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 Goodreads
9.5 (11 个评分) 作者: 钱理群 聯經出版公司 2012 - 1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被公認為東亞區域思想界的代表性人物
19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當代中國重要知識分子
以獨特觀點,從個人歷史記憶出發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的歷史做出最完整的回顧、批判、反思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共八十萬字,醞釀了二十五年,反映了錢理群近期研究與思想的重要結晶,
試圖通過本書建構一個底層(我─錢理群,民間思想者)、高層(毛澤東)、中間層(知識分子)互動的三維敘述空間、結構
此三層之間的互動、反抗、合作、背離
形成一個複雜交錯的歷史過程,
並構成中國今日思想狀況的藍圖。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完整呈現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心路歷程
堪稱近年來華人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回顧與自傳。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提供了讀者看待當代中國問題時不可多得的思想資源,對於當前「中國崛起論」、「中國模式論」的知識熱潮,以及「毛澤東的幽靈」浮現於「後毛澤東時代」的徵象,提出即時有力的回應與批判。
錢理群以獨立知識分子的立場,通過本書,對於自己如何走過毛澤東影響下之共和國六十年,做出回顧與反思。共和國六十年的政權迭替,整個國家民族經歷了分裂動盪,在錢理群平靜而從容的敘述調子底下,內蘊著歷史的激情與蒼涼。
「一方面,我是毛澤東時代所塑造的,毛澤東文化已滲透到我的血肉及靈魂中,這種毛澤東時代的印記永遠改變不了,無論如何掙扎、自省、批判,我都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浪漫主義者、烏托邦主義者。另方面,我更是個毛澤東時代自覺的反叛者。我的歷史使命就是反戈一擊,對毛澤東做出同時代人所能達到的最徹底的清理和批判。既受他的影響,同時又是他的反叛者,並力圖使自己成為徹底的反叛者。」──錢理群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作為親歷共和國六十年的獨立知識分子,錢理群以其豐厚的歷史經驗與直面現實的批判力度,為讀者打開一扇深入了解1949年至今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民間思想知識狀況與毛澤東思想實踐的窗口。錢理群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本書的敘述框架,指出毛澤東時代的1957年所底定之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與後毛澤東時代有著內在的貫串性聯繫,這是批判性理解當下政體的核心關鍵。同時,錢理群致力挖掘中國當代民間思想,力圖在被鎮壓、被抹殺的「民間異端」歷史中,重拾那頑強存在的民間思想,並繪製其知識系譜,以提出一條中國民間版的社會主義思想道路。錢理群以其豐富的史料文本與作為一個歷史見證者、參與者的親歷經建,精采地勾勒出中國戰後思想狀況的景貌,並站在民間的立場、從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角度,為讀者漸次打開、進入中國大陸戰後歷史與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達到心的交流。
錢理群在《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裡順著歷史行走順序,將中共建國之後至今六十年的歷史分為建國初期(1949-1955)、反右運動前後(1956-1958年初)、大躍進年代(1958)、大饑荒年代(1959-1961)、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文化大革命年代(1966-1976)、後毛澤東時代(1977-)。在同時考量各歷史時期的國內情況∕國際情勢的視角下,他將整段歷史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分野,強調毛澤東與中共在前段時期所奠定的中國共產黨之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如何後遺到「後毛澤東時代」、成為後段時期實行改革開放的基礎,同時提出反右運動前後所奠定的「1957年體制」是「1989年體制」的基石,兩者間有著內在的歷史連續性,如此方能歷史化的理解當下中國共產黨的專制政體核心。
更重要的是,錢理群考察了自1950年代即出現的校園「右派」(校園民主運動),文革間的民間思考、1980年的民運以及1989年的天安門民主運動,並認為它們之間有一脈「社會民主主義」的知識思想連續,亦與1990年代「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的知識分子論爭以及當下中國的民間社會運動,有著複雜的內連性質,而這些知識運動與黨內思想的分派彼此扯動,形成上下相互吸收、影響的關係。
錢理群先生將當前中國的思想、知識光譜做了歷史化的考察,並以此回應、分析所謂「毛澤東的幽靈」在「後毛澤東時代」浮現的現象,對於當前「中國崛起熱潮」以及與之相應的知識徵候,提出即時、有力的批判與警醒。
