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 豆瓣
作者: 马晓林 中西书局 2018 - 9
《马可•波罗行纪》是中世纪欧洲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书籍之一。至今东西方学术界的马可•波罗研究皆历时长久。本书从马可•波罗出发,着眼于礼俗领域,运用文本比勘方法,重点利用新出碑刻史料,研究元代中国的一幅幅历史场景。
《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分为四个部分:“导论篇”全面梳理了马可·波罗研究的范畴、方法,及19世纪至今的研究史;“研究篇”研究马可•波罗所见元朝礼俗、物质文化等,聚焦中外交流,尝试解开《马可•波罗行纪》书中未解之疑;“评介篇”评介西方学术界与本书主题相关的几部最新著作;“译文篇”则译介了部分西方重要的论文。
经过深入讨论,本书一方面证明了《马可•波罗行纪》在礼俗文化方面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揭示了蒙元时代欧亚大陆多元文化交流的众多侧面。
技术史(第Ⅰ卷) 豆瓣
A History of Technology Volume I: From Early Times to Fall of Ancient Empires
作者: 查尔斯•辛格 / E.J. 霍姆亚德 译者: 王 前 / 李英杰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1 - 6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一卷,主要关注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史前至约公元前500年)时期的技术。这一阶段开始于50多万年前,人类的灵巧性已经得到出色发展。本卷注重人类对方法和技能的理解以及最早定居社会的形成,进而考察在近东地区产生的最早的“文明”,乃至技术在地中海地区、北欧和西欧的传播状况。
清代地方政府 豆瓣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瞿同祖 译者: 范忠信 / 何鹏 2022 - 2
◎著名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于学术巅峰时期写就的经典之作。
◎从人的角度,了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运作和基层治理逻辑,认识清帝国结构性集体腐败的根源。
◎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至今仍是一个绕不开的起点,一座未被逾越的高峰。
◎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即便是无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阅读无碍。
◎第三次全面修订译本,精益求精,忠于原作。
------------------------------------------------
★内容介绍
《清代地方政府》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巅峰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必读书。
民间有言“天高皇帝远”,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皇权不下县”,作为最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
瞿同祖先生通过各种手稿和笔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方行政中的角色。
《清代地方政府》是经典学术著作,但作者瞿同祖写作时的预期读者是对传统中国缺乏了解的英语世界的学子,故其叙述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即便是无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阅读无碍。
------------------------------------------------
★媒体/名人推荐
“《清代地方政府》是一本极为重要的书,其目的在于描述、分析并解释清代州县地方政府的结构和功能;作者也希望此书有助于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并且为官僚政治与行政学提供资料。他的目的和希望都出色地达到了。”
——《亚洲研究学报》
“在中国政府及行政的研究领域中……此书前进了一大步。由于对资料拥有广泛的知识,并具有洞悉内幕的见解,他提出了关于中国基层政府的第一部有意义和可靠的研究。”
——《美国历史评论》
“瞿同祖先生没有撰写教科书,学术著述也较少,没有指导过研究生 (没有弟子) ,因此没有直接的传承,但自1980年代以来,他的著作和研究进路主要通过学术市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不限于法律史的学人,获得了相当广泛的自发的社会影响,出现了一批或多或少地追求瞿同祖范式的研究著作。……但就研究的总体深度和水平而言,在我看来,似乎还没有超过这两本书,至少没有超过《清代地方政府》。”
——《在学术史中重读瞿同祖先生》,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性的学术著作,并不是仅仅给了读者一些个完美的结论,而是能够激发读者去思考、去扩展这些结论。《清代地方政府》就是这样的著作。”
——《再读〈清代地方政府〉》,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瞿老对清代关乎庶政治乱的基层政府——州县的剖析,所提供的不为我们习知但时至今日仍受其熏习的细节和对制度与个人之间紧张关系的梳理与解析,在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的结合方面,几乎堪称完美。”
——《见微知著与求名责实之间》,王进文(中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奶酪与蛆虫 豆瓣 Goodreads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7.9 (72 个评分)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 鲁伊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花衣魔笛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ハーメルンの笛吹き男:伝説とその世界
8.7 (49 个评分) 作者: [日] 阿部谨也 译者: 夏川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
※ 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阿部谨也代表作品
※ 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以东方视角观西方社会,以理解之同情深入人类的共有经验,带来不同的智识体验
※ 好看好读,五十余幅图片直观感受遥远的中世纪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据说这个地方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无奈地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阿部谨也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阿部谨也
屠猫记 豆瓣
The Great Cat Massacre
8.6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吕健忠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这种残酷的仪式何以在他们眼中如此“好笑”?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一一召唤而出,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猫大屠杀那幺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猫大屠杀》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作者在书中提供了治疗文化震荡所不可或缺而且入口难忘的一帖药剂。尽管这是一本学术著述,在作者以带有强烈文学趣味的随笔体例写作的策略下,读者绝对可以获得一次既有益又有趣的阅读经历。
全球史概论 豆瓣
作者: 刘文明 2022 - 1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全球史的概论性著作,可作为了解和研究全球史的入门指南。书中介绍了全球史的兴起、发展和基本理念,梳理了全球史研究的多元实践和主要流派,包括跨文化互动史、比较世界史、交互比较史、新全球史、跨国史、新帝国史、新海洋史、生态环境全球史、大历史等,并对这些实践的不同研究视角、主题和方法作了分析阐述。
