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押井守の映画50年50本 豆瓣
作者: 押井守 立東舎 2020 - 8
押井守が高校生だった1968年から始まる、極私的映画史50年。
「1年に1本のみ」という縛りで選ばれた、
50本の映画解析。
キューブリック、タランティーノ、ポン・ジュノからデル・トロまで
押井守の映画半世紀!
「前書き」より
そんな映画まみれの男にその映画人生を回顧させつつ、昔はものを思はざりけり(権中納言敦忠)の高校時代から現在に至るまで、その年ごとに公開された映画の中から1本の映画を選ばせて(思い出させて)語らせたら、映画マニアあるいはシネフィルと呼ばれる読者になにがしか益するところがあるのではないか。あわよくば高度経済成長からバブルを経て昨今のヘタレた日本の戦後史の一部を、映画を通じてフレームアップできるのではないか--と、企画者および編集者は考えたのでしょう(確信的推論)。
【CONTENTS】
1968年『2001年宇宙の旅』宇宙という存在を初めて映画で表現した作品
1968年『ワンス・アポン・ア・タイム・イン・ザ・ウェスト』繰り返し見るならレオーネだ
1969年『ワイルドバンチ』こんなカッコいい映画を見たことない
1970年『ライアンの娘』映画のなかに伏在するもう1つの映画を初めて垣間見た
1971年『わらの犬』誰1人として本質を見抜けていない異端の映画
1972年『ラストタンゴ・イン・パリ』固有のテーマを必要としなかったベルトルッチ
1973年『映画に愛をこめて アメリカの夜』映画好きは見ないと損だけど、一生を台無しにするかも?
1974年『田園に死す』寺山修司の引用で作られた寺山修司の映画
1975年『新幹線大爆破』日本映画が日本の戦後にケンカを売った最後の映画
1976年『タクシードライバー』トラヴィスと同じように「拳銃が欲しい」と自分も思った
1977年『戦争のはらわた』ペキンパーはけっきょく「暴力の本質」だけを描いた
1978年『SF/ボディ・スナッチャー』アメリカが初めて体験したイデオロギー闘争の恐怖
1979年『ウォリアーズ』ウォルター・ヒルの情熱と賢さ
1980年『戦争の犬たち』オススメの戦争映画
1981年『劇場版 あしたのジョー2』出崎さんは乗り越え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壁だった
1982年『ブレードランナー』映画だけに流れる特権的な時間
1983年『ブルーサンダー』ヘリコプター映画の最高傑作
1984年『パリ、テキサス』快感に満ちた映画的な時間
1985年『ドレミファ娘の血は騒ぐ』映画監督の資質と時代感覚
1986年『ブルーベルベット』デヴィッド・リンチには勝てない
1987年『ニア・ダーク/月夜の出来事』メタファーとしてのヴァンパイア
1988年『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逆襲のシャア』ロボットアニメが到達したひとつの極点
1989年『その男、凶暴につき』既存の映画の表現に囚われない北野武の自在感
1990年『トレマーズ』とにかくハッピーな映画
1991年『ヨーロッパ』僕の理想に近い映画監督
1992年『レザボア・ドッグス』ツーショットのダイアローグ劇を書く天才
1993年『アサシン 暗・殺・者』バダムについて語りながら、ベッソンについても語る
1994年『インタビュー・ウィズ・ヴァンパイア』等身大のヴァンパイア
1995年『セブン』デヴィッド・フィンチャーならこの1本に尽きる
1996年『バウンド』マイノリティへの想い
1997年『L.A.コンフィデンシャル』アメリカ映画の底力
1998年『ベイブ/都会へ行く』動物がしゃべることの違和感を克服してみせた
1999年『DEAD OR ALIVE 犯罪者』平然とデタラメをやって、カタルシスもある
2000年『スナッチ』いまの映画にはまだ開拓すべき余地があると気づかせてくれた
2001年『ブラックホーク・ダウン』ラストのカタルシスが見事
2002年『戦場のピアニスト』言いわけ映画の典型
2003年『殺人の追憶』ポン・ジュノは人間をこってり描く
2004年『ボーン・スプレマシー』監督の顔が見えてこない不思議さ
2005年『宇宙戦争』スピルバーグでも破綻することがあるんだ
2006年『トゥモロー・ワールド』アクションシーンがなければ立派な文芸映画になる
2007年『ノーカントリー』人間は不気味な存在だ
2008年『ぼくのエリ 200歳の少女』北欧映画の独特の雰囲気
2009年『ウォッチメン』世間はザック・スナイダーに厳しすぎる!?
