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国家与生活机遇 豆瓣 Goodreads
The State and Life Chances in Urban China
作者: 周雪光 译者: 郝大海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2 其它标题: 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1949-1994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爆买生命 不断升温的中美代孕产业 (2017) TMDB
いのち爆買い~米中・過熱する不妊ビジネス~
其它标题: いのち爆買い~米中・過熱する不妊ビジネス~
自2016年1月中国大陆开放“二胎”政策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夫妇计划筹备第二胎。但许多想生二胎的夫妇已达40岁,每年至少有两万对夫妇赴美治疗不孕不育,同时在美国也催生出了为中国夫妇代孕的庞大产业。。。
納粹中國 Goodreads
作者: Yu Jie / 余杰 主流出版社 2018 - 8
若美國無法阻止中國迅速崛起,中國很可能會與當年的納粹德國一樣走火入魔!阻止中國強權的野心,先從閱讀《納粹中國》開始!

《納粹中國》是余杰先生繼2016年出版《卑賤的中國人》後的另一本「集結中西視野、透視野心中國」的又一力作。《納粹中國》並非止於記述余杰在閱讀每一本書後的個人感想,他引述作者論點、舉證中國當局蠻橫的作法,「如今的中國正處於開端,中國年輕一代非常愛國,充滿極端民族主義。」 余杰憂心未來中國的走向可能是兩極的,希望喚醒關心世紀局勢的全球讀者不要對中國有幻想,以免重蹈當年納粹德國種族屠殺的慘劇!
农民自杀研究 豆瓣
7.9 (11 个评分) 作者: 刘燕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自杀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自杀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自杀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潮将加剧。
锻造组织 豆瓣
作者: 张永 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 2023 - 3
本书是作者十几年中共党史研究成果的汇总,作者在书中尝试以“崩溃—重建”模式对1927—1934年间中共的军事政治运作进行探索。本书指出,革命不仅是破坏旧秩序,也是建立新秩序,列宁主义革命党的组织成长同时就是现代中国的政治重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起源于这个历史过程。从建党、建军到建国的政治重建道路是现代中国的历史出口,在这一过程中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列宁主义革命党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4年7月30日 想读 「这本书非常不错,一页都没法跳读。」
中国 党史
饑荒政治:毛時代中國與蘇聯的比較研究 Goodreads 谷歌图书
Famine Politics in Maoist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作者: Felix Wemheuer / 文浩 香港中文大學 2017 - 7
二十世紀全球死於饑荒的人中,有80%喪命於中國和蘇聯。基於對這個問題的大量和深入的研究,文浩教授在這本書中對這些社會主義制度下發生的饑荒及其歷史和政治根源進行了剖析。他指出,斯大林和毛澤東所主導的過於雄心勃勃的工業發展計劃比革命之前的饑荒給蘇聯和中國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名人推薦
作者聚焦於以饑荒作為「政治工具」這個問題,系統地分析了農民、城市人口和政府之間在糧食問題上的衝突如何造成了幾百萬人的死亡。這個具有挑戰性的發現是對中國和蘇聯歷史研究的重大貢獻,提醒社會正視大饑荒對國家與其公民關係的長期影響。他還指出,正是因為中國和蘇聯政府從這兩場災難中吸取了教訓,使他們能夠在後來幾十年的執政中避免了饑荒的再次發生。
本書是相關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作者詳細對比了兩個國情複雜的國家,分析了分別在中蘇發生的兩次「大躍進」的戰略、策略和失誤。—— 白思鼎( Thomas P. Bernstei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作者開創了全面而系統分析中蘇這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大饑荒及其影響的先河……對於這兩場二十世紀最大規模的饑荒,本書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具權威性的比較研究。—— 濮德培( Peter C. Perdue, 美國耶魯大學)
文浩的這本書對於我們理解中國的大躍進和大饑荒極有幫助,它有力地證明了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饑荒問題進行比較研究的重要性。—— 艾志端(Kathryn Edgerton-Tarpley,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
這是一部重要、勇敢而及時的著作。作者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人為造成的饑荒進行評估,其方法可能頗具爭議,但論據合理,分析合乎邏輯,絕對值得關注。—— 科馬克.歐.格拉達(Cormac Ó Gráda,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學院)
文浩對饑荒和「食物政治」作了大膽而創新式的研究。他探討重大問題,為當下的辯論帶入冷靜客觀的學術精神,既有知識分子的無畏,同時完全沒有忽視本書主題的沉重感。—— 史蒂夫.史密斯( Steve Smith,英國牛津大學)
文浩教授對發生在二十世紀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的大饑荒的比較研究,是前無古人的大膽且成功的嘗試,將兩次饑荒概括為「饑荒政治」更是神來之筆!本書建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戰略和農業合作化運動必然催發鄉村大饑荒的分析框架與敘事邏輯,挖掘了大饑荒發生的制度性、結構性成因,展示了作者的思想深度以及對蘇聯和中國歷史的貫通。—— 辛逸(中國人民大學)
Sparks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1 (7 个评分) 作者: Ian John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 9
