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皮皮 - 标记
从此开始喝精酿(中国国家地理)(精) 豆瓣
作者: [英] 尤安·弗格森 译者: 吕文静 / 薛赫然 2017 - 6
本书展示了50家国际精酿啤酒厂的酿造方法和诀窍,并对这些酿酒厂的经典酒款进行了深入介绍。对品尝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挑选出真正好味道、适合自己的精酿啤酒。而对于跃跃欲试想自己尝试家酿啤酒的读者,则完全可以根据大师们的配方和步骤,在家酿造出属于自己的啤酒。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你绝对不会觉得自己酿造啤酒是一件不可能或很麻烦的事情!
本书配方独特、方法实用、技术准确,详细、专业地介绍了在家自酿啤酒所需要的装备,包括完整的工具、酒具、储藏容器等与精酿啤酒相关的信息。
如何看一幅画 豆瓣
7.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译者: 郑柯 中信出版社 2014 - 4
面对一幅画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茫然无措呢?也许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里感受到一些情绪,但是仍然无法理解作品。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充分考虑到观看者面对艺术作品细致入微的观赏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作品的创作环境。本书为一场精彩的艺术之旅提供了权威的指南。画作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艺术家是在美化自然,还是在扭曲自然?艺术家是想要令观看者震惊,还是获得安慰?随着作者简单而微妙的分析,每幅画作的意义逐渐清晰起来。
如何看一幅画的起始点就是作品传递给观者的第一印象。而本书唯一的目的就是拉近艺术作品与人们的距离。如果你以开放的心态阅读本书,你将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看一幅画。
2019年5月23日 已读
翻译扣一星,排版扣一星
霍普;塔皮埃斯;波提切利;委拉斯凯兹;亨利·卢梭;戈雅……后半本的画都很喜欢
神堂记忆 豆瓣
The Temple of Memories: 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8.3 (13 个评分) 作者: 景军 译者: 吴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在两个主题下对甘肃大川进行了精细的考察。第一个涉及人的受难,包括个人的遭遇和社区的挫败,第二个涉及对灾难的处理,以及在ZZ迫害、经济萧条、文化中断之后的复苏。
2019年4月24日 已读
社会记忆理论范例;删节本;陇中
景观社会 豆瓣 Goodreads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7.9 (55 个评分)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译者: 张新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2019年4月20日 已读 代译序\“不断的技术革新,国家与经济的结合,普遍化的隐秘状态,无可置辩的谎言,永恒的当下”
奇迹集(增订版)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黄灿然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 - 1
《奇迹集》最初由作者以复印形式装订了十来册送给朋友,很快悄悄传阅开来。后来民刊《新诗》以专辑形式出版,半年后即重印。2012年正式出版后,又重印三次,深受读者喜爱。增订版增加了当年未收录的四十余首诗,作为“集外诗”。
“《奇迹集》不应只放在一般意义上的诗歌范畴里去理解。我希望它也能打动不读诗的人。他们对世界对生命都与我有相同的体验,也与宗教的洞见一致,而我希望他们在这本诗集中感受到这种同源性的东西。”(黄灿然)
2019年4月18日 已读
#补标#2018.1
小说写作教程 豆瓣
Immediate Fiction:A Complete Writing Course
7.5 (22 个评分) 作者: 克利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音乐家和画家可能需要天赋才能成功,但作家不是。一个好的故事的发生是无法遏制的,在你反应过来之前它就已经触动了你的心灵。本书将会教你们写这样的故事。
