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站在人这边 豆瓣
To Begin Where I Am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黄灿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本书辑录了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代表性随笔。它们横跨五十年,旨在体现米沃什非同寻常的主题广度以及他所掌握的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我这些客人”,被记叙和素描的人物都是对塑造米沃什的人生起作用的历史潮流的代表性人物。“站在人这边”,呈现一直都是极具深度的严肃宗教思想家的米沃什。“反对不能理解的诗歌”,辑录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责任的最重要文章。“在不断的惊奇中”,收入作为本选集结语的《笔记》的片断,重温一直支配米沃什作品因而也支配这本选集的众主题。
我们这个时代,论呈现世界之奇观,没有哪位作家能够比肩米沃什。我们应该感谢他那非凡人生的智慧。
——雅罗斯拉夫·安德尔斯,《洛杉矶时报书评》
在保持其作品主题连贯性的同时,米沃什具有一种运用并经常创造各种新形式的多才多艺的能力。他掌握的不同体裁的巨大多样性是骇人的……在米沃什笔下,随笔在保留其形式上的灵活的同时,变成一种严厉的知识探究的工具。
——英文版编者
我写过各种题材,并且大部分非我所愿。这一回我也不会实现我长期的意图。但我始终明白我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达到的。我需要那种能力,也即以一个不可获得的句子传达我对“在此”的无比惊奇,这个句子将同时传播我皮肤的气味和肌理,传播贮藏在我记忆中的所有事物,以及我现在同意和不同意的一切。
——切斯瓦夫·米沃什
我们这个时代,论呈现世界之奇观,没有哪位作家能够比肩米沃什。我们应该感谢他那非凡人生的智慧。
——雅罗斯拉夫·安德尔斯,《洛杉矶时报书评》
在保持其作品主题连贯性的同时,米沃什具有一种运用并经常创造各种新形式的多才多艺的能力。他掌握的不同体裁的巨大多样性是骇人的……在米沃什笔下,随笔在保留其形式上的灵活的同时,变成一种严厉的知识探究的工具。
——英文版编者
我写过各种题材,并且大部分非我所愿。这一回我也不会实现我长期的意图。但我始终明白我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达到的。我需要那种能力,也即以一个不可获得的句子传达我对“在此”的无比惊奇,这个句子将同时传播我皮肤的气味和肌理,传播贮藏在我记忆中的所有事物,以及我现在同意和不同意的一切。
——切斯瓦夫·米沃什
尽头 豆瓣
8.9 (28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
作家唐诺,将萦绕多年的念头付诸笔端,以独有的诗性而思辨的语言,铸成四十五万字的鸿篇巨制。关于远方,关于写作,更关乎我们身处的现实。
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在这里,一次一次的,最终,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的种种真实处境。——唐诺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
作家唐诺,将萦绕多年的念头付诸笔端,以独有的诗性而思辨的语言,铸成四十五万字的鸿篇巨制。关于远方,关于写作,更关乎我们身处的现实。
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在这里,一次一次的,最终,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的种种真实处境。——唐诺
潦草 豆瓣 Goodreads
7.6 (21 个评分)
作者:
贾行家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8
【编辑推荐】
1)白岩松、许知远、史航、李静、东东枪、蒋方舟、李诞……联袂诚挚推荐!
“凝胶一般的文笔”,难得一见的赤诚,把目睹和亲历的低下说出来,把孤独说出来,把无能为力说出来,把柔软和温暖也说出来。
2)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是“锐利又精微的人间白描”,记录广阔的人生、人心、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这些文字“有劲儿又无力,热热闹闹地伤感”。
3) 《潦草》原本以“他们”为名,在网易微博连载;后受张立宪老师青睐,在《读库1604》选刊了部分,深得白岩松老师激赏,并推为《读库》当年已出的四期里“最牛的一篇”。“他们”就是“我们”。
4) 作者贾行家(网易博客“阿莱夫”作者)首次出版的散文作品集《尘土》,获“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2016年度文学类好书。
【重点推荐】
白岩松:这几年,东北的土地上,小品产得少了。像是补偿,很多有意思的文字在生长,贾行家,在其中种了几亩。这一本书里头的文字有劲儿又无力,热热闹闹地伤感着,该算是什么品种?