Using history to challenge Communist Party rule.<br /><br /> China's Underground Historians and their Battle for the Future describes how some of China's best-known writers, filmmakers, and artists have overcome crackdowns and censorship to forge a nationwide movement that challenges the Communist Party on its most hallowed its control of history.<br /><br />The past is a battleground in many countries, but in China it is crucial to political power. In traditional China, dynasties rewrote history to justify their rule by proving that their predecessors were unworthy of holding power. Marxism gave this a modern gloss, describing history as an unstoppable force heading toward Communism's triump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uilds on these ideas to whitewash its misdeeds and glorify its rule. Indeed, one of Xi Jinping's signature policies is the control of history, which he equates with the party's survival.<br /><br />But in recent years, a network of independent writers, artists, and filmmakers have begun challenging this state-led disremembering.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bypass China's legendary surveillance state, their samizdat journals, guerilla media posts, and underground films document a regular pattern of from famines and purges of years past to ethnic clashes and virus outbreaks of the present--powerful and inspiring accounts that have underpinned recent protests in China against Xi Jinping's strongman rule.<br /><br />Based on years of first-hand research in Xi Jinping's China, Sparks challenges stereotypes of a China where the state has quashed all free thought, revealing instead a country engaged in one of humanity's great struggles of memory against forgetting―a battle that will shape the China that emerges in the mid-21st century.
沉默呼声 (2022) TMDB
Unsilenced
导演: Leon Lee 演员: Ting Wu / Anastasia Lin
其它标题: Unsilenced
《沉默呼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99年夏天,两对清华大学的学生情侣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一夜之间被中共的一道禁令打破。随着国家媒体不断制造谎言,打压异见,他们与美国记者丹尼尔产生了交集。抓捕、酷刑、甚至死亡的威胁时刻笼罩着他们,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是凭着良心说出真相,还是对谎言与暴行保持沉默。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Goodreads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1937-1952
8.5 (10 个评分) 作者: Hans van de Ven 译者: 何啟仁 聯經 2020 - 11
這關鍵15年,成就了你我熟知的現代中國!
也許,沒有誰的國家是真的。
在建國神話的夢幻中,真相與謊言,都成了現實。
這是課本中最混亂、難以卒睹、令人放棄理解的一段歷史,
是一個政府走向潰敗、國家邁向分裂、人民必須受難,真相難辨的傷痛故事。
和平被有關民族間平等、擁有自決權利、民主和人權等偉大原則割裂。它無法產生希望,也無法形成和解,卻能夠滋養核戰和末日的恐懼。──方德萬
今日的中國,何以會是如此?到底是誰打贏了關鍵的戰爭?
隔海高唱的歷史,哪個才是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型塑現代世界的關鍵,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尤其難解。這段近代中國進程,由連串的錯誤、分裂、敗亡、注定受難的傷痛寫就。
《戰火中國》以全新視角,重新梳理這段令人慨歎,凝縮重要轉捩點與變化的歷史,且在大脈絡下特別穿插陳克文與齊邦媛的個人史,補足了大歷史角度忽略的老百姓生命軌跡。
過去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在二戰無足輕重,但《戰火中國》作者方德萬指出,當眾人目光集中在歐洲戰場時,1937年至1952年中國正在打一場複雜的全面戰爭,不但要面對同時並存、相互拉扯的多股的外敵,還有同樣分裂並進的內憂。
新中國,就在這麼飄搖動蕩的土地上誕生。
要探究新中國真正的本質,必須盡力拋開抵抗外侮的英雄式主觀論述色彩,同時並論各派系在抗戰時期的作為、決策、成功與失敗,以及日本、蘇聯、美國、英國等勢力的政治考量與行動。《戰火中國》全書分為四部份:第一部「立國大業」論析蔣介石掌權至1937年中日開戰期間,圍繞其與國民黨的連串事件;第二部「歷史轉捩點」講述對日抗戰的時代精神轉變,分論日本、國民黨如何試圖取勝,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擴張;第三部「試煉」和第四部「新中國」,則檢視成為世界大戰一部分的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後的中國內戰,以及在韓戰中逐漸浮現的冷戰面貌。
學神: 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 博客來
Study Gods: How the New Chinese Elite Prepare for Global Competition
作者: 姜以琳 译者: 許雅淑 / 李宗義 衛城出版 2023 - 8


