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美丽与哀愁 豆瓣
Stridens Skönhet och Sorg
作者: [瑞典] 皮特·恩格伦 译者: 陈信宏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7 - 11
他看见,他讲述。一代年轻的生命在死亡的怀抱中奋力燃烧。
……
这一次,“真实”的战争体验将如雪崩一般轰鸣而来。
《美丽与哀愁:第—次世界大战个人史》是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的非虚构文学力作,也是一部战争史书,它发源于一个问题:战争是怎样的感觉?皮特•恩格伦无意复述将帅们的功绩,他将全部目光投向那些被遮蔽的小人物——他选择23个来自不 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由他们的生命史抵达“真实”的战争。
在那场裹挟世界、疯狂厮杀的大战中,他们有过希望、愤怒、同情、悲哀,然后死在无不为人之的地方,变成故纸堆中的数字——他们不是操控战争的人,而是了解战争是什么感觉的普通人。
他们是亢奋或消沉的士兵、对战争游戏抱有幻想的探险家、成为医疗组织司机的知识女性、后方的主妇与儿童、作家、冷眼观察军政人物的公务员;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英雄,有的死伤,有的陷入疯狂。
“死亡是那么寂静……”他们的声音不曾进入公众的听觉,只是在死神敲门时急切地写着日记或书信,而皮特•恩格伦找回小人物被遮蔽、被遗忘的声音,还原“一战”中的一天天。所谓历史,正是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时刻。
……
***【编辑推荐】***
★轰动海内外文坛的非虚构文学力作,战争文学在21世纪的新高峰。
在海外,这部书获得历史畅销书《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等当红作家、历史学者、近百家媒体的赞誉,美、英、法、德等30国争相出版,更使得世界读者在各大书籍网站高分荐读。
在国内,莫言、阎连科、贾平凹、金宇澄……中国文坛超一线作家盛赞推荐,称其“令人肃然起敬”,甚至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去向和范例”。
.
★刀锋般锐利的文字,一场献给敏感动物的文学盛宴。
作者皮特·恩格伦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机构“瑞典学院”院士、常任秘书——他是一个与文学殿堂无比亲近的人。他的文字丰沛而不煽情,情绪的炸弹一旦掷出,就“稳准狠”地击中读者,常常震得人寒毛立起,令这部非虚构作品被赞誉为“伟大的小说”。
.
★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注视,而注视的尽头是泪水。
已经有太多英雄人物的传奇,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角度来切入一场把一代人逼入绝望的巨变:以普通小人物的角度。在这里你会看到,普通人的一生未必不如“大人物”的精彩,他们真诚朴素的语言也不输诗人。在这本书中,历史是柔软的,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幻想、希望、人性或者生命,都在熠熠生辉。
.
★在一蔬一饭中,战争如生活本身一般真实。
战争是怎样的感觉?后人的追述往往失真,亲历者的战时日记、家书、照片是更“真实”的证据,它们拥有生活的质地,带回不同的阶层、国家、阵营的声音,从西线战壕到东非战地,甚至青岛附近的海域,战争被遮蔽的一面轰然出现——它们已经被错过太久,这次不应再被错过。
.
★ 中文简体版历时3年,以匠心打磨高品质图书。
中文版曾荣获台湾开卷好书奖2014年度好书(翻译类),又经作者好友、翻译家万之先生对照瑞典文版历时1年精心审校,确保译文的准确与优美。
作者为中文简体版专门作序,还为中文版特别收录作家卡夫卡、穆齐尔的战时经历,以及发生在青岛的战事。
……
***【名人推荐】***
★我认为真实的战争不在关于战争的历史和教科书里,而在亲历过、目睹过战争的小人物的记忆里。在他们的记忆里我们可以知道硝烟刺鼻的气味、耳膜被炮弹震破的宁静、看到敌人被自己射中的感受、看到战友死去的感受以及许多单凭想像无法得到的细节。而这一切,是奠定战争文学大厦的基础。皮特·恩格伦这部《美丽与哀愁》就是关于那次战争中的个体记忆集合,也是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人性的复杂呈现。
——莫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丽与哀愁》的浩瀚与细腻令人惊讶,但对我而言,是这部巨著告诉了我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开张和铺排:它让个人的针线,穿越人类战争的缝隙,使得每个弱小的个体和家庭的惆怅、牺牲与光辉,都有了世界性和人类史的意义。毫无疑问,它做为文本的独特存在,将成为我今后写作中的一个新的去向和范例。
——阎连科(作家,卡夫卡文学奖得主)
★皮特·恩格伦对“真实”有惊人的掌控力,他布下一个细密的罗网,笼罩了日常对话和私信的所有趣味,同时也笼罩了读者。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累积着无数的记忆,《美丽与哀愁》,呈现和释放了这些能量和魅力,这是困难的写作,令人肃然起敬。
——金宇澄(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战争其实并不只是大人物的事情,而是千百万小人物的命运悲歌。战争中有美丽的人性,也有哀愁的人性。
——贾平凹(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美丽与哀愁》,与其说是“世界大战个人史”,不如说是个体处在世界大战之中。它反映的面相远非格式化作品所能及,让人大开眼界、无比震惊,而作者的冷峻、不动声色,更增添这一画面之复杂、丰富、纠缠……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作品,别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
★一本伟大的书。书中的几十个人物和他们各自的命运,就如同天罗地网中扭曲、爆炸、碎裂的子弹、炸弹、原子弹……战争则退后为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景。而凡是成为背景的东西,即使电闪雷鸣,波涛汹涌,也总是有着更为庞大而宁静的特征。硝烟散去,一个真正的问题终于凸显出来——作为暴力物种的人类和衍生品:战争,它们,到底是什么?
