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命运与狂怒 豆瓣
Fates and Furies
作者: [美]劳伦·格罗夫 译者: 胡织女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0
婚姻就是一个罗生门,只有秘密,没有真相。
“悲剧和喜剧有什么区别?”
“一个严肃,一个幽默;一个沉重,一个轻快。”
“错,它们没有区别,只取决于我们的视角,取决于你怎么看待所见之物。”
一张床的两边,24年的婚姻叙述,他们的说法,竟然如此不同。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 半天真满足,一半心机重重
~~~~~~~~~~~~~~~~~~~~~~~~~~~~~~~~~~~~~~~~~~~~~~~~~~~~~~~~~~~
洛托记得他向玛蒂尔德求婚,她未经思索就立刻答应了,他们开始疯狂的约会。
玛蒂尔德记得他求婚时,她低下头,轻轻说:“不。”第二天早上,他穿着衣服在她身边醒来。
洛托记得他们的第一套公寓是曼哈顿的地下室,他们在那里度过了最快乐甜蜜浪漫的时光。
玛蒂尔德记得那间简陋破败的公寓,记得她是如何省吃俭用维持家计,记得他们晚餐吃的米饭和豆子,记得那些年来她所有的牺牲、忍耐和痛苦。
洛托认为自己是舞台上最闪耀的明星,才华如金子一般的编剧。
玛蒂尔德知道他有多么落魄而失败,是她趁他睡着,一遍遍打磨他的剧本。
洛托接受采访说他童年时被一只水蛭叮住皮肤,他没有动,任由它钻进他的腿里吸血,因为他太孤独了,他需要朋友。
玛蒂尔德说这其实是她的童年经历。
上半场,洛托讲述的一切都令人羡慕,妻子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他们是最默契的灵魂伴侣。
而下半场,玛蒂尔德正悄悄策划着洛托命运的巨变,这24年的婚姻中,她从未停止过报复与肆虐。
~~~~~~~~~~~~~~~~~~~~~~~~~~~~~~~~~~~~~~~~~~~~~~~~~~~~~~~~~~~~~
玛蒂尔德就像我的一个姐妹,更安静,却更狂暴。
——作者 劳伦•格罗夫
如果说《消失的爱人》开创了“暗黑婚姻文学”的先河,那么《命运与狂怒》则将读者没看过瘾的部分发扬光大。女主角不需要讨人喜欢,白莲花式的人物已经过时。
——《卫报》
《命运与狂怒》让人想起希腊神话中所有邪恶荣耀的形象,格罗夫用史诗般的色彩铺陈婚姻,并在其中加入了众神会欣赏的主题:嫉妒、背叛、死亡、谎言、秘密、报复。
——《华尔街时报》
小说以他说/她说的分裂形式展开,让我们清晰看到婚姻中的罗生门,同时情不自禁地被每对夫妻房门后面的故事所吸引。
——《嘉人》杂志
希望这个故事永远不要结束,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又都有不可抗拒的高贵。
——《奥普拉杂志》
洛托是舞台上的演员,他的成功源于伪装自己。玛蒂尔德是生活中的“贤妻”,又是一位隐藏更深的“演员”。整部小说有如希腊传说中的特洛伊木马,处处是布局,句句是机关。
——《纽约时报》
身着狮皮 豆瓣
In the Skin of a Lion
8.4 (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王一鸣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3
♛金布克奖杰作《英国病人》前传
一旦冲破自己做的茧,你就会爆发出战胜一切的力量。
————————
✭金布克奖——布克奖50周年大奖——得主迈克尔·翁达杰潜心打磨十年之作
✭选文印刻于多伦多布鲁尔高架桥旁地标,是加拿大文学地图的起点,成为一座城市永久铭记的记忆。
✭迈克尔·翁达杰:“我不想谈论政治家或历史人物,我想谈谈那些没有被载入史册的人,所有隐藏在历史背后不被看见的人。 ”
✭荣获CBC加拿大阅读奖、安大略图书奖,入围加拿大至高荣誉”总督奖“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LS:文学的一次胜利——力量感和启发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本书书名来自古巴比伦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当你返归尘土,我将为你留起长发,我将身着狮皮,流浪于旷野。”一部融合神话、历史、记忆和梦境的小说,书中充满翁达杰对移民群体的亲切关照。他们渴望在新城市扎根,却依然是异乡人;他们构筑城市的历史,重要却被遗忘。在某一时刻,他们要为自己呐喊。
————————
当沉默的人披上狮皮,他就能冲破自己的茧,畅所欲言。
·
出生于偏远林区的帕特里克,只身来到梦想与机遇之地多伦多谋生。他在北美安大略湖底爆破隧道,为警局搜寻失踪的百万富翁, 终日与没有名字的小人物为伍。
