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非虚构内容
村上广播 豆瓣
村上ラヂオ
7.6 (3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3
《村上广播》从2000年3月开始在杂志《anan》上连载,横跨1年时间,包括50篇随笔作品。“披萨”、“唱片”、“罗得岛”、“弗吉尼亚?伍尔夫”、“炸面圈”,单是这些关键词,已经足以吸引所有村上粉丝的眼球。当然,里面还包括很多新的话题,比如“火烧胸罩”、“柿籽问题”、“胡萝卜君”等,其中“鸡素烧”、“粗卷寿司”、“手卷”等和日本料理的话题有很多,整本随笔集充满了村上味。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从身为作家出道出席《群像》新人奖颁奖仪式时的记忆“关于西装”开始,边引用钱德勒小说里的台词,边对村上作品里主要的主题之一“死亡”进行考察,以“说再见”结束。“我觉得自己在相应的背景和音乐中得以从个人角度对二十世纪顺利告别。”(说再见)这一末尾的话表现出《村上广播》标示着村上迎来了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成熟期或者说转换期这一重要节点。
2019年11月18日 已读
连载周记,粉务必入手,不是粉就算了吧。给人留下印象的是住到哪跑到哪里,还被安利了几首歌。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
On Tennis 豆瓣
作者: David Foster Wallac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4 - 6
2019年10月22日 已读
抽自记忆中的短篇,虽说大部分选手都不认识,阅读时依旧有感到将属于作者的时间攥在手中。我想多少看过比赛的都会为运动着的人感动。Federer应当是属于全人类的,作者提到了一些可以与其并列的其他领域的运动员,Sergei Polunin应当也属于其中。读时想到自己站在赛场上,感到了些许胃痛。如果我能写出这样记录时代的文章就好了。
a非虚构内容 little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豆瓣 谷歌图书
Fame and Obscurity
7.8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范晓彬 / 姜伊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初试啼声,即成经典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 全世界特稿写作者的典范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歌星辛纳屈 玛丽莲·梦露的丈夫、棒球手迪马乔 《纽约时报》讣告记者 地铁站售票员 修路架桥工人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
哥谭的秘密生活——《纽约—— 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新新闻之父”融会短篇小说文学语言的早期实例,其技巧和水准至今为后来者追摹。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
两月贴身酒吧、赌场、拳击赛、高尔夫,追询辛纳屈之友、随从、女儿、母亲、歌迷、酒保……就算巨星感冒了,特立斯仍尽得风流。
20世纪最优秀的体育写作、最好的杂志文章——《一位英雄的暮年》
棒球传奇、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之一乔•迪马乔,退出公众视野十数载,喧嚣浮华早已散尽,特立斯技惊文坛的看家本领、绕不过去的体育书写,且看英雄迟暮、过河入林。
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2019年10月6日 已读
非常喜欢第一部分,仿佛从上空俯视整座城市,而行走在其中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奇遇:图书馆侦探,联合国首席理发师,晨起的按摩师,擦鞋匠……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第二部分中,即使作者解释了一些也依旧没能明白桥的建造过程,单纯感受到流动修桥工同浮萍与蒲公英般飘摇中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或许大部分人还是想有一个能够长时间停留的地方。第三部分是个人画像,没太多感想。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非虚构内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5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19年2月16日 已读
很好读的博士论文。空间(国界与家庭之间的冲突)带来隔阂,性别重担的转移,很详细地描述了外籍劳工的一面。读完后觉得整个研究无异于空中楼阁,现实依旧很难改变,但希望这本书可以被更多人读到。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非虚构内容 吉林出版集团
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 豆瓣
Un été avec Proust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劳拉·马基 等 译者: 徐和瑾 译林出版社 2017 - 3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划时代巨著,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尤利西斯》并称意识流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以清新灵动的独特艺术风格,借助超越时空的潜在意识,使逝去的时光在他笔下重现,从中抒发对故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
