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观影疗心 豆瓣
作者: 张海音等口述 / 开森心理主编 2018 - 7
【如果你的人生是一部电影,你希望是哪一部?】
【张海音、王浩威、岳晓东、李孟潮、张沛超等10位心理治疗大师联手打造深度电影疗愈课,破解30个潜意识大问题!】
【让我们一起从故事中找回失落的爱和力量。】
……………………………………………………………………………………………
【内容简介】
走进声色光影的世界,欣赏一个个撩人心弦的故事,既是意识自我与潜意识自我的深度对话,又是寻求另一种可能的私人之旅。所以,电影就像一面魔镜,它通过讲述他人的命运,帮我们照见自己的人生。而心理学电影,尤其能够撕下皮囊面具,直击人性的黑暗面。
《观影疗心》由张海音、施琪嘉等国内十 位心理学家共同书写,他们从心理学视角解读了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经典电影,通过富有洞察力的剖析和温暖有爱的抱持,启发我们疗愈过去的苦痛,找到重新出发的勇气,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
【编辑推荐】
【推荐1:迷茫且彷徨的你,从故事中找到共鸣】:
本书选取了ZUI受读者热追热议的《洛丽塔》《盗梦空间》《心灵捕手》等多部电影,并深度打开藏在主角爱恨情仇下的人生秘密。从一个个故事中,你会发现那个真实而孤独的自己。
【推荐2:心理咨询武林高手带你照见真实的自己】:
张海音、王浩威、岳晓东、李孟潮、张沛超、施琪嘉、高天、孟沛欣、薛伟、张天布,10位资深心理治疗师,从电影故事出发,深度解读普遍存在的人生困惑,帮你理清曾经看不懂、读不懂的故事秘密。
【推荐3:让我们一起从故事中找回失落的爱和力量】:
心情不好了,去看场电影吧。如果带着爱和温暖的心理咨询师陪你一起看电影,抚慰你的心灵,那感觉一定很美好吧。这本书带给你这样美好的体验。
【推荐4:每部你喜欢的电影中,都藏着你不愿面对的人生一面】:
这一次,直面爱欲、性瘾、乱伦、欲望、认同、迷茫、和解、依恋、归属、恐惧……让你勇敢找到人生的答案!
【推荐5】: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电影,我们的朋友、爱人、亲人,甚至陌生人,他们的出场、戏份、退场,都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珍惜你爱的人,做你喜欢的事,成为人生的大导演!
【推荐6:如果你的人生是一部电影,你希望是哪部?开卷,找到答案。】
…………………………………………………………………………………………
【名家推荐】
电影是讲故事的形式,人的潜意识会很容易接受故事的熏陶,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发生了。——施琪嘉(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讲,“ 性施虐” 或“ 性自虐” 是“本我”的实现过程;而从学习理论来讲,它是个条件反射的完成过程。 ——岳晓东(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生活中不只有正能量,阴暗和黑暗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海音(上海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他个体建立自尊心、自我价值和成就动机。——高天(中国音乐治疗先行者、权威代表人物)
每个人在生活中也常常不自觉地给自己戴上“人格面具”,让别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而把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王浩威(畅销书作家、台湾心理学界总舵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其实是一系列的植入意念的结果。——张沛超(香港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婴儿要散发出体味,便于母亲能够确认自己。母爱的缺失,会导致婴儿的体味无法散发出来。在心理学上,一个人有没有体味,象征他是否存在。——李孟潮(中国精神分析代表人物)
当我们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的时候,艺术是最好的表达出口之一。——孟沛欣(中国绘画艺术治疗第一人)
当个体不能通过获取社会化身份来给自己确定感、自我存在感的时候,他只能把自己放在没办法落实下来的真实情感中。这种真实情感无法用某种形式固定下来,只能被深藏在心里。——薛伟(中国著名实战派心理学家)
“投射性认同”其实是一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也可以说是个体内心的一个“把戏”,用其处理自己某些内在的需要和想法,甚至是不能实现的禁忌。——张天布(中国著名心理治疗师)
2018年8月15日 在读
看了两篇40来页,观感略糟糕。可能因为是口述而成的书,很多叙述表达显得很口水、罗嗦、无用,逻辑也跳跃。不建议购买。
她殺了時代: 重訪日本電影新浪潮 豆瓣
作者: 鄭秉泓 / 詹正德 一人出版社 2017 - 7
