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罗宗强 中华书局 2019 - 7
作者立足于大量史料的搜集和辨析,探讨魏晋时期士人普遍心态的发展变化,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对相关的具体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发展脉络的细致梳理,从而辨析文学思想演变的原因。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兼具艺术与理性之美。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豆瓣
China Between Empire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陆威仪 / Mark Edward Lewis 译者: 李磊 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哈佛中国史丛书第二卷!
★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教授南北朝史新作,最新出版;★英语世界最好的南北朝史佳作,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阅读南北朝史首选!
★论述清晰、极具说服力,史实编排甚为有序得当:历史、宗教、科技、文学和考古相继展开,一部新颖独特、妙趣横生的史学佳作!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从地理情况、世家大族、军事与战争、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外部关系、亲属关系、宗教信仰、文字与文学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自统一的秦朝以来首个南北大分裂时期——南北朝的整体面貌,史料新颖,视角独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南北朝史佳作。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
一切为戏剧 豆瓣
作者: 王可然 / 牛萌 2022 - 1
一部好戏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是戏剧制作人?怎样开拓戏剧市场?……
本书为中国舞台领域代表性人物,央华创始人、艺术总监、制作总监王可然从业十余年来的工作心法和剧场理念分享。书中从如何看待观众与舞台的关系、怎样和导演及演职人员展开协作、如何带好一支戏剧团队等多个角度,结合《如梦之梦》《犹太城》《雷雨》《雷雨·后》等央华重要戏剧作品的创作实例,辅以大量剧照和创排现场的图片实录,分析戏剧制作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列举值得借鉴的工作技巧,讲述诸多与演员、导演合作的幕后故事,表达了对中国戏剧创作和戏剧市场的认知、判断与期许。
观看戏剧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对戏剧人来说,作品的最后一个句号,要画在观众的掌声上。
2021年12月22日 想读
浴紫而生 : K. J. 帕克短篇小说集Ⅱ Goodreads 豆瓣
9.2 (22 个评分) 作者: [英]K.J.帕克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11 其它标题: 浴紫而生
《浴紫而生》一共收录了九篇K.J.帕克的故事,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又共享一个世界设定,如果仔细看,就能发现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作家才能提供的阅读体验:一边享受故事,一边探索彩蛋。

《规则》——他打架、酗酒、出卖灵魂、与恶魔签订契约……但他是世界上伟大的作家。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一心在狗的脑袋里找恶魔,却从来没注意过身边人,是天赋异禀还是术士之耻?

《鸣唱的小代价》“我的第十六协奏曲,”他微笑着对我说,牢房里光线很暗,我刚好能看见他,“就目前而言,我觉得应该称之为未完成之曲。”

《瓶中恶魔》——金鳞寺秘藏的瓶中卷轴,是济世良方还是潘多拉魔盒?

《栖息之所》——屠龙少年会变成恶龙吗?不一定。但世上不乏头脑精明之人,会想尽办法圈养它们。

《胜于刀剑》又一份珍贵的罗珀语文献面世!让我们看看在帝国覆灭之前,这里经历过怎样的王朝更迭。

《我的美丽人生》从贱到贵,扶摇直上的人生有多顺遂?不,开挂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浴紫而生》——乞丐做皇帝?不,这是路人混混翻身做主角。

《后的证人》——如果一切可怕、可憎的记忆都可以抹除,那保管记忆的人,也就成了后的证人。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紫与黑 豆瓣 谷歌图书
Purple and Black
8.9 (99 个评分) 作者: [英] K.J.帕克 译者: 沈恺宇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4
收录了作者K.J.帕克的八篇中短篇小说:《紫与黑》《蓝与金》《以爱之名》《借人以图》《胜者恒强》《婴儿与洗澡水》《艺术家的肖像》《最熟悉的魔鬼》
《紫与黑》:曾一同年少轻狂的大学同学,如今一人加冕为王,一人坐镇边疆,书信往来间暗藏怎样的玄机。
《授人以图》:学院里功成名就的学术权威,缘何在学术欺诈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婴儿与洗澡水》:魔灵附身的王子,祛魔为业的修士,双赢还是死斗,这是个问题。
《胜者恒强》:籍籍无名的铁匠铺,突然有访客到来,要求打造一把最好的长剑,是阴谋还是巧合。
《蓝与金》:拦路抢劫的蟊贼,谋杀妻子的炼金术士,著作等身的作家……无数身份之后,他究竟是谁?
