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 豆瓣
Mr. Smith Goes to China: Three Scots in the Making of Britain’s Global Empire
作者: [美]韩洁西 译者: 史可鉴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为马戛尔尼访华乃至中英鸦片战争的起源提出新的解读;
★挑战以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主导的传统亚洲海上贸易叙事;
★透过多个国家和多个语种的大量档案史料,将全球史和微观史有机地结合。
【内容简介】
18世纪下半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催动, 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绕过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最终造成了一场金融危机,而金融信用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引发英帝国对亚洲的入侵与殖民。
本书透过三位史密斯先生及其代表的“散商”群体,展示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内部运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活动填补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并与伦敦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的政治议程,推动了英国首个访华使团的成行,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线。
【媒体推荐】
本书是一部对18世纪英国帝国主义扩张的富于独创性的研究,也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会历史著作,作者打破了叙事/分析、社会/政治和微观/宏观二分法,并展现了18世纪英国人对中国观念的变化。
——《历史评论》
在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中,韩洁西为英国海外贸易研究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三位苏格兰人的真实故事,他们都叫乔治·史密斯,并用他们的经历为十八世纪的帝国主义、跨文化贸易和全球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泰(《从丹药到枪炮》作者)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豆瓣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7.8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章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利玛窦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
利玛窦有八个记忆碎片奇迹般留传至今,四个汉字和四幅圣经故事画,正是通过这些偶然的遗存,史景迁巧妙地搭建起了两个伟大文明相互交汇的完整图景,我们也得以进入利玛窦营造的记忆宫殿,看他在未知的世界里,时而坚定,时而茫然。
汉口 豆瓣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江溶 / 鲁西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本书以坚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对中国城市与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进行研究,并着重再现了中国近代史;同时作者证明了马克斯·韦伯所谓中国“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城市共同体”的论断,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大误解。作者两部研究中国城市的著作被视为研究中国新城市史和社会史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在学术界的地位。作者高屋建瓴的视野,严谨认真的工作,将确保本书在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不朽地位。
汉口 豆瓣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 1796-1895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鲁西奇 / 罗杜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3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在承认行会具有重要社会政治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它在地方社会生活中的哪一些正式与非正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上部著作考察的焦点是商业精英的世界,《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则拓展了视野,具体分析城市劳动阶级的所思所想及其行为。最为重要的是,《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尝试着去理解社会冲突的结构和进程,以及作为一个自发的、内聚性的社会单元的城市,是如何维持其自身并不断发展的。
卫生的现代性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美]罗芙芸 译者: 向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方药。本书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外国人和中国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缺乏。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卫生怎样在中国的现代性中成为一个矛盾的概念想象中的外国典范是其集中表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卫生的主要建造者一手造成了中国的缺陷。