他的故事注定会被缝入历史的角落,但他真实存在着。他走进爱情;他与狱中的小偷建立友谊;甚至有一天,他潜入水厂与怀抱远大前程的署长英武对峙。
历史混沌,但他在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里,横冲直撞地为自己的生命寻找秩序。然后,选择讲述。
————————
媒体及名人推荐:
《身着狮皮》的一个个碎片闪着光,组成了一道具有象征意义的谜题。时代的历史通过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一展现。广阔而丰富,迷人而充满诗意。 ——《华盛顿邮报》
·
这本书里最动人的,是人与人的联结……这种感觉是那么的浓郁丰富,那么的微妙精细。 ——《马拉哈特评论》
·
《身着狮皮》自洽、温柔,令人耳目一新……翁达杰挥洒自如地用诗性的语言,让这本书有了茁壮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芒。——《洛杉矶时报》
·
《身着狮皮》一直影响着我,它包含了无数的变化和可能性,我视其为杰作。——卡利玛·沙曼斯(Kamila Shamsie,英国著名作家、百利女性小说奖得主)
·
翁达杰把多伦多的建筑历史写进了小说鲜活的生活中,这是任何官方历史都无法想象的,也没有任何官方历史能够抹去。——阿黛尔·怀斯曼(Adele Wiseman,加拿大著名作家)
2022年9月4日 已读
翁达杰的人物之间的性张力好容易感知啊,凝视和抚摸,空气凝固了。苦痛的记忆被静音了,轻描淡写给出,一切都在对话背后的沉默里回响。不过这本我不太喜欢。
加拿大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经典
重返暗夜 豆瓣
El Retorno
8.2 (80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文景 2021 - 3
★《2666》作者波拉尼奥颠覆想象的短篇小说杰作,比《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更天马行空的超现实文学迷宫。
☆混沌暗夜的冒险,困于梦魇的记忆,无从躲避的孤独。十三个幽暗跌宕的故事,或浓烈如侵蚀一切的酸,或狂乱如鬼魅之影。
————————————————
全书由十三个故事组成 ,创作时间大致在1995—2000年之间。形形色色的主人公或主动或被动地闯入其中。从热爱文学的黑帮头目、垂垂老去的色情电影明星、掌握某种魔法的足球运动员,到被误认为艺术家的士兵、目睹自己死后遭遇的鬼魂,还有诗人、流亡者、困于梦魇的年轻人等等波拉尼奥小说中的常客,他们共同道出了挥散不去的黑暗和令人惊叹的光芒。
————————————————
这些出自拉美文学巨匠的杰出短篇小说完美地讲述了一个事实:波拉尼奥的写作是如此优雅、充满激情和个人风格,非常值得一读。……每个故事似乎都把读者变成了一个偷窥者,抓住了混乱的生活和鬼魂的侧影。——《卫报》
波拉尼奥凭着自己大胆的设想,详尽讲述了这些不可能的故事。我们对此剧透得越少越好,但请放心,你一定从未读过像这样的作品。——《纽约客》
黑暗、隐秘、悄悄地触及。在这本小说集中可以找到金子。——《纽约书评》
整军待战的感觉让他的写作充满生气,他对深挖伤口的执迷使《重返暗夜》成为了其作品序列中令人瞩目的代表。——《洛杉矶时报》
这本十三个故事的短篇集是波拉尼奥写作风格的典型样本,他所关切的主题、偏爱的人物尽在其中。——Booklist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豆瓣
6.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索尔·贝娄 译者: 林珍珍 / 姚暨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
著名植物学家贝恩·克拉德事业上成就斐然,生活上却不尽人意。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向往一种纯洁浪漫的爱情,一个共享天伦之乐的传统家庭。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以后,贝恩吃尽了追求女人的苦头。他独身十五年,尔后与一位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妙龄女郎结婚。可这位名医家的独生女并非自己的理想妻子,贝恩内心深处仍有那么一种无以排遣的孤独感。他原想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生活、设计自己,结果却被生活所设计。他不得不在夜深人静时在祷告中向上帝哭诉:天哪,哀伤更致命啊!
