Ż - 标记
超越时空 豆瓣
Hyperspace
9.2 (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加来道雄 译者: 刘玉玺 / 曹志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 6
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2018年3月15日 想读
13次时空穿梭之旅 豆瓣
13 Journeys Through Space and Time
作者: [英] 科林·斯图尔特 译者: 孙亚飞 湖南文艺出版社·读行者品牌 2018 - 1
☆英国皇家科学院年度新作
☆欧洲现象级科普读物
☆英国抵达国际空间站的首位宇航员蒂姆•皮克作序
☆欧洲天文学新闻奖二等奖获得者科林•斯图尔特年度科普之书
----------------------------------------------------------------------------------
时空穿梭是否有可能实现?
宇宙是否真如剥开的洋葱,存在永无尽头的平行空间?
宇宙中能看到两次日落的地方在哪里?
最美 丽的科学发现是什么?
如何在太空中生存?
本书囊括了世界范围内久负盛名的科学家们对宇宙时空的探索和前沿科学发现,由英国首名抵达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蒂姆•皮克作序,从英国皇家科学院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圣诞科学讲座中精心挑选出了13场与宇宙时空有关的讲座,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关于这个神秘未知领域的一切,满足读者的想象力。
2018年3月6日 想读
铁路疑案 豆瓣
Obelists en Route
作者: (美)C.戴利·金 译者: 王琢 谜斗篷 2015 - 3
谜斗篷027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铁路奇案》是柯林斯犯罪俱乐部1934年2月的“本月选书”,其中涉及的谋杀案发生在一列“超豪华列车”破纪录的首发旅程途中。这列洲际特快从纽约到旧金山,中途不停站。火车上搭载的都是受邀的客人,其中有著名的银行家萨伯特·豪稚斯,在旅途开始不久之后他的生命就被粗暴而神秘地终止 了。随着洲际特快轰隆隆地行驶,罗德和彭斯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要在到达旧金山之前揭开凶手的真面目。
2018年3月6日 想读
危险的黑暗 豆瓣
The Dead are Blind
作者: (澳)马克思·阿弗德 译者: Qiuhan 谜斗篷 2013 - 9
谜斗篷015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
马克思•阿弗德曾创作过一系列广播剧,剧本在澳大利亚播出后广受好评。在《危险的黑暗》中,他更是设计了一场直播中的广播剧作为神秘谋杀案的现场。
这场广播剧的听众包括苏格兰场的威廉•杰米森•里德总督察和他的密友——侦探杰弗里•布莱克本。机缘巧合之中,作为案发现场的直播室的大门被锁上了,将此案推向了“密室犯罪”的迷踪。布莱克本和里德使尽浑身解数对抗众多嫌疑人,最终令这起邪恶的奇案水落石出。
2018年3月6日 想读
魔法人偶 豆瓣
Death's Mannikins
作者: (澳)马克思·阿弗德 译者: 吴思琦 谜斗篷 2014 - 3
谜斗篷021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
2004年日本原书房“本格推理十大”第五名
密闭教堂中的不可能犯罪!
致命人偶带来的连环诅咒 !
自由侦探杰弗里·布莱克本遭遇友人罗洛·摩根到访,得知神秘学学者科尼利厄斯·罗彻斯特的宅邸发生离奇死亡事件,房子里原有的一套人偶模型失踪,不久之后,凡是收到对应人偶的成员必死无疑。
宅邸里的每个人都有嫌疑。苏格兰场的里德总督察抵达现场后,与布莱克本联手揭开了萦绕谋杀与迷信的真相。
2018年3月6日 想读
杀人的信 豆瓣
La lettre qui tue
作者: [法国] 保罗·霍尔特 译者: 王小妞 谜斗篷 2016 - 11
谜斗篷037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故事发生在1946年4月的伦敦,那是个空袭造成的恐慌还萦绕在伦敦人心头的年代。在空袭中痛失爱妻之后,拉尔夫•康罗伊终日靠赛马赌马打发时间。一天夜里,他收到一封来自朋友菲利普•麦克唐纳的奇怪信件,要他连夜前往伦敦一个偏僻的街区,赴一场莫明奇妙的约会,还要他“见机行事,不要和任何人对着干”。拉夫按照朋友信中的指示一一照办了……然后发现这一切完全是场噩梦。他的行为引起了一名警察的怀疑,不得不动手才得以脱身;一辆神秘的蓝色福特车上,其中一名乘客看起来就是……他死于五年前的妻子约瑟芬;最后,在这场约会的最后,约会地点的主人和客人却都将他当成了另外一个人……
2018年3月6日 想读
撒旦的足迹 豆瓣
The Footprints of Satan
作者: (新西兰)诺曼·贝罗 译者: sugarclutch 谜斗篷 2014 - 3
谜斗篷020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
2007年日本原书房“本格推理十大”第一名!
