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诗人的意大利之旅 豆瓣
絵本 即興詩人
作者: [日] 安野光雅 译者: 史诗 2022 - 2
《即兴诗人》是安徒生一生仅有的一部自传性长篇小说,被绘本大师安野光雅赞誉为“如果流落荒岛,我希望可以带在身边的书”。
名满天下的绘本大师安野光雅与百余年前的文学巨匠安徒生,这两位不同领域的大家,在《诗人的意大利之旅》中产生了无比美妙的化学反应。
罗马的建筑庄严神圣,卡普里岛蓝洞宛如镶嵌在海洋中的瑰丽宝石,维苏威火山壮丽而沧桑,贡多拉在威尼斯的水域中自由穿梭,还有热闹的狂欢节、精美绝伦的大理石雕塑……安野光雅追随着安徒生笔下的动人故事,从罗马出发,一路向南游历意大利,将旅途中的所思所惑寄于灵动的文字,又用素雅的水彩再现旖旎风光,让读者穿梭百年时空,领略如诗如画的意大利风情画卷。
2022年3月14日 想读
耳语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Whisperers: Private Life in Stalin's Russia
8.8 (78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 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2022年3月14日 想读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 sommersi e i salvati
9.5 (5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3
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2022年3月14日 想读
我居于无限可能 豆瓣
作者: [加]多米尼克·福捷 译者: 乐旻 2022 - 3
艾米莉·狄金森——19世纪天才诗人,比肩惠特曼、对美国文学做出重大独创性贡献的现代主义诗歌先驱,博尔赫斯“私心敬重”的女作家。
这是一场如散文诗般的记述,比“传记”更具精魂。艾米莉·狄金森将脑中的浩瀚宇宙和体内的熊熊烈火包裹在冰封外表之下,忠诚于阅读和写作,对自然万物怀抱深爱。她半生闭门不出,只将孤独写成诗,然后带着近1800首诗长眠。
追溯狄金森一生的同时,作者也对自我进行了追溯。她与狄金森仿佛是隔世的相知,跨越时空抵达理解的彼岸:一个天才的灵魂努力隐藏自己,而另一支天才的笔将她勾画出来。
中文版特邀狄金森研究者、翻译家王柏华随文选译40余首狄金森诗歌,更完满地展现狄金森的诗歌热情与传奇人生。
【编辑推荐】
●散文诗般的文风,探索并重述狄金森的一生;可读性强,在诗意氛围中认识这位半生闭门不出的现代主义诗歌先驱,这个热情叛逆的少女。
●法国重要文学奖项“勒诺多文学奖”获奖作品,当代女作家对19世纪天才女诗人的致敬,重现“狄金森式”暗潮涌动的细节,文学性高。
●邀请国内权威狄金森学者随文选译四十一首狄金森诗歌,在阅读传记时回到诗歌本身,体验狄金森的诗歌热情。
●封面及版式设计精巧,随文诗呼之欲出,手稿、老宅、邮票、蜜蜂与四叶草……所见皆是狄金森。
【媒体/名家推荐】
除了莎士比亚,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作者
狄金森大概是美国——我想也是美洲——有史以来发现的最伟大的女作家和最伟大的诗人。......我对她私心敬重,我私心热爱着艾米莉·狄金森。
——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小径分岔的花园》作者
一部精彩的作品。我们在合上书许久后还是能回忆起那些细节,它的气氛仍弥漫在我们周围。
——法国电视台文化频道
对狄金森一生的精妙构思发挥。
——苏·卡特(Sue Carter),《星报》
它的语言是发光的、精确的,且结构宏大。
——《蒙特利尔日报》
这本精巧而深刻的书是今年秋季最亮眼的作品。阅读多米尼克·福捷这本书,我们同样能感受到阅读狄金森诗歌时所感受到的惊奇。
——加拿大《新闻报》
2022年3月11日 想读
排队 豆瓣
The Line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尔加·格鲁辛 译者: 翁海贞 三辉图书/漓江出版社 2016 - 8
【编辑推荐】
◆“我们记忆中最长久的事情,未必是最永恒的,但它们通常是最灿烂的。”
◆一个处于破碎边缘的家庭,一场摇摇欲坠的婚姻,一对几乎无话可说的母女,在这场漫长的排队中,他们能否等到各自期望中的幸福?