了解中國如何篩選菁英,才能認識真正的當代中國!
第一本深入中國菁英教育現場的民族誌
中國銳實力教育篇

「分數跟錢一樣。錢多一點的人總是受人尊敬些。」
——中國菁英高中生

  ◆歡迎來到北京菁英高中修羅場
  中國的菁英高中,是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修羅場!唯有家庭政經條件絕佳,成績頂尖的學生,才能進入北京最菁英的幾所高中。在北京的菁英高中裡,存在著自成一格的社會階級體系!學生們把彼此分成四大階級:

  .學弱:成績最差、地位最低
  .學渣:成績不佳,但態度輕鬆,地位高於學弱
  .學霸:極為用功,成績絕佳,但是地位比不上學神
  .學神:不費吹灰之力便領先群倫,有著「神」一般的地位

  作者姜以琳對北京菁英高中進行了歷時七年的民族誌研究。她發現,這四個階層是北京菁英高中生之間共同的默契。每個人都有所屬的階層,而且期待彼此扮演適合自己階層的角色,各歸其所、各安其位。以「學神」為首的校園地位系統,不斷強化著對「天才」的崇拜,與對成績墊底學生「學弱」的蔑視。這些菁英高中生在校內學習的同時,已經開始了階級的遊戲!

  ◆中國版「天空城堡」,高中生如何學會階級遊戲?
  為什麼高中校園,會形成以「成績」為基礎的階級?中國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這樣的環境意味著勝者全拿,敗者難以翻身,因此菁英父母不惜花大錢投資孩子的教育,以求保持菁英地位,更會贊助孩子出國競爭全球菁英的位置。生活在競爭的一級戰區,讓北京的菁英高中形成了獨特的校園階級文化:

  .高中生會採取哪些策略,以求在校園階級系統下勝出?
  .甚麼樣的人會成為「神」,「神」怎麼跟凡人互動?
  .不同階級位置的高中生,怎樣互有默契、共同維持體系的運作?
  .從這套校園地位等級制中生存下來,為高中生打造了怎樣的能力?又將怎樣影響他們的未來?

  ◆全球化時代,中國如何製造教育銳實力
  本書作者姜以琳以七年時間持續追蹤訪談二十八名菁英高中生,從他們在中學就讀,到上大學,乃至出社會後就業的發展。二十八個個案中有學神、學霸,也有學渣、學弱。她捕捉並呈現出北京菁英高中校園內不平等的互動----對弱者的歧視、對強者的崇拜、對階級的維護……這一切,從高中時起,便已深深植入每個菁英高中生的心中,也已經鍛鍊了他們駕馭地位等級的能力。

  中國最菁英高中生在校時便已養成階級文化品味、嫻熟駕馭地位等級制,當他們走向世界一流的大學就讀,或進入全球企業任職,或甚至進入中國的權力中樞,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國銳實力的各個面向,已有多本專書討論。這是第一本深入菁英教育現場的專書。當中國菁英參與全球菁英的競爭遊戲,走入各行各業,我們也應當密切關注、認識這個現象背後的意涵。

