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国宝 豆瓣
国宝
8.1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田修一 译者: 伏怡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9
★超越《恶人》《怒》,吉田修一至高杰作
★“艺术”“文学”双冠王:第69届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奖,第14届中央公论文艺奖
★金宇澄 姜广涛 史航 推荐
热爱的,终会遇见。坚守的,不会辜负。
从出身黑道的绝世美少年,到问鼎巅峰的歌舞伎演员,一代宗师的养成。
时代如潮,岁月滚滚,以少年之勇抵挡时光磨砺,以孤身之力成就艺术传奇。
歌舞伎与能剧、文乐并称日本三大国剧,唯有问鼎艺术巅峰的名伶,方能荣享“人间国宝”的称号。歌舞伎四百年薪火相传,如今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听来“门槛之高”,表演的却是活生生的人。《国宝》既真实再现了歌舞伎世界极致的美,又生动地写出了有血有肉的人。
压倒性的余韵,读到末尾失声痛哭。太了不起的一本书,让人看见美的真髓。
———————————————————————————————————————
歌舞伎原是庶民艺能,四百年薪火相传,如今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听来虽令人觉得“门槛之高”,表演的却是活生生的人。《国宝》既真实再现了歌舞伎世界极致的美,又生动地写出了有血有肉的人。感谢吉田先生打破“门槛”,让读者能无障碍地感受歌舞伎的魅力。
——尾上菊之助(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员)
作者此番叙事的斑斓与壮阔,让我读完已觉老之将至,所谓一篇读罢头飞雪。千秋一瞬,情深不寿,感恩岁月的宽宏大量。
——史航
———————————————————————————————————————
1964年元旦,长崎私房料亭老店“花丸”。一场腥风血雨的帮会斗争,一片闻之心惊的哀嚎嘶吼,可谁又能想到,竟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国宝级的歌舞伎演员。他的名字,便是立花喜久雄。生于黑道家族,却有着惊为天人的俊美容颜。时代与命运挟裹着众人,将喜久雄的人生引向始料未及的方向。投身梨园的男子们与走上发展之路的日本一起,在时代与命运的浪潮中摸爬滚打,精进演技。至亲师友的爱恨情仇,丑闻与荣耀交织,信任与背叛交错。戏剧,电影,电视,演艺圈,一路见证时代的流转变迁,在狂喜与绝望中游走。攀上人生的巅峰之后,看到的究竟是怎样的风景?
“只消唱出这一句,剩下的身体全都记得。何时哭,因何笑,动怒的样子,欢喜的神情,一切全都记在了这一副身体里。需要的,只有炫目的灯光和雷动不息的掌声。有了这些,演员站到哪里都是舞台。只要有看客说想要看戏,哪怕只有一人,其他再无须任何东西。
“我们这演员实在生性笨拙,连做个笑脸讨好人都不会。眼睛里只看得见自己走的路,这些年来也领受了诸多看客的训责,只怕根本不配做什么当世的名角儿。可即便如此,从这歌舞伎座的大屋顶上看下去,这笨拙的演员,和当年那个为了替父报仇,而在学校晨会上冲将出去的心性纯直的少年,仍是同一个人。
“所以看官,请主动与他搭个话。所以看官,请把灯光照在他身上。所以看官,请为他鼓一鼓掌。”
2021年8月27日 想读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豆瓣
8.0 (21 个评分) 作者: 陈年喜 台海出版社 2021 - 6
本书是矿工诗人陈年喜首部非虚构故事集,由真故图书出品。
获得
✭6月新浪好书榜
✭7月华文好书榜、《中华读书报》好书榜、绿茶书情好书榜
✭8月文学榜好书榜
✭深港书评2021“年度十大好书”年中榜
作为巷道爆破工,陈年喜深潜于大地5000米深处,用炸药和风镐轰开山体,凿出金、银、铜、铁、镍。
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是王二、德成、小渣子等同样低微的命运。后来有的人在爆炸中跑成一蓬血雾,有的被气浪削成了两半,只有他相 对幸运,只留下颈 椎错位,尘肺病,还有一只失聪的右耳。
翻开《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这些悲怆炽烈的生命逐一呈现在你的面前。艰辛的劳绩,无常的生死,每一个故事,都像陈年喜在矿山深处敲下的石头一般坚硬,炫黑。
【编辑推荐】
1,矿工诗人陈年喜首部非虚构故事集。作者应邀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巡回演讲。《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媒体重磅报道。
2,重振《诗经》的民间叙事传统,挖掘中国人悲怆又炽烈的生存力。震得人头皮发麻。
3,茅盾文学奖评委张莉:陈年喜的散文和那些名家放在一起毫不逊色。天赋好,语言好,靠一种天性。
4,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张慧瑜:《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见证了他二十多年流离西北、西南的颠沛生活,既是一本从秦岭腹地到昆仑山脉的天地之书,也是亿万新工人从劳动中萃取的生命之书。
5,随书附赠陈年喜最新诗集《炸药与诗歌》。
6,你买1本书,我捐1块钱。本书与专注尘肺病救助的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合作,你每买一本书,我们捐1块钱,给尘肺病患者子女提供助学金。
7,本书带你辗转中国边荒,遍见奇异风情。一路穿过长江、黄河、叶尔羌河,踏遍新疆的萨尔托海,内蒙的戈壁滩,大兴安岭的茫茫雪山……
2021年8月26日 想读
馆子 豆瓣
作者: 贺伊曼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8
这个时代,有人呼喊而有人细语。
贺伊曼的短篇小说集,比起疾呼更像是一场倾听:她以针脚般细腻的语言,编织出透明的感触之网,人物同我们,都得以栖息其中。阅读的过程如同向心的深处探照,抵达那些难以言明的孤独,那些时而自洽、时而又将人们分离的孤独,并将之一一温柔宽慰。
像是为失眠者造绮梦,为漂泊者泊行船,为孤独者搭建可以哭泣的房间。
在六个阡陌交接的故事中,回到人与人初相识的那个夜晚,凝望理解降临之前的那个世界。
《你那里信号好吗?》 :一位朋友的离世,让几位旧友重又聚在了一起。他们打捞着记忆中逝者留下的微弱信号,反思自己的生活,同时在内心深处追问:为什么是看上去并不会自杀的你,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先行离场?