——朱文颖(作家,代表作《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等)
★皮特·恩格伦是当代讲述战术、杀戮、战争心理至为杰出的一位作家。──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研究战争四十年来,我从来没有读过像这样一本了不起的书。──杰拉德·德格鲁特(圣安德鲁大学历史学教授)
★一次又一次,他仅借着少数几个简单鲜明的字眼,就能够召唤出当时的氛围。我热爱所有的细节……令人深感振奋。──玛格丽特·福斯特(英国历史学家、作家)
★ 对“一战”中的个人体验,进行了广泛而丰富的拼贴。——安东尼·比弗(《保卫斯大林格勒》作者)
★读完之后仍会在脑海中久久萦绕不去。冲击力极强。──朱丽叶·加德纳(《伦敦大轰炸》作者)
★他们被称为失落的一代,但你会在这里面找到他们的故事。──《纽约邮报》
★一部文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历史著作。——英国《卫报》
★强大且具说服力。在众多关于“一战”的书当中,这部书的原创性令人注目。恩格伦的书几乎每一页都新颖且具启发性。──英国《每日快报》
★一部精致的书……有冒险,有战斗,但也有数不清的寂静沉思,精细观察下的街道、餐厅、车站以及荒芜的战场……精炼、抒情、华美、尖锐并且具备无穷无尽的吸引力。——《科克斯书评》
★恩格伦的作品很细致。做为一位历史学家,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技能。但另一面的恩格伦,是一位散文作家,精心细致,贴近人心,是位厉害的说书人。──西班牙《必读》
★这些人的生活既可怕又激动人心,在恩格伦用一个个小时刻所累计的细节里,他们的生命无比鲜活。──《纽约时报》
★恩格伦以鲜活的历史、非常规的战争视角,塑造了上个世纪……他发现了那些精彩人物背后的故事。——《波士顿环球报》
★这本不凡的书就像伟大的小说,将美丽和哀愁呈现得既普遍又具体。数百则“一战”时期怪诞、感人、难以承受且惊人的事件……恩格伦将原本隐匿在历史和地理中的个体经验释放出来,将细节营造得像交响乐。──《星期日邮报》
2018年8月13日 想读
4比3的人间 豆瓣
作者: 陈令孤 2018 - 7
这是一本将电影情节和生活细节结合起来讲的文学随笔。我们吃饭、上厕所、洗澡、抽烟、吵架、养狗、谈情、做爱......一句话,我们在生活。同时,我们也看电影,既在看别人的故事,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那么,电影在表现这些生活细节的时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事实,又带给人何种体悟,这本书便是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读。文章用横向比较和片段摘录的方式来观察不同电影是如何表现生活事件的,在结构上分为“日常不庸常”“男女那点事儿”“时光的灰烬”“善恶无界”“闲情与逸致”五个部分。它并不是影评集,不是企图去解读电影的艺术手法,而是想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来透视现实生活细节,是一本探讨生活与光影的书。
2018年8月8日 想读
金子美铃全集 豆瓣
作者: [日]金子美铃 译者: 田原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社 2018 - 7
【内容简介】
金子美铃是日本国民童谣诗人,被著名诗人西条八十称为“童谣诗的彗星”,去世时年仅二十六岁。她的诗是留给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却被湮没近半个世纪才终于重见天日,如今已被收录于日本的小学国语课本,被翻译成包括中、英、法、韩等多国文字。
她的诗歌短小隽永,清新灵动中 闪烁着深刻的哲 思,讲求韵律的同时富有童趣,洋溢着绚丽的幻想,充满对光明和美好的希冀。美铃的每一首诗都唤醒我们早已失却的天真和感伤,引领我们回到纯净而唯美的世界。
本书依据日本JULA出版局权威版本译出,完整收录金子美铃一生所留下的全部512首诗作。著名旅日诗人、翻译家田原先生倾力翻译并作序,呈现金子美铃的一生及其不朽的诗作。
……………………
★★★
日本国民童谣诗人金子美铃
一生512首诗作完全收录
北岛《给孩子的诗》重点推介的诗人
诗作入选人教版2017小学语文课本
翻译家田原倾情献译并作导读。
无论是生命的欢欣,还是生活的悲苦。她都用心吟唱,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歌。
……………………
【编辑推荐】
★金子美铃是日本国民童谣诗人,被著名诗人西条八十称为“童谣诗的彗星”,作品被收录于日本的小学国语课本,被翻译成包括中、英、法、韩等多国文字。“无论是生命的欢欣,还是生活的悲苦,她都用心去吟唱,她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歌。”金子的诗歌拥有治愈现代人寂寞心灵的伟大意义。
★诗作入选人教版2017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北岛《给孩子的诗》重点推介给孩子们阅读的诗人。
★本书依据日本JULA出版局的权威版本译出,完整收录金子美铃一生所留下的全部512首诗作。
★著名旅日诗人兼翻译家田原先生倾情献译并亲自作序,呈现金子美铃的一生及其不朽的诗作。
……………………
【名人评价】
金子有作为童谣作家最可贵的素质——想象力之飞跃。这一点是别人难以模仿的。
——西条八十(日本诗人)
美铃的作品,隔了半个世纪的冬眠,复活以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新井一二三(日本作家)
感谢美铃,是她清新、明朗、纯粹的诗歌文本让我在教学之余把一切置之度外,起早贪黑地倾听她在每首诗中的倾诉,感受她每首诗的脉动。翻译的四个多月如弹指一挥间,成为我最难忘的幸福时光。
——田原(译者、诗人)
金子美铃有着为尘世间的微末之物而疑虑的诗人天赋,天真之眼凝视着落日草原,也凝视着失去孩子的麻雀,柔软之心挂念着月亮山林,也挂念着失去一条腿的蟋蟀。无论是小景速写,还是传说复现,她都用爱去书写,无论是生命的欢欣,还是生活的悲苦,她都用心去吟唱,唱着唱着,就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歌。
一一常立(儿童文学作家及研究者)
自2005年,开始在网上读金子美铃,2007年,她的诗集在大陆出版,《读库》曾有专文讲述她的故事一一 十几年来,一直在读金子美铃,我读过大陆和台湾各种版本的金子美铃童谣,作为教师,我给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小学生、中学生、教师和家长们讲授过她的童谣,
推荐过她的诗集。如今,手捧田原先生翻译的这套《金子美铃全集》,我想,我终于找到了最喜欢的版本。读现代诗,不可不读童谣;读童谣,不可不读金子美铃;读金子美铃,你一定要读这套书。
——史金霞(著名教师)
金子美铃,“云朵上的女神”,孩子心中的缪斯,27年的短促人生,512首不朽的童诗,每一首都穿越时光的隧道,照彻我们心灵的整个宇宙。贫瘠与苦难给了她童年的孤独与忧伤,但磨灭不了她纯美的童心。金子美铃用魔法般的语言,点石成金。童年所见的一切,即使谁也不会驻足流连的路边野草,在她的笔下都能幻化成美不胜收的瑰丽诗篇!世间能把童年生活的野性、质朴、绮丽、丰饶,用音乐般的节奏和拟人化的心灵演绎到极致的,惟此一人而已!