罗芙芸描述了天津孤立的军事、政治事件与卫生变迁的交汇点——空间的安排、水的供应、对身体的关注、对排泄物的处理。本书展示了围绕着天津的卫生变迁,各自为政的帝国主义势力如何应对,同时,在帝国主义者的目标与现代化精英的目标之间,搭建起一条重要的纽带。本书的时间跨度从鸦片战争直至朝鲜战争,作者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在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包治百病”:20世纪前的卫生
第二章 天津的卫生与疾病
第三章 医学的遭遇与分流
第四章 中国通商口岸的卫生翻译
第五章 日本明治时期卫生翻译的转变
第六章 缺陷和主权:天津被占领期间的卫生现代性,1900—1902
第七章 可见与不可见:城市景观和卫生的边界
第八章 卫生和现代性的渴望
第九章 日本人在天津的细菌管理
第十章 细菌战和爱国卫生
结语
参考书目
自贡商人 豆瓣
The Merchants of Zigong
作者: 曾小萍 译者: 董建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 10
曾小萍编著的《自贡商人(近代早期中国的企业家)》以自贡盐业的经营和自贡商人为研究对象,揭示了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期自贡盐业发展的基本面貌。作者高度评价了自贡盐业在中国乃至世界产业经济史上的研究地位,认为自贡盐业是“中国第一个资本密集、大规模生产的私营井盐工业”。本书记述的是中国最早的私人高资本、高生产能力工业企业——食盐制造企业的百年兴衰。这些企业清朝中期时出现在今天的四川省自贡市。这是一部商业史的著作,也是一部与外界互不关联的商人圈的社会史——他们调配经济、社会和政治资源,向我们呈现了帝国边缘地带的中国城市精英的形成。
施剑翘复仇案 豆瓣
The trail of Shi Jianqiao and the Rise of Popular Sympathy
7.5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林郁沁(Eugenia Lean) 译者: 陈湘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4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豆瓣
7.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艺术史研究中长期以“仕女画”或“美人画”来表述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但这样的术语不仅相对晚出,在形成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画科定位和评论取向,也无法囊括所有围绕“女性”产生的绘画作品。本书中,巫鸿先生提出了“女性题材绘画”这个概念,并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意图把被孤立和抽出的女性形象还原到它们所属的图画、建筑和社会环境中去。
围绕“女性空间”,作者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作;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深度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进而思考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帝国的暮光 豆瓣
Empire's Twilight: Northeast Asia under the Mongols
作者: (美) 鲁大维 (David M. Robinson) 译者: 李梅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蒙古帝国的兴起构成了全球史的一隅,14世纪中期帝国的衰落同样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东北亚作为蒙古帝国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发展进程对于我们认识蒙古帝国的性质和14世纪中期新出现的“后帝国”时代大有裨益。全书介绍了东亚大陆上的势力版图,如东部的高丽王朝、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国的联动,特别是蒙古大军如飓风般横扫东亚之后,挥师东进朝鲜半岛的精彩历史。
作者重构了14世纪国际秩序中开京、辽东和大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书名中的黄昏,寓意着蒙古帝国时代辉煌与夕阳西下的晚景在东亚文明圈中的折射。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 豆瓣
作者: 胡川安 聯經 2021 - 5
歷史原來不是課本上寫的那樣!
中原是種想像,中華文化的起源不只一處?!
看三星堆的發現,如何改變我們認知的歷史版圖
「當中原周邊發現相當多與中原相異的文化、打破了過去中國文明單一起源的看法,而這些文化卻是過去文獻當中所沒有記載的,在我們過去的歷史知識中所缺乏的,我們如何解釋歷史文獻與考古材料間的差異呢?究竟這群沒有歷史的人 是如何消失的呢?」──胡川安,《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導論》
所謂的「中華」,在哪裡?
是由中原輻射出去的文明嗎?
僅限所謂的「漢人」嗎?
▍三星堆:挑戰「中原」概念的外星人文化
1986年中國四川省三星堆商代後期兩大祭祀坑的發現,震驚了海內外,也給了我們重新思索自身起源的新起點。
三星堆的著名面具和人像是十足的「異國」面孔,被媒體稱為「外星人的傑作和遺跡」,青銅器鑄造技術也有別於中原。這個高度發展的文明一點也不「漢人」、被排除在我們熟知的脈絡外,挑戰所有人對中原文化的認知。
▍秦漢帝國殖民導致三星堆文化覆滅?
3千年前的三星堆文明讓我們看到新的「中原」面貌同時,也激發更多疑問。其中最讓人不解的,就是這個東亞大陸上漢文化以外的另一個高度文明,為何會消失呢?
歷史學者胡川安相互參照歷史記載與考古結果,大膽推論出了可能的解答:三星堆文明的消失,肇因於被秦帝國殖民!
原來秦一統天下從來不只「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而是爭奪資源的殖民統治。由秦、西漢而東漢,古代四川人在外來漢文化殖民統治下生活,他們反抗、掙扎於自我認同,知識分子不得不想辦法在帝國體制內生存。在東漢末年,他們的文化竟還達到驚人發展,不受帝國崩潰影響。
▍中原是種想像,中華文化的起源不只一處?