本书涵盖了包括手稿准备、时间管理、构思、文字见稿、思路畅通、向经纪人和出版商交稿的整个写作过程。此外,本书见解深刻,有助于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虑、担忧、障碍和恐慌。每天你只需要花上几分钟就可以提高写作技艺。总而言之,本书切合实际,实用有效,容易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你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本写作手册。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套路小说写作教程\1-4
自由与爱之地 豆瓣
7.4 (13 个评分) 作者: 云也退 理想国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最佳游记作家,用细腻的个人感受与深入的历史洞察(许知远),兼以上乘旅行书写者的气派(梁文道),完成了一件很多小说家梦寐以求之事(张定浩),即是这部横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迷人著作(李宗陶)。
2012年夏季,云也退游历以色列,以志愿者身份住进一个著名的“基布兹”(一种有以色列特色的集体农场)内奥•茨马达,在高度发达的以色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土地亲密接触的农民生活。基布兹里的生活简单、平淡、稳固、静默,这个独特的体验,给身在其中的人带来很大的心灵冲击和对生活的重新思考。这本书也是一趟心灵的自由与爱的旅程,借以色列的思维和智慧,补缀完整被割成碎末的生活。
云也退将日常观察与交往、访谈得来的直观信息,与历史的、文学的文本对照,不仅生动、精彩地描绘了基布兹的生活面貌,也穿插了作者在以色列其他城市的经历,呈现出一个非常独特的以色列——不止是历史的以色列,还有当下以色列人的复杂心灵。
作者对以色列文化、风土人情有着深层次的认知和思索,又将细致功课背后的巨大信息量,深入浅出地糅进轻真诚、细腻、幽默、精致的文字里,不枯燥,不粗俗,不简单。
基布兹这个人民公社性质的集体农场,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主义烙印的组织,一个乌托邦式的独特存在,它也是以色列国家的骄傲,一度是人类合作生存的典范之作。然而它也终于走向穷途末路。书中完整展现了基布兹的世界,衣、食、起、居,劳作和冥想,是对基布兹生活的非常生动、具体的记录。
2019年4月16日 已读 day1-7&day29-30“但语言不流畅,翻译腔过重(而且都是可以轻松避免的翻译腔),文学修辞过于处心积虑,憋出来的感觉,且不精准”
电子书
波清波是一只鹅 豆瓣
作者: 涂意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 - 3
“波清波是一只鹅”是在豆瓣阅读发表的治愈系漫画,每期评分都在9分及以上,讲述的是呆萌可爱的波清波与项天歌两只鹅的趣味故事。波清波可以看作是很多人的自画像:好记仇又健忘;自作多情又脆弱敏感;脾气不小还有傲娇的心态;能力不及还爱耍赖皮,让别人背锅……而波清波的青梅竹马项天歌则是 一只“钢铁直鹅”。两只性格迥异的鹅遇到一起,发生了一些有趣有爱又搞笑的暖心故事……
2019年4月15日 已读
可爱,被治愈了
书店
猫·妖 豆瓣
作者: (日) 石黑亚矢子 译者: 樱庭 新星出版社 2019 - 1
本书为日本画家石黑亚矢子作品集。作品集精选了作者自出道至今发表过的各类绘画作品。
作品集主要分为猫妖、妖怪、线描等系列。
猫妖系列为作者以日本传统妖怪与猫咪形象融合,创造的“猫妖”形象。妖怪系列为作者根据一些神话或童话故事,加上自己的想象,创制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插画作品。每幅画都在讲述着一个生动的故事。线描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也以神话与妖怪为主。亦有作者向其丈夫伊藤润二的作品致敬的画作。
涉渡之舟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本书是一本深刻而富有见解的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的研究专著,非常彻底而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对新时期代表性女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富有创新的研究(包括张洁、戴厚英、宗璞、谌容、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刘西鸿,方方、池莉等重要作家),发现女作家作品中时隐时现的女性视点与立场的流露,提出了女性写作的“花木兰式境遇”——化妆为超越性别的“人”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话语主体的机遇失之交臂,并在有意无意间放弃了女性经验的丰富庞杂及这些经验自身可能构成的对男权文化的颠覆与冲击。本书是国内研究新时期女性写作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作者戴锦华最早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成功地再解读中国重要女作家的创作,成为今天的一种范式。 戴锦华的强大和缜密超越了简单的女性立场。她有理论,但保着敏感和热情。她有视野与深度,不流于一声叹息。更可贵的是,她的视野穿越了学院,来到了广阔的社会中间,她看到繁华表象下遮蔽的另一种叙事。她是一个真正的思想精英。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王安忆;铁凝;残雪