许知远:如今很难找到像贾行家这样赤诚写作的人,在黯然无光的现实和历史重负面前,他们依靠文章字句,用力地活着。
史航:今年最期待的出版物。寒意陡生春心俱泯,一段文字一个现场,行家真是行家。
众生皆苦,我的行家兄弟,把这些苦一点点揿进书里,就像在墙上揿灭了一个个烟头。奇怪的是,我这样的读者,从中获得了不可理喻的~~~安慰。
生活潦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作者一笔一画记录下这些潦草,这是对每个人的最深刻的善待。他写下他要写的,上帝帮他校对了一遍,然后一字不改,只是亲手按下了“发送”。
蒋方舟:当灰尘从桌子上被扫下来的时候,他在说什么?他在说:“请记住我吧。”灰尘的声音是如此低,以至于只有少数人能够听到。贾行家听到了,在所有人都只注意到时代的弄潮儿时,他看到那些匍匐着、静止着如背景的配角,在舞台的大幕拉下之前,潦草地记下他们几乎轻不可闻的哀叹。
李诞:《潦草》看过太多次了,这些文字本来的名字是《他们》,他们其实就是我们,“他们曾使我空虚”。贾行家笔里都是旁观,但是——我非常自作多情地——能感受到他的痛苦,他的痛苦完全不是出于同情,只是诚实。比起贾老师凝胶一般的文笔,我更羡慕、敬佩他的诚实,诚实消耗人太多。
贾老师的文笔是松脂,滴落下来,包裹住他们,成为琥珀。琥珀的观赏价值有着巨大的残忍,他们这些虫子没有做错什么,我们这些看客没有做错什么,松脂也没有做错什么,可结局就是这样了,成为《潦草》。也许我们都错了。
东东枪:贾行家老师的文字硬度极高,密度极大。这些被名为“潦草”的记述,因为这硬度与密度而变得庄重。这些锐利又精微的人间白描,每一笔的落笔处都能听到刀锋刻入石头的声音。他曾说,有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就像后来者面前的一堵高墙,让我们只可在墙下仰望慨叹,自惭渺小——其实,在我眼里,贾行家老师的文字,已经是我面前的那堵墙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笔记,作者贾行家以凝胶一般的文笔和极为罕见的赤诚,一笔一画刻录下这些“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又由“市井”“乡里”“风物”“活受”“无常”“弃绝”“畸零”“柔软”“活法”“外邦”“卑污”“阴森”“仇隙”“行业”“温故”等线索缀连,展现广阔的人生、人心与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
诚如作者所说: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作者自述】
本书大部分内容写于五六年前,或是从五六年前删去的,如今已经显得衰老,因为大家都在为“现在”焦虑——
在时间里,“现在”制造因果,是当权者。越期许委身于“现在”,越会恐惧——
人从情感体验中认识自己:自我形成于孤独之后;等候痛苦,使人显得庄重。对世界的感知也如此,说到底,对于“现实”,可能知道些什么呢——
辨认“现实”的依据,是它在持续、反复,把生活形容得既渺小又煞有介事;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惊奇与悲哀同样神圣恒久。
1)白岩松、许知远、史航、李静、东东枪、蒋方舟、李诞……联袂诚挚推荐!
“凝胶一般的文笔”,难得一见的赤诚,把目睹和亲历的低下说出来,把孤独说出来,把无能为力说出来,把柔软和温暖也说出来。
2)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是“锐利又精微的人间白描”,记录广阔的人生、人心、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这些文字“有劲儿又无力,热热闹闹地伤感”。
3) 《潦草》原本以“他们”为名,在网易微博连载;后受张立宪老师青睐,在《读库1604》选刊了部分,深得白岩松老师激赏,并推为《读库》当年已出的四期里“最牛的一篇”。“他们”就是“我们”。
4) 作者贾行家(网易博客“阿莱夫”作者)首次出版的散文作品集《尘土》,获“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2016年度文学类好书。
【重点推荐】
白岩松:这几年,东北的土地上,小品产得少了。像是补偿,很多有意思的文字在生长,贾行家,在其中种了几亩。这一本书里头的文字有劲儿又无力,热热闹闹地伤感着,该算是什么品种?
