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rius - 标记
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 豆瓣
landscap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
作者: [美]德拉姆施塔德 / 詹姆斯•D•奥尔森 译者: 朱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11
《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从斑块、边缘、廊道和景观结构的镶嵌性四个方面阐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案例详细说明了这些原理在景观设计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与众多生涩冗长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书籍不同,此书通俗易懂的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豆瓣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作者: 布雷恩·威廉·克拉普 译者: 王黎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 11
《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内容包括:污染与宜人、挥霍的经济体制及其可能的改革等内容。《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将以历史学的分支——环境史问世,然而,在英国对环境史的研究及其成果却乏善可陈。的确,环境史所涉及的内容在理论与写作上至今仍有争议。因此,环境史学者有机会,也有责任去阐述其研究领域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断然认为自己的领域才是唯一值得研究的,这样的思维或做法未免过于轻率。不错,明确著述的范围可能有利于保护自己,或至少可以让那些喜欢抱怨的人们不敢妄加评论。否则,他们会说此书若是由他们来写,就不会沦落到这般地步。那么环境史到底应该论述哪些内容呢?
破坏和破坏者 豆瓣
Spoils and Spoilers:a History of Australians Shaping their Environment
作者: [澳] 杰弗里·博尔顿 译者: 杨长云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 7
《国际环境译丛(第2辑)•破坏和破坏者:澳大利亚环境史》内容简介:澳大利亚环境史研究在国际环境史研究中独具特色。它的兴起是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和国际学术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澳大利亚环境史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以可持续性为核心概念来编撰的、强调实用价值的应用史学。
2013年8月22日 已读
本书标题党,明明是澳大利亚环保史,还叫澳大利亚环境史。
环境
悉达多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Siddhartha
9.2 (8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玉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
Essentials of Physical Geography 豆瓣
作者: Gabler, Robert E.; Trapasso, L. Michael; Sack, Dorothy Irene; Petersen, James C. 2008 - 8
PHYSICAL GEOGRAPHY, 9e, International Edition, uses the combined expertise of four respected geographers to show how Earth's physical geography impacts humans, and how humans impact Earth's physical geography. The text emphasizes three essential themes to demonstrate the major roles for the discipline -- Geography as a Physical Science, Geography as the Spatial Science, and Geography as Environmental Science. With a renewed focus on examining relationships and processes among Earth systems, this text will help you understand how the various systems interrelate and how humans are an integral aspect of geography. Historically the first book to take a conservation approach, the authors continue to emphasize the theme of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impacts.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豆瓣
作者: 傅伯杰 / 陈利顶 科学出版社 2011 - 2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2版)》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全书共分11章,重点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景观的动态模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及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中的应用。特点是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应用相结合,并且融入了作者在国内的实际研究工作。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2版)》适合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自然保护等专业的科研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方立天文集 第4卷 佛教哲学 豆瓣
作者: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本卷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以及本体论、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全书还阐释了佛教的“空”、“平等”、“慈悲”等重要哲学范畴,并对儒、佛的人生哲学以及中、印佛教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作了比较,最后还讨论了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以助于加深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认识。
建筑师的大脑 豆瓣
Architects' Brain
作者: 哈利·弗朗西斯·茅尔格里夫(Harry Francis Mallgrave) 译者: 张新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6
