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美学(第一卷)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97 - 2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好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人艺术作品所应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由于“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不恰当,说得更精确一点,很肤浅,有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卡力斯惕克”(Kal-listik)。但是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笔者姑且仍用“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笔者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笔者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豆瓣
作者: 倪梁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8
这里所关涉的不可能是某些可以从定义上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的术语,而只是一些用来进行描述和对比的手段,它们的意义必须根据具体的人析状况而从每一个个别情况中得到原初的、新的吸取。
胡塞尔始终是一个描述性的哲学家,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即使在他思想发而展的后期,当胡塞尔偏重于发生现象学的研究并因此而或多或少地进行解释性的操作时,他的总体研究风格也仍然只能用来描述来概括。而描述-尤其是现象学的描述-具体有两方面的依赖性:一方面是它对直观的依赖性:它仅仅描述在直观中呈现出来的东西,而不试图对非直观的背景因素做因果的解释或思辩的揣,另一方面,描述必须依赖于语词概念:在直观中所看到的图像越是丰富,对它们的描述所需要的词汇也就是繁多。胡塞尔因此在他一生的操学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现有哲学术语,并且自己同时还生造了众多的专用词汇供作描述用。很可能在哲学史上没有另一个哲学家会像胡塞尔那样需要诉诸于如此之多的概念表述。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每个想学点胡塞尔现象学的人都应首先完全理解其哲学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汉语学界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但随着胡塞尔现象学文献的大量翻译和出版,现象学概念的中文译名问题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而胡塞尔的严格描述性理想偏偏又使他或挪用或生造了数目繁多的名词术语,这就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译名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胡塞尔的同一个概念被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文名称,如“先验的”和“超验的”源于同一个概念“transzendental”,“透视变形”和“射映”译自“Abschattung”,“当下拥有”、“呈现”、“现前化”和“当前化”其实都指“Gegenwaertigung”,等等不一而足;其二,看似相近却具有本质差异的概念只有一个中文译名,例如“original”和“originaer”涵义不同,却同被译为“原本”,“Aktualitaet”和“Wirklichkeit”被笼统译作“现实性”,“urspruenglich”、“primordial”和“primaer”被平均化为“原初的”等等(若单纯根据语言词典的释义,上面的译名并不算错)。
这一问题不仅让初入现象学之门的人容易误入歧途,而且给现象学在汉语言空间内的探讨和交流带来重重困难,不止如此,这一问题还影响到应用现象学的健康发展,现在已有学者尝试把传统文化和现、当代历史置于现象学视域之中进行观照,但这一视域中的“路标”却依然模棱两可!在这样的时候,倪梁康先生的著作《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以下简称《通释》)的出版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豆瓣
作者: 尼·别尔嘉耶夫 译者: 耿海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6
本书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别尔嘉耶夫从人、自由、恶、爱、革命、俄罗斯、神人、人神等问题出发,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视角,系统阐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别尔嘉耶夫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认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起着巨大的核心作用。
别尔嘉耶夫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精神之父”。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同源,使得这一带有俄罗斯特色的宗教哲学阐释令人惊异地充满了诗意的激情。别尔嘉耶夫火一样的激情、旋风般的思考,带领我们饱尝了“思想盛宴”。
目录
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代序)
前言
第一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形象
第二章 人
第三章 自由
第四章 恶
第五章 爱
第六章 革命。社会主义
第七章 俄罗斯
第八章 大法官。神人和人神
第九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我们
附录一
大法官
斯塔夫罗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关于人的启示
附录二
人名译名表
译后记
农夫哲学 豆瓣
Gene Everlasting: A Contrary Farmer’s Thoughts on Living Forever
作者: [美]吉恩·洛格斯登 译者: 刘映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3
本书为作家兼农夫的吉恩•洛格斯登的心灵自传,在轻松幽默的笔触下,蕴涵着对自然、死亡和永恒等重大主题的深思。
本书记录了他对俄亥俄农场童年时光的回忆、成年生活的奔波、养儿育女的苦乐,以及年近八旬时身患癌症的痛苦。
吉恩相信,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防风草、繁缕、猪草、鸢尾花、秃鹰、墓园、小猫乔吉等等,它们成了本书的主角,讲述着大自然神秘的生命课程。正是依靠着大自然的教诲,吉恩的病情奇迹般地获得好转。
吉恩在一次专访中笑言,如果这本书没让你流一滴泪,他就把你买书的钱退还。
——————————
【媒体评论】
●冷幽默,充满智慧和创意,偶尔富有诗情,战胜癌症而存活下来的洛格斯登就是这样冥想和调侃生死轮回、大自然的韧劲以及人类干出来的蠢事……这是本绝佳的睡前读物,简洁的散文发人深省、积极励志,无论是赠予你最喜欢的园丁、大自然的爱好者,还是送给哲人或者怪脾气的家伙,它都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出版人周刊》
