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非虚构内容
仿制药的真相 豆瓣 Goodreads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
8.3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埃班 译者: 高天羽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0
仿制药是在品牌药专利到期之后,合法仿制出来的廉价版本。据称它的成分、效果与品牌药几乎一样。仿制药的广泛应用被誉为“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进步”。
如今,仿制药占据了药品市场近90%的份额。但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它是充斥着不守信用的造假者,还是不乏确保品质的折扣商?
凯瑟琳·埃班对仿制药覆盖全球的产业链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调查,揭示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及其给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的可怕风险。通过采访举报人、调查员、医务人员,梳理美国药监局数千页机密文件中的海量信息,埃班曝光了一个欺诈猖獗、伪造数据的行业。企业管理者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规避几乎每一条安全生产原则。而病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服用这些药物,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仿制药产业可谓是全球化的终极试金石。凯瑟琳·埃班这本惊心动魄的纪实文学将引领读者见证一项公共卫生领域的创举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一场骇人骗局。
2020年11月7日 已读
3.5星。仿制药企业和药监局之间的故事,没有什么专业内容所以比较好读吧,不过和我预期会看到的内容不太一样……仿制药低廉的价格让它在资本分配相差过大的世界得到了一席之地,并非所有人都能买到健康和性命,部分人为了自我利益会毫不在乎地牺牲同类的存在,企业及员工的自我约束力会受社会影响。
a非虚构内容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介入的旁观者 豆瓣
Le Spectateur engagé
作者: [法] 雷蒙·阿隆 译者: 杨祖功 / 海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 8
雷蒙•阿隆是难以归类的。作为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逆左翼知识界主导思想的潮流而动。其他方面,在对苏维埃政权和斯大林主义的本质上,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五十年代,他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立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完成一部无可争议的科学的工作。
雷蒙•阿隆同时身为记者、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在这部与让-路易•米西卡和多米尼克•沃尔顿的访谈录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政治和精神的历程,在这段生动和激情四溢的对话中,他分析了他所经历的半个世纪的重大事件:希特勒的崛起,法国人民阵线,慕尼黑会议,法国的崩溃,维希政权和抵抗组织,种族灭绝,冷战,以及与萨特和梅洛-庞蒂争论的问题,欧洲一体化,核子战略,阿尔及利亚和非殖民化,戴高乐主义和68年5月风暴,左翼联盟……
在这本新版的《介入的旁观者》中,我们发现一种让自己置身于人类的自由的历史观,一份为西方民主的辩护词,同时也洞察到一种复杂、清醒且令人感动的人格。
2020年11月7日 已读 脱页严重。不是很感兴趣,等看了他的书后再来读一遍吧。速读这次觉得虽然自己明白但不发表和任何一方同样的观点是一种让自身舒适的选择,但这样无法破除时代的局限,人果然还是要看到更长远的存在?
a非虚构内容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豆瓣
The Soul of the Night: An Astronomical Pilgrimage
8.9 (15 个评分) 作者: 切特·雷莫(Chet Raymo) 译者: 高爽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科普版《瓦尔登湖》,让天文学浪漫如诗
美国30年经典科学美文首度引进
科学家切特·雷莫在本书中探寻到科学与信仰的深处,探究天文学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性及其意义的奥秘。通过天上繁星的排列以及几千年来人类口口相传的关于它们的故事与神话,雷莫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追寻黑夜的灵魂的朝圣之旅”。
望向星空深处 豆瓣
Seeing in the Dark:How Backyard Stargazers Are Probing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蒂莫西·费里斯(Timothy Ferris) 译者: 迟讷 译林出版社 2020 - 8
宇宙对所有人敞开,天文爱好可以让人意识到存在的美、理性和伟大。
.....................
▼编辑推荐▼
☆ 写给科学与星空的情书:“旅行者号”金唱片制作人、NASA空间探索政策顾问蒂莫西·费里斯经典力作,国际天文年指定读物,获评《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好 书、美国笔会文学奖·年度研究型非虚构类作品。
☆ 细腻优美的星空知识科普:作者如向导一般,带你零障碍游览宇宙,欣赏土星环缝、木星大气层、狮子流星雨、指环星云、室女超星系团、宇宙泡……饱含诗意的笔触令人手不释卷。
☆ 全世界观星者的逸闻趣事集:作者从天文史中钩沉索隐,并亲访各行各业痴迷于星空的人们,勾画出天文爱好者的生动群像。BBC《仰望夜空》节目主持人帕特里克·摩尔爵士、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赖恩·梅、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用精彩故事讲述天文爱好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
☆ 科学与人文并举:全书从天文延伸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凝聚着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视角宏大,文笔隽永。
☆ 对零基础者友好:附录包含天文术语表、四季星图、星表、观测指南、经典书目等丰富信息。
☆ 天文科普名家力荐:天文学家、《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作者卞毓麟和天文科普作家、牧夫天文论坛创始人解仁江倾情作序,国家天文台科普工作者、天文摄影师张超审订推荐。
.....................