本書《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冊)以前言為始,從起自建國初期(1949-1955年),迄至第九講 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年)(下)。
洗腦:毛澤東和後毛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博客來 谷歌图书
作者: 宋永毅、夏明 主編 獨立作家-新銳文創 2024 - 01
「洗腦」(brainwashing)的理論原是由美國記者愛德華‧亨特於1950年首度提出,專門為研究與討論中共的思想改造而創立。但冷戰結束後,隨著西方對中共本質認識的日益模糊,洗腦一詞在大眾傳播中被日益泛化,並和專制集權的中共逐漸脫鉤。由文革史學家宋永毅主導、在美國召開的「洗腦:毛澤東和後毛時代的中國與世界」(Brainwashing in Mao's Era of China and Beyond)學術研討會,是一個正本清源的突破。本書為此會議之論文集,由知名漢學家林培瑞作序,主要分為四大部分,收錄二十篇論文,探討的主題充滿了特有的當代性和挑戰性,不僅重新確立了洗腦和中共極權不可分割的關係,還對世界範圍內的「洗腦」惡果,如俄烏戰爭以及美國流行的反民主的陰謀論和民粹主義思潮等進行了精彩的剖析。
輯I 洗腦的理論源起與研究回顧:收錄周澤浩、夏明、陳奎德、胡平的論文,回顧洗腦論述的起源,並從韓戰開始探討洗腦與中共政權的關係。
輯II 洗腦在中共政治運動中的實踐:收錄裴毅然、宋永毅、李榭熙、周翠珊、丁抒的論文,從「延安整風」、「向黨交心」等中共黨史中的重要事件,剖析中共思想改造的具體實踐。
輯III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中共洗腦的新發展:收錄裴敏欣、吳國光、徐賁、郝志東、喬晞華、楊子立的論文,藉由監控體系、認知戰、教育與宣傳、囚犯改造等等面向,討論後毛乃至習時代的洗腦發展。
輯IV 國際視野下的極權和洗腦:收錄余茂春、李酉潭、楊琇晶、郭伊萍、郭建、齊維章、權準澤、程映虹的論文,跨出中國,將二十世紀的法西斯義大利、納粹德國,以及當今的北韓金氏政權、民主轉型失敗的俄羅斯,甚至是陷入民粹主義的美國等納入探討範疇,闡釋洗腦與極權主義、極端政治之間的關係。
金錢密界 谷歌图书
作者: 傑克‧伯恩斯坦(Jake Bernstein) Common Wealth Magazine Ltd 2018 - 05
首度全面揭露離岸金融層層包裹的運作路徑, 揭開政要權貴、跨國企業最不為人知的藏金祕密! 全球非權即貴的金流往來、各國追稅懸案的背後都有個共同主角──避稅天堂
一間在中美洲巴拿馬小街上的律師事務所, 每年全球竟有數兆美元的資金流入,就消失無蹤,再也追查不到。 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一名記者追著一份報告的線索,竟能吸引80國107家一流媒體聯手, 發動史上最大規模的政商名流跨境金流大追查。 這場揭弊行動,揭開多少避稅秘密?
離岸金融、避稅天堂存在多年,但是大家從不知道錢如何流入避稅天堂, 進入避稅天堂的財富為什麼再也追查不到?更重要的是,到底誰是藏金大戶?
全球最神秘的藝術交易,在瑞士自由港區的貨櫃。 數十億美元的藝術品,買家:空殼公司,賣家:空殼公司,納稅:零。
★冰島破產,成為2008年金融海嘯的第一個重災國。 掀開崩壞的財政,赫然發現數百家空殼公司早就在掏空冰島,連總理與其夫人都用離岸公司藏富。
★匯豐銀行在全球除了設分行,還大筆買下超過2300家空殼公司,服務大戶。 他們要用空殼公司匿藏什麼?
二○一六年四月,「巴拿馬文件」引爆全球關注,首度揭露離岸金融不為人知的運作方式,以及政商名流們從未曝光的海外資產。這些資料全都指向巴拿馬的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這間事務所替客戶在巴拿馬、英屬維京群島、盧森堡等避稅天堂設立空殼公司,幫他們避稅、甚至藏匿不法所得。
本書作者伯恩斯坦是「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的資深記者,曾因報導金融危機獲得普立茲獎。國際調查記者同盟長期關注離岸金融世界,在巴拿馬文件之前,已經有離岸解密、盧森堡解密、瑞士解密等震驚世界的重磅調查報導。伯恩斯坦在本書爬疏避稅天堂始末、運作方式,以及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如何通力合作,解析總共2.6TB,計1,150萬筆詳細資料,發動史上最大規模的揭弊行動。
※離岸金融影響全球經濟
在避稅天堂設立公司能辦到許多事:包括藏匿資產、供生意人或政客包養情婦、持有豪宅、做複雜的交易買賣,重點是,幾乎查不出公司的所有人是誰。基本上身為匿名公司的受益人並不違法,但這些設置在避稅天堂的公司能為經濟提供的養分有限,同時又以避稅阻塞全球金融動脈,甚至讓犯罪分子心癢難耐,藉機把髒錢洗白。莫薩克‧馮賽卡事務所幾乎不關心他的客戶到底用匿名公司做些什麼事,是否涉及違法。
※巴拿馬文件讓全球得以一窺離岸金融的運作
二〇一四年底,《南德日報》記者收到一則匿名留言:「有興趣看一份資料嗎?」隨即他分批收到數個檔案,也就是後來的「巴拿馬文件」。資料所列是莫薩克‧馮賽卡事務所從一九七〇年代開始設立的離岸公司詳細內容,資料龐大,建構出一個截自當時不為人知的隱密世界。莫薩克‧馮賽卡事務所藉由兜售已設立好的空殼公司、信託及基金會來販賣「保護隱私」的服務。
取得資料後,《南德日報》記者聯合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用將近一年的時間,以最保密的方式,結合資料新聞學與科技技術,搜尋與查證巨量資料後,才得以完成這次揭密計畫,將離岸金融的隱密世界公諸於世。
各界推薦
在這個假新聞充斥的年代,本書再次證明,資訊爆炸未必能夠了解更多真相,鍥而不捨的調查報導則從不讓人失望。
本書完整呈現「巴拿馬文件」的前世今生。沒有「離岸解密」、「中國解密」、「盧森堡解密」、「瑞士解密」的一步步累積,就不會有巴拿馬文件的開花結果;而巴拿馬文件震驚全球之後,其於政治、經濟、媒體等層面的後續效應與最新發展,也依舊值得關注。