2010年『ザ・ウォーカー』キリスト教とアメリカの歴史をもう1回やり直す
2011年『ドライヴ』すんなり見るだけでは済まないなにかが隠れている
2012年『ゼロ・ダーク・サーティ』相当な自信か信念がないと、こんな映画は作れない
2013年『オンリー・ゴッド』謎の映画。いまだによく分からない
2014年『フューリー』「映画の構図」について語ってみたいから選んだ
2015年『ボーダーライン』続編と比較して見ることで分かるもの
2016年『ジェイソン・ボーン』失敗した作品から学べることは多い
2017年『シェイプ・オブ・ウォーター』ギレルモ・デル・トロの最高傑作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传了个度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JJXaZOEaoBR15M9y8lhiw
提取码:nqtx
わが人生わが日活ロマンポルノ 豆瓣
作者: 小沼勝 国書刊行会 2012 - 5
神代辰巳、曾根中生、田中登と並んで《日活ロマンポルノ》を代表する映画監督小沼勝
。谷ナオミ主演SM映画の傑作『花と蛇』や『昼下りの情事 古都曼陀羅』『箱の中の女』など
独特のロマンティシズムに彩られた耽美的傑作を数多く手掛けた鬼才監督が
日活ロマンポルノに捧げた映画人生を縦横無尽に綴る回想録!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神代辰巳、曾根中生、田中登と並んで“日活ロマンポルノ”を代表する映画監督小沼勝。谷ナオミ主演SM映画の傑作『花と蛇』や『昼下りの情事 古都曼陀羅』『箱の中の女』など、独特のロマンティシズムに彩られた耽美的名作を数多く手掛けた鬼才監督が日活ロマンポルノに捧げた映画人生を縦横無尽に綴る回想録。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日活ロマンポルノ全史 豆瓣
作者: 松島利行 講談社 2000
日本映画界のなかで妖しい光を放ち、多くの傑作と人材を輩出した「ロマンポルノ」の誕生から終焉までを隠されたエピソードで綴る初の映画秘史。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电影中的东京 豆瓣
映画の中の東京
作者: [日] 佐藤忠男 译者: 沈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现代日本的首都——东京之中,凝缩了日本人各种各样的生活。本书的特色是将东京置于历史之中去探讨。佐藤先生的电影论好就好在,他很重视人的活法,以及这些活法所带来的感动。和将电影作为文本冷静分析的方法不同,他的文章更有温度,并且,不知怎的,总有些悲伤。——川本三郎
佐藤忠男, 拥有傲视众人的阅片量,是一位令人害怕的影评人。他对东京影像的熟悉,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轻描淡写一句话,就解释了街头戏剧为什么会在新宿三丁目一带繁殖,解释了为什么小津要拍小酒馆而成濑用了一个美术馆。他为东京而生,东京也回报了他的凝视,佐藤和东京的关系,就是爱的终极定义。《电影中的东京》因此属于一生之书。——毛尖
------------------------------------------------------------------------------------------------------
◆既是媒介的又是空间的,既是现实的又是虚构的, 解读现代人如何在城市生活
◆九十多位导演、一百七十多部影片,海量阅片量支撑扎实评论
◆年近百岁的权威影评人以地方青年上京史陈述城、镇碰撞
◆明治、昭和、平成……纵贯东京这座东亚巨兽的历史进程
◆银座、浅草、新宿……解析迥异的城市区域文化如何产生
------------------------------------------------------------------------------------------------------
内容简介:
一座东京,半部日本电影史。
本书为日本权威电影评论家、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佐藤忠男从电影出发撰写的东京都市形象论,展现了东京历史在电影中的流变,以及名导们对都市的表达方式。东京在日本一直是开放、多元的代名词,也是其现代性的完美结晶,作者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展现了这种开放和多元。其一,东京从江户变成东京的过程中在内部分化出完全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山手线环线的出现促成了城中心的精英文化,传统住宅区形成的贫民区文化,郊区集合住宅形成的“团地”文化。其二,通过不同年代的电影所展现的东京形象,揭示了每个阶段出现在这里的文化浪潮,比如20世纪60年代因为经济的增速在新宿出现了酒吧街,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青年亚文化浪潮等。
本书并非僵硬的电影评论,作者作为一个地方少年来到东京,邂逅电影的心路历程充满细腻的情感。东京和电影,是他事业和人生的两面。东京和电影,也承载着经历了战前战后的一代人亲历一个城市成长为现代都市的情愫。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 豆瓣
