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艺术的诞生:拉斯科奇迹 豆瓣
Lascaux: Or, the Birth of Art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蔡舒晓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 编辑推荐 -
★米歇尔·福柯:“乔治·巴塔耶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写作者之一。”
★拉斯科洞窟被誉为史前西斯廷教堂,是艺术的诞生地之一。
★20世纪思想大家亲自写就导览书,深入浅出,异趣纷呈。
★近70幅难得一见的实景高清彩图,全方位展现洞窟面貌;辅以分布图和其他史前艺术对照图,多角度呈示洞窟特点。
★异质写作者巴塔耶自述:“这无与伦比的美唤醒了我们心灵深处的认同感,却也令我们在悬念中痛苦。这个费解而又不可思议的现实存在,正命令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 内容简介 -
1954年,在参观了拉斯科洞窟后,巴塔耶随即决定为它写下这本书,且在次年完成。在本书中,巴塔耶对洞窟进行了细致、精彩的导览,图文并茂,引人神往。在借鉴布勒伊神甫等专家的观点时,巴塔耶也融入了自己的诸多概念,比如禁忌、僭越。通过此书,我们既能全面领略拉斯科洞窟的艺术之美,也可深刻触及巴塔耶在人类学等领域的独特探索。
中译本特别附录四篇相关文章,帮助读者更进一步理解作为艺术诞生之标志的拉斯科奇迹。
2019年12月15日 已读
纸质散发着个人不太喜欢的味道,封面摸上去倒非常舒服,像不会融化的巧克力,另一种意义上的爱不释手,想吃!主题围绕旧石器中晚期的人像和动物,主要介绍奥里尼亚中晚期、属佛朗哥-坎特伯地区的拉斯科洞穴,提到更为有名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和威伦道夫和莱斯皮格的维纳斯像。在洞穴概述前的内容很吸引人。人类历史中两大进程是制造工具和艺术品,二者代表了劳动和游戏的开始,也是从能人到智人的转变。劳动也带来了对死亡和性的禁忌,而节日则是一个忽略并打破禁忌的时刻,读这段时很感慨。另外还写了人身上的动物性,狩猎是人的动物性的表现,对动物来说没有什么是禁止的,是理性束缚着人。觉得有关洞穴中被人们视作幻想的独角兽、鸟头人和鹿头人等形象说不定也有为真的可能,毕竟距离那么漫长的时间,曾经存在着的不一定有证据留存。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艺术运动 豆瓣
Art Nouveau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埃斯克里特 译者: 刘慧宁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7
在历史语境中理解艺术
探索视觉形式背后的观念
20世纪现代设计史上的光辉篇章
美感与灵感的源泉,现代装饰界的璀璨明珠
◎ 编辑推荐
☆ 详实清晰,带领读者走近那真正为新的时代而生的“崭新的艺术”
巴黎地铁站的曲线造型铁艺、莱俪不对称曲线珠宝、蒂芙尼日本风格的玻璃器皿…… 这些我们如今熟悉又陌生的装饰语言都与19世纪末欧美视觉领域酝酿的变化息息相关。衔接两个时代的新艺术风格多样、遍布各地、纷繁复杂,它神秘、美丽又短命,至今仍然吸引、困扰和启发着我们。在这本全面而清晰的著作中,作者将新艺术放在其所处时代面临的问题语境中加以讨论,将之与现代生活与国家主义、唯灵论、妇女解放运动、青年崇拜的世纪末焦虑联系起来,为读者铺就了一条再次认识新艺术的道路。
☆ 包罗万象,一览现代设计的先驱实验,重现新艺术的灵感来源
维克多·奥尔塔、埃米尔·加莱、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安东尼·高迪……现代设计思想的重要奠基人和实践者在本书中得到了概括性介绍,尤其是对其作品的精彩分析,追根溯源又极具启发性。新艺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其源头追溯至法国新洛可可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象征主义运动;新艺术的发展极具革命性,将继续鼓励设计师探索钢铁、玻璃等材料的可能性。新艺术是现代建筑和设计诞生的土壤,也将持续为其提供养料。
☆ 纸上阅读与视觉想象,开启新艺术城市文化漫游
伦敦、格拉斯哥、巴黎、维也纳、巴塞罗那、布宜诺斯艾利斯……新艺术与欧美城市文化共生,其遗产亦与当下城市面貌交融。阅读开启视觉想象,或许会唤起你的漫游记忆,又或者是你下一次旅行的契机。与“新艺术”相识在书籍里,偶遇在旅途中。
☆ 图文并茂,完美呈现经典实例
260余幅插图,涵盖建筑、家具、珠宝、海报设计等新艺术运动中的代表作。日本进口内文纸印刷,采用耐久性好、不易变形的特种软胶胶装,简约平整,提高读者阅读的舒适度。
◎ 内容简介
新艺术是19、20世纪之交欧美最耀眼、最流行的风格,它给家具、珠宝和平面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装饰语言,也为建筑、雕塑和绘画领域注入了新的装饰形式。本书是一本从世界范围内讨论新艺术运动的专著,问题与实例相结合,作品与时代挂钩,全面梳理了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和风格特点。
◎ 名人推荐
令人印象深刻……对这一包罗万象的主题的概述清晰而简明。
—— 罗斯玛丽·希尔(Rosemary Hill),《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从建筑到纺织工艺品,是对新艺术风格的一份详实论述,插图精美。
—— 弗兰克·惠特福德(Frank Whitford),《星期日泰晤士报》
埃斯克里特……结合最新的研究材料,带领我们一路悠然从容旅行于西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及美洲。书中的社会历史分析体现了其历史学专业背景。
—— 温迪·希契莫夫(Wendy Hitchmough),《工艺》
2019年8月27日 已读