——李庆明(教育家)
2018年8月7日 想读 金子美铃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豆瓣
AUSCHWITZ A Doctor's Eyewitness Account
9.0 (23 个评分) 作者: [匈]米克洛斯·尼斯利 译者: 刘建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9
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米克洛斯·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尼斯利曾在德国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法医。在集中营的“筛选”中,尼斯利被迫担任“死亡天使”门格勒的医学助手,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像尼斯利这样被迫与纳粹合作的人被称为“特遣队员”。虽然他们暂时逃脱死神之手,但也只能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在“纳粹地狱”中,尼斯利见证了犹太人和其他无辜民众遭受迫害的过程,也纪述了受害者群体难以为外人道的心路历程。
作者米克洛斯·尼斯利既曾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仿佛亲眼目睹那些特殊时刻;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得以重温一个帝国的缓慢瓦解。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2018年8月6日 想读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豆瓣
映画を撮りながら考えたこと
9.0 (6 个评分) 作者: 是枝裕和 译者: 張秋明 臉譜 2017 - 6
《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
《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
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回顧三十年創作之路
探討所有作品「可以持續表現當今時代」的方法、技術及其可能性
構想八年的「是枝書」決定版,將於電影史上留名的一冊 誕生!
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導演侯孝賢/花樣年華、空氣人形攝影李屏賓專業推薦
以影像溫和直視社會殘酷,透過捕捉日常瞬間呈現普世價值的是枝裕和,
自從1995年以《幻之光》出道、驚艷國際影壇以來,
有人將他視為小津安二郎的傳人;有人稱他是日本的侯孝賢;
有人讚譽他是日本電影新浪潮的大師、中生代最重要的獨立導演;
但他卻自況是,自成一派的電視製作人之電影導演:
「我所運用的電影語言,顯然跟那些以電影為母語的正統創作人不同,而是有著電視腔的『「自成一派」』。」
相繼推出膾炙人口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橫山家之味》《海街日記》《比海還深》等電影之後,
全球影評人、媒體、影迷們,無不以各種視角詮釋是枝裕和的作品,
有人迷戀他電影裡關於家的日常;有人探究他平淡故事背後的深層叩問;
有人解讀他獨樹一格的電影美學、敘事風格,以及創作思維;
大家都好奇他的追問與思索從何而來,為何能在緩步進行的故事裡蘊藏如此深重而豐富的內涵。
◆電影並非從自己的內在產生,而是經由和世界的相遇所誕生的
走著拍著一晃近三十年,這一次,敏銳而纖細的是枝裕和,決定現身定格在讀者面前,以一貫的溫柔,娓娓道出這些歲月以來「拍片時思考的事」:
◎幻之光
把電視劇本電影化/資金觸礁怎麼拍/向筱山紀信討救兵/三百張分鏡圖先行的困境/沒有戰略別上影展戰鬥
◎下一站,天國!