哈利·弗朗西斯·茅尔格里夫编著的《建筑师的大脑——神经科学创
造性和建筑学》讲述了建筑设计和神经科学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在建筑
理论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史性
的评论,介绍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表现的形形色色的大脑,选取历
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为例子,说明大脑对人的创造性以及在建筑学领域的深
刻影响。第二部分分析神经科学和建筑学的关系,主要分析人的大脑结构
,以及建筑的体现与大脑和感官系统的关系。
《建筑师的大脑——神经科学创造性和建筑学》适合建筑师、设计师
,建筑思想史研究人员,神经科学和建筑学相关专业的学者、在校学生、
从业人员等阅读参考。
采访本上的城市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城记》出版五年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再推出《采访本上的城市》;与《城记》一书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不同,此次作者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继续来反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全书仍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的基调上,完成对城市现象的全方位观察与反思,又在最后两章,以北京和南京作为具体案例解剖。其中,《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并在中国城市规划界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对这场轩然大波又作了持续性调查,使得中国式规划的困境得以充分暴露。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作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就这样,作者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手捧采访本,踏访一个又一个城市,写下一篇又一篇报道。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对中国城市化浪潮的调查性思考,以及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回顾。
全书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思路连绵却也独立成章,在激流勇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空间的实体(街道、街区、居民等)的生死毁灭和悲痛哀伤,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城市·空间·人际 豆瓣
作者: 张鸿雁 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 5
本书将城市放在空间社会结构的宏观视野中,以社会学的全新视角关注城市变迁发展的细微脉络。从城市人格、建筑、时尚、景观、形态、居住、女性、家庭等不同的侧面剖析了城市的文明本质,展现了独特的人文关怀。在占有最新国内外城市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于城市现代化的各个面上在城市私域和公域对城市人格的塑造、城市建筑的文脉断流、城市居住的二度空间、城市景观的市民属性、城市家庭的代际整合、城市女性的文化创造、以及网络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终结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对城市现代化的现代性与理性悖论进行了精辟的解析与冷静的反思。 全书主题鲜明又各成体系,融学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个性鲜明、思维独特,充满着思辩与睿智的观察,饱蕴着明晰而深刻的洞见。实为解读城市、体悟城市的一个不可多得的范本,可为城市管理者、城市研究者以及关心城市生活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精神分析与佛学 豆瓣
作者: 杰瑞米.D.萨弗兰 东方出版中心 2012 - 11
《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简介:精神分析起源于100多年前维多利亚时期的奥地利,它的目的是帮助人达到心理上的自由;而佛学起源于2500年前的印度,其目的是破除我执,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是破除自我中心的种种亲附、攀援,明见心性。
精神分析与佛学,两门对人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刻探索的学问。《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原著作者杰瑞米·D.萨弗兰是一群在其中研究和实践了好多年的禅师或精神分析师,倾其精华而为著,每一个章节的主题都引人入胜,每一段阐释都发人深思。文章的风格也恰当地反映了精神分析和佛学这两门学问的共同点——在体验中理解和品味心灵。既然是品味,就不可能是快餐,它需要你用一种放松下来的生活态度和阅读方式去徜徉其中。
2013年6月15日 已读
有点看心理学家们自high的感觉
哲学 心理
科学哲学读本 豆瓣
作者: 蒋劲松 / 刘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7
《科学哲学读本》汇集科学哲学精粹,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关于科学技术反思的各种模式。既有科学哲学经典,也有技术哲学的重要文献;既有逻辑经验主义的标准观点,也有历史主义、实在论、科学实践哲学等各种后起的学说;既有分析哲学的严谨细致,也有欧陆哲学的深刻洞见;既有专业哲学家的玄妙运思,也有伟大科学家的切身体会;既充分展示了科学哲学的学术主流,也为各种边缘另类的角色提供了表演舞台;既是科学哲学专业学生的必备食粮,也是普通读者享受思考乐趣的可口营养。
土地利用规划-从全球到地方的挑战 豆瓣
作者: (美)法布士 著,刘晓明 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 2007 - 1
土地利用的变化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因为世界上有数百万的私人和公众代表在制订土地利用决策,大至全球范围,小至一座住宅的修建。这些变化对人数和环境的影响可以是消极的或积极的,造成影响的重要程度也各个不相同。本书突破了传统上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介绍(以地方层面的土地利用规章为基本核心),第一次提出了全面的土地利用规划,从全球到国家再到地方层面的规划。该书指出:既然地方决策的累积能够对国家甚至全球造成影响,既然全球和国家政策也时常影响地到地方的土地利用,那么在所有层级参与决策制订过程的全部人员都需要对各导以级土地利用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法布士教授在本书的第一篇解析了产生今天的土地利用或耕作风景的历史和现代原因。第二篇介绍了规划师门对那些塑造全球性和国家性政策,并影响区域性和地方性土地利用规划的力量所做的反应。本书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规划师,从梦想的规划师到务实的规划师,从公众和私人领域的规划专家到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如:科学家、技师和政治家。第三篇俐才预测了将来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前景,随着科学知识的逐渐普及,高新技术提供给规划师更先进的工具,作者认为控制土地利用的决策制订过程将会进一步改善,并且变得更加民主化。
