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皮皮 - 标记
名画中的猫咪绘/西方经典美术技法译丛 豆瓣 Goodreads
Classic Sketchbook: Cats
作者: [美]帕特丽夏·韦恩 译者: 申一涵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 - 4
<b>正版授权 卖家 : Boolee <br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br />微信好友低至5优惠 .</b><br />书名:名画中的猫咪绘:47幅大师名作中的萌猫绘画技法<br />简介:47幅大师经典之作素描技巧全面揭示!教你简单快速地掌握猫咪素描的诀窍!从绘画工具介绍到猫咪的爪子、尾巴、眼睛,全方位剖析猫咪的绘画过程,细致传授各类猫咪素描的关键技巧!<br />作者:[美]帕特丽夏·韦恩 著,申一涵 译<br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br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br />装订方式:平装-胶订<br />分类:艺术|绘画|技法教程<br />
2023年2月12日 已读
读过几本动物绘法,一直想要一本专门讲猫的,能遇见这本书真是太兴奋了。干货很多,名画种类丰富:壁画、油画、版画、水彩、色粉、水墨、铅笔、钢笔、浮世绘无所不包。
世界绘画经典教程——动物素描 豆瓣
作者: [美]Jack Hamm 译者: 刁海鹏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为《世界绘画经典教程》系列图书之一,其原版图书《How To Draw Animals》于1983年在美国出版,在欧美畅销至今,是经久不衰的绘画教程。
作者首先讲解了动物绘画的基础知识和步骤,然后详细介绍猫科、熊科、马科、象科、犬科、骆驼科、长颈鹿科、河马科、犀科、鹿科、猪科、猴子和类人猿、兔科动物以及一些不常见的动物的画法。
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可以掌握大量动物绘画的原则和技巧,相信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画家,都能从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
2023年2月4日 已读 对现阶段的我来说有难度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3版) 豆瓣
作者: 陈阅增 / 吴相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7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3版的修订按照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基础性、通论性和入门性的要求,参考国外的生物学教材,对第2版有关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删,各章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使本书更加符合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更好地适应广大读者和教师的需要。 全书共分7篇36章,涉及细胞,动物的形态与功能,植物的形态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等内容。 本书具有较好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可作为生命科学类各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2023年1月21日 已读 补标
阶梯新世纪百科全书 豆瓣
Children's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9.6 (5 个评分)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4 - 5
《阶梯新世纪百科全书》是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编写,安·克莱玛于1994年出版的书籍,最初由台湾以出版工具书为特色的猫头鹰出版社引进英国 Dorling Kindersley公司的《儿童插图百科全书》,翻译后名《阶梯新世纪百科全书》,并授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简体字版。此书出版后采取直销方式,在海峡两岸已销出7~8万册,颇获成功。
