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非虚构内容
冷血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In Cold Blood
8.7 (78 个评分) 作者: [美]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夏杪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0
★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杜鲁门•卡波特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 ——村上春树
★ 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纪实作品”
★ 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TOP 1
★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非小说”
★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史上最经典的百部推理小说”
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卡波特立即赶到当地,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访谈和调查,对象包括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两名犯罪嫌疑人。案件逐渐得以还原,两名凶手从这起谋杀案中得到的只有几十美元、一副望远镜和一个收音机。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这条冷血之路?当作家试图打开凶手的内心时,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自省之旅。
2017年3月10日 已读
2017年3月10日 评论 11.11 - 第一章吓得我不敢一个人呆着……译本,像脑后的枪,像钢铁,像黑夜里的刀子。真的要吓哭了。在第一章将被害一家的故事叙述完毕后,写的是犯人的情况、抓捕和审判过程了。即使面对犯罪者,作为被告的律师们,也不得不全力以赴使它们免于死刑。人类对生命的重视可算是奇怪的,因此只要活着的一天不能放弃。 一些犯罪者有一种完全无序的心理和行为,但也是人类大脑可以达到的状态。以一个人的基因和成长环境作为基础的认知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小说里提到了罪犯之一的父母,母亲在儿子审判的城市,说大家都对她很友好,和她说不是她的错,但她心里则认为他们不是这样想的。父母有天生的责任,多大的压力。 更多复杂滋味难以形容。 一开始是惊吓和恐惧,后来慢慢读,则转向往事不在眼前而在脑中的情感保留状态。真正流泪了一次,是在犯人被抓到之前,一位女孩子回忆起和她的朋友——被害者之一的女孩牵着马匹走到河边的情景。 这样令人痛苦的小说读过一次后再也不想读第二次了,看到说让所有人都相信人性,读完后反倒偏向怀疑和失望。心累:扫过一行行文字后疲劳的视力和走进故事的疲惫精神。看看另一本《蒂凡尼的早餐》缓一缓吧……
a非虚构内容 南海出版公司
天才的编辑 豆瓣
8.9 (3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A·司各特·伯格 译者: 彭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追迹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麦克斯·珀金斯的非凡生涯。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意见。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 司各特•伯格凭借大量一手资料,引人入胜地再现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出版最炽热的中心和现场,编辑人与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细节内幕,《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等文学杰作诞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动精彩、充满悬念的讲述中一页页得以还原。本书是一位编辑大师扣人心弦的文学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肖像,“一部叹为观止的文化史力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16年,改编影片《天才》(Genius)上映,由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主演,入围柏林电影节。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精装典藏。
媒体推荐:
★“伯格的整个叙述是一流的——充满了幽默与情感。麦克斯会在第一时间出版它。”——《新闻周刊》(Newsweek)
★“一部令人愉快的传记,有大量文学圈内的秘闻轶事。对于写作者和编辑们来说,本书是一个蕴藏真知灼见的富矿。”——《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才气横溢,充满智性,做了不可思议的研究……一部足以向传主致敬之作。”——《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A. 司各特•伯格的《天才的编辑》……让人纳闷为何此前无人想到写这么一本书!在这部传记的诸多优点之中,其一是珀金斯终于从那片灰影中现身了……无数细节充实了这个传奇。”——《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很遗憾珀金斯不能亲眼看到他自己传记手稿,他乐于寻找富有潜力的年轻作者,而伯格是那个小群体的其中一员……虽然珀金斯会为这样的关注觉得尴尬,但伯格的致敬之作必会令他触动。”——《时代周刊》(Time)
★“关于麦克斯•珀金斯我们所能读到的最全面的作品。非凡、生动的肖像。”——《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伯格将固执专一的热情投入到他心甘情愿的工作中……这一努力的结晶,是一部丰富全面,但决不令人感到乏味的大部头……本书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著名评论家,乔纳森•亚德利(Jonathan Yardley)
★“为这位召集起美国人最爱的文艺帮派的幕后英雄描绘了非凡、动人的画像。这个帮派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和他们的朋友们。”——著名作家,拉塞尔•贝克(Russell Baker)
2017年3月10日 已读
旧封面更好看。此书诚不欺我,大篇幅里删出来的都能开新的小篇幅。看到沃尔夫的出场,内心澎湃。年轻人心中涌动着的热情,对未来的向往,站在平地,能触碰到天空的强烈情感波动……在书中实现,进入其中人物的生活,适时退出回到现实中,细细思量看到的一切。书是麦克斯·珀金斯这位编辑的传记,却能满足一大票作家的迷妹。
2017年3月10日 评论 1.17 - 旧封面更好看。 此书诚不欺我,大篇幅里删出来的都能开新的小篇幅…… 看到沃尔夫的出场,内心澎湃。年轻人心中涌动着的热情,对未来的向往,站在平地,能触碰到天空的强烈情感波动……在书中实现,进入其中人物的生活,适时退出回到现实中,细细思量看到的一切……书是麦克斯·珀金斯这位编辑的传记,却能满足一大票作家的迷妹。
a非虚构内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流动的盛宴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海明威 译者: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一九二○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图文珍藏本)》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图文珍藏本)》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在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作品中,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当时在世界文坛、艺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素描像,与这座城市、这部书永远融为一体。
2017年3月10日 已读
给鱼前又翻阅了一遍,对老爹的生活并不怎么感兴趣。喜欢滑雪是想触碰无人到达的地方。看了看当年的笔记,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充满了活力,3.5
2017年3月10日 评论 2.12 - 海爸爸的《流动的盛宴》是迷妹首选,当然是作者和菲兹杰拉德迷妹。看的版本有配图,再次欣赏了老爹年轻时的美颜盛世(咳咳。正本给人想象空间多,你知道的,篇章中描绘出的场景容易忘却也足够回味,必然有人根据此书画了地图。也正如扉页的话,巴黎如影随形。 其实这是个故事……不,应该是两个故事。很多年前的事情,顺着脉络能摸索至今。个梦幻之地,若“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