過去,我們相信自己是「龍的傳人」,想像中華民族有單一、共通的祖先。四川三星堆文化的出土,讓我們得以用新材料、視角回顧歷史,刷新我們對古代歷史的認知、拓寬視野。
丝绸之路新史 豆瓣
The Silk Road : A New History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 译者: 张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8
【名人推荐】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最可读和最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 与驮兽,他 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 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 Wood) 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尽管渊博而迷人,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 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 年左右伊斯兰统治这片区域之前此地多元宽容的宗教氛围。这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背上行囊出发的书!
——滕华瑞(Gray Tuttle)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所教授、现代西藏研究专家
【内容简介】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象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比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书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 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条商路的惯常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大量关键材料仍然尚未发掘,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出土了许多迷人的东西。既有官员刻意埋藏保存的文书,也有目不识丁的当地居民利用官方文书做成的鞋垫和寿衣。作者探讨了丝路上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七座绿洲,那里聚集着商人、使节、朝圣者和旅客,信仰着从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着非常宽容的国际化氛围。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综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有关考古发现、文化传播以及中亚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迷人故事。
2021年12月4日 已读
比起那小規模不值一提的貿易量,更別說“絲綢”,其承載中國、中亞、伊朗、印度文明之間文化、科技和語言交流的意義更重大。
@ todo 丝绸之路 中国 中国古代史
王莽 豆瓣
作者: (日) 东晋次著 译者: 李天蛟 / 臧鲁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日本首部权威王莽传记”(白帝社)
日本国立三重大学教授东晋次
潜心十年穷究可考史料
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面的新莽缔造者
----------------------------------------------------
[编辑推荐]
王莽如何一步步从“师友归仁”走到“中外愤怨”?
称帝既“亦天时,非人力之致”为何又成“非命之运”?
坚定儒家圣世理想的人为何会“毒流诸夏”“害遍生民”?
执迷“制礼作乐”的新莽与“儒教国教化”有何历史关系?
本书将以“圣”为解读王莽的关键字
全面、细致追溯其矛盾冲突、波折起伏的生平
寻隐出更为丰满和立体的王莽“形象”
力求还原一个儒家理想信徒的真实一生
-----------------------------------------------
[内容简介]
《王莽:儒家理想的信徒》为“日本首部权威王莽传记”(白帝社)。
王莽,一个终结西汉政权、建立新莽政权的人物,然而新朝被东汉王朝赋予负面意义,王莽其人也被贴上恶人的标签,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究竟,王莽是不是一个大逆不道的篡位者?
日本国立三重大学教授东晋次先生源于对王莽这一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强烈好奇心,潜心十年穷究与王莽相关的可考史料,深入论证、综合分析了王莽的性格形成之环境因素、仕途升迁之家族因素、言行交际之教育因素、制礼作乐之理想因素等内容,力求寻隐出一个更为丰满和立体的王莽“形象”。
本书将以“圣”为解读王莽的关键字,通过细致、全面地梳理王莽矛盾冲突、波折起伏的生平,还原一个在两汉之交、如同儒家理念化身一般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
“王莽,一个终结西汉政权、建立新莽政权的人物。新朝被东汉王朝赋予负面意义,王莽其人也被贴上恶人的标签,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究竟,王莽是不是一个大逆不道的篡位者?本书将以“圣”为关键字,通过细致地追溯王莽的生平,还原一个在两汉之交如同儒家理念化身一般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本书为日本首部权威王莽传记。”——白帝社
刺桐梦华录 豆瓣
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46–1368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苏基朗 译者: 李润强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旁征博引,涉猎引用古今中外史料,几乎将关乎中古闽南泉州的材料搜罗殆尽。作者将所有涉及闽南研究的文献划分为四大类:一是涉外关系资料,包括与闽南有关的涉外纪录、外交关系、外国人活动、居住区域、对外贸易等;二是高雅艺术资料,包括闽南地区的艺术理论、民间传说、文化遗产中的技术资料等;三是地方史资料,包括与闽南地方史有关的各种文献、当地学者的著述等;四是社会经济史资料,包括近期围绕宋元泉州社会经济、政治经济的各种研究成果。作者搜集和使用资料史料,完全超出了一般经济史或地方史研究的范畴,所以,本书资料翔实,论述缜密,考证可信。此外,《刺桐梦华录》还绘制了不同历史时期与闽南泉州有关的数十幅资料表格和大小地图,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而直观的图例;书后所列的参考书目,差不多成为研究宋元时期经济、社会、法律、建筑、中外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指南。
明代的漕运 豆瓣
The grand cana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作者: [美] 黄仁宇 译者: 张皓 / 张升 鹭江出版社 2015 - 10
许多学者认为,每个王朝崩溃时,政府机器毁坏的第一个迹象就是对水利问题的忽视。由于漕运不能再进行有系统的输送,大明帝国才失去了活力,直至最后崩溃。这是真的吗?
