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至味在人间 豆瓣
8.0 (47 个评分) 作者: 陈晓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大隐于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东奔西走,只为吃口热乎的;
一个人的饭馆,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
《至味在人间》是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十年饮啜笔记,陈晓卿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独家记忆蒸炒煎炸而成此书。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从食客厨子店小二谈到饭菜与共那一人,拂袖笑破饭桌上的假面具,平民食物也看得人口水四溅之时,归根结底直抵人心: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旅行人信札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华夏出版社 2015
《旅行人信札》是陈嘉映教授的旅行随笔,是他1981年春游历时写给亲友的信。书中不但摹景状物,开出疏朗境界,又杂有作者于自然、人生的感悟,与草木山水相映成趣。不同于他学术文章的严谨,本书笔调清新明快,既描写了旅行沿途的景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有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联想。
假如听到喵喵叫 豆瓣
作者: 文珍 / 叶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爱猫人必备!
近几年,喵星人的地位为什么飞速上升?铲屎官和爱猫人深知,比起猫对我们的需求,反而是我们更加依赖猫。在当代作家的笔下,人与猫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动人的故事呢?由文珍、叶弥、周公度、朱天心、陈子善、苏枕书、廖伟棠等十八位当代作家、学者真情奉上的《假如听到喵喵叫》,就记录了这样一些关于“猫与我们的故事”。
那些与猫朝夕相处的美好,得而复失的无尽怅惘,爱而不得的小心翼翼,都在作家们的笔下栩栩如生,令人感动。
感谢你们的相伴
让我们的记忆变得温柔……
一切随缘 豆瓣
一切なりゆき 樹木希林のことば
7.1 (9 个评分) 作者: [日] 树木希林 译者: 陈林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7
未被癌症饶过,因此彻底“享受”了病痛生活。
没有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婚姻,但一生都认真地恋爱。
没有拥有被上天眷顾的容颜,却为多部电影注入了灵魂。
以上没有一个难关不难过,但树木希林都过得漂亮。
电影没完成的表达,她在这本书里完成了!
《一切随缘》是树木希林在面对疾病、家庭、爱情、工作时的感悟,她尽自己最大可能,活出了独一无二的人生,并向读者传达她的人生体验:“为生活而竭尽全力的人,大多会有精彩的人生。”
用电影燃尽欲望 豆瓣
非道に生きる
8.6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园子温 译者: 余梦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0
作品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首部随笔集
“摧毁形式、任性玩乐的态度,对创作者来说才是最有趣的。”
1.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
2. 本书是园子温首部随笔集,导演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哪怕是最劣质*低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人的疆域 豆瓣
Die Provinz des Menschen: Aufzeichnungen
8.0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李佳川 / 季冲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作者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
一个对不死的承诺,足以撑起一个宗教。一句简单的命令,足以消灭四分之三的人口。人究竟想要什么,生还是死?
本书为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四部笔记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创作时间跨度从1942年直至1985年,是卡内蒂小说、政论、回忆录和戏剧作品的重要补充。
卡内蒂一生经历流亡与漂泊,是20世纪欧洲苦难的缩影,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将“笔记”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持续半个世纪的独立省思过程的结晶,堪称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地图,展示了他思想发轫、成型与转化的脉络,和对20世纪历史的见证。本书也包含大量关于文学作品与作家的评论,以及作者对衰老和死亡的沉思。卡内蒂善于将个人体验及其所在世界的一切融入格言警语之中,“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作者埃利亚斯•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1981年,卡内蒂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青年时代起,卡内蒂就将“笔记”作为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持续数十年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卡内蒂对他所生活的动荡世界的见证,是理解其小说、戏剧与政论的重要补充,全面阐述了他一生思索的重要主题:死亡与生存。
★格言之为文体,沉思之为行动,文学之为政治,在人的疆域中交相辉映——全书大量格言警语,当下阅读仍能感受到震撼力量。
 -旧时的残忍刑罚。如今的大屠杀。那极富魅力的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
 -战争已经扩大至全宇宙了,地球终于松了一口气。
 -旧的废墟被我们保留下,为了能将它们与刚被炸毁的新废墟做比较。
 -为什么世界上连假装的好人都没了?