One Summer: America 1927
作者: [英] 比尔·布莱森 译者: 闾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0
本书从美国1927年一个夏天发生的事件切入,讲述了整个1920年代的繁荣、荒诞与疯狂。作者比尔·布莱森带我们穿越到大萧条爆发的前夜,沉浸式当年真实的美国社会。在这些浮华和疯狂的背后,大萧条正逐渐蔓延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爱,需要学习 豆瓣
作者: 陈海贤 新星出版社 2021
与伴侣争吵在所难免,如何将吵架转变为有效沟通,构建积极的沟通模式?
有时我们渴望陪伴,有时又希望独处,如何与伴侣营造“既彼此独立,又温暖相依”的关系空间?
孩子的到来让人欣喜,同时又会对家庭造成巨大冲击。如何完成二人世界到三人小家的平稳过渡?
倘若我们最终无可避免地迎来 亲密关系的伤痛甚至终结,如何走出伤痛,又该以何种态度面对前任?
……
人并不是天生就会爱,爱的能力需要学习。“爱,需要学习”,是一句口号。也是一个鲜明的主张。
《爱,需要学习》 是著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的重磅新作,作者将自己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融入其中,详细解读了一段亲密关系旅程可能遇到 的困境,从不敢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到进入亲密关系后可能会遇到的沟通难题、孩子教养挑战、原生家庭的影响、出轨与分离等。作者不止提出问题,更提出了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学习爱的方法。顺利解决亲密关系难题,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2021年12月12日 想读
零年 豆瓣
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
9.0 (11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8
《零年》是对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所发生的事的回顾。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随处可见。之后的权力斗争往往相当残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战胜者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再教育”强加给战败者,力度之大,几乎史无前例。这种做法多半未经过深思熟虑,但正如伊恩•布鲁玛向我们呈现的那样,以事后之明来看,这些举措实际上还是较为开明、人道和有效的。
这部作品布局宏大,人物故事跌宕起伏。书中,作者信手拈来地谈及亚欧两地的影视艺术作品。也许没有人比伊恩•布鲁玛更适合撰写《零年》这本书了,这是他的力作。
2021年12月11日 想读
寂寞的频率 豆瓣
さみしさの周波数
8.5 (45 个评分) 作者: [日] 乙一 译者: 杨爽 / 秦刚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寂寞的频率》由四个温情短篇故事构成,《未来预报》、《小偷抓住的手》、《胶卷中的少女》和《失去的世界》,分别讲述一个被预言爱情的年轻人对爱情归宿的迷茫,行窃时抓到一只手的小偷走出困窘重获新生的奇遇,对所拍电影中出现的已死少女想要诉说内容的迷惑,以及和妻子感情不睦的丈夫车祸瘫痪后感受妻子默默的爱而重获世界的故事。
2021年12月11日 想读
当权的第三帝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9.5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哲理庐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2021年12月8日 想读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豆瓣
Odd Girl Out: The Hidden Culture of Aggression in Girls
7.2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蕾切尔·西蒙斯 译者: 徐阳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2021
★第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走进“战火纷飞”的女生世界。
★倾听遭遇隐性霸凌女孩的真实心声,勾心斗角并非女孩的天性,畸形的社交文化才是问题所在。
★一本数字时代的女孩反霸凌实用手册:谣言攻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化的新型霸凌同样不容小觑。
★汇总十余年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家长、老师提供反霸凌的全面策略。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名人推荐