從2013年大島渚回顧展、2014年新藤兼人與其妻乙羽信子回顧展、2015年吉田喜重回顧展、2016今村昌平回顧展、到2017年六月即將登場的篠田正浩回顧展,高雄市電影館像是在拼圖,以專題影展的形式,一片一片將1960年代日本電影新浪潮的經典作品邀來放映。
日本電影新浪潮遼闊深遠,單一專題影展片量約莫十部,四、五年累積下來即便為數可觀,仍然難以全像式地進行復刻。日本電影專書《她殺了時代:重訪日本電影新浪潮》便在這個前提之下因應而生。除了收錄大島渚、新藤兼人、吉田喜重、今村昌平四位日本新浪潮代表性導演在高雄市電影館所放映過的每部電影的文字介紹及策展理念(由這四檔影展的策展人鄭秉泓撰寫),牛頭犬、李幼鸚鵡鵪鶉、張昌彥、湯禎兆、詹正德五位專業領域各異、文字風格別有特色的影評人特地為本書撰寫多篇由不同角度切入的深度導讀,插畫家大貴則是以四部與「女性殺人」有關的電影為靈感,繪製四幅帶有浮世繪風格的畫作。
她殺了時代,更具體來說,就是日文「心中」,意指殉情。大島渚、新藤兼人、吉田喜重、今村昌平、篠田正浩的作品,不只一次談到殉情。「心中」可以是讓心儀對象感受到自己愛意的激烈手段,也可以是彼此相愛卻無法結合的戀人對抗禮教社會的方式。
以「心中」為核心,對社會進行批判,這是1960年代日本電影的浪漫。《她殺了時代:重訪日本電影新浪潮》彷彿一部紙上紀錄片,想要將這個兼容革命與浪漫的年代,用文字記錄下來,這是21世紀的高雄電影館穿越時空與20世紀最頂尖的大師名導的難得相會,也是台港兩地文字工作者不可思議的集體創作。
2018年8月5日 在读
在衡山和集花85元买的,结果却是个场刊,根本称不上书……绝大部分内容就是导演的作品剧情罗列、简介……血亏。
北方大道 豆瓣
7.2 (65 个评分) 作者: 李静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6
1. 第二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她是现代社会中最敏锐的感受者之一,温柔地经营语言、勇敢地积蓄力量,用自己独特的形式发出面向未来的声音。当代最具潜力青年作家——作品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表,作品影视改编权已经授予香港知名导演彭浩翔的制作公司。
2. 继《小城故事》《愿你的道路漫长》《小镇姑娘》《微小的命运》之后,伊萨卡岛的李静睿最新力作——日光之下的精神角落——这是李静睿本人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
3. 沉默的时代里,生活照常流淌,个体奋力逆行——全书囊括八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叩问当下年轻人都要做出的选择:与世界妥协,还是保持愤怒?是要自由,还是要安全,纠结和犹疑令人软弱,而软弱的人往往被时代吞没。李静睿的故事层次丰富:从政治到爱情,从世道至人心,但这当中唯一相通的,是人的软弱、挣扎和犹疑。
八个跨越时间、空间,贯穿亲情、爱情的故事。
讲述你、我、他,如何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里,迎风疾驰、逆流而上。
《北方大道》写一个人,以为自己早已放弃,却意外发现生命中有些东西,永远不可放弃。
《盐井风筝》写一个人,从同类的映照中,看到自己。
《AI》写一个人,在应该对生活下手的时候,却永远懦弱地选择最好下手的那部分。
《柠檬裙子》写一个人,逃脱了人间的惩罚,却也没有上帝的审判,他只是有难得的好运气。
《沙河涨水》写一个人,既不好也不坏,他只是软弱而已。
《椰树长影》写一个人,以为人人都和他一样没有选择,其实我们永远手握选择。
《永生》写一个人,得到的时候不想得到,失去的时候发现不可失去。
《我和你只有这四个夜晚》写一个人,在最后的最后终于明白,即使所有人组成银河系,我们却依然可以自顾自在宇宙外运行,并不遵守天体力学的一切规律。
2017年10月15日 在读
看《小城故事》的时候,享受那种文字的清澈,表达的纯粹。而今《北方大道》里有了各种大家心知肚明的暗示和隐喻,这种变化或许作者也厌恶和无奈吧。什么青春啊爱情啊骄傲啊,最后都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苟且着。可是尽管懦弱,还是要挣扎,仿佛下一秒就可以吐出心种那股憋屈。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 豆瓣
The End of Science
作者: 【美】约翰·霍根(John Horgan) 译者: 孙雍君 / 张武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 4
《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修订版)》: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对于当代科学有着卓越的领悟,因为他具有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优越条件,能借工作的便利,经常性地接触科学界的名家,诸如林恩·马古利斯,罗杰·彭罗斯,弗朗西斯·克里克,里查德·道金斯,弗里曼·戴森,莫雷·盖尔曼,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史蒂芬·霍金,托马斯·库恩,克里斯·兰顿,卡尔·波普尔,史蒂文·温伯格,以及E·0·威尔逊,等等,并能得心应手地刺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