★ 卡内蒂1942—1985年间写作的四本笔记合集,德语直译,中文首次翻译出版。
卡内蒂以《群众与权力》《迷惘》与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闻名,然而在其创作生涯中具有同等重要位置的笔记一直没有完整出版。《人的疆域》全书含四部笔记:《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由Carl Hanser Verlag授权,三位青年德语译者从原文全文翻译,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如果必须要我说一个历史里最恐怖的东西,我会说,榜样:恺撒临死前的波斯计划源于亚历山大。希特勒进军俄国,源于拿破仑。这种在大事上的模仿看上去像儿戏,可这种模仿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历史记载是不会消失的。能一直重复的,总是最荒谬的事。那么谁会效仿希特勒呢,谁是我们的新元首?谁的子孙会被这些效仿者杀害?——《人的疆域》
旧时的残忍刑罚。如今的大屠杀。
那极富魅力的“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钟表的秘密心脏》
我所知道的最卑劣的感受,是对被压迫者的厌恶,仿佛是在用被压迫者们的特性来为他们受到的蹂躏正名。即使是极为高尚且公正的哲学家也不能免于这种感受。——《苍蝇的痛苦》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倒退着走,为了永远能够看到自己。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互相背过身去:因为惧怕目光。——《汉普斯特德补遗》
完整收录四部笔记
《人的疆域》Die Provinz des Menschen
《钟表的秘密心脏》Das Geheimherz der Uhr
《苍蝇的痛苦》Die Fliegenpein
《汉普斯特德补遗》Nachträge aus Hampstead
東南方的國度 豆瓣
A Dragon Apparent: Travels in Cambodia, Laos and Vietnam
作者: 諾曼.路易斯(Norman Lewis) 译者: 胡洲賢 馬可孛羅 2019 - 11
這裡,是最後的印度支那。
彷彿暗示著未來的命運,諾曼.路易斯趕在雨季刷洗走一切之前,記錄下殖民主義在這片土地上的黃昏。
「中南半島,在世界的地圖上,它不過是一長條的沿海地帶,到底部隆起,即成東亞的臀部。它純粹是一個政治體,原本是法國征服安南帝國及其附庸國後對應的殖民統治。然而這個聯邦,正在解體當中。」——《東南方的國度》〈背景〉
一九五〇年,前往西貢
二戰結束後,亞洲的變革迅速蔓延開來,所有國家都在戰勝氣氛與民族主義的支持下,迅速展開反殖民行動。不同於鄰近的英屬印度在戰後旋即獨立,法國人並不想放棄印度支那,並與蓬勃的抗爭勢力「越南獨立同盟會」進行長期戰事。除了越南本土的戰爭之外,柬埔寨與寮國的局勢也不穩定,槍林彈雨下的土地,失去了以往的肥沃與壯闊。在這樣的局勢下,諾曼.路易斯決定前往西貢一探究竟,展開這場動盪與危險的旅程。
不為人知的半島內陸
除了西貢與越中地區,沿著當今柬埔寨、寮國國界的高山地區,住著一群芒族、占族、嘉萊族、埃地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他們與越南人的關係疏遠,且在獨立的抗戰中,常常成為被犧牲的對象。然而,華麗的鼓鑼文化、盛大的宴客酒會、古老的習俗,叫路易斯讚嘆不已。他接著更跨越山脈,前往柬埔寨吳哥窟,觀賞在古城前表演的傳統舞蹈。然而,這片土地還是逐步現代化,只剩寮國,還有法國人刻意保護、略保山林的野性。
「你應該見見越南知識分子!」
在旅程往返之中,路易斯有幸跟一位年輕的越南學生閒聊,這才發現,自己聽到的幾乎都是法國人的片面之詞。於是旅程尾聲路易斯才透過線民的引導,認識一批越盟分子。他們大多一貧如洗、裝備簡單、規矩森嚴,但獨立的願望強烈。此時,戰事仍吃緊,面對法屬印度支那的未來,只能等待命運的裁決,希望這個潛伏在叢林的文明,再度光芒萬丈。
弦理论 豆瓣
String Theory
7.8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林晓筱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7
【比尔·盖茨2016年推荐的5种图书之一,美国体育写作的经典之作。】
比尔·盖茨说:“这本书与物理无关,但如果你在火车或飞机上阅读,书名会让你看起来超级聪明。《弦理论》收集了5篇论述网球的最好的文章,华莱士的文笔就像罗杰·费德勒挥拍一样技法娴熟。他妙笔生花,好像动动脑子就能把金属小勺掰弯。”
有趣的是,也有人把华莱士与比尔·盖茨联系起来:“华莱士的机敏和风趣就和比尔·盖茨的财富一样多。”(《布法罗新闻报》)
* * * * * * * * * *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是“他那一代人中最好的思考者”(评论家安东尼·奥利弗·斯科特),作品入选“《时代》周刊100部最佳非虚构作品”、入围“普利策文学奖终选名单”,让著名编辑迈克尔·皮奇惊叹“想出版……胜过想呼吸。”