心理学家玛丽·皮弗在1994年畅销书《拯救奥费利娅》(Reviving Ophelia)中了分析神经性厌食和自杀受害者,时隔多年,本书再次点燃人们对年轻女性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
终于,西蒙斯让我们看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女孩的隐性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名字:霸凌。在西蒙斯等人的启发下,一场扭转局势的社会大讨论展开了。有人说,这场关于女孩和霸凌行为的讨论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瞬间点燃的大讨论,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女性刚开始公开讨论家庭暴力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
一部大家都期待已久的好书,它将唤醒我们所有关心女孩成长的人。一些女孩每天都在友情问题中苦苦挣扎,西蒙斯让我们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她揭露了一个成人看不见的隐性攻击世界。 ——苏珊·韦尔曼,“奥费利娅计划”主席
女孩和妈妈们的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大胆之作,粉碎谬论。 ——《西雅图周刊》
撕开成年女性社会笑脸相迎的表面,暴露女孩的黑暗秘密:恶意心理战每天都在我们的初高中校园里游荡。 ——《旧金山纪事报》
将女孩的刻薄文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旧金山湾卫报》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为女孩、父母、教师乃至学校管理层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说这本书姗姗来迟,相信每位女性都会表示赞同。 ——《得梅因商报》
本书鼓励女孩在愤怒或嫉妒时主动沟通,而非诉诸谣言。 ——《芝加哥论坛报》
打破沉默,大胆探讨女孩之间微妙的小摩擦和攻击。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
发人深省……对任何一位渴望获得友谊的青少年或父母来说都具有疏导作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复杂的攻击行为贯穿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本书为理解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描述语言。 ——全美高中体育教练协会
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努力帮助少女渡过难关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宝贵。 ——《书单》
为成年人预防女孩隐性攻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图书馆日志》
2021年12月8日 想读
日本的妖怪 豆瓣
Yôkai fantastique art japonais
作者: [法]布里切特·小山-理查德 译者: 党蔷 / 王聪 南海出版公司 2021 - 11
★法国知名文化学者解说日本妖怪艺术史,收录37位艺术巨匠200余幅珍贵馆藏美术作品
★从浮世绘到漫画,融汇多种艺术形式,更有众多别具一格的妖怪奇谈,有趣有料,轻松易读
★精致双封,四色印刷,8开超大开本,跨页大图精彩呈现,带来视觉震撼体验
别轻易在筑后川洗澡,河童可能会吃掉你;不要在半夜踏上比叡山,可能会碰上不吉利的天狗;要当心,你遇到的美女可能是一只狐狸,你爱上的男人可能是狸妖化身而成……
日本流传着大量关于妖怪的传说,这些故事拥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不仅植根于日常生活,更经由葛饰北斋、鸟山石燕、水木茂等大师之手,久盛不衰,享誉世界。
在本书中,法国知名学者布里切特·小山-理查德汇集二百余幅古今艺术大师所绘的经典妖怪画作,以当代视角幽默解读日本画家笔下的众多妖怪故事,探寻那些神奇生物的雏形与演变,如同充满想象力的妖怪艺术百科,带你走进神奇的日本妖怪世界。
2021年12月8日 想读
消失的13级台阶 豆瓣 Goodreads
13階段
8.4 (355 个评分) 作者: [日] 高野和明 译者: 赵建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内容简介】
一对老夫妇惨遭杀害。一切证据都指向树原亮,他却因车祸,恰好丧失了案发前后数小时的记忆……
死刑执行官南乡携手刚假释出狱的纯一调查,希望替这位丧失记忆的死刑犯洗清冤屈。但他们查到的唯一线索,就是树原亮记得自己曾“走在台阶上”。
距离树原亮被执行死刑的时间所剩无几,但这起案 件始终疑云重重,仅有的线索“台阶”仿佛也凭空消失了……
【编辑推荐】
🔹荣获日本推理小说至高荣誉江户川乱步奖!
