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全球海盗史 豆瓣
Pirates: A New History, from Vikings to Somali Raiders
作者: [英]彼得·莱尔(Peter Lehr) 译者: 于百九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编辑推荐】
★入选《选择》杂志2019年最佳学术书籍名单;
★详尽考察全球范围内的海盗历史,深刻分析海盗屡禁不绝的政治因素;
★揭示海盗背后的隐藏身份——海洋帝国的先锋、刺客、间谍;
★历史上的伟大海盗次第登场,伊丽莎白女王竟是海盗之王;
★在东非与亚洲南海,海盗不仅是贪婪的产物,更是殖民时代的遗产。
【内容简介】
海盗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屡禁不止?三大海盗集团——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和中国东海沿岸的海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海盗有两种,一种是横行四海的海上强盗,一种是持照经营、“奉旨”抢劫的私掠团伙,但在纷繁复杂的海上航道,海盗的两种身份是可以随意切换的,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开辟出一片灰色地带。曾经强大的海洋帝国在这片灰色地带,利用海盗这一绝佳的刺客、间谍和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以极低的成本攫取着巨大的利益。
本书抛开对海盗的浪漫化想象,从中世纪的维京人一直讲到现代的索马里海盗,深入地探讨了海盗的劫掠动机和发展过程——在历史上,海盗不仅是烧杀抢掠的私人团伙,还是各个时代海洋帝国之间相互博弈、对抗的工具和棋子。海盗屡禁不绝的背后,是区域性地缘政治的巨大影响。
【本书获誉】
“这是一部严肃的作品,政策制定者一定要读这本书。”——《金融时报》
“在这项信息丰富且很有趣的研究中,莱尔追溯了全球海盗历史,明智地引用了一系列历史学家和资料来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泰晤士报》
“在他生动的海盗史中,莱尔发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些惊人的连续性。”——《外交事务》
“对历代海盗行为的开创性调查。莱尔详细分析了海盗行为的原因,他揭示了在大多数历史上被忽视的海盗行为,他还为索马里沿海、马六甲海峡和几内亚湾最近的袭击事件提供了专业知识。”——大卫·科丁奇(《黑旗之下》)
“这是我读过的最全面的海盗历史,一本激动人心的书!”——阿德里安·汀尼斯伍德(《巴巴拉海盗》)
“世界领先的海上安全和反恐专家之一以全新视角审视全世界历代海盗的行为。莱尔抛开了过去那种笼统的谴责和厚颜无耻的浪漫化的诱惑,找出了这个古老职业的核心永恒的模式。这是一本权威性和教育性的书。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克里斯·E.莱恩(《掠夺帝国》)
巴黎陷落 豆瓣
The fall of Paris: the siege and the commune (1870-1871)
作者: [英] 阿利斯泰尔·霍恩 译者: 王宸 / 田方舟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0
从每个人真实的生活,还原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历史悲剧
沃尔夫森文学奖、霍桑顿文学奖得主,根据上百位亲历者留下的私人记录和官方档案,讲述了直击心灵的围城故事
◎ 编辑推荐
☆关于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经典作品
☆立足于无数亲历者留下的一手记述
☆从普通人的视角看巴黎围城的残酷
◎ 内容简介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皇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迅速战败被俘,然而帝国的崩溃并未结束战争,新成立的国防政府仍在巴黎坚守。巴黎民众饱受炮击和饥饿的痛苦,而法军的突围和解围行动都遭受了惨痛的失败。国防政府最终选择向普鲁士屈辱求和,愤怒和失望引发了震惊世界的公社起义。
作者在本书中使用了大量未曾公开的一手材料,描绘了这戏剧性的10个月中的高潮时刻。他那震撼人心的高超笔法和书中无数当事人留下的直接记录,使得那段远去的历史变得再度鲜活。
◎ 媒体推荐
绝对值得一读。——《泰晤士报》
极吸引人的历史作品。——《每日电讯报》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这场仍震撼法国灵魂的内战的人来说,此书都是必读的。——《伦敦标准晚报》
新月与蔷薇 豆瓣
THE PERSIANS: Ancient, Mediaeval and Modern Iran
作者: [伊朗]霍马·卡图赞 译者: 王东辉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先后与希腊、阿拉伯、蒙古等多个文明发生碰撞与交流,近代以来又多次发生激烈的变革。作者从波斯文明自身的视角出发,将文学与政治交织,文化与社会相融,既展现了“新月”上的杀伐纠葛,又流露出“蔷薇”下的温婉柔情。
这是一部文明冲突与更迭的历史。从古代波斯到现代伊朗,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本书里栩栩如生。
被抹去的历史 豆瓣
Erase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Panama Canal
作者: [巴拿马] 玛丽萨·拉索 译者: 扈喜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西方文明论”将欧洲和美国描述为人类发展的巅峰,然而这一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地理文化概念,是建立在一系列虚构的叙事和修辞之上,通过抹杀其他地区的现代性,将世界分裂为文明发达的西方与不开化的非西方两个对立阵营,进而建构自身高级文明地位,对“落后国家”进行“合法”的殖民。
这就是发生在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内容简介
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凭借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性,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先进文明”治理的“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然而这一文明与技术的成果更像是修辞上的胜利:在“西方文明论”盛行的年代,美国为了确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合法性,成功地将拉美这个民主政治先驱之地描绘成不开化的野蛮大陆,抹去巴拿马文化和政治上的现代性,将这个先进富饶的商贸王国塑造成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文明”的救赎。
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在管理上的诸多失败之后,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不仅是工程与技术的炼金术,更是美国展现自己神力的试验场;它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如何将世界分裂、建构成发达文明的“西方”和落后蛮荒的“非西方”,而这一虚构的观念又如何统治了现代世界。
