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玻璃球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lass Bead Game
8.5 (44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佩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小说的故事大意是:在一个未来的世界里,玻璃球游戏成了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由于纷繁的政治和战争,人类文明正面临毁灭的威胁。为拯救和宣扬人类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团体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个孤儿,由该宗教团体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和优越的组织才能,在这个精英群体里不断上升,直至团体的最高顶端,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觉得在这种象牙塔里是不可能为民众做出贡献的。于是他来到现实世界,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然而他事业未竟,却在一次游泳
中不幸溺水身亡。
本书是老年黑塞回溯其一生的精神体验的结晶。作品从1931年写到1934年,几乎与希特勒上台到灭亡同步。作者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构筑抗拒毒化以卫护我得以生存的精神空间,二是表达悖逆野蛮势力的精神思想”。十二载的苦心经营,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格言、书信、传记、理论等等,在这部小说中可称应有尽有,而且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如作为附录的三篇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信仰者的传记,貌视互不相关,却在本质上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密切呼应。
小于一 豆瓣
Less Than One
9.1 (4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黄灿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9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独家引进,简体中文版全译本在中国大陆首次面世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书)展现出作者用英语写作的高超能力,文笔灵动,饱含智慧……为人们了解俄国的文学传统、政治气候和俄罗斯当代诗歌与诗学,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
——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这些经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与艺术。
——英国《独立报》
世代相传 豆瓣
Running in the Family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姚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布克奖得主、《英国病人》迈克尔・翁达杰 Michael Ondaatje
写给他从不了解的父亲和故土的一封深情书信
心碎的岛屿 失落的历史 封藏的家族往事
青春被挥霍,被毫无意义地燃尽了。他们很清楚这一点,也原谅了这一点。
*****
《世代相传》是翁达杰风格 极为特殊的传记式小说。作家以1970年代末的返乡之旅为线索, 试图抵达自己并不了解的童年,还原父母婚姻失败和家族没落的轨迹。
默文•翁达杰,一个放荡无稽藐视世俗的阔公子,一个擅长自我毁灭的父亲,最后守着山上的养鸡场萧条度日,死于酗酒造成的脑出血。狂野而美丽的多丽丝,化妆舞会上耀眼的冠军,热爱丁尼生和叶芝,最终只身远遁英国,艰难抚养子女。翁达杰笔下的父母,曾拥有势均力敌的激情和戏剧感,但随着默文一步步毁掉自己作为丈夫、父亲的权威,那个曾经喧闹而传奇的家庭也在混乱中走向瓦解。
《世代相传》既是对一个长久缺席的父亲一厢情愿的寻找,也是对一个已经终结的殖民时代的深情凝视。
*****
靠猜测去接近真实的他,根据爱他的人告诉我的这些零星的事去了解他,然而他仍然是那些我们渴望阅读而书页仍未切边的书中的一本。
翁达杰对于脆弱、生活的偶得的幸福的理解如此清晰。他的行文如此优雅、独特。
——《纽约客》
色调明亮。甜蜜、痛苦、残忍,超凡脱俗。这本书自身就是传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龟岛:斯奈德诗集 豆瓣
Turtle Island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加里·斯奈德 译者: 柳向阳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编辑推荐】
※垮掉派代表、禅宗诗人、“达摩流浪者”原型斯奈德
※普利策诗歌奖获奖作品
※把历史和荒野都记在心里,让诗接近事物的真实尺度,以对抗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平衡和无知。
【内容简介】