◆广受关注的俄裔美国青年作家奥尔加·格鲁辛首部中文译作,格鲁辛曾凭借首部小说获得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小说奖,并入围都柏林文学奖、英国橙子小说奖等,被欧美媒体誉为“最佳美国青年小说家之一”。
◆1962年离开故土半个世纪的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回到苏联举办音乐会,音乐会门票提前一年开售,而购票过程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社会体系,本书故事取材于此。作者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在压抑、贫瘠的社会中,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普通人如何努力夺回内心的自由。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独立报》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的创作灵感源自前苏联一次长达一年的排队事件。
大变化三十七周年纪念日那天,安娜下班回家,走了一条不同往常的路。这个选择让她毫无征兆地卷入了一次长达一年的排队,而她渐渐发现,疏离自己的母亲、貌合神离的丈夫、青春叛逆的儿子也身陷其中。一家四口的生活完全被这次排队打乱,而这一切都源自一位流亡音乐家即将归国演出的传言。在这场跨越了冬春夏秋的排队中,人们自发维持秩序,重拾亲情,寻觅爱情,争吵,团结……但等在队伍前方的,到底是什么?
【媒体推荐】
阅读这本书的乐趣之一是它像更早期的文学作品。格鲁辛关于夜空的重复段落让人想起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排队的社会机制让我们想到普拉东诺夫《地槽》中的群体动力学。少年时代就离开俄罗斯的格鲁辛有着非常优美、富于灵感的英语风格……这是一位极具天赋、前程远大的作家。
——艾莉芙‧巴图曼(Elif Batuman)《纽约时报书评》
格鲁辛赋予笔下角色以个性和尊严,她对他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对他们生存于其中的那个体制的轻视,这种同情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本动人的书。
——乔纳森·雅德利(Jonathan Yardley)《华盛顿邮报》
我不确定哪个成就更伟大,是格鲁辛描述后革命时代俄罗斯的骚动、失落和折磨人的日常生活的能力,还是她对自身风格的举轻若重。她笔下人物居住的城市或许压抑,但这场排队不会如此。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在《排队》中格鲁辛再次创造了一幅超现实的无常画卷……格鲁辛的笔调仿佛金属般质地,闪亮而精致。
——《金融时报》
奥尔加·格鲁辛有一种表达俄罗斯民族想象的天赋……她笔下的人物的梦想、渴望和幻觉犹如一首20世纪的俄罗斯诗歌……
——《独立报》
格鲁辛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她位列美国顶级作者行列。
——美国知名文学网站Literary Kicks
与索尔仁尼琴和托尔斯泰的佳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柯克斯评论》
绝对精彩……心醉神迷地推荐!
——《图书馆杂志》
2022年3月10日 想读
世界在书店中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英]亨利•希金斯 编 译者: 彭伦 2022 - 3
☆十三位作家写给书店的“温暖情书”!
☆从这里开始,让你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爱书人!
这本书不是地名索引,不是世界书店指南,
而是十三位作家对书店这种特殊空间的私人回忆。
对他们而言,书店是一种药或一帖处方,是一座秘密花园,
是抗议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 台,
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
是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
◆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播种渴望。这种渴望会休眠很长一段时间,然后突然破土发芽。这就是它们的魔力:灵感在我们心中激荡,偶遇唤醒陌生的热望,梦想越来越大,顿悟照亮了心灵。——亨利•希金斯
◆四十年中一直跟我彬彬有礼地点头示意、但仅限于说“你好”“谢谢”“再见”之类客套话的利基先生,从他的书店,从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书店,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书店,给我回了这封邮件。“几十年的时间在我们周围堆叠起来,”他写道,“这本品相很好。它得归到那种如果你有幸碰到、你会读一遍、但不会再读的书里去,这类书令人沮丧,数量众多。”祝愿我们在书店里都有这样的幸运。