许知远:如今很难找到像贾行家这样赤诚写作的人,在黯然无光的现实和历史重负面前,他们依靠文章字句,用力地活着。
史航:今年最期待的出版物。寒意陡生春心俱泯,一段文字一个现场,行家真是行家。
众生皆苦,我的行家兄弟,把这些苦一点点揿进书里,就像在墙上揿灭了一个个烟头。奇怪的是,我这样的读者,从中获得了不可理喻的~~~安慰。
生活潦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作者一笔一画记录下这些潦草,这是对每个人的最深刻的善待。他写下他要写的,上帝帮他校对了一遍,然后一字不改,只是亲手按下了“发送”。
蒋方舟:当灰尘从桌子上被扫下来的时候,他在说什么?他在说:“请记住我吧。”灰尘的声音是如此低,以至于只有少数人能够听到。贾行家听到了,在所有人都只注意到时代的弄潮儿时,他看到那些匍匐着、静止着如背景的配角,在舞台的大幕拉下之前,潦草地记下他们几乎轻不可闻的哀叹。
李诞:《潦草》看过太多次了,这些文字本来的名字是《他们》,他们其实就是我们,“他们曾使我空虚”。贾行家笔里都是旁观,但是——我非常自作多情地——能感受到他的痛苦,他的痛苦完全不是出于同情,只是诚实。比起贾老师凝胶一般的文笔,我更羡慕、敬佩他的诚实,诚实消耗人太多。
贾老师的文笔是松脂,滴落下来,包裹住他们,成为琥珀。琥珀的观赏价值有着巨大的残忍,他们这些虫子没有做错什么,我们这些看客没有做错什么,松脂也没有做错什么,可结局就是这样了,成为《潦草》。也许我们都错了。
东东枪:贾行家老师的文字硬度极高,密度极大。这些被名为“潦草”的记述,因为这硬度与密度而变得庄重。这些锐利又精微的人间白描,每一笔的落笔处都能听到刀锋刻入石头的声音。他曾说,有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就像后来者面前的一堵高墙,让我们只可在墙下仰望慨叹,自惭渺小——其实,在我眼里,贾行家老师的文字,已经是我面前的那堵墙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笔记,作者贾行家以凝胶一般的文笔和极为罕见的赤诚,一笔一画刻录下这些“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又由“市井”“乡里”“风物”“活受”“无常”“弃绝”“畸零”“柔软”“活法”“外邦”“卑污”“阴森”“仇隙”“行业”“温故”等线索缀连,展现广阔的人生、人心与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
诚如作者所说: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作者自述】
本书大部分内容写于五六年前,或是从五六年前删去的,如今已经显得衰老,因为大家都在为“现在”焦虑——
在时间里,“现在”制造因果,是当权者。越期许委身于“现在”,越会恐惧——
人从情感体验中认识自己:自我形成于孤独之后;等候痛苦,使人显得庄重。对世界的感知也如此,说到底,对于“现实”,可能知道些什么呢——
辨认“现实”的依据,是它在持续、反复,把生活形容得既渺小又煞有介事;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惊奇与悲哀同样神圣恒久。
小城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李静睿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生活的改变大部分是缓慢的,像一条河,从一滴水到另一滴水,沉默地改变了流向。”
一座川西小城,十二种人生片段,诉说着细碎而庸常的人生。主人公都是在这座小城中生根发芽、努力生存的普通人:在孤寂晚景中渴望着亲人温情的外婆、凉皮铺里曾经形影不离尔后分道扬镳的女孩们、在苟且中寻觅幸福生活的茶馆老板吴树生、拥有美妙歌喉却被世俗嘲讽的五妹、沉默叛逆的少年夏磐……柴米油盐、饮食人生,短篇系列呈现出粗糙而有温度的生活质感。作者对故乡小城的爱恨眷恋流露在淡然的叙述之中。最后的新增篇目《纽约倒影》,与小城故事构成了反向映照。
“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度,也不会找到一个新的海岸。这个城市会一直跟随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小城,它是你命运的起点和归隐。
一座川西小城,十二种人生片段,诉说着细碎而庸常的人生。主人公都是在这座小城中生根发芽、努力生存的普通人:在孤寂晚景中渴望着亲人温情的外婆、凉皮铺里曾经形影不离尔后分道扬镳的女孩们、在苟且中寻觅幸福生活的茶馆老板吴树生、拥有美妙歌喉却被世俗嘲讽的五妹、沉默叛逆的少年夏磐……柴米油盐、饮食人生,短篇系列呈现出粗糙而有温度的生活质感。作者对故乡小城的爱恨眷恋流露在淡然的叙述之中。最后的新增篇目《纽约倒影》,与小城故事构成了反向映照。
“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度,也不会找到一个新的海岸。这个城市会一直跟随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小城,它是你命运的起点和归隐。