《迁徙》 :沪漂小林是一位咖啡师,和神秘的常客妤建立了交集,并逐渐受妤影响、成长。可妤骤然离世。 若干年后,小林在旅途中再度想起妤。在归途站台那困惑而炫目的光线中,他也像妤一样体验到求死的冲动——小林在那一瞬间意识到,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其实是模糊不清的,任谁都可能踏入到那混沌的洪流之中。
《不如我们匍匐前进》 :是什么让孤独之人相爱?陈荞曾经那么喜欢花花公子林栋,却在林栋酒后表白时拒绝了他。在一场和多年前何其相似的雨中,她想起来自己是懂林栋的,她太懂他的内心了:而这恰恰是二人的感情无法维系的理由。
《中年天使》 :上海人周扬中年后选择在青岛成家立业,青春期的女儿则执意考回上海念书。女儿的观念、同学、和男人的交往,无不令周扬感到,生活把曾经亲密的他们分开了。他奋力追赶,试图攀上这趟远去的列车。
《绿洲》 :利群在遥远的非洲开普敦成家生女,表妹的到访打断了她自顾不暇的生活。对家乡的逃离、对婚姻生活的迷茫、和作为母亲的自我意识相互交织,她在重重思绪中意识到这个自己在远方亲手建造的家,才是生命中唯一可以拥抱的绿洲。
《像行星无法停留》 :父亲的心脏突然出了问题,我不得不陪他去北京看病。人到中年的我此刻才意识到了父亲的苍老,在照料的过程中,父女二人逐渐达成了某种默契。
【推荐语】
我们无法全然了解这个世界,占据我们心灵的总是不易洞悉的事物。贺伊曼的书写是对生活秘密的探寻,编织出透明的感触之网,我们因此能栖息在复杂的世界。
——孙甘露
贺伊曼的小说有一种日常的深情,人物像是在一条明亮的隧道里款款行走,这中间当然也有跌宕,不免令人隐隐担忧。她像契佛、是枝裕和那样,懂得故事与现实生活并轨时忽然停顿的一拍节奏。
——路内
每一个出色的小说作者,都是从找到自己的语言起步,很显然,贺伊曼出手就做到了。假如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她的语言,我会选择:温柔。而温柔本身即是最大的天赋。
——郑执
贺伊曼开了一个叫馆子的馆子,我就是跟她在馆子认识的,真是一个不错的老板。现在你们也能跟她在馆子认识了,在这个馆子里,我对她也是重新认识,真是一个不错的作者。
——李诞
2021年8月26日 想读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豆瓣
5.5 (6 个评分) 作者: 么振华 / 吕璐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 9
唐代女性在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谁?
为什么有许多唐代女性要在遗言中特意交待不与丈夫合葬?
唐代女性的遗言会得到执行吗?会由谁来执行?
一个信佛的唐代女性在临终前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后事?
……
这些问题都能在《离形去智,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一书里找到答案。
本 书一共搜集了236例隋唐时期女性遗言,考据范围甚广,数量庞杂,有待字闺中的女子、官女子、比丘尼、皇帝后妃、官妓、官员之妻、平民女子等等,透过遗言考察隋唐时期女性在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乐所痛,并关注这些遗言的实现与否, 即逝者的后代或亲朋对其遗言或遗嘱的态度。从隋唐人的临终关 怀,可以看出不同身份的女性临终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其中展现出当时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隋唐社会及女性的了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遗言是对亲朋真实意思的表达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纵使有所隐晦,一般不会作假虚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当作在世者勘破生死的一把钥匙。遗言体现了逝者的人生总结、社会认识、生命感悟、处世态度、思想智慧,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遗言,对死者死亡观进行思想史的解读。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较高,从她们的遗言中可以发现不同身份女性临终前的关注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及临终心态,借助亲人对她们遗言的执行情况,可以对唐代会及女性地位进行另一视角的考察。
2021年8月24日 想读
焦虑的人 豆瓣
FOLK MED ÅNGEST
7.7 (39 个评分) 作者: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孙璐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 8
究竟是何种程度的无奈和绝望,迫使一个中年人在新年来临前的早晨,用一把玩具枪抢劫一家无现金银行。行动失败的劫匪仓皇之中逃进一间位于大楼顶层的待售公寓,里面全都是正在看房子的潜在买家。由此开始,抢劫案变成了劫持人质案。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预料,没有警匪对峙、没有致命一击,漫长的一天过后,八名人质安然无恙得到释放,劫匪却完全不见踪影。警察对人质逐一展开讯问,却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抱怨和疑问,可是谁也说不清楚并且不关心劫匪究竟去了哪里。
.
.
.