一代文学大师索尔·贝娄第十部小说
一名古怪的俄国文学教授离开巴黎,宁愿和舅舅住在一起
一位植物学界的天才却在遇到女人时成了一文不值的笨蛋
“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
妙笔生花……具备贝娄典型的喧嚣之抒情性。——《华盛顿邮报》
在我看来,索尔·贝娄和威廉·福克纳支撑起了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菲利普·罗斯
冷记忆1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新木 / 李万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波德里亚在1980-1985年间的思想碎片。关于性、福柯、阿尔法·罗密欧、白血病、天主教、柏林路、洛朗·法比尤斯、让-保罗二世、玫瑰、南极洲、列赫·瓦文萨、泥地摔跤、季诺维也夫、色情电影、雪、女权主义、雅克·拉康、史蒂维·旺德、麦克尔·杰克逊、帕勒莫、DNA和恐怖主义。这本书具有一种忧郁的气质,而忧郁正是事物的特定状态。
几乎没有记忆 豆瓣
Almost No Memory
7.7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莉迪亚·戴维斯 译者: 吴永熹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布克国际奖2013年度获得者最重要作品
“深具创造力,精巧而又难以归类。我们从未读到过的东西,一种短篇小说的新形式。”
莉迪亚•戴维斯,当代真正的小说大师,曾获古根海姆奖、兰南文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13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为其颁发功勋奖章。
85篇各具特性的小说,给人全新感受,极富冲击力,形式灵活,适合各类新媒体传播。其作品为首次引进。
2009年出版的《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是莉迪亚•戴维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合集,收录了从1986年到2007年出版的四本重要小说集,集中体现了她的写作特色。本书包含该小说集的前两部分,即《拆开来算》(Break It Down ,1986)与《几乎没有记忆》(Almost No Memory ,1997),本集包含85个精彩故事。
名人推荐
戴维斯是一位自我意识的魔术师。在世作家中很少有人能让纸页上的文字更有意义。——乔纳森•弗兰岑
锋利、精巧、妙趣、低调,并且永远出人意表。——乔伊斯•卡萝尔•欧茨
我感到自己遭遇了一个最具原创力、最大胆的头脑,常常在一个段落之内,既有奇异、锐利的想象,又有温柔、痛苦和狂欢。——科尔姆•托宾
幽暗国度 豆瓣
An Area of Darkness
6.9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李永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7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在许多方面,与其说《幽暗国度》是关于印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奈保尔自己的书。——Gillian Doolye
★ 印度之行使奈保尔发现了他真实的无家程度。——保罗•索鲁(美国作家)
V.S.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他祖辈的家园,这个隐藏在幽暗阴影中的国度。奈保尔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奈保尔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这个幽暗国度所展现的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唯一的收获是: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豆瓣
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黄道琳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1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三部,也是激情四射、饱含争议的V.S.奈保尔写印度最深沉、最公允的作品。
V.S.奈保尔第三次来到印度。奈保尔以孟买为中心,近距离观察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与乡村、宗教与种姓、祭司与政客、作家与黑帮分子……这一次,激昂的笔锋让位于冷静的白描,率意评断让位于原味历史,奈保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动声色的聆听者、旁观者,一个记录印度人心声的人,进而创作出这部朴素但异常深邃的“口述实录”。