夏与西伯利亚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倪湛舸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7
★ 《人间深河》《黑暗中相逢》12年后,全新随笔集
★ 我总是偏爱热血燃尽后的冷漠,或是厌世者偶尔按耐不住的深情。
◎ 内容简介
《夏与西伯利亚》是旅美学者倪湛舸的最新随笔集。书中评论石黑一雄、帕蒂·史密斯、乔纳森·弗兰岑、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等时兴作家,也介绍像 米兰·迪奥迭维奇这样杰出而我们却陌生的诗人,谈论经典及其衍变,也谈论神话、宗教、科幻乃至亚文化,视野辽阔,探究深远。
这些文章背后是受 过严格训练的学术眼光和对世事人心的洞察,她的文字戳破文艺幻象,让人看到文学如何是一套与现代社会共同生成的概念、话语与体制,但也让人知道文学是对所有被伤害被剥夺的人补偿,平衡了社会与历史、心灵与性情双重的考量。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些是在“吃的盐和读的书一样多了之后”,写下的文章。
★ 我总是偏爱热血燃尽后的冷漠,或是厌世者偶尔按耐不住的深情。
◎ 内容简介
《夏与西伯利亚》是旅美学者倪湛舸的最新随笔集。书中评论石黑一雄、帕蒂·史密斯、乔纳森·弗兰岑、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等时兴作家,也介绍像 米兰·迪奥迭维奇这样杰出而我们却陌生的诗人,谈论经典及其衍变,也谈论神话、宗教、科幻乃至亚文化,视野辽阔,探究深远。
这些文章背后是受 过严格训练的学术眼光和对世事人心的洞察,她的文字戳破文艺幻象,让人看到文学如何是一套与现代社会共同生成的概念、话语与体制,但也让人知道文学是对所有被伤害被剥夺的人补偿,平衡了社会与历史、心灵与性情双重的考量。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些是在“吃的盐和读的书一样多了之后”,写下的文章。
寡人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阿乙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8
逆着时间之流去往阿乙的精神世界,你将在此发现他笔下那些故事的隐秘源头。 本书的文章选自阿乙的博客和日记,是作者的个人精神记载。 内容涉及他隐秘的暗恋经历,他的父辈祖辈,还有他对身边人事的观察。 他的祖父母、父母、兄姐在这本书里一再出现,也让读者隐约看清了一个家族的群像。 阿乙有着 与卡夫卡一样敏锐的触觉,而他笔下的描写,能让人像看到卡夫卡那些零碎的小文一样地惊喜。
作者从警校毕业后,在乡村、县城做了五年警察。后来逃离家乡,游荡于城市。他对城市有着眷恋和寄托,对小城乡村也有着永远推脱不掉的生命联系和关怀。对于这两者,他都以一种“半局外人”的目光去打量、反思、描摹。这些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者从警校毕业后,在乡村、县城做了五年警察。后来逃离家乡,游荡于城市。他对城市有着眷恋和寄托,对小城乡村也有着永远推脱不掉的生命联系和关怀。对于这两者,他都以一种“半局外人”的目光去打量、反思、描摹。这些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如走路的速度 豆瓣
歩くような速さで
8.1 (62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陈文娟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2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首部随笔集。是枝裕和擅长以朴实平淡的影像,叙说日常情感。并不追求戏剧化冲突,而是从生活片段里撷取细腻感情;也不喜好英雄式情节,而是捕捉世界突然展现美丽的瞬间,让观众带着未完的故事离场,继续思索下去。如果说是枝裕和的电影是静静沉淀在水 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漂荡在水中的沙粒。童年记忆中的大波斯菊、父亲穿越时空而来的明信片、怪兽的故事、台风的声音……他首次深入而多样地畅谈对创作、对日常、对影像、对世界的思索,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观察与探问。有如走路的速度,漫步日常风景。他以缓慢而温暖的步调,与我们相伴而行。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 豆瓣
6.7 (10 个评分)
作者:
北溟鱼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
- 5