足迹类不可能犯罪的最华丽之作!
1855年2月8日晚,恶魔撒旦造访了英格兰。在德文郡南部好几个城镇的雪地上都发现了他特有的足迹——蹄印。甚至在那些人类根本无法接近的地方也发现了蹄印,比如围绕着私人花园的高墙墙头上和陡峭的房顶上。近一百年之后,恶魔再度来访……
2018年3月6日 想读
贝克街档案 豆瓣
The Baker Street File
作者: (英)迈克尔·考克斯 译者: ellry、天心奇 2011 - 6
谜斗篷005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
本书的编撰者是著名的格林纳达福尔摩斯系列片的原制片迈克尔·考克斯以及几位该剧的工作人员。在格林纳达公司制作这部剧之前,考克斯坚持该剧要完全体现原著的精神和复原原著的场景。因此,他产生了编撰《贝克街档案》的念头,目的是对正典进行深入的整理。这本小册子分发给参与制作该剧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作为塑造主要人物和场景的“圣经”。
《贝克街档案》从福尔摩斯故事里摘录了一千多条细节方面的句子,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分为福尔摩斯、华生、赫德森太太和小听差比利、221号乙等章节,库克斯为每部分撰写了专门的注释短文。它不仅是格林纳达和JB迷的必读书,更是所有福尔摩斯爱好者的必读书。如果想写福尔摩斯的同人,不妨也来看看,它会让你笔下的福尔摩斯更传神。
考虑到要精确表述原文的细节,故而中文版在条目部分将采取中英对照的双语模式。此外,将从《福尔摩斯电视片》(The Television Sherlock Holmes,1994)译出三篇文章作为该书的附录。
2018年3月6日 想读
逻辑的引擎 豆瓣 Goodreads
Engines of logic
8.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丁·戴维斯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5
本书介绍了现代计算机背后的那些基本概念和发展这些概念的人,描写了莱布尼茨、布尔、费雷格、康托尔、希尔伯特、哥德尔、图灵等天才的生活和工作,讲述了数学家们如何在成果付诸应用之前很久就已经提出了其背后的思想。博达著作权代理有限公司授权出版据美国W.W.Norton公司2000年版本译出。2007年第二版亦使用同一ISBN。
2018年3月6日 想读
生命的语言 豆瓣
The language of life : DNA and the revolution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
作者: [美] 弗兰西斯·柯林斯 译者: 杨焕明 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10
《生命的语言:DAN和个体化医学革命》撰自《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世界知名医学专家、遗传学家,弗兰西斯-柯林斯。《生命的语言:DAN和个体化医学革命》将永远改变你对人体、健康和未来医学的思考方式!
在全世界成百上千的实验室里,在日以继夜的研究中,一场医学科学的革命正悄然来临它己不再遥不可及。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触及,而很多人也已经被触及我们历来对疾病的理解、对人体的诠释、对健康抉择的思维标准,对医疗防治的知识储备,都受到了这场变革的巨大冲击各位.欢迎来到个体化医学的新世界!
在美国,有2100万人患有6000多种所谓的疑难杂症,而这其中的很多病都是由基因出错引起的实际上,所有疾病都有其关键的遗传起因在各种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位女士去做遗传检测以查看自己是否携带了乳腺癌的突变基因,一些有心脏病或亨廷顿舞蹈症家族史的人去检测以查看自己是否“继承”了致病基因,然而,这场革命的重要性远不止针对糖尿病、心脏病、常见癌症、精神病、哮喘、关节炎、老年痴呆症等普通疾病,而是更多的疾病,所有的疾病——每种疾病都有其遗传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现在,只需一个简单的自助检测,仅花费几百美元,你就能知道你自己DNA中蕴含了什么秘密。
弗兰西斯·柯林斯一直都站在这场革命的最前沿。15年来,作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作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院长,他非常清楚人类遗传学己被以讹传讹。误解多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固有遗传理论都被颠覆:很多健康学家提供的建议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很多理当如此的常识都被发现是有待修正的。所以。是紧跟医学发展脚步,让自我认识也“与时俱进”了!在获悉个人遗传信息、疾病治疗方式和家族患病风险之时,你定会惊讶连连、抉择重重。而这《生命的语言:DAN和个体化医学革命》巧具匠心地提供“每章建议”,给予人们无穷启迪。无限希望。
几乎每一天,那些我们知之甚少甚至完全误解的疾病都在被重新定义着。那些身患重症的患者、那些走投无路的家庭都又再次燃起希望,迎接一个充满新医学观点、新治疗方法、新预防手段的崭新世界!