结社的艺术 豆瓣
作者: 张艺曦 主编 2022 - 4
一部研究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呈现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以结社为题,跨越中国、日本、越南等地,看文人社集如何彰显士人流风,影响东亚世界的汉字文化圈。
1. 著名学者王汎森作序,李孝悌、吕妙芬、巫仁恕、左东岭一致推荐
2. 突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将改变学者对社集活动,尤其是16—18世纪的东亚知识分子社集活动的理解。过去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书全面地处理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诗社、文社及以科举为主但扩及经义诠释的制艺文社,并将探讨的区域从中国扩及日本与越南,改写了过去对16—18世纪东亚学术思想史的理解;
3.跨学科式写作,从多元面向进行探讨。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从政治、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宗教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
4.精细化,多角度,不执着于单一性质的社集。本书将社集作为一个总称,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书画医学与科举等议题进行个案研究,就“社集”提出了不同观点,多面展现了明清文人丰富的社群生活;
5.史料详实,书中尝试运用大量地方志、家族族谱等资料,建构地方社集的发展史,同时附上作者自制的图表,为读者提供了便利;
6.呈现一种有效的学术运作方式。历史的实际本是浑然一体的,由于近代学科细化的格局划分,学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细作,却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本书以“结社”作为主题,邀约各领域的研究专家施展各自的学术优势予以聚焦式的研讨,为相关的学术领域带来诸多启示,并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书中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围绕社集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等,从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十八世纪日本与越南的文人社集情况,有助于从东亚的视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此外,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名家推荐】
过去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书突破了以往所有相关研究的成果,全面地处理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诗社、文社,以及以科举为主但扩及经义诠释的制艺文社。除了学术、思想、文学,这些文章进一步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社集与地方家族、社集与身份/阶层,以及社集与书画、医学等方伎的课题;并将探讨的区域从中国扩及日本与越南。这些视野新颖、成果丰硕的研究,完全改写了我们过去对16—18世纪东亚学术思想史的理解,是研究明清思想的必读之作。
——李孝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
本书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从政治、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宗教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本书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明清士人社群的认识,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挑战了我们现代学术分科与专业的狭隘。
——吕妙芬(“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系学界最新、最全面的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指出明中叶以后,社集几乎成为知识分子的全民运动,不但与地方家族结合,更跨越不同的城市网络,反映当时的士风转变,牵动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局势;流风所及不仅是其他职业如医者,更影响到东亚的汉字文化圈,如日本与越南之风气。
——巫仁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以“结社”作为主题,邀约各领域的研究专家施展各自的学术优势予以聚焦式的研讨,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运作方式。由于近代学科细化的格局划分,学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细作,却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但历史的实际本是浑然一体的,世事变迁,人际纠纷,乃是各种势力聚合而成的结果。哪怕是作为独立性很强的诗文创作,离开复杂的历史整体也很难言说清楚。“结社”本身便是明代人文活力展示的窗口,而明清之际又是人文精神变化的纠结点。由此,本书的学术内涵,将会为相关的学术领域带来诸多启示,并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追寻“我们”的根源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姚大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收入此书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豆瓣
作者: 陶菊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4
1912年袁氏当国至1928年东北易帜,
17年间13任总统“你方唱罢我登场”,
更有46届内阁如走马之灯,
政坛无一日不纵横捭阖,军阀无一日不染指兵祸
————————————————————
民国史话第一人,巨笔如椽,
亲闻、亲历、亲见,细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走向共和的惊心动魄,多重历史线索条分缕析,
成就中国版《光荣与梦想》
————————————————————
三十载波诡云谲,有传奇也有荒诞,是世态也是人性,
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必读之作
王学泰 王焱 雷颐 吴思 张鸣 张宏杰 谌旭彬 倾力推荐
————————————————————
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
军阀混战,武夫治国,帝制转型
政变,暗杀,学潮,工潮,政争
1895—1928年,是中国由帝制向共和摸索的历史转折点,各路军阀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影响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力量。复杂的历史线索无形中阻挡了人们认识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脚步。
本书结合民国报人陶菊隐的亲身经历及其所掌握的丰富史料,复原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细节,基于“当时人述当世史”的优势,客观、理性地为读者塑造出宏大的历史现场,铺展开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画卷。凭借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表现力,陶菊隐先生将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风云娓娓道来。既注重历史事件间的关联,又细腻刻画出人性与世态炎凉;既体现出严密的逻辑链条,又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豆瓣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 张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9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是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创作的关于地中海历史的三部著作的集合,它们分别是《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和《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这三本书涵盖的时间达四个世纪之久,从1200到1600年,这是不同文明和互相竞争的各大帝国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控制而激烈地冲突的年代。这场冲突的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西班牙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