🔸荣获周刊文春“推理小说BEST10”第2名。
🔹入围“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榜单。
🔸作者高野和明曾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作品入围各大榜单。
🔹日本推理小说家宫部美雪好评盛赞,曾为本书写解说。
🔸曾改拍成电影,反町隆史、山崎努领衔主演!
🔹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 ,是一次对死刑制度鞭辟入里的探讨。
🔸是否值得为一场痛快的复仇,陪葬掉自己的人生?
【名家评论】
这是一次很有勇气的尝试,文中处处能感受到作者的热忱。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非常推荐!——宫部美雪
直到故事最后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真相,故事的情节设想得天衣无缝!——北村薰
虽然内容有些沉重,但是这本书具备让人一鼓作气读完的磅礴气势。——北方谦三
所有优秀推理小说应具备的条件,这本书里都发挥得恰到好处,无可挑剔。——逢坂刚
2021年12月8日 想读
刻板印象 豆瓣
Whistling Vivaldi:How Stereotypes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
作者: [美] 克劳德·M.斯蒂尔 译者: 陈默 2021 - 11
别让偏见和标签决定了你是谁
◎ 编辑推荐
☆ 比尔·盖茨推荐书单
☆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一致推荐
☆ 美国常春藤盟校必读书目,长期名列亚马逊畅销榜
☆ “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先驱力作
☆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克里斯多夫•艾斯格鲁伯;多元智能之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霍华德•加德纳 盛赞推荐
◎ 内容简介
《刻板印象》揭露了一个事实: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斯蒂尔教授解释了在每个人生活中因身份认同感而产生的两难窘境,包括选修非裔美国人政治学课的白人学生成绩每况愈下,以及主修工程学的女学生为了是否参加以男性为主的专业会议而犹豫不决,证明刻板印象和负面标签显著限制了人们的表现。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成为我们的标志,成为我们的负担,有时使人努力过度,有时扼杀了自我本性。
还好,它并非不可战胜。本书深入剖析了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因素和过程,展示了小小的标签如何发挥了强大的力量,最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对计划,帮助你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自己的身份,充分且自由地发挥天赋。
2021年12月7日 想读
疲劳自救手册 豆瓣
OVERCOMING CHRONIC FATIGUE
6.8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伯吉斯 / [英] 特鲁迪·查尔德 译者: 张淼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 11
别拿疲劳不当回事儿,
只需9步,就能让你重新元气满格
2位伦敦国王学院疲劳认知行为治疗专家
20余年心血力作
经临床研究试验和读者亲测有效
◎ 编辑推荐
☆ 2位伦敦国王学院疲劳认知行为治疗专家20余年心血力作!
☆ 不止从睡眠、生活习惯等常规方面入手,更有一整套认知行为疗法疲劳自救指南,帮你从思想到行动、由内而外地扫清疲劳,重新元气满格!