完妝拍攝的影像有一種「自然成形」的東西/回憶對一個人來說究竟算什麼/如何拍出「自我表現的慾望」
◎然而…~福利消失的時代
先入為主的偏見被現實給推翻的快感/個人的死和公共的死/對話創造出獨白
◎這麼…遠,那麼近DISTANCE
犯罪就像我們生存的社會之膿/自己心中那種青澀的理想主義/不是每個被害者遺族都在詛咒加害者/即興式寫不出來的人的藉口/現場的自由度還是作品的自由度
◎花之武士
拍攝沒有英雄的古裝劇/單口相聲描述的是逃避的那一方/是「志朝」還是「談志」/發現沒有意義但豐富的生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外人無法窺知的富足關係/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用漸層的灰色記述世界/以冷硬派手法引發想像力/借鏡肯.洛區/無關乎道格瑪,屬於自我的真實性
◎橫山家之味
面對母親過世的療傷止痛/早於角色的兩大故事設定/日文片名《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的由來/向田邦子家庭劇教我的事/過程的不自由反讓人物更加立體/家是「無法取代但很麻煩」的存在
◎空氣人形
空虛在與人接觸後得到解放/讓對象「凝視和被人看見」的道具/空虛是可能性的主題/是image還是hommage
◎我的意外爸爸
連結自己和孩子的是「血」還是「時間」/觀察演員的雙重性/在自己腳邊挖洞的劇本創作/讓演員現場導戲的意外收穫/與史蒂芬史匹柏的合作/用轉動的感覺詮釋時間
◎海街日記
見面瞬間就感受到「鈴在這裡」/四姊妹和老家房子是電影的主角/四個季節和三場葬禮/以鈴的視野擴展確認整體架構(從無到有)/《小婦人》的凝視遠方與《麥秋》的無常世界觀
……
◆透過自己的作品探討現在的電影創作,進行一場發自內心的採訪報導
是枝裕和除了分享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攝時遇到的、讓他產生感觸的人事物:如何相中最年輕的坎城影帝柳樂優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出現的真正契機源自哪裡?裴斗娜是被誰說動接演空氣娃娃的?《人魚公主》《綠野仙蹤》和吉野弘的詩怎麼會跑到《空氣人形》裡?為什麼非阿部寬、樹木希林不可?拍攝《橫山家之味》前重看了誰的作品?完美的自然光裡為什麼還要補上人工光?《比海還深》是我對家庭倫理劇的最高敬意……以及他遊走世界各大影展的觀察、對紀錄片的定義、電視帶給他的養分、如父般崇敬的製作人、給未來拍片人的建議,甚至暢談如何籌措資金、票房分帳方法和底片/數位的選擇與保存等等。
這部花了八年時間構想,以文字、手稿、劇照組合而成的類自傳,不只是是枝裕和近三十年的創作全紀錄,也是日本電影史上重要的一頁。已躍升為國際級導演的他卻謙沖的說: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百年歷史長河裡的一顆小水滴。」
2018年8月4日 想读
饥荒与政治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布吕内尔 译者: 王吉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2
《饥荒与政治》内容简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写道:“预防饥荒所需采取的措施非常简单,而真正的谜团在于饥荒一直在不断肆虐。”《饥荒与政治》试图揭开的正是这个“谜团”。当今世界,饥荒这一旧日的灾难本不该继续存在.然而它却依旧每年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作者以自己20多年反饥饿斗争的人道援助经验,提出了现代饥荒现象的几种模式:“被否认的饥荒”、“人为制造的饥荒”和“对外展示的饥荒”。面对这些饥荒现象,当今的问题已不再是探讨能否养活世界,而是要弄清它是否愿意养活世界。
“今天的饥荒已经不再是经济困难和自然困难造成的不幸后果”,“总是人的行为原因引起的”。“剥夺食物是控制民众的一种战略,与食物实际拥有量无关。”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掌握了权力。
2018年8月2日 想读 https://pan.baidu.com/s/1hrimVxq?fid=639425002266297
根源之美 豆瓣
作者: 庄申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7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艺术入门书。作者庄申是享誉国际的艺术史专家,自少年时期随父辈保护原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 “南迁”开始,他与中国艺术命运相系,成为了文物的“知己”。庄申曾为普通读者撰写120篇讲解中国艺术的文章,并汇集成这部《根源之美》。远至先秦,近至20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精华尽收其中,涵盖书法、绘画、版刻、雕塑、器物、服饰、书籍、建筑等。
庄申将中国艺术作为打开中国文化的钥匙,从艺术品的风格、造型到用途,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历史、社会、宗教及哲学意义,一部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古代哲学史和政治史。这种惊人的丰富性,决定了这部书不是根据时间线平铺开的艺术发展史,它纵横捭阖,可以从先秦岩画讲到印第安人岩画,也可以从一幅《红衣罗汉图》串起宋元易代之际的政治……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被网罗进一部畅快的艺术史。
2018年7月27日 想读
中国游记 豆瓣
7.4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芥川龙之介 译者: 施小炜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3
日本文豪、“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亲历的中国印象,村上春树《1Q84》译者施小炜传神翻译
————————————————————————
日本大正时代文豪,以《罗生门》等闻名世界的作家
熟读中国古代典籍,以漫画笔法勾勒中国的浮世男女
剧本、对话、书信、手记等多种体裁,变幻跌宕的阅读体验
————————————————————————