本书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全书以扎实的数据和考证为基础,还原明代的漕粮运输图景和漕运管理方式,并由此触及明代的政府模式、官场惯例、经济制度、地理环境、工艺技术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它揭开了明廷依靠漕运作为国库收入主要来源长达两个世纪这一现象背后的主导思想观念,更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为何一个政治、经济、环境都远优于西方的国度,却未能迎来现代文明的曙光。
编辑推荐:
1、本书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从经济角度而言,大运河对明朝发挥着命脉的作用;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审视,1368年至1644年间发生了许多事件,中国却错过了这段使人奋发的岁月。本研究能够发现一些线索,为人们的思考提供帮助。许多学者研究,大凡一个王朝的灭亡,其中一个迹象就是对水利的忽视,大运河后来无法进行有系统的输送,是否证明了大明帝国的崩溃?史家黄仁宇在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大运河(漕运)对明朝的国家财政发挥着命脉的作用,它是京城和江南之间唯一的交通运输线,所有的物资供应都要经过它,大运河有它绝对的历史意义。明代漕运问题涉及明史中的许多因素,如官场惯例、国民经济、地理环境和工艺技术等,都密切关联着漕运的运作。从明代帝王、大臣管理漕运的方法中,我们可以推断描绘明代的政治体制、政府模式、财政政策以及社会风俗和统治思想。
2021年11月26日 已读
一条南北干线大动脉,隐藏其下的却是,吸收江南的资源去维持臃肿庞大的皇权机构所在的北京,一条运河,层层盘剥,各种利益掣肘,在重农抑商的明朝要发挥作用,难于上青天。
@ 中国历史 历史 明朝 海外中国研究
北京的人力车夫 豆瓣
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作者: (美) 史谦德 译者: 袁剑 / 周书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9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
开放的帝国 豆瓣
作者: [美]韩森 译者: 梁侃 / 邹劲风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本书作者着重使用考古资料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改变传统关于中国历史以政治为主线。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以及与中外交通等方面作了细致的描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述宋至明的历史.书中引用了大量考古和绘画、雕塑等艺术资料,使得叙述更为形象,也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帝制时代的中国 豆瓣
作者: [美]贺凯 译者: 赵婧 理想国丨海南出版社 2021 - 11
美国版“国史大纲”,美国大学中国通史教材
“帝制”二字,讲透中国历史四千年
“走进帝制”的历史,“走出帝制”的进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贺凯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
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专门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写的,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明从史前到1850年的漫长历程。
这部涵盖整个中国历史的著作篇幅并不很大,但选材独到,叙述精当,很符合美国大学优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后,被美国的大学广泛地作为中国史的基本教材而采用。
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形成阶段,从远古时期到前3世纪;早期帝国时代,从前3世纪到10世纪;晚期帝国时代,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古代的这三个时期都以数章的篇幅分析,分别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统治模式、社会经济组织、宗教文化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汉学经典名著,美国大学广为流行的中国通史教材。
全书仅仅400多页的篇幅,就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较为详实地叙述了中国4000年的历史。
“帝制”二字,讲透中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历史特点。
◎ 媒体及学者推荐
此书是伟大的汉学之精华与经验之集成,是愉悦又艰辛的治学之体现……在贺凯教授诸多杰出的学术成就中,此书是最富有魅力的。——《哈佛亚洲研究学报》
贺凯巧妙地完成了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他向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文明方方面面的丰富知识……为汉学家、老师和学生展示了通史式中国史的另一种写法。——《亚洲历史学刊》