无命运的人生 豆瓣
Sorstalanság
9.0 (5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雷 译者: 许衍艺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无命运的人生》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的代表作,是他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1944年春,布达佩斯的十四岁少年克韦什·哲尔吉在上班途中被抓到集中营。从奥斯威辛到布痕瓦尔德,再到蔡茨,老实、乐观的哲尔吉和大多数犯人一样自然地适应着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直到后来身体严重衰竭,丧失求生的意志。
小说采用的同步叙述方式隔绝了后来的认识水平。在主人公天真、平静的讲述中很少有对当时情景的解释、评判。在他的眼里,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都很自然,尽管环境恶劣,但也并非没有幸福的时光。正是这一类题材通常所需要的道德愤慨和形而上之抗议的缺席,反而使作品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真实感。
鳄鱼街 豆瓣 Goodreads
Ulica Krokodyli
8.9 (51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译者: 林蔚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本书收入了舒尔茨存世的全部小说作品:两部短篇集《鳄鱼街》和《沙漏下的疗养院》,以及未结集的四个短篇。在这些故事中,舒尔茨以高度的原创性再现了不同寻常的童年回忆,赋予平庸现实以神秘感人的气息。与卡夫卡一样,他使用了大量奇异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瑰丽的语言、令人不安的隐喻和不 断延伸的意象堆叠出绚烂的场景,重新划定了现实与幻境的疆界,至今读来依然具有鲜活的魅力和智性的力量。
舒尔茨的成年生活隐居封闭,平淡无奇,其内在生活却有如火山熔岩般令人畏惧的热情,将画家的想象力与精确的敏感性诉诸艺术的表达。二战后舒尔茨被重新发现,被认为是堪与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相提并论的作家。作为文体大师,舒尔茨在语言上做了大量实验及革新,文字诗意纯粹,富于感官性,句式有如多层迷宫般具有不可思议的形式。本书首次由波兰语原文译出,使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会舒尔茨小说作品的全貌及其艺术魅力。
无形之手 豆瓣
8.5 (46 个评分) 作者: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译者: 李以亮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者,与米沃什、辛波斯卡一脉相承的波兰诗歌大师扎加耶夫斯基诗歌新作;
-
★一位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诗歌大师:他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的灰烬之中,却言说着21世纪里真实的恐惧和迟疑的希望;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布罗茨基对其赞誉有加,称之为 “抒 情诗女神与历史女神在他的诗中深刻对话”,“历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得以完美统一”;
-
★著名批评家桑塔格称其诗中有着“复杂的天真、天才的天真”;
-
★诗人译者李以亮先生潜心精译;精致口袋本,轻巧便携。
-
【内容简介】
《无形之手》是扎加耶夫斯基2011年的诗集。全书分三个部分,根据所涉主题精心安排。除了延续他以往惯常的诗歌主题之外,跟更年轻时的作品相比,本部诗集中明显多了一些回忆/往事的成分,因而更显个人化,更显深度。在这本集子里,扎加耶夫斯基的声音仍然是那么平静、温和,却多了一些伤感、疲倦的基调,特别是他多次写到了死亡,诗篇的终结处,常常呈现出一种巨大的沉默。特别是有几首诗,是诗人对他的童年、家庭、早年生活的回忆,朴素的文字里饱含了深情与敬意,令人动容。
帕洛马尔 豆瓣 谷歌图书
Palomar
8.8 (46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同本书是“一部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并坦言“帕洛马尔的任何经验,都是我的经验”。小说主人公帕洛马尔极富想象力和思辨精神。他迷恋于对客观物体及其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大海的浪花,壁虎的形状以及月亮、星辰、草地。他不断地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性欲、死亡、人在社会中的境遇等等,探究人与宇宙的关系,世界的紊乱和秩序,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在此,化身为帕洛马尔的卡尔维诺将他对世界的最后沉思掩映在叙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经验。