《中国游记》是日本文豪、“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之托,于1921年游历中国后写作的多体裁游记。书中语言可读性强,又富于变化,口语和文言夹杂,变幻多姿;体裁涵盖剧本、书信、对话、手记等多种文体,虚实掺杂,叫人读来颇觉新鲜。芥川龙之介这种别出机杼、不肯落他人窠臼的写作风格,使这本游记较少呆板的平铺直叙、风物描摹,而更多以文艺的、甚至漫画的笔法,表现中国见闻在他敏感的心中所引发的情绪和思考。著名译者施小炜经过长时间精心而传神的翻译,充分再现了原著风格,将芥川龙之介语言、体材上的变化,完美展现在译文之中。除了文学价值外,本书还保留了芥川龙之介拜访章炳麟、郑孝胥、辜鸿铭等名人的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日本文坛短篇圣手、“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心怀巨大期待的访华之旅**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著名作家,以《罗生门》《地狱变》《鼻子》等作品闻名于世界,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作为“尚注重汉学修养的教育制度培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芥川龙之介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深厚,他能作汉诗,也曾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创作多部短篇小说。文化上的认同使他对这次访华之旅心怀期待,然而当时中国的现状让他心中产生巨大落差。对中国既爱且失望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中国游记》中。
**著名翻译家施小炜精心翻译,力图再现原著体裁、语言上的变幻风采**
译者施小炜在《译后记》中说:“在这部游记中,芥川力避平铺直叙的呆滞、俗套,运用了对话、书信、戏剧、手记等多种体裁,跌宕多姿,变幻有致,读来颇觉新颖。而在文体上,《北京日记抄》的全文,以及《上海游记》、《江南游记》的部分章节,则又有意采用拟古文体写成,即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形式,词汇上却间或使用一些现代语汇,与整体的口语文体形成奇妙的反差,酿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以往译本多侧重本书的史料价值,本书译者施小炜则从文学立场发掘文学上之价值,充分呈现出一个与小说家芥川龙之介不一样的作者形象。
**以戏谑与调侃之笔,勾勒1921年中国的浮世与风光**
不同于学者游记的严肃与刻板,芥川龙之介的游记更多是从主观兴趣方面落笔着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也多创作倾向,部分篇章可作为小说阅读。比如他见辜鸿铭,对两人交谈内容草草略过,却以一排“老老老老……”将辜鸿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活现在读者眼前。至于他描写山水、风景、人情、世风,也从不呆板描摹或叙述。这是小说家游记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芥川龙之介个人的文学追求。
————————————————————————
像他那样高深的教养,优秀的趣味,以及兼备和汉洋的学问的作家,今后恐怕绝无了。
——日本作家 菊池宽
我想让中国的青年更多读芥川的作品,所以打算今后再译一些。
——中国作家 鲁迅
如果要在日本找个可以与西方的卡夫卡相对应的人,就是芥川龙之介了……芥川最著名的当然是小说,但就像卡夫卡一样,随笔和书信对于揭示其内心世界也很重要。
——中国作家 止庵
他的创作是他学识与才华的化身。
——日本文学评论家 吉田精一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领域。
——日本学者 中村真一郎
2018年7月24日 想读
电影中的表演 豆瓣
Acting in the Cinema
作者: [美] 詹姆斯·纳雷摩尔 译者: 徐展雄 / 木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纳雷摩尔是想告诉我们,电影中的表演只不过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呈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但究其根本,《电影中的表演》是一本关于我们作为人类如何生活的书……探讨电影表演就是探讨世间的一切,表演存在于电影之内,也存在于电影之外,写作表演便是写作我们的生活方式。
——乔纳森·罗森鲍姆
《电影中的表演》敏锐地分析了电影表演所涉及的诸多层面的问题,发展出一个在机械复制时代分析表演的有效方法,同时,作者纳雷摩尔还揭示了各种表演方法背景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说明银幕上的言行举止是用哪些方式同现实社会中自我的呈现联系起来。
作者还说明了传统舞台技巧是怎样经过改造而运用于主流电影的,他指出,在电影中,风格化的表演有助于打造“自然的”人物的幻象。作者具体分析了卓别林、白兰度、黛德丽、格兰特等多位银幕巨星的表演,洞悉明星形象与其银幕角色之间交互作用的微妙机制。本书堪称一部理论性和可读性兼具的佳构。
自首版以来,《电影中的表演》已成为明星研究领域中的经典著作,它是早期几本从“表演文本”这一向度来分析电影的著作之一,为解读电影提供了另类的可能性。
2018年7月19日 想读
他从凤凰来 豆瓣
作者: [美]金介甫 译者: 符家钦 雅众文化 / 新星出版社 2018 - 6
﹏﹏﹏﹏﹏﹏
一部人生“大书”,也是一部民国史
一个美国人写的沈从文评传让人叹服
西方世界最重要沈从文研究著作
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精心之作
﹏﹏﹏﹏﹏﹏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金介甫在哈佛求学期间接触到了沈从文作品,最后以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期间,他专程来中国多次拜访沈从文先生。之后,又写成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一书。金介甫先生由此也成为在西方世界介绍沈从文、研究沈从 文的重要学者之一。
金介甫先生写作此书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包括一些来自西方的独特资料,完整呈现了传主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氛围,传递出作者清晰的历史观念和厚重的生命意识;在评论传主的文学成就时,又能放诸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传播的大环境里,彰显出沈从文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本书英文版传到中国以后,经过萧乾、荒芜先生等人引荐,资深翻译家符家钦先生翻译了此书。其译文精准、流畅,又得沈从文先生笔墨趣味;所引材料详实,尽显原著面貌。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书的中译本曾以《沈从文传》为名出版。本次更名出版,对之前的版本做了重新校订,是近二十年来作者首次授权出版的中文版。
【名人评论】
金介甫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年轻学者(他岁数不算太小,但是长得很年轻,单纯天真处像一个大孩子——我希望金先生不致因为我这些话而生气),他花了很多时间,搜集了大量资料,多次到过中国,到过湘西,多次访问了沈先生,坚持不懈,写出了这本长达几十万字的传记。他在沈从文身上所倾注的热情是美丽的,令人感动的。
从我和符家钦先生的通信中,我觉得他是一个心细如发,一丝不苟的翻译家,我相信这本书的译笔不但会是忠实的,并且一定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汪曾祺
2018年7月18日 想读
地狱之花 豆瓣