▼内容简介▼
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赖恩·梅怎样一边研究行星际尘埃,一边写歌?彗星猎人戴维·列维用什么器材发现23颗彗星?从未上过学的帕特里克·摩尔如何成为英国国宝级天文学家,并通过目视观测到月球东海?……
自古以来,无数观星者用毕生的热情和好奇去测量宇宙、了解自然,奠定了当代天文学的基础。蒂莫西·费里斯在本书中讲述了他们探索星空的故事,并以专业、隽永的笔触,带领读者浏览从太阳系行星到遥远深空的宇宙图景。他将自己与众多观星者的人生经历巧妙地融入篇章结构,既勾画出业余爱好者在天文发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揭示了天文学与更广阔的文化之间的联系。
书后附有星表、星图、观测技巧和天文术语表,为我们欣赏夜空之美提供了入门指南。
.....................
▼媒体推荐▼
费里斯是天文领域的桂冠诗人,他的这部新作文笔优美、引人入胜,必将被一代代观星者视若珍宝。掩卷之后,你会渴盼夜幕快些降临,好走出家门仰观宇宙,亲眼看看那些闪烁的奇迹。
——《华盛顿邮报》
费里斯带领读者在已知的宇宙中做了一次壮游,从邻近的行星启程,直抵遥远的星系。他的叙述气势磅礴、行文典雅,充满了历史与科学的细节。
——《探索》频道
一位一流的科普作家深入探究了他对观星的毕生热情,结成此书。对于志趣相投的人和未来的天文学家而言,它是必读的经典。
——《科克斯书评》
费里斯拥有令人艳羡的天赋,能够描摹夜空之壮美。你会不由得被吸引到户外,仰望星空并惊叹不已。
——《新科学家》
这本书为新手开启了步入天文学领域的门扉,也俘获了业已痴迷于星空的人们。
——《出版人周刊》
.....................
▼名家推荐▼
全书充满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激情洋溢,人文与天文并驾齐驱。
——卞毓麟
无论是蒂莫西的个人感触与畅想,还是他与受访者的对话,都沉浸在散文一般的语境中,文笔优美,情感真挚。
——解仁江
这是一本天文爱好者的情怀之书,喜爱探索夜空的你一定能从中找到共鸣。
——张超
2020年10月24日 已读
看到银河,原来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的频率高到每天都有十几颗,还是房子大小的,但彗星的危险系数更高,如果发现或许只有几个月的缓冲时间。
两个夜晚看完,并不适合对宇宙没什么了解的路人,或许业余星空爱好者能看得比较尽兴吧。比较有意思的部分反倒是作者个人的经历而非后半部分的涉及星空的内容。
封套摸着很舒服,不过比起我喜欢的巧克力感少了厚实。
a科普 a非虚构内容 译林出版社
民间英雄叙事与"十七年"英雄叙事小说 豆瓣
作者: 罗兴萍 2012 - 3
《民间英雄叙事与“十七年”英雄叙事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文丛”之一。
当代文学史上“十七年”时期产生了一批以塑造英雄人物为特点的长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迹,《民间英雄叙事与“十七年”英雄叙事小说》作者罗兴萍从民间叙事因素的角度切入研究,更多关注小说在叙事艺术和民间渊源方面的成就,角度独特,立论新颖。
汉密尔顿传 豆瓣
Alexander Hamilton
9.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恩·彻诺 译者: 张向玲 / 高翔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6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人生跌宕起伏。他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制宪会议、又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参与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体制的建立。这既是一篇扣人心弦的个人故事,也是一幅美国成长的全景画面。他对美国的影响,恐怕要比许多总统还要深远。汉密尔顿集思想家和实干家于一身。他和詹姆斯·麦迪逊是美国制宪会议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作品《联邦党人文集》堪称美国宪法精神的经典诠释。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和新政府架构的主要建筑师,汉密尔顿设计了能让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平稳运转的整套机制,包括政府预算体系、国家长期债务体系、联邦税务制度、中央银行、海关系统和海岸警卫队。凭借这些举措,他为“行政能力”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如果说是杰斐逊谱写了美国政治论述的必要华丽诗篇,那么可以说是汉密尔顿拟就了美国的治国术散文。汉密尔顿被称为美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先知。
2020年7月21日 已读
算是跟风看了,发现我对一个人如何成为现在的模样比较感兴趣,对于描述他早年的生活还是看得挺开心的,另外体会到了美利坚各联邦大于国家一直是常态。政治博弈部分读得有些没意思,无非嘈杂,不过有给人一种建立比起管理更容易的错觉。觉得这本还是有偏向称赞他的,对于他的对手是倾向于负面的评价。
