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 豆瓣
作者: 周桂田 / 徐健銘 商周 2015 - 1
政府失靈、企業黑心、食品市場遍地烽火
自己的食品安全自己救!食安問題是新一波公民覺醒的契機
完整解析台灣食安問題與風險政策的第一本書
面對食安風暴,我們除了憤怒與恐懼,更需要認識與覺醒,參與它,才能改變它!
面對「隱瞞、否認、卸責」的食安風暴三部曲,
不能只有清理戰場式的政策,必須改變戰略思維! (以上兩句一起強調)
要瞭解食品安全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得先知道當代食品是怎麼生產、製造、加工、運輸和販售。
本書對台灣的食安案例做了完整的報告,從產地的汙染(重金屬戴奧辛)到食品加工過程的問題(三聚氰胺、塑化劑、起雲劑、混油、混米),以及食品科學的進展(基因改造),乃至國際貿易對台灣市場的衝擊(美牛問題),逐一分析與拆解,提供關心食安議題的消費大眾最有效的知識入門,以期產生一種對於食安的公民認識與覺醒。
面對食安問題:
為何政府缺乏解決魄力?
市場經濟的邏輯勝過國民健康的考量。
行政官僚一味追逐「拚經濟、救台灣」,導致政策上不管以多麼好聽的話術關心人民健康、福祉和環境,最終撥下來的人力與資金嚴重不足,行政措施上始終無法嚇阻惡意的廠商。而面對問題時,政府掩飾、不願意即時公佈資訊,原因經常是擔心國賠、害怕影響銷量,也避免曝露政府的管制與查證能力不足。
食品企業真的可以自主管理?
食品危機層出不窮基本上是利益的問題。
利益要靠道德管理、自主管理或是其他非制度性的作法,是絕對不可能有效的。業者自主管理這種模式,實際上是把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關係,簡化成企業與消費者。政府在過程中試圖淡化自己的角色,但在層出不窮的食品爭議中,政府更應該站出來執行公權力。食品衛生管理單位一再推動食品業自我管理,卻缺乏有效的監督,結果就是自主管理的企業更加不受民眾信任。
民眾為何對政府缺乏信賴?
食品治理其實是需要民主的。
個人與政府之間往往存在制度上、知識上及資訊流通上的不對等。這種不對等關係轉化成溝通上的鴻溝,一旦問題爆發,民眾便陷入恐慌。不懂會恐慌是很正常的事,但現在民眾懂了卻是感到憤怒。台灣的食品無法叫人心安,不肖廠商雖然要負起大半責任,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政府偏重經濟、開放市場卻失去管制底限、黑箱決策,並要求食品檢驗人員擔負超越其人力和資源的責任。
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做什麼?
自己的食品安全自己救。
今日的消費運動來到了一個關於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的價值性運動;食品風險治理也來到了一個我們想要什麼樣的食品上桌的現實問題。近年來的食品問題是喚醒公民覺醒的契機,從關心我們餐桌上的飲食健康和安全,到探討政策和措施是否合理,乃至於政府施政的透明度能否讓大眾接受,這些都是我們為更好的生活而驅策政府與企業改變的一種參與方式。
【名家推薦】
◎陳建仁(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謝豐舟(台大醫學院教授)
◎陳為堅(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林惠玲(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傅大為(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詹長權(台灣風險分析學會理事長)
2021年10月17日 已读
隔壁的数据,又涉及相关针对性的政策,有些距离,所以看得不是很认真。但其中的诘问能够应用到所有国家吧,逛超市的时候至少要清楚自己都在买些什么。说起来一直很好奇在网上贩卖的各地肉类、海鲜之类的生食有没有通过什么质检。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商周
色彩与光线 豆瓣
COLOR AND LIGHT:A GUIDE FOR THE REALIST PAINTER
9.1 (15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格尔尼(James Gurney) 译者: 解晓宁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1