伊朗五百年 豆瓣
作者: 【美】阿巴斯·阿马纳特 译者: 冀开运 / 邢文海 读客/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 - 10
这是一部伊朗近现代通史,囊括了1501—2009年这500多年的历史。
从16世纪萨法维王朝建立统治,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大战时期的艰难求存,再到巴列维时期的西方化改革,最后是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耶鲁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阿巴斯·阿马纳特讲述了今日伊朗是如何形成的。
饥饿 豆瓣
Hunger: A Modern History
作者: [美]詹姆斯·弗农(James Vernon)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对于目前已经全面脱贫的中国来说,“饥饿”是吾辈人生中“未涉之地”。但这对于世界、世界历史来说,“饥饿”都是人类深刻的伤疤。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一、二战前后这段对于英国现代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内,“饥饿”如何塑造了英国的乃至世界的历史、政治以及人文情怀。相信本书,可以填补你认知对空缺,或者创造你认知的空缺。
本书主要阐述了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在英帝国的范围内,饥饿含义的变迁以及治理饥饿的现代体系的形成。本书涉及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年代学、历史学、地理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用大量的历史材料和史实提供了研究现代饥饿史的新思路。
作者认为,英帝国在改变饥饿的含义和现代饥饿救济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一阶段的英国可以作为现代征服饥饿的典范。作者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讲述了人们理解饥饿和感受饥饿的显著变化史,追踪了现代人对饥饿的理解的三大转变(神圣观、道德观、社会观),梳理了现代营养史与饥饿史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对饥饿的理解的转变也促成了治理饥饿的方式的转变,随着各种新观点和新方案的涌现,产生了饥饿的权力观、政治观和消除饥饿的治国方略。随着治理饥饿的现代体系逐渐形成,英国人开始重新反思社会民主和福利国家政治。
征服世界 豆瓣
Die Unterwerfung der Welt. Globalgeschichte der europ?ischen Expansion 1415-2015
作者: [德]沃尔夫冈·赖因哈德 译者: 周新建 / 皇甫宜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0
欧洲人在600年的时间里到达了世界各地,占领了世界,也剥削了世界;同时他们也为我们当今世界的形成提供了众多刺激因素和收受因素。由于欧洲的扩张不是单向的,而是一段长达数百年的交互史,因此,在这部史学巨著中,作者赖因哈德结合宏大的叙事和大量精彩的案例,充分发掘了欧洲扩张史的独特之处——全球性。
这是一个具有宏大时空维度的世界历史进程,赖因哈德从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扩张的开端写起,一直描述至20世纪艰难而漫长的去殖民化和当今时代的新型扩张。几个世纪以来,葡、西、荷、英、法等欧洲国家分别在亚、非、美、大洋洲进行了复杂的扩张活动,最初往往以王室和政府的名义进行,但在此过程中,其他机构以及私人资本的力量也非常突出,甚至反过来影响着官方的决策。与此同时,自然科考、航海技术、工业发展等对扩张施加了重要的影响,而科学知识、宗教信仰乃至欧洲近代政治理念的传播,尽然冲击和塑造着殖民地社会,既带来各种进步,又不断制造新的人口失调、阶级矛盾和民族冲突。
本著作正文共24章,内含122幅地图及插图,预计中译本共1978页。作者在第1章中先总述了欧洲扩张的几种类型、几个阶段,然后在第2章至第22章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涉及几乎所有大洲和海洋,虽然大致按时间和地理区域为主线展开叙述,但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宗教、科技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作者并不割裂地对待每个国家的情况,而是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为一个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尤其在白银的流动、移民的进出、动植物的交换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同理,欧洲自身经历的巨变,诸如从18世纪直至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各种独立运动、现代主权国家的建立、去殖民化进程,乃至晚期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发展,亦无一不投射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
最后,作者提出,今天的欧洲仍然具有扩张的属性,只不过不是以军事冲突和领土占有的方式,而是以欧洲统一经济体的发展和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性包容,以及技术开发、极地科考、太空探索等“软实力”来呈现。古老的欧洲未来将立足何处,向何方扩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全34卷)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8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分卷目录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一卷
Z002卢那察尔斯基关于1917年事态的信件(1917年4月至12月),50件
Z001瓦尔热涅夫斯基关于十月革命前农村情况的信件(1917年3月至8月),16件
Z005库罗帕特金关于1917年事态的日记(1917年5月至10月),1件
Z007十月革命前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传单(1917年10月至12月),14件
Z012国内战争时期的军事领导和军事路线问题(1918年1月至1921年1月),48件
Z024,苏俄领导人关于对外政策的通信(1920年3月至1921年1月),17件
Z028工会与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矛盾(1920年11月),2件
Z106斯大林与阿利卢耶娃(1922年4月至1934年3月),31件
Z107关于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1928年4月至1946年9月),4件
Z109关于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1933年9月至1962年3月),35件
Z110关于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1933年10月至1966年11月),22件
Z108斯瓦尼泽关于与斯大林一家相处情况的日记(1933年9月至1937年8月),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卷
Z003四月危机期间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1917年4月),4件
Z004普列汉诺夫与改善铁路职工物质生活状况委员会(1917年4月至6月),14件