加里•斯奈德是垮掉派代表,被誉为“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其诗关注生命的本质及文化的根源,体现人与自然原始的联系,极具禅意,对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深刻的启发。
《龟岛》为斯奈德赢得了1975年普利策诗歌奖。斯奈德以诗为志,叙述自己隐居的生活日常,歌咏天地与自然,呼吁人们重拾“古老的同心”。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前三个部分为诗歌,第四部分为散文。该诗集充分吸收了佛教缘起论及传统西方生态学的思想,诗歌中的世界也因这两个因素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名人推荐】
斯奈德诗歌简明的语言和朴实的内容令人自在,这些诗的元素是值得信赖的,你会感觉到它们传递给你的情感中有一种真正的连贯性。
——谢默斯•希尼
斯奈德是“垮掉的一代”中的梭罗,是“垮掉的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之父。
——北岛
光明共和国 豆瓣 Goodreads
República luminosa
8.7 (161 个评分) 作者: [西]安德烈斯·巴尔瓦 译者: 蔡学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世界失败的那天清晨,人们正忙着搜捕几个流浪的孩子。”
《黑暗之心》+《蝇王》,一部虚构的美洲编年史,一部寓言式的现代启示录。
大森林吞没了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孩子,正如浩浩荡荡的埃莱河水带走了成吨的淤泥。大自然试图在孩子们身上孕育出一种全新的、陌生的文明,孩子们也试图在大森林腹地密不透光的树叶穹顶下创造世界。孩子是新世界的美梦,旧世界的遗民,如此野性,如此纯真。最终,他们以弃世的方式背叛了我们,而我们为了活下去,也背叛了他们。只有埃莱河依然不动声色地流淌着,像是一则寓意姗姗来迟的寓言。
如《百年孤独》般厚重,又如《佩德罗·巴拉莫》般神秘;既有浓郁的自然风情,又颇具知识分子色彩。出版当年即广受瞩目,一举夺得赫拉尔德小说奖。
◎ 内容简介
虚构的中美洲城市圣克里斯托瓦尔,曾经与周边任何一座大城市一般无二,地区的经济中心,种植茶叶和柑橘。随着小企业的繁荣发展、水电站的建造与河道的修葺,整座城市开始加入到现代文明的行列。人们如此沉浸在繁荣中,却不知他们身处的世界早已全然失效,变成了一个粗陋的、没有意义的构造,官僚机构像沾了胶水的网一般笼罩着所有人,生活像节拍器一样呆板而乏味,有的房子把它的住户变成了爬行动物,有的把他们变成了人,也有的,把他们变成了昆虫。
有一天,圣克里斯托瓦尔的街头突然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说着无人能懂的语言。起先他们靠沿街乞讨过活,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破坏活动。更令人心惊的是,本地的孩子似乎也被这种暴乱的气息感染了,有人声称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有人在暗夜里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政府的搜捕之下,孩子们先是躲进大森林,后来又藏进下水道,在那里,建立起了一个名为“光明共和国”的法外之地……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孩子们是新世界的美梦,旧世界的遗民,他们的出现,恰如一声轻轻的叹息,宣告了古老美洲文明的终结;如下水道中精心搭建的光之殿堂,破开了目之所及的一切迷雾。
◎ 评论推荐
巴尔瓦不需要任何写作上的建议,他早已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早已拥有了一门与其年纪毫不相称的精湛技艺。——诺奖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倾力推荐
在《光明共和国》中,巴尔瓦不仅运用了一如既往的大胆叙事,发挥了处理模糊情境的天赋,更增添了形而上学与暗黑寓言的维度,令人紧张而又不安,颇具康拉德《黑暗之心》式的犀利,呈现出了伟大文学作品的气象。——2017赫拉尔德小说奖颁奖词
合上书页时,你会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笼罩,仿佛我们活在世上,却将永远迷失。而巴尔瓦写作的模糊性(一种严谨、精确而非空洞的模糊),帮助我们承受住了这种沉重的无力感。《光明共和国》是一部宏伟的著作,被一条深深的、不确定的古老河流贯穿。——《西班牙文化报》
事实上,巴尔瓦的重建过程展现了社会中几个重要概念的演化过程:暴力,童年,秩序,恐惧。这是《光明共和国》最深刻也最光明的核心。——《西班牙民族报》
克拉拉与太阳 豆瓣
Klara and the Sun
7.9 (307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3
“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
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不过,当这种永久改变境遇的可能性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
在《克拉拉与太阳》这部作品中,石黑一雄通过一位令人难忘的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爱?
~
“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
我不仅仅是指那个器官,当然喽。
我说的是这个词的文学意义。
人心。你相信有这样东西吗?