从慷慨悲凉的建安七子,到魏晋禅代之际睿智却凄凉的正始名士,从放荡不羁却落入凡尘的竹林七贤,到五胡入中原、世乱时危而狷介轻狂的中朝名士,再到晋室南渡之后的一手麈尾轻扬一手挥鞭北指的太元名士,他们是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他们中天姿秀出者甚、精神高洁者甚、行止彪悍者甚、蛇精病者甚。他们终于脱离了道德模范高高在上的神坛,变成了活泼泼的值得尊敬让人欣赏却无法复制的个体。这么多闪烁着智慧和生命之美的个体,如同当风的披帛,如同流过溪涧的酒觞,如同和暖的阳光,给了我们俯仰天地的情怀,给了我们高贵、直率又让人喜爱的范本。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拥挤而焦虑的十字路口,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们。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拥挤而焦虑的十字路口,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们。
全集补 豆瓣
作者:
郁达夫
2017
- 1
《全集补》辑录了郁达夫全集之外新发现的作品,是对郁达夫研究资料的拾遗补缺。郁达夫,是作家、烈士,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丈夫,这几种角色在《全集补》不同的文章之间来回转换,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郁达夫。譬如,在给孙荃的信中,他多次提到要孙荃在回信中写类似“起居注”的文字,这样一来,尽管二人分隔千里,这些生活琐事也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时的郁达夫是心思细腻的丈夫;在写给顾千里的信中,又讨论起“假浪漫的科学者”这类哲学的问题,这时的郁达夫,是思想缜密的文人;在《教育要注重发展“创造欲”》的演讲中,他又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进步知识分子,敏锐地注意到创造之于教育、教育之于国家的意义,力图“使整个的中国翻身过来”。
《全集补》包括杂文、书信、诗词、题词、附录五个部分:杂文部分收录了三篇文章,是郁达夫就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所作的议论;书信部分收录了信件三十二封,包含郁达夫写给孙荃、顾千里、李孤帆、翟永坤、李小峰、许广平、王映霞等人的书信;诗词仅一首;题词四则;附录部分收入三篇郁达夫的演讲记录稿,因未经郁达夫本人审定,故作为附录出版,以供参考。
《全集补》包括杂文、书信、诗词、题词、附录五个部分:杂文部分收录了三篇文章,是郁达夫就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所作的议论;书信部分收录了信件三十二封,包含郁达夫写给孙荃、顾千里、李孤帆、翟永坤、李小峰、许广平、王映霞等人的书信;诗词仅一首;题词四则;附录部分收入三篇郁达夫的演讲记录稿,因未经郁达夫本人审定,故作为附录出版,以供参考。
我选择独自一人 豆瓣
Laissez-moi (Commentaire)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塞尔.索瓦热奥
译者:
陈觅
新星出版社
2018
- 1
让我独自痛苦,让我自己痊愈,让我一个人——
法国女性文学的重要里程碑,突显女性自主意识的尊严之书
出版八十余年几经再版、搬演,感动世界各地万千女性
罹患肺结核的女子,面对破碎无望的爱情,用一封封寄不出去的挚诚之信,为逝去的爱,提供一份冷静的剖析,写下女性视角的《恋人絮语》
*************************** * ****************************
1930年冬天,当罹患肺结核的玛塞尔•索瓦热奥独自一人在小城特奈欧特维尔疗养时,收到了爱人的分手信。遭遇身心的双重打击,她写下一封封没有寄出的信,记录这段无望爱情带来的苦痛,对易碎的男女情感关系作出了冷静剖析。这些书信集结成《我选择独自一人》,成为其生前出版的唯一作品,为法国女性文学留下了一个孤独而决绝的身影,被誉为突显女性自主意识的尊严之书。
本书还收录了索瓦热奥生前未出版的作品,包括艺术评论、回忆录和部分日记。这些文字同样充满对情感、对自我、对生命的剖析,完整地呈现了一个细腻、敏感的知识女性形象,让我们得以深入到这位早逝天才的文学世界。
*************************** * ******************************
如此苦涩、纯净、高贵、清醒、优雅、严格的小册子,呈现如此高格调的哀伤与心碎。我们几乎想说这是女性笔下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如果可以将这种带有敏锐却又受伤的自尊告白视为一种文学形态。——法国诗人、外交家、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 保罗•克洛岱尔
可说是由和弦与对位组成的作品——每个主题皆有其回响,每个观点都有其对应,展现一个非凡卓越的内心世界,特别写出了对于自我的检视。──法国诗人 保罗•瓦雷里
挑战生命的纯净火焰!——法国作家 雷奈‧克雷维
法国女性文学的重要里程碑,突显女性自主意识的尊严之书
出版八十余年几经再版、搬演,感动世界各地万千女性
罹患肺结核的女子,面对破碎无望的爱情,用一封封寄不出去的挚诚之信,为逝去的爱,提供一份冷静的剖析,写下女性视角的《恋人絮语》