——阿莉•史密斯
◆我爱二手书店。我爱旧书,爱它们的霉味,爱卖旧书的人们。我爱寻找我从没打算找到的东西。
——安德烈•克考夫
◆“这里就是一切开始的地方。”我们经过福伊尔书店旧址时,我说,尽管我也不确定究竟什么是在那里开始的——也许根本不是开始。也许它就是终点。
——伊恩•桑瑟姆
◆一家好书店是这样一个地方: 你为了找一本书进去, 出来时却买了你原本不知道存在的书。 文学的对话就这样得以拓宽, 我们体验的疆界就这样在反抗局限中向外推进。
——胡安• 加夫列尔• 巴斯克斯
◆在这个多变的城市里, 我能找回这样一个空间, 让我感觉它是不变的“家”。
——伊冯娜• 阿迪亚博• 奥沃尔
◆绿棕榈书店已不复存在,但它的书,它的言辞,它的经验, 仍在这个世间, 在我的心中。
——斯特凡诺• 本尼
◆“爱书人驻足”书店是一个变化世界中固定不变的点, 哪怕它内部几经变动。
——伊恩• 辛克莱
◆伊斯坦布尔的书店和它们的杂乱与多元,一直与我同在。我到哪里都带着它们,就在我的头脑中,在我的灵魂里……
——艾丽芙•沙法克
2022年3月10日 想读
王立铭进化论讲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立铭 新星出版社 2022 - 3
🔸文津图书奖得主王立铭 重磅新书
🔸40亿年生命进化史的全景式呈现,用进化之眼重看世界
🔸刘慈欣、刘擎、数位中科院院士推荐
1859年,生物进化的观念在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中正式成形。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作为科学理论的进化论本身一直在进化,进化论思想也在持续地“外溢”到人类思想的各个角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熟悉几个和进化论相关的概念,不少人还习惯于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但不得不说,进化论可能是被人们误解最多、误用最多的科学理论之一。
进化论的正知正见是什么?它的前沿发展又有哪些?更重要的是,作为非生物专业的读者,为什么也要了解进化论?
答案尽在这本讲义里。作者王立铭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抽取出一套简洁的公理体系,并用它穿越40亿年进化历程,呈现了生命起源、增长、适应环境和形成复杂组织的关键要素和完整过程。
你会在许许多多的惊奇、死亡与新生中,领悟生命世界给予人类生存的启示。你还会在进化论的“外溢”,也就是它对商业、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深刻影响中,了解这套复杂系统的独特性,掌握进化思维,指导你的行为与决策。
本书全面展示了生物进化论,对这个深刻影响人类思想的理论进行了严谨和深入的科学阐述。同时,作者用生动绚丽的笔触,描述了大量的生命进化的范例和场景,引人入胜。这40亿年的生命历程,是终极的传奇,其曲折与壮丽、宏伟与浪漫,让任何一首史诗相形见绌。本书在让我们了解生命的亿万年演进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看待自己,让我们知道人生中每天经历和感受的这一切,在本源上来源于何处。
——刘慈欣,《三体》作者
能够把复杂的科学用通俗的语言讲明白,还能确保科学的严谨性,作者靠的绝不仅是语言的技巧,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应当缺一不可。
——周忠和,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作者借助新近的前沿学术研究,精湛阐述了进化论本身的进化历史,继而探索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复杂关联,力图建立理解生命起源、适应与演变的整全性理论框架,最终揭示作为思维方法的进化理论对于人类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具有何等丰富启示。在一部行文晓畅、书名朴素的讲义中,作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视野与雄心,远远超越了通常“科普读物”的意义。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野心勃勃但又异常谦逊的著作。作者以科普的名义写了一本讲义,不动声色地对进化论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创新,厘清了整个学科的基础和脉络,描绘了这门科学的路线图。他的野心不止于此,这本书还试图打通进化论和社会科学的界限,让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种的进化和人类社会中众人的纷扰互相映照,互为启发。读完这本书,敬佩之余,我更坚信:未来,经济学的基础不再是牛顿体系的物理学,而是历久弥新的进化论。