比较难啃
黄泥街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残雪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 - 5
跨世纪文丛》缘起
总序:跨世纪的机缘

黄泥街
双脚像一团鱼网的女人
两个身世不明的人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
重叠
在纯净的气流中蜕化
名人之死
附录1:残雪主要作品目录
附录2:残雪主要作品目录
桂花雨 豆瓣
作者: 琦君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10
《桂花雨》分为细雨灯花落、镜里朱颜改、浮生半日闲这三个部分,收录了相逢是别筵、话友、遥念、遥远的友情、一对金手镯、金盒子、两条辫子、童仙伯伯、迟来的青春、我没有绿拇指、你丢我捡、我心目中的美国黑人、阳光下的老人等作品。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泥与焰 豆瓣
作者: 黑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泥与焰:南方笔记》是由 99 篇文章构成的一部关于故乡江南的散文集。在书中,镇江、湖州、渎边公路、气息的后宅、古龙窑、农宅形式、蠡河、山中一夜、九月之书、一个人的一瞬、少年的寂静行走、底层亲人的清贫生活……汇集成一个个密集的词汇,犹如泉源一般喷涌而出,形成本书全部的篇章。在这些篇章里,作者黑陶所有的故乡记忆、少年记忆,以及那些成长中曾经遭逢过的逼真、复杂气息,全部珍贵地涵藏于中。
《泥与焰:南方笔记》体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江南所发生的剧烈变迁。书中所记,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许多已经彻底改变或丧失,无从再觅。由是,黑陶目睹并亲历了一场故乡沧桑。此书,便也成为这种沧桑的一份见证。同时,黑陶又以独特的“黑陶式”语言——激烈,简捷,注重色彩和画面,有明显的个人辨识度,向我们再现了汉语修辞的魅力。
2019年2月13日 已读
三星半。生硬。
世界的水手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 - 6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沃尔特•惠特曼
本辑专题围绕“世界的水手”主题,邀请五位当代澳大利亚作者亮相,组成澳大利亚文学特辑,他们包括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拉尔丁•布鲁克斯,《辛德勒名单》原著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澳大利亚少年文学大师约翰•马斯登,往返于中澳之间的学者尼古拉斯•周思,著名插画家布朗温•班克罗夫特,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当代澳大利文学的一个切面,反思本土性与世界性、边缘与中心等诸多文学命题,试图回答,在一个日益保守的、民族主义化的年代里,如何重新想象一个拥有全球化精神的世界。
访谈、散文、诗歌、评论等栏目均扣住这个命题追问:独家刊登学者戴锦华的长篇专访,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纵论人性的困境和文明的未来;旅英作家王梆发来对英国乡村的细致观察,研究英国脱欧背后的深层原因;旅居北京的阿根廷作家吉耶尔莫•布拉沃,是西语世界新锐的短篇小说创作者,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中文世界完整亮相;云也退创作的以色列纪行,吴瑶推荐的全球最新书情,都在本期《单读》中继续连载;李娟书写新疆的散文,学者凌越以“世界的胎记”为题创作的诗歌,李静对于契诃夫的长评,杨庆祥对于中国急速发展的慨叹,都将在不同的层面,重新梳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2019年2月5日 已读
都市一无所有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主编 台海出版社 2018 - 9
如果你用过单向历、看过十三邀,是时候打开这本书了
独家、原创、首发,《单读》改版以来新的里程碑
五位深具潜力的英国当代年轻作家,首次中文亮相,探寻前沿的国际文学视野
直面——现代都市生活的空荡内心,拷问——除了城市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可能?