你不该错过这个解密自身DNA、探索生命奥秘的良机:基因究竟如何运作?又如何表现?它赋予我们什么,又限制了什么?
2018年3月6日 想读
完美理论 豆瓣
The Perfect Theory:a Century of Geniuses and the Battle over General Relativity
作者: [英] 佩德罗·G.费雷拉 译者: 向真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11
自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15年首次提出广义相对论以来,物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和质疑这一理论。他们的工作已揭开了宇宙中大量令人惊奇的秘密,很多人相信,更为神奇的奇迹正有待揭秘。
广义相对论为我们对时间的起源和宇宙中所有恒星和星系的演化的理解提供了关键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坚定支持者不仅揭示了宇宙极大尺度的物质属性,而且为最小尺度上的存在性研究开辟了道路,并解释了实在的结构是如何突现的。我们正处在现代物理学的一场重大变革之中。由于科学家在空间上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看得更远、更清楚,因此《完美理论》揭示了广义相对论的更广阔的相关性,向我们展示了宇宙从哪里开始,它的现状,以及它还将带领我们奔向何方。
2018年3月6日 想读
“空间”的美术史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译者: 钱文逸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我用这三场讲座做了一件我一般不太做的事,就是直接地讨论美术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方法。我感到,美术史在中国是个有活力、吸引年轻学子的领域,因此希望将这个系列讲座想象成一个短期课程,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一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面对的问题,在总结和发展以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听课者思考问题、寻找新的题目、做新的研究。——巫鸿
--------------------------------------
《“空间”的美术史》是巫鸿教授应OCAT研究中心之邀于2016年6月20—22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进行的系列讲座的整理出版。
美术史对视觉对象的分析长期以来围绕“图像”和“形式”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而“空间”及与之有关的概念不断出现在作者的美术史写作中,开始形成观察、描述和解释美术作品中的一个框架。
本书以“空间”为线索,将作者多年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方法论的高度上进行整合,并从教育者的角度,首次为国内年轻学子开启“讲习班”模式,为学生总结自己以往研究的意图,讲解自身的治学经验。
讲座部分中英文共同呈现,同时收录与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和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教授的三场精彩对谈,带来对“空间”主题的多角度思考。
2018年2月25日 想读
ブルーローズは眠らない 豆瓣
作者: 市川 憂人 東京創元社 2017 - 9
両親の虐待に耐えかね逃亡した少年エリックは、遺伝子研究を行うテニエル博士の一家に保護される。彼は助手として暮らし始めるが、屋敷内に潜む「実験体七十二号」の不気味な影に怯えていた。一方、〈ジェリーフィッシュ〉事件後、閑職に回されたマリアと漣は、P署の刑事ドミニクから依頼を受ける。幻の青いバラを同時期に開発した、テニエル博士とクリーヴランド牧師を調査してほしいと。しかし両者への面談直後、温室内で切断された首が発見される。バラの蔓が扉と窓を覆い、密室状態の温室には縛られた生存者と「実験体七十二号がお前を見ている」という血文字も残されていた。年末ミステリベストに全てランクインした、『ジェリーフィッシュは凍らない』に続くシリーズ第二弾!