——何帆,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变量》作者
2022年3月9日 想读
宇宙 豆瓣
作者: [美]卡尔·萨根 译者: 虞北冥 2022 - 1
【内容简介】
450幅精美彩插震撼呈现,浪漫宇宙尽收眼底。
《宇宙》是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长销40年不衰的科普经典,是豆瓣9.5分同名传奇纪录片的姊妹篇。它启发了千万读者的宇宙认知和想象,点燃探索星辰大海的激情。
《宇宙》一书将科学思辨和人文精神结合,从我们身边的锁事追溯到万物的开端,从浩渺的宇宙视角审视人类自身。本书在天文、生物、化学和地理学之间进行“异花授粉”,将科学与历史、艺术、人类学和哲学交织,向我们描述了宇宙了前生今世。
《宇宙》洋溢着科普著作中难得一见的人文关怀,以阔大的宇宙视野,炽热的谦卑之心,对自然、人类的命运发出止不住的关切。仰观宇宙,俯察人生,《宇宙》带来一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课。
【名人推荐】
霍金(物理学家):
我邀请卡尔·萨根为我的《时间简史》写了前言。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他是未来科学家的指路神,甚至,他还是外星人首先要造访的地球人。
刘慈欣(科幻作家):
《宇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真的为我打开了看科学的第三只眼。
阿西莫夫(科普、科幻作家):
我生平只遇到过两个人比我更聪明,萨根是其中之一。
李淼(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
在我看来,过去一百年间没有比卡尔·萨根更好的科普作家。
【媒体推荐】
没有一本天文类书籍,甚至是一本科学类的书籍,能与《宇宙》的雄辩和对知识的广泛涉猎相提并论。——BBC
《宇宙》迷人且富有想象力,易读而丰富多彩。——《纽约时报》
作为一名科学家,萨根是一名是真正的英雄。他从来都没丢弃他对宇宙那孩子般的赤子之心。——《科学美国人》
作为一名天文学家,萨根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心灵,探索人类境况。——《每日新闻》
就反映科学的奇妙、振奋与快乐而论,从不曾有任何人像萨根这样广博,也很少有人像萨根这样出色。——美国科学院
他的研究改变了行星科学……他给予人类的礼物价值无可估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萨根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先生”,一个广受尊敬的科普者,能够将生命的材料和历史与浩瀚的空间和永恒联系起来。——《芝加哥论坛报》
2022年3月9日 想读
潮汐图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6 (80 个评分) 作者: 林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1
这真是一部让人期待已久的南方叙事,一座早该由广东人吐露成型的海市蜃楼。我需要再三重读,好看清林棹如何放荡她那肆无忌惮的想象力,从珠江江底泥层疍艇的尸身,打捞出十九世纪海洋帝国那水彩般的残影。
——梁文道
幻象中蕴含着自然饱满的躯体,方言里埋藏着民族丰盈的神识,以缜密的虚构技艺,林棹描画出一个特殊时空的异样风姿。
——黄德海
一八二〇年代,身世成谜的苏格兰博物学者H游历世界,登陆广州,在当地芦竹林中遭遇一只雌性巨蛙,成功将其诱捕,豢养在澳门好景花园。由此,奇异的笼禽困兽、寰宇新知并四海众生相,悲喜相侵地进入蛙的生命。鸦片战争前夕,H破产自杀,好景花园如大梦般消失,而蛙也将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这个根植于岭南风土的魔幻故事,从珠江水上人家,到广州十三行,在澳门奇珍园略作停留,又探向万物有灵的江河重洋。中西在此相逢,大大小小的乌托邦相互碰撞,是一次穿越近代世界的迷人宴游。
2022年3月5日 想读
我们身边的野花图鉴 豆瓣
野の花えほん 春と夏の花・秋と冬の花
作者: [日]前田真由美 译者: 夏言 雅众文化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2
清新彩铅手绘图鉴
收录100余种身边常见的野花野草
知名科普博主刘夙审校
【编辑推荐】
1.孩子喜爱的画面。《世界动物绘本》的创作者前田真由美另一广受好评的图画书,全书收录100+张彩铅手绘植物。受到家长、孩子的一致好评。
2.科普知识详尽。由知名植物科普博主刘夙审校把关,知识详实严谨。
3.不止是知识,还有和植物的互动。介绍讲解之余,还有与植物互动的内容:如何制作蒲公英咖啡、鸡屎藤护手霜……家长可以和孩子按照书里的内容,一起动手做一做。
【内容简介】
哪里可以找到狗尾草?鸡屎藤为什么叫鸡屎藤?荠菜有哪些小伙伴?……
平时生活中,是不是见到很多眼熟的花花草草,但又叫不上名字?