小说出版一年后卡尔维诺溘然长逝,意味深长的是,《帕洛马尔》的最后一章完全记叙的是主人公对死亡的沉思默想。
永恒的敌人 豆瓣
8.8 (33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译者: 李以亮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 扎加耶夫斯基说过,“我们需要诗歌,一如需要美”。而在本部诗集中,他说:“诗是隐藏绝望的欢乐。但在绝望下面——有更多的欢乐。”
-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以明晰的智慧和简洁的风格进行创作,作品中略带讽刺的幽默、些微的怀疑、历史黑暗面的永恒之感,是米沃什式的悲悯、信仰与怀 疑的混合。
-
★本诗集关乎一个永恒主题:记忆。人类的恶与苦难是无法穿透的,就如黑暗本身;它存在过,却难以理解。但是后人不能、也不该遗忘,所以,“记忆”是诗歌的重要功能。
-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者,与米沃什、辛波斯卡一脉相承的波兰诗歌大师扎加耶夫斯基最新诗集作品。
-
★一位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诗歌大师:他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的灰烬之中,却言说着21世纪里真实的恐惧和迟疑的希望;
-
★米沃什、布罗茨基、桑塔格、沃尔科特等多位大师对其赞誉有加:他的诗歌在历史、现实与审美之间,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平衡,哈罗德·布鲁姆称其为“难以穷尽的诗人和作家”。
-
★诗人译者李以亮先生潜心精译;精致口袋本,轻巧便携。
-
【媒体推荐】
-
★他是我理想中那种令人喜爱的诗人,而不只是好诗人或大诗人。
——黄灿然
-
★扎加耶夫斯基的诗将我们带离了那些令感官钝化的日常惯性,带离了一种仅仅是单纯活着的无聊状态。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扎加耶夫斯基将过去与当下、庸常与神秘融合在他的语言中……他最好的诗能建立起一种矛盾,最后又能以悖论结尾——哀伤且满含希望。
——Library Journal
-
★在这些新作品中,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带着某种自我意识重新审视了同胞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抒情、他描绘的“二战“前的波兰,以及米沃什式的悲悯、信仰与怀疑的混合。
——Publishers Weekly
-
【内容简介】
★“诗歌是崇高的道路,带我们到最远的地方。”
-
作为我们时代最具天赋的诗人之一,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已成为当代经典。无论是诗人还是散文写作者,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以明晰的智慧和简洁的风格进行创作。他作品中略带讽刺的幽默、些微的怀疑,以及历史黑暗面的永恒之感为其在国际上赢得了一批忠实拥趸。
在《永恒的敌人》中,扎加耶夫斯基怀着某种自我意识重新审视了同胞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抒情、他描绘的“二战”前的波兰,以及米沃什式的悲悯、信仰与怀疑的混合。这部诗集再次探索了那些曾经定义他诗人生涯的主题——对地域、语言和历史的动人沉思。尤其令人动容的是,扎加耶夫斯基在此向相熟的朋友或在书本中相识的作家们致意——米沃什、塞巴尔德、布罗茨基和布莱克,这些诗歌与刻画家庭成员和挚爱之人的作品自然地融为了一体,展现出诗人博大的同情与关怀。《永恒的敌人》是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一次明亮的交汇。
童年的终结 豆瓣
Childhood's End
8.7 (35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瑟·克拉克 译者: 于大卫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9
通向群星的道路上,所有生命都在走向共同的归宿。
--------------------------------
外星人突然降临地球,用压倒性的科技接管了人类社会。战争、饥饿、疾病等一切灾难都被消除,世界变得过于平静。
但是,仍然有人对这诡异、颓废的平静感到不安。
外星人为什么不愿露面?
科技发达的他们,为什么要调查地球上的神秘学?