婚姻、工作、家庭、育儿、投资、医疗、人际关系,现如今的生活,任何事情都会引发焦虑,没有人敢说自己一点儿都不焦虑。我们都是辛苦又脆弱的小人物,一边吐槽,一边还在咬牙坚持过下去。小说《焦虑的人》关照的正是平凡的你我。
作者巴克曼,写治愈暖心小说真的是一把好手,他的小说一大特点就是又好笑又好哭,不会刻意卖惨,但是在阅读中又不知不觉被感动、被温暖、被戳中。他的作品非常关注底层人群、弱势人群,关照平凡大众的喜怒哀乐。比如暴躁但正义的外婆、刻板但坚强的布里特-玛丽、臭脸但温柔的欧维。这些人都有缺点、遭遇困境,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身边人甚至是自己。
《焦虑的人》主角是一个愚蠢的银行抢劫犯和一群正在看房子的奇葩买家,本以为这个故事应该惊险刺激,但剧情的走向完全出乎预料。这群人共处一室带来一场闹剧,嬉笑怒骂背后却是令人唏嘘的人情冷暖和现代社会问题。不仅如此,故事的后半段,还有一个巨大的秘密等着读者去发现。
在《焦虑的人》里,面对艰难的人生之路,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还在尽力而为。而巴克曼的故事唤醒我们的同理心和共情力,在任何时候,爱、理解、宽恕和希望都能拯救我们。
2021年8月24日 想读
波拉尼奥的肖像 豆瓣
8.3 (16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莫妮卡·马里斯坦 译者: 鹿秀川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7
★波拉尼奥,比肩马尔克斯,文艺青年的新偶像_ 苏珊·桑塔格x余华x毕飞宇x格非 挚爱作家
·
★聚焦波拉尼奥的口述与访谈 ———》 中文版重磅面世!_ 这本口述访谈录,从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在众多声音中,波拉尼奥显影。
·
★《2666》《荒野侦探》标配读物_ 波拉尼奥的大量创作素材、创作原型在这本众人口述访谈中,一一揭露,出版前后谜团一一展开。
·
★写作x青春x流亡x爱情x拉美文学圈x现实以下主义x冒险,让你在此读懂波拉尼奥!_ 本书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 内容介绍
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诗人、小说家,当代西语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中国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本书作者莫妮卡在与波拉尼奥由书信往来构成的访谈中,成为波拉尼奥的挚友,对波拉尼奥的人生和内心有很深了解。
这本口述访谈录,从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它是断片的、忧郁的、零星的,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
————————————
▼ 媒体推荐
阿根廷《民族报》
这部作品的贡献在于,能让你看到神秘背后、现实一面的波拉尼奥,他甚至就在读者的手中。
·
阿根廷《共和报》
这本书对于波拉尼奥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宝藏,翻阅完472页后,你会发现波拉尼奥就活在你眼前的每一章节中。
·
墨西哥《至上报》
在畅销书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逐渐忘记如何去了解一位作家在历史上代表的力量。在波拉尼奥逝世近20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能够帮助你透过波拉尼奥,追溯拉丁美洲文学的重要意义。
·
智利《合作》
.这本访谈录是目前为止最接近波拉尼奥传记的一部作品,首次向读者揭秘作家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的种种细节。
2021年8月20日 想读
沉默史 豆瓣
Histoire du silence:De la Renaissance à nos jours
作者: [法]阿兰·科尔班 译者: 胡陈尧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5
▼书写感官史与情感史的大师——阿兰·科尔班
让身处喧嚣中的我们,于思想絮语中发现沉默的惊奇之处
▼高山的沉默、大海的沉默、落雪的沉默、日落的沉默、城市的沉默、无知的沉默、恋人相顾无言、天灾人祸后绝对的沉默……沉默,所有人类都有过的共同体验,因为无声而被忽视。其实,这“无”里蕴含了万千思绪,百转千回。法国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借助闪光的思想絮语,带领读者品味沉默的缤纷滋味。为何在当前时代追忆沉默?如何为沉默及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这是《沉默史》一书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
▼长久以来,历史都试图解释。但在情感世界面前,它也应该,或者说尤为应该令人感知,特别是在内心世界消失之际。这便是为何大量启示性的引文这般不可或缺。唯有通过这些文字,每个人都令其感官经受考验,才得以理解过往的个体感应沉默的方式。若不浸入那些有着真正审美追求的作家的作品,对其加以引用,我们又如何能更好地感知沉默?
▼沉默之于古人是一种裨益,他们善于感知沉默,挖掘其蕴含的话语力量,并使之转化为良策。在本书中,我们追忆往昔的沉默,追忆找寻沉默的方式,追忆其构造、准则与策略,追忆其丰饶及其话语之力,这帮助我们重新学会沉默,也便是,成为自我。
▼《沉默史》的作者是法国知名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他的研究领域为19世纪的法国及微观历史,以将历史写作向新领域推进而闻名,极富想象力,被誉为书写感官史与情感史的大师。本书既是优美的散文也是广博的文化史,科尔班号召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倾听一段别样的历史,他在书中探究沉默及其声音与意义,不仅试图挖掘一个难以捉摸的多面概念的来龙去脉,同时深入其哲学、神学和文学领域。
▼科尔班认为,沉默,不仅仅是没有声音。沉默存在于我们内部,存在于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学者和有信仰者数世纪以来所构建的内心城堡之中。然而,尽管沉默是我们某些激荡心灵的体验的核心,但20世纪的剧变还是慢慢消解了它的价值。如今,喧嚣的城市空间和各种媒体持续不断的信息轰炸迫使我们一直保持活跃、打开耳朵。我们已不知道内心的自我为何物,这一过程正改变着个体的本质。科尔班带领读者细细品读从古至今众多重要思想家及作家的“沉默”书写,让我们重新发现了沉默的惊奇之处,以及由此带来的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2021年8月18日 想读
Forbidden Hollywood 豆瓣
作者: Mark Vieira Running Press Adult 2019 - 4
Filled with rare images and untold stories from filmmakers, exhibitors, and moviegoers, Forbidden Hollywood is the ultimate guide to a gloriously entertaining era when a lax code of censorship let sin rule the movies.