一套书回答孩子对于花草的“十万个为什么”,按春夏秋冬的时间轴介绍身边常见的植物,收录100多种花草的超高颜值彩铅手绘图鉴
知名科普博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刘夙审校,内容详实可靠
2022年3月5日 想读
幸福的餐桌 豆瓣
幸福な食卓
作者: [日] 濑尾麻衣子 译者: 李诺 2022 - 2
少女佐和子一家人的幸福餐桌 也是传达尊重、包容与支持的爱的餐桌 每个人都尽力去填满对方生命中的阴影与空缺 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最高关怀与体贴 “爸爸从今天开始,决定不当爸爸了。”春假的最后一天,爸爸在餐桌上宣布了这个决定。全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吃早餐,是佐和子家一直以来坚持的习惯。然而“那件事”之后,深爱家人的妈妈搬了出去,独自居住;一直保持全校第一名的哥哥放弃学业,跑去附近的农场工作;不当爸爸的爸爸,把教书的工作辞了,在家里准备重考大学……爸爸、妈妈、哥哥似乎都决定放弃当个称职的家人,率性地选择去过自己的人生。彷徨的佐和子控制着逆反的情绪,努力维系微小而确定的关联,期待某一天大家都重新归位。
2022年3月2日 想读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豆瓣
作者: [美]何复平 译者: 叶树勋 / 单虹泽 2022 - 1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2022年3月2日 想读
纵身一跳 豆瓣
作者: [德]达尼艾拉·克里恩 译者: 李士勋 2022 - 2
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
是朋友,是姐妹,是情敌
生活突然被摧毁的那一天,她们又重新学会紧紧拥抱自己。
★荣登德国《明镜》周刊图书畅销榜榜首
★德语区累计销售近二十万册
★已出版二十多个语种,好评如潮
★在万丈深渊的幽僻一角,
亲爱的,我们躺过的床还在那里:
虽然我爱你, 你还得纵身一跳;
我们的安全幻梦不得不消失。
——W.H.奥登
生活像一个深渊,你把理解、容忍和爱都投入其中,却听不见回声。德语长篇小说《纵身一跳》用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没有从生活与自我中堕落的女人特有的清澈目光讲述故事。除了男人,女人们还想要爱情、自由、朋友、无所事事,以及片刻沉沦与毁灭的快乐。本书将五个女人的生活遭遇巧妙编织起来,全景式展现了当代德国女人的生活和情感状况。
【宝拉】“她的痛苦没有人分担。痛苦像一块不断生长的蛋糕,她吃啊吃啊,可它就是不变小。”
【尤蒂特】“这个人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除了是她的一个个决定之外,不是什么别的东西。”
【布里达】“长期哺乳使她的乳房变成空皮囊,熬夜在她脸上留下了阴影,眼泪已经流干。她比当时知道的东西更多了,可是这有用吗?”
【玛丽卡】“那又怎样?她问。你们要把我这样的没有孩子的女人怎么样呢?送进修道院,还是强迫结婚?”
【乔琳德】“她丈夫是一个几乎一米九、尽管有各种错误仍然希望被无条件爱着的大男孩。可她不是他的母亲。”
她们用各自的遭遇告诉我们,人生就是在钢丝线上艰难行走,要随时提防从高处跌落的危险。忍受过噩梦一次次的撕咬后,她们能否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呢?
💧克里恩用简约的文字演绎出自身独有的诗性品格,引导着读者穿梭在这些女性充满转折的故事中。
——《法兰克福汇报》
💧克里恩的故事情节精致,层次丰满,全景式展现了当今女性生存的面貌,个中的艰辛复杂又令人唏嘘不已。
——《威斯特伐利亚新闻报》
💧尽管主题严肃,这部小说还是会让你心跳加速。 ——《德语书单》
💧在这个精心构建的关于女性生活道路多样性的故事中,克里恩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
——《新苏黎世报》
💧复调以及每一个声部都处于主人公和叙述者之间的方式构成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南德意志报》
…………
2022年3月2日 想读
陈忠实的短小说 豆瓣
作者: 陈忠实 2022 - 3