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和活跃的思想。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像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
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结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退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
对于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霍根在走访弗雷德·霍伊尔、诺姆·乔姆斯基、约翰·惠勒、克利福德·格尔茨及其他数十位杰出学者之后,在与这些名人就上帝、星际旅行、超弦、夸克、混杂学、意识、神经达尔文主义、马克思的进步观、库恩的革命观、元胞自动机、机器人以及“欧米加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了率真的答案。由此引发出的评述,混合着霍根对“终结论”所作的机智而又精辟的辩护,以及他对于整个科学事业的睿智、独到而又深刻的领悟,读来既让人兴奋激动,又给人带来衷心的愉悦。
科学家通常自以为与其他学者不同,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在建构真理,而是在发现真理;其工作是要揭示经验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去解释它。但科学的力量却存在着自身固有的限度:狭义相对论把物理运动(甚至信息转换)的速度限制在光速之下;量子力学宣示出不确定性;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证明完全的预见是不可能的。同时,科学合理性本身正受到新勒德派分子、保护动物权利活动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以及新时代信徒的攻击。
霍根强调,对科学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科学规范的丧失,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致力于玩弄被霍根称为“反讽科学”的理论,科学规范已被逐渐削弱成某种近似文学批评的东西。基于对当世思想大师们的采访与思索,霍根在提出对科学质疑的同时,也表示了他对于科学的崇敬。
科学的终结插图创意
以洞察世间万物的眼睛为起始点,流动的线条代表着复杂的思维。不同的分割色块代表着空间的不同。沉稳的黑色代表未知,流动的白色代表探索的已知。黑白同时结合人脸也是一种阴阳矛盾的同体。有限既是无限,无限又可化为有限。
2017年8月4日 在读
收到@清华大学出版社 寄来的新书。科学和哲学对我来说是两个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词汇,不过这本书却是八卦趣闻录,有点意思。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豆瓣 Goodreads
女のいない男たち
7.5 (123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竺家荣 / 姜建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1、《驾驶我的车》:最早发表于《文艺春秋》(2013年12月号)。舞台剧演员家福(60岁左右)明明知道同为演员的妻子和同剧男演员定期幽会,却假装不知,在世人面前扮演着恩爱夫妻。妻子去世后,他雇佣了一位女性司机渡利。相处中,他开始逐渐和渡利交流自己的内心世界,追问是否去世的妻子非和“那个男人”保持关系不可。
2、《昨天》(披头士的一首歌曲的名字):最早发表于《文艺春秋》(2014年1月号)。木樽和我是同年级,他出身于东京都大田区田园调布,却能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关西腔,我们俩在打工时相识,从此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文化交流”。木樽有个小学起就青梅竹马的女友,却只因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而始终无法将这段深沉真挚的感情更进一步。16年后,两人天各一方,各自孤单,走不到一起,又彼此无法忘怀。
3、《独立器官》:最早发表于《文艺春秋》(2014年3月号)。我的朋友美容整形医生渡会信奉独身主义,他在失去生命时还在叩问自己到底算什么。他一世风流不羁,却也在52岁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场热恋,爱上一个已婚女子,结果这个女人不仅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也抛弃了他,最终和第三个男人不知所踪,渡会得知后万念俱灰,郁郁而终。也许,男女在交往恋爱时,使用的都是不同于自己本人的独立的器官,用的都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另一张面孔。