他们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没人意识到,随着远超人类想象的真相揭露,全人类的童年期将走向终结……
--------------------------------
◆《童年的终结》作者阿瑟•克拉克是“20世纪科幻三巨头”,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齐名。
◆阿瑟•克拉克是美国科学与幻想作家协会“大师奖”终身成就奖得主。
◆克拉克被誉为“太空预言家”,成功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人类登月、地球通信卫星……
◆克拉克预言的太阳帆、太空电梯、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等科技正在变为现实。
◆克拉克书迷无数,从刘慈欣、特德•姜等科幻大师,到NASA宇航员、工程师等科技精英都是他的崇拜者。
◆《童年的终结》被《轨迹》杂志评为“永恒经典”第三位。
◆在《童年的终结》中,克拉克对外星人和生物进化作出了大胆幻想。
◆通向群星的道路上,所有生命都在走向共同的归宿。
--------------------------------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特德•姜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
——《三体》作者,刘慈欣
◆克拉克不仅受到科幻爱好者的敬重,同样也受到科学家们的爱戴,他几乎包揽了如今每一项适合他的奖项。
——科幻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瑟•克拉克凭借《童年的终结》,成为了用科幻小说阐释哲学观点的珍贵作家。
——《新世界科幻小说》
◆随着《童年的终结》的出版,克拉克的科幻文学创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瑟•克拉克是太空时代的预言家。
——《泰晤士报》
◆在阿瑟•克拉克诞辰100周年的今天,他仍然是毋庸置疑的科幻小说帝王。克拉克是一位能够提升你想象力的作家。
——《卫报》
下一次将是烈火 豆瓣
The Fire Next Time
8.0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吴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每当我感到迷失,我的地牢就会震动,我的锁链就会掉落。
20世纪 美国文坛无可取代的良心 詹姆斯·鲍德温 James Baldwin
影响几代人 探寻信仰、暴力和爱 的散文经典
出版56周年 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向詹姆斯·鲍德温致敬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获得奥斯卡提名
——————————————————
《下一次将是烈火》是詹姆斯·鲍德温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集,全书由两篇信件组成。第一篇《我的地牢在震动》最早刊登于《进步》杂志,是作家在美国黑奴解放运动100周年纪念时给侄子的公开信,讲述了非裔美国人如何经历一代代的不公而幸存,并敦促侄子超越白人对黑人的狭隘定义,追求卓越。
第二篇《十字架之下》最早发表于1963年的《纽约客》,当时正值亚拉巴马州发动的针对黑人的暴力事件,鲍德温凭借其对“国家的黑暗现实尖锐剧烈的批判”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作家回忆了自己17岁时遭遇的信仰危机,描述了基督教堂里遍布的伪善和暴力,以及自己和美国黑人穆斯林运动领袖的一次分歧。鲍德温深刻地指出种族歧视的根本来源于白人对权力的病态迷恋,以及他们面对公义和历史的虚无与恐惧,号召黑人和白人抛弃黑暗的肤色政治,共同承担起艰难的历史责任。
——————————————————
【媒体评价】
你令美国的英语真正变得诚实,真正具有世界性。你揭露了这种语言的秘密,重新塑造它,使它变得真正现代、有表现力,充满人性。你剥下这种语言身上那种安逸和舒适、那种伪造的安慰、虚假的无知,你剥下它的借口和伪善……在你的手中,语言重新变得美妙。在你的手中,我们看到语言的本来面目:它既非冷酷无情,也非鲜血淋淋,而是充满生命力。
——诺贝尔奖得主 托尼·莫里森(1987年,为詹姆斯·鲍德温撰写的悼文)
身为美国人、身为黑人到底意味着什么,鲍德温对此的描述可能是20世纪最雄辩、最有说服力的。——《卫报》
夜的命名术 豆瓣 Eggplant.place