a各种史与神话 a非虚构内容 浙江大学出版社
动物思维 豆瓣
Being a Beast: Adventures Across the Species Divide
作者: (英) 查尔斯·福斯特(Charles Foster) 译者: 蔡孟儒 2019 - 7
《动物思维》作者通过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描述了深入动物世界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作者身体力行地观察并实践了人类学习身边的动物,利用“生物学思维”的更大可能性。
作为进化的“适者”,獾比很多“强者”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水獭为了适应生存规则,不断找寻更佳的生态位;狐狸适应了城市的变化,享受着多样性带来的红利;处于食物链底端的赤鹿,努力打破习得性无助的樊篱;雨燕翱翔于空中,时刻都在行动。通过本书,你能够观察到人类身边的动物如何在危机四伏的波动中找寻机会、生存甚至受益。
要在波动的世界更好地生存,你要习得生物学思维。
要从根本了解何为生物学思维,要看《动物思维》。
●另类诺贝尔奖生物奖获奖图书,乍看令人发笑,细究发人深省。
●当代知名博物学家,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认识自我。
●以动物为师,超越人类思维局限,掌握竞争社会的生存法则。
本书让你了解到另一种习得生物学思维的方式,其他生物学思维图书是教读者如何理解生物学思维,而本书则告诉你如何通过训练的方式向动物学习,以获得真实的生物学思维。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向福斯特一样身体力行,但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一定也能对福斯特的行为感同身受。
●复旦大学、中科院、《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媒体专家鼎力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20年7月5日 已读
最大的收获是体会到了野性——这个时常看到但对于住在城市中的人偏向抽象的形容词。侧面显出作者描写得还不错,不过如果多配一些图,能更直观地看到他的研究方法一定会更有趣。
a科普 a非虚构内容 浙江人民出版社
创造自然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8.9 (46 个评分) 作者: [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译者: 边和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每个在求知路上经历过憧憬与困顿交织的人,都可以从洪堡身上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
※编辑推荐※
☆ “人必须向往善和崇高、伟大的事物……其余的则交给命运。” ——亚历山大·冯·洪堡
☆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启发自他提出的“万物相互关联”
☆ 他比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早150多年提出“地球是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
☆ 达尔文坦承,没有他的影响,自己不会踏上“小猎犬”号环球之旅,也不会想到写作《物种起源》
☆ 梭罗因为阅读他的著作而重新书写《瓦尔登湖》,并在康科德的峭壁之上感叹:“我的心灵与他同在。”
.....................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
※媒体推荐※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超越他时代的科学家,影响力仅次于拿破仑。但是在他的祖国——德国之外,洪堡的名字逐渐为众人所遗忘。武尔夫通过生动的笔触、翔实的研究重现了洪堡的探险之旅,也让我们重拾了洪堡富有远见的生态学观点。本书提醒每一个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每一次伤害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纽约时报》
洪堡穿过两个世纪而来,其言行却犹如一位身处2015年的全能知识分子,为全世界现今的科学与社会讨论注入闪耀的智性光芒。受洪堡旅行日志的启发,《创造自然》有时候读起来像极了惊心动魄的探险小说。我想,不可能边读《创造自然》边对洪堡无动于衷。通过本书,武尔夫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迷上了洪堡。
——耐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从俄罗斯到南美雨林再到喜马拉雅山,一位追寻自然的勇猛探险家……武尔夫将丁丁历险记般的精神注入《创造自然》,每一处丛林、每一条山脉和每一种危险动物都是洪堡勇敢探索的一笔笔注脚。真是关于一位绝妙人物的华丽颂扬!