【内容简介】
我的外祖母完全不能停下。她做的汤足够喂饱贝尔法特所有悲伤的灵魂。——简•卡森
我要去了解我的国家。我不去城市,我要去小镇、农庄和牧场。——斯坦贝克
你一直待在书桌旁也依然可以拥有充满冒险的一生。——杰夫•戴尔
说到底,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着的,不过是一种金钱与爱情的全球化交换。——刘子超
人年轻的时候,脑子里就不会写“死”这个字。——王占黑
伦敦,也包括其他任何超级大都市,都不再意味着一个既定的位置,即便非要用中心来形容它们,也只是一些更便捷地去往别处的接驳点,向无数的方向延伸,甚至它们本身也在出走。这一辑《单读》就是这样一趟拐弯抹角的旅程,我们经过伦敦,进入英国,带来了五位尚未被中文翻译过的当代作家。他们的作品像田野里光线的散射,有的向城市的中心逼近,有的在不知名的欧洲边缘徘徊,有的飞向岛屿,有的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亚洲。
今天的语言与文字,在前仆后继地开掘现代生活的道路上,也走到了某种瓶颈。我们动不动就只能谈论爱情、个人的孤独、不知所踪的意义,最终都陷入一种重复的内核,形式上细枝末节的变奏。我们借由英国同时代人的创作,重新设问,到底城市的中心有什么,而除了城市之外,更远、更大的空间如何可能。我们所说的“都市一无所有”,显然不是指它物质上的空虚,甚至也不是精神上的空洞,而是所谓的“城市意识”不再那么现成,不再能被詹姆斯那种后见之明所武断地概括,原本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这些都是近在咫尺的事,恰恰是越近的事物越难描述。
……
巧合的是,这篇文章是在我又一次飞向伦敦的旅程中完成的。而不断进入又离开的经历告诉我,重复、循环、流动,同时也可能是激发、挑战、创造的过程。每一次出发都是无数次再出发的开始。对《单读》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已经检阅过北京、伦敦、澳大利亚,下一次,我们去拉美,去苏格兰,去爱尔兰,去非洲。
【编辑推荐】
1. 当代英国文学特辑,首次独家翻译、引进英国当代青年作家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前沿的文学与声音——简·卡森(《时尚芭莎》杂志短篇小说写作奖获得者)、凯丽·哈德森(费米娜外国小说奖获得者)、内德·鲍曼(进入《格兰塔》英国最优秀的年轻小说家名单)、大卫·索洛伊(入围2016年布克奖)、萨拉·霍伊(T.S.艾略特诗歌奖获得者)……这些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相对陌生的名字,正是英国当代文学中的青年领袖,也是英国各大文学奖项的新声音。他们的小说及诗歌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中文亮相,更有作品是首次被翻译成英文以外的其他语言。本辑《单读》为当代英国文学特辑,作为国际文学展演(ILS)的一部分与读者见面。本着一贯以来对于青年写作者的关切和国际视角的坚持,力图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那些正在崛起的、不容忽视的时代声音。
2. 从异国视角审视我们的共同处境,反思现代都市生活—— 一面是高速运转、便利发达的现代化都市;一面是千篇一律、琐碎分裂的个人生活。我们选择了都市,又被都市囚禁,生存空间的别无选择是否也代表着某种精神和文化的困窘?除了重复的场景、重复的情绪、重复的话题,我们是否有新的创造力去开发新的生存空间,并得以生发新的精神内核?
3. 首次100%刊发独家、首发内容,这是《单读》原创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一辑的《单读》中,读者看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它们的首次刊发。除了五位来自英国的当代作家之外,90后新秀作者王占黑、旅行作家刘子超、英国长期观察者与书写者王梆、书评人李南心、作家夏榆和全球书讯关注者吴瑶,都为《单读》带来了他们的最新作品,它们小到社区故事、大到异域图景,体现着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多样,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丰饶。
4. T.S.艾略特诗歌奖获得者、英籍华人女诗人萨拉·霍伊的代表作,讲述两代人的文化断裂与回溯;文字与影像、思想与视觉在蒋志的表达中碰撞美妙的火花——萨拉·霍伊的获奖诗集《玉环》充满了丰富的中国元素,这位出生于香港、成长于英国的诗人重新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书写血脉与文化的深层勾连。艺术家蒋志在文字与影像文本中兼具超凡的表达能力,在他看来,写作和画画是一种困人之劳作,也是他通往自由的地道,本辑的影像部分将会给读者带来思想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5. 杰夫·戴尔专访,“没有幽默感的人是怎么在世界上存活下来的呢?”——《单读》持续推介杰夫·戴尔专访,约翰·伯格、网球、旅行、爵士乐、文学与政治,在这里,读者将会看到一个丰富的、有趣的、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杰夫·戴尔。
