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少年抑郁症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真实故事计划 / 于宏华 2022 - 2
孩子失眠、厌学、易怒易哭、甚至自残自伤······
他很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几乎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有抑郁表现。
但冰冷的数据不一定能真正呈现事情的严重性,本书首度以亲历者口述形式,记录了17 个家庭在孩子抑郁之后的挣扎与蜕变:“鸡娃”母亲,将学霸女儿逼成抑郁症;父母天天吵架,让孩子自认为是累赘……其中好几个故事在真实故事计划上发布时,戳中了上百万 父母的心。
本书医学顾问,原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于宏华,提出了具体的家庭治疗方案:心理养育。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迅猛期,情绪波动剧烈,如果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心理抚养,极易诱发抑郁。
本书为您补上中国家庭始终欠缺的一堂心理养育课。
【编辑推荐】
1,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抑郁。本书首度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真实呈现少年抑郁的症状与诱因:“鸡娃教育”、父母关系破裂、校园霸凌、创伤事件、遗传……
2,北京回龙观医院原主治医师于宏华担任医学顾问,提出具体的家庭疗法“心理养育”:
与其改变孩子,不如改变教养方式
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不只是孤立地治疗患病的孩子
通过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来治疗抑郁
家庭成员一起努力解决问题,而非相互指责
矫正“功利性教育”,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3,少年抑郁症案例中,90%的父母不懂孩子的真实心声,比如:
父母每次吵架,我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错
我觉得自己活不过26岁
因为父母难过得要死,又害怕父母难过不敢去死
4,随书附赠全国主要城市心理援助热线,如有需求,可就近拨打。
2022年3月11日 已读
真故重在真,从我个人的经历与工作的角度出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注,因为我们对它的了解真的太少了,以致于常常让问题恶化酿成大祸。
2022年3月12日 评论 抑郁症来了 - 恰逢在豆瓣标记读过的第1000本书,这篇评却格外难以下手,几次想写又放下反复挣扎,毕竟人对自己总有本能的保护,袒露一些隐秘的经历是困难的,复杂的人生经历以及大半年以来面向小学初中生的社会工作让我改变了不少。 疫情带给世界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业工作压力,内卷成为日常聊天中的热词,与抑郁症有关的新闻不绝于耳,“2020年的报告现实青少年中抑郁检出率24.6”远超出我的想象,另一个词语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是躁狂加抑郁两种相反的情绪。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抑郁情绪每个人都有可能有,区别于抑郁症的一个特点是可自我调节。用一位妈妈的话说:“虽然病因千差万别,但症状基本相同,难以治愈。” 这本书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孩子的主视角,第二部分多为家长视角,这个构成了应对抑郁症的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学习好的孩子就没有烦恼,初一的孟秀稳居班级第一,面对他表达出来的信号家长只会觉得他是装的,小小年纪哪来那么多问题,其实这可以代表很多的家长也确实是他们的经验之谈,或者说这可能是一种时代病?一个聪明孩子不断想要改变却还是生理上的无法承受更令人心疼。李梦阳说“医不自医”,瑞莎因病成为了焦点,感觉自己被人推着走,走上了心理专业成功进入大学且能回馈社会。有的孩子甚至可以十分成熟,直言不觉得别人能帮到自己,或是预判对方将会说什么话。 吵架的原生家庭中,孩子从忍受压力到产生了讨好行为的变化。家庭关系中父亲容易产生偏执的性格,童年时的亲子关系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各方面都会有所影响。不能把希望寄托于逃离原生家庭,有人遇到意外的友善,有人却再坠入深渊。性侵、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等等,无论哪个话题拿出来都是极为沉重,也有电影《少年的你》《无声》等等面对有高达八成反复概率的病症,我们发现靠锻炼身体来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像摇滚乐这样的形式也会带来性格的转变,或是在公益活动中尝试寻找自身价值。 简单聊聊我自己吧,自认为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所谓的心理咨询师有很大的偏见,认为这个职业难度极高很看天分,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江湖骗子罢了,甚至能让他们产生我想要的判断结果。有很多很多抑郁症的表现但能自我疗愈,因为看过一些书认为自杀十分荒谬是不会思考与无知。有间歇性的神经性头痛去医院拍片也什么都查不出来,因此发现了请假的甜头有时会逃避学校。曾有关系很好的同学自杀未遂,让我越来越不敢说话越来越小心翼翼。我曾在2018年整理了蒋方舟的一篇演讲稿《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对我的影响不小,由于工作原因接触了不少个案,深感自己能力的不足。我承认这本书很好,医生说的内容都很正确,但要面对复杂的人还是远远不够,多希望有个能够对症下药的医生来教我如何帮助孩子。
