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烛幽之光 豆瓣
Available Light:Anthropological Reflections on Philosophical Topics
作者: [美国] 克利福德·格尔茨 译者: 甘会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1
本书共收录了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11篇文章,探讨了11个主题。所这些探讨的主题,既体现了格尔茨的个人研究兴趣,同时又是可以与读者共通的。涵盖面包括从维特根斯坦到雅加达的宗教,从艺术到政治,从文化战争到今天夏威夷、斯里兰卡、巴尔干的种族冲突,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文化差异、心理差异和认知差异之间的关联。
六论自发性 豆瓣 谷歌图书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 Dig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8.7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译者: 袁子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内容简介】
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什么重要。他用引人入胜、斗志昂扬,甚至幽默的方式,捍卫重视地方性知识、常识、个体创造力、自发性的无政府主义思维,令我们能够审视世间百态……小到学校、工厂、养老院、游乐场里的日常社会政治互动,大到民众抗议和革命。
【编辑推荐】
书中的无政府主义不是意识形态,也无关政治立场,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可以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如红绿灯的设置、抄近道形成的小径、地名的设置、林场或种植园的管理、游乐园的设计、科学文献索引体系的意义、养老院与老人间的关系等。通过带入无政府主义者的非国家视角,斯科特讨论了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悖论。例如福特的种植园反映了一些为追求效率而设定的规程反而造成了效率的缺失,危地马拉当地农民的果园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安排后面之下却又更科学的逻辑。总之,作为一位社会科学大家撰写的关于自发性的随笔集,这本小册子中汇集了对生活中小事的思考,有助于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神圣的欢爱 豆瓣
Sacred Pleasure: Sex, Myth,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Body
9.3 (7 个评分) 作者: [美]理安·艾斯勒 译者: 黄觉 / 黄棣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人类学和性学经典著作
★从文化和生物进化的大视角探求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神圣性
★ 破除性史中令人迷惑不解的神话
★ 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对性关系、至上快乐和爱的奇迹的美妙感觉
-----------------------------------------------------------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讨论伙伴关系和统治关系两种模式下的性行为。作者雄辩地指出,男女关系只有完成从传统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才能恢复性行为美好、高贵、纯洁和快乐的本真特征;在伙伴关系下,性行为不再低贱、肮脏和痛苦,爱情、性爱、生育将成为人类幸福的最重要部分。
-----------------------------------------------------------
【编辑推荐】
全书纵然是详细谈及从古到今,从动物到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全球和全人类性事的各个方面,直至细枝末节,但绝无任何一点以低级趣味取悦读者的迹象。作者立意高远,她要说明的是:人类两性的性-肉体关系同他们的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同构的,性学是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本书的副标题用了这么一句话:“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进一步说,人类只有首先完成性-肉体关系上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才能进而实现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文化转型。
这是一部高水平的文化人类学著作,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性学著作,它展现了一幅西方意识革命、女权运动和性解放的全景画卷;是一本使读者在“性”特别是女性的“性”方面增长见闻,拓宽眼界,丰富学识,改变观念,提高境界和明辨方向的好书。它注定要成为性学领域传世的经典著作。
-----------------------------------------------------------
【媒体评价】
一部高瞻远瞩和热情洋溢的学术著作,从性心理学角度揭示了性爱同权力的关系。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关于性、爱情、痛苦、快乐、灵性和社会……所有你想了解或应当了解的,这本书里应有尽有。这是一部不朽的杰作,既引人入胜,又极其重要。
——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国际智库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
……一部富有启发性的著作,从根本上瓦解了原先继承下来的侵犯和统治关系,代之以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动态的伙伴关系社会的美好前景。
——阿瑟•阿伦(Arthur Aaron),《爱情和自我的拓展》(Love and the Expansion of Self)一书作者
对肉体的直言不讳的、学术性的,又是令人震撼的巡礼……为两性的愈合奠定了基础。
——琼•博瑞申科(Joan Borysenko),《修身养性》(Minding the Body, Mending the Mind)一书作者
……改变的蓝图和希望的宣言。这是所有恋爱者的“必读书”。
——斯图尔特•A. 施莱格(Stuart A. Schleg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名誉教授
不平等的童年 豆瓣
9.0 (23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妮特·拉鲁 译者: 宋爽 / 张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
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从而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世界的苦难 豆瓣
La Misère du monde
9.1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 张祖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世界的苦难》是布尔迪厄晚年与其他22位合作者以细腻的情感和认真的观察及倾听,耗时三年访谈数百人所写就的田野调查著作。通过一个个以访谈形式出现的鲜活的生活史个案,展示了当代法国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痛苦,并透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出痛苦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根源 ,以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本书是布尔迪厄将学者责任与公民使命融为一体,集中探讨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最著名成果。在看似平淡的个人生活史的叙述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苦难真相。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豆瓣