Z006有关十月革命的几个文件(1917年8月至11月),4件
Z011有关国内战争的几个文件(1918年10月至1919年11月),6件
Z019农村的十月革命和贫农委员会(1919年3月),5件
Z015列宁与罗日科夫关于粮食政策问题的通信(1919年1月),2件
Z016俄共(布)中央对哥萨克的处理意见(1919年1月至4月),3件
Z086高尔基谈文化和知识分子问题(1919年10月至1933年2月),9件
Z068关于驱逐知识分子(1922年7月至12月),5件
Z112列宁与蔡特金谈国际共运问题(1921年8月至1922年11月),5件
Z039列宁卧病期间的党内斗争(一)(1921年11月至1926年7月),20件
Z041值班医生记录的列宁病情和活动(1922年10月至1923年1月),2件
Z043列宁病休期间的党内斗争(1923年7月至12月),15件
Z048给斯大林信件中反映的苏联政治生活(1922年10月至1950年11月),20件
Z061苏维埃政权与东正教教会(1918年4月至1928年1月),137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三卷
Z008苏维埃政权与国内战争(1917年11月至1920年11月),635件
Z020梵蒂冈与苏维埃政权(1919年3月至1921年3月),2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四卷
Z010皮萨列娃关于红色恐怖的日记(1918年1月至3月),1件
Z013肃反委员会和肃反工作(1918年4月至1921年4月),21件
Z018俄共(布)八大中的军事问题(1919年3月),3件
Z021作家柯罗连科眼中的红色恐怖(1919年3月至1921年6月),34件
Z023列宁在1920年的几个讲话(1920年1月至10月),4件
Z027坦波夫省的农民暴动(1920年10月至1921年7月),7件
Z026苏俄驻爱沙尼亚使团的报告(1920年9月),1件
Z099关于富农迁徙问题(一)(1928年6月至1931年12月),5件
Z056大清洗中的外国侨民(1936年2月至1938年4月),2件
Z060叶若夫案件(1938年11月至1940年2月),4件
Z122苏德秘密协定与战前苏德关系(一)(1939年8月至1940年11月),56件
Z195沃尔科娃与基洛夫案件(1956年5月至12月),3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五卷
Z034国内战争结束以后的军事问题(1921年2月至1922年4月),52件
Z033进军格鲁吉亚(1921年2月至3月),5件
Z064美国救济署在苏俄的赈灾活动(1921年8月至1923年6月),17件
Z036新经济政策和经济建设(1921年3月至1922年10月),22件
Z065苏俄与热纳亚会议(1922年1月至4月),12件
Z030新经济政策初期的党政工作(1921年1月至1922年5月),16件
Z089俄共(布)关于争取青年作家的决定(1922年6月至7月),5件
Z090波格丹诺夫院士案件(1923年11月),8件
Z040组建苏联的最初过程(1922年8月至12月),33件
Z042列宁卧病期间的党内斗争(二)(1922年11月至1923年12月),68件
Z111俄共(布)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21年6月至1923年5月),25件
Z071俄共(布)与1923年的德国革命(1923年7月至10月),10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六卷
Z066关于归还穆尔给布尔什维克党的借款问题(1922年5月至1927年9月),14件
Z044列宁逝世后的党内的斗争(1924年1月至1929年12月),76件
Z077伊斯特缅《列宁死后》一书引起的政治风波(1925年6月至8月),7件
Z078对车臣的军事行动(1925年7月至9月),10件
Z079联共(布)与英国总罢工(1926年3月至9月),30件
Z101农业集体化问题(一)(1926年4月至1930年7月),15件
Z069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几个文件(1922年10至1935年11月),7件
Z022布尔采夫通信集(1919年9月至1938年2月),7件
Z088关于作家索洛古勃的问题(1920年6月至1921年5月),5件
Z074技校学员布洛欣和斯大林的通信(1924年7月至9月),3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七卷
Z032喀琅施塔得事件(1921年2月至1923年4月),69件
Z035新经济政策与党内斗争(1921年2月至1927年12月),104件
Z173共产党情报局匈牙利会议(1949年11月),1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八卷
Z037实行新经济政策后的第一批政府决定(1921年4月),131件
Z031党和政府领导人之间的通信(1921年1月至1923年8月),11件
Z063关于全俄赈济灾民委员会(1921年6月至10月),12件
Z076对列宁大脑的研究(1925年2月至1969年10月),11件
Z080苏联军方关于舰队作用的争论(1928年5月),1件
Z047布哈林同斯大林的争论(1928年7月至1929年4月),10件
Z054布哈林的清党材料(1933年11月至12月),8件
Z058布哈林案件(1937年2月至1938年3月),8件
Z075关于布鲁西洛夫回忆录问题的调查(1925年2月至1962年6月),17件
Z038人民自由党中央委员巴黎会议(1921年5月),3件
Z067阿斯特罗夫关于境外俄国难民问题的报告(1922年6月),1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九卷
Z045关于“托季联盟”(一)(1926年7月至1927年6月),111件
Z073新经济政策下的城乡“结合”(1924年4月至1928年8月),21件
Z070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农村社会生活(1923年5月至1927年11月),29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卷
Z046关于“托季联盟”(二)(1927年6月至12月),83件
Z081托洛茨基的第三次流亡(1928年1月至1940年8月),3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一卷
Z049联共(布)政治局的决议和会议记录(1926年9月至1941年5月),78件
Z052联共(布)政治局委员之间的往来信件(1930年3月至1936年10月),64件
Z050联共(布)政治局有关日常工作程序的决议(1927年6月至1940年6月),31件
Z051三十年代文化领域的“左”倾浪潮(1929年4月至1938年2月),38件
Z091“左”倾路线下的历史学界(1928年12月至1944年7月),47件
Z083三十年代俄国侨民中的法西斯党(1933年5月至1937年),7件
Z118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对远东的新方针(1937年11至1939年8月),6件
Z029境外立宪民主党人的反思(1920年12月至1921年2月),3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二卷
Z062知识界的申诉材料(1919年3月至1948年5月),23件
Z072尼古拉耶夫眼中的苏联社会(1924年1月至1937年3月),1件
Z103党内对集体化状况的反映(1930年3月至1933年6月),4件
Z100关于富农迁徙问题(二)(1930年4月至1933年5月),37件
Z053关于苏联大清洗(一)(1930年10月至1938年1月),13件
Z113共产国际和德国共产党的往来信件(1930年3月至1934年7月),11件
Z082内务人民委员部工作及劳改营状况(1932年12月至1953年12月),9件
Z084关于迫迁朝鲜居民的问题(1935年1月至1949年9月),42件
Z117苏英海军协定谈判(1936年3月至1937年11月),14件
Z085关于特殊移民的安置情况(1940年10月至1957年10月),43件
Z191关于历史案件的平反(一)(1955年8月至1988年7月),13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三卷
Z092战前苏联的文学战线(1932年4月至1941年5月),32件
Z095战时苏联的文学战线(1941年9月至1945年4月),43件
Z096战后苏联的文学战线(1945年7月至1946年10月),26件
Z093关于建立柴可夫斯基纪念碑的问题(1940年5月至1954年月),6件
Z097斯大林谈电影《伊凡雷帝》(1947年2月),1件
Z098《苏联大百科全书》等著作的出版(1949年7月至1953年10月),20件
Z179苏共中央书记处对历史研究所的关注(1953年2~7月),7件
Z185《历史档案》杂志的命运(1953年10月至1962年11月),28件
Z059图哈切夫斯基与“法西斯军事阴谋案”(1937年2月至1964年6月),2件
Z150朱可夫元帅的命运(1946年4月至1963年6月),19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四卷