全书按34个门类精选426个条目。每个 条目为一单元(一或两页)。“大”条目套小条目(每个“大”条目套5~10个小条目)。全书还编附一套“知识宝库”即资料汇萃),包括“我们身边的世界”(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博物”(植物、动物、自然保护)和“科学”(天文、数理化)四方面系统资料图表。
此书成功之处主要在内容适宜和 编纂技巧高明,大量生动精美的彩图与简明有趣的文字解说有机结合。首先,它不像有些少儿百科那样成年化,而是把读者对象明确在小学学生的水平。其次是刻意求精,特别是不惜斥资求装帧印刷之精美,借以吸引小读者及其家长的兴趣。
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该书没有按照中文排序重排,全部条目按英文字母顺序编排,令读者一时摸不透这是什么次序,给使用造成了一些障碍。
2023年1月21日 已读 补标
河海谣与里拉琴 豆瓣
作者: 蓝蓝 2021 - 3
《河海谣与里拉琴》是蓝蓝近年来创作的一批重要作品的结集,一方面,在她的沉思与低吟中,可以读到一个诗人对母亲、姥姥等亲人缱绻炽热而又婉转旖旎的思念。另一方面,蓝蓝作为古希腊诗人荷马的故乡——希奥斯市的荣誉市民,曾受邀赴希腊访问与创作,从黄河之滨到蓝色爱琴海给她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和感受,诗集中的部分作品可见其对蓝色爱琴海文明以及所遇所见的人与事的感怀,尤其是收入其中的诗剧《阿基琉斯的花冠》,以先锋的写作方式刻画出女战士阿基琉斯的形象,展现出诗人对古希腊文化的思考,对东西方两个文明古国精神特质的探究。
2023年1月14日 已读
救赎之歌
Lonely Planet 孤独星球:山东(2015年版) 豆瓣
作者: 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5 - 6
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由经验丰富的作者亲赴实地调研,不仅涵盖了最新、最准确的旅游资讯,而且拥有不少知名目的地的新玩法,地图详细实用,彩色章节图文并茂,带你去发现、探索、理解这个世界的美。《山东》拥有翔实靠谱的信息,赏心悦目的插图,更有资深作者的权威推荐。
2023年1月8日 已读
缄默 豆瓣
Irmina
9.2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芭芭拉·耶林 译者: 马静华 2022 - 8
🌊 历史长河中的几个浪花
🗺 世界地图上的几个点
🧭 1934-1983,追踪一个普通德国女性的人生轨迹
当爱情被战争中途打断
当理想遭受残酷和平庸的考验
她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她为何不再提问、选择沉默?
🧵 根据一个“普通德国人”的经历改编
用粗粝的铅笔线条与冷 峻的灰蓝色调绘制的长篇小说
荣获三项国际大奖
引发七国读者的感动和沉思
◎ 编辑推荐
🌊 一部用图像书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抽丝剥茧地展现一个女人人生轨迹悄无声息的转变和自我觉醒时那个如惊雷般的瞬间。
《缄默》是作者根据祖母遗留的信件及其真实经历创作的长篇巨制。作者查阅参考了大量的图、文、影视资料,但一切历史、地理背景始终是背景,准确,但不喧宾夺主;叙述的焦点对准了这一个“普通德国人”,塑造了一个无法被简单归类的鲜明形象。
伊尔米娜在爱情中、在现实中,面对个体的歧视和不公时、面对纳粹体制的高压和暴行时,在别人的记忆中、在真实又漫长的人生中……展现出不同的面相,它们彼此衔接,合情合理,然而又令人不禁思考:是什么促成了她的转变?
📕 一个“普通德国人”的心灵史,映照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乃至你我人性中的幽微之处。
《缄默》其实可以看作一个三部曲、三段论。第一章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爱情小调,优美、甜蜜、戛然而止;第二章是“乱世佳人”的抗争、挣扎和蜕变;到第三章,多年后的重逢,不仅为故事画上句号,更串起全书,升华了主题。伊尔米娜幡然醒悟的那一刻我们也跟着猛然认识到作品的意义所在。诚如评论家所说,“人不能忘记爱情,更无法忘记(逃避)政治、历史和记忆。”外因真的是不可抗拒的吗?伊尔米娜是消极地不选择还是下意识地做出了选择?