叙述了有关新艺术的历史,才知道它跨越的空间范围之巨大,在每一处都拥有不同的名字。让人很难做出选择的是艺术是要重功能还是重装饰。总的来说像在读wiki(很多名字还有待记住),配图清晰度高一点就好了,有的糊到像是从网上随意拔下来的,另外个人觉得两边留白稍微多了一点点。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湖南美术出版社
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 豆瓣
Philosophie der neuen Musik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曹俊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4
阿多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学习音乐,熟知西方音乐史,又钻研过西方各派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形成了以社会批判理论和否定的辩证法为主线的哲学思想,并用这种哲学思想去研究20世纪欧洲的新音乐,《新音乐的哲学》就是其成果之一。
本书包括三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文,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写成的《勋伯格与进步》,第二篇是时隔七年之后写成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后一篇是在两篇文章结集出版时(1948年)撰写的“导论”,目的是要说明为何要选择新音乐中的两个极端的代表人物作为论述的对象、概括论述新音乐总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新音乐的哲学》所用的方法。
每当精神产品被遗弃并被放透到历史之中,纯粹的时间进程代替了现实事物发展的地位时,如下怀疑就得到了证实:那种精神产品并未被人们所熟悉和掌握,而且还受到了排斥。但《新音乐的哲学》所带有的锋芒却可能有益于现今的音乐状况。
色彩的秘密生活 豆瓣 Goodreads
The Secret Lives of Color
7.9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西亚·圣克莱尔 译者: 李迎春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9
什么颜色令画家为其举行盛大的葬礼?
什么颜色是中产阶级的代表色?
什么颜色是导致凡·高的《向日葵》逐渐枯萎、褪色的罪魁祸首?
《色彩的秘密生活》揭秘色彩背后的奇闻逸事:从人类文明、科学艺术到坊间八卦,讲述75段引人入胜的色彩简史!
※一部色彩改变世界的历史:石灰白预防鼠疫,卡其色改变了战争,粉色降低罪犯的攻击性……
※一部如彩虹般绚烂的色彩宝典: 10大色系,75种颜色,从寻常的金黄到鲜为人知的天芥紫,将每种颜色的历史娓娓道来!
※一部趣味性与权威性兼具的颜色简史:30余页、600余条注释与参考书目,支撑趣味历史的是背后的严谨考据。
※一部备受推荐的榜单书:被评为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好书、英国BBC 诚意推荐好书,是《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媒体的榜单书。
◎内容简介
《色彩的秘密生活》讲述了75种迷人的颜色及其不同寻常的故事。
从金发到红发,从改变了战争方式的棕色到保护人类免受鼠疫之害的白色,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到拉斯科洞窟壁上的木炭画,从朋克的酸性黄到与圣徒同名的凯利绿……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令人惊异的故事就像其颜色本身一样熠熠生辉。
◎媒体推荐
文字优美……满是引人入胜的色彩轶事和历史考据。这本优雅的色彩宝典包含了你对色彩的疑问的全部答案。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年度好书评语
不仅仅是色彩的历史,也是有关科学与艺术的故事。卡西亚· 圣克莱尔这本富有趣味的书真正地将二者变得生动、轻松。
——《 华尔街日报》
圣克莱尔这一系列有关色彩文化与社会的秘史,兼具科学性、幽默感和艺术史考据性。
——《 出版人周刊》
一席色彩的自助盛宴。
——《Nature》杂志
2020年6月27日 已读
装帧有质感,内容很有意思,接近五星吧。作者其实写得短小,稍微查一下会发现有更丰富的故事。人类只有三种视锥细胞,能看到的其实不多,想到路易被莱斯特转化之后的描写,当年渴望看到同样的新世界,现在看来大概雀尾螳螂虾就拥有这样的视觉。全篇只有白色下面没有英文,不知是不是刻意的呢,另外能多配些图就好了。
a科普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湖南文艺出版社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 豆瓣
作者: 彭广林 2017 - 11
古典音乐入门指南,30年教学经验凝结而成的经典著作。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是台湾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彭广林撰写的关于古典音乐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通过对音乐知识、乐器和音乐家的全景介绍,让读者爱上古典音乐。当然,书中更是讲述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据载,莫扎特当红时,演出一场音乐会的酬劳,大概可购买五至六台奔驰汽车,而他一天要演出三场!法拉利引擎装配完成以后,质检员们竟然是以小锤子轻敲引擎汽缸,再根据敲出来的音高,决定是否达到制造标准……看完这40堂彭广林富有个人特色的音乐课,你会发现,你以为很有“气质”、很难亲近的古典音乐,其实很有趣!让孩子爱上古典音乐一点都不难,你也会跟孩子一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2019年11月6日 已读
