Ż - 标记
Theoretical Neuroscience 豆瓣
作者: Peter Dayan / Laurence F. Abbott The MIT Press 2005 - 9
Theoretical neuroscience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describing what nervous systems do, determining how they function, and uncover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s by which they operate. This text introduces the basic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of theoretical neuroscience and presents applications in a variety of areas including vision, sensory-motor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learning, and memory.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I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ory stimuli and neural responses, focusing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by the spiking activity of neurons. Part II discusses the modeling of neurons and neural circuits on the basis of cellular and synaptic biophysics. Part III analyzes the role of plasticity i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An appendix covers the mathematical methods used, and exercises are available on the book's Web site.
2021年7月14日 想读
深度学习 豆瓣
Deep Learning: Adaptive Computa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eries
8.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恩·古德费洛 / [加] 约书亚·本吉奥 译者: 赵申剑 / 黎彧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 7
《深度学习》由全球知名的三位专家Ian Goodfellow、Yoshua Bengio 和Aaron Courville撰写,是深度学习领域奠基性的经典教材。全书的内容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基本的数学工具和机器学习的概念,它们是深度学习的预备知识;第2部分系统深入地讲解现今已成熟的深度学习方法和技术;第3部分讨论某些具有前瞻性的方向和想法,它们被公认为是深度学习未来的研究重点。
《深度学习》适合各类读者阅读,包括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以及不具有机器学习或统计背景、但是想要快速补充深度学习知识,以便在实际产品或平台中应用的软件工程师。
2021年7月13日 想读
雪花的答案 豆瓣
The Snowflake: Winter's Frozen Art
作者: [美] Kenneth Libbrecht(肯尼思•利布莱希特) / [美] Rachel Wing(雷切尔•温) 译者: 王燕平 / 张超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9
“大自然有些最精致的工艺品总是很微小,大家如果用放大镜看过雪花就知道了。”
——雷切尔•卡尔森
雪花,从云中飘落,变化无常,
每一片雪花都是天然的艺术品,
每一次降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展。
本书对雪花进行了至今最为广泛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一个或更多的冰晶组合成为雪花,组合方式有无限的可能性,几乎每片雪花的结构都是一个复杂结合体。作者从物理学的角度对雪花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分析,将雪花的隐秘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希望雪花故事能激励你走出去,看一看落在身上的雪花;希望你能找时间停下来,驻足享受宁静的降雪;希望你能看一看呼出的哈气是如何融入云中又降回地面。还有最重要的是,希望你能继续在雪花中找到喜悦和奇迹。
1.书中170多幅真实的雪花照片:展现了雪花形状与结构的变化多端
2.雪花多样性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丰富的物理过程、数学运算和化学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
3.历史、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
2021年7月13日 想读
Introduction to Cosmology 豆瓣
作者: Barbara Ryden Benjamin Cummings 2002 - 10
Introduction to Cosmology provides a rare combination of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core physical concepts of cosmology and the most recent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The book is designed for advanced undergraduates or beginni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assumes no prior knowledge of general relativity. An emphasis is placed on developing the readers' physical insight rather than losing them with complex math. An approachable writing style and wealth of fresh and imaginative analogies from "everyday" physics are used to make the concepts of cosmology more accessible. The book is unique in that it not only includes recent major developments in cosmology, like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and accelerating universe, but also anticipates key developments expected in the next few years, such as detailed results on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cosmology or astronomy.