……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钢之色:法庭斗剑三部曲 豆瓣 Goodreads
Colours in the Steel
8.4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K.J.帕克 译者: 叶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12 其它标题: 钢之色
佩里美狄亚,别称三重城,是海的新娘,文明世界的主妇。它自成一邦,屹立千年。巴达斯·洛雷登就住在下城贫民窟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的背景不难打听,他的过去没人关心;他的职业稍显特殊,是个法庭剑士,靠着出色的剑术帮客户打官司,但也算安分低调。谁也不知道这一切串在一起,蕴含着怎样的破坏力。

天道难测。当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动,有人被无情碾过,有人火中取栗,有人试图阻拦,却无意中加了一把力……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熟经济 豆瓣
作者: 香帅 2021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熟经济”期——就像中年人一样,不仅要继续生长,还需要承担“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
外人看到风韵,自己感到焦虑,这就是“熟经济”期的特点。
通胀对我们的财富水平会有什么影响?
教培行业巨变后,学区房还有价值吗?
一碗面、一块点心、一杯咖啡,单店估值为何能到几个亿?
上半年买“茅资产”,下半年买“宁资产”,基金还有反转吗?
……
香帅从上千件热点事件里提炼了23个关键词,串联成经济发展的脉络,抽丝剥茧,为你呈现财富运行的规律。
●20年,与时俱进的财富伴随手册,带你抓住中国财富新变化
香帅承诺,会用20年时间,每年出一本书,见证、记录2020—2040年中国财富的变化趋势。这是20年项目的第三本。
●金融学是现代社会生存必备技能
尤其是,想要在金融变局中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人,金融、基金、股市、新能源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或准备入场的人,正准备转换赛道,寻找新行业新机会的高管、企业主、投资人,关注世界金融发展、想了解未来财富动向的人,这本书一定要拿下。
●这本金融学专著看得懂、用得上、有成效
香帅是为数不多的能把金融学写得让普通人也能看得懂的专业金融学者,帮助普通人更高效地找到自己在财富版图上的位置以及未来的上升通道。
●属于每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财富指南
如何减小通胀对我们财富水平的影响、学区房还有没有价值、房价还会不会涨、基金业绩还会反转吗、未来3—5年的家庭投资该怎么做、……
这些困扰中国普通家庭的“日常性疼痛”,在书中都能找到解决的线索。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变量4:大国的腾挪 豆瓣
作者: 何帆 2021
本书是“变量”系列图书的最新一本。著名学者何帆发愿要用30年的时间,通过这套书为中国经济立传。
在《变量:大国的腾挪》中,何帆继续他对中国经济的记录。他用双脚丈量了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走访了新疆尉犁、宁夏西海固、广东海陆丰等地,访谈了棉农、返乡青年、老年创业者、企业家和生产线上的工人,找到了能帮你更好地发展的生存策略:腾挪。
通过腾挪,你可以重新发现优势,改变约束条件,破解看起来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何帆会在这本书里告诉你:
乡村振兴,不是靠农民返乡,而是靠在远方和故乡之间形成互动;
县城崛起,将成为未来文化创新的前沿、体育竞技的基地和美好生活的样板;
人口老龄化——不只是一个社会的负债,也能变成优质的资产;
别人“唯快不破”,你可以“以静制动”。别人寻找“风口”,你可以穿越周期;
……
大国的腾挪机会最多,这个时代的腾挪机会最多。
没有人能够全方位地碾压你。
如果有个问题实在解决不了,那很可能是因为,你问的问题是错的。
一条路走不通,就试试换一条路。熬过去,就是海阔天空。
翻开这本书,带走反败为胜的力量。
●“变量”同系列图书:
本土时代三部曲——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
·《变量: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
·《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
·《变量:大国的腾挪》
……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欢喜 豆瓣 Goodreads
Corpo felice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意]达契娅·玛拉依妮 译者: 余婷婷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9
🍎内容简介:
那个孩子突然死去的时候,我也走到了濒死的边缘。后来,我们在一个由适当的想象构筑出来的世界重逢。他像一个凭着母亲模糊的想象而行动的幽灵少年。我们在思辨的云雾中一同探讨诱奸、恋童、荡妇羞辱、性别对立,以及男性先哲世界中女性价值的丧失。
我坚持想进入我儿子顽固的脑袋里,让他明 白历史是如何塑造了这两种如此不同、永远对立的生物,仿佛他们是敌对双方,可实际上并不是。
🍎编辑推荐:
★ “女人的灵魂如此渺小,以至于有些人以为她们根本没有灵魂”。
★ 意大利文坛知名女作家达契娅·玛拉依妮,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每年赔率榜热门作家,全新女性主义作品。
★ 介于想象与非虚构之间的个人书写。
“这不是小说,而是一部自传,源于我在怀孕七个月时失去一个孩子的痛苦记忆。”
★ 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作品《小女孩与幻梦者》,荣获“21世纪zui佳年度外国小说”称号。
★ 这部作品独特之处在于,其出发点是女性的身体,但视角和观点却始终是男性的。是“他”在讲述身体的故事、母性的秘密,是“他”在解释欲望、暴力、家庭和厌女。
★ 也许,我们该冷静下来,重新理性地去看待“女性”和“男性”。
2021年12月20日 想读
不要挑战人性 豆瓣
作者: 潘楷文 2021 - 11
人性的善与恶,幽暗与复杂,理智与情感,真的经不起考验吗?