2018年2月19日 想读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豆瓣
Philosophie als strenge Wissenschaft
作者: (德) 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10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在当时思想界所产生的影响至少可以概括以下两个方面:
人批判的角度来看,在《逻辑研究》完成了对心理主义的有力抨击之后,《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仍需要在两条站线上作战:一方面是与自然主义,另一方面是与历史主义,前者主要表现在当时盛行的实验心理学的各种学说之中,后者则主要是指为狄尔泰等人所倡导的历史学派,胡塞尔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逻辑研究》中对心理主义批判的继续,他仍然在坚持不懈地提示这些学说的相对主义和主义之最终结局。
除此之外,由于胡塞尔在这篇文章中公开表露了他与狄尔泰思想的分歧,因而这篇文字对后人理解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无启迪作用。
2018年2月18日 想读
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 豆瓣
作者: 理查德·沃林 译者: 吴勇立 / 张亮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1
20世纪思想家中很少有人像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文化和文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这样具有持久影响力。
理查德·沃林的书是有关本雅明著述的导论性读物中最明晰和最富洞见的一本,它对本雅明与阿多诺、布莱希特、犹太教弥赛亚主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充满哲理的阐述。不仅如此,沃林还对本雅明那些曾被广泛研究过的论波德莱尔、历史编撰学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著述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细致阐释。而在专门撰写的新版导言中,沃林则对本雅明未完成的拱廊街计划以及本雅明著作接受史中的新趋势、他的思想和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当代争论的相关性等进行了探讨。
本书主要介绍了通向《德国悲苦剧的起源》之路、理念与认识论、从弥赛亚主义到唯物主义、本雅明和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争论、本雅明的唯物主义经验理论等内容。这是一部极其成功的瓦尔特·本雅明思想传记……(它)对本雅明的著作进行了充满原创性的探讨,并将本雅明所提出的那些在我们这个时代依旧非常敏感的问题径直摆到了读者面前。
2018年2月15日 想读
Molecular Genetics 豆瓣
作者: Gunther S. Stent / Richard Calendar W.H.Freeman & Co Ltd; 2nd Revised edition edition 1978 - 9
2018年2月12日 想读
蒲公英王朝 豆瓣
The Grace of Kings
5.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宇昆 译者: 汪梅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2
在群星与大地之间,每个人都在创造传奇。
------------------------------
《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是刘宇昆酝酿多年的长篇处女作,刘宇昆在书中构建了一个由众多岛屿构成的神秘国度——达拉群岛。在这里,神祇与人类共存,海底修建有连通各岛屿的隧道,有用来运输作战的热气球、飞船、潜艇,战士乘着风筝战斗。在这里,无数英雄正在上演传奇。
在统治达拉群岛十余年之后,帝国四分五裂,再次陷入混乱。两个年轻人,一个强壮勇武,出身将军世家,誓要恢复旧时贵族的荣耀;一个机智狡猾,终日混迹市井,却胸怀开创新时代的梦想。在推翻帝国统治后,两人因不同的理想踏上了不同的征程。
蒲公英生长于土壤,却胸怀天空。它顽强坚韧,适应性强,只要有风,就能飘到任何地方,建立自己的帝国。
------------------------------
◆刘宇昆!征服欧美科幻界的华裔作家!
◆一部令整个华语世界翘首以待的科幻史诗!
◆刘宇昆已斩获世界科幻文坛各项重磅大奖:雨果奖(2次)、星云奖、轨迹奖、法国科幻大奖、世界奇幻奖、日本twitter文学奖、华语星云奖、西班牙Premios Ignotus文学奖、俄罗斯FantLab年度图书大奖。
◆《蒲公英王朝》是刘宇昆酝酿多年的鸿篇巨作,刘宇昆将东方古典美学与西方科学精神结合,开创了“丝绸朋克”这一全新科幻概念。作品一经问世便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2016年轨迹奖获奖作品!
◆2015年获星云奖提名!
◆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的引路人。刘慈欣《三体》、郝景芳《北京折叠》均在他翻译和推荐下先后获得雨果奖。
