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重负与神恩 豆瓣 Goodreads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8.8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重负与神恩》是西蒙娜•薇依的重要著作。
《重负与神恩》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强者的温柔 豆瓣
作者: 塞涅卡 译者: 包利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塞涅卡(Licius Annaeus Seneca,大约公元前4年-公元65年)也许是罗马晚期三大斯多亚思想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他是个多产作家,在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悲剧等方面都写了不少著作;作为一位斯多亚哲学家,塞涅卡命运多舛,主张坚强、不动心、甚至冷酷。这是“斯多亚”的教导给人的最重要的启示:做一个傲然独立的强者。另一方面,塞涅卡的文字中也可以察觉出一种“温柔”:塞涅卡对于人间的痛苦,对于情感的狂野与细微之处,对于人性的普遍弱点等,有一种极为敏感的体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位灵魂的医生。塞涅卡最痛恨的是对于人的生命和尊严的侮辱与伤害,他对于残暴尤其不能容忍,不遗余力地痛斥声讨。这从本选集中所选的《论愤怒》、《论仁慈》、《论恩惠》等文字中可以清楚看出。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 豆瓣
Dieu Dans Platon
9.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 Simone Weil 译者: 吴雅凌 华夏出版社 2012 - 10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收录了薇依绎读古希腊文学经典的所有完整文稿。通过绎读《伊利亚特》、《普罗米修斯》、《会饮》等名篇,薇依以独特的睿哲引领我们重新接近古希腊诗文,以敏锐的眼光探寻基督精神与希腊精神的关联。《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亦收入薇依的全部诗稿……去世之前,薇依始终牵挂这些小诗,希望有机会“按写作先后顺序”发表。
哲学·科学·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8 (66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3
【内容简介】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之路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人类之所以不懈探求这个世界的究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世界的答案是存在的。但是在求知之路上,我们又时常迷失,冒出“为什么要学这个?”之类的怀疑。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们在科学或者人文的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历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请循其本,我们对真理的探求,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取得从前不为人知的发现?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编辑推荐】
1. 此次《哲学•科学•常识》新版,由陈老师重新构思最后一章,全新校读,重磅回归!《哲学•科学•常识》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出版十余年来,好评不断。
2. 这本书主题虽是科学哲学,但却是陈嘉映对于人类知识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理论和现实之争”给出的回答。对于一代青年读者来说,《科学•哲学•常识》是他们世界观和学习生涯的一本指路之书。
3. 用深刻的思维和广博的学识,讲平白、中肯的哲理,点中普通智识读者的迷津。科学就代表着真理吗?为什么人们学得越多,却越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哲学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陈嘉映观照的问题,很多是我们在求知之路上自然困惑的。
4. 《哲学•科学•常识》也是一本亲民的科学哲学入门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思维和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么样的科学概念,才有颠覆观念、引发变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质“在理论上存在”和“在现实中存在”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本书十分关切的话题。
虚薄 杜尚与庄子 豆瓣
INFRA-MINCE DUCHAMP AND CHUANG TZU
作者: 夏可君 译者: Jeff Crosby 2012 - 10
“虚-薄”(infra-mince),是1937年杜尚思考现存品与艺术可能性而提出的一个隐秘概念,试图打开自身通往他者的微妙的通道,杜尚以此冥思一种新艺术的可能性,即如何从任一物开始打开通往第四维度的通道,但因为现存品打破了所有事物区分的边界,导致艺术品失去了自身的规定,也导致艺术自身终结的危机。因此,一些当代西方艺术史家开始深入讨论这个概念,以此扩展绘画与艺术的关系。而在东西方跨文化的视野下,以及对中国传统平淡美学创造性转化的诉求下,尤其对庄子 “唯道集虚”的心斋以及“物化”生成观的重新激活,杜尚的梦想或许可以得到新的扩展与实现。
通过重新打开现存品一般与绘画特殊之间的关系,也是打开第四维度的无限性与绘画之二维平面之间的张力关系。承认现存品是绘画的基本前提,即在保持绘画材质现存品特性的同时,把绘画基底以及画面物象都还原到原初材质上,如同宣纸的空白接纳水性的自然,所画物象也是不画之画的空白余留,已经启示了虚薄绘画的可能性。或者借用杜尚的比喻,保持绘画处女性的同时,还有着新娘的首次欢愉,并且把物象的丰富性都还原到原初的空白上,在不可接触与不可断裂之间保持张力。