名人推薦

  吳曉樂 作家,《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郭駿武 臺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祕書長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藍佩嘉 臺大社會系教授,《拚教養》作者

好評推薦

  精彩的文字,生動的細節,令人捨不得闔起書本。《學神》帶領我們進入中國的中學,看見以考試建立起來的世界,充滿了競爭與淘汰,而成績優異的學生,在這裡享有崇高的地位。作者姜以琳耗費數年的時間追蹤觀察這些年輕人,見證他們進入常春藤大學並在歐洲和美國獲得高階職位。強烈推薦!——安妮特.拉蘿(Annette Lareau),《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作者

  《學神》是一本極具意義的著作,作者長時間觀察一群中國的菁英學生,見證他們的成長歷程。作者文筆細膩、內容親切易讀,結合社會學、教育學和人類學的跨學科文獻,推薦給關心中國崛起的讀者。——馬穎毅(Yingyi Ma),《野心與焦慮》(Ambitious and Anxious)作者

  作者姜以琳提出清晰的概念,透過嚴謹的分析,讓我們知道中國菁英家長的子女如何駕馭這套教育體系,他們又是如何獲得學業上的成功,以及在全球競爭中爭取獲勝的機會。姜以琳還破除了「虎媽」的神話,呈現社會階級在塑造價值觀、規範、日常實踐和社經地位的至關重要性。——周敏(Min Zhou),《亞裔美國人的成就悖論》(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共同作者

  作者文筆細膩動人,呈現「學神」的生活、觀點和經歷。姜以琳透過長期且全面的觀察,讓我們能夠深刻理解這群社經地位優越、成績優異的中國學生。——馮文(Vanessa Fong),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

  這本《學神》讓我們看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此一信念,如何在中國種種條件的催化之下,演繹成數倍於臺灣的殘酷競爭環境。我也深刻地體會到,「內卷」跟「躺平」這兩個詞,從中國先流行起來,絕對不是偶然,有其令人悲傷的因素。——吳曉樂,作家,《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想像一個社會中,如果只有百分之一的在教育中的優勝者,而卻有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習受挫者。整個集體產生的相對剝奪感導致的消極情緒、憤怒、怨恨及不滿,將會成為整個社會的不定時炸彈。而《學神》一書告訴我們這顆炸彈是如何製造。「教育」在民主的國家,學習典範正慢慢的從「追求卓越」跨入「自我實現」的年代,正是因為教育一旦成為階級複製的煉金術;階級越穩固而且很難流動的社會,絕不是人們能夠安居樂業的場域。——郭駿武,臺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威權演化論:中國如何治理?國家與社會如何維持動態關係? 博客來
Evolutionary Governance in China: State-–Society Relations under Authoritarianism
作者: 译者: 李宗義 左岸文化 2023 - 4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多種不同挑戰以及劇烈的結構變化,如今,黨國體制面對社會穩定和政權存續之間存在的張力。一方面,國家應對社會使用強勢策略或許可以維繫政治權力的壟斷,但另一方面,國家唯有採取更加包容的相處模式,治理品質和政權正當性才得以強化。

 

  本書關注國家—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採用一種全新的演化架構,探索在中國的若干治理領域當中,國家如何與非國家的行動者產生互動和關聯。多位作者使用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發現在不同領域當中國家和社會的互動關係隨著時間而改變,某些領域建構了建設性的互動關係,但某些領域呈現持續衝突。此一演化途徑提供了更為細微的觀察,讓我們得以窺見黨國體制如何隨著不同的環境條件變化,時而行使強制力量,時而採取彈性的對策或政策調整。