2021年7月12日 想读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豆瓣
Die Krisis der europä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änomenologie: Eine Einleitung in die phänomenologische Philosophie
作者: 胡塞尔 译者: 王炳文 商务印书馆 2001
编者导言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论的现象学》是胡塞尔最后一部重要著作。基本的手稿写于1935—1936年(1)。胡塞尔从1934年到1937年在《危机》一书的范围内进行写作。产生这部著作的外部原因,是维也纳文化协会邀请胡塞尔演讲。胡塞尔应邀于1935年5月7日在维也纳作了一次演讲,应普遍的要求,5月10日又重作了一次。维也纳演讲的题目是:《欧洲人危机中的哲学》。演讲的本文在这里是第一次发表(参看“增补”第314页。以下)。胡塞尔在1935年7月10日写给茵加登的信中谈到了他的维也纳演讲:“在维也纳真令人惊奇。因为应该来这里演讲的决定作得太晚了,而且是在布拉格的演讲拖延以后决定的,另外还由于其它的干扰,我来到这里其实并没有带着现成的稿子。我克服了过度的疲劳,于5月7日作了演讲,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我根据最主要的东西自由发挥。题目是《哲学与欧洲人的危机》。前半部分是从目的论的一历史的角度(从哲学上)阐明欧洲人的(或“欧洲文化的”)哲学理念。
第二部分:阐明从19世纪末开始的危机的原因,哲学或者它的分支,近代的专门科学失败的原因,它的使命(它的目的论的功能)——即给作为理念应在欧洲历史地生成的更高的人的类型以规范指导——失败的原因。第一部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演讲,它用了整整一个课时。因此我想就此结束,并为主题压缩得过紧而表示歉意。但是听众一定要我讲下去,因此在休息之后我继续讲,我发现听众对于第二部分也有非常强烈的兴趣。两天以后①,我不得不再一次重复这个演讲(而且又是座无虚席)——虽然是再一次重复,却用了两个半小时”。
当年11月,胡塞尔应“布拉格人类知性研究哲学小组”的邀请,在布拉格的德语大学和捷克语大学分别举行了两次演讲②,后来他将这些演讲扩展为原来的《危机》这一著作。
胡塞尔在由A.利贝尔特于贝尔格莱德出版的《哲学》(philos—ophia)杂志第一卷(1936)上发表了《危机》这部著作的开始的部分(即第一,第二两部分)③。1937年1月7日,胡塞尔收到校完最后一校的清样。第三部分,而且实际上是这部书的中心部分(即ⅢA和B),本来也应发表,然而由于胡塞尔打算重新修改,将稿子压下了。直到疾病发作(1937年8月)——这场病夺去了他的生命——他一直不倦地从事《危机》的写作。按照保留下来的手稿,这项工作可以逐月地追寻。正文仍然是未完成的。在这几年里,胡塞尔与他当时的助手E.芬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与芬克详细讨论过这部著作,芬克还将正文的速记手稿誊清。本书继续写作的x、提纲是由芬克写成的,这个提纲作为附录X础载于本卷中。正文的速记手稿未能保存下来,也许是在芬克誊清以后,胡塞尔将它销毁了。甚至正文第一、二部分的打字稿也是残缺不全的,因为这两部分在《哲学》杂志上发表以后,胡塞尔就将打字稿当草稿纸用了。
这些写于晚年的,全都这样那样地与《危机》的问题联系着的手稿,在胡塞尔逝世后,由H.I。.万·布雷达归人到KⅢ类中。这种编排并没有思想上的连贯性,而只是为了在档案中清楚标明所发现的从1934到1937年的速记手稿,这些手稿在芬克与兰德格雷贝1935年进行整理时并没有包括进来。
在这里首先涉及到所谓的研究手稿。在以前的版本中①已经指出,胡塞尔的手稿可以分成三组:胡塞尔本人已经指明要发表的手稿;胡塞尔当时并没有想直接发表,而归人第三类的手稿,如演讲手稿;最后是工作手稿和研究手稿,那是胡塞尔为了澄清某个问题为自己而写的,因为我们知道,胡塞尔经常总是将自己的思考用文字记载下来。