这次展览的画家跨越不同的年龄段,从70多岁到30岁,都自觉利用了中国水墨传统对虚薄的独特原理,展现了虚薄的丰富皱褶,带来了一种新的中国式绘画,尤其将不同于日本的“物派”艺术,对自然性与平面性有着新的发现。邱世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虚白的虚薄”,尚扬则在画面上形成了“时间之虚薄的包浆”,梁铨以抽象画的满幅多层次拼贴激活了传统山水画“空白余韵的虚薄”,张羽则以清水点触的指印余留了画面微妙凸凹起伏的虚薄,苏新平的大风景则在亡灵回眸般的凝视中发现了虚薄之为世界的剩余物,井士剑则以《潇湘八景》中斑驳的残像唤醒了“大地呼吸的虚薄”,刘国夫的异景则形成了最为富有张力的“光气融合的虚薄”厚度,姜吉安焚烧绢面后以剩余物画出了物性之“灵魂之虚薄气息”的痕迹,陈光武则以其独有的书写性激活了整个书法传统并带来呵气如兰又雄强刚健的“阴阳渗染的虚薄”,关晶晶则以反复撕裂画面的抽象形式以及中国瓷器月青一般的颜色带来了秀雅的虚薄。
“虚薄”概念的继续扩展,也是在自身与他者之间,一个文化向着另一个文化的过渡之间,打开一个无限可能的转换通道,只有艺术可以让这个过渡变得最为微妙与丰富,并以物化带来的活化形式,塑造一种新的现代性。这次展览也是在大陆与港台的艺术批评家之间,国内哲学家与海外汉学家之间最为富有学术性与深度讨论的结晶。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Luck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 Philosophy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玛莎·C.纳斯鲍姆 (Martha C. Nussbaum) 译者: 徐向东 / 陆萌 译林出版社 2018 - 9 其它标题: 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与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
●“京都奖”获得者、“杰斐逊讲座”主讲人玛莎·C.纳斯鲍姆代表作品
●权威学者历时两年全面修订,新增三万字导读,只为精益求精
●知名学者查尔斯·泰勒、刘擎、周濂诚意推荐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彻底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最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这是一部内容广博、发人深省的佳作……纳斯鲍姆在下笔之初便打算写一部野心之作,探讨的亦是最为根本且历久弥新的问题……与大多数哲学著作不同,本书有着上佳的阅读体验。它必将在不止一个领域掀起变革之风。
——查尔斯•泰勒(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誉教授)
兼具敏锐的问题意识、严谨的文本解读、深邃的哲学思考与才华横溢的写作技艺,这种罕见的综合品质是纳斯鲍姆学术风格的最佳体现。问世三十年以来,这部著作在西方思想史、哲学与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中获得了卓著的声誉,堪称当代经典。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教授)
在运气与正义、情感与理性、戏剧与哲学、古代与现代之间,有一条久已废弃的秘密通道,纳斯鲍姆从“善的脆弱性”入手,带领我们拾级而上、拨云见日,不仅走通了这条路,而且给我们重构了一个异常迷人的古希腊伦理世界。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时代的精神状况 豆瓣
Man in the Modern Age
9.0 (23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尔·雅斯贝斯 译者: 王德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本书“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凡此种种,均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
“该书虽然写于1930年,但是它对西方人在当代的精神状况及其所由形成的历史根源与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背景所作的深刻而又生动入微的演述,至今仍未过时。”
“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这一切虽然谈的都是西方人的‘家务事’,但是,对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不拿来研究一番的。”
哲学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8.7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尔·杜兰特 译者: 蒋剑峰 / 张程程 新星出版社 2013 - 3
哲学不会使我们富有,却会使我们自由
最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
出版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全球哲学热潮
杜兰特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博闻强识,能将过去与当下融会贯通。也因此,他又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杜威
《哲学的故事》在普及哲学上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的地方朗朗上口,令人想大声读出来! ——威尔•罗杰斯(美国作家,社会评论家)
《哲学的故事》或许还可以叫“哲学之美”,因为威尔•杜兰特对所有的思想赋予一种同等的爱和理解、批评和吸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哲学史,而且让我们随同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在思想领域一起探索进步。 —— 《星期六评论》