☆ 做好这9步,帮你终结疲劳的恶性循环,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 观察你的活动与睡眠模式,了解疲劳是如何对你产生影响的
◆ 设定让自己生活更愉快、更平衡的目标
◆ 改善睡眠质量,稳定活动和休息模式
◆ 增加活动量、改变活动内容
◆ 管理疲劳相关症状
◆ 克服无益的思维模式
◆ 克服与疲劳有关的担忧、压力与焦虑
◆ 克服康复中的障碍,应对症状反复
◆ 巩固努力成果,为未来做准备
☆ 29种简单易上手的工具图表,手把手教你成为自己的元气管理师:疲劳恶性循环图、活动日记、睡眠日记、生活饼图、目标分解表、活动计划表、目标完成记录表、任务专注练习表、无益想法日记、责任饼图、新想法日记、识别关于自己的核心信念工作表、质疑核心信念记录表、行为实验记录表、新核心信念形成表、新核心信念记录表、暴露任务记录表、进展记录表、进展评估表……
◎ 内容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睡不着,睡不够,爱做梦,易醒来,醒后没精神;经常性头痛、喉咙痛、肌肉痛、关节痛,四肢发麻,手脚汗湿;一点声响就紧张难受,一起身就头晕眼花,追个公交就喘不来气,动不动就感冒肚子不舒服;忘东忘西,笨手笨脚,话到嘴边就卡住,芝麻小事就抓狂……
这些都是慢性疲劳的症状,轻则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受损,重则影响学业、工作、家庭及人际关系。
本书由两位在疲劳领域有着二三十年经验的认知行为治疗专家撰写。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受疲劳问题(包括慢性疲劳)困扰的人,在不需要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克服各种障碍,摆脱疲劳问题。书中提供的9大改善身心状况的步骤、29种简单易上手的工具图表以及众多针对疲劳康复过程中不同环节的策略,都是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相关原则设计并经专业治疗实践证实有效的。有了它们,你就能从疲劳中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重新变得活力四射!
2021年12月7日 想读
在冬天感谢夏天 豆瓣
作者: (匈)朱迪特·贝格 / (匈)蒂姆科·比伯绘 译者: 胡敏 联合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0
☆匈牙利国家文学奖得主经典儿童作品
一个渴望变成大人的男孩,学会了比长大更重要的事。
威尔第人是芦苇海的守护者,未成年的威尔第人,头发是绿色的,而绿头发的小孩子是不准加入守卫队的。只有等头发变成棕色时,他们才被允许加入守护队。
春天,威利就盼着头发快快变成棕色,长成大人,好加入芦苇海守卫队。但是,直到秋天,他都没能加入护卫队,也不能飞翔。不过,凭借智慧和勇气,他还是和同伴们一起,打败了天鹅、水鼠和红脸的格里姆人,守住了芦苇海。冬天,威利的头发终于变棕,但这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他意识到,漫长的等待是一件好事,如果他的头发早早就变成棕色,他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开心了。
2021年12月6日 想读 匈牙利国家文学奖得主经典儿童作品
别人的动物园 豆瓣
DER ZOO DER ANDEREN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扬·莫恩浩特 译者: 张骥 凤凰联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柏林墙倒塌32周年纪念之作,德亚4.7高分热评,《明镜周刊》等媒体佳评如潮。
作者亲身多年走访、实地考据东西柏林两大档案室,翔实梳理一段隐藏于动物园琐碎日常中的战后德国大历史,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再现冷战期间东西两大阵营之间剑拔弩张的大国博弈。
笔法幽默深刻,如数盘点从二战末至冷战结束期间许多有关东西柏林动物园的精彩的奇闻逸事,把严肃的冷战时代化为一个个柏林人生动真实的日常。
精心收录23幅冷战年代东西柏林珍贵历史照片。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初,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分裂的柏林,军备竞赛却以怪诞的形式上演着,动物园就是赛场。
在动物园界,大象是威望的象征。西柏林动物园园长科略斯要求市长维利·勃兰特增加大象数量,唯有这样才能打败东柏林动物园,这事关荣誉!在这种情形下,东柏林动物园园长达特被迫“予以还击”。