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本書揭露的跨國合作經驗、調查報導方法都彌足珍貴。從單打獨鬥、缺乏互信基礎到團隊作戰、建立合作網絡,以及從不知保密、土法練鋼到與時俱進的資料新聞學、大數據分析,「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展現了令人敬佩的執著與毅力,在傳播環境崩壞的年代更加彰顯調查報導的重要性。──《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
本書以扣人心弦、節奏明快的敘事方式……描述深具啟發性且令人堪憂的主題。──《德州月刊》(Texas Monthly)2017年最佳書籍
作者伯恩斯坦聚焦於講述那些違法、避稅、規避國際制裁、隱瞞資產、欺騙同夥,或藉由貪贓枉法賺取『正當』錢財的不法之徒事蹟。──《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在巴拿馬文件公開後,追根究柢地挖掘金融網絡……作者伯恩斯坦展現一流的記者功力,引導讀者揭露這起尚未完全公開之醜聞。──《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自助洗衣店 (2019) IMDb TMDB
The Laundromat
6.5 (32 个评分) 导演: Steven Soderbergh 演员: Gary Oldman / Antonio Banderas
其它标题: The Laundromat
《洗钞事务所》改编自资深记者杰克伯恩斯坦的原著《金钱密界:深入巴拿马文件背后的离岸金融运作,揭开全球政商名流不为人知的藏金秘密》,电影版由金奖名导斯蒂芬索德柏执导,曾合作过《全境扩散》《药命关系》等多部作品的史考特Z.伯恩斯再度操刀剧本。
天安门 (1995) IMDb TMDB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9.4 (89 个评分) 导演: Richard Gordon / Carma Hinton
其它标题: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天安门》(英语: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美国制作的访问纪录片,通过访问及回顾,描述关于1989年发生在天安门等地的整个八九学运。该片曾于香港一间戏院上映了几个月,上映期间宣称是由法国拍摄[来源请求],但事实上,该电影是由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卡玛及其丈夫高富贵(英语:Richard Gordon)担任导演及制片,David Carnochan担任副导演及剪辑工作。该片是美国公共电视台(PBS)的Frontline系列历史纪录片的一集,但同时也作为单独的纪录片上映、发行和参展。该片于1995年10月在美国首映。本片由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及美国公共广播局资助拍摄。
按照该纪录片的说法,影片“通过采访当年经历过这场运动的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再现了这五十天内发生的争端、愤怒、无畏、亢奋、荒诞、以及种种悲剧,并对运动中人们所习惯的思维观念和话语体系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影片内容在探讨运动发生的原因,和部分运动领袖在抗议运动进行中的不适当行为。尤其是影片针对另外一位运动指挥柴玲,在她逃亡过程中对外界关于6月4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坦克把学生碾成肉饼”、广场死亡人数达200至4000多的描述,绝食运动发起人之一的台湾歌星侯德建强调,他“6点半还在广场上,一点也没有看见”,他接着表示这些描述是“以谎言打击敌人”。其他包括刘晓波、韩东方、吴国光、梁晓燕等人都在反思当时社会和自己的行为。
不过,影片还是纪录了部分发生在天安门周围,以及北京其他街区的解放军开枪及人民伤亡的情况,其中包括后来发起“天安门母亲”活动的丁子霖描述她儿子参加抗议活动被打死的经过。影片还纪录了在当时有人因为接受境外记者采访说政府有拿“坦克压学生”而被判刑10年。影片最后以画外音的方式,指出邓小平“面对改革带来的危机,他拿起来旧式武器”,他“想在历史上留下知民爱民的名声”“但是六四屠杀成为他无法抹去的一笔”。
紅色滲透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何清漣 八旗文化 2019 - 3 其它标题: 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毛澤東
  全球媒體大一統的中國夢正快速滲透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紅色宣傳」正在剝奪你的閱聽自由?   本書研究結果,被2018《胡佛報告》所引用,促成美國對中國大反擊! 毛澤東曾經說,「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這並非危言聳聽。2009年,中國決定投入450億元人民幣鉅資在全球推廣「大外宣計畫」,藉此與西方媒體「爭奪話語權」。至今十年已經過去,中國的紅色滲透效果如何?民主世界最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如果被中共的宣傳機器徹底佔據後,會發生怎樣的事情?當民主國家獨立運作、作為第四權的媒體,都變成中國官方關係企業以後,我們還能知道新聞背後的真相嗎?長期關注中國政治、經濟和媒體的學者何清漣提供了她的精彩分析和答案。
◎世界華文媒體已呈現粉紅色狀態