 
推薦人語

  2012年習近平首次上任總書記、2013年上任國家主席時,全球對中國崛起的正面印象高於負面評價,威權韌性成為時髦的概念。然而,現實證明威權演化不見得朝著自由化發展。十年之後重新回顧中國的變化,可以發現與改革開放相反,中國在國際形象與國內治理出現「雙重逆轉」:在國際方面變得日益孤立,在內政方面變得日益高壓。
  在這樣的局勢變化下,學者進入中國田野調查或蒐集數據的困難增加、與中國學者合作時對雙方的政治風險升高,使得中國研究的前景晦暗不明。全球的中國研究者被迫在方法上採用創新手段,例如運用網際網路觀察中國民意動向。不過這絕非中國研究的終結,對全球與臺灣來說,中國的戰略影響力是無可替代的,在香港抗爭、俄烏戰爭後,臺灣意外變成國際學術社群關注的焦點,與中國在語言、文化的親近性,更讓臺灣有技術優勢,可以提供海外中國研究社群豐富的資訊。我們期待,在中國「雙重逆轉」的變局中出版的《威權演化論》,將有助於臺灣觀點的中國研究繼往開來。——林宗弘,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失速中國 谷歌图书
作者: 宋國誠 今周刊出版 2024 - 02
曹興誠、汪浩、明居正、野島剛、謝金河、沈伯洋、廖筱君、矢板明夫、
陳方隅、桑普、黃清龍、陳嘉宏、葉耀元、梁永煌 盛讚好評!
 
★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專家 宋國誠教授,四大面向辛辣直擊中國失速中★
  
大權獨攬、宛如「無冕之皇」再世的習近平,對中國來說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
要了解未來的中國與全球局勢,天下人不可不知!
 
2023年3月10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裡響起如雷掌聲。一如外界預期,2022年10月剛連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習近平,續任國家主席及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開啟他領導中國的第三個5年任期,亦成為中共建政以來任期最長的國家元首。 習近平的連任,除了再次印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個「橡皮圖章」外,他「毫無懸念」地當選更讓許多專家學者「唱衰」不已。國際上許多學者專家認為,面對紛至沓來的內憂與外患,習近平的未來執政將「驚濤駭浪」;亦有人指出,清理其他派系、全面布局「習家軍」的他,施政上將更肆無忌憚地極權,為中國帶來災難。
 
習近平集黨政軍權力於一身,被視為自毛澤東以來中國最強領導人。然而,他對內以蒙昧思想和愚民體制統治順民,對外則力抗西方、挺俄仇烏,妄想世界稱雄。他弄文操武的「帝王術」,卻有著貪瞋痴慢疑的「五毒之心」,以及「以誑言掩飾真相」,卻是「欺人後而自欺」的各式「詭辯」,恐將領著中國走入末日之境……。
 
宋國誠教授從以下四大面向深入解剖習近平的「中國症狀」,以廣闊的國際視野出發,並以台灣人的角度為主體,一窺恐致中國失控、全球遭殃的燃點。
 
◤唯有了解,才能看見◢
從習近平政治性格為起點,剖析習近平究竟是如何煉成的,為何能夠集東方帝王元素與西方法西斯獨夫於一身?以及為何他會走上末日狂奔之路?
 
◤五毒攻心,錯誤百出業障生◢
佛法中的五毒心「貪瞋痴慢疑」,會致人造作惡業、作繭自縛。細細檢視習近平的內外施政決策,便能發現滿是五毒叢生之兆,盡現禍國殃民之危。
 
◤辯,才無礙!◢
舉國由中央至地方、上下交相賊「以誑言掩飾真相」,更有胡錫進、趙立堅、王毅等戰狼外交小粉紅們的「詭辯者聯盟」,引領著中國走入「天下圍中」的存亡困局。
 
◤中國,必須告別◢
在習近平的愚民弄權之下,中國背離改革開放路線,在全球文明向前奔馳的列車上,即將失速被拋出軌道。基於保衛人類文明的立場,無論是脫鉤、遠離或圍堵,中國人民本身與全世界都必須告別中國。
 
為什麼世人普遍看衰他的「習帝國」?他真能領著中國「再次偉大」?《失速中國》帶領讀者深入習近平極權統治背後的真面目,看清中共從大國崛起走向出軌崩潰的失控未來。
作者簡介
 
宋國誠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
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研究所所長,現任該中心資深研究員。
專長為中國研究、國際關係、馬克思主義、後殖民論述,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現代文學批評。
 
著有《馬克思的人文主義》《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後殖民論述》《後殖民文學》《閲讀左派》《閲讀後現代》《閲讀中國現代小說》《天國的崩落》等十餘種。