自此,一场持续近30年的动物园“军备竞赛”便拉开了帷幕,亦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2021年12月5日 想读
青春燃烧 豆瓣
6.5 (19 个评分) 作者: 徐靖 漓江出版社 2021 - 10
宫崎骏、高畑勋、押井守、富野由悠季、大友克洋、安彦良和、川口开治……他们注定是日本动漫产业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最为举足轻重的一代人,他们大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度过青春期,而那个时代,正是日本战后左翼社会运动最激烈的时代。日美安保条约掀起了长达十多年的社会运动风潮,正是这场日本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社会运动,洗礼了整整一代日本年轻人,其中的很多人投身日本动漫产业,共同打造出日本战后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产业,铸就了战后日本动漫的黄金时代。
本书从动漫人和动漫作品的角度出发,探寻黄金一代动漫人的青春岁月,追寻左翼社会运动与日本动漫亚文化的关联与脉络。
2021年12月2日 想读
迷影 豆瓣
La cinéphilie:Invention d’un regard,histoire d’une culture 1944-1968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万·德巴克 译者: 蔡文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
《电影手册》前主编讲述关于电影之爱的历史,重建一个“疯狂地怀抱雄心,且疯狂地真诚”的时代
【编辑推荐】
◆ 《电影手册》前任主编撰写,大量一手文献、私人档案、当事人谈话,为法国迷影史上的各派人物树碑立传,重构一代迷影文化的精神脉络和社会背景。
◆ 一部以《电影手册》 为支点,以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恋人”为核心的迷影史。
◆ 法国电影文化研究领域不可不读的翘楚之作,数次再版,讲述一段关于如何发现电影、观看电影、放映电影、收藏电影、保护电影、评论电影和捍卫电影的文化史。
◆ 为热爱电影的人重述一种观看的方法,提供一种关于如何沉迷、如何创造乃至如何从过去获取某种永续精神力量的迷影路径。
【专业推荐】
安托万·德巴克教授如他所形容的巴赞一样,在电影和历史的“辐辏地”持续关照和还原着这一群影响了当代巴黎、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影迷,这令他的《迷影》一书居于不可或缺的“汇流处”,它让电影与总体艺术、与人的行动,尤其是与现实的关系显现出来。由此,蔡文晟老师的深入、准确又富于灵性的译介,让曾经和当下的中国影迷得以循踪历史及其复杂性,更恰在、也唯有在其“汇流处”了悟迷影运动的深远意味。
——王方,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
德巴克的经典《迷影》既像一双穿透历史的眼,亦如一双兼具诗意评论的手,更是一颗电影思想的大脑。
——孙松荣,台湾电影学者,北艺大教授
初识蔡文晟是在夏尔·泰松(曾任《电影手册》主编、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艺术总监)的研究生读书会,他总是问题最多,思路最快的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对我说,要跟随安托万·德巴克(曾任《电影手册》主编,现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电影学教授)攻读博士。即将学成归来时,他又一次来到安德烈·巴赞的墓前,诉说着传播电影文化的夙愿。如果“迷影”是一种信仰,他也许就是一个“天选的传灯人”吧。
——李奇,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博士,目前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内容简介】
“迷影之于我的意义,乃是一种涵盖了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以及观影者的爱。”——安托万·德巴克
那些活动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的狂热影迷究竟是怎么看电影的?
他们会坐在放映厅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姿势?他们如何主持电影俱乐部?
他们的团体活动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他们如何借由谈话、书信,以及私人或公开的写作去分享自己的观影日记?