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
2021年3月14日 已读
就,太温柔了,温柔得有点平庸。里面的人物连发怒都是克制收敛的,咋如此无聊无趣,对话和那些大道理都有点鸡肋。真的是你写的吗石黑一雄,这不对劲。(

//

乏味。自我欺骗的故事怎么可以讲得这么乏味。
2021 外国文学 小说 日本 石黑一雄
怎樣製造一顆核子彈 豆瓣
作者: 法蘭克·巴納比 译者: 高嘉玲 商周 2004 - 7
「巴納比是揭示恐怖份子真正威脅的不二人選......。未來的發展的確令人擔憂」--《衛報》(Guardian)「一本適時出現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入門書。」--
《經濟學人》(Economist)「對無知的可怕後果提出警告......。一本直接了當又不歇斯底里的入門書。」--
《獨立報》(Independent)當一個社會可能受到核子、生物、化學武器攻擊時,必須要讓公眾充分瞭解他們所冒的風險與能夠保護他們的措施。錯誤消息的氾濫,增加了公眾的恐懼,更使得政府倉促地執行反恐政策。這不僅會降低反恐的效率,反倒利於恐怖組織,更會削弱民主制度。
《怎樣製造一顆核子彈》的目的,在於提供正確的資訊,讓人們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有正確的瞭解,從它們是什麼,誰擁有它們,使用哪種裝載砲彈,製造時所需的人員、設備和材料,到對政治人物、科學家、工業界、國防部官員和軍隊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計畫中角色的分析。同時也論及某國進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計畫時會對國際社會造成的衝擊,以及因應之道,並分析反恐政策及其成功可能性。
死水恶波 豆瓣
Same Place, Same Things
8.3 (9 个评分) 作者: (美)蒂姆·高特罗 译者: 程应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3
《死水恶波》是蒂姆•高特罗出色的首部短篇小说集,背景主要设置在路易斯安那州农村,描述了日常生活抵达崩溃边缘的男男女女,在那一刻,常规让位于危机和天翻地覆:一个酒醉的火车司机制造了一场灾难,一个父亲借来一架飞机追逐绑架他女儿的绑匪,一个年轻人爱上了收音机里的一个声音。风格幽默、悬疑、野蛮,饱含人性的力量。《死水恶波》是一个叙事大家第一部伟大的作品。
——————————————————
美国南方代表作家 蒂姆•高特罗
悲悯幽默之笔,写尽底层生存百态
———————————————————
这个男人是个了不起的作家。我真的很爱读他的短篇小说。他从不言过其实,从不操控读者的情感,但总是能抓住你的心。
——詹姆斯•李•伯克
感人,难忘……才华横溢的高特罗,达到了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高度。
——《科克斯评论》
高特罗是个优秀的叙述者,不比美国任何一个写短篇的差。
——《波士顿凤凰报》
你知道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没受过教育,不谙世故,没出过远门,不道德,不文明。外加愚蠢。
——蒂姆•高特罗
远山淡影 豆瓣 Goodreads
A Pale View of Hills
8.0 (26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石黑一雄 译者: 张晓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技惊文坛的处女作,一部问世30年仍在不断重印的名著。其“感伤与反讽”的融合、平衡令人犹记。这是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战后长崎,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与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的阴影与心魔。剧终,忆者剥去伪装,悲情满篇。
恶棍来访 豆瓣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
作者: [美国] 珍妮弗·伊根 译者: 张竝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2 - 5
●普利策奖、国家书评奖双料作品。
●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一生最爱的女人——珍妮弗•伊根,对“时间、命运与情感”的透析、嘲讽和感悟。
●如果当初伊根没有选择对乔布斯放手,今天的结局又会怎样?
●被美国书评界誉为“连普鲁斯特看了也要为之惊叹的小说”
●最具实验性的魔方体“ Magic cube”后后现代 “post-post modern” 小说。
●最具脑力、逻辑、时空转换想象力的小说。
●一本由13个精彩短篇错位组合而成的长篇伤感之作。
●针对本书最具实验性的第十二章,有人断言:如果该书的写作手法受到追捧,那将预示着西方文明的终结!