《色彩与光线:写实主义绘画指南》介绍的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两个最重要元素-色彩与光线。色彩与光线是所有彩色画都需要考虑的基础点和关键点,也是画家作画时经常遇到问题的地方。《色彩与光线:写实主义绘画指南》首先通过回顾大师作品,讲述了传统绘画当中对于光线和色彩的运用。紧接着论述了光源、光线对形状的影响,色彩的元素、油画和颜料、色彩之间的关系,怎样混合颜料,不同材质的表面对光和色彩的影响,以及各种各样的大气效应。
第三餐盘 豆瓣
作者: [美]丹·巴伯 译者: 郭宝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7
丹•巴伯是美国著名厨师,在曼哈顿西村经营一家蓝丘餐厅,他不仅努力思考如何做出完美的食物,更在餐厅不断实践着自己超前饮食伦理观和生态理念。
起初,巴伯决定种植自己的小麦,对合适小麦品种的追求成了一系列深入田野的探究之旅的开端。在能够品尝到巴伯的小麦之前,我们可以跟随他去拜访那些美国以及跨越大西洋的厨师、农夫、渔民、畜牧业者、营养师和环境科学家。丹•巴伯花了十年时间研究世界各地的农业社群,撷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循着食物链一路抽丝剥茧。
《第三餐盘》是一本将旅行日记、农场耕种历史,和烹饪哲学相结合,坦诚且观念超前的主厨笔记。舍弃因循守旧的不健康饮食法(第一餐盘);超越 “从场地到餐桌”的大热潮流(第二餐盘);通过饮食方式的倡导,推动食物生产遵循自然法则,让土壤和海洋得以永续利用、保有健康,这正是丹•巴伯所认同并推崇的厨师使命,即“第三餐盘”的真正意义。
2021年11月21日 已读
突入一个新的领域,看完后才发现对有机和可持续只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模糊概念,其实根本不理解是什么。农业不仅是简单的翻土耕种、饲养屠宰、捕捞贩卖、播种收割,而是和整个自然息息相关。没法很好描述,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啊……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上海文艺出版社
苏富比的早餐 豆瓣 Goodreads
Breakfast at Sotheby's: An A-Z of the Art World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胡克(Philip Hook) 译者: 程涵 / 周易(Joey Ellis)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9
●当你看到一件艺术品时,先想知道什么?苏富比高级拍卖师菲利普·胡克告诉你,任何人在观看一件艺术品时,常问的两个问题是:我喜欢它吗?这是谁的作品?而拍卖师则会再加上三个问题:它值多少钱?五到十年后它将值多少钱?如果人们看到它被挂在我家的墙上,他们会怎么看我?其实,现在很多人都会像拍卖师一样,直接关心艺术品的价格而非审美价值。
●《苏富比的早餐》揭示了艺术品与金钱之间复杂且微妙的关系,用一个全新的视角窗口,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艺术世界。在本书中你能了解到: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发展轮廓;艺术品的普遍性价值规律;艺术品与金钱财富的相互纠缠;艺术家和艺术品世界的八卦趣闻。
2021年10月29日 已读
旁征博引,博学多识,再就是行内人士才知道的秘辛,词典的方式格外有意思,提到的应该有一半以上是没听过和或许见过作品却不知其创作者的画家,意识到艺术的大门并非轻易地向所有人打开,或许所有领域都是这样?拥有热爱也不一定能拥有,但够填饱肚子已经很不错了吧,4.5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沙仑的玫瑰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 陈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当你或独自一人,或带着孩子读外文诗歌、看西方绘画展时,你手边应该有一本《沙仑的玫瑰》,它能帮助你很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中的那些意向。无处不在的天鹅、头颅、花、塔楼、葡萄酒和玫瑰分别在讲述什么?怎么去理解?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导,作家谈瀛洲,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教授 、博导卢丽安推荐的《沙仑的玫瑰》全三册,分别讲述了英文、法文、德文3语种中的6个文化意向,配有200多幅画作,全彩印刷。