内容偏向路边贩卖的陈年读物,几篇拼凑起来,可以简单过一遍。四季的解读很实用,在想市面上是否有类似书籍。知道了小时候学的是节奏乐,用男高音和中音比喻法拉利和BMW的引擎声十分奇妙。感叹艺术果然还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中信出版社
幻兽动物园 豆瓣
The Impossible Zoo
作者: [英] 利奥·鲁伊克比 译者: 玖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神秘野兽之百科全书,“超动物学”之词典
近 600 个词条,逾 70 张插图
惊奇感使我们去探寻传说的真相,讲述幻兽的传奇
◎ 编辑推荐
★ 幻想野兽的动物园,“超动物学”百科全书
这个领域包含所有传说中的生物、寓言中的动物以及神话中的怪物,但不包括现代幻想作品中的转瞬即逝的 产物。从老普林尼的博物学巨著,到马可波罗的旅行笔记;从航海家的奇异见闻,到标本剥制者的瞒天戏法。涵盖世界各国曾被信以为真的幻想生物:龙、狮鹫、不死鸟、印度蚂蚁、美洲独角兽、蒙古死亡蠕虫、加斯科尼乌斯……
★ 体量庞大,资料翔实
详细罗列引文出处,每一条信息都有据可考。收集不同语言中同一形象的名称,探讨不同地域中同一传说的传播,同时追索该幻兽形象在后世的流变。
★ 引人入胜,激发想象
通过对神话传说、离奇报道的重述,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自然世界的惊奇感,重燃对自然的热爱。
◎ 内容简介
《幻兽动物园》是一本研究“超自然”动物的著作,它的研究对象是从未存在过的生物。那是美人鱼和独角兽的世界,那个世界被封闭在幻想之中,但 曾经被人信以为真。那个想象的世界至今依然能对我们产生影响。
本书中所涉及的“生物”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A.拥有异常尺寸的普通动物;B.“基本正常”的动物,但可以变化成其他“基本正常”的动物;C.复合动物,拥有不见于自然界的全新形态;D.既有动物的误认和误报;E.所有的骗局,由不道德的人类炮制,用来欺骗自己的同胞、诈骗他人的钱财。
本书通过许多插图和文本,提供了大量有关这些生物的细节描述,同时还标出了所有记载的来源,以便读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020年6月18日 已读
可用于查询的字典百科,没什么图片,内容是奇奇怪怪的动物,一半以上没听说过,依作者说分为四大类:大小奇特的,可变形的,有着组合形态的,Jenny Haniver。威尔士红龙同梅林有关,赫拉克勒斯十二个任务的好几项都是擒杀幻兽,格莱普尼尔是奥丁的座骑,凤为雄凰为雌……还算有趣,并不详细。译者的话很好,注释多了点儿,有影响阅读。封面摸起来不舒服,同是硬壳,拉斯科奇迹的手感怎么那么好,让人念念不忘!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四川人民出版社
鸟瞰古文明 豆瓣 Goodreads
L’Antiquité Retrouvée
9.0 (43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克劳德·戈尔万 译者: 严可婷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10
130幅城市复原图,重现古文明全景
借由细腻画笔,溯着时间之流,触碰千年前的繁华巨梦
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横跨九大地域,近百座建筑群跃然眼前
它们是古代统治者雄心与抱负的见证
也是我们理解古希腊、罗马、埃及文明的最佳途径
🌟 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是在信念与梦想中建构而成。
它们并不只辉煌于历史,其光芒也照耀了后世前进之路。
🌟 古代城市复原领域巨擘让-克劳德·戈尔万凭借集绘画、建筑与考古学于一身的天赋, 将那些化为尘土,颓成残垣的古老废墟重新修葺。
📕 内容简介
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闭上眼睛想象古代人的生活时,最大的困难和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古代人的活动本身,而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失去场所的活动很快便脱离了我们想象的控制,背景的缺失让一切陷入失序,美妙和谐的图景转化成或滑稽或丑陋又失去连贯性的碎片。而古代城市复原图的重要作用便是:让我们回到现场,用想象力带着肉体,亲身体验历史。
毫无疑问,古代城市复原图的绘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本书作者让-克劳德·戈尔万及其团队用丰厚的考古学、建筑学知识,以及他出色的绘画天赋达成了目标。他用细腻的水彩画直接呈现了古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了87个地区与城市,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网打尽,其中不仅铕被各类史书反复提及的重要城镇,还有曾经辉煌一时却被人遗忘的诸多地方。每一幅图画都是成千上万条信息的结晶,甚至一幅图中浓缩了一座城市数佰年的历史,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通过眼前的复原图,凝视众多文明结晶,我们获得了观察历史的另一个视角,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智力体验。
👩 编辑推荐
☆130幅复原图呈现古地中海文明三千纪的繁华与梦幻
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87个地区与城市,囊括巴比伦、迦太基、雅典、特洛伊、罗马等众多历史名城,将古地中海文明全景呈现。
☆古代城市复原图制作领域巨擘率领的专家团队,用纸笔精准重构历史发生之地
让-克劳德·戈尔万,建筑师,考古学家,曾指挥位于埃及卢克索的“法国·埃及·卡尔纳克神殿研究中心”逾10年,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发表古代城市复原图数百幅,更有超过千幅作品被阿尔勒考古博物馆收藏。作者及其团队(历史学家、碑文研究者、建筑师、地理学家等)从事专业城市复原图绘制工作30年,每一幅复原图的背后都包含着千万条信息。