神经科学(影印版) 豆瓣
作者: A.Longstaff[著 科学出版社 2000 - 9
本书是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面向大学本科生,由著名的神经科学撰稿人A.Longstaff编写,英国著名大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流教授审阅。它以一种风格独特的方式,全面、系统地概括了神经科学的核心内容和前沿动态,并以一种便于学习、利于复习的编写形式,使学生能快速、准确的掌握知识,很好地指导学习和考试。本书配有全新绘制和编写的插图与表格,非常有指导性,是其他教材无法比拟的。本书的简明和扼要也为
博尔赫斯谈艺录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 徐鹤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博尔赫斯以小说、诗歌名家,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随笔札记,就文字篇幅而言,其小说和诗加在一起才跟这些文章大致相埒。以前国内许多出版物介绍博尔赫斯时,这类文字大抵冠以“散文”之称,其实博尔赫斯写的不是通常那种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而是专门谈论创作问题的艺文随笔。这是作者最擅长的文体之一。
需要稍作说明的是,这些笔触隽永、富于哲趣的文章并不只是玄思匡辩的结果,也包含直接来自生活的印象——郊外灯火,市井打斗,匕首和六弦琴,喧嚣而忧伤的探戈。当过二十年文学教授,又做过十八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虽说一生都生活在书籍和文学作品之中,却不是那种只想躲在书斋里的学究式的人物。他讨论创作艺术似乎也跟创作本身一样,同样是从苦难和喟叹之中寻觅世人的精神踪迹。所以,这些智性文章写得极具感性,譬如关于梦魇,关于隐喻,关于时间,关于但丁《神曲》的修辞意图,关于侦探小说的叙事法则,等等……诸如此类的诡谲之辩,让他一说都没有什么让人发怵的地方了。用干干净净直白的语言去解决思辩问题,实在是这世上少有的一项本事。他在一篇介绍莎剧的序言中写道,“我读过许多关于《麦克白》的文章,也忘了不少。”(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直言“忘了不少”显出一种优雅的自负,是不想搭理那些直冒酸气的专家学者,一句话打发了一大堆麻烦。
博尔赫斯在许多美学看法上都有一点特立独行的意思。比如,他对莎士比亚是否将无限期的经久不衰表示“无可奈何地怀疑”,而坚信许多二三流作家的作品乃或街谈巷议中都可能有着堪与经典作品相媲美的东西——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有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他把产生经典的动因更多地归结为某些接受机遇。(《论古典》) 他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追踪卡夫卡的美学先驱,从济慈的诗句中找寻个体与群体的时空联系,从霍桑和爱伦·坡那儿发现了幻想与真实相碰撞的心理轨迹,这些不囿成见的审美认识总是那么新颖而生动,显示出某种超前的感知。人们知道,接受美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向唯文本主义发起挑战的,而博尔赫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据于既往的审美经验指示了解释学的路径。他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交互关系中发现了历史,而不是根据历史来定义作家、作品,这里边的阐释逻辑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个古老命题,至今在许多研究者那儿还是一头雾水。
在博尔赫斯的艺术迷宫里还有若干通向哲学的小径,从柏拉图到帕斯卡,从犹太教的神秘哲学到东方佛禅,思维的分岔接连不断导入思想的幽胜之境。这也是博尔赫斯艺文随笔的一大特色。其实,他思想的许多方面都走在当日学术前沿,甚至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名声大噪的新学说也能从他这儿影影绰绰瞧出一些轮廓,诸如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当然,博尔赫斯没打算要做哲学家,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时间与无限的奥义——对于作家来说,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施展自己的“魔幻”之术。这不算什么哲学,甚至都不是一本正经的美学问题,一切取决于经验与情感。
博尔赫斯全部艺文随笔约超过一百万字,凡四百余篇。本书选录其中的七十六篇,分别取之作者的十个随笔集,即《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讨论集》(1932)、《永恒史》(1936)、《探讨别集》 (1952)、《序言集成》(1975)、《博尔赫斯口述》(1979)、《七夕》 (1980)、《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1982)、《文稿拾零》(1986)和《私人藏书:序言集》(1988)。
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 豆瓣
作者: 蔡运龙 / [美]Bill Wyckoff 商务印书馆 2011 - 1
本书介绍和解读了西方现当代地理学思想的若干经典论著,收录了从1864年到2006年间西方现当代地理学学术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50部(篇)创新性思想专著或论文。其中包括一些已译介到中国的名著,而更多的是中国读者知其名但不得其详,甚至还不知其名的经典。内容包括名著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内容提要、作者和论著的影响及评价等。这些论著通过对地理学思想、概念、哲学、方法论、研究内容、科学地位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反思和争论,大致反映了现当代地理学的四个重要阶段一一传统地理学(逻辑实证主义前的地理学)、“科学的”地理学(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人本的”地理学(反思逻辑实证主义而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多样化的地理学(所谓“后现代”地理学)一一的主要学科革新和学术思想;涉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等所有地理学领域。 、
本书是激发地理学者创新思维的必读文献,也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地理学思想的教科书和参考书,还可供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邻学科关心学术思想的学者参阅。
孤筏重洋 豆瓣
9.6 (8 个评分) 作者: [挪威]托尔·海雅达尔 Thor Heyerdanl 译者: 朱启平 重庆出版社 2005 - 5
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太阳神——康提基带领自己的部族,从大洋东岸乘坐木筏,追随太阳移动的方向,飘洋过海,来到他们现在定居的地方……受此启发,挪威人类学家、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和五名伙伴坐上一艘以太阳神康提基命名的原始筏木木筏,从秘鲁出海远航,横渡太平洋。航行途中,他们经历了众多的艰难和困境,想知道后来他们成功了吗?那就一定不能错过本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