◆刘宇昆在书中构造了一个由众多岛屿构成的神秘国度——达拉群岛。在这里,神祇与人类共存,海底修建有连通各岛屿的隧道,有用来运输作战的热气球、飞船、潜艇,战士乘着风筝战斗。在这里,无数英雄正在上演传奇。
◆在群星与大地之间,每个人都在创造传奇。
◆随书附赠达拉群岛精美地图。
------------------------------
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在刘宇昆的作品中得到了珍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了科幻想象之中,在十分精致的构思和故事中得到表现,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 ——刘慈欣(《三体》作者)
一部经典力作。《蒲公英王朝》显示了刘宇昆不仅是短篇小说大师,他也能将这种能力延续到长篇小说里。每一页都饱含诗意。 ——休•豪伊(《羊毛战记》作者)
《蒲公英王朝》通过华丽的辞藻,精湛的描写和创新的科技,构筑出一部惊人的幻想史诗。——萨拉丁•艾哈迈德(《弯月王国》作者)
《蒲公英王朝》有着丰富的细节,紧凑的故事,并创造性地融合了科幻史诗的传统。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凯特•埃利奥特(美国科幻作家)
刘宇昆是一个天才。——伊丽莎白•比尔(美国科幻作家)
为传统奇幻史诗注入了现代、前卫的风格。——布鲁斯•施奈尔(世界信息安全领袖)
一部华丽的科幻史诗,刘宇昆正在创造一个传奇。——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奇幻史诗能从东方文化中汲取养分。刘宇昆巧妙地融合了神话、历史、军事计谋和技术创新。一部充满野心的巨作。——《科克斯书评》
在刘宇昆优美、聪明、散文式的风格叙事下,《蒲公英王朝》变成了一部史诗盛宴。——SFF World(美国科幻奇幻文学网站)
《蒲公英王朝》融合了科幻与奇幻,其中有干扰世界的神祇,也有古怪的机械发明,还有随处隐藏的神秘力量,构成了一部壮阔的史诗。——Tor.com(美国科幻奇幻网络杂志)
2018年2月10日 想读
黑贵妇 豆瓣
黒の貴婦人
7.1 (3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西泽保彦 译者: 林国立 新星出版社 2017 - 10
新生派对举行现场,一位不请自来的女生死在了门口,为她开门的派对主办者会是凶手吗……经营着两家店面的老板娘,每天会限量提供三份甚至不写在菜单上的特别料理——鲭鱼寿司,只有在开店时间迅速杀到才能品尝。原本对于匠仔他们来说,享受这份美餐不是什么难事,可不知从何时开始,他们每次到店时都能碰到一位“白贵妇”,吃完鲭鱼寿司就走的她,是专门来跟四人组“抢”吃的吗……受邀出席老师的婚宴本是美事一桩,可吹奏乐部的女生们却在婚庆现场偷走了礼金,她们为何如此明目张胆……匠千晓系列珠玉短篇集。
2018年2月7日 想读
浪漫主义的根源 豆瓣
Roots of romanticism
9.4 (95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吕梁 / 洪丽娟 译林出版社 2008 - 3
编 者 序
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
——约瑟夫·巴特勒
万物有本然……
——以赛亚·伯林
巴特勒这句话是以赛亚·伯林最喜欢的引语之一。在他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中,伯林一再引用。我以此开头是为了消除任何可能的误会,因为这部集子无论如何不能算做伯林关于浪漫主义的新书。自伯林于1965年三四月间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A. W. 梅隆系列讲座上做了关于浪漫主义的脱稿演讲之后,他曾试图将其变成文字的著述。在其后的那些年里,特别是他于1975年卸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一职之后,他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积累了一堆笔记,以期完成一本浪漫主义的专著。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把所有笔记存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重新开始整理他的资料:他列出一些标题,并把筛选出来的笔记口述录制到磁带上,归纳到预设的标题之下。他甚至考虑利用已有的材料为E. T. A. 霍夫曼的著作写一个长长的序言,而不是独立成篇,作为他的一个专题研究。但这个计划屡屡搁浅,部分原因可能是资料准备的过程太长,致使写作的兴味阑珊。据我所知,到后来他对这本计划过的专著未著一字。
显然,对于伯林的读者来说,他未将演讲修订成书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对他本人来说亦是如此。但未及付梓也不是件坏事。如果当初就完成此书的写作,那如今这本充其量只算是编辑过的讲稿就永远不会出版。一旦经过精心修改和扩充,伯林演讲所特有的那种清新、直接、强烈和令人心潮澎湃的文风难免会变得晦暗。伯林还有一些脱稿演讲最终都是以录音或抄本的形式保留下来,我们不妨拿这些演讲与那些终于修订成文的稿本,或者演讲参照过的文字稿本做个比较,就会看出伯林为了出版曾经三番五次修改过他的内容。显然,这些修改使其更具知性和精炼,但有时不免减弱了口头表述本有的魅力。或者,反过来说,根据一篇尚未斧削的长篇底稿——伯林称之为“残篇”——来做演讲,而非照本宣科,演讲内容就会显得酣畅淋漓。或许,以多元论的术语衡量,这二者之间的优劣根本不可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优也罢,劣也罢,伯林的主要思想成就之一也只能以前一种形式存在了。