4、《山鲁佐德》:最早发表于《MONKEY》(2014年春季刊vo1.2)。羽原被关在远离大陆的一个孤岛“house”上,在和女联络员产生恋情之后,每次发生关系,女联络员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王妃一样,会为他讲述一个意味深长、妖娆魅惑的故事,羽原为此神魂颠倒,时刻处于害怕失去她和她讲述的故事的不安中。
5、《木野》:最早发表于《文艺春秋》(2014年2月号)。木野(40岁左右)遭遇妻子背叛,亲眼目睹妻子与一位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同事睡在自家床上,静静地离家出走,辞掉工作,开始经营一家酒吧当了调酒师。从那时起,店里总是被一种奇怪的氛围所包围。
6、《恋爱的萨姆沙》:收录在村上春树编译的《恋しくて - TEN SELECTED LOVE STORIES》(2013年9月)中,曾用英文发表在《纽约客》上。海外授权时特地将这篇加入本书。睁眼醒来,他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格里高尔•萨姆沙。这里是哪里?往下该做什么?萨姆沙全然摸不着头脑。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人们去哪里?一无所知。门铃不经意间响起,一个个子小小的佝偻女孩出现在门外……
7、《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专为本书所写,属于即兴之作。村上在前言中提到,写作这篇有一些个人性的写作契机。某天半夜,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自己14岁时爱上的女人的丈夫打来的,告知她自杀去世了。
2017年6月2日 在读
看了同名短篇。絮絮叨叨,罗里吧嗦。村上有个很让我烦的地方,就是不管大小事情总是喜欢不厌其烦不断变换着叙述,长篇也就罢了,我当你是酝酿铺垫情绪,可是短篇还这样,完全是呓语式文字。
爱情社会学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孙中兴 人民出版社 2017 - 3
这不是一本“撩汉把妹”指南,比起铺天盖地的“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才幸福”之类的秘笈,来自台湾的孙中兴教授简直老实得乏善可陈。说来说去,他的核心思想只有八个字:“平等对待,共同奋斗”。说起来,这不过是常识吧。然而,惟其是常识,才显出可贵之处。因为这份常识,已被我们遗忘太久。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年轻人为高企的房价而焦虑不堪,有人甚至戏谑地说,这是个“一房一妻”的时代。似乎有了房子、车子,就有了爱情。相亲节目中,女嘉宾公然喊出“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口号。
这又是个迷惘的时代:剩女、出柜、约炮……种种过去未曾出现或未曾公开出现的社会现象,因为更多的自由浮现于社会的浅表。过去只有婚姻才能提供的资源,譬如经济的保障、性需求的满足、生育的要求等,在今天都不是必须在婚姻中才能获得的了。那么,两性关系将走向何方?婚姻制度还会存在吗?
《爱情社会学》这本书,或许是这个喧嚣时代的一方小小的清凉剂:在这个无数人怀疑爱情,甚至对之嗤之以鼻的时代,孙老师操着软糯的台湾腔,慢悠悠地带领我们“谈情说爱”。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二十年磨一剑。孙中兴老师自1996年起,在台湾大学开设“爱情社会学”课程,迄今已经二十年。期间,孙中兴老师不断打磨、扩充课程,面对新的社会现象,融入更新的理论。*终形成了这门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以生动的例子为指导,直击社会现实的有趣课程。我们这本书,正是脱胎于“爱情社会学”课程。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书中的内容,既可以扩展至无穷大,又可以浓缩至无穷小。大到囊括了全世界各地的爱情理论,旁征博引,给这本书*坚实的理论支撑;小到可以应对“爱情变得平淡时应当怎么办”这样的常见困惑。
这是一本温和的书:孙中兴教授在书中*常告诉大家的,就是没关系。有人问,失恋了怎样能够不难过?孙教授告诉我们,没关系啊,失恋了就是会难过。因为你的自我在恋爱中得到扩充,失恋就又把那扩充的部分摘除了,自然会痛苦。然而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脆弱、痛苦。
这是一本犀利的书:身为男性的孙教授,却发出了女权主义的宣言:为什么家务就应该女性来做?如果女性不做家务就不算女人,那么,男性不赚钱是否就不算男人了?为什么两性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