★媒体推荐
《被抹去的历史》对工业化和城市变革的传统叙述提出了挑战,这些叙述长期以来都忽视了诸多真实的历史,以及为现代性做出基础性贡献的人们。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巴勃罗·皮卡托(Pablo Piccato)
本书以娴熟的技巧戳穿了西方文明的神话,即如何将一个共同的现代性世界划分成两个想象的世界:一边是蓬勃向上、遵纪守法、技术先进的美式运河区,另一边是暴力、原始、落后的热带“香蕉共和国”。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豪尔赫·卡伊扎雷斯-埃斯格拉(Jorge Canizares-Esguerra)
这本书不仅仅是美国如何将巴拿马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换成热带蛮荒丛林的历史,还揭示了西方话语如何抹杀巴拿马的文明和现代性,以及这种抹杀对这一地区造成了什么样的长期政治影响……读者应该借此重新评估巴拿马和它的历史了。
——《选择》(Choice)杂志
苏联解体亲历记 豆瓣 Goodreads
Autopsy on an Empire:The American Ambassador's Accoun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 Jack F.Matlock, Jr. 译者: 张敏谦 等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2
《苏联解体亲历记》的作者小杰克·F. 马特洛克作为美国驻苏大使,目击了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他在苏联11年,对苏联问题了解得透彻而明晰。
海贝与贝币 豆瓣
Cowrie Shells and Cowrie Money:A global history
作者: 杨斌 译者: 杨斌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21 - 11
★ 尚未上市即引起媒体热议,入围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 穿过传统中国史的缝隙,书写一部藏在海贝里的全球史
栖息在马尔代夫群岛周边海域的软体生物——海贝,从史前时期开始,就被货贸至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区域,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货币。作者从这一微小的海洋生物着手,把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一个奇妙且引人入胜的贝币世界,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荣誉】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有关海贝的传奇,还是一部由贝币交错串联起来的全球史。这是杨斌教授的一部世界史力作:它既向我们展示了贝币在全球体系内作为支撑性基础货币的区域和地方性特色,又揭示了它在东半球传播的广度。从海贝本身到其作为货币的兴衰,本书描绘了一幅它在东半球六个区域内传播的历史画卷。
——帕特里克·曼宁,
匹兹堡大学安德鲁·W. 梅隆讲席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
杨斌的《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是迄今为止对这种主要货币(贝币)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它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资料之上,必将与万志英的《财富之泉:11~18世纪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等作品一样,成为货币史上的经典。《海贝与贝币》应被放在全球历史学家和货币史学家的书架上。
——丹尼斯·O. 弗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研究人员和教员若在他们的书目和课程大纲中加入这一研究成果,定会有很大收获……世界史的学生和教员在用海贝拼凑我们全球历史的碎片时,会从这部重要的作品中获益匪浅。
——埃里克·施皮雷尔,美国马萨诸塞州格罗顿学校助理教师
民族的神话 豆瓣
The Myth of Nations
作者: [美]帕特里克·格里 译者: 吕昭 / 杨光 2022 - 2
本书揭示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族群演化的真实版本,内容囊括从古代希腊到20世纪南非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科学的”历史学、印欧语文学和民族考古学等看似中立客观的学术工具共同创造了滥用和曲解历史的民族主义史学,为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书中, 格里不仅考证了古典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族群演化,还阐述了民族主义史学在1800至1900年形成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巧妙深刻的论证,向公众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媒体/名人推荐
在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纠缠混融的当下,这本有关欧洲中世纪早期族群演化的经典著作,在探索真知、道德警省和学科责任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本极为出色的通俗作品。书中勾画了现代欧洲国民国家的源头,以及演化过程,再次证实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关国民国家的命题:它们是想象的共同体。它们的形成,罗马和基督教是两个关键因素。“蛮族从帝国里消失了,所以罗马人也绝迹了。”作者这句精彩的总结,试图说明,虽然现代国民国家其来有自,但它们与祖先的“家族相似性”都非常可疑。——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探讨了现代学术圈中的热议话题,同时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这些争论与现代欧洲史的密切联系上。在思路的清晰度方面,这本书堪称典范,值得广泛阅读,它必然会引发学者间的一番热烈讨论。——彼得·布朗(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教授)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 豆瓣
作者: 熊逸 新星出版社·得到图书 2021 - 11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
《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逸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但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
本书为第一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一、周纪二,以250个问题为抓手,为你展开一幅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
辨真伪的史料分析:《资治通鉴》为什么这么多错?