本书为一部陈忠实的中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日子》《两个朋友》《石狮子》《李十三推磨》等十五篇陈忠实经典的中短篇小说。讲述了在那读者熟悉的白鹿原上的十五个故事、十五段人生。故事中的主角都是最为普通的人,字里行间皆是他们的生活日常、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老病死、他们的爱恨情仇。作者通过这一系列故事,塑造了处于该环境下的一整个群体。人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是一种样子,好多人聚到一起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
2022年3月2日 想读
演讲的逻辑 豆瓣
作者: 陶峻 / 五顿 2022 - 3
《演讲的逻辑:关键时刻真实、清晰、高效表达》是一本实战演讲指南,针对实际需求,以手册形式展示了演讲的6种学习方法、12个技巧锦囊、18种训练方法、30个沟通场景,对演讲给予全面指引。
跟随本书,萃取演讲逻辑,以演讲拓宽沟通的边界,决胜关键时刻。具体而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收获:演讲不再焦虑;开口就能打动他人;以表达驱动阅读、驱动思考、驱动成长;在职场协作、家庭关系、个人发展等方面表现卓越等,更重要的是,直接提升沟通效能,即学即用,让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慌不惧;得体应对,在关键时刻真实、清晰、高效表达,轻松做好当下每一次表达。
此书同样适用于演讲初学者,大家既可以针对要提升的能力进行专门的学习,也可以经由系统训练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演讲者。
即学即用,让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慌不惧;得体应对,在关键时刻真实、清晰、高效表达,轻松做好当下每一次表达,自此敢说话,会说话,爱上好好说话。
萃取演讲逻辑,以演讲拓宽沟通的边界,决胜关键时刻!敢说话,会说话,爱上好好说话。
价值观很正,不打鸡血,不学套话,不讲成功学,就是要让你理解演讲的目的和意义,从心底里学会平等对话的淡定心态。这套课程在线下已经跑了好几年,大家能看到很多人经过这套课程的训练变得敢说话、会说话、爱上好好说话。当你的语言模式有了逻辑,也许整个生活都有了新的节奏。——樊登
陶峻研究说话的艺术和技术,由来已久。在曾经共事的那几年,我曾经叫他“陶有才”,主要是钦佩他的口才。从2018年开始,他把研究沟通、演讲变成了自己的主业,一步一步坚韧地走过来,今天,他的著述问世。这是他的论文、讲义,更是他几年来艰苦历程的心血结晶。其中的价值和分量,当可使读者大为受益。开口前,该如何建立思路,调整心态?且听陶峻说。——王雪纯
演讲,是一项职场必备的硬本领。推荐学习本书的12个锦囊和18种训练方法,增强自我竞争力。———张 萌
就像学会开车可以拓展你的生活边界一样,学会演讲也可以拓展你的沟通边界。这本书里充满了案例、场景、经验、规律,最难得的是,作者把它们归类成一个个即插即用的工具包,让我们在演讲中避免尴尬,或者说,变得光彩照人。 ——路一鸣
《演讲的逻辑》不是一本普通泛泛谈表达的书,它是一本非常真诚的实操手册。陶峻老师和五顿教练博采众长,再结合多年实践写成本书,它为我们清晰定义了口才训练的重点,并规划出高效成长之路。———李海峰
很多人都想学演讲,因为会演讲的人,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职场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市面上的演讲书,很多都是牛人的演讲经验分享,对小白其实不够友好。陶峻、五顿老师的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接地气,超实战。新人学演讲,这本书值得看。———秋 叶
2022年3月1日 想读
匠人 豆瓣
作者: 申赋渔 2022 - 1
○ 编辑推荐:
☆ 十五位匠人的生命故事,一个正在消失的村落,见证百年中国的变迁
☆ 每个漂泊在城市里的人,都将在其中找到自己消失的故乡
☆ 腾讯·商报 年度好书 |新浪好书榜 年度十大好书
☆ 非虚构经典,中美同步出版
☆ 中国作家申赋渔 私人化的记叙,呈现了故乡那些 早已消失的人们跨越百年的 个人生命史,一个鲜为人知的深层中国图景也由此被发掘了出来。申赋渔力透纸背的书写,让书里每一个人物都映射出中国这一百年来的历史,同时也是这些匠人们自己波澜壮阔的史诗。——《科克斯书评》