Z104斯大林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来客登记簿(一)(1924年至1939年),16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五卷
Z115共产国际对战争的策略(1939年7月至1941年5月),98件
Z114共产国际与苏联(1939年3月至1941年5月),34件
Z116共产国际的日常事务(1939年9月至1941年5月),35件
Z055关于苏联大清洗(二)(1935年7月至1955年3月),15件
Z102农业集体化问题(二)(1930年1月至1933年5月),18件
Z025关于国内战争的通信和札记(1920年7月至1924年),4件
Z017阿尔曼德材料(1919年2月至1926年12月),6件
Z087高尔基论苏联文化问题(1918年至1935年1月),1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六卷
Z124苏联和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矛盾和斗争(1939年8月至1941年2月),6件
Z123苏德秘密协定与战前苏德关系(二)(1939年4月至1940年11月),66件
Z126战前苏联西部边界的紧张局势(1941年4月至6月),14件
Z127战争爆发前夕斯大林在红军军事学院的讲话(1941年5月),7件
Z128苏德战争爆发(一)(1941年6月),3件
Z131战时苏军的军事行动(1941年7月至1945年4月),19件
Z136战时苏军的后勤装备(1942年6月至1944年11月),7件
Z142关于苏军军官编制及其战后安排(1944年5月至8月),3件
Z139苏联对德军战俘的利用(1943年9月至1949年11月),8件
Z147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5月),5件
Z146苏联被遣返者问题(1945年2月至4月),11件
Z141联共(布)中央全会关于改组外交和国防人民委员部的决议(1944年1月),3件
Z275关于康?弗?罗扎耶夫斯基(1945年8月),1件
Z094对肖斯塔科维奇等人作品的批评和处理(1941年1月至1949年3月),2件
Z132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访苏活动(1941年12月),9件
Z135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访英活动(1942年5月),40件
Z133苏联有关战后安排的设想和规划(1941年12月至1944年11月),6件
Z144斯大林与丘吉尔关于欧洲战后问题的谈话(1944年10月至11月),3件
Z138英国国教会和俄罗斯东正教代表团的互访(1943年6月至1945年6月),1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七卷
Z120国家安全机关与战争准备(1938年11月至1940年12月),139件
Z137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1942年12月至1943年12月),67件
Z163苏联与战后罗马尼亚(一)(1944年8月至1946年2月),9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八卷
Z140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1943年8月至11月),95件
Z145苏美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1945年1月至2月),3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九卷
Z014各界人士为被捕者申诉的信函(1918年6月至1940年8月),16件
Z129苏德战争爆发(二)(1941年6月至8月),7件
Z130关于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7月至9月),13件
Z134苏联国防委员会内的分工(1942年2月),3件
Z125苏联进军波兰与卡廷事件(1939年9月至1944年1月),85件
Z160苏联与战后波兰(一)(1944年1月至1949年8月),58件
Z157 1944年和1945年的饥荒(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卷
Z105斯大林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来客登记簿(二)(1940年至1953年),14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
Z119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1937年12月至1940年7月),90件
Z143苏联与1944年的华沙起义(1944年7月至10月),25件
Z168苏联战后对德国的占领(1945年3月至1949年11月),6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二卷
Z121苏联与芬兰的战争(1939年3月至1940年3月),31件
Z162苏南冲突的起源及其公开化(1944年4月至1948年7月),56件
Z057联共(布)中央2-3月全会与布哈林问题(1937年2月),7件
Z154关于克柳耶娃和罗斯金教授案(1947年5月至7月),5件
Z153关于中央各机关的“荣誉法庭”(1947年3月至1948年4月),6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三卷
Z161苏联与战后波兰(二)(1944年4月至1948年12月),61件
Z167苏联与战后捷克斯洛伐克(1944年11月至1948年11月),44件
Z164苏联与战后罗马尼亚(二)(1944年8月至1948年4月),57件
Z158战后苏联的经济生活和经济政策(1946年3月至1953年10月),20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四卷
Z166苏联与战后的保加利亚(1944年10月至1948年12月),43件
Z170苏联与战后阿尔巴尼亚(1946年4月至1948年12月),16件
Z169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冲突及其后果(1945年11月至1949年9月),18件
Z171工人党、共产党情报局的筹备和建立(1946年5月至1947年1月),47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五卷
Z148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1941年10月至1948年11月),49件
Z151犹太人黑皮书(1944年8月至1948年2月),4件
Z149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命运(1943年5月至1953年4月),14件
Z156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1952年5月至1955年11月),5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六卷
Z165苏联与战后匈牙利(1944年9月至1948年8月),48件
Z172保卢斯与苏联在德国战俘营中的宣传工作(1946年6月),3件
Z155苏联反间谍工作的有关规定(1947年7月),1件
Z174拉科西谈伊拉克案及匈牙利的党内斗争问题(1949年至1956年),1件
Z175陶里亚蒂与共产党情报局(1951年1月),2件
Z177爱伦堡拒绝在犹太人集体信件上签名(1953年2月),1件
Z178斯大林弥留之际苏共中央关于人事问题的决议(1953年2月),1件
Z180贝利亚对内务部的改革与重大案件的重新审理(1953年3月至8月),17件
Z221苏联对日内瓦会谈第一阶段成果的评估(1954年6月),2件 Z187贝利亚家属的遭遇(1954年1月至1958年10月),2件
Z222苏联的核政策及科学家对核武器的看法(1955年1月),2件
Z197赫鲁晓夫谈苏共二十大(1956年7月),1件
Z199赫鲁晓夫谈苏联的犹太人问题(1956年8月),1件
Z226苏日关系正常化的谈判(1956年8月),14件
Z223苏联在50年代的裁军方案和行动(1955年8月至1959年1月),19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七卷
Z220东柏林暴动(1953年6月),2件
Z228苏波冲突(1956年10月至1958年10月),18件
Z225匈牙利事件(1956年4月至1958年7月),106件
Z224苏加诺访问苏联(1956年2月至12月),15件
Z227苏联帮助埃及修筑阿斯旺水坝(1956年10月至1962年8月),4件
Z230柏林危机(1961年8月),1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八卷
Z219发展火箭武器的两个决定(1946年5月至1959年12月),2件
Z176斯维德洛夫儿子的遭遇(1952年3月至1953年12月),3件