书中附课程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听课,实现“视听读”“书+课”的全方位立体化知识学习。
这场独创性极高的致美体验,必定能撩拨起更多对文学文化求索的热情。
================================================================
《沙仑的玫瑰》脱胎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法文系副教授陈杰、德文系副教授姜林静三位明星老师首次在复旦大学校内联合开设的跨学科、跨语种文学精读课,从天鹅、头颅、花、塔楼、葡萄酒和玫瑰这6个经典的意象入手,从诗歌的意象阐析、绘画的视觉符码到哲学的纵横导引,透过国际的视野、广博的见闻和清丽的文字对三语文学和绘画进行解读,并挖掘了与其有关的独具魅力的人文故事与浪漫典故,配上神秘、高贵、迷离、荒诞、恐怖而又浪漫的画作,让读者宛如置身于承载着历史烟尘与依附着神秘灵性的异域殿堂之中。
剪辑的语法(插图第2版) 豆瓣 Goodreads
Grammar of the Edit,2e
7.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罗伊·汤普森 / [美]克里斯托弗·J·鲍恩 译者: 梁丽华 / 罗振宁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 8
拆解类型化剪辑技巧
介绍实战型剪辑原则
◎ 入门基础,剪辑新手的迷路指南针
◎ 图文并茂,直观揭示剪辑点奥秘
◎ 实战总结,汇聚作者数十年经验
◎ 章末回顾,扎实掌握每章所学内容
这是一本简明直观的基础剪辑教程,涵盖剪辑工作所需的各方面信息。作者从介绍最基本的镜头类别开始,分析怎样选择剪辑点和转场时机,总结出四十六条常用的剪辑原则,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各类剪辑技巧和方法并最终用于实战。全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深入浅出地展开每一个剪辑话题,便于翻查、容易上手,是每位电影爱好者、剪辑初学者和从业者的书橱必备手册。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 豆瓣
Aboriginal Art
作者: [澳] 霍华德·墨菲 译者: 苗纾 后浪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9
一本精彩的艺术人类学著作
将澳洲土著艺术史、思想史、历史和殖民史融于一册
★ 「编辑推荐」
◎知名学者执笔,艺术史与人类学的精彩结合。
作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特聘教授,艺术人类学领域泰斗,本书作者以土著艺术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土著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传统,并将土著艺术演变和 土著人的历史相互对应,揭示了土著艺术的内涵和它与土著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
◎土著艺术家亲自解读土著艺术
作为人类学家,在本书中作者记录了许多自己与土著艺术家的交流、互动,包括他们对土著思想的理解,对土著艺术创作的看法,对土著未来的思考,等等。帮助读者充分理解土著文化的精妙之处。
◎ 近300幅插图,带来全面的澳大利亚土著艺术。
本书图片涉及的土著艺术,上溯万年前的岩石艺术,近至当代先锋艺术;从传统艺术分野的绘画、雕塑到土著仪式、带有装饰的土著物件;澳大利亚各地不同土著群体的特色艺术均有展现。将土著艺术一网打尽,让读者大饱眼福。
◎ 简约排版、精美印刷,打造完美阅读体验
日本进口内文纸印刷,采用耐性好,不易变形的特种软胶胶装,便于读者在明亮细腻的色彩中体验澳洲土著艺术的古老与现代,在文字和图画的对照中感悟澳洲艺术的千年一瞬。
★ 「内容简介」