☆ 近乎虚构口吻的精妙书写,书里的每一个篇章都刻画出中国那个动荡年代里的乡村生活与风俗。——《书单》
○ 内容简介:
“生活中所需的一切,曾经就在家前屋后。
那时的日子直接、新鲜。
那时的人们以情相待,用心相处。”
出生于苏北申村的作家申赋渔,在十八岁时离开家乡。当他十多年后重返故土,申村早已满目荒冢。面对故人的逝去与故乡的凋敝,申赋渔写下了《匠人》,试图以此留住旧日的记忆与温情。
与老黄牛相依为命的篾匠,当过逃兵的扎灯匠,总是嘻嘻哈哈的剃头匠,进了精神病院的花匠……十五位匠人的生命故事,重现了一个村庄充满失落与奇迹的生活图景。每个漂泊在城市里的人,都将在其中找到自己消失的故乡。
《匠人》如同一部纸上纪录片,复活了这些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和那个粗糙而温暖的年代。
2022年3月1日 想读
少年与沉默之海 豆瓣
Arnes Nachlaß
作者: [德] 西格弗里德•伦茨 译者: 叶慧芳 2022 - 1
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齐名
“战后德语文学三大家”之一 | 德意志民族的“心灵守护者”
西格弗里德•伦茨成熟时期长篇小说代表作,首次在大陆翻译出版
被列入德国中学生必读书目
热爱大海的少年一去不返,心底藏着比海更深的秘密。
“它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民族缩影。谁想要了解德国,就应该读他的书。”——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
格拉斯和伦茨,他们对我的吸引力比德国这个国家对我的吸引力还要巨大,如果能见到他们,我想这会成为我的隆重的节日。——莫言
西格弗里德•伦茨首次在大陆翻译出版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长期被列入德国中学生必读书目。
十二岁的少年阿纳是家族悲剧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来到养父母家,开始与这个家中的三个孩子一同生活。敏感而忧郁的少年与父亲一样深爱着大海,但历经惊涛骇浪的父亲却并不是死于海难,他为何又如何带着一家人走向死亡,这是阿纳心中永远的创痛,也是深藏在少年心底最大的秘密。
往事如梦魇纠缠着阿纳,他反复挣扎着走出痛苦,却在真挚的友情与青涩的爱情中不断遭受着误解与失败。两代人的命运转动到同一个关口,阿纳在暴风雨中独自走上小船……
2022年3月1日 想读
台湾新电影 豆瓣
作者: 焦雄屏 時報 1988
序:從電影文化出發
第一篇 工業形式變化
第一章 新電影崛起
.前言:環境.歷史.本質
.台灣新電影的來路與去路——一個報導與三個評論 詹宏志
.台灣電影批評的傾向——「觀眾電影」影評與「作者電影」影評 齊隆壬
第二章工業界的改變
.前言:港片、一窩蜂國片、錄影帶夾縫中的新電影
.1983年台灣電影回顧——最後的曙光 黃建業
.1984年台灣電影回顧——充滿挫折感的一年 黃建業
.1985年台灣電影回顧——轉捩的一年 焦雄屏
.1986年台灣電影回顧——逆境中的豐碩成果 焦雄屏
第三章影響電影界形勢的事件
.前言﹕密告.電檢.保守派.媒體態度與自力救濟
.削蘋果事件國產電影的新起點 詹宏志
.「玉卿嫂」事件新電影的結構性危機 詹宏志
.「我這樣過了一生」停拍事件新電影停、聽、看! 小野
.評審事件從金馬獎看台灣新電影的前途 李焯桃
.電影批評——聽不到的說話 齊隆壬
.電影宣言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 詹宏志
.「真理」的變形——台灣傳播媒體的現狀批判 吳念真
第二篇創作者
第四章侯孝賢
.兒子的大玩偶——塑造原著世界.表現自我特色 張昌彥
.風櫃來的人——生命力洋溢 黃建業
.冬冬的假期——田野.童年.親子關係 焦雄屏
.童年往事——時代的記憶 陳國富
.戀戀風塵——有情天地 焦雄屏
.尼羅河女兒——都市人間孤兒 焦雄屏
第五章楊德昌
.海灘的一天——平凡的海灘.深遂的一天 黃建業
.青梅竹馬——物非人非事事休 賴聲羽
.青梅竹馬——楊德昌的台北故事 黃建業
.恐怖份子——都會的夢魘和潛伏的危機 黃建業
第六章張毅
.玉卿嫂——性的祭典 焦雄屏
.我這樣過了一生——古典的回歸 黃建業
.我兒漢生——張毅的女性關懷 黃建業、周晏子、齊隆壬
第七章陳坤厚
.小畢的故事——小畢的啟示 黃建業
.結婚——中國式的「殉情記」 黃建業