☆图文结合,详解城市历史与其建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对城市规划,城市主要建筑的来历、规模、结构等方面的详实说明,深入古代城市的肌理。无形的历史受肉于各有魅力的城市,变得可以被触碰、抚摸。
☆ 地中海古城版“清明上河图”,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历史之美
冰冷的研究成果被转换成生动的水彩画作,错落有致的线条辅以层次分明的淡彩,宏大的景观冲击着读者的视觉感官,让读者以苍鹰的视角看尽古地中海世界的繁华,又给予读者充足想象的空间,带领读者亲临其中,感受其美。
☆各色城市、各式建筑,多角度透视历史
历史不仅仅属于帝王将相,更属于芸芸众生;历史中的城市不仅仅有都城、重镇,也有着边境据点、乡野小镇。从帝王宫殿、神庙到普通人家、磨坊,本书所绘城市不仅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城,也有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地区,通过叙述后者平常而不失波澜的的生活,给人们另一个观察历史的角度。
2020年6月22日 已读
买来收藏还行,尝试了一个字一个字读,没读下去,大概是信息量太大,简写只够让人对过去的时代心生向往。而且数字标记看得太累,不如印两幅图,一副观赏,一副印解说。
希望十年后它不会发霉。
a各种史与神话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湖南美术出版社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 豆瓣
作者: (日) 中野京子 译者: 王健波 2018 - 4
本书是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的又一部精彩作品。《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精选了23幅美术作品,每一幅画,都是改变画家人生、定格命运转折的那一瞬间——热恋情侣难以自已的爱情,英雄人物的纠葛和永无休止的战争,享尽荣华的人物走上的截然不同的道路……无论是画中人,还是 画家自己,都共同上演了一出命运的大戏!
了解了画中人物的故事和画家的境遇,才会对绘画有更深的理解,提升鉴赏的乐趣。天方夜谭的跌宕命运,一瞬间的转折……疯狂之后会怎样!?中野京子对人类敏锐的洞察力和幽默的文笔,让直击人心的剧情更为震撼。
--------
中野京子作品:
“胆小别看画”系列
《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
《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
《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
《胆小别看画5:意外归来》
---
“名画之谜”系列
《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名画之谜:穿越时空的对决》
---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
《桥的故事》
《初见卢浮宫》
《画框里的男人装》
《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
《王朝物语》
----
【编辑推荐】
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精选23幅美术作品,每一幅,竟都是改变画家人生、定格画中人命运转折的那一瞬间!热恋情侣难以自已的爱情,英雄们的纠葛和永无休止的战争,一个个轮回的开始……疯狂之后会怎样!?
----
▶中野京子是谁?
——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学院派背景的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同时,中野京子还活跃日本多档艺术类电视节目中,向大众传递着历史和艺术的魅力。
----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在讲什么?
——《倒竖拇指》里蕴含的罗马帝国的荣光与邪恶、让人一见难忘的《呐喊》、标志着风景画诞生的《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布罗纳血淋淋的《自画像》……23幅作品,记录了画家与画中人命运转折的瞬间!
----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有多好看?
——你可曾想到王室时髦婚姻背后的没落?你可曾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实翻版,被画家安格尔和谢弗定格在了悲剧的那一刻?一切都不知是意外,还是宿命……学院派作家中野京子将为你揭开名画背后那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为什么值得拥有?
▶精致的装帧工艺,高清名画图片,具收藏价值。了解了画中人物的故事和画家的境遇,再逛美术馆时,你将有不一样的感受!
吃的法则 豆瓣
Food Rules:An Eater’s Manual
6.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波伦 译者: 红琳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5
裸脊锁线,四色印刷,22幅手绘插画。一本适合撕下来贴在冰箱上的小书。为你带来83条醒脑、醒胃的关于好好吃饭的法则。
其实,吃真正的食物不需要规则。我们要建立和食物更愉悦、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如今,吃饭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摆在超市里、餐桌上的东西我们究竟该吃什么?
坚信喝无糖苏打饮料可以瘦身?喜欢独自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偏执于营养饮食的清规戒律?