——《卫报》
安德烈娅·武尔夫将19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重新带入现代读者的视野之中。武尔夫对洪堡之自然理念在后世科学思想史中的传播,剖析得令人震撼。武尔夫女士强调,今日的生态学家内心都住着一个洪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敲响的警钟,洪堡的交叉学科思路于今日之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经济学人》
本书集合了个人传记、惊心动魄的旅行日志和思想史的传播。而这位给予我们所熟知的自然观的人物,不止值得重新推荐,更值得接受这个时代的礼赞。
——《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一部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作者,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评委会主席
安德烈娅·武尔夫是一名带有独特感受力与热情魅力的作家。她总能带我们穿越迷人历史,重新踏上植物学探索与科学发现的壮阔之旅。她的作品精彩纷呈,语言凝练老道,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智性光芒。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得主
《创造自然》是一部宏大、壮丽的探险之书,如此生动的写作与详尽的研究,真是一场地理学朝圣之旅、一部智性史诗。本书追溯了洪堡与西蒙·玻利瓦尔、查尔斯·达尔文、威廉·赫歇尔、查尔斯·莱尔、沃尔特·惠特曼、爱伦·坡、亨利·大卫·梭罗和约翰·珀金斯·马什等人的思想交汇。真是一本厚重的卓越之作。
——理查德·霍姆斯,《柯勒律治与奇迹年代》(Coleridge and The Age of Wonder)作者
.....................
※获奖记录※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思想奖
入选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单
入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1
2017年第一财经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奖作品
2017年《环球科学》最美科学阅读获奖作品
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2016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2015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15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卫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自然》《大西洋月刊》《新科学家》《独立报》《镜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15年度好书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零散的细节太多,所以读起来并没有很吸引我,但从中看到了一个时代,原来浮士德有着洪堡的影子,他也在凡尔纳笔下存在着,达尔文枕旁放着他的书,而就连那样大的战争,也成了他埋头研究的背景音似的,他好像让无数人看到了一丝灯光,人们追寻着他的身影,以至于他成为了日常所见之光的一部分,所以我在此前从未想到要去了解?最近读的几本让人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探索未知和并未不认为已被决定的一切,那是一种充满了生命力的感觉,好像在同时间奔跑,而不是如今日复一日等待着下一个大革新的来临。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我觉得人们已经知道太多了,而更浩瀚的存在却不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除非有一次大发现,否则还要走很久很久才能越过那个突破口……也或许是我没有察觉吗?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a非虚构内容 浙江人民出版社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 豆瓣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作者: [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译者: 王隽妮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最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最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本书以十四个章节,作为十四条轮辐,全部通向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即便是题外话也充满风趣和权威……加迪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康塔塔,一种罕见的天赋。”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对史上最非凡的音乐家的最扣人心弦的描绘。” ——亚当·莱弗利Adam Lively,《泰晤士报 》 ,年度图书
“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最彻底的满足感。他在许多地方的洞察力使得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听一遍巴赫的作品,最佳的音乐写作就是这样。” ——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金融时报》,年度图书
“纪念碑式,却又个人化。” ——萨米尔·拉希姆Sameer Rahim,《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世上有许多巴赫,但只有一个塞巴斯蒂安——而加德纳是他的先知……在加德纳专业的指引下,通往巴赫天堂城堡的大门被打开了。”——丹尼尔·约翰逊Daniel Johnson,《支点》
世界顶级指挥家,巴赫作品当世最权威的诠释者,历时十二年写下巴赫的一生和他永恒的音乐事业。
小时候加迪德家里挂着一副巴赫的画像,“每天去睡觉的时候,我都躲避他的目光”。这个无处不在的偶像和符号,从童年就这么深深刻在心中。现在他来写巴赫,希望我们能把巴赫当作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符号。
2020年6月25日 已读
书页的手感很好,然而散发出一股臭味,还以为是有机化肥的味道,买来一周还没散掉,在沙发上午睡的时候放在旁边能把人熏醒……前半部分写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巴赫的生活,后半部分基本是音乐赏析,跟着听了很多康塔塔的片段,不过一个人听难度还是高了点儿,这也是为什么看了一段时间才看完。巴赫太高产了,他的人生其实并没有波澜起伏,不如音乐带给人的感触多。而他对神的信仰是我无法完美共情的,对于那么多献给神的音乐,总觉得无法完全理解,目前还有些困扰,路过很快就会想通吧。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a非虚构内容 上海文艺出版社
酸食志 豆瓣
作者: 要云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
一次让你“酸掉牙”的阅读体验!