●尽管洛格斯登和其他作家一样热爱自然,他却拒绝在描写自然时沉溺于惯常的感伤和诗意。在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散文中,洛格斯登让我们读到的是大白话和冷峻的洞察力,还有挑衅性的见解……这是一部冥想佳作,文笔朴实但观察敏锐,弥漫着智慧与阅历。
——《柯克斯书评》
●只有三个人能够完全仅凭写些你我都知道的常识谋生,洛格斯登便是其中之一。
——维斯•杰克逊,美国土地研究所所长
——————————
【编辑推荐】
●一位美国农夫,一个关注万物生灭能量永恒的作家,思考自然与生死
●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一处儿时的农场,战胜癌症,谱写生命交响曲
●冷幽默夹杂大实话……一本绝佳的睡前读物,一部冥想的佳作
话语,图形 豆瓣
作者: [法国]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 译者: 谢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本书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的第二本著作,其主旨是批判结构主义,尤其是体现在拉康心理分析中的结构主义。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去颠覆结构主义,第二部分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去颠覆拉康心理分析和现象学的某些方面。利奥塔的出发点是话语(与结构主义和书面文本相关)和图形(与现象学和观看相关)的对立。他认为自从柏拉图以来,结构性的、抽象概念性的思维统治着哲学,贬低感性经验。书面文本和阅读经验同概念思维相契合,而图形、图像和观看经验同感性相契合。本书的意图就是捍卫图形与感性经验的尊严。
图绘意识形态 豆瓣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方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6
本书作者来自斯洛文尼亚的斯拉沃热·齐泽克被誉为闯人西方学术界的一匹“黑马”。本书正是由他选取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四位西方学者有关意识形态的论述,经过节选编排而成。正如书的标题所表明的那样,齐泽克旨在通过这种努力,绘制出一幅自阿多尔诺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图画。除“引言”部分是新写的以外,本书其余所选文字都是原来发表过且可以独立成章的,但选编者显然希望读者将它们放在一起阅读,别出心裁地将它们以“章”的形式编排,实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来自斯洛文尼亚的斯拉沃热·齐泽克被誉为闯入西方学术界的一匹“黑马”。《图绘意识形态》是由他选取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四位西方学者有关意识形态的论述,经过节选编排而成。正如书的标题所表明的那样,齐泽克旨在通过这种努力,绘制出一幅自阿多尔诺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图画。除“引言”部分是新写的以外,本书其余所选文字都是原来发表过且可以独立成章的,但选编者显然希望读者将它们放在一起阅读,别出心裁地将它们以“章”的形式编排,实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齐泽克将他的成名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第一章作为本书的最后一章,这是不是试图再一次强调他从拉康那里借来的“真理来自误认”的命题呢?相信读者在读完全书之后,自然会得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逻辑研究 豆瓣
Logische Untersuchungen
作者: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15 - 3
本书为“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的一种,是著名哲学家和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发表的第二部著作。全书分两卷,第一卷“纯粹逻辑学导论”,主要意图有三个:其一,将一门纯粹逻辑学的观念分离于对逻辑学的这样一些理解:理解为工艺论;其二,拒绝对那些从意识本性中被构想出来的逻辑规律做心理学的论证,主张从逻辑基本概念的意义出发进行一种认识论的论证;其三,对纯粹逻辑学及其基本概念和任务领域做一个临时的勾画。第二卷“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对表达与含义、种类的观念统一与现代抽象理论、整体与部分的学说进行了论述。本书对于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诺斯替宗教 豆瓣
The Gnostic Religion
9.3 (15 个评分) 作者: 约纳斯 译者: 张新樟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6
本书研究和论述了异乡神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诺斯替宗教的一些哲学性内容。全书包括三个部分:诺斯替文献——主要教义与象征性语言,诺斯替体系,诺斯替主义与古典精神。
哲学家死亡录 豆瓣
The Book of Dead Philosophers
7.5 (8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克里切利 译者: 王志超 / 黄超 商务印书馆 2015 - 3
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 。
——西塞罗
如果让我写一本书,我将会做一个记录各式死亡的登记簿,再加上我的评论。教会人们死亡的人也将教会他们活着。
——蒙田
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本书收录了190余位已逝哲学家的死法,跨越 几千年。它调侃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学习如何死亡,我们学会了如何活着。
------------------------------------------------------------------------------------------------------------------------------------------
难得的哲学家写就的畅销书,有太多好玩的段子,但是在很严肃地思考死亡与虚无主义的问题。
——开卷八分钟
关于190余位哲学家之死的精彩而又搞笑的奇闻轶事……不要看到上下几千年就晕……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
——《纽约时报》
西蒙•克里切利或许是当代英语世界最犀利、最晓畅易懂的哲学家。
——汤姆•麦卡锡
可与伍迪•艾伦的散文相媲美……在按照时间顺序研究哲学家历史的时候,顺带也将哲学本身的历史梳理了一遍。
——《爱尔兰时报》
这本书强烈地吸引人们去思索人类的处境以及哲学在解释这种处境时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金融时报》
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是人人都会死。本书表明,通过学习善终的方法,我们都可能成为哲学家。
——理查德•霍洛威
让哲学再次被重视起来的一本书。
——《书单》
这本入门级读物由一些短小精湛的文章组成,考察了近200位思想家,介绍了重要的思想学派——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到基督教圣徒再到当代的理论家们。通过讨论这些哲学家生活、死亡及其作品,克里切利希望我们能从对“湮灭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这种恐惧统治并抑制了我们的生活……克里切利的书是进入这个日常不友好世界的一张入场券,他对哲学在日常生活——以及死亡——中的践行的热情令人精神振奋。
——《旧金山纪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