作者: [日] 永井荷风 译者: 张达 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2
《地狱之花》为永井荷风早期作品中的代表,发表于1902年,女教师园子在富豪黑渊家做家教,为富豪一家人的遭遇感到震惊的同时自己也不堪命运的打击,内心充满情欲与名节的纠结。作品时时流露出个人主义和日本传统价值观的激烈碰撞,被誉为日本文学界唯美主义思想的宣言。另收入《隅田川》《梅雨前后》《濹东绮谭》等。 《隅田川》通过一个青年弃学而憧憬艺人生活的故事,以甜美的诗情、怀古的幽思描写了隅田川畔的风 土人情。 《梅雨前后》是一篇描写咖啡馆女招待生活的风俗小说。《濹东绮谭》被称为永井荷风一生最高杰作,以最具江户庶民生活风情的东京玉井地区为背景,描写了日本花柳世界的生活和世态炎凉。
2018年7月18日 想读
伍迪·艾伦传 豆瓣
Woody Allen
作者: [法] 艾娃·卡昂 译者: 陆泉枝 2018
一个影人的时代。
一段电影的历史。
“我厌恶现实,但现实是可以供应一块上等牛排的唯一地方。
既然人要死,他就永远不会自在。
我一直认为班上的同学都是白痴。
人即使再聪明,也始终会做傻事,但反过来就完全不可能。”
不论讨人喜爱还是遭人鄙视,伍迪•艾伦都深刻影响了自己的时代和电影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共拍摄了50多部电影,赋予美国电影界一种独特的声音与深度。透过对他的人生、电影、理论依据(上帝、弗洛伊德)、灵感源泉(伯格曼、费里尼、莎士比亚、索福克勒斯)以及他交往的女性(路易丝•拉瑟、戴安•基顿、米娅•法罗)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艾娃•卡昂力图描绘出这位非典型影人的全像。
2018年7月17日 想读
上山的路:我的爸爸黑泽明 豆瓣
作者: [日]黑泽和子 译者: 焦阳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
在女儿黑泽和子的眼中,黑泽明是电影界特立独行的导演。对电影永远执着,小到农夫的草帽,大到雨过天晴的镜头都要穷尽细节,力求完美……
更是生活中有趣而令人怀念的父亲。他喜欢登山,不喜欢吃面;脚趾受伤时会像小孩子一样哀嚎;如果没人照顾的话,就连衣服也会穿得一团糟……
这些生活片段还原了生活中真实的黑泽明。他的一生都在上山的路上,他深信着: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座山峰,最好的电影永远是下一部。
2018年7月17日 想读 黑泽明
死灵之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Necronomicon: Complete Stories of H. P. Lovecraft
8.1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H.P.洛夫克拉夫特 / [英] 莱斯·爱德华兹 绘 译者: 竹子 / Setarium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7
※ H.P.洛夫克拉夫特小说全集震撼来袭,国内仅此一版!
※ 独家收录履获国际大奖的恐怖奇幻插画艺术大师赖斯•爱德华兹多达50幅的高清插画,中文世界独*家引进!最早发表洛夫克拉夫特小说的杂志《诡丽幻谭》(Wired Tales)和《惊骇科幻小说》(Astounding Stories)中的经典插画也尽在书中!另外,还特别收入美国布朗大学馆藏珍品: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的40幅手稿,近距离领略大师创作真迹!总插图超过100幅!
※ 超级强大的译者阵容!包括国内克苏鲁神话小说知名译者竹子,活跃在国内外各大洛夫克拉夫特论坛十余年的大神Setarium,以及原《科幻世界》编辑敬雁飞等,多位专业、权威的恐怖和科幻译者倾情贡献!
—————————————————————————
当你打开这本《死灵之书》的时候,一个异世界扑面而来,旧日支配者、邪神、自焚、活死人、复活者、杂交人鱼、外星生物、灵魂互换、食尸鬼……近80篇作品包含了洛夫克拉夫特所有的奇思妙想!其中最令人叹服的是洛夫克拉夫特开创的“克苏鲁神话”体系,几十篇小说一脉相承,营造出了一个宏大、神秘、诡谲的架空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精神脆弱的人都在做怪梦,梦里高达数英里的巨物拖着沉重的步伐在四处游荡;美国考古学会议上出现的一尊奇怪雕像,引起了一位考古学家经历恶魔崇拜的恐怖回忆;勒格拉斯探长在沼泽森林中抓获了一群进行渎神祭祀的巫毒教教徒……这些毫无关联的事件,被一只巨兽般的手牵引着,难以言明的恐怖与怪异伸向黑夜的海边,海底那古老神秘的强大力量蠢蠢欲动,妄想再度觉醒,支配一切。“在拉莱耶的宅邸中,死去的克苏鲁等待入梦”,远古的旧日支配者克苏鲁发出沉睡的怒吼,那模糊不清的碎片进入了每个人的梦境,呼唤着它的追随者……
2018年7月16日 想读
仙女座星云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伊·安·叶弗列莫夫 译者: 复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 6
讲述在未来世界,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以后,在探索外太空发生的故事。
小说描写了恒星飞船坦特拉号的太空历险故事。恒星系中唯一有居民的泽尔达行星,很久以来就通过巨环与地球及其他世界通话,但已70多年未发出住处了。地球派出以艾尔格·诺尔为队长的37号恒星考察队,经过7个地球年的航行,来到泽尔达空间站调查,原来由于放射性衰变泽尔达已变成了一座坟墓,宇宙人全部死亡。坦特拉号飞船按预定计划寻找二级恒星飞船阿里格拉布号补充反介子燃料,但始终未找到,只好飞返地球。飞船在归途中又遭遇铁星,被巨大的吸引力所阻,只好绕行星飞行,经过全体船员的努力,飞船降落在铁星内层黑行星上,发现了80年前为考察织女星而失踪的恒星飞船帆号以及一只巨大的飞碟。坦特拉号用帆号飞船上的燃料装备自己,重新起飞了。他们带着有关织女星的珍贵资料及所发现的生物返回了地球。为了考察黑行星上的飞碟,宇航委员会决定派出第3个恒星考察队,科学家们分乘3只飞船先后起飞,分别飞往铁星行星、白矮星和双行星进行为期172年的太空考察。
小说的主线是描写人类对时空的征服,同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类未来生活的浩瀚画卷。
2018年7月15日 想读
秋季环游 豆瓣
作者: (加)雅克·普兰 译者: 朱石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一个开流动图书车的男人决定去死,直到这天他打开窗,迎来一次“午夜巴黎”式的邂逅。从《秋季环游》的开篇起,加拿大当代作家、加拿大总督奖得主雅克•普兰就开始用他迷人的语调,向你轻轻诉说这个故事。环游各地的图书车仿佛流动的莎士比亚书店,开启了一次精彩的文学之旅,带你穿越一场流动的盛宴。打开这本书,似乎就能看到打开生命的正确方式:有猫,有她,有书,有阳光。
★内容介绍
为什么爱的本质总是如此相同,每次却又如此不同?加拿大当代实力派作家雅克•普兰在《秋季环游》中细致入微、温和从容地讲述了这个故事。这是一部缓缓流淌的迷人的小说,是后现代喧嚣世界里的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本书的男主角“司机”是一个畏惧衰老的人,他爱猫,没有朋友。他开着图书车在各地巡回,供当地人借阅,由此编织出越来越大的读者网络,也越来越牵绊着孤独的他。牵绊着他的,还有她——街头表演团成员玛丽。这两个人相遇的故事实际上只讲述了一件事:生命,倔强而强盛,总是会占上风的。