我所用的标题是伯林自己早年计划写作该书时拟用的。在演讲时,他将标题换成了“浪漫主义思想的来源”(Sources of Romantic Thoughts)。因为在索尔·贝娄1964年出版的小说《赫索格》的开篇几页里,书中的主人公,那位名叫摩西·赫索格的犹太学者,正在经历一场自信的危机。他在纽约的一间夜校里试图讲授一门成人教育的课程,却未能成功。这门课程的名称恰好就是“浪漫主义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ism)。据我所知,这完全是个巧合。伯林自己明确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直接联系。不过,无论如何,先前的标题显然更加响亮。如果伯林当时确实因为某些理由放弃使用一个更好的标题,这些理由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即使伯林正式演讲之前所做的导引性评论有些随意,不适宜出现在正式出版的文本中,但它们还是具有一定的序言价值。在此,我们不妨摘录其中的主要部分:
这些演讲主要是面向真正的艺术专家——艺术史和美学专家,我自己可能无法跻身其中。选择这个论题唯一充分的理由是,浪漫主义运动一诞生便与艺术息息相关:虽然本人对艺术知之甚少,但不能因此将艺术逐出我的研究范围之外。我起码得兼顾一下。
在某种意义上,浪漫主义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较之它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要紧密得多。假使我有资格来谈论浪漫主义,那是因为我打算涉及社会政治生活以及道德生活;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浪漫主义运动不仅是一个有关艺术的运动,或一次艺术运动,而且是西方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支配生活其他方面的运动,艺术君临一切的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本质。至少,我将力图证明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本质。
需要补充的是,浪漫主义并非单单具有历史学的意义。今天的很多现象——民族主义、存在主义、仰慕伟人、推崇非人体制、民主、极权主义——都深受浪漫主义潮流的影响,这种潮流流布甚广。就此而论,它并非一个与我们时代毫无干系的主题。
下面这个片段也很有意思,它显然是伯林演讲之前草拟的开场白。我发现这是伯林为这个课题所做的笔记中唯一一段出自他本人的表述:
我从未想过给浪漫主义的性质和目的下个定义,因为,诺斯洛普·弗莱明智地告诫过我们,如果有人试图证明某些特征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显著特征,比如说,对自然和个体的全新态度,试图证明这些特征只有在1770年到1820年之间的那些作家才具备——并将这些作家的态度与蒲柏或拉辛的态度做个对比,那么必定会有别人从柏拉图或迦梨陀娑那里找到反证;从哈德良皇帝那里找到反证——肯尼斯·克拉克就是这么做的;从赫利奥多罗斯那里找到反证——塞埃就是这么做的;从一个中世纪西班牙诗人或前伊斯兰阿拉伯诗人那里找到反证;最终还会从拉辛和蒲柏那里找到反证。
我也不想暗示尚有一些纯粹的界定——借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我们可以说任何艺术家、思想家或任何人都是彻底浪漫的,而非其他:比如说人是一个绝对的个体,这就是说他拥有别于世界上其他事物的特性;或者说人具有绝对的社会性,也就是说他自身完全没有特性。然而,诸如此类的界定并非毫无意义,相反,没有这类界定我们寸步难行:它们标明了一些属性、倾向或理想的类型,我们用来发现、确认,或者说强调(如果先前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的话),对,就是强调(因为我想不起比它更合宜的动词)那些通常称之为人的特点、行为、观点、运动或学说的方方面面。
说一个人是浪漫的思想家或浪漫的英雄,并非泛泛之言。有时这是指他或他所做的事情可以得到一些解释,解释的依据是一个目的,或者说一连串目的(它们之间也许互相抵牾);或者是一种视见,兴许就是一瞥或揣度——这些解释可能指向某种基本无法感觉的状态或行为——诸如生活中一些事物、一次运动或作为生活本质一部分却未得到解释(也许是难以解释)的艺术作品。对多数研究浪漫主义不可尽数之方方面面的严肃作家来说,这些正好就是他们意欲穷究的目标了。
我的意图更加有限。在我看来,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我们明确地称之为浪漫主义运动之前,发生了一次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这一转变最生动的表述见于浪漫派最典型的浪漫形式中,而非他们表现出来的所有浪漫形式,也非那些属于他们所有人的浪漫形式;而是见于浪漫派所具有的最典范的东西中。没有这些典范,则我意欲言及的革命以及那些被认为革命的后果和现象(浪漫主义艺术,浪漫主义思想)便不可能产生。如果大家说我还未论及深藏在浪漫主义之内或哪条宣言核心中的特征的话,我欣然承认。我并不想定义浪漫主义,只想研究隐匿在重重伪装之下的这场革命能够暴露出来的那些最明显的形式和症状。此外无他:但这也足够了。因为我希望说明的是这次革命是西方生活中最深刻、最持久的变化,比起影响力不曾受到质疑的那三次大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俄国的社会和经济革命——一点都不逊色。确实,我所关心的这次运动已关联到各个层面。