这是一本打破常规思维的书:针对“我会永远爱你”的誓言,孙老师告诉我们,严格说来,所有的情感都是有期限的,都会结束,即使不结束于分手、离婚、外遇,也会结束于死亡。所以,在*情投意合的时候,不妨开始建立分手的剧本。如果有一天我们分手了,我们要怎样的分手?如果有一方因意外死亡了,该怎么处理身后事?孙教授告诉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启爱情、维系爱情,更要学会有尊严地结束爱情。这关系到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孙中兴教授所心心念念的,正是每个人的成长为更好的独立自我。用他的话说:过去人的爱情理想是:“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种爱情观,是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必须依赖男人来活,所以渴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今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当倡导的是一种钻石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立的钻石,每颗钻石有不同的切面,要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方完全的妥协,而是找到*切面的贴合,让两个独立的个体交相辉映。
这本书所倡导的,归根结底依然是这个常识,真正的爱情,就是这八字箴言:平等对待,共同奋斗。
2017年5月5日 在读
视频比书有趣,书比视频精炼。无关文笔,只是上课讲的话,一旦变成书面文字,总有一些尴尬。
大学的精神 豆瓣
作者: 蒲实 / 陈赛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无论在什么时代,“受教育”都是一个人最低成本的提升通道,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它总结为,“教育是让一个人 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本书作者历时7年,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追寻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与品格、积淀与气质:代表精英意志的哈佛、培养社会领袖的耶鲁、作为硅谷心脏的斯坦福、成为现代绅士摇篮的牛津、为读书而生的剑桥、思辨之地海德堡、让梦想起飞的麻省理工。
从氛围到环境,从历史到现实,从制度到精神,本书对这7所世界名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首先为国人真正了解它们提供全面、翔实的一手资料。 同时,面对国人对于大学生培养、大学定位、教育体制等问题的争论,本书能为国内教育实践者、大学生、学生家长等反思教育现状提供优秀范例与方向。
当然,本书更加倡导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不应该被限定于一个时间段。读书求知,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阅读本书,可以帮助更多人燃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这种智识生活的愿望长存于内心。
2017年4月3日 在读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
你一生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8.9 (1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特德·蒋 译者: 王荣生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2
这本短篇集收录了特德·蒋迄今为止发表的全部小说。
《你一生的故事》讲述了人类与外星人的交流,着力于最基本的地方:语言。科幻小说界,从来没有人把语言表现得如此细致而富有魅力。在作家笔下,外星人的语言仿佛是有生命的活物。出乎意料、却又早已注定的结局给读者以极大的冲击。
《七十二个字母》创造了一个用“名字”驱动一切世事的世界,这里的科学完全以“名字”为基础,与我们的科学大异其趣。这个另类科学世界要解决的却是最重大的问题:避免人类灭绝。
《领悟》描写了人类智力发展到极致时的所思所想,以及这种超级智慧的终极目的。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则描写天使下凡对人世的影响:火灾、意外、伤亡,用最客观,同时又是最出乎意料的角度描写天堂和人间……
2017年1月23日 在读
原作和电影相比,细节丰富了许多,像一团迷雾一点点变得清晰。再回观电影,既有删减,也有改动,前半部分铺垫精彩,后面揭开谜题的过程却显得有些生硬和仓促了。
15克星光 豆瓣
作者: 姚海军 主编 2015 - 10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已举办五届,该奖项所获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更多的科幻作家对这个奖项的含金量感到满意,而读者则对这个奖项在引导阅读、推荐新作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15克星光》,是从五届获奖中短篇作品中精选出15篇,并为每篇配有星云奖组委会的点评,旨在为中国科幻迷提供最精华的原创科幻作品,并纪念华语星云奖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科幻文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幻文学与奇幻文学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由此诞生了一种具有广阔视角和包容度的大幻想文学。 ——刘慈欣