6. 单向空间和理想国继续联手,打造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可读性与思想性,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本辑《单读》继续寻找属于青年人的优质内容。
【名家推荐】
许知远,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杂志,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阿乙,作家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杂志。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郭玉洁,正午主编,《单向街》第一任主编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向街》(《单读》前身)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覃里雯,资深媒体人
“为《单读》写稿一直是最美好的事,就像和一位无所不知的知音漫谈,站在世界漫长的共同传统之上关照人类的今日和明日。因为它优雅的包容和丰盛,促成了我写作的新风格。依然秉承启蒙以来知识传统的杂志越来越少,就像星星逐渐在夜空里淡去一样。对我来说,在稀疏闪耀的人类群星中,《单读》已经是中文世界里最耀眼的一颗。”
于威,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如果说《单读》这本小小的杂志,也有一点雄心,那就是希望它能够像《纽约书评》一样,吸引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头脑,鼓励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永不放弃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同时追求一流的文本表达。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现,所以只能继续做下去。”
苏静,《知日》主编,《单向街》第一任出版人
“转眼之间,名为《单向街》的杂志书,也改名《单读》,还有自己的同名 App,单向历更是卖成了近年来少有的文创产品的成功案例。单向街书店也从一个完全理想主义的形象,现在也跻身很主流的商业公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令人欣慰的。时至今日,我也为我当年能参与当年《单向街》杂志书的创刊和发行,感到由衷的开心。”
2019年1月27日 已读
读库1801 豆瓣 Goodreads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18 - 2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八篇文章。《诗的(续篇)》、《生活在四合院》、《我的鄂温克朋友》、《额尔古纳河右岸》、《大消息·大机器·大星系》、《洛中小圃独乐吟》、《凭什么是神作?》和《星座照耀中国》。
现代诗是极度个人、极度孤独的心理价值下的产物,诗人寻找那独特的激情,同时寻找表现那激情的独特形式。杨照在《诗的(续篇)》中延续上篇(参见《读库1605》)的体悟,继续跟年轻人探讨现代诗歌的演进。诗没有那么简单,没有那么便宜。
摄影师吴钢是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儿子,《生活在四合院》展现了他们一家人自1950年代到1970年代在北京居所的变迁,从栖凤楼胡同到马家庙的四合院再到和平里的单元楼房。吴钢在文中摘引大量吴祖光日记和新凤霞回忆录等一手资料,配以吴家的日常影像照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的北京生活图景。
许多人知道鄂温克族和鄂温克族人是通过纪录片《敖鲁古雅》,《我的鄂温克朋友》和《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讲述鄂温克族人的故事,这个还生活在自然森林的部族,是否还能够真正与自然和森林交谈?纪录片里的主人公们的生活如今是什么样子?
在二十世纪的美国科学传播界,卡尔·萨根是与阿西莫夫齐名的科普作家。萨根除了是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消息·大机器·大星系》介绍了卡尔·萨根及其作品《接触》,这部小说和同名电视片曾吸引千万读者,被誉为地外文明的巅峰之作。
北宋名臣司马光在洛阳所建独乐园被视为文臣造园的最高典范,后世不断有诗文、绘画对之进行追忆描绘。司马光本人忠君爱民、诚实敦厚、端庄守礼、勤于治学、安贫乐道的形象也早已与这座园林融为一体,难分彼此。贾珺在《洛中小圃独乐吟》里描摹了此园所处的时代背景,借由它回顾文人造园的风潮。
《冰与火之歌》作为一个公认的“好故事”,它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冰火迷弟”程一祥试着从人物入手,分析冰火的故事套路。他先检索已出版的五本英文小书中所有出现人物的名字,统计人物关系,绘制社交网络图,再用模型进行解析,写成《凭什么是神作?》,让人大开眼界。