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组织结构……如此结构可以给予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直观又综合的视野……——《历史》
毫无疑问,它将成为大学课程中的标准。它扎实但不艰涩,可以被推荐给任何一个想要了解关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入门知识的人。——《华裔学志》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帝制时代的中国——中国历史文化简史》是一个完美的入门。它文字极佳,组织合理,是一部记录了从历史之初到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史的著作。——《东方学报》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著作,试图用四百多页的篇幅囊括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亚洲华尔街日报》
这部书的优点在于一卷在手,中国史的大体脉络很清楚,而且作者关注很多文化的例证,因为他有过很好的汉学训练,这是晚近新的西文中国史不具备的。——陆扬(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尼泊尔的生存战略 豆瓣
作者: [美]里奥·罗斯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8 - 8
《尼泊尔的生存战略》一书是美国有名南亚问题学者L. E. 罗斯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在靠前南亚学界,特别是在尼泊尔有着较大影响。该书从多个王国并立的古尼泊尔写起,重点着墨于1769年尼泊尔统一后建立的沙阿王朝。作者先后五次到尼泊尔和印度进行调研和考察,对尼泊尔从沙阿王朝1769年统一建国直至1970年期间的政治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历时12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的著作。该书利用了大量的英文和尼泊尔文档案资料,对许多历史事件的论述比较具体和翔实,同时作者有较强的综合和分析能力,因而对堆积如山的浩繁资料进行了深入和符合逻辑的分析及梳理,从而撰写出一部跨度近200年的可读和可信的尼泊尔政治史。作者认为尼泊尔基于一个缓冲国的长期传统和为维持其政治及文化完整所需的根深蒂固的政策和策略态度,是我们理解和研究尼泊尔政治和靠前关系的重要理论启示。
2021年11月21日 已读
Leo Rose 71年写的这本书提供了两个很不错的视角:一是,18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地缘政治博弈史中尼泊尔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二是,作为文化上融合、经济上和军事上都高度依赖陆上接壤区内大国的小国,如何通过引入区外大国平衡,从而保持自己的自主和Independence。
印度 尼泊尔 海外中国研究 西藏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 豆瓣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 The Question of In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opolitics in Qing China
作者: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译者: 羅盛吉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9 - 2
新清史2.0重量級鉅獻!
國際漢學名家馬世嘉一舉打破過往對清代邊疆政策的論述,
將文化史、思想史、地理學、政治學的研究融為一爐,
以清晰的思路娓娓論證──
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域的失敗政體,
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
18-19世紀的清王朝,是否真如歷來所論,
是一個忽視對外關係、閉關自守的帝國?
答案若否,那麼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是採取什麼樣的模式?
此一模式又如何影響其對外的政策,乃至鴉片戰爭前後的表現?
馬世嘉學識淵博,以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美文獻,
呈現第一手史料的銳利,考證翔實,刺穿陳見,
他以當時的英屬印度為核心,爬梳清朝的邊疆知識系統與治邊理路,
重探清帝國從邊疆政策到對外政策的轉向內幕,
並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
★亞洲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必讀之作
★重新認識清朝對外關係的經典之書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 專文導讀
清朝初期,政府對印度的理解充斥著各種歧異矛盾的觀點。這些觀點,有的來自漢朝至明朝的文獻,有的來自佛教徒、穆斯林、基督徒等背景的文獻,也有蒙古與西藏學者們的資料。儘管各異的地理世界觀交叉傳播、相互影響,仍存在著專有名詞、宇宙論、宗教、政治意涵上極為根本的歧異。
甚至到乾隆朝,朝廷四處蒐集的印度報告還是充滿陌生字彙。乾隆因此組織多語言團隊進行翻譯、整理、解釋,官員們還是靠著一些去過的人與傳教士,才能畫出大清帝國邊外領域的地圖。縱然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對印度的理解也還停留在瞎子摸象。