中文媒體、華人社團與中文學校,一向是中共「海外統戰三寶」。按照中國政府的統計,目前全球有4500多萬華人、二萬多個僑團、5000多所中文學校、數百家中文媒體。如何控制、管理這些中文媒體,影響華人的思想,增強對中國的凝聚力,被中共視為相當重要的「海外統戰工作」。

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的海外滲透,世界各國的中文媒體就已經開始在政治上重新定位,2009年之後尤其如此。中共支持的世界中文媒體的目的,用中共的術語說,是教育「生活在資本主義國家的華人」。

中國的手法五花八門,從統一與中國相同的詞彙開始、進而是發音,甚至把許多傳統的粵語廣播與新聞都加入普通話時段。中共還專門開辦海外中文媒體研究中心、網站、雜誌;舉辦各種海外研修班,規訓海外華文媒體的從業者,讓他們變成中國的「宣傳先鋒」。而在採訪角度上,也改為對中共有利的角度來報導。全球華文媒體陷入單一新聞取向的趨勢已經迫在眉睫,許多媒體都已經淪為北京的傳聲筒,基本上是中共宣傳機器的延伸。

◎西方媒體面臨收買和打壓

非洲是中國最大利益之所在,在這個傳播媒體較為弱勢的世界,中國式的宣傳早在上世紀五、六○年代就取得話語權,是「紅色宣傳」最早、也最為成功的例子。伴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大量紅色文化進一步滲透,在黑色非洲大地上,中國已經等於新殖民主義的代名詞。

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採取直接收買的方式。比如據印度傳媒The Print報導,為了配合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宣傳,從2016年開始,中國外交部每年都會招待大約100個來自亞洲和非洲的記者,完成一個以10個月為期的所謂「獎學金課程」。免費住,免費旅遊,而且還可獲得每月5000元人民幣的開銷津貼,從而控制這些國家的媒體報導。

而對媒體發達的先進國家,中國則轉而採取「外宣本土化」策略。中共編列了巨大資金,或是直接建立媒體分社、或是收編或聘用外國的記者編輯、或是入股或併購外國的媒體等等,旨在各項外宣計劃要「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而對於多個國家在該一帶一路計劃下出現的「債務外交」等惡果,則是隻字不提。

然而作者認為,「傳播力不等於公信力,信息發布也不等於信息的到達、信息的到達也不等於受眾按照發布者的意圖解讀」。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歸根究底是由其「國內」政治社會狀況來決定的。其外宣內容充斥的正面形象,在中國內部各種腐敗、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生態災難、暴力鎮壓人民等議題下,明顯缺乏公信力。

◎香港和台灣成為紅色滲透重災區

香港媒體的內地化已經成為事實。亞視早已被戲稱為「央視第十台」,即中國中央電視台第十台,而TVB也被戲稱為「CCTVB」。在香港,登廣告這種商業活動,被中共做成了政治誘餌。而利用黑社會威脅記者人身安全時有發生。其結果是,「無國界記者」(RSF)歷年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香港呈逐年下降趨勢:2011年在全球排名第34位,尚屬「接近自由區域」;2016年排名第69位,進入「新聞受限制區域」;2017年度下降4位,排名第73位。

中共滲入台灣媒體業,在2008年以前採用的是迂迴繞道的方式,借道海外中資入股台灣媒體。2008年以後,北京勢力滲透台灣媒體走的完全是陽光大道,無須隱身。這一現象被概括為「在台灣媒體場域」的「中國因素」。此外,本地媒體也因為中國的新聞置入帶來的金錢收益而開始「自律」,中國的負面新聞幾乎都不見。作者引用並讚同台大教授張錦華的觀點:這種台灣媒體形同被中國政府「收買」的現象,其實已經是台灣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

◎中國的大外宣會成功嗎?

何清漣認為,「金錢外交+大外宣」不是國家軟實力。既想受到專制國家擁戴,又想受到民主國家歡迎的「中國形象」,事實上不存在,更不可能通過「大外宣」塑造。將烏鴉塗成白色之後,最多只是在短時期內讓部分觀者產生「烏鴉是白色的」這種錯覺,久而久之,黑烏鴉還是會露出底色來的。所以中國的大外宣計畫,一開始就註定是白白耗費金錢的「面子工程」,留給後世的歷史笑柄。

中國「大外宣」的手法,終究無法長久改變各國原生的媒體生態與言論自由環境。而事實上中國已經踢到了鐵板。在澳洲、加拿大,官方已經採取反間諜滲透的行動,杜絕中國的紅色宣傳。在美國,孔子學院的教師被調查,《外國代理人登記法》的啟動,都是要打擊「大外宣」對自由世界的干擾與影響。