 
中國斯坦:不經意創造的中亞帝國 博客來 Goodreads
Sinostan: China’s Inadvertent Empire
作者: Raffaello Pantucci、Alexandros Petersen 译者: 高紫文 麥田 2023 - 10
中國的崛起正在改變世界。中國的地緣經濟願景如何打亂全球經濟,中國科技如何改造世界,引人注目。然而,在與中國西方邊界接壤的中亞,中國的影響力一直悄悄擴張,滲透深入。在這裡,習近平首度提出宏大的「一帶一路」倡議,打算建造通往西邊的新絲綢之路。要了解中國的新外交願景及其造成的後果,我們應該到歐亞大陸心臟地帶探究。<br /><br />在《中國斯坦》這本書裡,兩位廣受讚揚的外交政策專家記述他們遊歷中亞的旅行,關注中亞地區的最新發展,談論中國正在擴張的影響力。他們訪問絲綢之路市集裡的中國商人,翻越偏遠險峻的山區隘口。他們同情阿富汗考古學家,必須負責保全擁有數百年歷史的佛教古蹟,防止古蹟在採礦工程中遭到破壞殆盡。他們訪問滿懷熱血學習漢文的中亞年輕人,同時造訪中亞五國的首都,訪問官員、聽官員訴說他們親眼見證北京日益改變中亞地區。其故事和經歷,闡明了中國的外交政策倡議如何在中亞當地推動,以及如何影響住在這個中國「不經意創造的中亞帝國」裡裡外外的人們。
乌鲁木齐中路 (2023) TMDB IMDb
《乌鲁木齐中路》白纸运动一周年完整回顾纪录片Not The Foreign Force
9.1 (57 个评分) 导演: Plato
其它标题: 《乌鲁木齐中路》白纸运动一周年完整回顾纪录片Not The Foreign Force / Not The Foreign Force
中国政府推行动态清零政策已有三年,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自由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而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一场大火彻底将民众对防疫政策的不满点燃,2022年11月26日。当上海人民自发的聚集街头悼念火灾中逝去的同胞时,没人料到这场悼念活动将引发全国范围内对防疫政策的抗议。中国政府的暴力镇压也随之而来……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Zero-Covid policy for three years, which has severely damaged the daily life and freedom of the Chinese people. A fire that broke out in Urumqi, Xinjiang, completely ignited the public's outrage with the policy and Chinese government on November 26, 2022. When the people of Shanghai spontaneously took to the streets to mourn their compatriots who died in the fire, no one expected that this mourning activity would trigger a nationwide protest. The violent suppress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so followed...
北京之春 (2021) IMDb TMDB
北京之春
7.9 (7 个评分) 导演: Andy Cohen / Gaylen Ross
其它标题: Beijing Spring / 북경의 별
The documentary film of the brief window of artistic freedom and democracy movement 1978 - 1982 following China's brutal cultural revolution.
邊城對話 豆瓣
作者: 彭麗君 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3 - 1
回歸十多年來,香港在身份認同、中港關係等議題上越來越陷入矛盾境地。港人對自己超然於大陸邊界的他者地位感到驕傲,又為香港日漸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輻射範圍內邊緣地帶的前景感到焦慮。
本書中十三位香港學者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縱觀中國不同時空、不同階層的少數邊緣族群,以期檢視與解析香港的邊緣處境及其與中央權力的博弈,同時展望香港未來跨界和流動的多種可能 。
作者們從歷史入手,探究香港以外的中國邊界,回溯邊疆少數民族與中央政權的博弈過程,論述邊界與中心在政治、經濟、語言、文化等等場域的角力。從歷史看地理的同時,作者們也不忘將目光投向今日中國的邊緣族群, 反思新自由主義時代權力中心與邊緣的不平等關係,以探討香港在經濟文化領域內邊緣而前沿的多重特殊地位。最後,本書回到邊城香港,具體討論回歸前後港中關係的變化,及其在文化、政治與日常生活中的影響,整理出一套港中關係的另類論述。
本書各篇文章均從香港出發,涉及的議題及討論多元開放,是讀懂今日邊城及其與中國關係的必備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