他还被认为是 “有史以来写网球运动最棒的作家”(《纽约时报》)。他关于网球的传奇写作以豪华阵容呈现在《弦理论》中,其以竞赛者的视角、粉丝的热情完成的5篇代表作尽在其中,包含对超尘脱俗的天才网球运动员罗杰·费德勒的赞美、对国际网球名人堂最年轻的成员特蕾西·奥斯汀回忆录顽皮而诙谐的剖析、对前途无量的强力底线选手迈克尔·乔伊斯技巧的细致观察、对自己作为年轻网球运动员生涯的回忆,以及在美国网球公开赛诞生初期的抵抗。他将耀眼的文学魔法带到热爱的网球运动中。
书稿由怀丁作家奖获得者约翰·耶利米·沙利文作序。
说吧,叙利亚 豆瓣
Come, Tell Me How You Live
7.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何羲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5
1930年,命运安排年轻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万和当时已负盛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相识,但阿加莎的名气并未阻碍她分担丈夫的工作。她参与了马克斯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每一场发掘,与他同甘共苦,在考古学家遭遇的各种灾难事件中不断筛取笑料。她爱她的丈夫,对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朋友问起她的异乡生活时,她决定用这部轻松的游记来告诉他们答案。
本书初版于1946年,描绘了考古旅途中的艰辛和乐趣,从中能体会阿加莎独具的魅力,同时也能找到《古墓之谜》和《死亡约会》的影子。
当年阿婆风华正茂,踏上叙利亚新婚之旅
阿加莎•克里斯蒂唯一一部游记,献给一生挚爱
历经四年战乱,我对叙利亚的念想越来越强烈。我爱那片平静肥沃的土地,上帝保佑,让我再回到那片土地,保佑我爱的这一切不会从世间消失……
——阿加莎·克里斯蒂
如今战火纷飞的叙利亚,曾经是一片宁静的乡野,那里盛开着金盏菊,白胡子老者跋涉在驴子后,浑然不知远方的战争,那里的人民纯朴、悠闲、快活,知道如何大笑和享受生活。
如果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侦探小说中略去了人物刻画,在这本书里,她寥寥几笔便将一个个体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谐趣的“爱的劳作”
此行挖掘的真正宝藏是她笔下的酋长、厨子、司机、工匠、农夫、护身符雕刻师、屠夫、烤饼师傅、烛台匠人……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豆瓣
Dans les Forêts de Sibérie
7.5 (18 个评分) 作者: [法]西尔万· 泰松 译者: 周佩琼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9
一位法国记者隐居原始森林的人生思考
在西伯利亚森林里,神秘的贝加尔湖畔,只有熊在小木屋的四周出没,本书作者在那里寻找心灵的自由与宁静,陪伴他的只有书籍、伏特加与雪茄
法国美第奇文学奖获奖作品
当代版《瓦尔登湖》
美国《国家地理》最佳秋季读物
英国《金融时报》年度最佳好书
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曾自许四十岁前在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于是,他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最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没有邻居,偶尔有奇怪的访客。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他带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在这片 荒原中,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时间缩减为几个简单的行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流逝;砍柴,钓鱼,做饭;大量阅读;在山间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
各自爱 豆瓣 Goodread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黎戈 九州出版社 2015 - 3
