开发商… 洛佩兹用百科全书式的记录,全面审视这块土地的历史与现状,重塑我们对北极的认识,同时也对西方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该书出版后获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是环保主义理论的奠基作之一。
2018年10月25日 已读
这本开头写动物和结尾写冒险的几章信息量比较多,很多看过就忘的豆知识,不一个字一个字读的话肯定会觉得有些枯燥。其余部分主要是以当地人为描写中心,夹杂了许多作者的感受。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也过去很久,不知道如今如何,出一个增订册该多好啊。附录详细,好评。P.S.打三星是因为买回来时散发着一股奇怪的味道,放置了一年还有……
a科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星际穿越 豆瓣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基普·S·索恩 译者: 苟利军 / 王岚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6
没看过这本书,别说你懂《星际穿越》!天体物理学巨擘基普·索恩写给所有人的天文学通识读本,媲美霍金《时间简史》的又一里程碑式著作!好莱坞顶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欧阳自远等3大院士、李淼、魏坤琳(Dr.魏)等5大顶尖科学家、《三体》作者刘慈欣联袂推荐!
在《星际穿越》之后,这一系列问题全世界都在问!本书将会告诉你答案!
为什么黑洞会吞噬一切,甚至连光都不能幸免?
为什么虫洞不是一个洞,而是一个球?
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米勒星球上的一小时等于地上七年?
最简明清晰的时间与空间理论入门读本。基普·索恩教授,电影《星际穿越》的唯一科学指导,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一一破解了宇宙中的让人瞠目结舌的奇景——大爆炸、黑洞、时空弯曲、潮汐力、虫洞、引力弹弓、星际旅行等,解释了所有推动剧情的天体物理学理论,还就内容的真实性将书中的科学知识分为三种:科学事实、有根据的推测和猜想,并做了明确的标注,以帮助我们解开所有剧情设计与时空旅行之谜!
14大独家视频随书讲解,打造科普阅读新体验!苟利军、王乔和王岚三位专家对于书中的黑洞、虫洞、高维空间和时间旅行等主题特别录制了讲解视频,随书同读,穿越无限。
四色彩印、酷炫视效,史上最惊艳、最走心的科普巨制!
2018年10月4日 已读
强烈!推荐!前面的通识科普,让人感动到想要流泪。后面和电影结合在一起后就不怎么让人感兴趣了,只知道做出了很大努力,挺不容易。附录里很多书和网页推荐,还有结合公式和数字的分析,不太原因读下去了。
a科普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8.9 (27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18年8月21日 已读
鉴于作者写自己父亲的片段很真情实感,也让人知道恒河里细菌特多打三星,其余部分的叙述太过普通。#两个自我、Peak-End rule,解释型、家长型和权威型医患关系,随着年龄增长更倾向于维持亲密关系是比较新鲜的发现。和事例结合在一起的美国养老模式和老年人的患病治疗机制情况比较宽泛。感觉大部分人在老去尤其是患病时会被剥夺自己的想法,就算是亲密的家人也把TA们当作孩子或至少有部分意识不清,很少将其当作和自己一样的正常人。姑息治疗(Palliative care)可能会有用,但和患病前的生活肯定有区别,至少从作者叙述来看并没达到很好效果,不知道实际操作后若给病人再一次选择的机会是会立马离开还是接受治疗。书里提到应让人知道自己有安乐死的权利,就算永远都不会用到,让能让人安心这个想法让很人性化。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科普 浙江人民出版社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2018年7月3日 已读
完美的科普。跨越整个历史的研究,至今还未战胜,到底是生物过于神秘,还是人类能力不足?书中叙述的研究和发现过程很是激动人心,作者说50年内会有极大的进展,我无法确定,但读完后对未来癌症能够得到完全治愈的信心多了一些(就是不知自己能不能活到那时)。现在往未来的每一步其实都是为了了解旧的事物以及见证新的东西。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智能浪潮 豆瓣
作者: 布雷特·金 (Brett King) 2017 - 9
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纳米制造、无人驾驶、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当智能巨浪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作者另辟蹊径转向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中寻找答案,用案例和数据分析了过去250年科技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发展规律,以此说明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作者在书中创新性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被增强了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个人和组织在科技的影响下将会出现颠覆式转变,他在书中举出了大量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智能的未来。在当下快速变化的世界,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这本书都是一本实用的指南。
我们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哪些方面会发生不可逆、颠覆式的变革?谁会是这个时代的真正赢家?作者在书中为我们生动描述了一个大图景和一张帮你走向更好未来的路线图。
继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纳米制造、无人驾驶、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各类技术风起云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的交互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语音可以控制家电;网站会按照用户喜好推送内容;运动手环记录下了身体数据,每日反馈健康报告;机器人替代人工,准确无误分拣包裹;无人机可以配送快递……
作者布雷特·金认为我们已经踏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的大门,走向增强时代。在这本书中,作者基于大量数据和案例探讨了我们来自何方以及我们如何进入到了人类历史上充满颠覆性和创新性的时代。从历史上看,之前的几个“时代”引发了重要的颠覆和变革,这些数量级的转变常常会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机遇,激发社会学意义上的调整,甚至在很多时候引发冲突。
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吗,大规模的失业是否真的会发生?
人工智能是危险到来的信号还是技术大发展的标志?
我们将迎来的是人类的毁灭还是富足新时代?