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和国家书评奖双料得主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的获奖作品——《恶棍来访》一书犹如一张音乐唱片,由Part A 和Part B两个部分组成。全书用13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片段13个“曲目”讲述了一系列有趣的人物的故事:一位身染盗窃癖的女秘书;一位在采访时试图非礼女明星而为此坐牢数年的八卦杂志记者;一位事业上遭受挫败之后铤而走险的前公关经理;一位在事业上走下坡路的唱片公司监制;还有这位监制的老师——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唱片业老大;此外还有当年那群中学生中的摇滚明星、如今却落魄成一位清洁工的不得志中年人;一群迷恋摇滚乐的70年代中学生;两个热衷于研究摇滚乐和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的(零零后)少年………这些看似独立而又个性化的人物故事犹如各个精彩曲目散落在全书的十三个章节之中,作者用音乐这条主线巧妙地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整个美国音乐产业、不同时代的科技与文化现象,一代摇滚青年的青春与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兴衰、起落与幻灭。音乐产业的辛酸流变,科技的突飞猛进,情感的起起落落,无不刻上了时间“恶棍”的无情烙印。
该书传达了一个让人慨叹的主旨——时间这条“恶棍”依次造访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青春逐渐消逝,梦想消耗殆尽,在时间这条长河的岸边回望逝去的爱情、友情、遗憾、创伤,不禁令人唏嘘。
横扫欧美所有重要文学奖项
作者凭本书入选2011年《时代》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2011年普利策小说奖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 2011年美国国家书评奖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11、2010年《纽约时报》最佳图书
Time Magazin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11、2010年《时代》最佳图书
Galaxy National Book Award 2011年美国国家杰出图书奖
ALA Notable Book 201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奖
The PEN/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 2011年国际笔会/福克纳奖决选作品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2011年柑橘奖入围作品
Amazon.UK#2 Book of 2011 2011年英国亚马逊总榜第二名
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2010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the Year 2010年《纽约时报》年度值得关注作品
Publishers Weekly’s Top 10 Best Books 2010年《出版人周刊》十佳图书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 2010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Salon Book Award 2010年美国沙龙图书奖
Washington Post-Top 10 2010年《华盛顿邮报》十佳图书
People Magazine-Top 10 2010年《人物》十佳图书
Chicago Tribune-Top 10 2010年《芝加哥论坛报》十大畅销小说
Slate.com-Top 10 2010年 微软在线杂志Slate.com十佳图书Booklist-#1 Fiction 2010年《书单》杂志小说榜排名第一
San Francisco Chronicle-Top 10 2010年《旧金山纪事报》十佳图书
New York Newsday-Top 10 2010年《纽约新闻》十佳图书
Village Voice-Top 10 2010年《村声》十佳图书
Oprah Magazine-Top 10 2010年《奥普拉》十佳图书
WNYC Soundcheck-Top Five Books About Music 2010年WNYC Soundcheck音乐十佳图书
NPR-Lynn Neary’s Favorite Book of 2010 2010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佳图书
亲爱的生活 豆瓣
Dear Life
7.8 (4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 姚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 - 5
★ 《亲爱的生活》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最新作品,讲述了别离与开始、意外与危险、离家与返乡的故事,被认为是门罗最丰富、最完美、最具个性的“集大成之作”。
★ 我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我的小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艾丽丝•门罗
★ 艾丽丝•门罗是非常稳定的作家,所有作品都很出色,但我还是向读者推荐《亲爱的生活》。这是一部最具门罗个性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
★ 她的小说有种独一无二的现实感。——村上春树
★ 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A.S.拜厄特
------------------------
这是关于生活,你能说出的一切。