科幻小说不是虚幻的空想,它的内核是最值得研究中国现实的人关注的。一些外国人正在关注这个,试图通过中国的科幻小说研究中国的未来。 ——韩松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宇宙的真相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生存,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吴岩
重读所有这些作品,还会让人想到星光,想到它们穿透光年的力量,优秀的科幻小说有着同样的力量,能够带着读者超过现实的荫蔽,寻得我们这个文明共同的梦想。 ——姚海军
2015年11月25日 在读
昨晚看了前两篇,还不错~
超文案 豆瓣
作者: 朱冰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超文案:微时代的创意文案指南》,一本微创意时代文案人的进阶指南
微创意时代,谁在写文案?答案是,所有人。谁需要写文案?答案是,所有人。谁在看文案?答案是,所有人。文案没有高矮胖瘦的规定长相,没有一二三四的固定要求,有的就是,怎么才能勾起他人的探索欲望和共鸣。
《超文案》作者朱冰,长期从事创意文案教学与创作,通过对TOP100优秀文案的深度解析,分别从优秀文案的品相与功能,从写手到高手的独特历练,从文案写作目的、态度,探索一流文案生成路径与写作哲学。作者把所有文案“术”层面的东西化于无形,除了关注文案本身,更关注对优秀文案作品背后的文案人、广告人的体察。
2015年8月5日 在读
这本书还挺让我意外的。虽然这封面槽点太多,不过内容满可以的。满满都是影视方面的例子,点个赞~
光影创作课 豆瓣
Reflections : Twenty-one Cinematographers at Work
作者: [法]邦雅曼·贝热里 译者: 刘欣 / 唐强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6
技术与艺术并重的电影摄影终极读物
精选自《美国电影摄影师》重磅专栏
全面记录USC 等欧美六大电影名校教学现场
大师亲授《七宗罪》《筋疲力尽》等片实拍技巧
[ 编辑推荐 ]
《光影创作课》精选自《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重磅专栏,全面记录了21位大师在USC、UCLA、NY U、La Fémis等欧美电影名校的教学现场,主讲的摄影大师包括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末代皇帝》《现代启示录》)、达吕斯·康第(《七宗罪》《午夜巴黎》)、拉乌尔·库塔尔(《筋疲力尽》《朱尔和吉姆》)、亨利·阿勒康(《罗马假日》《柏林苍穹下》)、乔丹·克罗嫩韦思(《银翼杀手》)、欧文·罗伊兹曼(《驱魔人》《法国贩毒网》)、维尔莫什·日格蒙德(《花村》《第三类接触》)、哈斯克尔·韦克斯勒(《灵欲春宵》《飞越疯人院》)、斯蒂芬·H·布鲁姆(《情枭的黎明》《碟中谍》)等。
《光影创作课》一书分摄影技术基础、光源、人像、室内日景、室内夜景、后期技术和场景照明七大部分,针对不同的创作需求,模拟经典场景的照明进行了仿拍并作了深度解析。直观的布光图示、详尽的技术参数和全彩印刷的高清剧照,将方便读者在实践中理解光影的魅力和大师的奥秘。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本值得精读的电影摄影经典教程,让你一次亲历21位光影大师的教学课堂。作者精选了发表在创刊近百年的世界顶级专业杂志《美国电影摄影师》上的大师工作坊教学实录和深度访谈,配以现场演示时实拍的镜头画面、灯位图和详细的技术指标清单,分享了从光圈选择、光线控制、布光设计到洗印工艺等一系列环节的实用技巧。每章所邀请的主讲人既有推动技术和美学革新的艺术先行者,如库塔尔和斯托拉罗;也有掌镜好莱坞主流卖座大片的影像魔术师,如日格蒙德和康第。他们不仅亲自在摄影棚内为学生点拨场景照明的关键细节,也就《筋疲力尽》《七宗罪》《末代皇帝》等名片的重要段落做了生动的逐镜讲解,直观有效地帮助创作者在实践中提高技艺水平。
此外,书中访谈部分还涵盖了诸位电影摄影大师的创作理念、与名导合作的宝贵经验、所拍经典作品的幕后花絮,以及对后辈同侪的真诚建议,读者可以从中得到有关影像美学、创作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诸多收获,领会光影大师如何创造电影之美。
2015年5月28日 在读
电影即光。看着你还以为是个各种电影术语的说明书,然而翻下去发现,矮油还不错哦,各种平时眼熟的经典电影,都成了书中的例子。不枯燥地说明,而是一点讲着八卦一边把知识就这么给教了,也是牛逼~
想得美 豆瓣
6.7 (12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主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3
生活过得挺疲惫,不如把它想得很美~~
韩寒亲自率领的“新文学最强战队”再次集结,“中国好文字”第3季《想得美》2014年春季欢快上市。本书沿袭前两部《很高兴见到你》《去你家玩好吗》的清新文艺路线,精选26篇“真心话+自然美”的好看文章,邀你体验26种美好的想念。