增强时代会带来什么改变,人类社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
书中探讨的话题跨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下一个20年的全景图。对于这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未来,作者认为我们别无选择,也无法阻挡科技发展的脚步,只有拥抱变革、转变和创新,才能激发出人类历史上巨大优势以及潜能。
增强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大教堂与集市 豆瓣
The Cathedral & the Bazaar: Musings on Linux and Open Source by an Accidental Revolutionary
8.5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Eric S·Raymond 译者: 卫剑钒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 5
当代软件技术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中文版首次出版!
《大教堂与集市》是开源运动的《圣经》,颠覆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思路,影响了整个软件开发领域。作者Eric S. Raymond是开源运动的旗手、黑客文化第一理论家,他讲述了开源运动中惊心动魄的故事,提出了大量充满智慧的观念和经过检验的知识,给所有软件开发人员带来启迪。本书囊括了作者最著名的“五部曲”,并经过作者的全面更新,增加了大量注释,提高了可读性,是经典收藏。
开源运动对软件业和互联网带来了巨大影响,本书作为开源运动的独立宣言,其影响力远远超出编程领域,如果想在互联网时代做生意,这本书是必读经典。
详细内容:
本书是开源运动的独立宣言,它清晰、透彻和准确地描述了开源运动的理论与实际应用,对开源软件运动的成功和Linux操作系统的广泛采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Eric S. Raymond是开源运动和黑客文化的元老级人物,他是INTERCAL编程语言的主要创作者之一,是Fetchmail程序的作者,并为EMACS编辑器作出过贡献。1997年以后,他成为开放源代码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以及开放源代码促进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
作者观察到,在互联网世界里,有一种与传统软件开发模式(大教堂模式)截然不同的全新的模式:集市模式。大教堂模式是封闭的、垂直的、集中式的开发模式,反映一种由权利关系所预先控制的层级制度;而集市模式则是并行的、点对点的、动态的多人协同开发模式,开发者之间通常仅仅靠互联网联系,在这种貌似混乱而无序的开发环境中,居然产生了质量极高和极具效率与生命力的软件,产生了诸如Linux这种世界级的操作系统,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作者通过亲自实践,研究了这种模式的成功原因和主要特点,给出了19条软件开发的真知灼见,解释了黑客愿意无偿贡献自己代码的动机,研究了开源软件的经济动力和盈利机制,并预测了软件业将必然面临的根本性变革。
作者在书中对“黑客”(hacker)这一通常被误用的称呼做了正名,指出黑客并不是计算机犯罪分子,而是醉心于软件和网络的编程高手,是乐于分享和喜欢突破极限的问题解决专家、天才发明家和艺术家。对于想要成为一名黑客的读者,作者指出了黑客应具备的基本态度、黑客和骇客的本质区别、黑客应有的格调和如何掌握黑客的基本技能,作者指出:黑客文化靠声誉运转,只有当其他黑客一致称你为黑客时,你才是黑客。
本书囊括了作者被业界称为“五部曲”的核心著作:“黑客圈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Hackerdom)、“大教堂和大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如何成为一名黑客”(How To Become A Hacker)、“开拓心智层”(Homesteading the Noosphere)和“魔法锅”(The Magic Cauldron)。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大教堂和大集市”。本书在开源运动中的地位相当于基督教的《圣经》,用黑客们的话说,这是“黑客藏经阁”的第一收藏。
本书并不只是在讲开源和黑客,所有关心软件开发和IT发展的人,都应该花些时间通读全书,书中给出了大量充满智慧的观念和有趣的知识,如命令体系、礼物文化、以少成多、内部市场、竞次、反公地模型、委员会设计、同侪声誉、模因工程、SNAFU现象、进化不利条件、软件业是服务行业、组织结构决定产品结构、准入门槛越低稳定性越高、程序员是资产而非成本等,这些内容一定会给你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2018年4月8日 已读
因为书名看的,早期读物,很多术语,标注了许多,准备整理成文档。对程序语言接触不多,感触并不深。
a科普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堂极简物理课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Sette Brevi Lezioni di Fisica
8.2 (109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文铮 / 陶慧慧 博集天卷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七堂极简物理课
在本书中,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用诗一般简洁优美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20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伟大理论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的结构、空间的颗粒、时间的本质……在这七堂简单明了的物理课里,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物理学世界,也带我们轻盈地飞过重重障碍,窥见科学 的深刻与美丽。没有繁琐的方程,只有诗意的讲述,即使没有科学背景的人也能轻松读懂。
《时间简史》后再度引发科普阅读热潮,意大利一年热销30万册,销量超越《五十度灰》,被译为34种语言,以无法抗拒的优美,引领你了解我们所栖居世界的真相。
1.亚马逊众多门类榜单雄踞首位。
《纽约时报》畅销类排行榜第二名。
《卫报》《经济学人》《独立报》《新科学家》《每日电讯报》2015年度好书,《自然》《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出版人周刊》一致好评。
3. 语言优美如诗,内容简洁易懂,短短100页让你掌握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理论
4. 特邀“意大利骑士之星”勋章获得者,卡尔维诺、艾柯等意大利国宝级作家作品的译者文铮直接从意大利语译为中文,最大程度保留原文之美
5. 英国顶级封面设计师创作封面星空图,英国获奖插画作者创作内文插画,精美装帧,工艺考究,充分呈现设计原貌
6.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推荐的现象级畅销书。
2017年10月29日 已读
對高中後沒怎麼接觸物理理論的人來說算再次科普,就是看一遍基本記不住的。最後一課沒必要,只讓人覺得自己既美而精緻又充滿注定的局限和遺憾。以下是樸實感受。物理讓我覺得自己跳出世界之外,踩在一層永遠不會穿透的薄紗上,十分安全又自由。宇宙在回彈,如果能接觸它最初的起點,就能越出地球了。
a科普 企鹅图书 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