.桂花巷——曖昧浮面的女性傳記 焦雄屏
第八章曾壯祥
.小琪的那頂帽子——情感的壓抑 張昌彥
.霧裡的笛聲——幽淡而平實 王長安
.殺夫——電影中的社會壓抑 詹宏志
第九章萬仁
.蘋果的滋味——一個社會.兩個世界 張昌彥
.油麻菜籽——命運的軌跡 陳耀成
.超級市民——未成熟的野心.表象的浮世繪 黃建業
第十章王童
.看海的日子——生命的整體性 唐文標
.策馬入林——不可置疑的誠意 焦雄屏
.陽春老爸——市井小民盎然的生命力 焦雄屏
.陽春老爸——把笑聲帶回現實的省思裏 黃建業
.稻草人——荒謬的戰爭處境 焦雄屏
第十一章柯一正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一廂情願的理想主義 張昌彥
.我們的天空——情感和人性關懷 張昌彥
第十二章工作人員群像
.小野語錄 李詠薇
.張華坤訪談錄 鄭慧蘋
.黃春明.吳念真.朱天文訪談錄 鄭慧蘋
.廖慶松訪談錄 趙曼如
.李屏賓語錄 彭小芬
.杜篤之語錄 謝仁昌、楊海娟
第三篇內容.形式.取材
第十三章台灣經驗
.前言:個人經驗與台灣歷史
.台灣新電影的啟示 羅健明
.在那河畔青草青 王小棣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優秀傳統與新風格 黃建業
.青梅竹馬——新電影的特色與問題 黃建業
.童年往事——台灣四十年 焦雄屏
.國四英雄傳——社會意義鮮明 黃建業
.陽春老爸——平民的喜劇 齊隆壬
第十四章語言的探索
.前言﹕新的敘事語法、新感性與新經驗
.兒子的大玩偶——第一部反省台灣社會的電影 焦雄屏
.風櫃來的人——電影的寫實主義 劉森堯
.恐佈份子——電影神話的割裂與重組 焦雄屏
第十五章改編文學及其庸俗化
.前言﹕卡司——小說家的名字
.文學電影的兩個啟示 黃建業
.在室男——文學作品的庸俗化 焦雄屏
.嫁妝一牛車——貧窮的奇觀 陳國富
.孤戀花——被商業扭曲的文學電影 黃建業
.沙喲娜拉.再見——影像的失真 焦雄屏
第十六章女性的變貌
.前言:由虛幻到寫實
.從受苦到控訴 齊隆壬
.一加一不等於二——評暗夜 焦雄屏
第四篇跟進與反省
第十七章回顧與再出發
.前言:剝削寫實.遠離寫實.商業風格化
.搭錯車——搭錯了什麼車﹖ 黃建業
.台北神話——快樂與安那其 黃建業
.唐朝綺麗男——虛擬的遊戲規則 童娃
.暗夜——模糊的臉孔 李道明、周晏子、張昌彥、黃建業、齊隆壬
第十八章新電影的反省
.反省商業和文化夾縫中的電影(節錄) 白羅
.台北行的一些感想 李焯桃
.台港電影特色 焦雄屏
附錄:其他文化對台灣新電影的看法
.台灣的成熟 Asiaweek
.大師精塑的中國童年 Tony Rayna
.童年的尾巴——侯孝賢電影回顧展 The Asia Society
.世界的邊緣——記侯孝賢回顧展 J. Hoberman
.青梅竹馬 Variety
.我這樣過了一生 Variety
2022年2月27日 想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uzRAOpOrYYu-VBVrfOpLw
提取码:8nym
魔鬼秀 豆瓣
The Monster Show: A Cultural History of Horror
6.9 (7 个评分) 作者: 戴维·斯卡尔 译者: 吴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卡里加利博士、德古拉、科学怪人、化身博士、畸形人、狼人、金刚……这些银幕上的魔鬼一一被创造出来,刺激和吸引着无数的人。作者尖锐地指出,是大萧条、世界大战和冷战这些社会和政治的因素催生了它们。戴维 · 斯卡尔让我们看到美国世纪的黑暗面,那对恐怖主题的迷恋深深地植入美国的文化,光荣的背后是集体尖叫,梦想负载着恐惧。恐怖电影是经济、战争与性的隐喻。伴随着大萧条、世界大战和高科技,黑暗世界中的魔鬼们活跃起来。对战争的可怕记忆:《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诺斯费拉图》、《狼人》、《活死人之争》大萧条造成的精神创伤:《德古拉》、《科学怪人》、《化身博士》、《畸形人》科技的恶梦:《哥斯拉》、《来自火星的入侵者》、《灵婴》、《异形》对同性恋、乱伦和性虐待的暗示:《弗兰肯斯坦的新娘》、《吸血鬼的印记》、《德古拉的女儿》。
2022年2月27日 想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agdBhoP_gbsYOojXtHD_Q
提取码:7m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