🖊科布博士写的后记鞭辟入里。作者曾说,即使你不看她的图像小说,也建议你读一下这篇后记。
🖼 纤细的笔勾勒出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水彩和墨调制的灰、蓝的各种渐变色渲染出现实的背景和内心的情绪。
《缄默》已出版德、法、英、意、西、荷、土等多国版本,获得各国读者、媒体的喜爱并斩获多个奖项,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主题深刻、意义宏大,更因为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叙述、绘画都很高超的优秀文艺作品。从大处看,结构严整,叙述大开大合,例如优美的爱情故事突然中断,一隔就是四十多年;细微之处也巧妙严谨,例如就在读者越来越喜欢、同情、佩服伊尔米娜的时候,往往又发现她有令人遗憾之举,回头想想,她一开始就不是完美的人,似乎暴露出了性格上的小瑕疵……
作者用铅笔影线勾勒形象,造成真实、粗粝的历史感,上色技法更是灵活、高超。用灰、蓝的渐变色烘托出对错失的爱情和另一种人生的怀念;用扎眼的红色突出特立独行的弱女子与钢铁体制的对立;用蓝绿相间的明亮、浓重色调渲染加勒比海的风情和男主充实、有意义的一生——而这时女主两相对照之下,记忆的幽灵浮上来,仿佛“白日撞鬼”,格外震撼人心,作品主题也就在这种戏剧化的对照下凸显出来。
🧷 中文版《缄默》开本仿照法语版,放大开本以更好地展示图画细节和方便阅读文字;追色则参考德语原版;重新精心设计封面;折中选用120克纸,尽量使这部厚重的作品拿在手上够厚而不太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祖母的真实经历改编。
1934 年,德国女孩伊尔米娜到伦敦学打字。她独立、要强、有思想、有正义感,偶然结识了霍华德,一位来自巴巴多斯的黑人青年。两人志趣相投,暗生情愫。
几年后,伊尔米娜被困在德国,多番努力却终难获得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后来,她和霍华德失去了联系。再后来,她结婚生子,在战争和纳粹独裁的夹击下只顾顽强地生活,不顾其余……
几十年后,伊尔米娜应邀来到巴巴多斯,拜访备受爱戴的总督霍华德。她蓦然回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媒体推荐
一部关于理想蒙难的动人的、经典风格的长篇小说。
—— 英国《观察家报》
故事引人入胜而不生硬……一本美丽的、启发思考的好书。
—— The Quietus 杂志
《缄默》是一部绚丽,却又恼人地萦绕不去的图像小说。我们可能成为她。我们就是她。你仿佛真的生活在她的故事中……使我联想到贾森·卢茨的《柏林》三部曲和小说《偷书贼》。这个故事拓展你对纳粹德国的认知,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德国人是如何被一个狂人和一场运动裹挟进法西斯的模式之中的。
—— Goodreaders优秀评论
一个私人的故事,发生在大历史之中。时代逼人选择,选择带来裁决。
——《PlanèteBD》艾洛蒂·达蒙评论
芭芭拉·耶林以动人心弦的敏感发掘她祖母的信件,描绘了一个人走上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的那个关键的瞬间。
—— BDgest 网站
一次视觉的享受,故事结束后仍令读者长久地回味。
—— Pop Matters 杂志
🏆 获奖情况
⭐️ 2015 年 Artémisia 女性漫画奖获奖作品
⭐️ 2015 年法国社会与历史漫画节大奖
⭐️ 2016 年马克斯和莫里兹奖德语漫画大奖
⭐️ 2017 年艾斯纳奖提名
边地记事 豆瓣
作者: 顾桃 2022 - 7
“边地”既是语言上的,也是思维中的。
顾桃在内蒙、拉萨等地拍摄时的日记,用文字和摄影记录边地生活里的另一群“我们”。
鄂伦春的萨满,托河的马语者,乌鲁布铁的越野摩托队……
记录时代对边地民族的席卷与浸染。
《边地记事》,是顾桃2006年——2019年在内蒙、拉萨等地拍摄 纪录片时的日记,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在内蒙的乌珠穆沁拍摄的萨满,在托河拍摄的马语者妥辛,在乌鲁布铁拍摄的越野摩托队……这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中平常人的日常生活。顾桃本人是满族,对于鄂温克人和蒙族、他也是一个他者,但他没有作为一个猎奇者去记录,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尝试着去理解并尽量如实呈现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事情,以及现代文明如何影响他们自身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边地不仅仅是地理版图上的一个个地名,它由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组成,还有他们的梦想、欢笑和悲伤……这是一个跨越了十七年的记录。
2022年12月31日 已读
雪山短歌 豆瓣
8.0 (33 个评分) 作者: 马骅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6
《雪山短歌》与马骅之前的出版物不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马骅的遗作(40首诗歌、7封书信),一部分是友人针对他的创作的解析、回忆文章,而且,所有内容均只节选了与云南相关的这一段时间。十年前,作者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前往藏族聚居的乡村,住下来,直至消失。无论对于生者还是逝者,云南明永的日子,都是马骅生命中辉煌的顶点。作者带给我们鲜活的雪山印记,那个遥远的云南小山村跃然眼前。只是生命突然中断,他在万里之外朝拜云霞。
2022年12月25日 已读
古本山海经图说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马昌仪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 - 7
有图有文的《山海经》保留了荒古时代的壮观景象,开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图叙事的先河。尽管六朝和宋代以前的《山海经》古图已佚散不存,而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中的畏兽异鸟图对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国内外现存的9种古本《山海经图》中,遴选出古图1000幅,并撰写图说,在比较中追索《山海经图》的来龙去脉,在山海经研究史和神话海陆空史上独辟蹊径,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2022年12月21日 已读
姥爷给我买的
躁動的新疆, 不安的維吾爾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Nick Holdstock / 尼克·霍史達克 译者: 許庫爾 光現出版 2018 - 6
「他們」,
被迫成為「中國人」。
◎「新疆」,如何「被」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地圖上的「新疆」,意思其實是「新的疆域」。是什麼時候新增的疆域?又是怎麼來的?她的另一個名字:「東突厥斯坦」,為什麼在中國是個禁忌?