作者何清漣是中國罕見的既有外部視野、又有內部經驗的經濟學者,她曾經出版《中國:潰而不崩》分析中國未來十年的政治走向。她更是少數研究中國媒體的學者,曾出版《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分析中國政府如何控制媒體。而美國2018年底的《胡佛報告》,也引用《紅色滲透》的研究成果,該報告用22頁介紹中共對美國境內中文媒體的控制,及反西方意識形態的運作(見《中國影響和美國利益:推動建設性警惕》部分),從而促使美國開始反擊。
  作者簡介

何清漣

媒體人及政治、經濟學學者。1956年出生於湖南邵陽,先後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與上海復旦大學,並在湖南財經學院、廣州暨南大學任教。後在《深圳法制報》社工作,2001年因政治迫害離開中國。現居美國,為「美國之音」專欄作家。

著有:《人口:中國的懸劍》、《中國的陷阱》(簡體版出於審查而改名為《現代化的陷阱》,榮獲1999年長江讀書獎)、《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中國:潰而不崩》等書。其著作被譯成日文、英文、德文、韓文等多種語種。

美國《商業週刊》於1999年6月將何清漣評為「亞洲之星」(50 Leaders at The Forefront of Change,THE STARS OF ASIA)。1999年《三聯生活週刊》將她列為25位時代人物之一,稱其「代表了中國改革的良心」。
太行山上 豆瓣
作者: 赵诺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3 - 4
这是一部革命年代的“政治成长史”,它既是个体的、革命者的成长,亦是群体的、组织的成长。这是一个原本身世各异的干部逐渐被凝聚于根据地党组织周围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区域整合基础上,不断加强干部整顿实现“组织化”和“中央化”, 进而完成组织一体化的过程。在中国革命大步向前的年代里, 太行根据地干部群体在自身的建设、整顿和改造过程中,越来越紧密地融入整个组织机体之中。青春与热望,意志与情感,鲜血与汗水,朝气蓬勃地挥洒在太行山上。
合法性的政治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趙鼎新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8 - 08
 當代中國政權的合法性基礎為何? 何以近年經濟發展給中國帶來的卻是政治上的更嚴厲控制?
從政治、經濟、輿論的多重角度,一解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

本書彙集作者二十多年來針對政權合法性基礎與國家社會關係形態的研究成果,界定並論證了建立統治合法性基礎的三維「理想類型集」:意識形態合法性、績效合法性,以及程序合法性。不同的合法性基礎將會激發不同的社會理性,從而塑造出不同的大眾政治認知模式和行為特徵。

以此理論為基礎,本書分析了當代中國政治的各個面向,包括:為什麽由毛澤東發動的文革會終結於武鬥和派系政治?為什麽民族主義運動在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很難發展?為什麽「八九」學運會以血腥鎮壓告終?為什麽績效合法性在中國的傳統和現代政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近幾十年來經濟飛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什麽?為什麽經濟績效良好的中國,在政治上仍然具有比較大的不穩定性?為什麽中國的傳統媒體和社群媒體(social media)有很大的反體制傾向,而官方媒體卻很難建構中國的政治輿論?民主體制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命力和局限為何?

經由本書從政權合法性出發,對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和輿論形態所做的全面論述,盼能充分展示政權合法性理論與相關的社會學原理在經驗研究上的廣泛適用性,從而使讀者在了解當代中國國家性質與國家社會關係現狀的同時,也能具體掌握當前的世界局勢。
购物凶猛 豆瓣
作者: 孙骁骥 东方出版社 2019 - 2
一个世纪以来,消费主义的大潮让人无法独善其身,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本书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在20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这个古老的国家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 次地篡改与重塑。本书重新梳理了这背后繁复纷乱的历史线头与社会群像。
作者认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小体量的历史,它真实而琐碎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于每个家庭的锅碗瓢盆里,潜伏于我们目光无法达及的晦暗幽深处。由这些历史细节编织而成的,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改变着这段历史。
血殤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劉倩 唐山出版社 2012 - 6
這部著作不只是一個關於死亡和絕望的悲劇故事,還是人類面對死亡時對生命意義的悟省認知;也不只是一個人類應當如何與疾病作鬥爭的故事,還是一個關於科學和探索,關於社會公平與正義,關於人們應該怎樣改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管理人類社會和應對客觀世界的故事。它是一部有關醫學科學、社會政治和人類文明文化足跡的傳奇。
六四三十年:走進記憶隧道,抵達三十年後的六四現場 谷歌图书
作者: 端傳媒 端傳媒 2019 - 6
【電子書內容】
六四事件的許多親歷者、見證者、死難者家屬今天已垂垂老矣。在鮮活的記憶消逝之前,端傳媒記者走訪巴黎、費城、北京、台北、澎湖、香港等多個城市,希望留住一個微小而重要的記憶盒子。

我們逐一回訪了當年處於天安門廣場上不同位置的人們——學生、工人、母親、記者、攝影師們。試圖了解,背著記憶的包袱,他們如何走過這半生,又如何面對未來?