安德烈·莫洛亚曾说过:“普鲁斯特简单的、个别的和地区性的叙述引起全世界的热情,这既是人间最美的事情,也是最公平的现象。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是八位学者阅读普鲁斯特小说的心得体会,分为“时间”“人物”“社交界”“爱情”“想象的事物”“地方”“普鲁斯特和哲学家”“艺术”八个章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并附有《追忆似水年华》梗概和精彩片段,绝对是送给普鲁斯特爱好者的一道大餐。
2018年12月2日 已读
看得很感動,還是先把佔據了三分之一的附錄讀了一遍。學者們的讀後感是隨筆式的,每篇讀後感後的摘文讓人想要流淚。隨著意識的清晰,越來越感受到這本書的文筆是那樣好,非常對我的胃口,可以用“美”來形容。距離上一次閱讀《追》差不多十年了,依舊閱讀著我自己,從他的文字裡看到了我的許許多多個圓形的碎片。看了一下是第一版,隨便翻了一下就發現有錯,扣一星。書本身是滿點,裝幀也特別棒,好喜歡封套的顏色,看說書面的小畫是普魯斯特畫的,特別可愛。
a非虚构内容 译林出版社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2018年11月19日 已读
纸质透到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买到了盗版。人们需要爱,小时候的无条件的爱在成长后只有附加上条件才能获得;人们担忧自己的地位不再;人们拥有欲望;人们被周围的人影响。“富有的程度与不需要的东西数量成正比”,要认识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被可以被剥去的东西束缚……例子挺多的,只是三四年前看他还挺喜欢的,现在觉得似乎缺了些什么。
a心理学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
往事与随想 豆瓣
БЫЛОЕ И ДУМЫ
9.5 (19 个评分) 作者: [俄] 赫尔岑 译者: 项星耀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9
俄国文学的伟大纪念碑
在历史激流中把握命运,伸张人的善与自由
◎ 编辑推荐
◆ 赫尔岑是俄国反沙皇专制的伟大斗士,影响了俄国、欧洲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与革命者。
◆ 全书所述历史含括广泛,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别林 斯基、恰达耶夫、巴枯宁、马志尼 、蒲鲁东、拿破仑三世等人物纷纷登场,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 本书不仅讲述历史,剖析人性,同时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为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推崇。
◆ 赫尔岑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曾影响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往事与随想》也可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细细品味。
◆ 项星耀的译本,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并得到巴金等权威的称赞。
◎ 内容简介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 世纪 40 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 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 19 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 1848 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不乏启示与激励的。
◎ 名人推荐
◆ 他的自传是俄国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
—— 以赛亚·伯林
◆ 星耀同志:二十六日来信收到,知道赫尔岑的“回忆录”即将发排,我十分高兴。您的全译本仍用“往事与随想”的译名,我当然同意,而且我应当感谢您替我偿还了一笔欠了几十年的大债(我一九二八年就计划翻译这部大书!后来又有朋友们帮忙,您也是其中之一,我只译出五分之一,而且“随想”二字还是采用一位读者朋友的建议。)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但几年来我疾病缠身,写字吃力,有话写不出,也无力写,只好等我身体养好点,或者您的译文出版时,再拿起笔写出我的喜悦。再一次感谢您。
—— 巴金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自传经典,可与卢梭、司汤达、吉本、托尔斯泰和亨利·亚当斯的自传并列,甚至有人会加上托洛茨基、丘吉尔,像赫尔岑一样,他们知道怎么把个体置于历史当中。
—— 德怀特·麦克唐纳(《往事与随想》英译者)
◆ 他的观察力极其出色,以伟大记者的俭省笔墨讲述故事。他的天赋在于不仅了解人们本身,还了然于他们在历史中的处境。这位不懈而又诚实的观察者在书中给出的观察——运动中的人们经受了什么——我们最好自己去发现。
—— V.S.普利切特(英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 赫尔岑的这本回忆录是十九世纪一部纪念碑式巨著,是重要的文献,更是出色的文学作品。
—— 菲利普·汤因比