Z181关于纪念斯大林的建议(1953年3月至1954年2月),2件
Z182航空工业部和空军领导人案的重新审查(1953年5月至6月),4件
Z183七月全会与贝利亚倒台(1953年7月),3件
Z184解冻与知识分子(1953年7月至1967年5月),9件
Z188象棋冠军与苏共中央的龃龉(1954年5月至1984年6月),11件
Z189关于波斯特尼科夫及其国外藏书的处理(1954年11月至1955年2月),4件
Z198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其评论(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5件
Z193对利特肯斯违反法制行为的处理(1955年9月),1件
Z194苏共二十大与格鲁吉亚事件(1956年3月),1件
Z196朱可夫关于反个人崇拜未及发表的演说(1956年5月),1件
Z200波罗的海沿岸的政治动荡(1956年11月至12月),6件
Z201科学家卡皮察的个人遭遇(1956年11月至1961年12月),4件 Z202关于是否恢复高尔基市旧名的争论(1957年4月),2件
Z203托姆斯基儿子的申诉(1957年5月至1987年12月),2件
Z152关于朗道院士的秘密档案(1947年2月至8月),1件
Z205社会拯救委员会案的平反(1958年2月),2件
Z206中央书记处关于《苏联》杂志的决定(1958年7月至1964年4月),4件
Z208帕斯捷尔纳克及其《日瓦戈医生》(1958年10月至1959年2月),9件
Z207关于部分青年行为表现的报告(1958年10月),1件
Z209关于清理积压政治印刷品的报告(1959年1月至11月),3件
Z210关于修建防空洞兼电影院两用设施的决定(1960年1月),2件
Z229克格勃针对中央情报局的秘密计划(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2件
Z211下台后的卡冈诺维奇(1960年12月至1982年5月),17件
Z212索洛乌欣与斯维特兰娜(1961年5月至1969年11月),4件
Z213关于卡累利阿共和国的食品储备问题(1962年5月至6月),2件
Z214新切尔卡斯克事件(1962年6月至8月),15件
Z215赫鲁晓夫与苏联新宪法(1962年6月至1964年6月),3件
Z218赫鲁晓夫下台(1964年10月),4件
Z271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件的复查和平反(1988年12月),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九卷
Z231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5月至1963年1月),150件
附录:古巴导弹危机大事记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三十卷
Z159战后农民的生活(1947年2月至8月),5件
Z186关于克里木州划归乌克兰共和国(1954年1月至2月),15件
Z190车臣-印古什移民风波(1955年5月至1973年5月),25件
Z232农业生产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1965年2月至1975年4月),5件
Z233六十年代的水资源保护(1965年6月至1967年12月),2件
Z234关于斯大林和朱可夫的历史评价问题(1966年3月至1968年11月),4件
Z246苏联与越南战争(一)(1966年7月1973年6月),8件
Z236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一)(1968年2月至1982年6月),15件
Z237泛俄罗斯主义的问题(1968年4月至1982年8月),4件
Z248苏联与巴黎“五月骚动事件”(1968年5月),3件
Z249苏意两党关于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分歧(1968年11月),1件
Z251苏联对外国政府或组织的援助(1969年8月至1988年3月),9件
Z238涅托赴韩国旅行问题(1971年9月),2件
Z239对索尔仁尼琴的监视(1972年6月至1974年1月),8件
Z240关于剥夺罗斯特洛波维奇国籍的问题(1974年3月至1978年12月),20件
Z241“护卫”号反潜舰兵变事件(1975年11月至1976年7月),3件
Z242关于勃列日涅夫寿辰及其著作问题(1976年11月至1986年8月),2件
Z243斯涅吉廖夫放弃苏联国籍问题(1977年7月至12月),3件
Z262苏联与瓦文萨的意大利之行(1981年1月),2件
Z276裁军与禁止核试验(1981年2月),1件
Z266阿富汗战争及其后果(1981年3月至1990年1月),13件
Z263苏联最后十年的对外关系(1981年3月至1991年6月),17件
Z245关于恢复顿斯科伊修道院问题(1982年10月至1983年1月),6件
Z268戈尔巴乔夫时代的社会矛盾与冲突(1985年3月至1991年12月),29件
Z269关于出版古比廖夫学术著作的争论(1987年3月至6月),4件
Z270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事件(1988年2月),1件
Z277思想理论和党的组织工作状况(1988年3月至1991年8月),3件
Z192关于历史案件的平反(二)(1988年12月),1件
Z272第比利斯的动荡(1989年4月至1990年4月),1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三十一卷
Z217关于“索尔仁尼琴事件”(1962年11月至1976年1月),33件
Z235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二)(1966年11月至1982年11月),22件
Z204关于库兹涅佐夫事件(1957年11月至1988年7月),9件
Z247苏联与“布拉格之春”(1968年3月至12月),14件
Z260苏联与八十年代的波兰局势(一)(1980年8月至1981年12月),8件
Z250苏联与越南战争(二)(1968年12月至1972年12月),23件
Z256苏共与法共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1977年2月至4月),4件
Z254苏美谋求缓和的接触(1976年12月至1977年4月),9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三十二卷
Z264苏联出兵阿富汗(一)(1978年4月至1981年12月),134件
Z267苏联从阿富汗撤军(1982年1月至1991年7月),28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三十三卷
Z252苏联与安哥拉的独立运动(1973年12月至1979年2月),10件
Z253对外军事援助与情报工作(1974年4月至1980年9月),10件
Z255苏联对埃索冲突的斡旋(1977年1月至1978年8月),34件
Z257勃列日涅夫后期的苏美关系(1977年2月至1980年10月),17件
Z258苏联与尼加拉瓜的关系(1978年2月至1980年9月),14件
Z265苏联出兵阿富汗(二)(1978年5月至1980年11月),21件
Z259苏联与古巴的关系(1979年2月至1981年12月),29件
Z261苏联与八十年代的波兰局势(二)(1980年9月至1984年4月),25件
Z244关于改进劳动组织和加强劳动纪律的决定(1980年10月),2件
Z273苏联的生态环境问题(1989年12月至1991年8月),5件
Z274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1991年2月至7月),3件
朝鮮半島現代史 豆瓣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A Modern History
作者: 布魯斯.康明斯(Bruce Cumings) 译者: 黃中憲 左岸 2022 - 6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我們忽略這個國家的歷史陰暗面,
面對困境,他們是追尋驕陽的國度。
冷戰史權威學者,以大眾口吻和鮮明的文字意象,融合他自己與朝鮮人的接觸經驗,
綜合政治經濟學觀點
探討自十九世紀末,經歷日本、美國勢力,
朝鮮半島上的獨裁者如何在大國之間找到生存之道?
群眾運動如何推動韓國向民主體制轉型?
東亞又如何自成一體,彼此相連?
★探究南北韓現狀,追朔歷史根源★
★觀察朝鮮半島的歷史,等於深度理解冷戰在東亞★
★臺灣與韓國處於平行時空,如何在東亞彼此關聯★
★作者不只是學院教授,更實際參與美國政府的朝鮮半島事務。★
★不同於一般頌揚韓國經濟表現的書,探究群眾運動在歷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同情理解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北韓★
韓國,是臺灣人羨慕又嫉妒的對象,但他們一路走來並不順遂。從二十世紀初被日本殖民,歷經二十世紀中葉最慘烈的內戰,然後國家分裂。接著南韓經歷經濟奇蹟,卻也付出社會激烈衝突的代價。北韓則是先經歷高速發展,然後又退回「隱士之國」。
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一國度?