時序進到19世紀,最初那幾年,清廷不甚清楚的世界觀,使得戰略與軍事已經落後其他亞洲與歐洲鄰國,而大英帝國當時已成為南方邊疆上的唯一強權。對多數與清廷有所接觸的外國觀察家而言,亞洲強權儼然產生革命性的翻轉。英屬印度的報告透過不同管道送到北京,仍然充斥不同地區習慣用語,就算北京當局開始對情況有些了解,也因為不同地理名詞,而認定不列顛在印度的擴張規模並不大。
乾隆之後,漢人文士研究地理與邊疆事務解禁,他們掌握更多資料,得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帝國邊疆,也警醒到大英帝國的活動無所不在。身為清朝官員的魏源主張將地理名詞標準化,認為有助於整合大清對外的政策,可惜提案未被採納。而鴉片戰爭後清朝在對外關係所顯露的破綻,也使其面臨更大的挑戰。
馬世嘉在書中運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本東洋文庫等處的眾多檔案與圖書,並爬梳中、英、滿、日、法、德、藏、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的史料,以印度為核心,條理清晰地重現清廷對外政策的世界觀。本書修正了歷來對清代與英屬印度強權之間的理解,並分析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研究者與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
海外學界一致肯定
這部博而不繁的新作,無疑將使我們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什外交服務學院歷史學教授
馬世嘉利用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洲材料,透過這部令人驚喜的處女作,重新思考過去五百年的亞洲史學編纂史。在本書中,作者無處不顯示出自己在駕馭多語言材料方面的淵博學識。──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及歷史學講座教授
作者出色地修正了我們對清代中國與新出現的英屬印度強權之間關係的理解。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區的失敗政體,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1850年之後,一種視野更寬廣的「對外政策」逐漸形成,以應對來勢兇猛的西方列強。──克里斯托弗•貝利(C. A. Bayly)劍橋大學維爾•哈姆斯沃思帝國史與海軍史講席教授
本書立論堅實,銳氣逼人,讀起來像一部偵探小說。「印度」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它究竟在哪?它對清王朝而言意味著什麼?本書貫穿了政治史、外交史、文化史與思想史等領域,對於重構19世紀早期的中國史是一部必讀之作。──蓋博堅(R. Kent Guy)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歷史系教授
這是一部卓越的、為學界所亟需的著作,對於所有研究晚期帝制中國史和早期現代全球史的學者而言都是一部必讀之作。──吳勞麗(Laura Newby)荷蘭萊頓大學教授
作者清晰地論證了清朝統治精英如何積極參與知識與世界觀的建構,本書對於推動清史的研究可謂一大貢獻,也有助於重構我們對西方帝國主義時代中國對外關係史的理解。──陸德芙(Jennifer Rudolph)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執行董事
本書打破了天下與朝貢體系的傳統解釋模式,將文化史、思想史與地理學、政治學、對外關係的研究融為一體。──《中國研究書評》
作為對中國忽視對外關係這種陳舊觀點的回應,本書不僅做出了全面的修正,而且提供了思想史層面的敘事重構,由此產生的方法論同樣可以應用於清代政治史研究的其他領域。──《中國學報》
本書對清朝地圖學、地理學和詞典編纂學的多樣化模式,及其如何拓展對早期現代世界的認識的討論,即使是中國研究領域之外的學者也能從中獲益良多。──《東亞研究書訊》
作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具有說服力的清代對外關係史專著,檢視了1757年至1860年間朝廷瞭解和認識英屬印度的過程。書中分析了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美國《選擇》雜誌
2021年11月16日 已读
对准噶尔的最终军事胜利,创造了于满清自认为“历史之终结”的局面,正因为周遭不再有危及政权的重大对手,各方面的活力开始丧失,但如果它意识到大英帝国的存在,是否可以改写历史,毕竟乾隆朝末年,英国在印度和南洋的存在感已经非常强了,从耶稣会士团、南洋华人团体、新疆满回大臣、西藏驻藏大臣、廓尔喀和暹罗等藩属国那儿不可能不知道大不列颠这个威胁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因素阻挡了信息的传递和整合,让清政府无法从全局上来制定对外政策,而依然只能困守各边疆分离的政策,马世嘉这本新清史2.0的书可以寻得答案。
中國 新清史 明清史 海外中国研究 清史
大门口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at the Gate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王小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8
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日》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这本书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宗教、秘密社团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