读懂人性真相,从读懂这本书开始。
本书以20个经典心理学实验现场为切入点,剖析人性背后的规律。了解自己,读懂人性。
生存、情感、服从、恐惧、良知、爱情、人性中的善与恶……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探寻记忆的秘密、揭开人格面纱、勾勒情感轮廓、解释人类行为,探索人类思想、情感与意志背后复杂的真相。
-
【编辑推荐】
★ 读懂人性的真相,从读懂这本书开始
本书以20个经典心理学实验现场为切入点,结合生动的案例,从生存、成长、情感、服从、恐惧、良知、爱情等多个角度,让大家了解心理学、了解自己,读懂人性的真相。
★ 关于人性的硬核科普
电车难题实验、车祸目击者实验、霍桑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揭开人格面纱、探索人类思想、情感与意志背后复杂的真相。认识自己,了解彼此。
★ 众多一线心理学大咖、名人盛赞的心理学佳作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周晓林:“以脑科学和心理学实验研究为依据,阐释了和大众息息相关的心理学专业知识。”
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筹)主任方晓义:“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理论和术语进行了生动的演绎,用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带读者走进心理学世界。”
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院长 王小春:“将心理学和脑科学实验以富有创新性的方式讲述出来,以大众看得懂的方式娓娓道来。”
上海SMG知名主持人白瑞:“用讲故事的方式解释人性,让我们看见自己,看见他人,构思精巧,值得一读。”
★ 知乎9.1评分高赞专栏,重磅推荐
知乎重磅推荐的高赞专栏,内容全面升级,数万知友翘首以待。9.1高评分、高质量的心理学专栏,实力认证
2021年12月18日 想读
人心 豆瓣
The Heart of Man: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罗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10
《人心》是弗洛姆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从善恶、暴力、生死、自恋、自由等六个角度,对于人心和人性提出了独特的分析和观点。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弗洛姆《人心》语录:
人类面临的主要危险,不是穷凶极恶的人,也不是施虐狂,而是寻常人掌握着非同寻常的权力。
善是一切服务于生命的事物,恶是一切服务于死亡的事物。善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一切助力于生命、成长和延展的事物。恶是一切扼杀生命、缩减生命、使其支离破碎的事物。
成年男女之间的爱往往也具有自恋性质。爱上一个女人的男人,一旦她成了“他的”,他可能会把他的自恋转移到她身上。因为他带给她那些特性,他便对她心生欣赏和崇拜。仅仅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便成了一位具有卓越品性的女人。
恶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个体想要回归到前人类状态的企图,消除这一企图需要专属于人类的特质:理性、爱和自由。
在他人的痛苦不幸或亲切目光、鸟儿的婉转欢鸣或小草的青葱碧绿面前,倘若我们丧失了为之触动感怀的能力,那么没有任何认识能帮助我们。倘若人变得对生命无动于衷,那么任何他可能选择善的希望都将不复存在。
2021年12月18日 想读
Complicated Women 豆瓣
作者: Mick LaSalle St. Martin's Press 2014 - 6
The best era for women’s pictures was the pre-Code era, the five years between the point that talkies became widely accepted in 1929 through July 1934, when the dread and draconian Production Code became the law of Hollywoodland. Before the Code, women on screen took lovers, had babies out of wedlock, got rid of cheating husbands, enjoyed their sexuality, held down professional positions without apologizing for their self-sufficiency, and in general acted the way many of us think women acted only after 1968.