酸食历史×酸味地图×酸味食谱,老食客30年寻味之旅,解构中国人的酸食DNA。
酸是时光对食材的造就,也是寻常百姓的人生况味。
……………………
◎ 编辑推荐
★ 食客要云历时30载,遍寻中国大江南北,将中国人吃酸的历史、习俗、地域差异总结归纳,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对“酸”文化的探索。
★ 内含8p全彩美食照片,以及几十道酸味食谱,在了解酸食文化的同时“大饱口福”,来一次酸掉牙的阅读体验。
★ 作者文笔优美,既有着老食客的沉着,亦不乏可爱活泼,读起来轻松愉悦。
★ 装帧精美,护封的黄绿色调十分清爽,波浪形设计体现了PH酸度值概念,可爱有趣,内封采用精美特种纸,烫白工艺。
…………………………
◎ 内容简介
中国人对饮食的口味,常以“五味”概括,酸甜苦辣咸。而“酸”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角色,可与各种味道复合,不同人群的饮食习惯不同,但普遍都能接受酸食。三十年来,老食客要云尝遍大江南北,吃到了北方的酸菜、酸饭、酸汤子、酸奶,也见识了南方的果酸、虾酸、牛肠酸、蚂蚁酸,将中国人舌尖上的那抹酸味儿化成清爽平易的文字,一一记录。
本书探究了中国的酸食历史,解构了中华民族的酸食地图,也奉上了诸多令人分泌唾液的酸味食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美食培植一方人的味蕾。试着品一道酸,品一品那蕴于其间的生活况味。
2020年6月19日 已读
好久没读美食相关的书,一溜溜菜名过眼,导致昨晚读饿了,只好先放下,今天吃饱了再看也依旧在疯狂分泌唾液。四大醋只吃过两种。山西陈醋原料是高粱,夏晒冬捞;镇江香醋只要二十一天酿成,和永春老醋一样用的是糯米;保宁醋则是麸子,用了二十多种中药做成,也是唯一的药醋。重口或是为了掩去粗砺的食物,因此越贫穷的地方口味越重也说不准……吃酸蚂蚁,腌制拔掉羽毛、去除内脏的鸟,吃花蜘蛛和老鼠,这几样菜给人印象太深,作者是真的品尝过很多,写出来也特别生动,小时候开始家人吃面就要放醋,也有用坛子腌菜(泡则要很快吃完),如今看来多了文化与风俗的传承感。还有些不认识的字,边读边查,感觉自己像个文盲orz
a科普 a非虚构内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角斗场外的绅士 豆瓣
Release Your Inner Roman: A Treatise by Marcus Sidonius Falx
作者: [英] 杰瑞·透纳 译者: 高瑞梓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4
★★★
比《罗马人的故事》更扎实、更有趣的罗马史通俗读物
《罗马史研究入门》作者刘津瑜推荐
……………………
◎ 编辑推荐
★ 剑桥大学古典历史学教授杰瑞 • 透纳别出心裁的历史拟真作品。从历史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再现当代古罗马的制度与文化。
★ 打破学术高墙,文字清晰好读,让读者自在游走于古罗马与当代之间。罗马人有着清晰的目标,并且为了达成目标,会采用极度高效的手段。这种直截了当取得所需的方法,如今看来仍有启发;研究者透纳教授的评述提供文化背景、资料出处,将读者带回当代的价值观。
★ 美国德堡大学古典系教授、《罗马史研究入门》作者刘津瑜推荐,《金融时报》《独立报》《伦敦书评杂志》鼎力推荐
……………………
◎ 内容简介
以古罗马贵族的视角来看,我们大概都要算野蛮人。的确,直到今天,我们还为罗马人曾经的伟大而深深折服。
本书是剑桥大学古典历史学教授、专攻罗马史的杰瑞 • 透纳先生的另一本关于古罗马史的历史VR作品。他所虚拟的法尔克斯先生,除了善于管理奴隶,还是一位典型的古罗马贵族。法尔克斯先生很以自己罗马上层人士的身份骄傲,他将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改善生活的各个方面,释放出深藏体内的罗马气质,把自己从野蛮人变成体面的罗马人。透纳先生依然担任他的评述者,将法尔克斯的话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解释,从而削弱他某些夸大的作态和糟糕的自圆其说。
2020年6月6日 已读
很好读的一本,纸质的手感很好,都让人想买全这个低音系列了。现在也依旧有人将各种东西搅拌在一起后敷在自己身上,奇奇怪怪的,科学不能够解释其效用,也得不到答案,医学有时也是主观的吧。又在想人们信奉神明或许只是想得到永恒的爱。
“生命为何,分明是只需要阳光、大地与诗歌就能满足的东西。”
“来吧,让我们举杯。”
a各种史与神话 a非虚构内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eriod Piece 豆瓣
作者: Raverat, Gwen Faber and Faber
2020年6月2日 已读
似乎是没找到中文,所以看了英版。断断续续一个星期读完,格温回顾的童年是很幸福的,不过并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
a非虚构内容 faber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7 (4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2020年6月1日 已读
在刷想读,发现竟然没标。读阿兰·德波顿三本最适宜,而且不要一口气读完,要确认自己确实感到心神不宁,才能从中找到些许安慰,否则会发现他的书和鸡汤(中性意)的内容与功效相同。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豆瓣
8.2 (69 个评分) 作者: 许子东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6
理想国 × 许子东 ——开讲啦!打开经典、打开民国、打开围墙的“见字如面”,有温度、有深度、有热血、有良知的“开箱之作”。
【本书看点】
★ 12堂“民国范儿”现代文学公开课——
民国还可以这样读: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 一条河;现代作家中,凡是英美留学回来的就比较保守,凡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就比较激进……20多年来一直在香港岭南大学(早于京师大学堂,被誉为“南岭北燕”)中文系教书的许子东教授,首次出版中国现代文学课的课堂实录,敞开“自己的园地”。所有课程由腾讯新闻直播,打开大学围墙,短期内滚雪球有几十万在线观看,网友点评:“听许子东老师讲课太有意思了!”