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一直以如此善意对待的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
亲爱的,生活。
------------------------
门罗迄今最棒的作品。——《费城问询报》
近乎完美……再也没有一位作家能用这么短的文字表达这么多的东西。——《芝加哥论坛报》
《亲爱的生活》的故事破坏了既定的写作规则,再一次展示出了门罗短篇小说中心理感受的锋利感、脆弱感以及门罗的大师技艺。——《华盛顿邮报》
充满智慧,令人难以忘怀。《亲爱的生活》是一个精彩的礼物,提醒着我们门罗为什么可以青史留名。——《波士顿环球报》
艾丽丝•门罗是公认的加拿大文学财富。这一部新作,有历史的投射、自传性的素材、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偶尔的怀旧和愉悦的讽喻,再一次证明她名不虚传。——《华盛顿时报》
艾丽丝•门罗不只应该被敬重,更应该被珍惜……《亲爱的生活》与她的前作相比,更丰富、更震撼。——《纽约书评》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不只是在我们的时代,而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幸福过了头 豆瓣
Too Much Happiness
8.8 (24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 张小意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生命最黑暗时,门罗欲以此书为绝唱
★这本书标志着门罗创作的顶点,此后,门罗不断获得各种终身成就奖
门罗笔下的女人邂逅的真实生活总有些残酷:谋杀、疯狂、死亡、离异,以及形形色色的欺骗。面对这些遭遇,她们总是平静、清醒,甚至有些若无其事。她们在人生中穿行,背负着各自的伤疤,但又当这伤疤不是她们的;她们睿智深邃,但这不能医治她们的柔弱善感。
10篇意味深长的故事,太多不能承受的幸福与伤痛,其时罹患癌症的门罗,正欲以此作为她人生的绝唱。本书曾是吉勒奖的夺冠热门,为了给后辈留下机会,门罗主动退出竞争。
2666 豆瓣
9.0 (77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2021年3月5日 想读 张悦然:“但无论他是在刷盘子还是当皮条客,都仍旧承担着人类的命运,所以小说最后他前往圣特莱莎,绝不仅仅是血缘的牵系,而是一种更大的使命感。在警察无用的时候,我们唯有期盼巨人的降临。”
外国文学 小说 拉美文学 文学 智利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豆瓣
Días y noches de amor y de guerra
8.0 (23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汪天艾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1
拉美文豪加莱亚诺之获奖代表作
了解其独异文学风格的最佳入口
在拉美文学星空上,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是光芒独异的星辰,始终向下的立场,对于被遮蔽之历史、被绑架之记忆的执着探求,揭示真相的不遗余力,少即是多的语言,毫不拘泥的跨界笔法,都是加莱亚诺异乎他人的风格标志。《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则是他成熟时期文学风格的奠基之作。
曾获“美洲之家”文学大奖的《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写于流亡期间,作者游走于阿根廷、厄瓜多尔等国,从拉美各地动荡的社会中寻找和提炼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原型,以132段杂糅新闻报道、文学速写、旅行笔记与民间故事的短篇文字,记录并重新发现微观的个人历史。
魔灯 豆瓣
9.2 (3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 张红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杜弗的动与静 豆瓣
8.1 (2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伊夫·博纳富瓦 译者: 树才 / 郭宏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7
博纳富瓦的诗宗于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以来的象征主义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创新活力,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法国诗歌主流。他的诗优美而繁复,时见玄秘,通过语言的创造从日常经验上升到空灵无上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整个20世纪法国诗坛上独树一帜。《杜弗的动与静》收入博纳富瓦早期的四本诗集,包括《杜弗的动与静》《昨日,大漠一片》《刻字的石头》《在门槛的圈套中》,均为诗人代表作。
2021年2月22日 已读
太惊喜的诗了!生存、死亡,碎言碎语之下自省的痛苦,绝妙精准的形容。“为了活下去你必须跨过死。”

//

“我曾经渴望夏天,
一个狂怒的夏天,为了晒干我的泪水,
但是,一阵寒冷袭来,并在我的四肢上
长大,我醒来,我痛苦。”“确实,我是幸福的
幸福得想死。”
博纳富瓦 外国文学 文学 法国 法国文学
提琴与坟墓 豆瓣
7.7 (53 个评分) 作者: [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译者: 汪天艾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加西亚•洛尔迦诗歌精选
※他是被全世界拥抱的诗人,甜蜜如雪地里一声啜泣
※莱昂纳德•科恩和帕蒂•史密斯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过源源不断的灵感
======================
《提琴与坟墓》收录了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的70首诗歌代表作,并另附两则剧本片段,所选篇目写作年代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