出于一些很容易想到的理由,卢汶胡塞尔档案馆的领导人决定着手发表第一组手稿。原来曾计划,接下来发表演讲的手稿,最后发表研究手稿。发表研究手稿面临着一些特别的任务。胡塞尔的思想进程有时是跳跃式的。胡塞尔提出一个问题,然而在准备阐述这个问题时,他却被一个潜在的,而现在成了注意中心的问题吸引住了;以后他又给出一个很长的概述,其目的只是要在现在将州以前思考过的东西保留下来。如果他在一个问题上停留下来,那么经常的情况就是,他总是对这个问题一再地重新思考,重复,对写好的东西修改,批判,或干脆将它搁置起来。没有人会否认这种手稿对胡塞尔的研究者有用,然而问题是,它们是否直接就适用于提供一种对现象学的了解;常常是极其错综复杂的道路,各种各样问题的相互交错,离开预告过的主要道路,在常常是荆棘丛生的歧路上反反复复地思考,这一切是否会使人眼花缭乱,以致使胡塞尔的研究者失去了本来的方向呢?现在当然有一种可能,即通过编排和选择从研究手稿形成一种新的手稿。但是这种解决办法被胡塞尔档案馆的领导人拒绝了。经常与胡塞尔接触的胡塞尔生前的合作者能允许自己做的事情,甚至是应胡塞尔的要求而能做的事情,我们今天却是不可以做的。如果研究手稿被发表,就只能按照它们原来的形式发表。不过有一种可能性,即从研究手稿中进行选择,围绕确定的主题对它们分组。在当前情况下,就是这么做的。研究手稿是联系胡塞尔确定发表的正文一起发表的。正文勾画出在相应时期胡塞尔的问题得以保
持的那些方面,而研究手稿则补充和丰富了这种论述,另一方面,也使他必须克服的那些困难清楚地显露出来。不过在这里应该明确地说,研究手稿的编排是由编辑者进行的,胡塞尔本人并不曾想直接发表这些研究手稿。
因为当前题目中涉及的研究手稿总数非常可观,这里所发表Ⅶ的必须限于一组确定的手稿,即KⅢ组手稿。即使是这一组手稿,也必须进行选择(这一组包括32份手稿,其中一些篇幅超过200多页)。但愿在以后的版本中这一组手稿的其余部分有可能发表。
毋庸讳言,这种选择仍然是一种冒险的事情,决不是不容批判的。为了避免在这种选择中过多地表现出编辑者的兴趣,明确规定必须根据正文本身加以选择的原则,并且对于以附录形式发表的研究手稿的每一本文,都指出可参照与之有关的正文的某个或某些章节。但是不能将这种参照仅仅理解为,仿佛这个附录只能说明这一确定的章节,而应该说这种参照只起一种提示作用。越深入研究胡塞尔的问题,就越能清楚看出问题的繁杂,对于有关章节的这种参照也就越失去效用。还应该提到,这里选出的手稿中,有一些不仅与《危机》一书的本文有联系,ffffJl~--般地与胡塞尔哲学研究的发展有联系。
这一卷分成两个部分:正文和增补。在增补部分又将独立的文章和附录分开。文章应对危机问题的形成提供说明,不过在这里发表这些文章时也必须有所节制,以免打乱正文与增补之间的平衡。第一篇文章产生于1926--1928年这段时间。它所探讨的是在《危机》中甚至被赋予了特殊重要性的理念化问题。第二篇文章大约产生于1930年,也许写于1928年至1930年之间,是用来区分自然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科学的态度的,而精神科学的态度恰好是《危机》第二部分的重点。第三篇文章是维也纳演讲(1935年)。
一些补充说明应该允许纳入到本书的内容中。这是首次发表瑚的胡塞尔借以明确表明对历史的态度的,特别是将哲学的历史性当作主题来讨论的著作。即使是维也纳演讲就已经以对历史的某种见解为基础了。在这里,历史被理解为超越于自然的态度(作为自然的一实践的态度),自然的态度是借助直接给予的东西进行的说明,哲学的理论(e£∞pca)——按照胡塞尔的看法,哲学理论是一种对于原初感兴趣的生活的悬搁——的发展,实际上变成了对于存在者整体的把握。另外,与这种整体性要求一起,还首次产生了无限东西的理念,这种理念对于西方人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转变——在胡塞尔看来,它同时又是对于神话东西的克服——首先使欧洲科学的形成成为可能,这种科学后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对它与哲学的关系产生了错误认识。
在这里不应企图去批判胡塞尔有关历史或希腊文化的本质的观点,也许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胡塞尔必须以这种明确的方式去看待希腊文化,为什么历史的本质会对他如同在《危机》一书中或者在当时的研究手稿中明确表达出来的东西那样显露出来。对于胡塞尔来说,处于问题中心的是:为什么在近代科学取得辉煌进步的同时却产生了科学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同时又是欧洲人的危机呢?因此他特地深入探究了近代科学在伽利略那里的形成。在