Forbidden Hollywood is a history of "pre-Code" like none other: you will eavesdrop on production conferences, read nervous telegrams from executives to censors, and hear Americans argue about "immoral" movies. You will see decisions artfully wrought, so as to fool some of the people long enough to get films into theaters. You will read what theater managers thought of such craftiness, and hear from fans as they applauded creativity or condemned crassness. You will see how these films caused a grass-roots movement to gain control of Hollywood-and why they were "forbidden" for fifty years.
The book spotlights the twenty-two films that led to the strict new Code of 1934, including Red-Headed Woman, Call Her Savage, and She Done Him Wrong. You'll see Paul Muni shoot a path to power in the original Scarface; Barbara Stanwyck climb the corporate ladder on her own terms in Baby Face; and misfits seek revenge in Freaks.
More than 200 newly restored (and some never-before-published) photographs illustrate pivotal moments in the careers of Clara Bow, Joan Crawford, Norma Shearer, and Greta Garbo; and the pre-Code stardom of Claudette Colbert, Cary Grant, Marlene Dietrich, James Cagney, and Mae West. This is the definitive portrait of an unforgettable era in filmmaking.
2021年8月17日 想读 magnet:?xt=urn:btih:07166e2445e55a804a4714b418ebeeecf151f75b
Pre-Code Hollywood 豆瓣
作者: Thomas Doher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 10
Pre-Code Hollywood explores the fascinating period in American motion picture history from 1930 to 1934 when the commandments of the 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 were violated with impunity in a series of wildly unconventional films -- a time when censorship was lax and Hollywood made the most of it. Though more unbridled, salacious, subversive, and just plain bizarre than what came afterwards, the films of the period do indeed have the look of Hollywood cinema -- but the moral terrain is so off-kilter that they seem imported from a parallel universe. In a sense, Doherty avers, the films of pre-Code Hollywood are from another universe. They lay bare what Hollywood under the Production Code attempted to cover up and push offscreen: sexual liaisons unsanctified by the laws of God or man, marriage ridiculed and redefined, ethnic lines crossed and racial barriers ignored, economic injustice exposed and political corruption assumed, vice unpunished and virtue unrewarded -- in sum, pretty much the raw stuff of American culture, unvarnished and unveiled. No other book has yet sought to interpret the films and film-related meanings of the pre-Code era -- what defined the period, why it ended, and what its relationship was to the country as a whole during the darkest year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and afterward.
2021年8月17日 想读 magnet:?xt=urn:btih:1d3f340563b027fb1e7b4331c2aed1a45a7268fd
人生答案之书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果麦文化/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1 - 8
周国平与读者的日常问答集。读者所问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可归纳为八问,即情感之问、道路之问、身心之问、生命之问、灵魂之问、爱智之问、教育之问、读写之问;每一问之下又分爱情、婚姻、目标与理想、兴趣与事业、自我与孤独、哲学与人生、教育、成长、阅读、写作等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二十三题。
2021年8月16日 想读
越自控,越快乐:30天快乐成瘾 豆瓣
作者: (美) 杰弗瑞·萨德 / (美) 琼·妮洪 译者: 洪伟凯 / 黄天豪 2021 - 7
在“行为上瘾时代”,如何养成一种快乐生活的好习惯呢?
一说到“成瘾”,大家首先嗅到的是危险:手机族、吸毒、沉迷游戏、沉迷网络等,这些都是负向的,但“成瘾”两个字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正向力量。
本书从“成瘾”的神经机制、深层根源出发,指出成瘾并不可怕,如果得到正向发挥,会让你收获幸福快乐、精彩自在的人生。书中分析了什么是负面成瘾、负面成瘾与快乐成瘾有什么不同、如何从负面成瘾过渡到快乐成瘾,两个世界顶尖的心理治疗专家学者更是亲身实践引导你快乐成瘾。照着书中的方法去做,按部就班30天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习惯。你将全然掌控自己的人生,并从你的快乐成瘾中品味到许多幸福。
2021年8月13日 想读
梦知道答案:第3版 豆瓣
作者: 武志红 2021 - 6
梦,看似光怪陆离、支离破碎,却透露着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信息。噩梦、重复出现的梦、连续的梦、记忆深刻的梦……构成了一个有迹可循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心理学含义。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虽然答案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但却不想直接寻找这个就在眼前的答案,因为这要承担一些责任。然而我们的内心却已经清楚地知道这些答案,所以就会表现到光怪陆离的梦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读懂自己的梦时,就如同打开一扇通往心灵的窗。
本书作者从一名心理学者的角度,以生活中的梦境为例,并结合梦者的生活背景,来分析梦境中蕴含的心理学意义,揭示那些埋藏在我们心底的秘密。对梦者和读者了解自己的生活都有启发意义。作者特别强调解梦时与生活背景的结合,强调梦者要感觉自己的内心,不主张一一对应式的刻板地解读。所以他常说:“最好的解梦者,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推荐语:
如果说精神分析是把一个人重新介绍给他自己,那么释梦就是以非常接近看电影的方
式,去完成这项任务。武志红“看过”很多这样的“电影”,他自己的和别人的。这本书是梦的“电影节”,所有这些“电影”加起来,像极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百态人生。
——著名心理学者曾奇峰
走近梦,就是走进自己丰富多姿的内心世界,既有痛苦不堪的部分,又有充满创造力的部分。突破自我,需要勇气和智慧,跟随这本书的娓娓道来,可以看到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灵魂。
——著名心理咨询师、注册督导师张海音
梦是无意识的呈现,知梦,懂梦,就是看见更完整的自己。解梦,是与自己和解的方式之一!