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获得者,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长期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带来83条醒脑、醒胃的关于吃的法则。在自然界中寻找甜食、不吃含有五种以上成分的食品、晚餐喝一杯葡萄酒、餐桌上放一束花、偶尔破一次戒,吃真实的食物是不需要规则的。
轻松学会区分“真实的食物”——植物、动物、菌菇这些人类世代摄食的食材,和依靠现代食品科学的深加工食品。每一条法则都提供了一种分辨方法,共同目标是让不健康食品远离你的餐桌和购物车。
迈克尔•波伦并非站在营养学家的角度夸夸其谈,而是像美食侦探一样,为真实的食物辩护,告诉每一位食者怎么吃才能和食物建立更健康、更愉悦的亲密关系。
2020年1月9日 已读
作者认为目前的食品加工产业对各方都有好处,这本书可以说是从经验出发,绝对惹怒了很多利益相关者,当然也可能根本卖不出去。整本大致内容是:学学你的祖辈,不要吃加工的食物,少盐少糖,多吃蔬菜少吃肉,多吃天然有机少吃精加工。很少——作者也认为不怎么需要——科学依据,科学家不懂营养学。看完后觉得书里说的对的是读者群,觉得说的不对的也不会改。低分原因是这书真的没有实用内容。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中信出版社
与神作战 豆瓣
Battling the gods: Atheism in the ancient world
作者: [英]蒂姆·惠特马什 译者: 陈愉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2
【内容简介】
无神论是近代的发明,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吗?其实,早在启蒙之光把疑神的种子播洒到欧洲这片基督教传统深厚的土地之前,无神论在希腊世界就是公众辩论的严肃话题。
作者蒂姆·惠特马什在这部《与神作战》中,把笔触深入古代地中海世界,勾勒出历经千年历史巨变的希腊无神论,再现众多哲人的思想风采。他们中既有或许是第一位坦承自己无神论立场的迪亚格拉斯,以及第一位唯物论者德谟克利特,又有伊壁鸠鲁及其追随者。在书中还可以看到早期基督徒如何撇清自己同无神论的关系,进而压制怀疑上帝的思想。
这是一部内容权威、大胆的作品,既具挑战性,又散发悲悯情怀。在作者看来,人类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多元的文化和宗教,以及自由的争论。
【本书获誉】
现代人对于无神论问题的讨论大多泛泛而谈,蒂姆•惠特马什对于古代世界无神论却做出一番洞幽察微的探索。读到这样的书真是太棒了。——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
《与神作战》及时且精彩生动地提示人们无神论与宗教信仰同样古老。怀疑主义……就在那个充满刺激和斗志的古雅典完全形成,并渴望一战。——《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
早在人类理性最伟大的洞见得到现代科学的实证支持之前很久,就有人质疑超自然现象。随作者去了解这些先贤是一种纯然的快乐。——《自由思想家:美国世俗主义的历史》(Freethinkers: A History of American Secularism ),苏珊·雅各比(Susan Jacoby),
《与神作战》一书以渊博的学识和优雅悦人的文字,讲述了一段古希腊罗马时代无神论的历史,当代宗教和世俗主义之争一时竟成热门话题。——《柏拉图为何写作》(Why Plato Wrote ), 丹妮尔·S. 艾伦(Danielle S. Allen)
2020年6月14日 已读
无神论在西方竟被认作是一种发明,而且还要追溯它的起源至古希腊罗马,这对一出生就身处无神论环境中的人来多其实是会有些惊讶的。个人为宗教的根深蒂固震惊许久,估计还要一段时间才能不再“大惊小怪”,最近读到同宗教相关的内容总是为为无法体验到信神者感受而觉得惋惜,惋惜于认为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着神是一个能将人分得特别开的立场,而我只能站在其中一个角度,最多类比儒家文化轻度共感……有神与无神各有各的说法,其实争不出高下。宗教和文化最初都是为更好管(统)理(治)服务的,这也就是为何有神论占据了世界的原因,其功能性也导致其可信度(在我这里)大打折扣。在亚历山大的神化是一个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例子。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爬行动物年代 : 纷争·捕猎·迁徙 豆瓣
Age of Reptiles Omnibus, Vol. 1
作者: [美]里卡多·德尔加多 著 译者: 张巍 / 方堃 新星出版社 2020 - 4
里卡多·德尔加多曾参与过这些热门电影:《黑衣人》《超人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金刚狼》以及《黑客帝国》系列--首次将目光投向漫画领域。他创作了一个以恐龙为主角的故事。他对漫画世界的首次涉足为他赢得了一项艾斯纳奖"值得更广泛认可的人才"。从那以后,他多次重返漫画领域继续创作广受好评的《爬行动物年代》系列,每次都创作出新的史诗般的故事。《爬行动物年代》,所有漫画粉和恐龙爱好者必买不可的漫画!