2021年12月15日 想读 magnet:?xt=urn:btih:6284A820E1E64A0EA7D49D1ECB56B486604665F3&dn=
五个人的战争 豆瓣
Five Came Back: A Story of Hollywood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作者: [美] 马克·哈里斯 译者: 黎绮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4
【媒体赞誉】
哈里斯先生出色地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故事。在叙述这个结局早已明晰的故事时,他依然能时刻留有悬念。
——《华尔街日报》
《五个人的战争》是一部思想深入、信息丰富且引人入胜的电影文化批评作品。
——《纽约时报》
马克•哈里斯的《五个人的战争》具有优秀电影需要的一切元素:吸引人的角色、挑战、冲突和紧张的行动。
——《华盛顿邮报》
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的文化史作品。影迷和好莱坞迷必读之作。
——安德鲁•欧•赫尔,《纽约时报书评》
观察细致、记录详尽……以少有的细腻和深度展示了道德层面的深思……哈里斯让我们得以清晰而优雅地见证战时的军事服役如何深远地改变了这五位男人的一生。
——戴维•托马斯,《新共和》
(马克•哈里斯)扣人心弦的叙事在各个方面均属一流,这是为影迷书写的战争故事,也是为对二战感兴趣的读者写的一部连续剧般的美国历史。
——美联社
出色的叙事……(哈里斯)对五位导演的刻画鲜明敏锐、引人入胜,他极其擅长将这些导演在面对真实战火和处理电影难题时的经历戏剧化。
——戴维•登比,《纽约客》
【五位导演】
约翰•福特(JohnFord)、乔治•史蒂文斯(GeorgeStevens)、约翰•休斯顿(JohnHuston)、威廉•惠勒(WilliamWyler)和弗兰克•卡普拉(FrankCapra)
【内容简介】
五位好莱坞著名导演非凡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如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也被其所改变。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个前所未闻的举措,将其战争宣传工作外包给好莱坞,让这些导演史无前例地自由出入战区。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几乎所有美国的主要战场,并让美国公众形成了美国正在参与一场正义之战的集体意识。
哈里斯在对档案资料进行了五年的严谨研究之后,通过这部作品讲述了五个人从参与战争到归来期间的生活经历及电影作品,为理解好莱坞在战争中的角色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启示性的视角。
2021年12月15日 想读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豆瓣
作者: 老杨的猫头鹰 2021
25个共鸣强烈的故事,涵盖了学习、成长、青春、职场、爱情、友情、亲情的方方面面。
告诉你“这才是被生活干翻之后该有的样子”,手把手教你如何“把鸡毛蒜皮过成风和日丽”。
从焦虑到平静,从不甘到接受,从易燃易爆到和颜悦色,从灰心丧气到心平气和,让长大和快乐这对敌人在这本书里和解。
送给“内心被现实砸了好几个陨石坑”的你。
送给“拿自由去换柴米油盐”的你。
送给“用青春的嫩枝煮着五斗米粥”的你。
送给“用变形金刚一样强势的外表守着豆腐渣工程一样的内心”的你。
提醒你“讨好所有人,就意味着彻底得罪了自己”;奉劝你“人和人之间还是见外一点儿比较好”;嘱咐你“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拆穿你“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并不代表你活错了”;提示你“要及时止损,才不会被混账的生活得寸进尺”;告诉你“人生是场体验,请你尽兴一点儿”;警示你“每一个想努力的念头,都是未来的你在向现在的你求救”;并希望“理想主义的少年永远不会被现实招安”。
愿你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找到专属于你的称心如意,也愿你渐入佳境的人生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2021年12月15日 想读
不对称 豆瓣
Asymmetry
6.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莉萨·哈利迪 译者: 陈晓菲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1988年,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男孩站在祖母家的屋顶上抽着烟,望着远处的底格里斯河,对身旁第一次回老家的十二岁弟弟讲起了自己的十二岁,讲起七十年代里那些酷热的夏夜,父母把床垫搬上屋顶,一家三口在河面吹来的凉风中好眠。
他就躺在月光下,说等着瞧吧弟弟,要不了多久,我们的国家就会再次强盛起来。道路平坦宽阔,吊桥闪闪发光,遍地都是五星级酒店;情侣们一窝蜂地飞到巴士拉去度蜜月,小学生在乌尔的神庙前面摆拍,背包客把阿斯卡里的明信片寄回家,夕阳红旅客会把一罐罐的尤苏菲耶蜂蜜塞进行李箱;巴格达将会成为奥运会主办城市,美索不达米亚雄狮队将会赢得世界杯;战争会彻底结束,巴比伦哈特拉尼尼微的遗迹都将免费开放,连安保都不需要。人们将从四面八方涌来,亲眼见证伊拉克的古老与美丽。
十几年后,哥哥失去了音讯,急着去找他的弟弟困在机场,被入境检查员反复盘问:你哥哥是什么人?你要去伊拉克做什么?