——著名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
2021年8月13日 想读
亲密关系就是你与自己的关系 豆瓣
作者: 许深 2021 - 7
本书是一本婚恋心理小说,通过现代女性林晓鸣在情感道路上屡遭碰壁、迷茫探索、内在成长、潜心研习,最终甜蜜牵手的故事,让读者跟随书中人物的境遇起伏,逐步展开属于自己的内在成长,并习得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亲密伴侣。
本书第一部分侧重内在自我认知,由女主角过往的情伤向原生家庭创伤逐渐深入,通过过往感情的机遇和模式懂得自己,并开始自我疗愈与成长;第二部分侧重爱的觉察与流动,女主角再次走上恋爱道路,通过走心的爱情智慧与情感技巧,健康经营情感,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生命伴侣。
为什么我们明知爱情已近穷途末路,却始终不愿意放手?
为什么我们在情感中慷慨付出,对方不但不领情,甚至还厌烦不已?
为什么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却始终不能遇见懂得珍惜的另一半?
为什么情感世界中噩梦总会重现,不同的开始却逃不开同样受伤的结局?
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自己父母的样子,找到的另一半却偏偏和父母一样?
为什么每次遇见时感觉对的人,相处起来却无法令自己满意?
为什么男人女人始终争吵,却解决不了问题?
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这世上最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耳鬓厮磨的甜蜜令人魂牵梦萦,更因为其中存在的强烈情绪冲突,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所以我们经历的每一任伴侣,都是难能可贵的人生教练。如果我们仅仅将自己作为一段不甚完美的亲密关系的受害者,而不去思考自己在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就极有可能终身都在不幸的雷同亲密关系中循环往复。反之,如果我们能够从痛苦的情感经历中看见自己旧有的创伤,进而疗愈自己,成长自己,最终不但能成为更优秀的人,也一定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2021年8月13日 想读
麦本三步的喜爱之物 豆瓣
作者: (日)住野夜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8
不要去想那个广袤的世界,只要为自己而活就好。 能够做自己,真的是件奢侈又幸福的事情! 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平常却也特别的,因为每一刻的我们都是新的自己,反复地感受生活的进行,反而成了最有趣的事。 主角麦本三步是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的二十来岁的女生。早上爱赖床,喜欢奶酪发糕、波路梦的零食,还有书。周遭其他人对她的形容是“总是在发呆”“总是在狂吃”“是个小糊涂虫”等。然而,三步很擅长在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中,将喜欢的事物串联起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耀眼又愉快。这样的三步令人倍感亲切,从三步的世界能看到日常没有留意过的纯粹与感动。也许,那些乍看无聊乏味的生活,如果我们用显微镜看,每一个时刻都正在闪闪发亮呢。
2021年8月13日 想读
认知未来的自己 管理当下的关系 豆瓣
作者: 杨晓燕 2021 - 8
一本写给当代人的自我管理指南。
三个维度透析职场生存法则
14条时间管理、掌控情绪的秘籍
平凡如我们,也能通过行之有效的内外管理方法,获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认知未来的自己 管理当下的关系》是长江商学院助理院长杨晓燕的第一部管理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的工作经验和过人的学识,向读者讲述了如何在职场、家庭、生活中正确认知自我、管理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面临职场、家庭、个人规划等问题,作者在职场与家庭生活的切换中发现,无论是职场的管理,还是家庭的管理,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就要通过两个方面的管理来达成目标——对外管理与对内管理。
对外管理,分为向上管理、平级管理、向下管理,是一个向外触达的过程;
对内管理,分为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压力管理、礼仪形象四部分,更多是一种对自我的认知和修炼。
2021年8月11日 想读
绿色笔记本:拉美四诗人诗抄 豆瓣
El cuaderno verde del Che
作者: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 [秘鲁]塞萨尔·巴列霍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5
★切·格瓦拉的私人诗抄本,陪伴他度过生命最后的历程!