事實上,要談新疆問題──不管是發生在新疆的各種暴力事件,或是疆獨問題、甚至是新疆的認同問題,都應該從「新疆」這個名字開始。這個宗教、文字與信仰都與普遍認定的「中國」大不相同的地方,從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被」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讓這個「新的疆域」走向分歧與動亂之路?
本書作者尼克・霍史達克(Nick Holdstock)在新疆遊歷十五年之久,可說親自見證在既存的文化差異下,中國政府如何親手製造出極端主義者,以及造成如今新疆本地的動盪,以及與內地漢人的衝突與歧見。
◎中國如何親手製造出極端主義份子?
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人,其實不管是在文化、宗教與語言上都與中國內地的漢人有不容忽視的差異。在這樣的差異下,不論是在交流或溝通上都難免會產生齟齬。然而,面對這樣的差異,中國政府卻是以「同化」為前提,企圖達到「維穩」的效果。
因此,即使中國政府一再強調對維吾爾人的照顧,但霍史達克仍觀察到中國政府抹去維吾爾民族色彩的軌跡。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強迫穆斯林羞辱自己的宗教──包括把豬養在聖陵內。他們破壞清真寺,燒毀古蘭經。改革開放後,中國表面上大力保護穆斯林的文化,但在「去維吾爾」化的腳步卻越來越快;包括大量移入漢人、透過義務教育漸次以漢語取代維吾爾語。後者被看做是從根本抹去維族文化的手段之一;而在結合前者,讓漢人勢力在新疆逐漸站到經濟上的優勢後,許多的維吾爾年輕人因為無法在家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只好離開故鄉到中國內地謀生。而在投入一個陌生環境後必須面對的劣勢,則讓一部分人淪為中國內地人民口中的「維族小偷」、「新疆團夥」,甚至成為一個族群印記。
霍史達克在書中詳細描述:中國為了統治與維持局勢穩定而採行的多項政策如何造成衝突,這些衝突又如何演化為民怨;中國政府因此加強對新疆的諸多管制,這些管制則同步激化民怨。而在連番衝突下,漢人與維吾爾人如何走向彼此分岐與仇視之路;這些衝突、憤怒與仇視在日後成為極端主義者的溫床,也可說是一部分維吾爾人從被壓迫的少數民族,轉變為極端主義者的起點。
◎中國的新疆政策,該是台灣的借鏡嗎?