在编写这些讲稿时(根据BBC的录音),我尽量克制自己。总的来说,尽量不做改动,以保证文本的流畅上口;我注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演讲本身所具有的随意风格和偶尔出现的不怎么规范的表述——对于演讲来说,这种随意和不规范其实是很自然的。即便有时候需要在句法上做大量的润饰工作(多数即兴所说的句子是需要这种整理的),也不会妨碍人们理解伯林的原意。伯林本人从前对讲稿所做的轻微修改也包含在整理过的文本之中,那些能够听到讲座录音的读者,如果将此书和录音进行对照,便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我总是尽力追踪伯林文中的引语。大凡那些引自英语原文,或直接从外文翻译过来的句段,我都作了必要的更正。至于他化用或意译的材料,我则保留未动。其实,化用和意译是伯林的一个演讲策略,我们不妨将其称为“不完全引用”。“不完全引用”有时会带引号,但不是原来引语的直接重复。它们看上去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或就是他已经表达的。他不必特意声明引语出自他的翻译或他本人发表过的那些文字。这种“不完全引用”的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是很常见的,但在当代学术氛围里大概已不受欢迎了。伯林在世时我所负责编辑出版的伯林散文集里,我一般只关注他的直接引用,对那些直接引语和明显是意译的引语逐一核查。但涉及到本书,如果坚持只给那些确凿无疑的直接引语标注上引号以便掩饰他的不完全引用(其实它们本来很自然而且富有修饰效果),未免显得做作和节外生枝。我特别提及这一点,以免误导读者。为此,我在伯林的引文目录前标出不完全引用的出处,以使读者获得一个背景性的了解。
这次讲座曾于1966年8月、9月在BBC的第三套节目播出,10月、11月重播,又于1975年在澳大利亚、1989年(也就是伯林八十岁的那一年)在英国BBC第三台重播。过后,一些摘要也已被收入有关伯林的节目之中了。
伯林本人坚决反对自己在世时出版这个讲稿,不只因为他在晚年还想完成一本浪漫主义的专著,或许还因为他觉得不经任何修改和扩充就出版一些即兴演讲是一种虚荣的行为。他很清楚自己说过的一些话很可能太笼统、太含混、太粗糙——作为演讲大概还可以接受,一旦成书便经不起推敲。确实,在致BBC电台第三套节目的负责人P. H. 纽拜的一封感谢信中,他描述自己“倾泻出巨大的语言洪流:六个多小时的狂热的、不时短路的、焦灼的、气喘吁吁的——在我听来,有时是歇斯底里的——讲话”。
有人认为即便是现在也不应该出版讲稿——虽然其优点不可否认,但它仍然有损伯林作品的流传。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的观点得到了一些我所尊敬的学者的支持,特别是已故的帕特里克·加德纳,一位特别苛刻的批评家的支持。几年前他读到我编辑的这部讲稿,就竭力主张依照原样出版,哪怕在作者尚在世时出版这类演讲稿是个错误(我对此持矛盾态度)。我认为在作者已经很功成名就,讲座也很激动人心的情况下,出版他的演讲稿不仅可行而且符合读者的需要。此外,伯林明确表示同意死后出版讲稿。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并未暗示说要做个严格的限定。他认为作者死后出版与生前出版的规则是不一样的。他肯定也知道——虽然他从未承认过——他的梅隆讲座展现了即兴演说艺术的绝技,完全值得原汁原味地记载下来,永久留传。现在是时候——借用他本人在那本最富有争议的关于J. G. 哈曼的书中的话来说,该是被“有鉴别能力的读者接受或反驳”的时候了。
我应该在此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然,值得感谢的人远远超过我现在所提及的这些,其中包括我在第150页中提到的书目提供者。此外,最真挚的谢意致予(一如我在以往的书中提到的)那些慷慨的赞助者,他们提供了沃尔夫森学院奖学金的赞助;致予布洛克勋爵,他帮助我获得了宝贵的资助;致予沃尔夫森学院,提供给我住宿和工作的环境;致予帕特·尤特辛,作者的秘书,他已经成为我二十五年来耐心的朋友和支持者;致予罗杰·郝舍尔和已故的帕特里克·加德纳,他们阅读了讲稿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还有其他很多不可或缺的帮助;致予容尼·斯坦伯格,他对编辑此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致予出版者们,尤其是查托和温达斯出版社的威尔·萨金和罗伊纳·斯凯尔顿—华莱士,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德伯拉·特加顿,他们耐心地忍受我很多苛刻的要求;致予塞缪尔·格滕普兰,他为我提供了道德的支持和有效的建议;致予我的家庭(虽然此前我很少想到提起他们),他们得忍受我心无旁骛的职业怪癖。最后的致谢也许有些多余,但我依然要说:感谢以赛亚·伯林信托我来编辑他的讲稿,对于一个编辑来说,这是一件求之不得的重任;感谢他允许我在做此事时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亨利·哈代于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
1998年5月
校 后 记