★收录四位拉美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塞萨尔·巴列霍、尼古拉斯·纪廉、莱昂·费利佩
★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
1967年,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被捕继而被杀。三位军官和一位中情局特工仔细检查了他的背包,收获如下战利品:十二卷底片、二十几张带有彩色标记的地图、一台损坏的便携式收音机、两个记事本和一个绿色笔记本。
本书即还原了这本绿 色笔记——一本切·格瓦拉的私人诗抄本,里面抄录了来自四位拉美大诗人的69首诗歌。切一直将它随身携带,陪伴自己度过生命最后的历程。笔记本收录有巴勃罗·聂鲁达、塞萨尔·巴列霍、尼古拉斯·纪廉和莱昂·费利佩的诗作,全部是他们的作品。
切一生热衷读诗,他不仅始终热爱阅读诗歌,也是个与诗歌缠绵的创作者。这本“诗选”让步于情诗与抒情的反思,或许这是切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得已面对的转变—生活被革命的旋涡裹挟,而这场革命正化作虚空。面对日常生活的艰苦,诗歌于他是庇护,将他引向内心,引向美洲和西班牙的历史想象。
“他(切)一刻不停地阅读,一有空就读,在会议和会议之间,在赶路的时候。”——阿莱达·马奇,切的妻子
“我们经历了这段历史/这场死亡并见证/封存的希望再度复活/我们选择了战斗/并看到旗帜升起/我们知道那些沉默不语的/才是我们的英雄……”——聂鲁达致切·格瓦拉
2021年8月6日 想读
亲爱的图书馆 Goodreads 豆瓣
The Library Book
7.7 (10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奥尔琳 译者: 文泽尔 文汇出版社 2021 - 5
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 | 一本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
《纽约客》专职作家深入图书馆行业
横跨七年的非虚构写作,为一百万本书哀悼
“在当代作家中,我喜欢苏珊·奥尔琳的笔调——写作自然和得体,对其书写的主题保持热情,并带着一种很强的幽默感。”——何伟(彼得·海斯勒),著有《寻路中国》《江城》
·
★ 故事缘起:1986年洛杉矶图书馆大火,超百万册书烧毁,谁是焚书凶手?
★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我们终将死去,但我们的生命会在这里永存
★ 也是一本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梳理历史,探访内部,展现图书馆平静表面后的庞大复杂体系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Goodreads超60000读者好评,占《洛杉矶时报》畅销榜50周
★ 《纽约客》专职作家力作,“一本爱书人的梦想之书”,私人图书馆馆主文泽尔贴切翻译
·
1986年4月29号上午,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发生了一场火灾。七个多小时后,火才被完全扑灭,四十万本书被烧毁,七十万本书被损坏。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图书馆火灾事件,却迟迟没找到真凶。
三十年后,《纽约客》专职作家苏珊·奥尔琳偶然得知此事,她决定重启调查,追踪涉嫌谋杀百万册图书的神秘凶手。她走访嫌疑犯的亲友,请教当时的馆员和办案人员,借助最新的纵火侦查技术,甚至亲手烧毁了一本书。在一次次交谈和质问中,在一趟趟图书馆漫步后,一场调查逐渐变为一场长达七年的图书馆之旅:
她还原了火灾当天的现场状况,从1635年版本《圣经》到《华氏451》,记下每一页被烧毁的文字;她也还原了火灾后的全城救书行动,从无名之辈到商业大亨,记下每一个为书奔走的爱书人;她探访每一个少为人知的部门,从咨询台到货运部,详尽介绍现代图书馆如同机械般精准的运作方式和庞大体系;她回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从白人男士专用的小房间到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亦展望了图书馆作为公民教育中心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也是一本了解图书馆的百科全书。在历史的灰烬中,跟随苏珊·奥尔琳的脚步,让我们走在静谧而丰富的书架间,走进有序空间背后的复杂体系,走向每一座隽永的图书馆——火可以烧毁书籍,但无法烧毁知识,更无法烧毁我们的记忆和好奇,我们的生命故事。
·
在当代作家中,我喜欢苏珊·奥尔琳的笔调——写作自然和得体,对其书写的主题保持热情,并带着一种很强的幽默感。——何伟,《江城》《寻路中国》作者
这是经典的奥尔琳式写作,她将对一场毁灭性火灾的探索,变成一次进入无限丰富世界的旅程,里面充满意想不到的人物,发生着意想不到的事情,怀着意想不到的激情。——埃里克·拉森,《白城恶魔》作者
这是一本只有苏珊·奥尔琳才能写出来的书。她以某种方式成功地将一个图书馆火灾的故事转化为另一个故事——关于扫盲、公共服务、市政内斗和愿景,关于一个日益私有化和社会孤立的时代中的公共空间,关于洛杉矶如何从偏僻小村庄转变为创新领地和公民参与的典范城市,以及在一个繁华的民主国家的生活和状态中,图书馆将永远扮演的核心角色。除此以外,这本书就像一座美好的图书馆,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故事和人物。对于爱书人来说,没有《亲爱的图书馆》更好的书了。——戴夫·伊格斯,《圆环》作者
奥尔琳创作了一本极具洞察力和多样性的书,跟任何一间地方图书馆书架上的宝藏一样丰富。——今日美国
就像在图书馆的房间和书库中漫步,你可以在书中的任何一页发现一些有趣得意想不到的东西。——国家公共电台