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亡、亚里士多德被流放,为了真理师徒三人前仆后继;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 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
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
内在体验 豆瓣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尉光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此书为巴塔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为其 “无神学大全”三部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于二战期间,是巴塔耶治疗肺病期间智力劳作的产物,他的主要哲学概念——耗费、逾越、祝祭、神圣情色,他有关生命、死亡与内在体验的沉思,均赖此书得以深刻展示。其观点振聋发聩,曾令萨特大为惊愕,著文批判。在《内在体验》中,巴塔耶的行文方式深受尼采及克尔凯郭尔影响,他以哲理名言、思考札记形式构建全书,用饱含激情的方式表达他对生命、死亡和内在体验的思考,妙笔生花,富于哲理。
导读列维纳斯 豆瓣
Emmanuel Levinas
6.5 (8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恩·汉德 译者: 王嘉军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列维纳斯是20世纪最深刻和最具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以其关于伦理和责任的理论而闻名于世。本书的作者汉德探究了列维纳斯著作诞生的智识和社会语境,以及那些影响了其形成的事件,汉德论及了这些方面:
• 现象学和犹太教对于列维纳斯思想的影响
• “面容”、“他者”、伦理意识和责任等核心观念
• 列维纳斯论美学的作品
• 哲学和宗教在列维纳斯作品中的关系
• 他的作品与历史探讨的互动
• 他与其他理论家和其它理论时常很复杂的关系
这一对列维纳斯作品的出色导读,对于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都极有价值,这些学科可以涵盖从哲学和文学批评到国际关系和创意艺术的广阔领域。
阿德勒談人性 豆瓣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Alfred Adler 译者: 林曉芳 遠流 2016 - 11
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個體心理學的起點!
「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太少,對待他人的態度容易出問題,判斷力也經常出現偏差,一切只因為我們不夠瞭解人性,所以彼此成為敵人。」
科技改變了生活型態,帶來了便利與效率,卻因此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不如以前緊密。人們缺乏交集,大城市裡充斥著冷漠與不信任,也更難交心。
「陌生」這一詞,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因為,就連「家庭」這樣應該親暱的團體裡,都出現「父母誤解子女」或「子女不懂父母」的聲音。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不相同,自小養成的性格與看待事物的觀點也天差地別,相處起來自然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然而,只要我們能夠明白,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遭遇過多少困難與挫折,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一輩子都在掙扎,覺得生命很悲傷、社會很可怕。
跟著阿德勒一起爬梳人性,試著去瞭解別人心裡的傷,進而療癒自我生命的創口。
△ 關於愛,他這麼說:
愛情,是建立在深刻的夥伴關係之上,不允許任何一方控制欲太強。
△ 關於夢,他告訴你:
夢,最適合用來強化我們某種情緒,創造解決問題所需的動力。
△ 關於工作,他的解釋: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們以什麼態度待人,以及他們願意出多少力參與團體生活規範的勞力分工。
△ 關於情緒,他這樣分析:
情緒,是人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下感受到壓力時,情感的瞬間宣洩。情緒和人格特質一樣,也有特定的目標與方向。
△ 關於教育,他希望你懂:
教育不是書本上的知識,必須從生活中來學習。
◎專文導讀
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吳毓瑩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曾文志
──三位名家共鳴推薦
◎心理學界齊聲讚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田秀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吳淑禎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主任/連廷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曾端真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楊瑞珠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名人讚好推薦
「阿苗帶風向」主持人/苗博雅
演員/涵冷娜(許乃涵)
暢銷作家/螺螄拜恩
人生道路诸阶段 豆瓣
作者: [丹麦] 克尔凯郭尔 译者: 京不特 商务印书馆 2017 - 4
《人生道路中的诸阶段》是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正如克尔凯郭尔的许多著作一样,《人生道路中的诸阶段》也是托名著作。在书中克尔凯郭尔以威廉•奥海姆讲述回忆录的形式,以给读者的信的形式,讨论了人生道路的诸阶段,这道路的诸阶段是审美阶段、伦理、宗教阶段。克尔凯郭尔要我们面对主观个体的生存感受去选择自己,他要我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从而最终进入到沉静的宗教阶段。本书分为:“酒中真言”,“对婚姻的不同看法”,“无辜有辜?”“失物招领”等章节。