家庭教育 心理学
当你放过自己时:快速走出抑郁的40个有效方法 豆瓣
作者: [英]詹姆斯·威西 2021 - 9
这是一本能有效地帮助读者摆脱抑郁困扰、重新夺回生活主权的心理学书籍。全书通过分享40个简单可行的生活建议,包括“保证充分的休息”“和抑郁症唱反调”“逮着机会就休息”“列希望清单”等,教给读者在陷入抑郁时如何有意识地进行自省和自控,从而一步步地从抑郁的泥淖中挣脱,最终重获新生。
2021年10月3日 已读
内容轻松有趣,以正向鼓励为主,有别于普通的鸡汤文,针对性强,方法的实用性还不错。
2021年10月3日 评论 简记 - 抑郁症,可以说是最“热门”的病症之一了,差不多每二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患有抑郁症,而在我大四那年更是看到了许多新闻,号称深陷抑郁症而了结了生命的各高校学生。其实精神类的疾病一方面是种类繁多且症状由轻到重差别很大,另一方面是很多医生专业性不够治疗难度大。因此我常觉得这和算命一样——骗子多。 这本书的风格有些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轻松有趣同时又不失专业性。凭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精神方面的问题,想要解决还是要靠自己,外物只能起到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这本书提供的方法看起来都不错,但迈出第一步永远是极其艰难的,也因此我们可以设定阶段性目标,不必听信太大的概念而应该从眼前开始。 首先应该认清自己,抑郁症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坦然的接受帮助,而且你值得被帮助。其次你需要让其他人能够对抑郁症和你有相同的认知,改掉偏见与刻板印象,这样就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要坚信抑郁症是一个外来的事物(杜鹃这个比喻太精妙了),与之抗争。书中同样提到了不少欧美那种小组式的治疗方法,在很多电影中也有展现,大家各自分享自己的故事以达到抱团取暖找归宿或是互相救赎的目的。 黑色幽默那一章很有意思,其实可以类比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自杀推导出荒谬的结果。忽然发现被PUA后导致轻生的人们也高度符合抑郁症的征兆,像是妄自菲薄为对方找借口从而贬低自己,最终濒临深渊。最后,当你实在没有能力自我消除负面情绪时,一些药物的辅助也是好的尝试。
心理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豆瓣 Goodreads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8.0 (533 个评分) 作者: 【英】罗伯特·戴博德 译者: 陈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8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2021年4月27日 已读
自我感觉,我是60%苍鹭+30%蛤蟆+10%其它。
很棒很有趣的普及读物。
心理学
重口味心理学 豆瓣
5.7 (31 个评分) 作者: 姚尧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2 - 5
你的身边是否有些人看起来怪怪的?是不是总有一种事物让你没来由地害怕?你的大脑是否经常不受意识控制地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你身边是否有些人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你听说过有的男性有着“害羞的膀胱”吗?他们在公共卫生间小便时一定要等 到旁边没人,或者到一个单独的小隔间,否则便尿不出来。
《重口味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后一块隐秘,幽默另类、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重口味心理现象,如多重人格障碍、特定精神分裂、恋童癖、恋物癖、露阴癖、性欲倒错、特定对象恐惧症等,配有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并附作者独到的分析,教你如何一眼看穿身边人的所有秘密和怪癖。
2020年11月5日 已读
在[娱乐八卦]发帖,即成本书。
还在那开诊断室答疑,这无异于百度看病……
随随便便就把这些内容称作重口味,就好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专业性尽失。
内容方面就像百度来的一样,举例居然尽是小说和电影中的内容,还不如“我有个朋友……”。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