一次真实犯罪、历史、传记和沉浸式新闻的完美结合。奥尔琳的编年史以探究、渲染、机智、戏剧性和深情的方式,赞美了图书馆——作为避难所、社区中心和开放的大学,由有责任心、同情心、创造力和弹性的人管理。——书单
奥尔琳是一位长期为《纽约客》供稿的作家,数十年来一直用人类的故事吸引着我们,她的新书是对人类抵御遗忘的堡垒——图书馆——进行一次广泛、深刻、个人化又极具吸引力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图书馆是如何发展,如何应对萧条和战争,以及如何在不断为资金而奋斗的情况下欣欣向荣。在节假日里,美国的每一个爱书人都应该会送出或得到这本书。你会情不自禁地读完《亲爱的图书馆》,并对这座奇妙的地方属于我们所有人而感到感激。——《华盛顿邮报》
《亲爱的图书馆》不仅是对一个地方或一个机构的赞美,更是对一种思想的赞美。这本书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它有一种探索的感觉,当奥尔琳为她所发现的事物感到惊奇或感动时,书中就会有一种愉悦感。苏珊·奥尔琳对1986年4月29日中央图书馆大火的描写是如此丰富而具体,就像一股热气从纸上喷薄而出。《亲爱的图书馆》讲述了一场大火,以及如何起火的谜团-——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也讲述了所有图书馆的历史,一座特殊图书馆的往事,以及奥尔琳和她母亲的私人故事:她的母亲因痴呆症而失去记忆,而奥尔琳通过书写此书来找回自己的记忆。——《纽约时报》
这是一封写给公共图书馆的美好情书。在这个图书馆的故事里,奥尔琳提醒了读者,图书馆的精神及使命是友好、平等和资讯,以及图书馆——也许我们所有人也在内——所蕴含的美好深度和潜力。——《基督科学箴言报》
奥尔琳将自己的人生回忆录、侦探小说、洛杉矶历史和对美国公共生活的兴衰的沉思交织在一起。她的叙述时而紧张,时而委婉,时而亲切,时而史诗,唤起了我们在图书馆度过的生活节奏。她为一个最能代表美国的地方和机构注入了生命力:宽敞、混乱、容忍,甚至充满希望,对各种形式的流动充满信心,尤其是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华尔街日报》
《亲爱的图书馆》的确是一本完完全全的图书馆之书。苏珊·奥尔琳又一次在没有人去探索的地方找到了丰富的素材。她的书与其说是一个直截了当的故事,不如说在深挖她自己对一个主题的强烈情感。她再一次证明,一个作家单凭感情就可以自动提供戏剧性,如果这位作家有足够的才华,以及足够强烈的感情。你真的永远不知道一个题材会有多有趣,直到像奥尔琳这样的人对它产生了真正的兴趣。——《纽约时报》
一本爱书人的梦想之书。这本书在研究上颇具野心,在写作上保持优雅,如同一扇门,让我们得进入一个充满历史、戏剧、文化和故事的地方。——《明尼苏达星论坛报》
一旦苏珊·奥尔琳开始找寻故事,她总会发现一个隐藏的世界。于是,《愿你被温柔爱过》和《兰花贼》的作者带来了这本令人愉悦、资料丰富的最新作品,故事从1986年洛杉矶中央图书馆七十万册图书被毁坏的火灾开始。不过,《亲爱的图书馆》的焦点很快平移到图书馆机构的分裂和古怪历史,接着,几乎不可避免地对美国图书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反思。奥尔琳从各个方向进行叙事,将追捕图书馆纵火犯——此人可能是一个受挫的演员——与思辨的文字并列,探讨图书馆为什么和如何成为我们许多人所接触的最接近市政厅的事物。——《纽约杂志》
2021年8月6日 想读
福建中国传统村落/八闽古城古镇古村丛书 豆瓣
作者: 本书编写组 2017 - 4
《福建中国传 统村落》(上、下),收录了福建中国传统村落71处 ,包括福清食菜厝、罗源深坑、永泰盖洋、芗城洪坑 、漳浦石牛尾、漳浦赵家城、东山梧龙、东山古港、 平和庄上、平和芦丰、平和福塘、长泰山重、晋江塘 东、晋江南浔、南安漳州寮、德化佛岭、永春茂霞、 永春塘溪、永春铺上、永春铺下、永安八一、永安沧 海、永安吉山、永安新西、明溪肖家山、明溪翠竹洋 、尤溪盖竹、尤溪书京、尤溪双鲤、尤溪厚丰、大田 东坂、大田万宅、延平宝珠、邵武金坑、武夷山红园 -下山、建瓯郑魏、建瓯党城、顺昌上湖、政和镇前 、政和坂头、政和洞宫、政和杨源、政和锦屏、永定 高北、上杭院田、武平灵岩、长汀苏竹、长汀坪埔、 漳平香寮、蕉城文峰、福安南岩、福鼎潋城、福鼎金 钗溪、霞浦上水、寿宁西浦、寿宁下党、周宁禾溪、 古田长洋、古田富达、屏南柏源、屏南长桥、屏南北 墘、屏南后龙、屏南厦地、屏南芳院、屏南寿山、平 潭斗魁、平潭东美、平潭山门、平潭青观顶、平潭白 沙。
2021年8月4日 想读
蚂蚁社会 豆瓣 Goodreads
Ameisengesellschaften:Eine Faszinationsgeschichte
作者: [德]尼尔斯·韦贝尔 译者: 王蕾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 7 其它标题: 蚂蚁社会: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
【内容简介】
“人像蚂蚁”这个古老的比喻,就像“比喻”本身一样古老。从作家到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人们渴望从蚂蚁身上寻找人类社会的最佳组织形式;从单一的个体到整体的社会,从君主制到民主社会,从霍布斯的“利维坦”式全能国家到《美丽新世界》中的集权乌托邦,再到原子化、网络化的后现代社会,蚂 蚁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能被象征性的解读,并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社会形态形成了巧妙的一一对应。作者从社会学专著、小说文本,乃至电影文本出发,探索了这一类比的迷人历史。
在本书中,蚂蚁,成为人类社会的绝对隐喻。人不是“像”蚂蚁,人就是蚂蚁。
【编辑推荐】
☆ 横跨政治学、社会学、昆虫学、文学与电影评论
☆ 展现人类渴望从蚂蚁身上寻找文明前景的所有野心和企图
☆ 塑造人类文明的,是个体的自由,还是是集体的逻辑 ?