★ N+1次“开脑洞”的Open Mind——
打个比方,如果巴金是朱古力牛奶,茅盾是卡布奇诺,老舍是红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龙井;沈从文不是农村的谢冰心,《边城》是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老舍字舍予,就是“放弃我”,名字真是预言,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如果让李安来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可能比《色,戒》还好……经典课堂,原汁原味的名家现场。
★ 10位文学巨匠“打开”的现代文学入门书——
还原历史现场,现代中国文学的群星闪耀时,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这是文学巨匠的发生时刻。重读经典,每一部经典里,都有一个今天的你,打开经典,打开你的世界。事关写作,本书不是传统的教科书,只是许子东的“一家之言”,讲国人国史,重温国语国文。
★ 1条“现代文学时间轴”拓宽视野——
张爱玲晚年凄凉地死在洛杉矶,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对照世界看中国,本书“时间轴”从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掀开世纪,到1949年奥威尔《1984》亮相上半叶,发现1925年有周作人《雨天的书》、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934年有沈从文《边城》、米勒《北回归线》,1943年有张爱玲《倾城之恋》、萨特《存在与虚无》等等。
★ 11份“出色的”现代文学进阶书单——
鲁迅写过砍头,沈从文写的砍头你知道吗?为什么革命的人成功了,他可能还是高老太爷?附上书单,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汇集各时期同行出色研究,这不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科一群知识精英的多年集大成。
【内容简介】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名家评价】
最开阔的史观,最精彩的内容,最动人的表述。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引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文学。——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科书,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绝对是我的首选。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生动的教材,内容别开生面,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博学和过人的机智,字里行间妙语如珠……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百周年,这本书也是一种纪念。──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本书从鲁迅、张爱玲到沈从文,林林总总写了很多人,是开启智慧的一本书。尤其对青年人,还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有这样的一个文学地图的绘制者在引领我们去造访这些奇妙的文本,我们一定会有一种会心的体味在里面。他带有温度的阐释,在目前的大学教学里面是少见的。——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少年中国精神史,所以大家要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现代文学史,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永远年轻的子东先生,这才能够充分体会他的魅力,他的人格的魅力,他的书的魅力。——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他把最复杂的、最热门的学术界的内部讨论,全部消化成大一新生、刚刚入门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的程度,用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这个文学史、文学经典的介绍跟分析传递出来,我觉得这是一部相当难得的好书。——梁文道(著名媒体人)
【网友点评】
网上随便找了一个许子东教授的视频,没想到是个讲郁达夫的文学课,也没想到我一看就看了120分钟……我想我并不是个文学爱好者,主要还是许老师语言幽默。
—— Pissenlit-lucie
开车放许子东老师讲课的音频,莫名的触动。我要去发朋友圈做自来水,真是一堂超美妙的文学课。
——苏清
腾讯视频居然有许子东岭南大学讲课直播,大学没有上过中文课好遗憾。大爱许老师。
——哐铛哐铛哐铛铛
这些日子在南院儿猫冬,很久没去北院儿了,错过了无数好讲座。好在有网络,捧一杯咖啡,听许子东讲鲁迅。讲的真好啊,真是无上的享受!
——布娜娜的战斗
在家待着,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听了一节许子东讲沈从文的公开课,这一个下午快过去了……不过这两个小时花的值,听他讲课太有意思了。
——冷门选手
能感受到许老师对文学是真的热爱,而不仅仅是职业需要。讲得很好,通脱幽默,非常好!
——吃橙子的西西弗斯
讲得引人入胜!很受益!大赞许老师!希望出更多的课!