有启发的管理经验:胡萝卜和大棒哪个更有用?
有深度的专题研究:战国是怎么提高人口规模的?
有对比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继承方案有什么不同?
……
现在,请你跟随熊逸老师的脚步,知道历史的发生,理解历史的发展,最终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
欧洲之门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
8.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浦洛基 译者: 曾毅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 - 3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草原西缘文明的断层线上,诞生于东方和西方的相遇,许多个世纪以来都是通往欧洲的门户。当战争和冲突到来,关闭的欧洲之门成为阻挡东来或西来侵略者的屏障,而当欧洲之门开启,乌克兰就成为连接欧洲与亚洲、东方与西方的枢纽。
从希罗多德时代开始,乌克兰大地见证了两千年来帝国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世界秩序的多次变更。定居和游牧、东正教与天主教……不同的文明在此接触,塑造出乌克兰独特的边境身份。它是欧洲的面包篮,也一度成为杀戮的战场。从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从哈布斯堡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每个帝国都索求乌克兰的土地与财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直到今日,乌克兰仍是东西方力量冲突的焦点。若不理解两千年以来塑造东欧的复杂力量,就看不清当前牵动世界的动荡。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写下欧洲之门所经历、所见证的两千年,为理解东方与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补足了拼图上缺失的一块。
拜占庭的赠礼 豆瓣
Sailing from Byzantium: How a Lost Empire Shaped the World
作者: [英] 科林·韦尔斯 译者: 周超宇 / 李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民族的重建 豆瓣 Goodreads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
8.8 (15 个评分) 作者: [美]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潘梦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2003年美国历史学会乔治·路易斯·比尔奖、2003年东部书评奖、2004年美国学会乌克兰研究图书奖 获奖作品
◎知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塞缪尔·P. 亨廷顿,《国际历史学评论》《外交事务》《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赞誉推荐
···
【内容简介】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维尔纽斯,维尔尼亚,抑或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极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民族的重建》对东欧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复杂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分析。若想理解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崩溃和民族建构的过程,本书可谓意义深远。
——塞缪尔·P.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
到目前为止,在有关东北欧多元文化历史的英语研究作品中,本书是独树一帜的。斯奈德向我们提供了关于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的悠久历史的有别于传统叙事的解读,探索和解释了民族认同的议题,并且没有掉进民族主义历史学的陷阱之中。
——布赖恩·波特,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
蒂莫西·斯奈德的风格令人愉悦地提醒我们,历史写作确实可以,也应该在文学上有所追求。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增刊》
···
【编辑推荐】
★东欧史重量级学者蒂莫西·斯奈德独立著作首次引进。欧美学界东欧历史及民族主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再造民族叙事,见证“想象共同体”流变中的残酷与光明。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这是一次有关民族性生成的重检与注疏,斯奈德大胆地将研究对象置于四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之间,从而揭示了这条道路上的不同走向与路径。
★超乎寻常的珍贵一手史料,叙事精湛的学术佳作。
作者通晓东欧诸国6种语言,使得本书所引第一手材料包罗万象,并首度在英文学术研究中完整描述了1943—1947年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相互实施的种族清洗事件。全书含600余条脚注,另附图像资料和表格说明。
斯奈德的写作结构缜密又清晰易读,穿插以人物线索的讲述方式,带领读者走入历史的关键情境。
★战后欧洲史的有益补充。
全书第三部分详尽地研究了“二战”后作为东欧成功案例的波兰如何通过精妙而及时的东部政策,不仅促成了与乌克兰、立陶宛等国的和解,还达成了“重返欧洲”的目标,成为欧盟成立前夕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旁证。
★是民族主义导致了种族清洗,还是种族清洗给不同人群贴上了民族标签?
现代民族观念的诉求,能否找到一种更加和平的表达方式?
