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人類學好野 豆瓣 谷歌图书
黃修瑋
作者: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 蜂鳥出版 2020 - 5
人類學是甚麼?就是學人類啊!
人類,在地球上各處生息。
人類學家,在世界各地的田野中經歷,親身走進他人的生活與生命,
把細碎的日常,拼湊出「人類社會與文化」的大圖畫。
一群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走訪你能想像的各種社群和田野:
在巴基斯坦的市集學寶石切割,到台灣的漁港看海洋生態發展;
在香港的重慶大廈與難民對話,到意大利當華人女咖啡師……
人類生活複雜又「奇怪」,平常中見「異常」,
見微知著,看似瑣碎的情境構成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了解其他人類,是要理解,亦為反思。
每個人也可以是人類學家,尋找自己生活中的「人類學感」。
關於人類的,還有很多要學。
羌在汉藏之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王明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 其它标题: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豆瓣评分9.5。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力作,民族史与民族志写作范本;十年田野深入羌民千年根脉,剖视华夏边缘的形成演进,诘问“民族”“历史”之新解,经典必读】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详解川西羌族历史文化
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聚十余年田野研究之力,深入羌民千年根脉。
从汉代河湟西羌、唐代西山诸羌、明清羌民,到当今羌族,羌何以为“羌”?
深谷村寨到街市城镇,孟获后代或大禹子孙,白石信仰与端公唱词,当代羌族身份认同何在 ?
•民族史与民族志写作范本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历史心性” “弟兄民族历史心性”,众多创造性历史人类学论述。
以羌民研究实践边缘视角,剖析华夏的融合演进,诘问“民族” “文化” “历史”之新解。
•经典再版,全本修订,新增长篇序言
《羌在汉藏之间》初版由中华书局于2008年推出,现已断版多年。当年出版时正遇汶川地震,举国哗然,汶川、北川、理县等地也因此为大众所知。此次再版全本修订,新增万字长序,及30幅彩图,带领读者走入震前的川西田野。
——————————————————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众多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三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汉代的河湟西羌、唐代的西山诸羌,到20世纪前半叶的羌民,以及当今的羌族,都是历史的创作物,而他们也以各种表征与行动回应主流叙事,促成种种现实,并借此完成族群的内部塑造。
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研究 豆瓣
作者: 陈业强 2015 - 7
《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研 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一个村寨为研究个案,在长期田 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 移的因素以及迁移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冲突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 改革,大量怒江傈僳族妇女开始婚姻迁移到东部沿海 地区。婚姻迁移到东部沿海地区以后,她们面临着文 化冲突与适应问题。婚姻迁移妇女一般能够适应异文 化,只是她们容易适应的是物质文化,*难适应的 是精神文化。虽然文化冲突使这些婚姻迁移妇女成了 社会弱势群体和“边际人”,但是,文化冲突并没有 强化她们的族群认同,夫妻感情和经济状况是影响这 些婚姻迁移妇女分化的主要因素。怒江傈僳族妇女 的婚姻迁移扩大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认同,有时 也重塑了“他者”的“污名”。国家只有缩小地区之 间的经济差距,加大对怒江傈僳族地区的教育投入, 提高怒江傈僳族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才能使怒江傈僳 族妇女回归理性婚姻迁移。
作者简介
吾思鱼所思 豆瓣
作者: 莫里斯·E.F.布洛克 (Block M.E.F.) 译者: 周雷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3
本书是人类学界最有原创力的理论家布洛克的论文集。在本书中,布洛克多次援引他对马达加斯加的扎弗曼尼瑞人做所的田野研究,并以此为例,讨论了诸多认知人类学的基本问题,如:认知人类学的基础是什么;在探究人类的记忆时,他们的自述有多可靠;是什么连接了人类学家所研究
好好告别:世界葬礼观察手记 豆瓣
From Here to Eternity: Traveling the World to Find the Good Death
作者: 凯特琳·道蒂 译者: 崔倩倩 2022 - 4
美国传奇殡葬师凯特琳·道蒂游历印尼、日本、墨西哥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亲身走访科罗拉多州的露天火葬、印尼公共墓室、墨西哥亡灵节、日本琉璃殿骨灰供奉等等。在这些葬礼文化中,既蕴涵着当地的历史传统,也让我们看到关于葬礼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没有义务远离死亡,也没有义务对死亡感到羞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现身,然后出席,然后参与。死亡需要被重新认识和接纳,以便让我们学会好好告别。
如果你曾失去过亲人,哀悼过逝去的友人,或者想象过自己的死亡,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