1965年,以赛亚·伯林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做了一系列后来定名为《浪漫主义的根源》的脱稿演讲。1999年,经过伯林文稿的主要信托人和编辑亨利·哈代的“尽量不作改动”的整理以及适当的句法上的润饰,这些当初令听众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转换为文字的华彩乐章,依旧保持了伯林特有的雄浑而酣畅的即兴风格。一连三届,我选用这本演讲集作为我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浪漫主义批评文献导读》的基础读物。每当念到一个个密集重复、内嵌层层悠长而澄澈的定语从句的排比句段时,我不禁要说:“这是天神眷顾天才的时刻:思想以急板的方式奔向伯林。”
如此富有音乐性的美文是很难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在近一年的翻译过程中,三位译者时时有言不从心之感;在一年又半的校对过程中,我不时有词不尽意之叹。使我们敬慕不已的伯林式的表达居然成了难以穿越的魔沼。如果说,原文的编辑为了保留伯林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文风”而刻意避免“精心修改”的话,那么,我们则需要特别的精心移译那些“近乎于飞扬和舞蹈”(尼采语)的句子。但是,无论多么精心,我们依然难以追摄伯林的神韵。如果说,在翻译大家那里,翻译是“殊语传深意,终然是夏声”的话,那么到了我们这里,翻译也许是此间有真义,执筌而失语了。
本书的翻译不尽人意,但整个翻译和校对的过程却是一个磨砺我们的耐心和细心的反复合奏。我们四人相当于一个四重奏小组,每人各扬其长,却又能彼此应和。我曾是三位译者的老师。2000年,我有幸得到哈佛燕京的资助,前往哈佛访学一年。期间,除了进修与研究计划有关的课程之外,我还旁听了数门本科生的小型讨论课。在亲历了一番西文经典的炙熏,领略过多次师生间追问与辩难的精彩之后,我想与其临渊羡鱼,不如见贤——“效颦”吧。个人之力,虽无法撼动大的格局,但还是能够做点微小的改变的。回国后,我给本科生开了一门《英语小说杰作细读》,挑选了十篇具有诗性叙事特点的英语小说经典,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一字一句地细读。也许是教学方式未循宏大叙事的惯例,也许是文本内容超过一般中文系学生的英语程度,上课的人渐渐少起来,最终剩下包括三位译者在内的五位学生,结果却成全了我的实验目的。五位学生好学敏问,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从游关系。当我第一次给研究生导读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时,我邀请三位译者旁听。后来,她们分别(先后)进入国内外名校读研或攻博。借助互联网,我们保持密切的互动,共享学术资源,交流读书心得。讨论最多的,也许就是伯林了。当得知刘东先生正约人翻译《浪漫主义的根源》,我便不揣浅陋,推荐吕梁、洪丽娟和孙易担当主译,自荐充当校对。坦率地讲,如果当时能够预知后来所要经历的那种踟蹰旬月、一词难求的窘况,我是断然不会有此冒昧之荐的。我未高估三位译者的能力,但的确低估了伯林文体的难度——它听起来平易(否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听众也不会准时打开收音机,一连数小时收听他在BBC做的广及哲学、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即兴演说了),实则宏奥:长句的洪流,裹挟着巨量的观念、暗示、警句、引典、逸闻、考释、推断倾泄而出,从一个论题奔向另一个论题,情绪不断上升,观点不断加强,形成一个个兴奋的渐强音,最后涌向宏伟的高潮。如此豪宕的思想音乐,是听众跃上智慧星空的天梯,却是译者莫可奈何的天堑。
所幸,校对本书的时候,我得到了数位好友的外援。布朗大学比较文学系的陈陆鹰博士德英俱精、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王金林教授专治德国哲学,一有疑难,我便求助于他们,总是得到积极的回应,而且往往引出他们的妙论。正是他们的质疑或修正,我对伯林的解读从文体的层面下潜到稍深一点的深度。在此,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我要真诚地感谢余婉卉同学:她帮助我统一了索引与正文的人名。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主编刘东先生的信任:在读过我的一篇海外汉学的书评之后,他把一本影响甚巨的“小书”的翻译托付给一个他不曾谋面的末学。他的信任成为我前后校对四遍的动力。
翻译是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们竭尽全力,但囿于学识疏浅,不免舛误,多有不逮,祈望读者恕谅,方家惠正。
张箭飞
2006年7月于东湖放鹰台寓所
2018年2月4日 想读
用数学的语言看世界 豆瓣
作者: 大栗博司 (Hirosi Ooguri) 译者: 尤斌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 4
本书为理论物理学家大栗博司先生写给自己女儿的数学读本,全书以用“数学语言”解读自然为线索,用生动故事和比喻重新讲解了数学的核心原理与体系,并且讲解了把数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思维方式,是数学入门,重新理解数学的科普佳作。
数学可以精准地描述事物,这种描述能力超越了英语、日语等自然语言的表现能力。所以如果理解数学,就能看到那些无形、不可见的东西,想出从未想到过的新创意。
2018年1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