我們也嘗試爬疏歷史檔案。過去三十年,美國、英國政府陸續解密了與六四相關的檔案,端傳媒的報導,將向讀者展示這段歷史最重要的基礎。

環顧世界,六四也應該被放諸世界歷史脈絡裡觀照和反思。報導以外,我們邀約各界學者名家,鉤沉歷史,疏理脈絡,逐一分析:六四論述何以有脫不去的冷戰色彩?而當民主運動在全球遭遇危機,我們還可以從哪裡獲得力量?......

端傳媒希望透過這 20 餘篇文章,與讀者走入記憶隧道,重新看見不應忘記的人與事,延續本該在三十年前開始的思考:這一堂用血寫成的歷史課,我們究竟學到了什麼?以悲憤和勇氣走過三十年之後,我們又將如何鋪設下一段記憶旅程?


【本書福利】
◎ 我們真誠地推薦您,以每日不到 HK$2 的價格,鎖定優質的華語深度報導。升級尊享會員更可獲贈《華爾街日報》會籍。感謝您購買並閱讀本專輯,我們特別送出電子書讀者餽贈禮券,使用本券成為暢讀會員立減 HK$50 / NT$199。
△領取專屬禮券:http://bit.ly/2KHyhmt

◎ 如果您喜歡本書內容,歡迎留下郵箱,您將免費獲贈一份《端傳媒2018-2019主編精選》,集合了過去一年中,撼動時局、牽涉政經脈絡的深度報導與評論。
△索取主編精選:http://bit.ly/2xMxr3C


【關於端傳媒】
◎ 端傳媒,立足香港,面向全球華語讀者,以原創深度報導和數據新聞為特色,深入剖析在地及國際事務。在時代潮湧中,提供新的討論視野和表達方式。2015 年上線以來,獲得超過 45 個新聞或攝影大獎。設立付費制兩年多,累積付費會員超過 40,000 名,成為華文圈最具影響力的網路媒體之一。現在您可以實惠的價格,購買您感興趣的新聞電子書,讓深度專業的新聞內容,重啓您的華語新聞體驗。
△瞭解更多:http://bit.ly/2KHTETa

自由道路漫長,我們一起開端。
历史的大爆炸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張萬舒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9 - 5
前新華社高層「六四」內幕大解密! <br /><br />  發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六四」事件,已經過去整整20年了。這場以學生為主體,中國當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民主運動最後雖以悲劇告終,海內外中國人卻對之記憶猶深。這場震驚世界的群眾運動的真相究竟如何?官方對之諱莫如深,海外卻有種種不同的觀察與經歷者的各種證詞。本書作者在「六四」事件期間任新華社國內新聞部主任。新華社是中國官方最具權威的新聞機構,也是整個事件發生始末的最大情報資訊中心之一。作者親身經歷了上層鬥爭的全過程,又直接處理了新華社駐全國各地記者現場採寫的第一手資料,以每日大事記的形式,生動而詳實地記錄了「六四」事件的全貌,並從北京的現場擴寫到全國各地及海外華人的抗議狀況,以至各國新聞媒體的報道。這塵封了20年的記錄終於第一次公諸於世,乃目下所見最有衝擊力的史料,披露了不少鮮為人知的事實與高層政治鬥爭的秘辛,極具真實性與震憾性。<br /><br />  新華社社長穆青說:「今夜,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另一位副社長說:「歷史將不會忘記這一夜的!」<br /><br />—摘自本書340頁<br /><br />  這就是我們日日夜夜記錄在案的歷史事實,任何人任何時候也篡改不了。<br /><br />—引自本書第298頁<br /><br />  在這場歷史的大爆炸中,千百萬人以磚頭石塊對抗槍彈的射殺,以重重人牆阻擋坦克裝甲車的衝撞,儘管死亡人數沒有海外傳媒估計的那麼多,特別是軍隊死亡者更沒有當局所報的那麼大,但是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心靈,同樣遭受了一場歷史性的大創傷!<br /><br />—引自本書第462頁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史景遷揚名立萬之作】 谷歌图书 豆瓣 博客來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
作者: 史景遷 译者: 溫洽溢 時報文化出版 2016 - 5
中國百年命運的劇變與滄桑 民國知識分子的希望與悔恨 最會說故事的歷史學家── 史景遷揚名立萬之作 「西方中國研究的里程碑。」 ──費正清 「史景遷的著作必須劃入《史記》的類別之內,是無可爭議的。」 ──余英時 ★《洛杉磯時報》歷史書獎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非文學類好書 ★ 《中國時報》開卷一週好書 ★ 金鼎獎圖書類最佳翻譯獎 ★ 余英時專文作序.盛讚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故事,一齣波瀾壯闊的史詩悲喜劇,記錄下一八九五到一九八○年間劇烈變動的中國。從十九世紀末一群維新人士意圖改造清廷,到保皇與革命兩派導致清廷覆亡;從二十世紀初共和政府和軍閥割據的對立,到國民黨和共產黨鬥爭的大悲劇;從二十世紀中國土淪陷與光復,到中國政府激進的農村與文化改造。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是激起巨變的原動力,另一方面又被巨變的浪潮一一吞沒。這是中國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場悲劇,而在演出過程中又隨時透露出無奈而自嘲的喜劇意味。 史景遷精選少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作深入探討,交織成一幅中國精神面貌的整體圖像。其中以康有為、魯迅、丁玲等主線作為貫穿全書的「經」,秋瑾、沈從文、瞿秋白、徐志摩、聞一多、老舍六人則橫插在不同階段,構成了「緯」。在經緯交錯間,還有無數相關人物隨時進進出出,包括無可迴避的政治領導人孫文、蔣介石、汪精衛、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引領一時風騷的文化領袖鄒容、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郭沫若、胡適、梁漱溟、茅盾、林徽音、胡風等;甚至外國訪者如羅素、泰戈爾、蕭伯納等也點綴其間。 書中觸及的每個人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命風貌和生命力量,遠非「集體傳記」所能呈現的;史景遷藉其生花妙筆勾勒他們的人生,著墨知識分子在時代鉅變下,對自我定位的摸索與反省,也讓讀者瞭解一連串不尋常的事件,以及由這些事件堆疊構成的「中國革命」。當這群人物被捲入近代中國百年間的暴力和重生的過程中時,史景遷以歷史文化意涵豐饒的「天安門」之名,穿越一個世紀,召喚出繁花盛開的文人思想與時代精神。 全書命名為《天安門》,說明他已敏銳地察覺到: 天安門廣場的歷史功用正在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 甚至可以說,他已預見十年以後天安門前的屠殺慘劇。 ──余英時
The Wuhan Lockdown 谷歌图书
作者: Guobin Y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2 - 2
A metropolis with a population of about 11 million, Wuhan sits at the crossroads of China. It was here that in the last days of 2019, the first reports of a mysterious new form of pneumonia emerged. Before long, an abrupt and unprecedented lockdown was declared—the first of many such responses to the spread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round the world.