澳大利亚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万年前,从蕞早的岩画到树皮画,直至当今的丙烯画作,澳大利亚土著一直在进行着艺术创作。在这背后,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思想中毒有的“梦幻”概念。土著艺术是“梦幻”的创造性展现,也是土著人对个人和群体身份的表达。通过艺术,土著人保存了历史,并将其与当下相联系,以回应当下环境所提出的新问题。同时,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也受到了欧洲殖民的影响,自1788年开始的殖民历程对土著人生活及艺术创作的影响也是本书的重要议题。
本书作者霍华德·墨菲,作为艺术人类学家和土著艺术研究领域的权wēi,在调查了大量土著艺术品后,揭示了土著艺术的内涵和它与土著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分析一个个具体的艺术创作,向读者说明了土著思想中蕞重要的“梦幻”概念及其对土著艺术创作的影响,探讨了澳大利亚各地的土著艺术,提炼其共性的同时又突出了地区多样性。通过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的分析,他向我们展示了古老的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本书不仅仅是土著艺术史,更融合了土著思想史、土著历史和殖民史,是一本不可duō得的艺术人类学著作。
2021年12月12日 已读
觉得是因为不明且可以被不断解读才会有趣,喜欢黄棕色系,不少一看就想触碰。了解殖民相关历史的话会好读很多吧,艺术与文化、政治无法分开,也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湖南美术出版社
珠宝圣经 豆瓣
Jewelr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作者: [英] 克莱尔·菲利普斯 译者: 别智韬 / 柴晓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9 - 7
《珠宝圣经》对整个珠宝领域的过去与现在做了全面的概述,按时间顺序分为几个部分:从古代世界开始,一直到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再到美好时代和装饰艺术时代,* 后抵达今日。本书分析了珠宝不断变化的时尚,展示了珠宝商是如何把新的宝石及金属应用到珠宝中的,也展示了知名珠宝工匠的杰作 。
《珠宝圣经》中文版的官方读者交流平台是 “古今珠宝研习社”,是作者与读者答疑互动的公益平台,创始人及核心成员皆为珠宝学家、鉴定师、研究者及收藏家。
2022年1月17日 已读
在看战和,于是先跳章了。粗略食完,图片较模糊且数量少,内容算是总结概括性内容,对于一般路人来说,只清楚历史背景,难以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不过没被评论劝退太好了,感觉可以当基础工具书多翻翻,纸质手感非常好,4.5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东京风格 豆瓣
TOKYO STYLE
7.7 (52 个评分) 作者: [日]都筑响一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19 - 5
你相信这是在东京吗?十平方米的空间,一扇窗,一块睡觉的地方,没有浴室或厨房,挂满衣服的晾衣绳横贯头顶,脚下是纠缠的电话线、成摞的杂志、昨日的垃圾,桌上是塞满烟头的烟灰缸、喝了一半的饮料、东倒西歪的护肤品。 在小小的蜗居里,存在着媒体幻象之外真实的东京风格。家具是捡来的,风景是借来的,然而心爱之物触手可及,玩偶、漫画、唱片、鞋帽收藏几乎溢出房间,常去的小酒馆、公园、海滩、赛马场出门就到。无须花很多钱也能潇洒地生活。
2022年1月23日 已读
大概翻了一下,各有人生,想让人高喊碳基生物万岁,某部动画片把活人当人偶放进自己建造的盒子里也不是没有道理。看完表示,喜欢板砖和整洁。但要使用公共卫生间还是太难了……有个从事时尚行业的姑娘坚称房间里的娃娃都是朋友送的,太可爱了。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新星出版社
失焦 豆瓣
Slightly Out of Focus
8.7 (44 个评分) 作者: [匈]罗伯特·卡帕 译者: 徐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一部135相机下的二战史