2018年7月13日 想读
无法上映的54部电影 豆瓣
The Greatest Movies You'll Never See
作者: (英) 西蒙·布朗德 主编 译者: 邵逸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8 - 5
这是一本如此有趣的书,以至于你一定会抱怨它为何现在才面世。种种未酬壮志描绘出电影史发展的另一番样貌;知名影人云集,阵容如此诱人。有书如此,夫复何求?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这本书展现出了专业严谨的学术研究水准,除此之外,它还是一本如此迷人、有趣的读物。
——《完全电影》(Total Film)杂志
本书的调查研究堪称完美,其中不少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制作过程中的那些趣闻轶事同样令人着迷。
——SFX杂志
本书包含了极富魅力的生动细节,详尽地记录了那些被压抑的野心和欲望。
——英国《老骨头》(The Oldie)杂志
(这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永远看不到的伟大电影”汇编。
——《帝国》(Empire)杂志
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好书,当然也是一本超棒的休闲读物。
——英国《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翻开这本书,与他们的未完成之作相遇:
谢尔盖•M. 爱森斯坦、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大卫•里恩、奥逊•威尔斯、斯坦利•库布里克、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大卫•林奇、蒂姆•伯顿……
当然,这份名单可不仅仅如此。
每一部能够成功上映的影片都可谓是一个奇迹 ,更多的作品只能在电影制作的“地狱”之中苦苦挣扎,期待抓住那根幸运绳索逃离这种种困境与噩运。从希区柯克到达利,从萨姆•佩金帕到大卫•林奇,许多本应成为经典传世的大师杰作却只能永远地被遗落在黑暗之中。即便拥有大牌导演、当红影星和一流剧本,也无法改变它们最终被淹没、无声消失的悲惨结局。缺乏同情心的电影公司、荒唐的故事情节、导演或明星的突然离世……《无法上映的54部电影》详细记述了电影在制作过程中经历的重重磨难,为您揭晓影片从诞生到消亡、引人入胜却又令人心碎的多舛命途。
从现代电影诞生初期的查理•卓别林作品《从圣赫勒拿岛归来》到2012年因导演托尼•斯科特纵身一跃而梦碎的《波茨坦广场》,本书收录了50余部著名导演的未完成作品,讲述了它们过早夭折、中途搁浅或者功败垂成的幕后故事:奥逊•威尔斯、大卫•芬奇尚未拍成的影片清单也许和已完成的作品清单一样长,我们能看见的只是他们创作生涯的“冰山一角”;雷•哈利豪森和斯坦利•库布里克为《世界大战》和《拿破仑》所做的精心准备令人叹服;《卡萨布兰卡》续集《布拉柴维尔》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夜空》中途夭折的原因何在;蒂姆•伯顿、科恩兄弟等时运不佳的导演如何梦碎……除了揭示这些来自制作困境中扣人心弦的内幕之外,撰稿团队还对这些影片未来的命运以及上映的几率做出了预测。《无法上映的54部电影》正是这样一部展现大银幕背后不为人知之事的另类电影发展史。
本书收录了珍贵的电影剧本节选文字、分镜图、概念设计草图和部分现存影像资料。16位知名设计师遵循影片主创最初的设想,结合影片制作年代的时代特征,为所有未完成的影片设计了原创海报。
2018年7月13日 想读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 豆瓣
Andrei Tarkovsky: Elements of Cinema
7.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伯德 译者: 金晓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以开放的叙事结构和舒缓忧郁的气氛,对当代欧洲电影风格形成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然而,他的名字在有关电影的通俗和学术著述中都出奇地罕见。罗伯特•伯德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堪称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在塔可夫斯基电影世界的入口,伯德窸窣翻动着难得一见的俄语文献,追溯那些尘封的岁月,然后带领读者穿越电影世界中一条条幽深的密道,凭借“土、火、水、气”四种电影的元素忽明忽暗的光亮,探寻一个个神秘诡谲的角落,时不时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本书涉及塔可夫斯基的主要电影作品,论述范围广,资料翔实,内附一百多幅珍贵影像,书后更有长文导读。在这里,你面对的不是晦涩难懂的电影,而是引人入胜的解谜游戏。
★内容介绍
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中,罗伯特•伯德详述了塔可夫斯基的主要电影作品——《伊万的童年》《安德烈•鲁布廖夫》《索拉里斯》《镜子》《潜行者》《乡愁》和《牺牲》,指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基于对土、火、水、气四种基本元素的检视或颂扬,电影的元素与孕育着可能性的时间的统一感是分不开的,而电影强化了人类体验中的这种统一感。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是电影的元素使自然的元素得以存在。伯德诗性的语言与深刻的哲思就像缓缓诉说的画外音,为读者开启了一次别样的观影之旅,更为塔可夫斯基电影创作的美学原则提供了一次全新的研究。
★名人推荐
“有关该电影导演在文献上的重大贡献。罗伯特•伯德完全熟悉英语读者难以获得的俄语文献,他对电影构造的细微差别有着非凡的敏感度。”——P. 亚当斯•希特尼(普林斯顿大学视觉艺术教授)
★媒体评论
“这本深刻流畅的书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具有洞察力,思想清晰。”——《俄罗斯与苏联电影研究》
“令人印象深刻的解释性研究。”——《电影人》
“他(伯德)广泛涉猎文献,从经典俄语文学与哲学到当代视觉艺术,令人耳目一新……”——《视与听》
“对塔可夫斯基研究领域的一次非常受欢迎的贡献。”——《加拿大斯拉夫语文集》
2018年7月13日 想读
情感勒索 豆瓣 Goodreads
Emotional Blackmail: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 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
8.3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福沃德 / 唐娜·弗雷泽 译者: 杜玉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畅销全球20年的心理学经典
终结以爱为名的操控游戏
摆脱一再退让的恶性循环
◎ 编辑推荐
☆ 你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
“你要是敢跟我离婚,就别想见孩子了!”