本书第二部分的初稿中,论述伽利略只用了一节篇幅,而在对原稿进行修改时,论述伽利略的部分扩充了,占了第二部分的一半(参看§9)。在伽利略之后,胡塞尔详细讨论了笛卡儿,因为他发现在笛卡儿那里有两种方向——即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超越论的主观主义——结合在一起,这两种方向在它们后来的争论中对哲学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一著作的第二部分甚至加了这样一个标XIX 题,即:“澄清近代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超越论的主观主义之间对立的起源”。(在附录中胡塞尔的重复阐明,对于解释笛卡儿也是重要的)。在这里不想详细研究胡塞尔关于欧洲近代哲学的全部叙述(胡塞尔特别注意英国哲学)——我们始终考虑到胡塞尔关于近代科学受挫折的原因的提示——,因为这里所要做的,只是概述胡塞尔的问题范围。在这种考察中,经常指导着胡塞尔的隐蔽的先见的就是,随同希腊哲学一起向欧洲人显现的目标,即“想要成为由哲学理性造就的人,并且只能成为这样的人”的目标,丧失了,因此哲学作为“人类本身生而固有的普遍理性显露的历史运动”的意义也丧失了。通过他指出要取代哲学的科学,如何因为看不到并且肯定看不到哲学的真正的意义的基础,因为哲学关于说明存在者的整体要求失效了,而必然会失败,通过指出这些,而使上述的目标再度成为可以看见的,这就是胡塞尔真正根本关心的事情。
在胡塞尔思想的这个时期,一再使他思考的,是生活世界的存在论问题,所谓生活世界,即在一切科学之前总是已经能够达到的世界,以至科学本身只有从生活世界的变化(在理念化的意义上)才能理解。在“生活世界”与“自在的真的世界”(科学的世界)之间的对立中,重心必然会从对作为所谓真的世界的诸存在者的科学把握向生活世界转移。但这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停留在指出“生活世界,,的结构上,而是因为只有在生活世界的实现中,超越论的自我的发挥功能的成就才能被认识。这种成就本来应该由心理学揭示出来,并变成可以理解的。但是心理学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为它过于被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理解了,因此它完全不能真正领悟主观的本质。
胡塞尔确信,这种正是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分裂中才获xx得其表现的本质上的缺点,只有借助超越论的现象学揭示出原初的目标才能克服,而这个目标则是通过揭示出超越论的自我而变成可以看得见的。根据他的看法,近代形而上学的发展,只有作为向现象学的发展才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危机》这部著作——它因此应指出欧洲的真正生活危机的原因——同时应被认为是超越论现象学的导论。从对这整个问题的讨论中,现象学应该真正证明是基础的哲学,即是实现普遍认识的要求的学问——是普遍的科学。
这部著作的导引的功能在第三部分A和B的标题中明确地表达出来了:“从生活世界出发通向超越论现象学的道路”和“从心理学出发通向超越论现象学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这条道路能直截了当地从生活世界或心理学出发描述出来,而是说,现象学首先使生活世界所表明的东西,心理学本来应该是的东西,成为可以理解的。然后才有一条从这样理解的生活世界和心理学出发通向现象学的自然的道路。因此,为了按原来的样子把握生活世界和心理学,然后由它们出发能看到这个基础(即现象学)本身,我们必须站在现象学的基础上。随着对生活世界的真正理解,同时也就揭示出科学始终已经站立于其上却没有看到的基础。因此,现象学使科学对自身理解成为可能;随着对于心理学的真正理解——这种理解就在于揭示出超越论的主观性——,现象学提供了重新理解主观与存在者的关系,和消除带来严重后果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间的断裂的可能性。按照胡塞尔的意图,所有这些最后一定会导致使对人的理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希腊人那里第一次显示出来,在文艺复兴时期支配了人类——重新确立起来,由ⅪⅡ此,对作为理性自身实现场所的哲学的信仰,也会重新确立起来。因为按照这种看法,哲学在历史上就是人的理性向自身的复归,在哲学中,人类实现了对自身的辨明。由此也产生出一种哲学的伦。理学功能:指导人类成为它必须成为的东西。
《危机》这部著作并没有完成。在芬克的提纲中提到的第四部分,即“将全部科学都收回到超越论哲学的统一之中的思想”并没有论述过。但是找到了一些笔记,在其中胡塞尔正是与历史相关联概述了哲学的本质。这些笔记之一——它同时提供一种全面的概观——被置于本书的结尾(§73),另外一些稿件则作为附录提供出来。即使《危机》一书是以一些使胡塞尔作为伟大的理性主义者的继承人出现的论述结束的,这也不应诱使人们以一种片面的观点去理解他。这里需要做的,宁可说正是领会和理解他的思想的潜藏的多样性——他的思想常常甚至与他自己的表达相反——,以使他所关心的事情能取得成果。或许正是发表他的研究手稿——如在这里首次尝试的——能对此有所帮助。