本书正是对于以上问题的一次回应的努力。
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森谷公俊等 译者: 徐磊等 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
这套聚焦于兴亡的世界史,由日本一流的历史学者撰写,在“世界”和“历史”两个方面刷新着我们的认知。这里有教科书中不会记载的世界和时代,也能看到非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让这套书成为一部“动态的世界史”。在首辑推出的九本中,杉山正明的蒙古史讲述世界从蒙古时代 开始真正全球化,林佳世子的奥斯曼帝国史则分析多民族共存的伊斯兰世界如何实现长期安定,石泽良昭笔下的东南亚仿佛一个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森安孝夫眼中的安史之乱也成为整个欧亚大陆的转折点,等等。这些不同的历史视野,融入一个共同的文明系谱,成为人类能够安心共享的知识体系。
过去的历史全集大多是涵盖整个时代、历史分期清晰的作品,换句话说,是非常静止的历史。与此相对,就像“兴亡”这个词所象征的,我们希望本系列一定要讲出世界的动态历史。在此意义上,希望它会让读者感受到很新、很有野心的题目。
——青柳正规(《兴亡的世界史》主编)
讲谈社邀请了日本一批顶尖学者,试图写出一部日本学者——通过世界史呈现日本的立场和角度——眼中的世界史。世界太大,历史太长,每卷只能叙述世界史的一个断面,聚焦全球变迁的一个时段,不过,就是这些精心选择的断面,也呈现了世界史的一些“重大时刻”和“关键事件”,因而使整个世界的历史因果链得以理解。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
今天越复杂,越该回头看看历史!潮起潮落,盛衰轮转,帝国的时代一一过去,但是经验与教训却并没有过时。新的篇章正在开始,历史并未终结,这个时候,回望历史,或许会让现在与未来变得清晰,至少,让更多的人清醒。
——白岩松(著名主持人)
日本人愿意称自己为“边境”人,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世界历史的“边民”。他们身处世界尽头,千年以降遥望东西海平线上轮番上演的海市蜃楼,心有戚戚焉。由他们书写的世界史尤其是古代史,与亲身创造人类恢弘历史的那些民族的后人书写的,带有使命与愿景的历史不同——他们缺少体感,但也正因了缺少体感而少了许多偏见。
——高晓松(著名文化人、主持人)
这是一部东方视角的世界帝国史,它写出了飞速变化的时代潮流,让你感受那种在恰当的时机勃然兴起的畅快,也能看到每个帝国在漫长的衰亡过程中,其实蕴含着向下一个出口突围的机遇——很遗憾,它们基本上都错过了。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1册 豆瓣
作者: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 译者: 纳忠 商务印书馆 2019 - 10
一部阿拉伯文化史的光辉巨著,阿拉伯文化的知识宝库
编辑推荐:
艾哈迈德·爱敏是20世纪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伊斯兰学者之一。毕生致力于阿拉伯历史的研究,其中八册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影响最大,被称为“艾哈迈德·爱敏伊斯兰百科全书”。迄今已印行九版。是研究和了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尤其是文化成就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简介: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是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
第一册 黎明时期 (纳忠 译)
该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社会、文化、学术、宗教活动、伊斯兰初期的法律、教派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希腊、罗马、波斯文化的关系。
名家推荐:
本书对阿拉伯,对穆斯林的学术、思想、文化等的发展,作了研究与论述,是一部不朽的学术著作,是著者聪明睿智、努力奋斗的见证,是他冲破重重障碍,克服种种险阻,踏破道道难关,穿过崎岖小路才获得的珍贵成果。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迄今无人可比。
——著名文学家哈桑·齐亚特
这部巨著是献给当今世界的一部珍贵、丰富、不朽的宝藏。
——著名文豪塔哈·侯赛因
以色列 豆瓣 Goodreads
Israel: A Concise History of a Nation Reborn
8.3 (26 个评分) 作者: [以]丹尼尔·戈迪斯 译者: 王戎 译 / 宋立宏 校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9
v 以色列是 个小国,但建国以来 直吸引着世界的注意,既受到许多人青睐,也常常成为抨击的对象。
v 为什么国际社会如此关注以色列这样 个小国?
为什么以色列人在众多关键问题上存在如此严重的分歧?
为什么以色列会做出这些决策?它的未来将会怎样?