十二星座是一个特别有亲和力的社交话题,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套占星术第一次进入中国人视野的时间。马伯庸从古代巴比伦开始梳理,希腊诸神被佛教吸纳,北传进入中原,时间已到隋朝初年。《星座照耀中国》细数黄道十二星座在中国的扩散过程,生动有趣。
2019年1月19日 已读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 豆瓣
6.2 (8 个评分) 作者: 丝绒陨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2017年3月8日,一首名为《年轻人,请忍受一下》的诗经和菜头朗读推荐,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短时间内拥有了数十万的阅读量,这首诗以绵密奇崛的意象、诚实丰沛的情感,说出了一代人共同经历过却又没有人真正诉说的隐秘生活。然而,丝绒陨的能量远不止如此,在这本同名诗集中,回忆、情感 、经验伸展向更广阔的时空和更复杂的维度,百余首诗歌以稳定的节奏塑造出一个当代年轻人的形象,他成长、迷惑、忧郁的瞬间与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相似,而当你深入他的内心,发现一切又都似乎神秘难解。写诗的人很多,却少有人能在表达自身的同时,构建时代形象并使其广为流传,丝绒陨做到了。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是诗人丝绒陨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精选诗集,共收录2012年到2018年创作的诗歌一百余篇,并特别收录作者的摄影作品二十幅,诗集分为四辑,每辑各有主线,诗篇犹如分镜,以蒙太奇的方式构成了一部瑰丽又敏感的作者电影。
【评论】
诗歌一直都有,但读诗的心情却少有。昨天很偶然看到一首诗《年轻人,请忍受一下》,看完之后不由自主地读了一遍,突然就有了读诗的心情。这是一首给都市里漂泊的人的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和菜头
丝绒陨的诗是中国现代诗中意象最密集的,密到水都泼不进。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上,已不能用跳跃来形容,大部分意象都是偶发的。而一群意象出现在同一首诗中的,似乎也纯属偶然。丝绒陨不呈现必然性。
而他的写作从来没有因为偶然性的爆炸而失去性格。丝绒陨的诗总是很容易辨认的,而且,读者可以完全抛开偶然性爆炸这个特征,照样能够一眼就认出来,通过句法、构词法和他诗中的氛围。可以说存在着一个可称为“丝绒陨系统”的东西。只要有一个很小的触发点作为原料,“丝绒陨系统”就能够开动,做出成品,而且都写着“丝绒陨制造”。
——昆鸟
丝绒陨有这样的能耐,一面接收这个世界的信息,一面在潜意识里加工,把它们变成看不出原料的琳琅的菜肴。就像他生活在一个城市,在内心就3D打印出另一个如绘本中的城市,而他自己有时也难辨,好像走进内心的城市不再回来了。因此无论在网上看还是翻开他印好的诗集,满眼斑斓而失却道德的奇幻世界,词语精致的生涩造成小调性的阴郁氛围。如果你能在他反复出现的东西中找到破译的钥匙,你会发现他写的其实不都是想象,甚至都是现实。
——张杭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无爱,忍受不了
一握砂:石川啄木诗选 豆瓣
作者: [日]石川啄木 译者: 周作人 新星出版社 2018 - 10
日本天才短歌诗人石川啄木代表作
周作人经典译本呈现
以平静缓慢的诗句道出生活的悲哀沉痛
将一瞬之感受化为吟咏生命的刹那美学
【编辑推荐】
★啄木的短歌取材日常,善于从私人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诗意,充满着悲哀、感伤的情绪,如同对生活无可奈何的叹息,总是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选用周作人的经典译本,用冲淡、简洁的文体最大限度还原啄木精简、稍纵即逝般的抒情。
★本书由著名旅日诗人、翻译家田原的长文导读。便于读者理解石川啄木的诗歌创作背景,在内容方面也更为丰富。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最伟大的短歌诗人石川啄木的代表作,收录石川啄木生前创作发表的《一握砂》和《可悲的玩具》两部短歌集以及《叫子和口哨》《可以吃的诗》等若干长诗和诗论。啄木打破了日本短歌三十一音一行的定例,创造了一种散文式的短歌新形式,不仅为日本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影响了后世的许多诗人。
啄木的诗歌,取材日常,善于从私人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诗意。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让他的诗歌时常充满着悲哀、感伤的情绪,如同对生活无可奈何的叹息。他的诗歌总是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因为每个人都能在啄木的凝练的短歌之中发现自己生活的影子。
本书在周作人先生经典译本的基础上,邀请著名旅日诗人、翻译家田原先生进行补注并添五千字长文导读,以使读者能够全面感受啄木诗歌的魅力。
2018年11月27日 已读 扫了几页
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