可爱的契诃夫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安东·契诃夫 译者: 童道明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契诃夫一生著有四千多封书信,本书作者甄选出契诃夫最有价值的两百多封书信,每封信后附有作者的赏读文字。书信内容既有契诃夫与巨擘托尔斯泰、高尔基、柴可夫斯基、蒲宁等交往的重要事件,也有罕见的他写给妻子克尼碧尔的滚烫情书,还有他旅行途中对自然万物热爱、对底层人民无私帮助的记录。契诃夫的书信画面感极强,随处流露出真性情,鲜活、真实地还原了这位现实主义批判大师、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伟岸身影后鲜为人知的可爱一面,反映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德语时刻 豆瓣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韦邵辰 / 宁宵宵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3
《德语时刻》内容简介:德国作家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于北部吕贝克市,是亨利希·曼的弟弟,创作以小说为主,长篇中短篇都有杰出的成就。一生曾获多种文学奖金,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布登勃隆克一家》(1901)是作者的成名作,也被公认为当代文学中经典作品之一。
《德语时刻》收录了其创作的散文作品,包括:《关于理夏德·瓦格纳的艺术》、《关于我兄长的报道》等。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豆瓣
Erasmus Von Rotterdam:Triumph Und Tragik
8.6 (1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4
我几个月来像走投无路似的进行自我保护……我选择了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作为自己的救星。他中庸、明智,被夹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恰似我们今天被夹在各种对立的政治运动中一样。他处境艰难,但并不孤立……这给了我些许安慰。
——1933年12月9日,斯蒂芬·茨威格致赫尔曼·黑塞
但愿我能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说清楚:是什么使我们觉得,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被忘却了的伟大人物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而且恰恰是在今天……
—— 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作为一位犹太裔作家,其作品在1933年纳粹上台即遭禁,其在萨尔茨堡的寓所被无端搜查,以致他不得不流亡国外,本书即是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018年7月23日 已读
可以看出茨威格是伊拉斯谟吹,什么都是好的。没读过他的书,因此不好对这本短小传记做太高评价。译者翻译得挺好,自己加重要注释虽然认真,但个人认为简直多此一举,读者又不想看哲学家人物索引表,年表还成。
a非虚构内容 三联书店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增订版) 豆瓣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8.6 (4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增订版)是以德国菲舍尔出版社1997年最新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底本,在对译者的以前两个中译版本(三联版及广西师大版)修订的基础上,补译了茨威格的另外两篇历史特写——《西塞罗》和《威尔逊的梦想和失败》。增订版于2009年6月北平第1版第1次印刷,本书为第1版第2次印刷,译者在“第2次印刷”的版本中又做了不少修改。
2018年7月20日 已读
还是很经典的,变换的文体(叙述,剧本等)很有趣。看了译后记才体会到更多,发现不仅是普通的记述,选取的这些都是特点(也或许是后人分析的?)。拜占庭攻克,菲尔德的海缆,苏特尔与旧金山,格鲁希元帅与滑铁卢……知道了新故事。其中斯科特的南极探险从前似乎学过。这些故事在我未满十岁时肯定很喜欢,如今不过是精简的短文罢了。
a各种史与神话 a小说诗歌虚构 a非虚构内容 三联书店
吴清源回忆录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吴清源 译者: 陈翰希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本书写于吴清源先生七十岁引退之际。在本书中,吴清源回忆了从出生、丧父、东渡日本,到扬名日本棋界、开创“新布局”、在十五年间将日本超一流棋士悉数降级的动荡而充实的一生,语言平实,境界高迈。吴清源在回顾自己生平往事的同时,追忆了同时代伟大棋士的风采,并就围棋发展提出了独到而富远见的观点。
2018年1月24日 已读
裝幀設計尚可。買回來原是想做參考材料,也知道了一些(艱苦生活尤其),圍棋棋手發展至今原來經過如此多的風雨啊。作為傳記,其中記敘太淡了,像是在說不屬於自己的事情,想必更適合了解的人閱讀。最後才知是日文翻譯過來的……
a非虚构内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17年12月7日 已读
承載了記憶的文字最為動人。詳實的記述平鋪直敘出那個年代、那個地方(個人覺得有些囉嗦給三星,但生活確實如此)。離我很遙遠,很多彷彿被縛住的情況難以想像。作者本人部分像是格列佛,牙牙學語,認識了新的世界。覺得大多數國人都寫不出這樣的生活,生活在一個地方會讓人失去細嚼慢嚥此處的能力吧。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17年10月26日 已读