早在胡耀邦時期,中國便因為土耳其的插手而恐懼「將新疆拱手讓給土耳其」;而維吾爾的極端主義者多次引發的動亂,不但讓中國政府派重兵進駐新疆,更讓中國政府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將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視作恐怖組織。在這樣的前提下,針對維吾爾人對政治上的不公所採取的反擊──即使是社會案件──中國政府的因應之道是:更加強對新疆的管制。
中國從來沒有緩解像這樣衝突、民怨與分歧的機會嗎?胡耀邦曾經想為此努力過,卻被指稱為賣國。對「新疆可能獨立」與「外國勢力可能進入新疆」的恐懼,讓中國採取最激烈的統治手段。未來會有好轉的機會嗎?對此,在新疆遊歷了十五年的霍史達克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他對此抱持悲觀的理由,或許也該是台灣的借鏡。
2022年12月2日 已读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8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偏见 豆瓣
Biased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珍妮弗·埃伯哈特 译者: 叶可非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21 - 4
内容简介:
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一向平等待人,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类的大脑在多年的进化中产生了把相似的事物归类的“分类”功能,这种原本为节省认知资源产生的功能却会让我们落入隐性偏见的陷阱。
隐性偏见会塑造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记,甚至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这一切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我们很难意识到这种偏见,但是隐性偏见却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对不同阶级和种族的区分对待,无论是教育、就业、医疗,司法还是执法领域都无一幸免。
认识到身而为人的认知局限,我们才能前进一步,缔造更好的世界。
★纽约时报、福布斯、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崔娃倾力推荐。
★作者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是世界知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两院院士。她在隐性偏见领域的研究成果让她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
★亚马逊数千人评分4.7星,获选编辑精选“最佳非虚构作品”。 英文版豆瓣Goodreads五千人评分高达8.7。
★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倾情推荐:“我们不可能有比珍妮弗·埃伯哈特这本书更好的指导,来理解偏见如何在我们自己的头脑和整个社会中产生影响。”
★知名脱口秀演员崔娃高呼:“一本迷人的新书,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是一个天才。”
★《福布斯》评论:无论是对第一次接触偏见领域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非常实用且充满力量。珍妮弗·埃伯哈特抛弃了掉书袋的大词,而是直接与读者的头脑、心灵和灵魂对话,让你以全新的角度思考新闻、你的邻居、你的工作场所和你自己。
★《纽约时报》评价:令人刺痛、重要而富有启发性。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畅销书《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徳韦克评价: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我相信这本书将改变这个社会对于种族的思考,甚至是改变社会本身。
可能性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8.8 (250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4
「内容简介」
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名人推荐」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
比较的视野本质上是一种俯瞰的视野,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慢慢聚焦到微观,也就是从森林开始,慢慢聚焦到树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在分析多么具体的问题,在你脑海的深处,始终有一种比例感,有一片隐隐约约的森林,它提醒着你,你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
可能我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智慧的本质就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
——刘瑜
以比较的视野辨析相似与差异,从妙趣横生的事例引向缜密的逻辑推论,澄清认知的盲点和误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抵达高深的学理分析,最终揭示政治世界的种种奥秘。刘瑜的写作天赋与学术训练功力都已为人所知,在这本书中,二者达到了几近完美的融合,为我们呈现出真正深入浅出的典范。
——刘擎
什么叫“可能性的艺术”?在这个年代活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整套影响我们生活、塑造我们日常社会行为的政治制度,还有什么可能吗?
人类历史上所有政治制度的出现、形成、演变的空间何在?很多时候要透过比较才看得到,而由刘瑜老师来讲述,则是再精彩不过了。
——梁文道
「编辑推荐」
★ 学者刘瑜比较政治学新著。继《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出版近10年后,政治学者刘瑜新作出版。在保留其理性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清晰而缜密的逻辑叙述的基础上,这一次,她带我们跳出一时一地的政治,从高处看国际格局,形成广阔的俯瞰视野。