This book tells the dramatic story of the Wuhan lockdown in the voices of the city’s own people. Using a vast archive of more than 6,000 diaries, the sociologist Guobin Yang vividly depicts how the city coped during the crisis. He analyzes how the state managed—or mismanaged—the lockdown and explores how Wuhan’s residents responded by taking on increasingly active roles. Yang demonstrates that citizen engagement—whether public action or the civic inaction of staying at home—was essential in the effort to fight the pandemic. The book features compelling stories of citizens and civic groups in their struggle against COVID-19: physicians, patients, volunteers, government officials, feminist organizers, social media commentators, and even aunties loudly swearing at party officials. These snapshots from the lockdown capture China at a critical moment, revealing the intricacies of politics, citizenship, morality, communit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Presenting the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s of ordinary people, The Wuhan Lockdown is an unparalleled account of the first moments of the crisis that would define the age.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 Goodreads 博客來
Making China Modern: From the Great Qing to Xi Jinping
作者: Klaus Mühlhahn / 余凱思 译者: 黃中憲 春山出版 2022 - 1
「這本富涵思想性、鞭辟入裡的著作,是費正清、史景遷所撰歷史名著當之無愧的後繼者,未來,凡是攻讀中國現代史的學生和鑽研中國現代史的學者,必定會讀這本書。」──柯偉林(William C. Kirby),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所長

「當今之世,我們都必須接受中國的巨大影響力存在於眾多領域這個事實。我們得學著和現在這個樣子的中國並存,而非和我們所希望的中國並存。因此,中國之外的每個人都需要研究中國,需要投注精力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學術知識上。我認為,無可替代的上佳之策仍是盡可能與中國協力前行,同時努力增進我們對中國內部動態、情況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彼此的命運緊繫相連,密不可分。我相信,對於隔著窄窄的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的臺灣來說,更是如此。」──余凱思(Klaus Mühlhahn),本書作者

本書是一部中國近現代通史,主軸在追索中國現代化之路,從清帝國入主中原的一六四四年開始講起,一路談到習近平上臺執政後的二○一七年,時間跨度將近四百年。被譽為是繼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睽違多年之後的又一部重量級中國近現代通史。

二十一世紀最引人矚目的現象級現象,或許莫過於「中國崛起」。該如何理解中國崛起(威脅)這個迫切的當代議題?本書提供了一個全面且即時的歷史視角。

今日許多人將中國崛起看成是這四十年的事,始於一九七八年鄧小平掌權,但歷史學家很清楚,中國崛起所花的時間遠超過四十年。本書作者余凱思為專治中國近現代史的漢學家,他跳脫中共民族復興敘事和中華民國史觀,以局外人的客觀眼光,對中國崛起進行長時段的考察。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這段中國歷史,是一個龐然大物,內容複雜。為免讀者迷失在改革與革命、民亂與內戰、帝國侵略與軍閥割據的細微末節裡,作者馭繁為簡,聚焦於數百年來各政權在制度方面的缺失和重建,嘗試回答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核心問題:即,中國是如何轉型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民族國家;亦即,如何從崩潰的帝國(滿清)、效能不彰的共和國(民國時期)、停滯又瘋狂的毛主義中國,變成現在的經濟巨人和超級強權。