Ancient Lives: An 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 and Prehistory
作者: [美]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 译者: 袁媛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是考古领域的重磅著作,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布赖恩·费根经典之作,已修订至第五版。本书将带你深入真实的考古世界,漫游25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力荐!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考古学的方方面面——考古学的基本原则与目标、考古理论、科学的考古发掘流程、测定年代的技术、全球各地的田野发掘实践经验,以及管理和保护遗址的道德守则等;第二部分详细梳理了人类250万年的史前历史,从人类的起源、有关现代智人的争议、非洲古代人种的迁徙到农业的扩散,以及全球古代文明在公元后500年的发展。《考古学与史前文明》带领我们探索文献记载之外的漫长时间里的人类历史,再现古代生活,以及解读文化变迁。
反景入深林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黄应贵 商务出版社 2010
《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导论书,而是以作者过去几十年的田野研究与人生经验为基础,对人类学这门外来知识所作的全面回顾与反省。因此,《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充满着一个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忱、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更满怀着对于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未来之关怀与期盼。希望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却又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被研究者及比较的观点、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已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因此这也是一本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著作。
从涂尔干到莫斯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谢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9
以涂尔干与莫斯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派为我们贡献了经典的社会理论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论礼物》等作品皆在社会学与人类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较之法国社会学派理论在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引起的广泛讨论,其哲学内核却鲜有问津。
本书采用社会哲学的视角,旨在证明法国社会学派具有坚实的哲学内核,并呈现这一内核渐渐完善自身的过程:从涂尔干到莫斯,一种总体主义的立场渐渐摆脱了有机主义与实体主义的束缚,并最终实现了向着结构本体论的转型。通过细究这一转型,本书不仅希望澄清“社会总体”这一复杂概念,而且也希望呈现法国社会学的批判维度:“总体”不仅是涂尔干与莫斯用来反驳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工具,更是他们用来分析现代性并指出其弊病的策略。
社群、组织与大众民主 豆瓣
作者: 吴晓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8
《社群、组织与大众民主:印度喀拉拉邦社会政治的民族志》讲述了:“到民间去”,曾经是一个世纪前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发生期所酝酿出来的口号。先有具备学术规范的社会调查,才有社会科学的出现。在少数人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一句凝结着共同体集体意识的“到民间去”成为1919年之后的知识界的运动,在中国促成书斋学问之外的社会调查之风蓬勃兴起。社会科学诸学科此前在中国主要是课堂传授的西方书本知识,“到民间去”的调查之风呼唤着以中国社会为对象的知识生产,这种知识生产逐渐造就了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
回忆空间 豆瓣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潘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 豆瓣
作者: [法] 大卫·勒布雷东 译者: 王圆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8
《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身体在人类精神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深刻原因,指出现代社会往往区别对待人和人的身体——后者通常被看成是某种被动的占有物,而不是一个血肉之躯的特定根源。《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在法国出版后,受到了持续的关注:作者提出了一种在学术界极具影响的观点:身体具有特殊的地位,是自我存在和自我表现的不可缺少的舞台,同时还是个体的标志,形成了与外界的界限。
谁在你家 豆瓣
作者: 沈奕斐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6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是《个体家庭iFamily: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和国家》的再版。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主义逐步被个体化进程消解,但显然也并没有形成个人主义的文化。一方面,个体选择决定了家庭的结构和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家庭依然是个体最后的堡垒,也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单位和支柱。这种两面性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各种挑战。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各种各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庭故事背后涉及的问题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无非是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是谁的家,到底该听谁的?作者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个体家庭的结构和认同,把家庭成员的权责利理清楚,才能做好分工,才能让1+1≧2,让家庭成为休息的港湾,成为每个人的能量站。
书中呈现了各种真实的个案,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总结,比如作者认为,理想的家庭结构是“两扇门,一碗汤”;双职工家庭需要第二个“妻子”,这时有些家庭的老人就充当了这一角色。作者针对当下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也进行了调查研究,比如更可能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已婚独生子女,对配偶父母的孝道困境,嫁娶与经济地位决定的第三代姓氏问题,等等。