……
迷影曾是一种属于法国的热情,影迷不仅为之阅片无数,更奉献身心——就看过的片子交流雄辩、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是主持电影俱乐部。据说,正是这股极其特殊的风气,让20世纪那些大师级导演在解放时期到1968年间的巴黎无不名重一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所谓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雷诺阿等多位电影艺术家,是影迷将他们拱进严肃作者和知识分子之列,从而跟阿拉贡、毕加索、约翰·凯奇等人一样,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影迷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本书中,安托万·德巴克将逐一为这些日后纷纷当上批评家、导演、作家、记者的“电影恋人”立传、画像,尤其是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达内等人。他在巨细靡遗地描绘这几个伟大身影的生命历程、热情理想和奋战事迹的同时,更以一种超越电影及其历史的眼界去加以审视之:毕竟,这些深受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传统、结构主义影响的影迷,确实能从一个另类的视角去观照那些涌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潮流、艺术形式以及重大的论题。
2021年12月2日 想读
两个人的小家 豆瓣
作者: [日]沙织 译者: 张璐 2021 - 11
《两个人的小家》是一本极简主义者沙织分享小空间里“两人生活”的生活类图书。 作者沙织和男友两个人住38平米租赁公寓,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伴侣总是不整理、东西太多收拾不了、没有个人独立空间等。不过有这些烦恼也没关系,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帮助两个人减压的小技巧,本书就将这62个生活技巧分享给读者。两个人的小家,也能越住越大,越住越舒心。
2021年12月1日 想读
全球海盗史 豆瓣
Pirates: A New History, from Vikings to Somali Raiders
作者: [英]彼得·莱尔(Peter Lehr) 译者: 于百九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编辑推荐】
★入选《选择》杂志2019年最佳学术书籍名单;
★详尽考察全球范围内的海盗历史,深刻分析海盗屡禁不绝的政治因素;
★揭示海盗背后的隐藏身份——海洋帝国的先锋、刺客、间谍;
★历史上的伟大海盗次第登场,伊丽莎白女王竟是海盗之王;
★在东非与亚洲南海,海盗不仅是贪婪的产物,更是殖民时代的遗产。
【内容简介】
海盗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屡禁不止?三大海盗集团——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和中国东海沿岸的海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海盗有两种,一种是横行四海的海上强盗,一种是持照经营、“奉旨”抢劫的私掠团伙,但在纷繁复杂的海上航道,海盗的两种身份是可以随意切换的,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开辟出一片灰色地带。曾经强大的海洋帝国在这片灰色地带,利用海盗这一绝佳的刺客、间谍和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以极低的成本攫取着巨大的利益。
本书抛开对海盗的浪漫化想象,从中世纪的维京人一直讲到现代的索马里海盗,深入地探讨了海盗的劫掠动机和发展过程——在历史上,海盗不仅是烧杀抢掠的私人团伙,还是各个时代海洋帝国之间相互博弈、对抗的工具和棋子。海盗屡禁不绝的背后,是区域性地缘政治的巨大影响。
【本书获誉】
“这是一部严肃的作品,政策制定者一定要读这本书。”——《金融时报》
“在这项信息丰富且很有趣的研究中,莱尔追溯了全球海盗历史,明智地引用了一系列历史学家和资料来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泰晤士报》
“在他生动的海盗史中,莱尔发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些惊人的连续性。”——《外交事务》
“对历代海盗行为的开创性调查。莱尔详细分析了海盗行为的原因,他揭示了在大多数历史上被忽视的海盗行为,他还为索马里沿海、马六甲海峡和几内亚湾最近的袭击事件提供了专业知识。”——大卫·科丁奇(《黑旗之下》)
“这是我读过的最全面的海盗历史,一本激动人心的书!”——阿德里安·汀尼斯伍德(《巴巴拉海盗》)
“世界领先的海上安全和反恐专家之一以全新视角审视全世界历代海盗的行为。莱尔抛开了过去那种笼统的谴责和厚颜无耻的浪漫化的诱惑,找出了这个古老职业的核心永恒的模式。这是一本权威性和教育性的书。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克里斯·E.莱恩(《掠夺帝国》)
2021年12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