v 戈迪斯带我们重温以色列历史中的 个个里程碑式事件,向我们介绍 位位凭借满腔热血和强大灵魂在关键时刻改变國家命运的关键人物。他既向我们展示了以色列是如何成为一个文化、经济和军事强国的,也指出了这个國家犯下的错误,追溯了其在国际上长期受到孤立的根源。戈迪斯清晰而全面地证明,以色列最主要的目的和最重大的成就是实现犹太民族在现代的重生。本书探究的正是这个民族和國家的灵魂。
霓虹灯外 豆瓣
Beyond the Neon Lights: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9.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卢汉超 译者: 段炼 / 吴敏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9
《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在第二、三部 “立锥之地”和“上海屋檐下”,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卢汉超的代表作,2001年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 在上海史、海外中国城市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等多个领域,《霓虹灯外》均是无法回避的经典论著,也是城市中下阶层平民生活研究的开山之作。
★《霓虹灯外》有着辉煌的学术成就,史景迁、罗威廉、彭慕然、柯文、周锡瑞、林培瑞、史谦德、柯博文、王赓武等海外汉学名家对本书都有很高的评价。
★ 本书聚焦非凡之地的普通人民,让“大众”回归到历史书写的中心。如作者所言,“在城市精英投射出的令人晕眩的光影映照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显得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些为数众多而又地位微贱的‘小市民’编织着城市经纬中*丰富多彩的部分。”
★ 此次修订再版,增加了致谢、索引及地图,并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
卢汉超的《霓虹灯外》再现了拥挤不堪又充满生机的上海里弄家庭,它们构成了旧上海市民的主体。他为我们呈现了商贩和收粪工的吆喝、购物和学堂的节律、男欢女爱和穷困苦难、房间和阁楼的布局,以及空间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共产主义的兴起和犯罪的普遍性。对于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的民国上海研究 而言,本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如果你问西方人,他们知道中国的哪个历史名城,几乎所有人都会说“上海”。但他们的“上海”是那个有外滩和南京路,有赛马场和百货商店的城市,而不是卢汉超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所描述的上海街区。如果要了解普通上海人在民国时期是如何度日的,他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他们如何在城市生活、他们如何谋生、他们如何玩乐、他们如何在社区里相互交流——这是你必须读的一本书。
——罗威廉(William Rowe)
我们印象中的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国最西化、最现代化的城市。但通过卢汉超对于上海大多数居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呈现的是另一个上海。这些“小人物”主要是来自贫困农村的移民,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是“西化”还是“现代化”。正如卢先生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所言,他们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熬过周围发生的巨变,有时以创造性的方式适应这些变化,有时遵循中国过去的传统,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卢汉超建议,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就必须摒弃“现代”和“传统”等简单的二分法,超越“中国人”和“西方人”等定义松散的概念标签,尽可能不要盲目关注上海人是如何应对人类基本需求的。
——柯文(Paul Cohen)
上海日常生活的这一面从没有像本书这样表现得如此鲜活;这是卢汉超先生研究的核心贡献。使我们对这个备受关注、至关重要的中国大都市的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了新的重要认识。本书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这项庞大研究的细节密度和文献记录的完整性,让我心生敬畏。在我看来,《霓虹灯外》的学术成就极高。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引人入胜、深具启发性的著作。
——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从卢汉超先生对二十世纪初上海清晰鲜活的描写中,我们了解到弄堂的形态、成排房屋的设计、转租的规则、门环的形状、人力车坐垫上的弹簧、小贩的吆喝、街角的剃头摊、工厂的工作、如何倒空和清洗马桶,以及对邻居私事守口如瓶的责任。简而言之,我们对当时上海的一切都应该从这个基础上理解。这是一本令人愉快又有启迪性的书。
——林培瑞(Perry Link)
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本书将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城市绕不过去的一环。研究成果很有说服力,令人振奋。所呈现的材料生动而引人注目。文笔流畅。
——史谦德(David Strand)
卢先生笔下的上海不是外滩,不是外国居民,不是政客,也不是南京路。相反,他再现了居住在上海的绝大多数平民——穷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这个引人入胜的研究中,他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上海”的日常节奏、景象、声音,甚至气味。
——柯博文(Park M. Coble)
《霓虹灯外》是对中国平民生活讨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它提醒我们,在坚持传统的情况下,普通民众是多么享受上海的秩序。这本书描述了传统如何延续,市民是如何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开始新生活的,以及他们如何为未来的现代中国人创造新的欣赏和学习条件。本书记录了一段历史,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新的生活选择,值得被广泛阅读。
——王赓武(Wu Gungwu)