他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哥哥时的样子,他像个巨人一样靠坐在塑料花园椅上,把肱二头肌上看不见的尘屑掸掉,然后抬起脸,目光扫过向西飞驰的云彩,像是在看一出穿越库尔德天空的出埃及记。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向世界施加力量的生灵,而不是相反。原来,这样的一个人也会消失。
在所有的大地上,人们正在四面八方地涌来和死去。
✈️
其他人也会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多吃蔬菜、跑步和阅读,而从不担心下个月会破产、宵禁或断电吗?
其他人也会在电视上无声地看棒球赛吗,看到运动员长时间悬停在空中时也会想到尼金斯基吗?
其他人也会向别人隐瞒爱人吗,因为这要比向自己隐瞒自己容易得多?
其他人也会想上帝有没有在下周为自 己安排一场巴士车祸吗,在面对无可名状的命运时?
其他人也曾见过一个名叫热纳维耶芙的女孩吗,一条白金色的马尾沿着她的脊背垂到腰际?
其他人也会暗自写作吗,在被世界抹除之前把自己的存在用白纸黑字记下来?
其他人也以为自己是真实的人吗,经受着真实的生活,以及音乐会中真实的一声枪响?
一个正陷于和著名作家的忘年恋并逐渐成长为有抱负小说家的年轻白人女性助理编辑有可能理解一位想转机去库尔德寻找失联哥哥却被英国移民官扣留在机场的中年伊拉克裔男性经济学家吗?
✈️
《不对称》由三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探讨了激发并持续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不对称:性别、年龄、权力、才华、财富、声明、地域、种族、宗教……与正义。
第一部分名为“愚蠢”,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位二十出头的美国助理编辑爱丽丝与比她年长四十五岁的著名作家埃兹拉·布雷泽的“爱情”故事。
第二部分名为“疯狂”,以第一人称回忆了伊拉克裔美国经济学家阿马尔的生平。他此行飞往伦敦,是为了转机去库尔德斯坦,寻找失联的哥哥,却意外地被移民官员扣留,在希思罗机场的一间拘留室里度过了2008年的最后一个周末。
第三部分是布莱泽的访谈,我们将从中领会整本书最核心的秘密,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将袒露出前所未有的含义——“一场坠入兔子洞的未知之旅。翻过全书的最后一页,读者会忍不住回到开头,反复体会哈利迪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颠覆整个故事的。”(《华盛顿邮报》)
“哈利迪几乎同时写下了一部匿名的纪实小说,一部思想小说和一部关于政治参与的元小说。”(《纽约时报书评》)同时,《不对称》也是一个人蒙着面纱的肖像——一个决心超越她的出身、她的特权、她的天真的人。
“在她的笔下,‘不对称’不只存在于野心与成就之间、年轻女性与年长男性之间,更存在于西方与其他地区,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由此提出了关于想象力和共情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我们能否跨越性别、种族、国籍和权力的界限来理解彼此;一个人愿意为理解素不相识的人付出多少努力,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做到和做不到这一点。”(《纽约客》)
2018年,《不对称》英文版的出版被媒体形容为一场“文学事件”,风靡一时,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它的知名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metoo运动的热潮,以及知名老作家和女文青之间的八卦。然而,从阅读中我们很容易便能意识到:书中人与人的关系远非简单的权力关系可以概括,而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自传性也并非噱头,而是以整个现实世界与这部小说互文,从而拓宽了叙事的景深;而且,莉萨·哈利迪也志不在此——
“你在写这个吗,我们的事?”
“没有。”
“那你在写什么?”