*************************** * ****************************
1930年冬天,当罹患肺结核的玛塞尔•索瓦热奥独自一人在小城特奈欧特维尔疗养时,收到了爱人的分手信。遭遇身心的双重打击,她写下一封封没有寄出的信,记录这段无望爱情带来的苦痛,对易碎的男女情感关系作出了冷静剖析。这些书信集结成《我选择独自一人》,成为其生前出版的唯一作品,为法国女性文学留下了一个孤独而决绝的身影,被誉为突显女性自主意识的尊严之书。
本书还收录了索瓦热奥生前未出版的作品,包括艺术评论、回忆录和部分日记。这些文字同样充满对情感、对自我、对生命的剖析,完整地呈现了一个细腻、敏感的知识女性形象,让我们得以深入到这位早逝天才的文学世界。
*************************** * ******************************
如此苦涩、纯净、高贵、清醒、优雅、严格的小册子,呈现如此高格调的哀伤与心碎。我们几乎想说这是女性笔下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如果可以将这种带有敏锐却又受伤的自尊告白视为一种文学形态。——法国诗人、外交家、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 保罗•克洛岱尔
可说是由和弦与对位组成的作品——每个主题皆有其回响,每个观点都有其对应,展现一个非凡卓越的内心世界,特别写出了对于自我的检视。──法国诗人 保罗•瓦雷里
挑战生命的纯净火焰!——法国作家 雷奈‧克雷维
存在之难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科克托
译者:
刘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8
《存在之难》:这是不是一本会在热情的读者和保守的读者间引起争议的书?对一方来说意味着胜利,对另一方来说却是让步。您甚至可以听见他们的对话!最后,一位先生说:“好吧,我来发表我的看法。我同意您的意见,这本书,是的,引起了您足够的重视。它不是那么科克托,此外,我们私下里说……那么少的步行虫,您的作者,那么少的蜻蜓……”他是这么看的,我也一样,我几乎认不出“让”了:生硬,像虫鸣般尖锐,魅力来自他的流畅和干脆。
《存在之难》是一本独特的书,一本写在路旁的书,一本关于流放和对流放的恐惧的书。少有的桑多-索斯比尔的风格,鲜有弗莱格利的特色。要有勇气承认:科克托占据了灰色阴郁的天空一角。
《存在之难》是一本独特的书,一本写在路旁的书,一本关于流放和对流放的恐惧的书。少有的桑多-索斯比尔的风格,鲜有弗莱格利的特色。要有勇气承认:科克托占据了灰色阴郁的天空一角。
游荡的影子 豆瓣
Les Ombres errantes
作者:
[法国] 帕斯卡·基尼亚尔
译者:
张新木
译林出版社
2007
- 10
在读书有一种不寻求达到目的的等待。读书就是漫步。阅读就是游荡。
本书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它与“最后的王国”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作品一样,既不是哲学性思辨,也不是渊博的随笔,更不像小说性叙事,可以说与任何体裁都不相干。作品汇集了大量的文学片断,夹杂着个人经历、历史事件和个人思考,它并不对时间、人世、社会作出终结性评判,而只是一些“小小的思考”。
何为游荡的影子?作者在书中对书名作了阐释。影子,就是那些古往今来的圣贤,那些未分离尘世的隐修者,那些超凡脱俗的思想家。这些记忆清单中的影子在时间和空间中游荡。
从作品不难看出,作者自己也希望成为一个游荡的影子。他憧憬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隐忧起来,潜心研读经典著作,进行一次文化旅行。纵观整部作品,作者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围绕时间而展开,是对时间所作的深刻思考,而且时间也是“最后的王国”后两本书的中心主题。
本书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它与“最后的王国”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作品一样,既不是哲学性思辨,也不是渊博的随笔,更不像小说性叙事,可以说与任何体裁都不相干。作品汇集了大量的文学片断,夹杂着个人经历、历史事件和个人思考,它并不对时间、人世、社会作出终结性评判,而只是一些“小小的思考”。
何为游荡的影子?作者在书中对书名作了阐释。影子,就是那些古往今来的圣贤,那些未分离尘世的隐修者,那些超凡脱俗的思想家。这些记忆清单中的影子在时间和空间中游荡。
从作品不难看出,作者自己也希望成为一个游荡的影子。他憧憬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隐忧起来,潜心研读经典著作,进行一次文化旅行。纵观整部作品,作者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围绕时间而展开,是对时间所作的深刻思考,而且时间也是“最后的王国”后两本书的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