Poesia Completa De Alejandra Pizarnik
7.9 (70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译者: 汪天艾 作家出版社 2019 - 10
《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翻译自西班牙语原版《皮扎尼克诗全集》,收录了皮扎尼克生前以“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署名结集出版的全部诗作,以其六本诗歌单行本为分辑之界:《最后的天真》(1956年)、《失败的冒险》(1958年)、《狄安娜之树》(1962年)、《工作与夜晚》(1965年)、《取出疯石》(1968年)和《音乐地狱》(1971年);另有辑七从原书附录所列生前未结集出版的诗作中挑选了诗人生命最后三年的部分作品。这是汉语语境里首次完整译介这位西语世界最富传奇魅力的女性诗人之一。同时,这部涵盖皮扎尼克一生作品的诗合集也渴望逾越“被诅咒的自杀诗人”神话,展现出其中饱含的艰巨劳作:她的诗歌是一座用智慧与耐心建筑的高楼,以大量阅读造就了坚定批判、跳脱传统的笔触与目光。
皮扎尼克的人生是一个热切的、被诗歌点燃的故事。终其一生,她不断撞击着那堵名叫“诗歌”的墙,在她几乎全部的作品中都饱含着一种提纯、精炼、不断向中心靠近的意愿和努力。自创作生涯伊始就围绕内心阴影写诗的她以无可否认亦无可比拟的生命烈度燃烧出女武神的声音,写出“准确得恐怖”的诗歌。在文学和生命之间,她选择了前者。到最后,这场旷日持久的缠斗,是她自己放弃了拯救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诗歌用词语命名不可言说之物的本质。她全部的努力在于把诗歌视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她想成为一位完全的、绝对的诗人,毫无裂缝与伤口的诗人。某种程度上,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完全,而《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旨在呈现这一完全。
契诃夫的一生 豆瓣
8.5 (33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陈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1
传记《契诃夫的一生》首次出版于一九四六年,道出俄国文学大师安东•契诃夫“烟花一场”的人生。
契诃夫出身贫苦,最初写小说只为谋生,直到遇上年长的伯乐靠书信指导他、鼓励他。文学上的成功与失败纷至沓来,病痛与孤独更常伴左右,但他始终对周围人保有最大的真诚与善意。
内米洛夫斯基笔下汹涌的文字在描摹契诃夫时竟平静、柔软了下来。
“然而,在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契诃夫的妻子和母亲紧紧地偎依着,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当中,契诃夫曾经真正深爱过的,惟有她们俩。”
是看到这里,要合上书页之时,才能真的明白,什么是“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什么是“水晶一般的冷漠”。在疲惫和孤独的背面,始终希望能够捕捉到一丝让这个世界亮起来的清美的光辉——这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契诃夫,也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自己。
——袁筱一
紧急中的冥想:奥哈拉诗精选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弗兰克·奥哈拉 译者: 李晖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3
✨他以独特生命力影响美国新诗进程,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多部诗集位列畅销榜单
✨逾70篇诗作首度中文译介
✨MOMA馆长、即兴大师、“纽约派”领军者、“画家中的诗人”,备受阿什贝利、金斯堡等诗人推崇
✨荒诞、抽象与梦幻交织,在疾速中创造惊人艺术
奥哈拉汇集了太多闪亮身份:艺术馆馆长、士兵、出色的钢琴演奏者 ,诗人——也许是多种身份造就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诗歌开拓者,天生的自由、睿智和热情让他在艺术与诗歌界就像一颗耀眼的星。他是即兴大师,以“写诗即去生活”为诗歌信念,高速捕捉日常瞬间,平乏的生活素材经他拼贴、转换立刻化为神奇,荒诞而诙谐。奥哈拉四十岁早逝,约翰•阿什贝利曾称其离世为美国诗歌界重大的秘密损失。