作者特別留意經濟制度,著墨與洞見頗多,為其他中國通史類著作所少見;並盡可能將中國的發展置於國際和全球脈絡裡觀察,視野相對開闊,為本書另一特色。

全書結構井然,分成四部,每一部三章。各部開頭均有一篇全景式綜論,勾勒一個時代整體的輪廓。上冊包含第一部、第二部(從清帝國到中華民國在中國的統治結束),下冊包含第三部、第四部(從中共建國到習近平上臺)。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羅士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志德|鏡文學文化組副總編輯
林孝庭|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
湯志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溫洽溢|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好評推薦

▲ 余凱思以制度變遷為軸,記述近現代中國歷經的改革、革命和戰爭,他的論點時常有違西方浮面印象,例如認為中國官僚系統是龐大凝滯的鐵板一塊。他也警示我們別將中國的經濟成就視為一種獨特的中國模式,這份成就應該置於其歷史發展細節的脈絡中考察。──《紐約客》(New Yorker)

▲ 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寫作清晰且富同情的理解,顯然大量參考了新近研究成果……余凱思此書足堪最高讚譽,大力推薦。──芮納.米德(Rana Mitter),英國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

▲ 名副其實擲地有聲的大作。完全以中文資料和視角為基礎,但又針對英語讀者大眾所關注和憂心之事發出令人信服之語。自費正清的大作問世以來,我們終於又看到一部嫻熟掌握中國傳統歷史、現代歷史、當代歷史的通史。余凱思的文字可以幫助全世界的人理解他們今日所必須應對之中國。──齊慕實(Timothy Cheek),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 余凱思是鑽研現代中國史的世界頂尖學者之一。他的學識橫跨多個學科,而且既廣博又深入,以引人入勝的筆法敘述中國最後的帝國「清帝國」,敘述一場又一場的革命和竭力承繼清帝國的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他讓讀者認識到,中國久久未消的焦慮對二十一世紀的影響,或許比中國的復興對這個世紀的影響來得大。這本富涵思想性、鞭辟入裡的著作,是費正清、史景遷所撰歷史名著當之無愧的後繼者,未來,凡是攻讀中國現代史的學生和鑽研中國現代史的學者,必定會讀這本書。──柯偉林(William C. Kirby),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所長、哈佛中國基金主席

▲ 不凡的傑作。與上個世代的學術著作不同,《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未把中國當今的改頭換面當成正文後的補充說明。本書肯定中國是活躍於世界舞臺上的重要角色,將中國置於環環相扣的全球網絡中心,把國內政治與國際局勢連結起來,致力於以中國為主體來探討中國。──葉文心,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系講座教授

▲ 終於,我們有了一本以中國人作為他們歷史之主要建構者的嚴肅中國現代史入門書。本書告訴我們,中國人如何利用牢牢根植於他們自身文化脈絡和正規傳統裡的觀念和象徵,創造出獨樹一格的制度,用以迅速回應他們所碰到的危機與機會。凡是想要瞭解當今中國對全球未來將產生多大影響的人,都該讀讀這本大作。──王國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研究所主任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最新修订本) 豆瓣
作者: 杨继绳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 6
★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然而把现在的“金字塔型”社会建设成为“橄榄型”社会还需要多久?
★我们成天讲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怎么变成了农民的“义务”?
★当一个总人数约1.5亿、掌握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贡献了全国近1/3的税收、使用着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的新社会阶层崛起时,是与社会阶层分化相伴而来的矛盾激化的前兆,还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表征?
★为什么官二代、富二代能比穷二代农二代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造就了当前“二代现象”?
★我们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怨气越来越大?
★在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红领”阶层何以成为众多人趋之若鹜的行列?
★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你怎么富?“共同富裕”怎么个共同法?
澳門政經二十年 豆瓣
作者: 楊鳴宇 / 林仲軒 2022 - 3
連接「舊秩序」到「新時代」的全方位觀點!
四個世紀的歐洲文化融入了華人生活,締造出獨特的人文景觀。澳門城區是世界文化遺產,與大型的現代酒店互相輝映。這樣一個充滿傳奇、矛盾和獨特的地方,究竟有怎麼樣的故事?
一向被北京視為在其支持下,博彩業繁榮蓬勃、社會穩定,進而成為「一國兩制」模範的澳門,其實際發展究竟如何?
這是一本深入挖掘與探究澳門回歸二十年裡,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變遷的論文集。本書吸引人之處正在於其「整全式」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若從架構來看,全書可大致區分為「國家」(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社會(資本家與一般民眾)以及國際因素(主要為葡萄牙與葡語系國家)三個層次的關係,以及不同層次間的互動。
對關心澳門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華語讀者而言,這絕對是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