由于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文化部和科隆大学的慷慨支持,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于1951年秋得以建立。这个档案馆是在与卢汶胡塞尔档案馆达成协议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样,德国的研
究者就可以使用胡塞尔的遗著了。在科隆胡塞尔档案馆,存有迄今全部胡塞尔速记手稿改写本的副本,未改写的速记稿目录,以及研究胡塞尔所必需的卡片索引资料。正在与卢汶胡塞尔档案馆合作出版胡塞尔著作全集。此外,在胡塞尔档案馆的范围内,定期举xxⅡ行演讲,以及与德国和外国哲学家的讨论。胡塞尔档案馆的馆长是K.H.福尔克曼一施鲁克教授。
在这里应该向所有为科隆胡塞尔档案馆的建立和维持而尽过力并仍在尽力的人士表达衷心的感谢。特别应该感谢文化部长托伊奇夫人,以及当时的科隆大学校长J.克罗尔教授,当时哲学系主任J.科赫教授,以及行政主管P.施奈德。
正如在第四卷导言中已经提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第四次会议(1949年)的全体大会决定,授权总干事促进哲学和精神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在1951年11月的会议上,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应国际哲学一人文科学联合会的请求,批准再一次给予胡塞尔档案馆(卢汶)财政资助,供准备出版胡塞尔手稿之用。
感谢欧根·芬克教授惠允在《危机》一书中发表他的两个附录。对于玛利·毕麦尔一魏策尔和鲁道夫·鲍姆在出版工作中的有力帮助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瓦尔特·毕迈尔
1953年12月于科隆
2021年7月11日 想读
Ken Wilson Memorial Volume 豆瓣
作者: K K Et Al Phua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15 - 5
2021年7月5日 想读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段落在于科学部分。显然,对希格斯玻色子的描述正是Tonelli的主场,还有该粒子对于宇宙形成以及帮助人类认识宇宙起源所发挥的根本性作用。他在宇宙形成和其他概念之间建立了深刻而清晰的联系,例如自发对称性破缺,这是一种物理系统看似无视所有可能拥有相同对称性的能态而选择进入最低能态的过程。还有那些分析恒星和星系形成过程和结构的章节写得也是趣味盎然。如果一边仰望星空一边聆听这些篇章必是一大乐事。



然而Tonelli在芥子之微与永恒之广中间,留下了有待填补的空白。物理学的许多分支致力于解释物质相态间的转换,例如水结冰时结构重组的相变理论,即使书中有很多故事涉及到这些现象,但令人惊讶的是作者没有在这些分支建立起明确的联系。这个疏忽暴露出了物理领域中的文化隔阂。相比之下,有些物理学先
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 豆瓣
Louder Than Words
作者: (英)本杰明·伯根 (Benjamin K. Bergen ) 译者: 宋睿华 / 王尔山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5
我们如何理解语言?我们又如何创造意义?我们的所看所想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如果说我们一直在创建意义,那么什么才是意义之源?这些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想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本杰明·伯根教授是国际认知语言学权威、具身模拟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师从于“认知语言学之父”乔治·莱考夫。他在书中运用经过巧妙设计的相互关联的实验,提纲挈领地描述了一种新兴的语言认知理论——具身模拟理论,指出我们人性的本质、我们思考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的身体与大脑合作的结果。不仅证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是意义,而且展示了这意义背后的机理。