——四月
2020年4月28日 已读
很简单的一本,介绍了新文学的发展和一些重要的作家,八卦不多挺好,可是不读直接听讲课分析是没用。
a非虚构内容 三联书店
Permanent Record 豆瓣
8.9 (75 个评分) 作者: Edward Snowden Macmillan 2019 - 9
dward Snowden, the man who risked everything to expose the US government’s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ory of his life, including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at system and what motivated him to try to bring it down.
In 2013, twenty-nine-year-old Edward Snowden shocked the world when he broke with the American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and reveal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as secretly pursuing the means to collect every single phone call, text message, and email. The result would be an unprecedented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with the ability to pry into the private lives of every person on earth. Six years later, Snowden reveal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is system and why he was moved to expose it.
Spanning the bucolic Beltway suburbs of his childhood and the clandestine CIA and NSA postings of his adulthood, Permanent Record is the extraordinary account of a bright young man who grew up online—a man who became a spy, a whistleblower, and, in exile, the Internet’s conscience. Written with wit, grace, passion, and an unflinching candor, Permanent Record is a crucial memoir of our digital age and destined to be a classic.
2020年4月22日 已读
看到微信读书上了中版,来补个标,当时读完英版为什么没标呢,感到疑惑。我想,而且从目前来看,当代能同整个政府对抗的whistleblower怕是只有程序员了。希望更多人能不为利益驱使,凭借良心做事。
(03.04)已经在上网了,还是想记录下看过这本的痕迹,断断续续读的英版,大概看了一个月。文笔很幽默,学习到许多一般不会接触到的内容。明知自己置身于危险但依旧要将真相告知众人,他是真正的英雄。我不知道被迫离开自己的出生并无法再次踏上那片土地是什么感受,为他的决定流下感动、感激与敬佩的泪水。
a非虚构内容 macmillan
宽容 豆瓣
Tolerance
作者: [美国]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译者: 吴奕俊 / 陈丽丽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6
【内容简介】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不断与“不宽容”做着斗争。《宽容》是一部宗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历史。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用轻松的方式来揭示真理,主张宽容与和平,倡导思想解放。此书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经典之作。
【编辑推荐】
相比较去发现、接触、理解新事物和观察世界的新方式,武断、保守和固执看起来更加“安全”并且“轻松”。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每当有人身先士卒,他们最先遇到的阻碍往往是来自人类内部的。
即便是今天看起来最为“圣洁”的希腊也逃不过“偏见”的枷锁——苏格拉底,这个在西方文化历史上第一个发现“个人良知”的人,因信念选择饮鸩而亡;随后是差点被赶出国境的“异端”亚里士多德;接着,骄傲的罗马人在得到无尽美酒和无穷的奴隶后,终于开始颁布法典:禁止任何传教活动。
桎梏于此正式开始。
《宽容》中载满了关于“不宽容”的描述,人类因为固执、无知和利益而无法克服自身的恐惧,没办法进入一个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书名恰好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一切“不宽容”的绝佳反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宽容”最有力的呼唤。
为了那一天,我们可能要等一万年,也可能要等十万年。
但是,只要人类战胜自己的恐惧,这一天就不会遥远。
2020年3月30日 已读
整理书堆,大致翻了一下,发现自己比两年前知道更多,稍微有些开心,但也更能感受到“不宽松”的存在。由于愚蠢,由于无知,由于自私,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在重蹈覆辙,三戒之殇会有落幕的一天吗?
2017年3月10日 评论 9.10 - 最初看到豆瓣只有一个评论时我是想要拒绝购买的,但是那个人讲这个版本的设计是TA见过同本书中最好看的,于是入手。读了开头几章已有四分感动,六分欣喜。房龙在历史,宗教,文学三方面的造诣跃然纸上,三者还有哲学被串成了一条完整的线。 宗教的残忍/不宽松是我近几年才愈发深刻感受到的。 一个又一个人的思想都被作者用引人入胜的文字写出来。看完后简直让单知道些名字,有些从未听过的自己无地自容。可以说这本书是荐书的开始,为了容分了解作者思想要补一堆书。就说这么多吧,其余的线下写。 2020.03.30 整理书堆,大致翻了一下,发现自己比两年前知道更多,稍微有些开心,但也更能感受到“不宽松”的存在。 由于愚蠢,由于无知,由于自私,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在重蹈覆辙,三戒之殇会有落幕的一天吗?