「90后男神陈谌」再次以温柔动人的《南极姑娘》,成为本期“头条”;
「鬼马蔡康永」继第一季之后再度回归,倾情奉上代表他对文化艺术热爱的《光灿烂时,星已死灭》;
「跨界大冰」“浪迹天涯的孩子,有梦为马,随处可栖”,人气作品《乖,摸摸头》细数男女间纯纯的美好;
「银河系少先队长张晓晗」《女王乔安》已是青春文学黑马,《去我的90年代》泼辣风趣依旧;
「微博人气暖小团」《北京,北京》,青春荷尔蒙扑面而来;
「蜀中七堇年」独家新篇《九月十三》,普通日子里娓娓道来那些年少轻狂,小心翼翼的比喻们一不小心戳中你;
「段子女王颜茹玉」不留情面地在《德州扑克》里写尽人间百态,喜怒哀乐悲恐惊,统统都归于平淡日子里的一声叹息;「炸鸡少女阿肆」2012《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大火,小巧的《预谋邂逅》温情回忆暗恋岁月,大批读者纷纷躺枪;
还有微博红人乔小囧、音乐人邵夷贝、“杀手”蒋话以及实力派作家邓安庆、荞麦、陶立夏、春晓、毛利、王路、猫司令、破罐等等等等。《想得美》还独家收录了《论电影的七个元素》一文,导演韩寒首次披露自己的电影观。
愿这些好看的文字,美好的情感,温馨的想念,一直伴随着你,点亮你疲惫生活里的光荣与梦想。
2014年10月7日 在读
三星半。“一个”已经完全沦为鸡汤读物了。
那一世的风情 豆瓣
作者: 郭厚英 2012 - 1
民国时代,是一个民间起兵长啸的时代,也是一个月出横塘、有着民国男子与女子的眉目清好的烂漫生发时代。这样一些爱情旧事,有的已经成为传奇,有的却湮灭于那些万丈红尘之中。时光荏苒,那一个时代的风情、风流、风骨,被岁月淬炼得越发明亮,那些人物的洒然与明快、坚韧与劲直,刻在时光的影子里,令人遐思。
翔实的史料,清新雅致的文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温情,透过爱情关照沈从文、叶浅予、罗家伦、邵洵美等人的性情底色,再现其与巴金、徐志摩、傅斯年、徐悲鸿、林语堂、胡适等人的嬉笑怒骂、挚谊与龃龉。全书洋溢着民国特有的浓厚人文气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史美文佳作。
点拾爱情旧事,重品已逝风情,再掀民国高潮。
当最好的男子,遇上最美的女子,
有几多温润的记忆,遗失在静美的岁月;
有几多雅健的风情,散落于苍茫的烟云。
他们由色生情,传情入色;
真真是入色界易,进情界难。
沈从文沿着河中石子清晰可数的沅江支流,坐在一条轻巧的小船上,一边走,一边若有所思地给爱的女子写信。
罗家伦竟沿着张维桢所划定的爱情轨迹,无怨无悔地长跑了整整八年的黄金岁月。
华君武先生在评述过叶浅予生命中的,罗彩云、梁白波、戴爱莲、王人美四位奇女子后,曾经幽默地形容这位老大哥:是专找“霓虹灯”式的女人。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心潮起伏的邵云龙,当即濡笔写下“邵洵美”三字。他今后就改用这个名字。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记住这段美好的年华。
2014年7月19日 在读
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魏君子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已成为“史迹”的录像厅,曾经培养了无数的港片迷。本书作者即是一例,《武林外传》编剧宁财神亦是中毒者之一。这本关于港片八卦、观影乱弹的“野狐禅”,并不欲搞学问专著,亦不思故作高深。其实就是想与同好共享港片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和独特回忆。若觉得还成,那就谢谢捧场,咱们得闲饮茶哈。
《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就像这本学术著作的倒影,是香港电影的“野史”、“外传”和“演义”。这里面有江湖恩怨,人生起伏,功过评说,文字之间隐藏着香港影坛人物关系图和历史发展年代表,看过之后的感觉,不是听了高深的学术讲座,而是听了一部过瘾的评书。
2013年11月20日 在读
第一财经周刊 豆瓣
8.5 (20 个评分)
《第一财经周刊》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第一财经(CBN)倾力推出。
《第一财经周刊》定位服务广大公司人群,表示将以更加轻松、有用、时尚的方式报道商业、投资理财和公司新闻。《第一财经周刊》提出将努力做构建市场化商业思维的推动者,立志成为中国拥有最广大读者的商业周刊、21世纪知识青年的商业读本。
2013年11月2日 在读
http://pan.baidu.com/s/147hMw,今年的所有pdf版本。
阿勒泰的角落 豆瓣
9.1 (66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6
《阿勒泰的角落》是关于新疆的最美丽文字,这是现代版《呼兰河传》。由作者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短篇散文集结成册。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做裁缝、可爱的孩子、来来去去的陌生人。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明亮。李娟 阿勒泰的角落,给你带来最生动的故事!