《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行文立论严谨,讲解清晰,描述生动,特别是关于北极熊、会飞的猪、黄色卡车司机帽等实验案例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本书的问世不仅进一步了推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对语言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1年7月4日 想读
ψの悲劇 The Tragedy of ψ 豆瓣
作者: 森 博嗣 講談社 2021 - 6
失踪した博士の実験室には奇妙な小説と、ある名前ーー。Gシリーズ後期三部作、戦慄の第二弾!
〈死ぬ自由が自分にはある〉と手紙に書いた元大学教授の失踪は自殺なのか。それともーー。
残された謎。真夜中の死。そして悲劇は続く。
遺書ともとれる手紙を残して老博士、八田洋久が失踪した。一年後、洋久と親しかった人びとが八田家に集まり、失踪の手がかりを探して実験室に入ると、コンピュータに「Ψの悲劇」と題された小説、ノートに〈真賀田博士への返答〉とのメモが。その夜、八田家に悲劇が訪れた。
2021年7月2日 想读
笛卡尔的错误 豆瓣
Descartes' Error
8.4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 译者: 毛彩凤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 6
《笛卡尔的错误》将读者带入一次精彩的科学发现之旅。此次旅程从菲尼亚斯·盖奇的悲剧故事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的脑损伤患者。世界上第一流的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感受的缺失不仅会影响理性,它甚至可以摧毁理性,使明智的决策变得不再可能。
《笛卡尔的错误》为结束心理和身体两者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认为,理性决策并不仅仅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还需要情绪与感受的支持。此外,他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情绪的本质进行了诠释:它是对我们身体状态的直接观察,是身体和以生存为目的的身体调节之间的联接,同时还是身体和意识之间的联接。本书思想富于智慧,文字优美,它改变了我们关于心理和身体两者关系的观点。
2021年6月30日 想读
当自我来敲门 豆瓣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作者: [美]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译者: 李婷燕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内容简介]
● 继颠覆性巨著《笛卡尔的错误》之后,达马西奥通过对多年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总结,向一个困扰人类的根本谜题发起了大胆的冲击。这个谜题就是:意识从哪里来?
● 在梳理了大量临床案例和大脑神经解剖结构的线索后,达马西奥解释了在他眼中大脑如何构建心智、心智如何构建意识的原理,并着重强调了自我在构建意识大脑中的重要性。这种基于演化的研究角度,彻底转变了长久以来人们看待和描述有意识心智的方式。
● 在《当自我来敲门》中,达马西奥邀请读者和他一起踏上一场意识的冒险之旅,带领读者深入迄今为止无人到达的未知领域,层层揭开自我与意识的秘密。
[编辑推荐]
● 知名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全新力作,让诺奖得主奈保尔爱不释手,令大提琴家马友友神魂颠倒。
● 挑战困扰人类的根本谜题,构建心智演化之路,探索意识起源之谜。
● 一场人类意识探索的盛宴,一次刷新阅读体验的脑力挑战!