★ 全方位、多角度的政治比较视野。围绕比较政治学两个核心维度——政治转型和国家能力,将不同国家、地区、古今纳入其中,带来全方位的比较。同时,书中不仅有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的分析,也有对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墨西哥、泰国、智利、伊拉克等的介绍;在分析经济发展、民主转型的成功案例时,也会剖析失败案例,以此突破认识的偏见,将当下问题纳入历史长河,以历史为尺度,形成看问题的比例感,跳出现象,对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
★ 政治在社会中,从政治之外看政治。“政治在社会结构中”“政治在经济中”“政治在历史中”“政治在地理中”“政治在文化中”。本书通过分析南非的转型、智利经济政策的选择、美国的社会运动以及韩国的观念变迁等,带我们认识政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途径,理解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制衡关系、政治选择与政治行动的可能。
★ 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化为通俗的讲述。本书基于作者在看理想平台的音频节目而成,保留了作者通俗的讲述风格,同时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优秀的写作能力以及对现实的敏锐分析,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以易懂的方式讲给我们听。
★ 对多变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思考,形成社会洞察力。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政治的多变与不确定性让我们对它的思考很难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我们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将“此时时刻”和无数的“他时他刻”联系起来,以此形成明晰的社会洞察力。
★ 于差异中寻找规律,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政治是复杂的,但不是随机的。本书通过建立一个政治可能性的参照系,将每个国家编织在同一网络下,以此理解他国,也照见自身,于差异中寻找规律,进而定位现实,理解我们自身。
2022年11月19日 已读
可能是刘瑜最好的一本书了
政治学
家国天下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2
最具学术价值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类著作之一。
许纪霖教授的知识分子研究久负盛名, 《家国天下》一书是许纪霖教授十年磨一剑、在思想史内的深耕之作。本书探索了在风雨动荡的历史转型过程中,中国人如何理解自我和国家。
在当代政治中,扬弃中国传统政治智慧。
本书认为特殊的民族认同需要用普适价值来调节,由此提出了“新天下主义”的重要概念,这是对民族国家和传统天下主义的双重超克。
----------------------------------------------------------------------------------------------------------------
清末民初,也就是中国的现代转型发生之初,中国在“认同”问题上,产生了共同体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危机,分别表现为政治秩序危机和精神秩序危机。
一百年来,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想象并非铁板一块,它随着运动、思潮在变化,它在欧风美雨的家族天下之间摇摆挣扎,国家机器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获求统治的正当性,而知识分子和国家机器对于“中国”的理解,也左右着我们普通人对国家、对个人的认同。
本书的意图,就是在思想史中,探寻中国近现代国家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和和转变。作者从传统的“天下观念”遭受现代性冲击入手,讨论了儒家、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认同和个人认同、五四的“世界主义”、文明与富强之间的竞争、民族主义等等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中的尝试。最终,作者设计出“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用来解决国家认同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022年11月17日 已读
其实我想了解中国人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为什么会因“家族”和“外族”区别对待,多数中国人为什么把“家”“国”利益看得高于良知正义。而当一个“异类”反其道而行时,往往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惨痛的结果,甚至牵连ta的家人。那么究竟是环境的问题?人性的问题?还是坚持良知正义本来就具有毁灭性?若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家族、群体、社会恐惧“异类”就好理解了。通往善的路极难,不是庸人和莽汉头脑一热就能实现的。
世界电影 豆瓣
《世界电影》创刊于1952年,原名《电影艺术译丛》,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电影专业双月刊,多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被誉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国内全面深入介绍世界电影文化与研究的第一刊。
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电影专业理论性刊物之一,作为国内唯一译介各国电影文化理论、实践经验、电影剧本和影视信息的学术性杂志,走过了60个春夏秋冬的她已经成为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知名品牌刊物。