《失焦》中,卡帕回忆了1942年夏至1945年春他作为随军记者亲历的一系列重要战役——西西里战役、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攻克柏林。书中,卡帕用照片记录下交战双方的普通士兵——弹坑中,病床上,空降前,抢滩后……还以文字生动描述了战场内外的巴顿、布莱德利、李奇微等二战名将。以战地记者的职业敏感,再现了战争中的小人物与大人物。
•收录卡帕二战中遗失之作,部分照片为国内首次公开
书中收录罗伯特•卡帕战地摄影作品87张。其中,1944年作家海明威车祸后养伤期间的照片,卡帕二战期间伦敦女友伊莲•贾斯汀(Elaine Justin)——小粉(Pinky)的照片,以及近年来重新发现的“二战遗失之作”为首次在罗伯特•卡帕中文出版物上呈现。
•全面修订书中摄影专业名词、军事术语,以及习语俚语翻译,兼顾时代性与经典性
书名《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又内译为“焦点不太准”。如同书名的双关运用,卡帕的文风幽默诙谐,修辞运用收放自如。中文第3版结合英文初版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确保了语言风格上的“原汁原味”,并对部分摄影器材、武器装备、番号军衔、人名地名的译法进行了更正。
•纪念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成立70周年(1947—2017),珍藏纪念版
《失焦》(珍藏纪念版)在装帧设计上回归经典,复刻新闻记者随身笔记簿的持久耐磨性。图书采用黑色粗纹皮面,圆脊精装,挑选针式打印机复古字体,裱封烫印,再现战地摄影之精神。
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已成为摄影领域的“金句”之一,而他自己,则成为了战地摄影师的代名词。
《失焦》是罗伯特•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2022年1月28日 已读
完全不了解作者,这本风格非常浓烈,过于私人,个人没法享受他的想法与人生。现代自然其实有差不多的感觉,在口述史后,发现自己对私人手记也没有太多兴趣。而且,读完后觉得这种最好是读原版,翻译过来的真的就是另外一个人了。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纽约餐桌 豆瓣
Food and the City: New York's Professional Chefs, Restaurateurs, Line Cooks, Street Vendors, and Purveyors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and Why They Do It
6.8 (9 个评分) 作者: [美]艾娜·雅洛夫 译者: 乔阿苏 2022 - 2
★内容介绍
“在餐厅用餐时,我们一般不太在意后厨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当然,除非菜出了问题。”
从事非虚构写作超过三十年,居于纽约、食于纽约的艾娜·雅洛夫,带领我们深入美食腹地,拜访成就餐桌美味的53位“幕后主使”。
从星级酒店到街边小吃摊,从餐厅老板到食品供应商、糕点师傅、侍者……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各个行当的人们讲述着他们与美食、与纽约结缘的故事:入行契机、厨室机密、难以忘怀的味道,个中苦辣酸甜。
瞬息万变的纽约餐桌呈现出这座城市的性格与纽约客的生活。
------------------------------------------------
★编辑推荐
被誉为“年度发明”的牛角甜甜圈如何诞生?
中餐馆后生怎样把港式点心变成晚餐主菜?
“寿司之神”的弟子为何与比萨店老板一拍即合?
餐厅夜班经理挑选当晚座上客有哪些讲究?
监狱高墙内出人意料的著名食谱是什么?
“我的服务员不用问就知道客人喜欢吃嫩一点的炒蛋还是老一点儿的。”
“我们通过鲑鱼建立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联系。”
“只要我还能自己亲手烤点心,我的人生就都是好日子。”
“人人都说,如果纽约所有墨西哥人都回老家了,那这个城市的食品行业也就消失了。”
“厨师既没钱,也没社交,除了工作没有任何生活。”
“当时我可是热厨流水线上唯一的女厨师。”
“我喜欢看客人们在我推开宴会厅大门那一刻的表情。他们的眼睛都亮了!”
“一周吃一次特级牛肉,也比每隔一天就吃一回次等货要强。”
“亲爱的朋友们,我的身体是由巧克力和冰激凌构成的。”
“我们所想的只有食物,食物,食物!”