洛尔迦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他的诗歌音韵悠长,感知细腻,想象绝妙,堪称传统与现代技艺的完美结合。字里行间的情绪涌动孤独又热切,融合了极致的快乐和悲伤。 他的诗歌与人生是对西班牙本可能有的一个更好时代的留念与预想,那是保持谦卑、满怀勇气地用写作反抗不公,是替社会底层没有声音的人奔走发声,是把戏剧艺术带到最偏僻的乡间田埂,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拥抱世界——毕竟最后的最后,爱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抱另一个人。
=========================================
他的十四行诗,是热烈、激情、幸福、备受折磨的奇迹,献给爱情的、纯粹炽热的纪念碑。这样的诗需要怎样的爱,需要受过怎样的苦啊。——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森特•阿莱克桑德雷
洛尔迦活着的时候带给过我们独一无二的快乐,他的英年早逝让我们陷入蔓延一整个世纪的哀悼。——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
重于天堂 豆瓣
Heavier Than Heaven: A Biography of Kurt Cobain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R.克罗斯 (Charles R. Cross) 译者: 牛唯薇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
一颗子弹
一声枪响
一段悲剧的童年时光
一份关于音乐与生命的真挚回忆
★★★
权威音乐记者查尔斯·R. 克罗斯历时四年写就的传记
再现科特·柯本短暂而炽烈的生命轨迹
亚马逊年度畅销书籍
~~~ ~~~
★《重于天堂》为所有音乐人物的写作设立了一个新的高度。——《滚石》
★有史以来关于摇滚明星最为动人和坦诚的书籍之一。——《洛杉矶时报》
~~~ ~~~
★★★
本书是美国著名音乐记者查尔斯·R. 克罗斯写就的权威科特·柯本传记。作者通过4年的调查、400多次采访以及对柯本未出版的日记、歌词和家庭照片等珍贵资料的抽丝剥茧,生动再现了这个传奇摇滚巨星短暂而炽烈的生命足迹——从悲惨的童年到孤苦的青春期,再到在阿伯丁进行音乐探索的日子,直至最终成名后在公众和媒体的巨大压力下自杀身亡。《重于天堂》不仅为读者呈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地下摇滚乐的辉煌群像,更将其中心人物科特·柯本不为人知的一面重新发掘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音乐巨星的故事,更是一个始终渴望爱的、孤独的孩子的故事。
最后之人 豆瓣 Goodreads
Le dernier homme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最后之人》是布朗肖在文学版图上设置的又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迷宫,是他思想的转折点。向“零度写作”的转变是通过对“最后之人”的叙述实现的。“最后之人”是尼采意义上的末人,他以一张毫无表情的脸面对着黑格尔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与大循环封闭之后的历史境况。在上帝死去之后,对死亡和终结本身的描述是对残剩之物的肯定,不再有否定,在那里,一个人在场却已没有任何人了;在那里,甚至死都是不可能的,知识已是对不可能性的经验,是非知识了!
自从这个词得以受我运用,我即表达出一直以来我心中对于他的想法:他是那最后之人。事实上,他与其他人几无任何差异。他是比较隐淡,但并不谦逊,不说话便显得专横。或许应该默默地将某些想法套用到他身上,再由他自己将之轻轻地甩弃……
2021年2月20日 已读
诡魅的词句,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期间参杂的他者,一切是我自己所想,那些羁绊。“我们已经是何等虚无、轻微、无谓、被剥除了真理,而且永不稳定,永远说着那永远一说再说的这些。日与夜,日与夜,那儿即是我们所在处,而秘密的缺席便是我们的处境。”
哲学 外国文学 小说 布朗肖 文学
穿裤子的云 豆瓣
6.5 (6 个评分) 作者: [俄]马雅可夫斯基 译者: 飞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本书收录马雅可夫斯基诗歌70余首。作为20世纪世界诗坛*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恰逢其时,对现代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时刻投身其中。以叛逆的姿态、“在场”的资格和高扬的激情,在20世纪来到人间之际录下了时代公共的和个人私密的心跳和脉搏。在创作中,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未来主义诗人们打破传统词法句法,特别强调词语的音响,主张诗人有任意支配语言、任意造词和派生词的自由,以求把词语从僵化的传统语言和象征主义的神秘意义中解放出来。他在创作中爱新造词汇和派生词,拒用常规的诗语组合,代以出人意表的全新组合。因此,他独创了别具一格的“楼梯诗”:把每个长行切分为数量不等的几个“梯级”,固然其中仍潜在“扬抑”“抑扬”等音步节奏,但源自谣曲和民歌的“重音诗律”因素更占优势。他的诗歌语言体现开创气概、粗犷力度和敏感的内心抒情,具有鲜明个性风格。
2021年2月19日 已读
红透了的浪漫主义,有些讽刺的诗句很有代入感,但那些赞美词(我相信他是发自内心)在当下着实有些可笑了。另外,马雅可夫斯基很缺爱吧,宏大叙事充满激情,小情小爱的内容里又感受到他的委屈与维护自尊(也许是一种厌女的表现)。

/
它,经过检查,
经过考验,
经过深思熟虑。
我举起一行行诗的手指
庄严宣誓:
“我爱——
永远忠诚不渝!”

/
可是我这个粗鲁的匈奴,如果我
今天不愿矫揉造作,对你们迎合,
我就仰天大笑,欢乐地啐口唾沫,
直啐你们这一伙,——
我把价值连城的词句尽情挥霍。
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 外国文学 苏俄 苏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