《世界电影》秉承“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的办刊宗教,秉承一贯的精品路线,选题选材精粹,与时俱进,贴近读者,具有时代感。《世界电影》译文质量优秀,系统而大气地翻译介绍当今世界电影理论界的各种思潮、流派、观点和代表人物,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国外电影理论与创作的大势与动向,广泛探讨各种美学理论,集国内外名家和电影爱好者文章之精粹。
《世界电影》每年共发行六期,总计120万字,设有“专题文论”、“电影剧本”、“评论与鉴赏”、“电影史研究”、“各国电影概论”、“电影教学”、“纪录电影”、“电影与技术”、“访谈录”、“电影动画”、“大师谈艺”、“网上点评”等栏目。
根据读者需要,在及时反映世界电影学术状况和动态的同时,《世界电影》还重点加强了电影文学的独家优势,增加优秀原作电影文学剧本新作的刊载量。剧本均为全文翻译的文学本,保证了读者对原汁原味电影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时配合“评论与鉴赏”栏目刊登的影评文章,引导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欣赏世界影坛近年来有影响力的电影精品,受到专业人士和读者的热烈欢迎。
东方故事集 豆瓣 Goodreads
Nouvelles Orientales
8.3 (36 个评分) 作者: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段映虹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2
凌空捕捉的传说、寓言、道德故事,这本《东方故事集》在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犹如一座宏伟宫殿中的一间精巧的小礼拜堂。现实在其中变幻,梦想与神话每一次说着新的语言。故事里的欲望和激情往往出人意表,狂暴而炽热地燃烧,或许因为在这些短小叙事令人赞叹的结构中,这些情感找到了必要的完美反差,瞬间闪耀。
——马蒂厄·加莱(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东方故事集》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借用东方之壳叙事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印度、日本和东欧(欧洲人古典概念中“东方世界”)的神话、历史和传说,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意义。
尤瑟纳尔的笔下有一种特殊的仁慈,蕴含着令人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求希望的力量。她的语言轻逸,节奏不徐不疾,文本富有想象与诗意。
全书插图均由法国著名插画师乔治·勒穆瓦纳根据文本创作,梦幻而空灵,极具东方韵味与艺术价值。
女性的思想 豆瓣
8.7 (13 个评分)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 陆薇薇 2022 - 9
本书是《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作者上野千鹤子的经典代表作。她通过对十一位著名思想家的十一部名著中的女性思想进行了深度剖析,从而对20世纪女性思想作了一个总结性回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迎来了黎明期,正在思想形成期的上野千鹤子也受其深刻影响。她通过对那些开创女性思想的先驱们的概括回顾,将他们的足迹传递给后来的女性。
本书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再读女性之书》,解读了日本女性作家及评论家诸如森崎和江、田中美津、富冈多惠子及水田宗子的作品;第二部分题为《以性别视角重审世界》,深刻剖析了米歇尔•福柯的、爱德华·萨义德的、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维克、琼•瓦拉赫•斯科特以及朱迪斯•巴特勒等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的女性思想。
在今天,女性主义已经进入社会主流视野,本书对我们正确看待女性、女性主义以及女性的思想有着非常中肯和权威的判断,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成为理解女性和女性思想、掌握上野千鹤子思想脉络不得不读的经典作品。
2022年10月22日 已读
不愧为经典!读得酣畅淋漓!
女性主义
女人的历史 豆瓣
The Women's History of the World
作者: (英)罗莎琳德•迈尔斯 / Rosalind Miles 译者: 刁筱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迈尔斯将女性史置于巨幅时间╱空间脉络下,从宏观角度切入,其目的在于肯定女人对人类演化所做贡献的重要性,以及女人在所有层面与各种领域的杰出成就。本书是世界女人的历史,从太初有道的女神、父神开始,然后是婚姻、宰制与劳动,工人阶级与贵族女性的处境,到现在的职业妇女、女同性恋、性平等,兼及各种宗教中的女性、阳物的兴起、维多利亚时期的性压抑……
传统的历史观照完全集中于男性。男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取得记录、定义、诠释事件的权力,却并未给予女性应有的关注与荣耀。对于女人,这个过程到十九世纪才开始。女性的声音被压制,女性被排除在历史之外。然而,女人是有历史的。我们的世界史充塞着数不清的女性故事,有亚马逊女战士、亚述女战士,有母神,有一跃为统治者的王朝嫔妃,有科学家、精神病患者、圣人、罪人……男人的历史已然完成,女人的历史才刚刚开始,需要所有女人共同努力创造。
为了抗衡权能兼备的男性人物,早期的女性史专以搜寻女皇、女修道院院长及女学者的纪事为主,因此我们看到的女性多是英雄形象的翻版:圣女贞德、南丁格尔、凯瑟琳女皇等。这般刻意标高女性形象的女性史,固然在肯定“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全能、强悍”方面有若干价值,却有两个问题:它加强了“历史是由男人主导、支配”的错误观念,因为男性统治者及“天才”比女性多了许多;且它无法道出大多数平凡女性的生活实相。
然则女人的历史应为何?答案是:它必须填补传统历史留下的罅隙,给予女性应有的关注与荣耀。恢复女性在历史中的位置绝非易事,任何女性史都必须留心空白、遗漏及似是而非的论调。它必须倾听静默,让静默发出声来。
2022年10月18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