【内容简介】
本书从奥哈拉所有诗作中精选109首,涵盖了他最具独创性的两部诗集《紧急中的冥想》和《午餐诗》中大部分篇目,逾70篇诗作首度译成中文 。
【名人推荐】
他将纯粹的个人生活融入纯艺术创作,这标志着一切权威向个人的回归。——艾伦·金斯堡
他利用零碎时间匆忙完成这些诗—在MOMA办公室,在午餐时分的街上,甚至在挤满了人的房间里—然后把它们放进抽屉或纸盒,大半时间又忘了它们。——约翰·阿什贝利
凯尔特人之梦 豆瓣 Goodreads
El sueno del celta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孙家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0
爱尔兰人罗杰•凯斯门特是被英政府行刑处死的。罗杰十九岁时去非洲探险,二十八岁时被任命为英国驻当地领事,是最初醒悟到“以传播文明为名义的欧洲列强实际上在其殖民地实施的是压榨和掠夺”的西方人之一。
他在南美和非洲两大殖民地出色的调查和揭露使他获英政府封爵授勋,但其后的荒诞却使他警醒:如果爱尔兰不抓紧为独立而战,将像被殖民地区一样陷入麻木且终将被灭绝。于是罗杰辞去英政府的工作,投身爱尔兰独立运动,谋划武装起义。一九一六年起义失败,他被英政府以“叛国罪”拘捕,三个月后绞死在狱中,死后无名无姓,没有立碑,也没有十字架。
略萨以这位绝世英雄三个月的监狱风云及其一生的追忆展开波澜壮阔的双线叙述,既是一部英雄传记,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结合书信、日记、对白与独白,既有时空交错的故事线,又有深刻丰富的内心戏,使本书呈现其特有的“对权力结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是一部足以载入世界文学史册的扛鼎之作。
本书发表于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一个月,出版后一个月内登上拉丁美洲各大主要国家图书销售榜榜首。
他死于绞刑架下,但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Y.B.叶芝
他的一生就是这样,先是光芒四射,后来化为乌有,而死后则又凤凰再生。——略萨
阴郁的传奇 八卦的历史 背负屈辱的英雄 向死而生的国家
取材真实事件 略萨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最轰动的全新代表作
他是振臂高呼且赤诚爱国的英雄,却被污言覆盖,死无葬身之所。 被资本控制的舆情,罗杰以剑戳破,以血抗争,却成了国家公敌。 被欧洲人血腥剥削的殖民地人民,却被欧洲人洗脑是在拯救他们。
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 豆瓣
Love and Ruin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拉·麦克莱恩 译者: 钟山雨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10
1943.10
海明威发出电报:“你究竟是战地记者,还是我床上的妻子?”
1944.6.6
玛莎·盖尔霍恩登上英军的医疗舰,成为诺曼底登陆唯一的女性。
故事开始于1930年代,在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之下。彼时世界文艺大咖齐聚国际纵队,白求恩、海明威、聂鲁达、加缪、圣埃克苏佩里……甚至还有毕加索,一起奔赴被整个欧洲大陆抛弃的焦土,拯救陷入战火的西班牙。
28岁的玛莎是队伍中少有的女性记者,但她像男人一样出现在战场上,不顾生死出入最前线,深入大爆炸后的机场、难民营、孤儿院,扎扎实实记录战时普通人的故事。在这样动荡混乱的战时生活中,她情不自禁爱上了一直陪伴在旁,庇护着她的海明威。
他们在战场上陷入热恋,玛莎成为海明威的缪斯。西班牙内战告一段落后,他带她去到二人共同向往的古巴安家,并各自开始潜心写作。海明威正在写的正是《丧钟为谁而鸣》,他以她为女主角原型,后来还在题记中写道献给夫人玛莎·盖尔霍恩。
然而,当海明威因《丧钟为谁而鸣》再次风靡文坛,同样是战地记者和作家的玛莎,却必须以海明威的妻子为称号才能得到关注。二人关系的不平等逐渐显现。
玛莎必须做出选择:屈服于成为名人妻子的狭隘要求,或是冒着失去海明威的风险,打造一条属于自己的女人和作家之路。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会迫使她伤了他的心,也伤了她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