● 国内外众多知名心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联袂跨界推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汪丁丁倾情作序!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傅小兰、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宁向东、知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联袂推荐!
● 达马西奥“情绪与人性”五部曲之二。
● 湛庐文化出品。
2021年6月30日 想读
人的境况 豆瓣
The Human Condtion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4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conditioned beings)。但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比如劳动超出家庭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从宇宙的角度对地球采取行动,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处境。本书在结构上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二元对照。第一章给出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为全书确立了一个隐含的背景框架。实际上,只有在此二元对照下,劳动、工作和行动才可能有效地保持自身,因为与两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古代西方对两个世界的想象: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或基督教的尘世之城和天上之城,前者是变化的、有死灭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在那里,制作或工作被当成一切活动的原型,人在制作中模仿神圣世界的创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荣耀都来自后者,后者才是他渴望回归之所。阿伦特认为这种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等级秩序,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导致了对政治的伤害,因为政治哲学家倾向于以制作模式把行动理解为按照某种真理来统治。但对立之消隐的灾难后果,要在世俗化的现代才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神圣世界不再被信仰,沉思“被逐出有意义的人类能力行列”之后,制作活动也失去了衡量他的产品真实性的标准,作为人造物的世界越来越相对化,丧失了它得以立足的持久性和稳固性。二元世界观的消失,一方面让现代人丧失了作为生存条件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抛回到自身,返回到孤独内心来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世界异化”和“向自身的回返”最终以牺牲世界和牺牲行动为代价。虽然在现代早期,人作为制造者获得过短暂的胜利,那时人曾被高举为目的,但“由于现代的世界异化和内省被提升为一种征服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策略,也就没有哪种能力像制作——主要是建造世界和生产世界之物的能力——一样,丧失得如此之多”(本书第242页)。在最后一章,阿伦特哀悼了技艺人(homo faber)的失落:匠人精神始终预设了一个物的世界,在那里,物质闪耀、语词可听,但在世界塌陷,甚至被还原为生物循环意义上的自然的情况下,最终是劳动动物(animal laborans)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就是我们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2021年6月29日 想读
禅宗与道家 豆瓣
作者: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本书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2021年6月28日 想读
禅海蠡测 豆瓣
作者: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 1
禅宗,初始于北魏,盛行于唐宋。独特的禅宗理论和修持风格,曾对世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以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了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文化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亲笔撰写的一部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作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识。
2021年6月28日 想读
楞伽大义今释 豆瓣
作者: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 10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楞伽经大义今释》的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
2021年6月28日 想读
变态心理学(第18版)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美] 吉尔·胡利 / [美] 詹姆斯·布彻 译者: 陈良梅 / 潘晓曦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7
《变态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属于心理通识系列读物之一。《变态心理学》自1948年詹姆斯·科尔曼撰写出版以来,已长销七十多年,并且一直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领域的全面系统的优选教材。本书第18版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胡利、马修·诺克教授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詹姆斯·布彻教授等知名心理学家共同编著,并根据DSM-5标准进行了修订与更新。
变态心理学通过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及发展规律,描述了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发展,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各种障碍的特征及相关治疗方法。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基于深厚的专业背景,详细阐述并归纳了变态心理学所有主要的理论点,并且提供具体的测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特征,充分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水平。《变态心理学》通过七十多年的更新与升级,已成为广大心理学专业人士及大众读者的重要入门级读物,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与启发。
2021年6月28日 想读
生理学 豆瓣
作者: 朱大年 / 王庭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 3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生理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8版)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八轮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是在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的背景下,在落实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启动的。
2021年6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