……
默默无闻的从业者,往往拥有最引人入胜的故事。
------------------------------------------------
★名人&媒体推荐
“艾娜·雅洛夫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纽约美食世界的广阔图景,分享了每天在这个世界工作、生活的人们引人入胜的故事,并为幸运的读者们提供了深入其中的内部视角。”
——艾瑞克·里贝特(Eric Ripert),伯纳丁餐厅(Le Bernardin)主厨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给我以启发。这是关于激情、动力、困境和韧劲的故事。艾娜·雅洛夫捕捉到了在纽约餐饮界成功的要素,展现出了我们同胞的精气神。”
——马库斯·萨缪尔森(Marcus Samuelsson),詹姆斯·比尔德奖厨师、畅销书作家
“雅洛夫收集的美食与回忆描绘出一幅多种文化交织的画面,其中每个人都表现出对美食艺术的跨越世代、文化、国籍的热情。这是缤纷多彩的哥谭美食大杂烩,在其背后则是一个个不知疲倦的男男女女。”——《柯克斯评论》
“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作者之意不在美食。她提供了隐没在城市餐饮机构背后50余位个体的第一手陈述,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纽约时报》
2022年7月30日 已读
没想到全第一人称流水帐会这么好看,大概是它虽发生在一座城市,但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相同吧。属于刚过去的时代,一切又还在进行。对NYC的好感都是血界给的,好想立刻看第三季啊。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新星出版社
敦煌石窟保护与建筑 豆瓣
作者: 孙儒僩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7 - 9
《敦煌石窟保护与建筑》是作者退休之后写的文章,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主要介绍了莫高窟壁画保护的若干问题、榆林窟的病害及保护、莫高窟石窟加固工程的回顾、回忆敦煌石窟保护工作、我经历的敦煌石窟保护工作、甘肃渭源灞凌桥、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敦煌壁画中塔的形象、敦煌建筑画中的古代建筑局部表现、石窟造型的民族形式等内容。
2022年3月16日 已读 中图凑单买的每一本都没法逐字逐句读下去。专业内容与细节很多,没有概念,看不进去,读完后和没读一样,后半部分稍稍可读,也只能感叹好看。拿着很舒服,另外前后有绘制了图案的插页,会有精美感。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甘肃人民出版社
盆景之书 豆瓣
BONSAI
作者: [英]彼得•沃伦 译者: 王保令 / 强晓晓 2019 - 5
盆景是一门艺术。日本的盆景艺术源于中国六朝时期,并在唐朝时候由遣唐使传播到日本。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岩佐亮二通过考证,在其所著的《日本盆景通史》中也承认了这一点。现在,DK出版社把这个古老的技艺带到21世纪,用清晰的步骤讲解如何种植和养护盆景。
本书作者彼得·沃伦为知名作家和盆景艺术家,为您讲解盆景需要的工具及护理的要点。阅读本书,您将会学习到一个盆景种植、繁殖、修剪、养护的完整过程,以及如何挑选合适的容器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即使是在城市环境中,盆景也可以为您带来宁静,使您家中的景色真正独特。无论您是想研究盆景技艺还是想装饰家居,本书都是您的年度必备书籍。
☆ 横跨五大洲的盆景大观
盆景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现风靡欧美。东方的盆景有古韵之心,西方的盆景则自然奔放。本书除收录中国、日本常见的盆景品种外,还收录了风格迥异的欧美盆景,带您赏析东西方盆景的不同风情。
☆ 完全图解盆景栽种、养护技巧
如何了解植株的品种和特性?怎样分辨换盆和整枝的最佳时机?园艺新手可以学习书中的知识做个快乐园丁,园艺行家也可以从书中汲取创作灵感。本书既是盆景爱好者的入门指导,也是盆景专家的参考书。
☆ 品盆间方寸,赏大千景致
可以百花争艳,也可以一枝独秀;可以硕果累累,也可以秃枝寒树。享誉国际的盆景大师全面解析这门“活的艺术”,带您领略盆景创意的无限可能,进而创造独属自己的美景。
2022年5月15日 已读
虽然可以欣赏到一定的美感,不过蟠扎操作有惊到俺,和裹脚有什么区别,因为世界上的植物太多就可以为我用吗。更令人惊叹的是制作盆景需要的耐心,堪比种地了吧。想起以前看小丸子里,也有一集盆栽的剧情。在本书例子里,总觉得不当的更有特点,只是不好养就会被抛弃啊。还提到自己培育,种下100后最后选出1再将99株分享给他人,太夸张了吧!总之是相当于蓝带手册的一本,手册有朝一日(?)还会用,盆栽近几年是不太可能列出了。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印刷的魅力 豆瓣
作者: 善本出版有限公司 2018 - 4