客觀詳實,管中窺豹。不僅僅帶著好奇心,還是在真正了解的情況下寫出的。一處印象很深的是,他說中國必將到達一個上層和中產階級都認為體制阻礙了他們發展的點。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
岁朝清供 豆瓣
9.2 (34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见识广博、和善可亲的老者讲古。
汪曾祺定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长于江南,定居京城,作品中不乏小桥流水的江南颜色和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韵致,他常常从别人不注意的一些日常琐事入手,随口道来,却揭示出这些日常琐事中真正的美。本书选取了作者的一些散文,写自然草木虫鱼鸟兽为一部,写饮食为一部,写故人往事为一部,还选了他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最后一部是他谈语言、谈作文的文章。他对语言的独到见解,堪称文坛一绝。
昨日世界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史行果 作家出版社 2017 - 7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一战前欧洲秩序井然、从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学、大学岁月,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与欧洲文化名人的真挚情谊,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和一战中人们失去理智的战争行为,以及战后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倒退与混乱、法西斯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2017年8月25日 已读
站在放下,一切依舊是無法確定,所有的預兆都應被注意。
2017年8月25日 评论 08.25 - 世界多小。 茨威格还未看到和平的世界便去世了,死亡时一定不再动荡。 当今社会网络联接,想到有朝一日如果发生战争,网络肯定会被切断,那时的恐慌会更大吧。人们借助科技得到全世界,也必然要做好失去它的准备。 从此书中可对那个时代瞥上一眼,内心动摇,将自己迅速缩成渺小的一点,不慎惶恐。我说有朝一日要定居苏黎世,可能是对现在多余的担忧,然而身为一个有着被害妄想症(脑洞太大)的人,希望可以应对所有的危机。 风雨飘摇,居无定所的感觉在这本书里减弱了很多,可大凡了解一些这两场战争的人都会知道发生的事情是多么令人心痛。连在战争中歌颂和平也都不被允许的世界现在依旧存在着。 前部分所写的茨威格年轻时的故事相较尔后内容几乎是全然的快乐了。人们的经历大多活在自己心里,能够勾画着写出来真是很好的,我们能从中得到除了一个人外的世界消息,就如同尝了一口罐中的蜜般甜了。 内容五颗星,但这个版本纸透,阅读体验不大好。
a各种史与神话 a非虚构内容 作家出版社
空谷幽兰 豆瓣
Road to Heaven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 [美]史蒂芬·约翰逊 译者: 明洁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2
《空谷幽兰》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2017年6月27日 已读
意料之外有趣。作者挺了解佛道文化,言辞犀利,常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地方。就是做书签的绳(红色很应和主题)质量太差,一拉全散了。
a非虚构内容 四川文艺出版社
美国讲稿 豆瓣
Lezioni americane
8.9 (47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这六篇讲稿,是卡尔维诺的精神在舞蹈,他用专业的肢体语言给你看小说的艺术和气质。他的宇宙观仿佛火炬在燃烧,引领我们走进他的洞穴。原来洞壁上的色彩,如此浓烈,如此华丽。
2017年6月10日 已读
卡尔维诺把一个抽象的主题讲的那么细,包罗万象并具体化了许多内容,使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从中获得了不少新鲜的看法,也从语言中找到了我所知道的一些东西。简而言之,这本书真的非常棒,无论写不写作都可以读,一定会收获颇丰的。
a非虚构内容 译林出版社
格格不入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豆瓣
Out of Place: A Memoir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彭淮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2017年6月3日 已读
2017年6月3日 评论 06.03 - 十年前买这本书的并不知道作者去世,十年后我依旧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自传有其夸张和想象的地方(或许只是我的揣测),Said在这本书中描述的他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除了描写他在不停地寻找平衡,发现矛盾外,并没有真正的思索探讨。 环境的确重要,在他还不知自己家庭拥有的一切时,就已经处于大多数人都得不到的熏陶之下,作为孩子这是一件幸福事情。配图里母亲希尔妲是真美。不过二十左右就嫁给了比她年龄大了一倍的男人的情况,想必在当地依旧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吧。 总之还是值得一读。
a非虚构内容 三联书店
天空的另一半 豆瓣 Goodreads
HALF THE SKY
9.2 (1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译者: 吴茵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