“其他的人。”
……
无论如何,《不对称》都迫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一个更积极的观察者。
2021年12月14日 想读
好莱坞 豆瓣
作者: [法] 雷吉斯·迪布瓦 译者: 李丹丹 / 李昕晖 2021 - 7
本书在对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全面思考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深入分析众多案例来揭示“同一个电影”——美国电影。作者深入而细致地分析了美国电影如何呈现美国的意识形态。本书选取了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意识形态对好莱坞电影文本的强有力的影响。虽然意识形态问题与电影的品位无关,却关乎政治,作者选择将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目的并不是要将某些流行影片妖魔化,而是旨在呈现这些流行文化产品的复杂性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话语。
2021年12月14日 想读
二十年后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大仲马 译者: 傅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大仲马(1802-1870),法国著名通俗历史小说家。《二十年后》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三个火枪手》讲述的故事结束后,过了二十年,达尔大尼央、波尔多斯、阿多斯和阿拉密斯虽在巴黎发生投石党运动时,前两位为马萨林首相效劳,后两位则站在投石党一边,双方无法合作,但他们仍然像从前一样,忠于友谊,紧密团结,在关键时刻共同营救英王查理一世,接着又挫败了马萨林的阴谋。情节环环相扣,大起大落,紧张曲折。同时,通过一系列险象环生的遭遇,在作家的笔下,老火枪手们的性格特点也愈发鲜明。
2021年12月14日 想读
Nightmare Japan 豆瓣
作者: Jay McRoy Rodopi 2007 - 11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Japanese filmmakers have produced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novative works of cinematic horror. At once visually arresting, philosophically complex, and politically charged, films by directors like Tsukamoto Shinya (Tetsuo: The Iron Man [1988] and Tetsuo II: Body Hammer [1992]), Sato Hisayasu (Muscle [1988] and Naked Blood [1995]) Kurosawa Kiyoshi (Cure [1997], Séance [2000], and Kaïro [2001]), Nakata Hideo (Ringu [1998], Ringu II [1999], and Dark Water [2002]), and Miike Takashi (Audition [1999] and Ichi the Killer [2001]) continually revisit and redefine the horror genre in both its Japanese and global contexts. In the process, these and other directors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horror film consistently contribute exciting and important new visions, from postmodern reworkings of traditional avenging spirit narratives to groundbreaking works of cinematic terror that position depictions of radical or 'monstrous' alterity/hybridity as metaphors for larger socio-political concerns, including shifting gender roles, reconsideration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tended family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and reconceptualisations of the very notion of cultural and national boundaries.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传了个度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l0E80LcCOGEfwvKtyRdTA
提取码:sdtm
The Midnight Eye Guide to New Japanese Film 豆瓣
作者: Tom Mes / Jasper Sharp Stone Bridge Press 2004 - 10
An eye-opening portrait of a vibrant film culture, "The Midnight Eye Guide to New Japanese Film"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Japanese filmmaking scene yet written. Tom Mes and Jasper Sharp explore the astounding resurgence of Japanese cinema, both live action and animated, profiling 19 contemporary Japanese filmmakers, from the well-known (Kitano, Miike, Miyazaki) to the up-and-coming (Naomi Kawase, Satoshi Kon, Shinya Tsukamoto) and reviewing 97 of their recent films. With 100+ images from behind and in front of the camera, this is a book any film lover will savor. Foreword by Hideo Nakata, director of "Ring."
Tom Mes (in Paris) and Jasper Sharp (in Tokyo) co-edit "Midnighteye.com," the premier English-language website on Japanese cinema.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传了个度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VT2NWnDM0dhGobBwVUYkQ
提取码:vr0r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Japanese Cinema 豆瓣
作者: Jasper Sharp Scarecrow Press 2011 - 10
The cinema of Japan predates that of Russia, China, and India, and it has been able to sustain itself without outside assistance for over a century. Japanese cinema's long history of production and considerable output has seen films made in a variety of genres, including melodramas, romances, gangster movies, samurai movies, musicals, horror films, and monster films. It has also produced some of the most famous names in the history of cinema: Akira Kurosawa, Hayao Miyazaki, Beat Takeshi, Toshiro Mifune, Godzilla, The Ring, Akira, Rashomon, and Seven Samurai. Th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Japanese Cinema is an introduction to and overview of the long history of Japanese cinema. It aims to provide an entry point for those with little or no familiarity with the subject, while it is organized so that scholars in the field will also be able to use it to find specific information. This is done through a detailed chronology, an introductory essay, and appendixes of films, film studios, directors, and performers. The cross-referenced dictionary entries cover key films, genres, studios, directors, performers, and other individuals. This book is an excellent access point for students, researchers, and anyone wanting to know more about Japanese cinema.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传了个度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ky1cTT-O1_fLw69ydaBrw
提取码:1v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