《各自爱》是黎戈的随笔精选集,收入“侘寂帖”“白色俄罗斯”“四季歌”三个小辑共六十六篇作品,其中“侘寂帖”收录了一些文艺随笔,是作者对植物、园林、工艺、电影、小说、古诗词等内容的随想随记,新颖别致;“白色俄罗斯”是作者对俄国文学的独具个人角度的梳理与思考;“四季歌”写了作者淡味但不乏味的日常生活,加了一些民俗饰纹,不为怀古,只为感念旧时那种与季候相依的温暖感觉。
论小丑 豆瓣 Goodreads
Despre Clovni: Dictatorul si Artistul
8.4 (9 个评分) 作者: 诺曼·马内阿 译者: 章艳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3
不论我所离开的那个社会多么变幻不定,它和西方读者愿意相信的情形是不同的,它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邪恶和异常,而是一个充满人情的人间现实,它仍然存在,并可能以其他面目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形式重获新生。
2020年2月23日 想读 百度网盘垃圾东西
随笔
旅行 豆瓣
Le voyage
作者: [法]保罗·莫朗 译者: 唐淑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 保罗•莫朗的星球一直在闪耀。 (法兰西学院院士 让•端木松)
★ 法兰西学院院士保罗•莫朗关于旅行的22篇随笔,反思日益成为集体性狂欢的旅行,重新找回生命的原始冲动。
-----------------------------------------
【编辑推荐】
★ 这是一本赏心悦目、富有情趣的随笔集,法兰西学院院士保罗•莫朗以一贯的横溢才华、生花妙笔给我们带来了22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不仅是一位现代世界的观察者对旅行的深入思考,更是一位狂热的旅行爱好者的独特体验,以及令人受益匪浅的人生哲学,每个篇章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如果你的身体不在路上,那么你的灵魂可以随莫朗远走高飞,于清风明月间找到生命/生活的意义;如果你的身体已经出发,那么你更应该和莫朗一起观察旅行、思考旅行,做一名通透机智的异乡人。
★ 配有21幅精美插图,小开本精装,四色彩印。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精心打造。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保罗•莫朗关于旅行的随笔集。作者从旅行的起源、旅行的目的、交通工具、社交旅行、没有钱的旅行、作家的旅行、冒险家的旅行等多个角度剖析旅行这一主题。外交官出身的保罗•莫朗是一位敏税而机智的现代世界的观察家,也是一位狂热的旅行爱好者,在青年时期就曾多次游历伦敦、威尼斯、罗马、马德里等地,他对旅行的思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既有时代的印记,又不乏哲学的高度。
《旅行》共收录22篇文章,有别于一般的旅行随笔,莫朗的写作有其博学支撑,加上优美凝练的文笔,自然流畅的旁征博引,读来口齿生香、回味无穷。
2020年1月27日 已读
就还好吧,算不上学术角度。
随笔
游荡集 豆瓣
7.3 (11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2019 - 8
《游荡集》是许知远的最新散文游记,收集的是许知远旅途中的意念断片:他在旧金山与横滨做了闲荡,与姜文在一个午后喝了威士忌,听一个香港人在特拉维夫唱了《我在祖国献石油》……它们曾散落在某个航班的餐桌上,某个县城空挡的酒吧里,或者许知远临时租借的公寓中……
旅人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胡晴舫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1
这本书是胡晴舫专事写作后的第一部作品集。经常游历各国的她,有着与寻常游客不同的行径路线、目的地,和观察沿途事物的视角。在《旅人》这本书中,她走访东西大小国家,带着自己的阅历和性格观察万事万物,写出来的作品,可以归为“游记”类,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反游记”的书写。在这个个人背包自由行或驴友相伴自由行盛行的时代,胡晴舫的足迹却仍然是超前的,这不仅仅在于她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更在于她对于各国各地文化的反思,以及对于传统“行记”的一次质疑。她也是一个旅人,却在这件事上唱了一次反调。
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豆瓣
Literary Occasions
作者: [英] V. S. 奈保尔 译者: 张敏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5
★ 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如何坚持并最终实现!