☆ 政治制度、战争体系、社会结构……人类社会的全部隐喻
【本书获誉】
这本书的主题看似距离我们很遥远,但蚂蚁是唯一的镜子,让人类可以将自己视为群众和集体的存在。甚至像韦贝尔展示的那样,我们与宇宙外星人的相似程度也无法和我们与小邻居们的亲密程度相比。
——《南德意志报》
韦贝尔这本书的优点之一是,它永远不会忽视蚂蚁的隐喻在科学和文学中的反馈作用。正是由于蚂蚁以社交昆虫的身份出现,并具有集体智慧的特征,所以蚂蚁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被象征性地解读——尽管情况大不相同。
——《文学世界》
韦贝尔原创性的文化史……预示了未来。在未来,塑造我们世界的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集体的逻辑。
——《文化时间》
2021年8月3日 想读
体内火焰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陈思安 一頁folio |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 多元写作者、实验戏剧编导陈思安,把想象力作为一种景观,以故事爆破世界的58种方式;
徐冰、西川、喻荣军、周嘉宁、朱岳、陈楸帆——推荐阅读;
❉ “我的心先于我到达沸点”——唤醒身体里沉睡的细小火山,将自我内部的暴乱,凝结成微缩风景:
所谓“体内火焰”,就是一个人的内里秘而不宣的一场灼烧,它关乎人与自我的搏斗、排斥、接纳、共生:自己反抗自己,自己打倒自己,自己再搀扶起自己。
❉ 脑内烟花,微型闪电,58个迷你故事剧场——
精巧、诗性而难以归类,比短篇小说更短,比梦境碎片略长。
❉ “想象终止,我便终止。”
日常生活中的轻盈一跃,想象力的一次贴地滑翔:生活便因此获得的少有的稠密度,充满了内在的复杂性、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耐人寻味的转折和动荡不安的戏剧性。
❉ 碎片与细节的叙事美学:以微尘的眼睛重新观看世界,将生活的微小碎片聚拢成塔,赋予它们崭新的存在感。
——这些看似离奇的碎片,正是我们的经验,我们经历过的生活,我们的记忆。
❉ 特别收录:独立艺术家邱丹丹插画作品;
独特方形小精装,护封黑底印专银+烫白工艺,新锐设计师山川操刀整体装帧设计。
————————————————
【内容简介】
受家族遗传影响的男孩,终日沉溺于梦境中无法自拔;
女人无意中拉扯自己身上的线头,最后竟如抽丝拔茧般将自我拉扯殆尽,
生活在大陆深处那片荒原地带中的居民,他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死去三次;
透过一片凹透镜和一片凸透镜组成的孔洞向外张望,是门镜观察家想去观察世界的唯一方式……
多元写作者陈思安,突破诗/小说/童话/戏剧的体裁之墙,用微尘的眼睛和碎片的叙事重新观看世界,从梦境与日常的交汇处,培育出58个迷你故事盆景。
这些故事或荒诞、或诙谐、或于平静中蕴含可怖,短则二三百字,最长也不多千余字左右,它们所能提供的阅读快感如同在日常生活中轻盈地一跃,在这种轻盈之中,获得一次略高于现实的出窍体验。在世界碎片化的当下,写作者尝试以这种对生活细部的跳跃与定格,去捕捉漂流个体的身体化知识——爱或者恐惧,欲望或者其熄灭过程。
——————————————
【相关评论/推荐】
❉ 体内有火焰,诗句和寓言,还有礁石,荒野,浪,骨骼,以及星体。思安制造了一片片微缩风景,在那里每个奇怪和消沉的人都有一颗温柔和热烈的心。想和那里的朋友握手,也想在迷你风暴里更多停留。
——周嘉宁(作家)
❉ 《体内火焰》这本书像是一本画集,其中有人物肖像、静物画、风景画,也有一些很抽象——记录了某一瞬间,某种隐秘的感觉或关系,虽然篇幅短小,但留白深远,似乎都通向一个广大的世界。
——朱岳(作家)
❉ 随手打开一种轻盈的想象,却折射出焦灼的当代困境。
——陈楸帆(作家)
❉ 全部来自日常的生活,却充满奇思妙想,读来惊心动魄。
——喻荣军(编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 她的小说是些狂想的寓言,邪门的富有冲击力的行笔与我们身边平庸的写作拉开了距离”。
——西川(诗人)
❉ 思安的文字像自问自答,字句间有一种特别的节奏,这节奏,不知不觉就把读者带进去了,也跟着舒服地碎碎叨叨、自问自答起来。
——徐冰(当代艺术家)
❉ 陈思安兼具编剧、导演、诗人和小说家的多重身份,这使得她的小说也兼具这几种身份带来的可喜的张力。她的小说构筑着剧场的空间感、形式、美感、想像力,诗一样的章句之力;以及在现实和虚拟场景中,在奇幻甚至科幻的幕间转台中,切换不同的声带。
——翟永明(诗人)
❉ 毫无疑问,陈思安这个脑袋里充满了奇思怪想的家伙,已经将她可怕的想象力之手伸进了很多人无法想象的诸多关系之中。我为她像扑食的猎豹般对人进行观察的专注犀利感到惊奇,同时又为她蛮不在乎地对待世俗眼光的态度而赞叹不已。
——蓝蓝(诗人)
❉ 沛然的想象力,在当代难得一见的实验精神。艺术家的文学。
——2020宝珀文学奖初名单入围评语
2021年7月3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