日本殖民時期留下的內部矛盾,深深刻進朝鮮社會,定下二戰後朝鮮半島左右派分立的政治格局,加上美國、蘇聯與中國的涉入,強化了南方與北方的分裂。這樣的國內外局勢讓朝鮮半島處於冷戰最前線,當「圍堵」這兩個字都還沒形成美國冷戰策略之時,美國就已實質上「占領」朝鮮半島南方,讓南北衝突越來越不可避免,終於爆發了最慘烈的「韓戰」。
韓戰後,美國持續高度涉入南韓事務,不過在作者眼中,南韓並不是美國的傀儡,南韓的威權者將美國玩弄於股掌之間,獲得非常鉅額的資金挹注,但卻可以不顧出資者的意願,逕行心目當中的國家建設;回過頭來,獨裁者對國內的財閥施予獎勵和懲罰,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經濟繁榮。但是,最有創造力的成就並不是經濟奇蹟而已,韓國的群眾運動,數次推翻獨裁者,推動國家自我改革,邁向民主化歷程,作者認為這才是韓國最值得世人關注的成就。
北韓也不是被蘇聯和中國操控的棋子而已,北韓獨有的行事風格都是對外界勢力的合理應對。
從時間軸來說,作者將歷史因素注入每個階段的敘事,從空間上來說,作者放眼東亞,對照參考周邊國家的動靜變化。例如:「韓戰」的軍事需求,促使美國投資日本,為戰後日本的經濟打下基礎。而後來「越戰」爆發,韓國除了派兵參加,也得到美國軍方的委託,生產鋼鐵和運輸設備,可以說,東亞的戰事促進了經濟成長。除此之外,在臺灣的獨裁政權,也是作者敘事的一環,以及比較的參考點。
這本書是面向大眾的歷史寫作,洋溢熱情筆調。作者對這個國度懷有深刻情感,不只因為這個國度追求獨立自主的現代化歷程令人動容,還來自於他個人的體悟,連妻子、岳母、岳父家族的故事都如同一把萬能鑰匙,帶領讀者更加深刻理解朝鮮半島。朴正熙時代,他躲避催淚彈的往事,全斗煥時代,他的著作被查禁的故事,以及金大中返國他擔任美國代表團一員的歷史現場,都融入這本歷史著作裡。
對臺灣讀者來說,臺灣與韓國的歷程雖然相異,但也有某些相似性。兩者同為日本殖民地,戰後,李承晚與蔣介石,都在風雨飄搖的處境中,與美國人周旋,彼此之間也互有往來。臺灣二二八事件的隔年,韓國發生了濟州島四•三事件;朴正熙有漢江奇蹟,蔣經國有十大建設;美麗島事件的同一年發生光州事件;臺灣解嚴的那一年,韓國也走向民主。這本書雖然是以朝鮮半島為主,但歷史將周邊國家也一同捲入。
本書特色
★探究南北韓現狀,追朔歷史根源★
★觀察朝鮮半島的歷史,等於深度理解冷戰在東亞★
★臺灣與韓國處於平行時空,如何在東亞彼此關聯★
★作者不只是學院教授,更實際參與美國政府的朝鮮半島事務。★
★不同於一般頌揚韓國經濟表現的書,還探究群眾運動在歷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同情理解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北韓★
★融合個人經驗,隨手捻來皆是歷史的弔詭和反諷,也更增加對東亞局勢的比較與理解★
專文推薦
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副教授、開設「東亞現代史」通識課程)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推薦人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
黃長玲(臺大政治系教授,研究領域之一為臺韓婦女運動與國家發展的比較)
郝明義(資深出版人,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
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各界好評
康明思引用了不少第一手文獻和其他學者的論著作為其論述佐證。因為時時不忘將其個人觀察與西方學者的成果進行對比與對話,因此讀來並沒有文獻積累產生的閱讀遲滯,而是凸顯了作者想用生動素材編織韓國現代歷史的策略,並以之為例去與其他學者的成果進行對話的學術野心,這樣的書寫策略有利於重新確立朝鮮半島歷史在世界歷史發展當中的重要性。——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副教授,開設「東亞現代史」通識課程)
靠著史料與美國的官方檔案,康明思得到一條書寫韓國現代史的路徑,並讓這「亞洲四小龍」光彩背後的血腥灰暗,得以為世人所見──在上世紀末,韓國以其傲人的經濟躍上世界舞台,其民主化歷程便顯得清淡……隨著韓國真相調查的進展、轉型正義工程的推進,康明思在《朝鮮半島現代史》完成之後,又找出更多檔案證據,對於冷戰與威權體制下的韓國更為瞭解……另外完成了《光州日記》、《朝鮮戰爭》(左岸文化出版)等書。而他對轉型正義的看法也在過程中更加清晰,並在《朝鮮戰爭》一書中肯定韓國人追索真相的視角——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美國學界研究現代朝鮮的權威……精彩呈現一個國家,跟著二十世紀東亞史一起跌宕起伏的變化。」──《經濟學人》
「作者是美國鑽研現代朝鮮半島歷史、剖析現代朝鮮半島政治的頂尖學者,此作精闢剖析了韓戰和南韓經濟的迅速成長……他也使世人重新關注朝鮮民族這個世上自成一格的文明,讓人認識到朝鮮民族並非中國、日本文化的混合體……這是今日了解兩韓的最佳書籍。」──詹鶽(Chalmers Johnson),《通商產業省與日本奇蹟》(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作者
「此書是關於此主題最出色、最振奮人心的書……作者精闢探究一九○五年後的歷史、韓戰的起因和影響、令人害怕的韓國情報機關、一九五○年代後的血汗工廠和經濟奇蹟、韓裔外移美國一事的重要性、兩韓統一的可能性和影響。」──華特.拉費伯爾(Walter LaFeber),康乃爾大學美國史教授
「對有心弄清楚這段歷史者來說,這是本絕佳的入門書。除了對朝鮮半島歷史作綜合考察,此作還帶讀者認識兩韓晚近的發展和現代生活樣貌……作者說故事的功力一流,連朝鮮民族之精彩傳說都置於筆下,讓人有相當豐富的感受。」──卡洛.斯巴霍克(Carol Sparhawk),《駐外事務雜誌》(Foreign Service Journal)
「令人見聞大增……使人眼界大開且易懂的一部歷史書。」──《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不可多得的佳作……第一本英文著作,針對一般大眾講述從史前迄今之朝鮮半島的歷史。」──丹尼爾.史奈德(Daniel Sneider)《新聞日報》(Newsday)
「凡是想瞭解現代兩韓的讀者,不可錯過的專題論著。」──徐大肅(Dae-Sook Suh),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东南亚史 豆瓣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
作者: [澳]安东尼·瑞德 译者: 宋婉贞 / 张振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内容简介
世界上很少有地方比东南亚这个文化多样的地区拥有更复杂的历史。《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展现了一部全面的、单卷本的东南亚通史:从它与农业、冶金和宗教的接触,到今天构成这一地区的十个现代国家的出现。当今东南亚史研究第一人、历史学家安东尼·瑞德打破传统的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叙事,强调东南亚人民对国家地位的追求是其决定性特征。他将主要焦点转移到与当地居民更相关的因素上,如环境、宗教、社会、文化、人口、健康和思想变化,全面又丰富地描述了该地区复杂而微妙的历史。
-----------------编辑推荐
参与现在,打造未来。讲述一部横跨2000年的东南亚历史,一部与环境共生的自我成长史,一部“世界十字路口”的多元文明发展史。
“东南亚的布罗代尔”、东南亚史研究第一人安东尼·瑞德 最新作品
获2016年“专业与学术卓越奖”(PROSE)人文社科类荣誉奖
-----------------媒体评论
本书的众多优点之一是作者能够将这一地区涵盖的两千年时间分解,以引导读者穿越空间和时间。该书以直截了当、不拘一格的风格写成,非专业读者也能读懂,并且审慎地选择了一些引文来使历史更加鲜活。
——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好奇心问题,而且还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本书有教科书般的外观,但也具有明显的可读性;既成功地对这个复杂的地区进行了言简意赅的综述,同时又提供了大量迷人的、耐人寻味的细节。
——《亚洲图书评论》(Asian Review of Books)
主题分类的方法、解释性的洞见、有用的书目以及几乎是百科全书式的丰富信息,这些都使瑞德的《东南亚史》成为其他学者异常宝贵、甚至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参考书。
——《亚洲研究评论》(Asian Studies Review)
不一樣的中國史. 1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楊照 遠流 2020 - 3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秘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突破看點】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豆瓣