卢汉超先生这本组织严密、叙述生动的著作,讨论了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城市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性问题:资本主义、西方影响和区域历史文化在塑造非西方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平衡。卢汉超生动地叙述了当时中国最大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农村移民(即所谓的小市民)是如何在西方殖民统治对城市工商业影响的高峰时期生活和谋生的。《霓虹灯外》所利用的材料范围宏大,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到对七个街区的老市民调查。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卢先生对上海里弄住宅,也就是石库门的生活写照。本书所显现的,是上海的城市化反映了来自中国农村的外来移民涌入城市的态度和愿望,以及他们由城市的街道、商店和房屋所形成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卢先生强调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是从中西文化的各种影响中编织出来的,他挑战了上海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和现代化进入中国的桥头堡的传统形象。本书证明了中国城市研究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城市学者将在这部城市社会史的典范作品中找到理念和方法。
——城市史研究学会(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规训革命 豆瓣
The Disciplinary Revolution: Calvinism and the Growth of State Pow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S. 戈尔斯基 译者: 李钧鹏 / 李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2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本书入选美国社会学会前会长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评选的2000—2012年十大社会学理论著作。
梦游进入新世界 豆瓣
Sleepwalking into a New World: The Emergence of Italian City Communes in the Twelfth Century
作者: [英]克里斯·威克姆 译者: X. Li 2022 - 3
【编辑推荐】
★我们所拥有的熟悉的叙事,被一位大师级的历史学家用精湛的研究予以重释。
克里斯·威克姆堪称中世纪史学家中的领军人物,他数十年来研究意大利城市的功力,在每一页上都显而易见。
——帕特里克·格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威克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西欧文明内核(城市公社)的理解
威克姆无比清晰而有力地表明,公社制度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兴起,并不像一些人曾经认为的是革命者所为,而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适应。
——托马斯·比森(哈佛大学)
★假若“差序格局”是中华文明的端口,那么, “城市公社”就是西欧文明的内核。
不仅如此,因中世纪城市公社—巴黎公社—人民公社这条线索,也意味着不了解公社,就无法完全理解20世纪的中国史。
【名人推荐】
如果有一本书需要写,那就是本书。
在这里,我们所拥有的熟悉的叙事,被一位大师级的历史学家用精湛的研究予以重释。
威克姆无比清晰而有力地表明,公社制度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兴起,并不像一些人曾经认为的是革命者所为,而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适应。
——托马斯·比森(哈佛大学)
这本书重新处理了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优雅,简明,而且极具分析力和解释力。
威克姆慷慨地承认历史学家先前的研究,但谨慎地避免得出既定的结论,他对米兰、比萨和罗马的比较令人豁然开朗。
——金蒂·纳尔逊(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本书没有出现城市自由、原始民主和初生现代性这类通常与意大利公社崛起相关的神话,取而代之的是对危机的防御性反应、战争、即兴的创造和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威克姆以一位天才社会历史学家的技艺,雄辩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爱德华·彼得斯(宾夕法尼亚大学)
【内容简介】
在许多中世纪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的现代性叙事中,意大利城市公社凭借其自下而上的合作方式、对君主制的脱离、制度上的创新,以及带世俗气质的文化,堪称世界迈向近现代的踏脚石之一。但在作者看来,这种诠释缺乏对细节的充分思考,犯了一项根本性错误,即对历史的目的论式的解读。
作者选择米兰、比萨、罗马作为个案研究,考察了在11世纪和12世纪意大利王国的解体过程中,城市公社这种中世纪欧洲最早的非君主制政体之一是如何产生的。作者试图表明,这些城市的精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东西,而是在“梦游”中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可以说,本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中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创新之一的理解。
会说话的希腊石头 豆瓣
作者: (美)保罗・麦克金德里克 译者: 晏绍祥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 3
本书向我们介绍的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古典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作者保罗。麦克金德里克曾任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多次访问过希腊和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地区,写有一系列关于古典考古学的专门著作,如《北非的石头在说话》、《无言的石头会说话- -在意大利的考古经历》、《达西亚的石头在说话》等,在西方有相当大的影响。不过,正如作者在他本书第一版的序言中所说,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介绍希腊考古学的发展史,他还希望,通过对考古遗址的介绍,回顾希腊人的文化发展历程,并试图让人们了解,考古学家如何从他们发现的文物中得出有关的结论。两者相较,文化史所占的分量更大一些。从本书的章节编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本来,如果是单纯的考古学史,而古典考古学又只是在近代才兴起的,他理当分时期介绍各个国家在希腊进行考古发掘的情况。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从古代希腊人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安排他的内容。作者着重阐述的,是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希腊人文化在几千年中的发展、变化和衰亡,考古资料,只是他用来说明问题的一个媒介。