本卷收录了绝版已久的《爬行动物年代》4期迷你系列、《爬行动物年代:捕猎》和从未结集出版的3期《爬行动物年代:迁徙》,以及大量额外材料,包括增补文本、封面集、速写簿。
1、漫画权威大奖"艾斯纳"奖得主代表作,集结系列作品精华,附赠大量额外材料,包括增补文本、封面集、速写簿等;
2、黑马漫画出品,国内完美还原原作印刷质量,品质保证;
3、描绘爬行动物时代的漫画史诗,作画富有爆发力与生命力,情节曲折动人,拥有超乎想象的阅读快感。
2020年6月9日 已读
无台词,推荐收藏,建议先翻到最后看上了色的设定,不然可能像我一样分不清种类。其实有点儿怕恐龙,大概是小时候看4D电影有被吓到……弱肉强食的世界,天上地下都在厮杀,体型大不意味着胜利,团队合作非常重要,也可以考虑依附关系,食草的战斗力不如肉食,处在对于自己有利的环境中(主场)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新星出版社
幽玄·物哀·寂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西克礼 译者: 王向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7
大西克礼是日本现代美学史上有重要贡献的、具有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的美学家,是日本现代美学由明治、大正时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昭和后期即战后的过渡和转型过程的重要中介。
《幽玄·物哀·寂》对日本传统美学的三大关键词 “幽玄”、“物哀”、“寂” 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和阐释,以其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而在日本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研究中卓荦超伦,堪称日本乃至东方美学的经典著作。本书将大西克礼的美学研究“三部曲” 《“幽玄”论》《“物哀”论》 《“寂”论》合为一卷。
《幽玄·物哀·寂》对于中国读者深入理解日本民族的美学观念与审美趣味,对于有效把握日本文学艺术的民族特性乃至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于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都极有参考价值。
2020年5月4日 已读
随手看了起来,偏专业,对诗歌并无太多体会,少有情感,只觉得三者皆是感官放大后捕捉到的。骨肉皮的比喻似乎时常看到,崇高、美同幽默的比拟也留下了些印象。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上海译文出版社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 豆瓣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作者: [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译者: 王隽妮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最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最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本书以十四个章节,作为十四条轮辐,全部通向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即便是题外话也充满风趣和权威……加迪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康塔塔,一种罕见的天赋。”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对史上最非凡的音乐家的最扣人心弦的描绘。” ——亚当·莱弗利Adam Lively,《泰晤士报 》 ,年度图书
“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最彻底的满足感。他在许多地方的洞察力使得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听一遍巴赫的作品,最佳的音乐写作就是这样。” ——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金融时报》,年度图书
“纪念碑式,却又个人化。” ——萨米尔·拉希姆Sameer Rahim,《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世上有许多巴赫,但只有一个塞巴斯蒂安——而加德纳是他的先知……在加德纳专业的指引下,通往巴赫天堂城堡的大门被打开了。”——丹尼尔·约翰逊Daniel Johnson,《支点》
世界顶级指挥家,巴赫作品当世最权威的诠释者,历时十二年写下巴赫的一生和他永恒的音乐事业。
小时候加迪德家里挂着一副巴赫的画像,“每天去睡觉的时候,我都躲避他的目光”。这个无处不在的偶像和符号,从童年就这么深深刻在心中。现在他来写巴赫,希望我们能把巴赫当作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符号。
2020年6月25日 已读
书页的手感很好,然而散发出一股臭味,还以为是有机化肥的味道,买来一周还没散掉,在沙发上午睡的时候放在旁边能把人熏醒……前半部分写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巴赫的生活,后半部分基本是音乐赏析,跟着听了很多康塔塔的片段,不过一个人听难度还是高了点儿,这也是为什么看了一段时间才看完。巴赫太高产了,他的人生其实并没有波澜起伏,不如音乐带给人的感触多。而他对神的信仰是我无法完美共情的,对于那么多献给神的音乐,总觉得无法完全理解,目前还有些困扰,路过很快就会想通吧。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a非虚构内容 上海文艺出版社
维米尔的帽子 豆瓣
7.9 (25 个评分) 作者: 卜正民 译者: 黄中宪 理想国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7
《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的地区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2020年5月23日 已读
通往世界的大门,推开后世界便连在了一起。希望往后也能记得读这本书时的感受,好像立于一段距离之外去看才能有的通透感。瓷器,烟草,奴隶,白银,一个波动掀起一片涟漪,像在下棋。内容其实是平日里听过的详细版,功底和调查足,切入点乍看无趣读完后则觉得是本书最大的亮点。
a各种史与神话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湖南人民出版社
食物语言学 豆瓣
The Language of Food: A Linguist Reads the Menu
7.4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任韶堂 译者: 王琳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2
《食物语言学》是一部妙趣横生,从冰激凌开始,到薯片、番茄酱,横跨欧亚,探讨食物、语言、文化传播间关系的作品。一些日常生活的食材,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奇异身世,如西方普遍使用的番茄酱(ketchup),这个怪异的英文单词,其实来源于闽南语的“鱼露”“chup”是闽南语中“酱”的音,而“ket”是“腌鱼”的意思。材料虽完全不同,语言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为什么原产于墨西哥,感恩节常吃的火鸡(turkey),会是土耳其(Turkey)这个国家的名字?又是谁想到把鲜奶或果汁放进加了冰和盐的木头搅拌,发明雪酪,而雪酪又是如何演变为糖浆?后来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又为何与此不无关系?