“你个不孝子,是不是想让我死给你看?”
“我好难受,看看你让我变成什么样了!”
“你不是想要这个吗?那就乖乖听我的。”
这四种情感勒索者可能是你的伴侣、父母、朋友、同事……他们也许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你好”,却会让你过得生不如死。
情感勒索者利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控制了他们的受害者。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中,没有人是赢家。
☆ 首部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学经典
精准剖析情感勒索者的动机与套路,畅销美国20年,带起“情感勒索”讨论与写作风潮。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作家苏珊·福沃德梳理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系统呈现关于情感勒索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 从辨别与诊断,到应对与自救,《情感勒索》以来自家庭与职场的大量案例,介绍简明好用的人际求生方法,教会你应急止损,重建信心,打破勒索与屈服的恶性循环,走出人际关系中的迷雾。
◎ 内容简介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 媒体推荐
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一提要求、发牢骚或是出言威胁,你就会向他们妥协,这本书能告诉你为什么。
——《底特律新闻》
◎ 名人推荐
如释重负地呼出一口气吧!《情感勒索》会教你识别并纠正一种充满破坏性的相处模式,它恰恰容易出现在你与自己爱的人们相处的过程中。这本书非常有用。
——苏珊·杰弗斯,《再怕也要大胆做》作者
2018年7月6日 想读
暗网 豆瓣
The Dark Net
7.3 (24 个评分) 作者: 杰米·巴特利特 译者: 刘丹丹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7
全面深入揭秘“黑暗版淘宝”暗网的幕后世界和操纵者
现实中所有的罪恶,在暗网中,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
暗杀、色情、恋童癖、比特币犯罪、毒品交易……
TED演讲、谷歌特邀专家、英国智库网络专家杰米•巴特利特代表作!
1、 被大家戏称为“黑暗版淘宝”的暗网究竟是什么?微信猎奇 文不能告诉你的真相都在这里了!
2、 因章莹颖一案、Facebook信息泄露危机而被国人所知的暗网里,还隐藏着暗杀市场、色情直播、毒品买卖、比特币犯罪……人世间所有的罪恶,在暗网中,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
3、 似乎绝对自由、不受限制的网络世界,正是暴露人性阴暗面的最佳温床!在暗网中,你只会怪自己对于犯罪的想象力太弱!
4、 受邀在TED演讲、谷歌公司特邀专家、英国德莫斯(Demos)智库网络社群专家杰米•巴特利特耗时4年,采访上百人,只为掀开暗网的神秘面纱。本书为全球每一位网民而写!教你认识暗网,远离暗网,珍爱生活!
5、 独立报、泰晤士报、每日邮报、美国国家电台高度推荐!关于暗网,我们知道得太少,而它已经渐渐侵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6、 亚马逊高分好评、美国国家广播电台2015年度最佳好书、华盛顿邮报非虚构类重点选书。Goodreads网站上近3000名读者短评,近400名读者长评……
《暗网》是一本深入全面揭秘“暗网”这个神秘世界的著作,问世两年来,受到英国乃至全球各大媒体的强烈关注和好评。
普通人与暗网的世界有多远?
只有一个洋葱服务器的距离。
进入暗网,是扑面而来的黑暗和罪恶:暗杀市场、人肉搜索、比特币犯罪、隐秘毒品交易、色情直播、自杀联盟……
作者杰米•巴特利特,拥有丰富的社群媒体经验,耗时4年,在暗网上结识背后的“潜伏者”,并设法约他们在线下见面,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访谈。其中有执拗顽固的种族主义者、污力十足的成人色情女主播、冷漠冰山的比特币犯罪天才……他们的故事都与暗网息息相关。作者为了亲身体验,甚至还在暗网上尝试购买了毒品和各种违禁品。
潜伏在暗网背后的人们,常常被妖魔化,通过与他们的亲身接触,作者也在思考过度自由的网络,会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中变得有多么矛盾、不同。书中也讨论了网络伦理等尖锐问题。
2018年7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