A Peace to End All Peace: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作者: [美]戴维·弗罗姆金 译者: 栾力夫 中信出版社 2020 - 9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战”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最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利无望的英国政府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主导英国中东政策的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派手下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和俄国谈判。三方秘密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大致划分了三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麦加的统治者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试图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1916年底,劳合•乔治成为英国新任首相,他在中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政策,不到两年,英军相继攻下巴格达、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
“一战”结束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中东问题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然而,中东问题的解决却困难重重。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英法统治的动乱,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美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也要插上一脚,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一战”的血腥后,西方各国人民更渴望休养生息,对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兴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东问题解决方案才艰难出台,英法两国强行将西方政治体系移植到了中东,并自行为中东各国划定了边界,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要求。纷争的种子已然埋下。列强声称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成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编辑推荐】
●揭秘现代中东的起源,追溯中东百年动荡的根源,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十年磨一剑的力作
现代中东是如何形成的?叙利亚、伊拉克、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这些国家是怎样出现在世界地图上的?中东为何至今动荡不断?这些问题都源自“一战”后英、法、俄、美等国对战败国——奥斯曼帝国——的处置。处置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各个战胜国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东各国的边界是如何划定的?犹太复国主义是如何出现的?巴以冲突源头何在?最终的中东解决方案为何埋下了纷争的种子?作者埋首于档案和文献之中十年,为我们逐一解答这些关乎现代中东命运的问题。
●精彩的大国博弈,牵动来自五大洲的多方势力,一部外交与战争交织的史诗
“一战”期间,中东不仅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厮杀的战场,也是协约国内部各国相互博弈的舞台,在欧洲结成盟友的英、法、俄等国,在中东却互相猜疑、防备和排斥,有时甚至走到了冲突的边缘。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充满了猜忌、误判,甚至欺诈,情节不断反转,条约签了又改,敌友关系随时变化。美国在加入“一战”后也开始在中东问题上指手画脚,意大利和希腊也试图在中东分一杯羹,而来自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则成了英国在中东战场的主力军。中东一个地区的问题牵动了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神经。
●大英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伦敦、埃及、印度三方围绕中东政策的博弈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但它是大英帝国的中心吗?伦敦、开罗、德里(西姆拉)之间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博弈?哪方是英国中东政策的主导者?作者的行文穿梭于伦敦、开罗、印度和伊斯坦布尔之间,为我们展示了伦敦中央政府、英印政府、英国驻埃及当局,以及一些英国外交官在中东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详细记录了官员的决策过程,使我们可以一窥大英帝国的权力结构,并帮我们厘清了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
●丘吉尔、阿拉伯的劳伦斯等历史名人在现代中东的形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几个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为何能决定世界上一个地区的命运?
我们所熟知的丘吉尔是英国在二战中的首相,其实丘吉尔在“一战”时已经在政坛崭露头角,战后担任殖民地大臣的他是英国中东政策的“总设计师”,那么,丘吉尔究竟做了什么?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促成阿拉伯大起义的英雄,还是言过其实的、被包装出来的明星?巴黎和会三巨头又是怎样规划中东命运的?马克•赛克斯等几位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竟然基本决定了现代中东国家的边界,这又是为何?书中登场人物众多。全书在描写人物决策过程的同时,也关注决策者背后的价值观和他们对“一战”后新世界的期许。可以说,本书不仅是关于现代中东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更是关于20世纪的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独特的从“大中东”、“大博弈”视角考察现代中东形成的创新之作
以往书写现代中东形成的史书大多只关注英国,至多是英国和法国,在其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而作者将这一问题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框架下考察。他将俄国统治下的中亚作为“大中东”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认为现代中东的形成过程也是英俄两国从19世纪开始的“大博弈”的高峰。视野宏大,观点颇具创新性。
●全面呈现奥斯曼帝国最后的8年岁月,刷新对晚期奥斯曼帝国的既有认知
奥斯曼帝国为何选择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被讥讽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为何没有在战争开始后被迅速击垮,而居然能与英、法、俄等世界列强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这是为何?而这些胜利为何没能最终拯救帝国,使其免遭覆亡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帝国的最后岁月不只是充满了内忧外患,也有高光时刻,帝国并非像我们传统上认为的那么不堪。
●多方赞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国际国内知名人士和学者推荐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要求他手下每位处理中东事务的官员都要阅读的作品;普利策奖提名作品,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作品;美国海军陆战队“专业阅读项目”指定书目;美国陆军、美国国务院、弗吉尼亚大学、堪萨斯大学、罗格斯大学、斯沃斯莫尔学院推荐书目;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思考未来人类处境所需要阅读的50部书”之一;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三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天社等国内专业学者推荐。