中国音乐史 豆瓣
作者: 王光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5
在西方音乐盛行的今天,重读我国著名音乐家王光祈的经典名著《中国音乐史》,对于理解作为礼乐之邦的中国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意义深远。该书建基于王光祈先生对中国音乐的广博知识和深刻体悟之上,以书写音乐的手法写史,将乐理常识埋藏于历史脉络之中,阐明了中国音乐的肇端,发展,流派和原理,是一本关于中国音乐的不可错失之作。
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插图修订第2版) 豆瓣
Film Directing: Cinematic Motion
作者: [美]史蒂文·卡茨(Steven D. Katz) 译者: 陈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7
【编辑推荐】
★全球畅销书《电影镜头设计》作者第二部力作。《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插图修订第2版)不是一本供读者按图索骥的“公式化拍摄方案”,作者给甘冒风险的导演们提供了充分探索场面调度潜能的无限可能。
★图文并茂,案例丰富,提供各种不同场景空间中从基础到高级的调度范例。《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插图修订第2版)中有几百幅作者绘制的机位调度图示、镜头画面效果图示,手把手指导如何安排机位与演员走位。
★本书是一部涵盖了各种戏剧性场景和不同摄影风格的场面调度“兵法大全”。《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插图修订第2版)中介绍的各种调度案例囊括了狭窄受限空间、开阔空间与人物众多的聚会场景。这些案例不仅紧密围绕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故事的戏剧性要素,还具有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了现场拍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从而帮助导演,尤其是初入门的新手们,更好地培养出一种在任何情况下判断什么是最佳方案的意识。
★书中附有好莱坞业内重要导演、摄影师、美术设计师、道具师的深入访谈,平衡了本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访谈部分的资深电影人,参与过的作品有《出租车司机》《对话》《外星人E.T.》《太阳帝国》《紫色》《群鸟》《毕业生》《至尊神探》等等。
★新版本中特别增加“剧本拆析”与“数字化的电影设计”两章。《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插图修订第2版)中以具体剧本为例示范一整套完整的设计思路,并介绍了最新的电影设计软件与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导演技艺的核心——场面调度进行了详细介绍,从基本的片场调度方式到新式的惯用调度手法,从狭窄的受限空间到开阔空间、多人物的场景,都可以在书中的调度案例中得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质建议。作者还采访了好莱坞业内重要的电影人,提供他们的拍摄调度经验,对初入行的导演或已有一定资历的创作者都有很大的帮助。新版本中增加了“剧本拆析”范例和数字化的电影设计技术的介绍。
【推荐语】
这不是一部只供阅读的书籍,它需要随之练习,随之调研,随之思考。——谢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本书给导演最为巧妙和核心的工作——调度演员和摄影机,提供了可贵的建议与帮助。我极为推荐。——朱迪斯•韦斯顿(Judith Weston),畅销书《指导演员》、《电影导演的直觉》作者
书中的例图给电影拍摄工作以及真实场景状况提供了传说中的调度指南,极大地丰富了这本用笔写就的参考说明手册,使书中展现的各种调度方案能够从纸上谈兵进入到实际操作之中。——Anezka Sebek,新学院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动画与广播设计专业教授
要领会拍电影的微妙之处与电影摄影工作遭遇的挑战有以下值得推荐的方法:重复看大量的影片;去读好的电影学校;阅读史蒂文•卡茨的《电影镜头设计》与《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在这本书的访谈录中,艾伦•达维奥、拉尔夫•辛格尔顿、约翰•塞尔斯这些出色的电影人以他们深刻的见解平衡了本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无论是对抱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还是已经有一定造诣的创作者,这都是一本极为可靠的工作手册。——John McIntosh,纽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计算机艺术美学专业教授
作为少数谨慎的大部头著作之一,本书得体地避开了市场炒作的流俗之作,在坚实的技艺与方法论基础上标绘了场面调度的“航线”。——Scott Billups,电影制作者,《数字化的电影制作》作者
电影初学者们可能马上就能学会并对类似“场面调度”的术语展开讨论,然而却对这些词汇没有具体概念。在这本书中,卡茨给读者指出了最实际的要点,他非常成功地拆解了导演在片场编排调度演员与摄影机的这项令人胆怯的工作任务。重要导演、制片主任等等电影人的访谈给本书增添了关键的教学范例。——Dan Ochinva,Millimeter杂志
只有那么几位作者或几本书能够抵达“必读”的地位,史蒂文•卡茨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对任何一位有追求的导演而言这本书都是一部卓越的教程,内容清晰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充满了智慧。要理解并运用电影的场面调度技巧,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指南。——Sam L Grogg,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前院长
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 豆瓣
From concept to form in landscape design
作者: [美] 格兰特·W. 里德 译者: 郑淮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6
对于设计师来说,一个很令人头痛的事就是把概念转化为特定的、详细的空间组织形式。《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提供的一些生动、实用的技巧,能把这一转化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使之更富有成效。《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原著第2版)》中提供的方法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得以印证,为设计思路和方案图提供了概念和哲学方面的基础。里德利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图形色画出最终的设计方案。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From Concept to Form in Landscape Design
2020年8月14日 已读
整理书柜时翻到的,15年买的,不记得为什么会买,也没有读过的印象,大致翻了一下,发现日常生活中甚少注意到景观设计中的几何形状与视觉效果。挺有意思的。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性与艺术 豆瓣
How to Read Erotic Art