一个印刷品的成功,一半取决于设计,一半取决于印刷。本书以后期的印刷色彩与工艺为主要内容,共有7 章,包括四色印刷、专色印刷、特种油墨、凹凸压印、烫印电化铝、UV 油墨和镂空与雕刻。每章都以应用图解的方式详细介绍了该种印刷色彩或工艺原理,并精选了丰富的案例,供读者参考和学习。 本书适合平面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学习和使用,也可作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参考读物。
2022年4月20日 已读
魅力有传达到,配合视频讲解会更好。看到机器图片的时候还是觉得虽然好奇过程,但比起未成型的油墨,目前想接触的应该还是有着精妙设计的成品。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
纸版墨色工 豆瓣
作者: 王炳南 2019 - 1
印刷工艺的系统繁杂,设计师必须从材料端开始思考,什么材料适合什么设计品?适合什么样的后加工工艺?印前及印后又会面临怎样的改变?平面设计对印刷工艺的要求与立体包装设计的需求又不尽相同,是工艺要迁就材料?或者是迁就印刷?这些都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必须依不同设计物而定。印刷与工艺都是物理性的工业技术,梳理起来其实不难,本书将复杂的印刷与后加工工艺的关系通过纸、版、墨、色、工5个环节以逻辑对应的论述来依序介绍,编者倾38年以上的设计工作经验,将纸、版、墨、色、工依序上下对应结果,一章一节展开说明。同时,本书提供配套视频增加学习的临场感,附赠的电子版常用工具图表帮助设计师从设计方案之初到*终实际落地的目标。
本书既可作为设计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视觉传达系、书籍设计及包装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
2022年4月19日 已读 竟然有色彩被纳入了著作财产权,虽然它一直都属于资源的一种但这也太不自由了……80%都是专业性案例,很丰富,但没有到想一个个看的程度。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平面排版基本的基本 豆瓣 谷歌图书
8.8 (5 个评分) 作者: 佐藤直树+ASYL 译者: 冯锦源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星级:难度:★(超初级)、上手度:★★★★★、值得购买度:★★★★★
POINT1:学会“有意识地去看”
做不出好的排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有意识地去看”。本书将教会你如何有意识地去观察事物并学习排版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而帮助你从版面设计师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PUINT2: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标题用这样的字体和大小?为什么把照片放在这个位置?好的排版都是有迹可寻的,本书将通过实例讲解其中的奥妙,带你了解版式设计的基本原理。
从没做过排版却因为工作调动,要自己动手?读美术专业,想试着自己排版却又做不好?进公司上班,总是得不到前辈的认同,做出来的版面不过关?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烦恼,请一定看看这本《平面排版基本的基本》,它与你以往接触过的任何设计、排版入门书都大有不同。
美食评论家的乔装秘密生活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露丝·雷克尔 译者: 黄芳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8
《美食评论家的乔装秘密生活》讲述她扮成白发老太、红发俏妞,只为替市井小民尝出真滋味。精彩的故事+私房食谱+《纽约时报》上的评论,她的照片被贴在纽约各大餐馆的布告栏上,经理、厨师、服务员严阵以待,甚至悬赏5000美金悬赏发现她的人,因为她是《纽约时报》新上任的餐厅评论员。一篇《纽约时报》的餐厅评论,可以让一个餐馆门庭若市,也能让它门可落雀。为了“公正”,她绝不能让餐厅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她乔装打扮,化身各式各样的人物……退休的灰发教师、跋扈的老太太、婚姻不美满的金发尤物……这下,餐厅的食物、环境、服务都逃不过她的侦察!书中不但讲述了作者乔装打扮,微服出巡的故事,还提供了作者为《纽约时报》所写的餐厅评论以及私家菜谱。
食物与厨艺 豆瓣 Goodreads
9.6 (8 个评分) 作者: 哈洛德·马基 (Harold McGee) 译者: 林慧珍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3 - 8
以人类初始的第一口,开启生命之旅。人类是哺乳动物,也就是“吃奶的生物”,就跟所有哺乳动物一样,第一口吃下的食物就是乳。乳是母亲从自己丰富多样、复杂有趣的饮食中所提炼出来的精华,一口便可以吞下。
你知道吗?