但是,本书又不同于普通的希腊文化史。对于希腊人的文化,尤其是他们的精神文化,19世纪以来已经有人写出了大量的著作,有些著作,如瑞士学者布克哈特(J.Burchhardt)的《希腊文化史》、德国学者耶格尔( W.Jaeger)的《潘狄亚:希腊文化的理想》等,已经成了经典之作。不过,这些著作主要依据的,是希腊人的历史文献;重点考察的,也是希腊人的精神与思想发展,而对产生这些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着墨不多;就其所考察的时间范围来说,主要局限希腊的古典时代,个别的会涉及希腊化与罗马时代,而对于较早的缺乏文献记载的时代以及古典时代以后希腊的文化,所论不免粗略。众所周知,古代希腊人的历史长达几千年,而古典时代不过前后2 00年左右,即使加上希腊划时代,也不过500年。从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进程来说,这样的考察不免失之片面。本书的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在广泛阅读,参考考古报告的基础上,不仅详细的叙述了早期希腊文化特别是克里特、麦锡尼时代与黑暗时代的情况,而且对罗马统治下希腊文化在非希腊地区传播、发展和变化也作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大大拓宽了人们对希腊文化的认识和研究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作者没有明确的指出,但从行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古代希腊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经过爱琴文明,逐步达到古典时代的繁荣的。在古典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希腊人从近东、埃及汲取了许多有益的文化素养。在希腊化和罗马时代,古典文化固然在向外传播,扩展到近东地区,但在同时,希腊文化也被非希腊的文化所改造,最终形成了一种混合型的文化。与那种一味强调希腊文化独创性的观点比较,本书的看法显然更有说服力,而8 0年代以来的希腊时,尤其是马丁。贝纳尔(Martin Bernal)的研究,也证明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由于本书主要依据考古资料重建古代希腊的文化发展史,因此在书中附有大量插图。这些查途中,有些是考古遗址的平面图,有些是出土的古代文物,有些是地图。当然,这种方法并非作者首创,早在19世纪后半期,雨果。布鲁默(H ugo Blume)就充分利用了希腊瓶画上的插图,来说明希腊人家庭生活的情况;20实际上半期,俄裔美国历史学家罗斯托夫采夫(M.I.Rostovtzeff),也是一个用插图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家。在其名作《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他明确指出,书中的插图,并不只是装帧的需要,也不纯粹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是全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的作者显然也受他们的影响,因此选用了大量插图。。。。透过书中所附的地图,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古代希腊文化分布地域的明确概念;通过书中所选用的考古遗址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做出结论的主要根据,以及作者得出结论的方法;通过比较希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种文物,我们可以发现希腊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与特性,看到希腊文化发展的轨迹,人类技术的进步,乃至政治制度的变革。通过参考各种插图,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正文的文字叙述,得到关于希腊文化发展生动、直观的印象。。。。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全面认识希腊文化的发展。对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部分西方人来说,所谓的希腊,实际上只是古典时代巴尔干半岛上雅典和斯巴达等少数城邦,对希腊本土地区的其他城邦,如科林斯、亚哥斯等缺少基本的了解,更不用说小亚细亚、意大利、北非地区的希腊人成帮了。事实上,这些城邦对希腊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希腊的哲学、史学、数学、地理学等,都产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中;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希腊人,在哲学、建筑艺术、医学、数学等领域中,也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黑海地区的希腊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斯巴达,就象作者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在文化和考古上,都是苍白而贫乏的。这些内容,在许多希腊史著作中是看不到的。但在本书中,在希腊本土,非雅典、斯巴达地区如科林斯、奥林皮亚、特尔斐等地的文化发展;在希腊世界,非巴尔干地区希腊人城邦如库列涅、西西里、帕厄斯图姆等的文化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此,本书对希腊文化发展的论述,要比一般的著作更加全面。而在评价希腊文化发展的时候,作者注意到经济基础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叙述雅典、厄庇道鲁斯等地建筑与文化的同时,特意提醒读者注意文化成就背后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充分把握希腊文化的特色和本质。
总序
插图
译序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 爱琴海的史前时代
(至公元前1900年)