《阿勒泰的角落》适用于:青年,女性,对新疆好奇的读者,文艺青年。
2013年10月29日 在读
徒·途 豆瓣
作者: 町原 2013 - 1
《徒•途》旨在传达出对于8090后年轻人旅行与生活的某种意义,盼与青年人共享之,而其中作者入藏的种种经历与感悟也希望有某种寓意体现出来。旅途在别处,心情也挂在他乡,无论足迹有多远,感受有多深,当岁月将当初旅途的兴奋和新鲜逐渐冷却,再回首便只剩淡淡的唏嘘。路途中所有遇见过的人和事,最终都落格到身边人,从此不再跟旅途有关,而仅仅是跟“爱”有关。
2013年4月8日 在读
鲤·变老 豆瓣
7.2 (17 个评分) 作者: 张悦然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5
将于五月上市的《鲤•变老》是“鲤”mook书系的第十三本。本期的主题是一个略微敏感的话题——“变老”。而“鲤”创办以来的几年光阴,似乎也在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变老”的话题。
“沙龙” 板块中,出版了新书《小小姑娘》的虹影与张悦然的对话是本栏目的开篇,探讨了岁月增长给她带来的有关信念、性情、对美的态度以及写作方面的改变。
舒国治和张怡微的对谈《据说,从未有人见过如此精致的游手好闲》则尽显这位文化名流的随性和坦荡,岁月似乎没有对他产生太大的影响。
青年导演与著名作家孙甘露的对谈《身体里那无生命的一部分》无疑是从男性角度出发来探讨变老的。他们从身体到个人的精力、从年龄的焦虑再到孤独、父母以及死亡。孙甘露和程亮两代人,产生了非常有趣的碰撞。
“镜子”栏目选取了尤伦斯当代艺术展展出的伊莎贝尔•于佩尔的照片。这位荧幕上不可多得的伟大演员,无论在哪种镜头,在哪个年龄段,都是那个美得不可方物的女人。
“态度”板块中,张悦然和周嘉宁的散文,都是对于变老的私己体验。张悦然的《爱荷华日记》撷取了在美国爱荷华参与写作计划期间的轶事;而周嘉宁的《漫长》则是传达着对于生命是怎样殊途同归的理解。
小说单元中,新一期的鲤集结了两位同属于70年代写作中坚力量的路内和曹寇。路内的小说《驮一个女孩去莫镇》充满戏谑,而曹寇的《正坐在未来椅子上的朱白》则透露衰老男性萎顿的荷尔蒙气息。女作家方面,张惠雯的《相伴》简练真切;默音依然秉持着她奇绝的想象和嵌套迷宫式的结构。异域文学方面,本期鲤截取了布克奖获得者朱利安•巴恩斯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以及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的小说《此后的一切》。
本次“声纳”板块邀来严肃文学论坛“黑蓝”的几位作者,将为大家呈现新的文学视野。
2012年7月3日 在读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豆瓣 Eggplant.place
6.8 (4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推婴儿车携家带眷跨洋飞,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里?
2012年7月3日 在读
文字的感觉还不错。图片不太多,也不够大,和时间太久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