a各种史与神话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非虚构内容 江西人民出版社
定西孤儿院纪事 豆瓣
9.4 (76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花城出版社 2007 - 3
定西专区是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饥荒的重灾区,灾难的三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署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县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五千左右的孤儿。 杨显惠在本书中以忠实史料事实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个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调,将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
尸检报告 豆瓣
Past Mortems: Life and Death Behind Mortuary Doors
7.4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拉·瓦伦丁 译者: 马楠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8
卡拉·瓦伦丁为死者工作。
在成为世界上“超恐怖”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就是BBC剧集《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做实验和跳楼的那座博物馆)的馆长之前,她做了多年的尸检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
从尸体的第一个切口开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着手进行尸体的外部检查,随后依次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单独的器官,直至最后的尸体缝合。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尸检的过程和知识,了解人类生与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了解生命究竟是什么。
她对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发生什么,有生动的洞察。书中的每一章除详细描绘尸检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描述了作者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节目、剧集上看到的关于尸检的错误认知。她的文字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性和死亡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
2020年3月23日 已读
开始挺有意思的,文笔也不错,但突然转向感情,对这本书的好感度便急剧下降,想看的是APT的工作生活,对私人感情生活并无兴趣吧,没想到后面还写了修道院……印象最深的是战争中利用蛆清除腐烂部分避免毒血症的部分,还有搬运尸体吓人类的玫瑰屋趣闻。原来真正死亡的人的血液流动与活人不同,血液下坠形成紫色,操作时由于温度过低还会冻伤,学到了很多,也感慨作者很幸运在少时便抓住了牵往未来的线。
a科普 a非虚构内容 中信出版社
Into the Wild 豆瓣 Goodreads
7.7 (6 个评分) 作者: Jon Krakauer Anchor 1997 - 1
After graduating from Emory University in Atlanta in 1992, top student and athlete Christopher McCandless abandoned his possessions, gave his entire $24,000 savings account to charity and hitchhiked to Alaska, where he went to live in the wilderness. Four months later, he turned up dead. His diary, letters and two notes found at a remote campsite tell of his desperate effort to survive, apparently stranded by an injury and slowly starving. They also reflect the posturing of a confused young man, raised in affluent Annandale, Va., who self-consciously adopted a Tolstoyan renunciation of wealth and return to nature. Krakauer, a contributing editor to Outside and Men's Journal, retraces McCandless's ill-fated antagonism toward his father, Walt, an eminent aerospace engineer. Krakauer also draws parallels to his own reckless youthful exploit in 1977 when he climbed Devils Thumb, a mountain on the Alaska-British Columbia border, partly as a symbolic act of rebellion against his autocratic father. In a moving narrative, Krakauer probes the mystery of McCandless's death, which he attributes to logistical blunders and to accidental poisoning from eating toxic seed pods. Maps. 35,000 first printing; author tour.
Copyright 1995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the Hardcover edition.
2020年3月20日 已读
应该说他是一个笨蛋吗,在这个被科技充斥着的社会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回到自然的理想生活,欸,可是我说不出口,我很想和他做朋友,也真切地希望若能回到过去,希望有人对他伸出手,将他带离最后的荒野,想知道若他能离开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anchor a非虚构内容
装腔指南 豆瓣
How to Sound Cultured
5.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托马斯· W. 霍奇金森 / [英] 休伯特· 范登伯格 译者: 陈以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大跌眼镜的文史趣闻;意想不到的反转人生
☆一份富有阅读愉悦感的当代社会文化指南录
哪位哲学家的发型最癫狂?
哪位小说家一天要喝50杯浓咖啡?
对波伏瓦来说萨特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读完这本妙趣横生的高雅文化普及小书《装腔指南》,你就什么都知道了!这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海德格尔、蒙田、卡尔·波普尔、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显然不是那位牛仔裤设计师!)、安迪·沃霍尔等200多位知识分子聊天时最爱提到的文化人物,还提供了充满创意的“使用方法”。读罢这本书,你再也不愁会将黑格尔与恩格斯混淆起来,也能完全掌握如何在一场对话中适时地插入福柯这个名字,以及诺奖作家库切的名字如何发音才地道。除此以外,在介绍每一位文化名人时作者都不忘佐以趣味八卦,机智风趣,令人莞尔,过目不忘。就是这本书,让 “炸叔”史蒂芬·弗莱脱口而出:“该死,我的所有把戏都被这本书揭穿了!”
2019年12月9日 已读
实在是太无聊了,尤其是用法的部分,说是带着嘲讽或许还可以,这绝非指南。对从他人口中转述的八卦毫无兴趣,一路看下来只是在机械式增加要读和要看的作品而已。如果作者没有查询任何资料写完,会比较佩服他。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