谢里曼在特洛伊:“普里阿姆的宝藏”——科学的发掘:道普菲尔德和布列根——特尔米——波里奥赤里——弗朗切提出洞——伊奥尔科斯——尼亚·尼科米底亚——塞斯克陆和迪米里——伊奥尔科斯——奥科美纳斯——欧特里西斯——太林斯——科拉科——祖格里斯、普罗苏姆纳、福路斯、阿西奈、列尔纳、阿西亚、哈吉奥斯·科斯马斯、马尔提——配里斯特里亚——基尔哈——基刻拉底斯群岛:菲拉可比——库特拉——诺萨斯——安纳托利亚人和希腊人
第二章 多金的迈锡尼:青铜时代晚期的希腊
(公元前1900-公元前1125年)
特洛伊第七期A层——迈锡尼——登德拉——太林斯——派罗斯——线形文字B的解读——迈锡尼时代的奥科美纳斯、格拉和厄琉西斯——菲拉可比第三期——格里多尼亚角的沉船——米诺斯王宫——阿卡奈斯——瓦西里基——法埃斯特——哈吉亚·特里阿达——塔那格拉——加图·扎克罗——阿克罗提里——特拉——结语
第三章 原始几何陶和几何陶时代的希腊
(公元前1250-公元前700年)
迈锡尼时代的雅典——陶工区——阿斯克塔里阿——马拉松——构阿——东部希腊:米利都、伊阿里索斯、恩科米、莫非奥、米利都、伊阿里索斯、恩科米、莫非奥、基提昂——旧土麦尔非、福罗卡斯特罗、德勒鲁斯——普里尼阿斯——配拉科拉——底比斯——亚哥斯的赫拉圣地——特尔蒙——厄里特里亚——斯巴达——萨摩斯——雅典:几何陶时代的房层——结语
第四章 抒情诗时代的希腊和西方
……
第五章 古典时代的希腊和西方
第六章 公元前4世纪
第七章 希腊化时代
第八章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
参考书目
第二版新增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法兰西的陷落 豆瓣
The Fall of France:The Nazi Invasion of 1940
作者: [英] 朱利安·杰克逊 译者: 魏本超 2022 - 2
【编辑推荐】
★沃尔夫森历史奖得奖作品;
★法国史权威朱利安·杰克逊代表作;
★军备、军力、统帅、战略,多角度解读德法军事力量;
★深度剖析法国战前社会、政治、经济,揭示法国战败深层次原因;
★大量军事动线图、军力对比图表,细致再现战争实况;
★全景式展现战争混乱而复杂的真实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1940年法国沦陷的全过程。这是一场著名的失败,短短六周时间,一个拥有强大陆军的国家便沦为纳粹的附庸。这次战败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格局,使法国至今仍然笼罩在耻辱的阴影之中。作者从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法国社会状况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这次溃败的根本原因,展现了身处战争中的法国社会全景,并真实地告诉人们,军事史上那些流畅而简单的叙述与混乱而复杂的战争现实是多么不同。
本书获得2004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媒体推荐】
出色的研究,展现了1940年德国迅速击败法国的过程,及其在当时和现在的广泛影响……将会成为二战历史学家讨论的焦点,并引起军事史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柯克斯书评》
法国在1940年5月令人震惊的失败是西方民主史上的重大灾难之一……杰克逊评估了这场灾难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外交、情报和军事背景……这是一部令人钦佩的复杂的事件分析史。
——《大西洋月刊》
杰克逊的书以扣人心弦的细节讲述了关键的几个星期里有关法国的军事、社会和政治故事,这些故事对此后几十年的欧洲地缘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本观点犀利的著作也为旧时代日渐衰落的文化谱写了挽歌。
——英国《金融时报》
才华横溢、具有权威性的书,对20世纪最让人费解的事件之一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理查德·埃文斯
一部精美、有力、可读性很强的书。杰克逊给讨论带来了新鲜感和尖锐感,读者将被直接吸引到行动和氛围中。
——罗伯特·吉尔德
地球46亿年 豆瓣
life, the first four billion years
作者: [英] 马丁·詹金斯 文 / [英] 格雷厄姆·贝克-史密斯 图 译者: 梁艳 / 谭超 2021 - 11
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获奖者作品,生物学家倾情讲述,古生物专业译者翻译,回到史前时代,从大爆炸开始,亲历地球生命的兴衰演替。浪花朵朵出品。
◎ 编辑推荐
★ 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得主格雷厄姆•贝克-史密斯绘制插画
出血的跨页场景插图如同电影画面,震撼且充满戏剧张力,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地球和生命的种种变化。
★ 生物学家给孩子讲述地球和生命史
用丰富的科学事实呈现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惊心动魄的生命变化以及演替细节,帮助孩子了解生机勃勃的地球和我们人类到底从何而来。
★ 神奇的古生物、奇妙的演化故事以及许多未知的地球奥秘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这本大开本的图画书会将孩子带入遥远的古生物世界,通过坚实的科学知识和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图文促使他们,展开联想和创造,从而收获丰厚的想象力滋养。
★ 译文科学严谨且通俗易懂
两位译者合作翻译,一位是古生物研究学者,一位是古生物科普工作者,确保译文在专业知识准确的前提下,尽量简单易懂。
◎ 内容简介
地球是如何从一个宇宙尘埃聚集成的球体变成如今这样生机勃勃的星球?我们人类又是如何成为这个星球上生命的一部分?这一切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故事,同时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从宇宙形成、地球诞生、生命起源开始,一步步揭开这个漫长过程中的林林总总的演化细节,了解生命是什么,现生动物的祖先是谁、出现在什么时候,各种我们人类从未见过的奇特古生物在生命历史的长河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 媒体推荐
贝克-史密斯的插画——出血的大幅跨页彩色场景图与深褐色或黑白的古生物素描交替出现,展示了他多样的绘画才能——有些表现出对丰富细节的精准把握,而有些近乎抽象,所有的(尤其是满身盔甲展开攻击的邓氏鱼和有着锋利牙齿、颈羽和凶恶眼神的霸王龙)都充满了真实的戏剧张力……这是一个时间跨度超过40亿年以非常适合主题地宏大形式讲述的家族故事。
——《科克斯书评》
詹金斯从大爆炸开始,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宇宙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包括属于地球的恒星太阳的出现、冰河时期、大灭绝时期以及生命爆发。贝克-史密斯壮观的大幅跨页插图描绘了从早期的节肢动物到像犀牛一样的哺乳动物,地球上的各种事件和生物。
——《出版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