★ 和《蛤蟆的油》一样,《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走向人生巅峰、成为大师之前的往事。是最真实动人的成长故事!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 诺奖得主奈保尔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中文版首次出版
★ 收录奈保尔随笔名篇《阅读与写作》《自传之前言》《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两个世界》等,独家揭秘奈保尔代表作《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创作背后的故事。
==============================
十一岁,他有了当作家的梦想;二十三岁,开始写作;二十五岁,出版第一部作品;六十九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靠死记硬背,读完高中课程;大学之前没有读完一本书;前往伦敦决心当个作家时,身上只有六英镑;但父亲给了他写作的抱负。
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
普鲁斯特说,写作靠天赋。
奈保尔则说,写作靠的是运气和辛劳。
这本书见证了一个人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从事写作这件“高贵的事”;也见证了一个作家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这是奈保尔的克服黑暗之旅。
印象与风景 豆瓣
7.2 (19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加西亚·洛尔迦 译者: 汪天艾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印象与风景》首次出版于1918年,是作家的文学初尝,在父亲的资助下得到出版。洛尔迦一路旅行,怀着对家乡风光的丰富情感写下了这些文字,既表达了思考,抒发了情绪,同时也将自己对色彩和音乐的敏感融入其中,让读者从散文中看到诗人洛尔迦的影子。
遥远的向日葵地 豆瓣
8.9 (113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花城出版社 2017 - 11
此书为李娟近两年开始写作并发表在《文汇报》笔会的专栏——“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最新文字结集。
“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刻画的不只是母亲和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更是他们内心的期翼与执着,也表达了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的,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闲话闲说 豆瓣
9.2 (28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8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以一个超现实的新中国为号召,当然凡有志和有热情的中国人皆会趋之,理所当然,厚非者是事后诸葛亮,人人可做的。这个超现实,也是一种现代的意思,中国的头脑们从晚清开始的一门心思,就是为迅速变中国为一个现代国家着急。凡事标明“现代”的一切观念,都像车票,要搭“现代”这趟车,不买票是不能上的。“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佚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会被捏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
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豆瓣
Die Zeit mit Antonioni: Chronik eines Films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维姆·文德斯 译者: 李宏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9
文德斯是“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安东尼奥尼(1912-2007)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导演,20世纪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从40年代到80年代初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近30部影片,其中《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等作品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1985年的一次中风使安东尼奥尼变得行动不便,并丧失了说话写字的能力,只能画草图,因此沉寂影坛 10年。1994年,他重燃创作欲望,在文德斯的协助下再执导筒拍摄《云上的日子》。本书是文德斯在这部电影拍摄期间所写的日记,字里行间饱含着他细致的洞察力和对安东尼奥尼的崇敬之情,真实而感人地记录了当代电影著名作品的完成过程。这是一本电影大师写电影大师的书,但不是单纯的人物和作品描述或评论,而是两位大师合作过程的思想、精神、技术交流与碰撞以至融合的特殊经验记录,在电影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文德斯详细地记述了一部电影如何付诸实现的许多细节--包括幕前幕后的每个环节,整个团队人员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沟通,一些拍摄技术的处理,突发情况的应对等。没有高深的理论、概念之类的东西,只要对电影术语稍有认识,谁都能够轻松愉快地读完,了解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