8.9 (7 个评分) 作者: [意]弗拉维奥·费布拉罗 编著 译者: 贺艳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弗拉维奥·费布拉罗编著的《性与艺术》一书,通过性艺术品的展示,使读者了解到真正的历史和艺术。书中作品从空间上讲来自于全世界,从时间上讲贯穿古今,反应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历史状况。该书主要分为四部分,包括绘画,素描,蚀刻画及雕塑艺术品。艺术大师提香,毕加索和凯斯·哈林等大师的作品也收录其中。在书中,可以欣赏到很多著名的性艺术作品。本书色彩丰富细腻,文字优美,能使读者深刻理解不同作品。本书通过与性相关的艺术作品展示了多个时代特点、多种文化特征和不同时代人类的心里变化,不仅可以作为一本齐全的艺术工具书,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通过阅读,读者不仅能够欣赏极佳的性艺术作品,而且可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绘画技巧、时代和文化特征。本书对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和所有读者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弗拉维奥·费布拉罗编著的《性与艺术》不仅可以作为一本大而全的艺术工具书,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本书在性与艺术方面,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已经出版的文字有荷兰语、法语、英语、日语、中文,覆盖了全球多数国家。
通过阅读,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如何观赏艺术作品,而且可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绘画技巧、时代和文化特征。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艺术大师提香,毕加索和凯斯·哈林的作品也收录其中,这对读者来说应该非常具有吸引力。
作者除了指出大家可能忽视的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些作品对神话、文学、历史、文化、社会等的参考价值。
听音乐(普及版) 豆瓣
Music: An Appreciatio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凯密恩 译者: 韩应潮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风靡世界的音乐入门经典教材
边听边读,逐句解析 ,让所有人都能听懂音乐
陈佐湟、余志刚、杨燕迪、孙红杰等倾力推荐
·
🎻编辑推荐
风靡世界的西方音乐入门经典教材,多次再版,经久不衰。
作为美国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文献导论课程教材,《听音乐》享誉世 界, 引导无 数读者领略音乐的魅力。
·
涉及各类音乐的介绍与欣赏,体系完备,提升你的理解能力。
本书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除古典音乐外,旁涉爵士、音乐剧、电影音乐、摇滚、非西方音乐,如非洲音乐、印度古典音乐等,类型全面。并且,与一般音乐史作品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将特定时期的音乐风格特色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化读者理解。
·
少见的听读结合模式,逐句解析音乐作品,大幅提高聆听技巧。
“聆赏要点”与“声乐导聆”是本书的突出特色,作者通过对音乐的配器、力度、旋律变化、音响特质的说明以及对歌词内容的解读,达到真正的“理解”音乐。理论与聆听的紧密结合,让音乐赏析不再泛泛而论。
·
全新升级的聆听形式,以扫码代替CD,随时随地开启你的音乐之旅。
新版提升了配套音频的文件质量,并以二维码代替传统C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下载及在线试听相关音频。更便捷的聆听形式让你的音乐自修课突破时空限制。
·
以平价来轻松享受音乐聆听和阅读的美好。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多次再版的音乐入门经典教程,以其独特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案头必备之书,更是音乐史经典入门读本。
·
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本乐理,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解读各种音乐要素。在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中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其中包括爵士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摇滚乐等对音乐史的贡献。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着意介绍了非西方音乐。
·
书中的“作品导聆”和“声乐导聆”是本书的最大亮点,配有相应音频文件,读者可以对照书中对作品配器、力度、旋律、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声乐作品歌词的解读,更加轻松而深入地欣赏音乐。
·
🥁名家推荐
·
作为世界闻名的音乐鉴赏教材,《听音乐》一书用清晰的脉络和权威的笔触讲述音乐的基础知识、历史发展和代表作曲家与作品,不仅深入介绍古典音乐,而且旁涉爵士乐、流行音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非西方音乐等范畴,一册在手,让读者对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有全景式的了解。特此推荐。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
·
《听音乐》是一部视野开阔、体例新颖、笔触精炼、趣味丰富的音乐欣赏教程。它以深入浅出的亲切口吻,呈现了西方艺术音乐、经典通俗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的传统、规则、价值和乐趣,既有极具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作为导引,又有经过注释且随时可听的音乐实例作为辅助,由此可让阅读者在生动的感性体验中获得理性认知,在体系化的内容设计中感受“进阶”之乐。尽管市面上的赏乐书籍已然林林总总,但《听音乐》的魅力无可替代。相信这部享誉西方的畅销读物也能让每一位认真的中国读者获得惊喜的回报。
——孙红杰,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主编
·
若能认真地阅读本书,再配合附赠的录音资料,一定能够循此顺利地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陈佐湟,国际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前音乐艺术总监
·
《听音乐》是目前国际上很有名的一本音乐欣赏作品,在美国广受欢迎,同时也是一本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结合得很好的书,特别适合广大公共课或非音乐专业的爱好者使用。
——余志刚,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
·《听音乐》是一本好书,西方音乐,非西方音乐,音乐的特性,历史,风格,基本写全了。还配着音响资料。专业人士不觉得浅,爱好者们不觉得深
——盛原,著名钢琴家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