人类学入门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约翰·奥莫亨德罗 译者: 张经纬 / 任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在现今这个多元世界中,学习文化人类学能让所有学生洞悉、探索我们置身其中的千差万别的世界。本书将人类学家的思考方式归结为11个问题,每章都以作者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亲身经历开篇,并在文中进行详细剖析,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学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 方法,学会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本激动人心的新书引出了文化人类学思考方式的核心方式,并通过十一个问题让它们浅显易懂,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每个简短章节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并附有练习和课堂演示,是一本上佳的人类学通识教科书。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 豆瓣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娜·哈拉维 / Donna J. Haraway 译者: 陈静 等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 - 4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和重塑》作者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传统中可以说是最佳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解释可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全书,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把免疫系统看做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的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
别睡,这里有蛇 豆瓣
Don't Sleep, There Are Snakes
7.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埃弗里特 译者: 潘丽君 新世界出版社 2019 - 3
1977年,丹尼尔·埃弗里特携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来到亚马孙丛林中皮拉罕人的部落,他想要传教,改变皮拉罕人的宗教信仰。但他发现皮拉罕语违背了所有现存的语言理论,并反映出一种远离当代认识的生活方式。例如皮拉罕人没有记数系统,没有统一的颜色的称谓,没有战争和个人财产的概念,没有过去与未来,完全活在当下。埃弗里特开始痴迷于他们的语言、文化,并沉溺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他最终失去了传教的信念。
这本书是埃弗里特30多年客旅丛林的生活记录。在这30多年里,埃弗里特的妻儿差一点因疟疾病死他乡,埃弗里特也曾因触犯皮拉罕人的自由而被群起攻之,但更多的是,埃弗里特分享了他与皮拉罕人共处时的种种幸福的点滴:打鱼、捕猎、修房子、教他们算数和制造独木舟……
埃弗里特以放弃现代文明生活的代价换来书中与皮拉罕人一起生活的奇闻轶事。同时,这本书也是对现代语言和文化的和探索。皮拉罕人让埃弗里特反思现代文明,并试图让我们思考,除了我们理解的生活方式外,人生还会有怎样的可能。
天涯虚拟社区 豆瓣
作者: 刘华芹 民族出版社 2005 - 11
网络空间很复杂,好多人并不完全了解或者只是了解到一些皮毛。比如说好多人对于见网友一事总是抱着浪漫或者暖昧的想法,而事实却并不总是想象的那样。作者在做虚拟社区研究甚至是在有这个想法之前并不常呆在网上,互联网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查查资料、收发信年、看看新闻的工具。担是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把时间花在网上,一处文化上的直觉告诉作者: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作者走到了网上,走到了天涯虚拟社区,并且有一种想把发现告诉大家的愿望。
性心理学 豆瓣
Psychology of Sex
作者: 霭理士 译者: 潘光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收入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的《性心理学》《性的教育》《性的道德》三书。《性心理学》是霭理士写给普通读者和学生的一本性心理学入门读物,其内容简单明了地介绍了人类性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常态及病态,其目的是给大众“供给一些线索,好教有志于深造与应付前途更复杂的问题的读者,知所问津”。《性的教育》《性的道德》两书均来自霭氏的成名作《性心理学研究录》第六辑,因译者认为该辑“每一篇论文都代表着性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在一般的读者也一定会感觉到不少的兴趣”,故特别选译此两篇。
为了能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译者特意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里摘录注释和附录十余万字,以便形成对原著印证、补充和修正。这些译注,已经成为“一部中国性文化史的大纲”。
无父无夫的国度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1 个评分) 作者: 周华山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1 - 3
作者周华山博士在摩梭山区与摩梭人同吃同住一载多,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平反了过去对摩梭人“知母不知父”、“母女共夫”、“无父无母”等不公评价。他在书稿面世前,请摩梭人细阅,在书中他说出了一些摩梭人自己想说却难以用文字系统表达的话语,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如“害羞文化”、“女本男末”、“尊时不贬女”、“重女不轻男”等。特别是“害羞文化”的提出,使过去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豁然开朗。
周华山的研究是让研究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他触摸到了摩梭血脉中跳动的热点,进入摩梭人内部的生活。他把潜藏的东西发掘出来,然后读者也参与进去,得到启发,也作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就把学问做活了。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豆瓣 Goodreads
Think Like An Anthropologist
8.4 (13 个评分) 作者: [英]马修•恩格尔克 译者: 陶安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人类学家的一大准则便是对日常事物感兴趣。

关于这个世界,人类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人类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身?

文化为什么重要?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学家走遍了世界各地,从津巴布韦的城市到英格兰的郊区,从北京到巴塞罗那,他们揭示了种种惊人的事实、模式、偏好,以及令人费解的文化实践。马修·恩格尔克从人类学中最重要也最富争议性的九个关键词出发,为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提供指引。世界各地的理论和例子编织在一起,出色地展示了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它让我们能够理解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观点,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揭示了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