记忆,历史,遗忘 豆瓣 谷歌图书
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作者: [法]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译者: 李彦岑 / 陈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中,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细致研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哈布瓦赫与诺拉等诸多思想家的基础上,考察了记忆、历史与遗忘三个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以现象学方法来处理历史与记忆之术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重新讨论历史知识的本质及其真理问题来评述史学家最近撰述的著作。第三部分探讨的是在历史条件下,把遗忘作为记忆的一种情形的必要性,以及思考是否可能存在着与快乐记忆相平行的快乐遗忘。
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求学期间,曾参与本书的编辑整理工作。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 豆瓣
Hannah Arendt — Martin Heidegger:Briefe(1925-1975)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原著 / [德] 汉娜·阿伦特 原著 译者: 朱松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众就已知晓:在马丁·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之间——超出了老师-学生的关系和后来的专业上的联系——有一种爱和友谊的关系。本书中的文献证明了这个关系,它们出自被保存于马尔巴赫德国文献档案馆的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遗作。在本书中,它们是第一次被公开发表。 除此之外,出自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的“汉娜·阿伦特的文件”也被照顾到了。
本书是遗物保管人洛特·克勒(Lotte Köhler)博士和赫尔曼·海德格尔(Hermann Heidegger)博士合作完成的。目的是把所有能够被获得的被保存下来的见证都公开发表。所以,来自马丁·海德格尔的书信、诗歌和其他的私人通知——汉娜·阿伦特谨慎地近乎完美无缺地保存了它们——都被付印了。相反,自她手的文本却处于一种残篇的状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好在,虽然书信主要来自海德格尔,但是相遇的第一年,即1925年,被记录了下来。虽然二人在1933-1950年间联络中断,但他们重遇后颇具研究价值的书信往来基本得以保留。除了由手稿抄写而来的文本之外,本书还包括了一个带有解释、证明和评论性的注释部分,我们还能透过原书出版人的后记,看到另一种对阿伦特-海德格尔关系史的研究视角。
主体解释学 豆瓣
L'Herméneutique du sujet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在《主体解释学》中,福柯对“关心自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于福柯来说,“关心自己”不仅仅是著名的德尔斐神渝“认识你自己”,而且还包括各种哲学实践。它旨在表明伦理主体是根据什么手段,步骤和历史目的在与自身的既定关系中自我塑造的。这个研究超过了严格的哲学史范围。福柯在描述古代主体化方式的同时,力图揭示现代主体化方式的暂时性。因为解读占代人,可以让我们探询我们这些现代主体的身份。
火的精神分析 豆瓣
La psychanalyse du feu
8.0 (1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杜小真 / 顾嘉琛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通过对火的分析,把知识与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最高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康德哲学讲演录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邓晓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康德哲学讲演录》是一本系统介绍康德三大批判的读物,是作者根据2004年10月应邀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所作的有关康德三大批判的系列讲座的录音稿审定修改而成。作者从自然科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事例出发,通俗地解读了《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并在中西文化心理的比较中展示了康德宗教思想的特点,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提示了康德伦理学的现代意义。《康德哲学讲演录》内容精妙,可读性强,对康德哲学研究具有现实性。
新科学(全两册) 豆瓣
作者: 维柯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89 - 2
《新科学(套装共2册)》其实是一幅伟大的幻景;前后文互相参照的线索所连接的其实是这幅幻景的各个组成部分,至于这部著作本身的各个部分,它们仅仅是作为次要成分被这条线索非常不完整地勉强连缀在一起;这幅幻景虽然在这里或那里和历史事实有松散的联系,其余的部分却都脱离了历史事实而飘浮在半空中,如果不说是完全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话;然而,纵使如此,就这幅幻景的整体格局而言,它却是符合于历史真实图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