——要打出绵密的奶泡,该选用低脂乳还是高脂乳?
——浓稠的蛋清和稀薄的蛋清,哪种比较新鲜?
——又香又浓郁的油鱼是低脂鱼种还是高脂鱼种?
——微波加热究竟会不会有辐射残留在食物上?
奶、蛋、肉、鱼是大自然与厨房的奇妙相遇,为我们带来成长、满足,以及生命的无穷魅力。从人类生命初始的第一口食物谈起,畅谈乳与乳制品、蛋类、肉类、海鲜等荤食,以及烹调方法及相关器具的使用、四种基本的食物分子。
奶——现代人可以充分享用人类千年来的美妙乳制品文化,啜饮牛奶或是舀一匙冰淇淋,可以表现普鲁斯特式的年轻纯真与活力,而品尝一口上好的乳酪,可感受到成熟、满足,以及生命的丰富。
蛋——蛋是大自然以及厨房的惊奇之一。它简单而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日常生活里的奇迹:集合多种营养素,转变成活生生、会呼吸且精力旺盛的生物。蛋已成为一种象征,诉说着动物、人类、神祇、地球,甚至整个宇宙谜一般的起源。
肉——在所有食物中,最受人类推崇的莫过于肉类,与绝大多数的植物性食品相比,动物的肌肉与多脂的骨髓能提供更丰富的能量以及建构肌肉组织所需的蛋白质,且长久以来,人类只要狩猎成功,便会满溢骄傲和感恩之情,大肆庆祝一番。
鱼——海洋浩瀚且古老,是孕育所有生物的“原始汤”,启发人类对万物生灭、形变与重生理论的无尽想象。自古以来,人类取鱼、贝、虾、蟹滋养自身,也仰赖鱼、贝、虾、蟹壮大繁衍:地球海岸沿线堆满着大量的牡蛎与贻贝壳,是无数飨宴的见证。
从音乐看日本人 豆瓣
作者: 小岛美子 译者: 张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从音乐看日本人》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歌魂之岛、节奏感的特征、探寻古音、日本音乐的起源、歌垣的故乡、侧耳倾听、歌唱与语言的渊源、和声是否存在、笛之故乡、城市市民的音乐生活等。
豹迹 豆瓣 Goodreads
8.1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巫鸿 / 巫鸿 上海三联书店 2022 - 6
他是国际知名的美术史家,在艺术研究领域举足轻重,同时他也是当代重要的艺术评论者,从西方艺术、当代艺术还是中国书画艺术,他的很多观点都让人大呼震撼,某种程度上说是他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写作,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很多重要事件他也从未缺席。再者,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策展人,木心的第一个展览就是由他策展,而“80年代那一批中国画家,也是经由他的策展搭桥,建立起与西方学界和公众的“会面”。
他是学者巫鸿,木心称他:“巫鸿君伟岸,若古罗马壮士。”
本书是巫鸿先生对76载个人历史的首部追忆。他突破一般回忆录式的写作,呈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真实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说式的全然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经验重构与想象,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记忆写作”。
他以幻想的手法呈现绝处逢生后,遇见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像的悸动和梦魇;又以冷静克制的笔调,从北朝“蝉冠菩萨”像被盗与寻回的前前后后中,臧否个人、国宝、文物、传统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又虔诚宁静的连结。他书写青少年时对古城北京的生活记忆,也袒露对书的偷窥,以及与保姆或私密、或让人沮丧、难堪的个人故事。湛蓝天空下,在青中带紫的密歇根湖畔,他再会动荡年代后重获学习时光的自己,感悟师友、忘年交们对学术超越政治、人格信守独立的追求。当下的经验冲撞往昔的记忆, “在那一刻,我们感到自己都是疯人院的幸存者,但许多人没有我们这样的好运气。”
2022年10月17日 已读
好看。个人的记忆片段,很难分辨是否经过修饰,文笔好到令人读完才会发现好。觉得他一定很适合写历史小说,简直想感慨只做研究勿体無い了啦。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